2024屆河北省雄安新區部分高中高三下學期三模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河北省雄安新區部分高中高三下學期三??荚嚉v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河北省雄安新區部分高中高三下學期三??荚嚉v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河北省雄安新區部分高中高三下學期三??荚嚉v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河北省雄安新區部分高中高三下學期三??荚嚉v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2024屆河北省雄安新區部分高中高三下學期三??荚嚉v史試題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據考古發掘,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姜寨聚落遺址總體布局分為居住區、窯場和墓地三部分。其中居住區有一百多座房屋,分成五個單元,每個單元的小型房屋圍繞大、中型房屋,所有房屋均圍繞中心廣場(集會和祭祀的場所),房屋的門均朝向中心廣場。這種聚落格局()A.蘊含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 B.可佐證長江流域先民的定居生活C.基于防御外敵入侵的需要 D.體現了手工業生產占據主導地位【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其中居住區有一百多座房屋,分成五個單元,每個單元的小型房屋圍繞大、中型房屋,所有房屋均圍繞中心廣場(集會和祭祀的場所),房屋的門均朝向中心廣場”可知,居住區每個單元的房屋均圍繞中心廣場,房屋的門均朝向中心廣場,而中心廣場是舉行集會和祭祀這些公共活動的場所,反映重視集體生活,A項正確;姜寨聚落遺址位于陜西西安臨潼區,處于黃河流域,排除B項;材料圖中河流、圍溝具有防御功能,但基于軍事防御功能的布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布局中有窯場只能說明存在手工業生產,材料未反映與其他生產的地位比較,排除D項。故選A項。2.史載,漢初曹參在接替蕭何為相后,“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日夜飲醇酒”,“不治事”。惠帝責之,曹參對曰:“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深以為然。下列舉措,與材料折射的治國思想相吻合的是()A.郡國并行 B.三十稅一 C.獨尊儒術 D.行推恩令【答案】B【解析】材料所反映的是漢初的無為而治思想,漢初在無為而治思想的指導下,為恢復發展經濟,采取與民休息,休養生息的政策,輕徭薄賦就是其中之一的表現,B項正確;郡國并行是漢承秦制的基礎上,實行的一項地方管理制度,和無為而治無關,排除A項;獨尊儒術是漢武帝時期有為政策表現,排除C項;推恩令是削弱諸侯王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的有為政策表現,排除D項。故選B項。3.北魏時期,曾有一大批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南士流亡北方,如柳遠“時有文詠,為肅宗挽郎”,其堂弟柳諧亦“頗有文學”。這些南士的創作逐步被北魏王公貴族所欣賞、學習,如南士袁躍“言辭甚美”,清河王“(元)懌之文表多出于躍”。據此可知,南北朝時期()A.南方地區文化水平普遍較高 B.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進程加快C.北方社會經濟秩序得到恢復 D.人口遷徙促進了文化交往認同【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北魏時期,一大批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南方士人流亡到北方,他們的文學素養得到北魏王公貴族的賞識和認可,這說明人口遷徙促進了文化交往認同,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南方地區文化水平普遍較高和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進程加快,排除AB項;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王公貴族對于南方士人文化素養的欣賞,并不能體現北方社會經濟秩序得到恢復,排除C項。故選D項。4.下圖為北宋糧食運輸示意圖。據此可以推知,北宋()A.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分離 B.朝廷賦稅主要來自江漢平原C.西北邊防面臨著嚴峻壓力 D.區域間的長途販運較為興盛【答案】C【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時期糧食主要運往西北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北地區面臨少數民族政權的邊防壓力,向西北地區運送糧食有利于維持西北地區的邊防需要,C項正確;材料中糧食主要運往西北地區,西北地區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經濟中心,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糧食運輸的情況,不能整體反映國家賦稅的情況,不能得知朝廷賦稅主要來自江漢平原,排除B項;明清時期區域間長途販運興盛,材料中的糧食運輸主要是為了應對邊防需要,而非區域間的長途販運,排除D項。故選C項。5.明朝官員由于俸祿低,會“令隨從皂隸,不愿應當者,每月辦柴薪銀一兩”,后逐步合法化。據統計,宣德年間僅柴薪銀收入一項就達256萬兩,是金花銀的2.5倍。這一現象()A.強化了人身依附關系 B.標志人頭稅徹底退出歷史舞臺C.解決了政治腐敗問題 D.有利于推動明代財政的貨幣化【答案】D【解析】據材料“宣德年間僅柴薪銀收入一項就達256萬兩,是金花銀的2.5倍”及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官員收取的柴薪銀數量較多,這就推動了白銀在社會上的流通,進而推動了白銀的貨幣化和明代財政的貨幣化,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柴薪銀為明朝官員逐漸合法化的收入,與人身依附關系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人頭稅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是在清朝時期,排除B項;明朝官員柴薪銀的收入巨大,存在腐敗的隱患,排除C項。故選D項。6.左宗棠認為:“(民用工業)若由官給成本并商之利而籠之,則利未見而官已先受其損,蓋商與工之為官謀,不如其自為謀,其自為謀也尚有工與拙之分,其為官謀更可知也。”由此可見,他主張()A.采取官督商辦的經營方式 B.通過私人資本創辦民用企業C.摒棄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 D.扶持民族工商業實現民族自強【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左宗棠認為如果官給成本,讓商人辦民用企業,這極容易讓政府受損,因此不如讓商人自己出資創辦民用企業,B項正確;左宗棠反對官督商辦,認為這樣容易導致政府受損,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到經濟政策相關內容,排除C項;左宗棠的主張中并未涉及到通過扶持民族工商業實現民族自強,排除D項。故選B項。7.五四運動之后,有學者以政權更迭為例指出古文與白話文的關系是:“以前文言的皇帝專制,白話軍出來反抗……但是后來皇帝倒了,民國成立,那廢帝的族類當然還他本來面目,成為五族之一,是國民的一部分?!痹搶W者()A.倡導傳統與現代文化的兼容并蓄 B.從文化層面反思辛亥革命的成敗C.打破保守觀念為新文化營造空間 D.突出白話文在社會轉型期影響【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學者以政權更迭為例解釋古文與白話文的關系,皇帝代表古文、傳統,皇帝倒了,成為五族之一,國民的一部分,說明古文成為傳統融入現代白話文一起,即學者倡導傳統與現代文化的兼容并蓄,A項正確;從文化層面反思辛亥革命是新文化運動,材料沒有反映對辛亥革命的反思,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強調新舊文化的兼容,并非打破保守觀念,排除C項;選項只強調了白話文的作用,忽視了古文的價值,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8.1937年5月,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周刊文章指出,當前中國工人階級的工資“站在世界工人工資最劣等的水平線上”;但是國民黨2月以來在改善工人生活方面“毫無事實的表現”,工人的生活“必須要改善”。由此可知,在當時()A.堅持抗日與反蔣相結合 B.努力推動抗日救國大計C.以改善民生為首要目標 D.謀求建立工農民主國家【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民族危難之際積極呼吁改善工人生活、批評國民黨在改善民生方面的無所作為,目的主要在于動員民眾,推動抗日救國斗爭,B項正確;在當時堅持聯蔣抗日,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在當時努力推動抗日救國大計,首要目標不是改善民生,排除C項;在當時努力推動抗日救國大計,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9.如表為中國工業企業總產值比重變化情況表。據此可知()年份全國工業企業總產值(億元)其中:公有制經濟公有制企業占比(%)國有企業(億元集體企業(億元)國有企業集體企業19534501931742.93.819555342734145.17.7195770437813453.619.0——根據《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A.優先發展了重工業 B.實現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C.“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D.推動了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答案】D【解析】根據表格數據顯示的是公有制經濟和公有制企業的占比,這反映了當時中國經濟體系的特點,即公有制為主體,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個情況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相符,D項正確;表格中主要表現中國工業企業總產值以及公有制企業占比的變化,材料沒有體現重工業的具體數據,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公有制企業占比都在50%以上,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大改造”后,此時的中國經濟所有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非公有制力量弱小,排除B項;“一五”計劃強調工業化的發展,優先發展重工業,在數據上表現為工業企業產值以及比重,排除C項。故選D項。10.1991年,鄧小平視察上海時指出,無論是開發規模、開發規劃、開發資金,還是參與開發的智力,浦東都要與世界接軌的。在建設什么樣的浦東的問題上,鄧小平要求浦東一個方面要講綜合實力,另一個方面就是精神文明。這一思路()A.強調了對外開放的原則 B.是鄧小平理論的成熟標志C.開啟了開放浦東的大門 D.為特區建設樹立發展典范【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無論是開發規模、開發規劃、開發資金,還是參與開發的智力,浦東都要與世界接軌的”和所學可知,鄧小平在視察上海期間,表示上海要在多方面同世界進行接軌,強調了對外開放的原則,A項正確;鄧小平理論的成熟標志是南方談話,排除B項;浦東新區的開放是在1990年,排除C項;經濟特區設置時間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排除D項。故選A項。11.漢謨拉比給拉爾薩總督辛·伊丁那姆的一篇詔令說:“關于都爾·古爾古里城地區的土地,烏埃阿·魯·巴尼一向對之有所有權,因為文書記載這是讓渡給他的。因此,爾應將此土地歸還烏埃阿·魯·巴尼。這說明古巴比倫()A.重視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B.專制王權影響市場發展C.土地交易滲透契約精神 D.政府重視保護私有財產【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漢謨拉比認為伊阿·魯·巴尼的土地所有權是自古就有的,因為在文書上是讓渡他的??梢姰敃r的政府重視對私有財產的保護,D項正確;烏埃阿·魯·巴尼并不一定是奴隸主,排除A項;漢謨拉比的詔令是對私有制的維護,并非影響了市場發展,排除B項;材料中涉及的案例不屬于土地交易情形,排除C項。故選D項。12.1327年,當英格蘭貴族罷黜國王愛德華二世并將其子推上王位時,引用了“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這句格言。兩個世紀以后,意大利一位著名的教皇黨人曾表達了如下觀點:“廢黜不信守義務的國王并非叛亂,因為國王本人即是一個人民有權推翻的叛亂者?!边@反映出14一16世紀的西歐()A.資產階級代議制日漸完善 B.王權與教權的矛盾激化C.有限王權觀念得到了承認 D.人民主權原則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根據“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廢黜不信守義務的國王并非叛亂”可知14—16世紀的西歐,各國普遍接受國王權力要受到限制的觀念,說明有限王權觀念得到承認,C項正確;這一階段,資產階級代議制尚未建立起來,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有限王權的觀念,并不是王權與教權矛盾的計劃,更不是人民主權原則的深入人心,排除BD項。故選C項。13.近代國際體系自發端以來,從西方漸次向東方推進,不斷容納新獨立的國家,從主權國家投射出近代國際體系,最終演化成具有環球史意義的世界秩序,其演化過程如下圖所示。下列選項中,對該圖解讀合理的是()A.尊重國家主權與獨立是近現代國際體系的基本原則B.維也納體系開創了“大國一致”的國際體系的先例C.凡爾賽體系形成了具有環球史意義的世界秩序D.維護當今世界秩序的前提是尊重西方國際體系【答案】A【解析】根據圖片信息可知,近代國際體系自發端以來,最終演化成具有環球史意義的世界秩序,但都是以主權國家是核心,因此尊重國家主權與獨立是近現代國際體系的基本原則,A項正確;聯合國開創了大國一致原則,排除B項;凡爾賽體系主要解決的是戰后歐洲社會秩序的,并不具有環球史意義,排除C項;維護當今世界秩序的前提是尊重西方國際體系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14.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后,馬克思指出,如果農民站到革命一邊,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和拋棄小私有觀念,“無產階級革命就會得到一種合唱,若沒有這種合唱,它在一切農民國度中的獨唱是不免要變成孤鴻哀鳴的。”這()A.標志社會主義學說走向科學 B.表明馬克思主張建立工農聯盟C.意味著農民成為革命主力軍 D.說明推翻資本主義條件已成熟【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馬克思認為,如果農民站到革命一邊,無產階級革命就會得到一種合唱,體現了馬克思主張建立工農聯盟,說明工農聯盟在無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性,B項正確;1848年《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排除A項;工人階級一直是革命主力軍,而非農民,排除C項;1848年,正值資本主義上升期,不能說推翻資本主義條件已成熟,與歷史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5.20世紀以來英國民眾食品結構發生變化,1894-1899年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小麥151.3公斤,到1928-1934年降為134.7公斤,二戰后則不足92公斤。導致這一變化重要因素是,20世紀后英國()A.殖民地市場日益萎縮 B.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C.深受經濟危機的影響 D.在戰爭中削弱了實力【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英國平均每人每年小麥消耗量逐漸減少,但沒有說明肉蛋奶的消耗情況,小麥消耗量大幅度下降,結合史實可知,谷物消耗減少是因為其他可代替谷物的食品增加了,食品結構變化,營養結構多元化,說明民眾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推動這種變化的是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英國民眾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殖民地市場日益萎縮、經濟危機影響、戰爭削弱英國實力都是有可能導致英國經濟實力下降,民眾生活水平下降的因素,與材料體現的信息不符,排除ACD項。故選B項。16.2022年9月,阿根廷正式提交加入金磚國家的申請。2023年8月,金磚國家決定擴員,邀請阿根廷等六國作為新成員。2023年12月,阿根廷新任總統米萊向金磚國家領導人致信,以現階段“不合適”為由表示拒絕加入金磚國家。由此可知()A.國際經濟舊秩序亟須改變 B.國家利益影響著現實決策C.新興經濟體影響正在減弱 D.區域經濟集團化遭遇挫折【答案】B【解析】阿根廷在2022年主動申請加入金磚國家,但是在2023年阿根廷新任總統米萊卻拒絕加入金磚國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影響國家外交選擇的關鍵因素是國家利益,阿根廷在不同時期對待加入金磚國家的態度不同,說明國家利益影響著現實決策,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到國際經濟舊秩序的變革,排除A項;新興經濟體影響在增強而非減弱,排除C項;金磚國家不屬于區域集團,排除D項。故選B項。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其中第17題12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6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公元前106年,漢武帝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每州設刺史考察地方政治情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考察六條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苛暴,剝戮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樣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托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政令。——《漢書·百官志》注引蔡質《漢儀》(1)“考察六條”意在解決哪些社會矛盾?(2)“考察六條”對于今天的社會治理有何借鑒意義?【答案】(1)地主與農民的矛盾;官民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國家與地方豪強)。(2)嚴格規范官員行為,加強廉政建設﹔以民為本,關注民生;勇于創新制度,適時改革?!窘馕觥俊拘?】據材料“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可知,地主與農民的矛盾;據材料“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苛暴,剝戮黎元,為百姓所疾”可知,官民矛盾;據材料“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托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政令”可知,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國家與地方豪強)?!拘?】對于今天的社會治理的借鑒意義,主要可以從規范官員行為的角度作答﹔從注重民生民本的角度作答;從推進制度創新的角度作答。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依據材料和所學,圍繞“晚清鐵路建設與時代風貌”,自擬論題,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述全面,邏輯清晰)【答案】論題:晚清鐵路建設折射出鮮明的時代風貌。論述:晚清鐵路建設反映了列強侵略和人民斗爭。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狂潮,借修筑鐵路掠奪沿線利權,劃分勢力范圍,擴大經濟侵略,使民族危機加劇;人民抗爭不斷,典型事件是四川民眾的保路運動,成了辛亥革命的導火索。晚清鐵路建設體現了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變遷,清政府利用西方鐵路技術,建成多條鐵路干線,促進了近代交通業的發展,便利了中部、東部地區經濟的開發和沿線城市的發展;為解決資金困雅,運用了公司、股票等近代商業經營形式;鐵路發展促進了郵政通信的進步,還推動了人們觀念的改變,民眾逐漸接受并積極參與修筑鐵路。晚清鐵路建設暴露了近代中國發展的困境。列強大量攫取筑路權,中國的鐵路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鐵路集中在中部、東部地區,進一步加劇了地域發展的不平衡;清政府軟弱無力,出賣路權:民眾觀念落后,一度反對修建鐵路。晚清鐵路建設折射出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特征,凸顯了新舊并呈、曲折發展的時代風貌。【解析】首先解讀材料,材料以圖片形式展示了晚清鐵路建設發展情況,題目要求依據材料和所學,圍繞“晚清鐵路建設與時代風貌”,自擬論題,進行論述。其次觀察圖片根據所學擬出論題:晚清鐵路建設折射出鮮明的時代風貌。圍繞所擬論題進行闡述,從晚清鐵路建設反映了列強侵略和人民斗爭、體現了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變遷、暴露了近代中國發展的困境等角度闡述。最后總結:晚清鐵路建設折射出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特征,凸顯了新舊并呈、曲折發展的時代風貌。19.【工業化與國家的發展】材料一18世紀末,德國有80%的人依靠土地為生,農業投資占國家總投資的70%,工業只有2%。英國的工業革命觸動德國官僚的神經,一些邦國積極引進英國技術和人才,建立新工廠。1769年普魯士建立采礦和冶金部,90年代薩克森安裝第一臺紡紗機、西里西亞建立第一座煉焦爐。19世紀上半葉,為防止英法工業品涌入,德國廢除國內關稅,建立全國關稅同盟。19世紀中葉,德國又興起了鐵路建設的高潮,將主要的工業城市連接在一起,并帶動了煤炭-煉鋼-機械工業的發展與統合,成為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性事件?!幾择R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二戰后東亞經濟發展起點比拉美低,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遭受戰爭的破壞。為了鞏固東亞在冷戰體系中的戰略前沿地位,美國為東亞實行初級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提供了經濟援助,同時軍需用品訂單也為東亞開拓了產品銷路。60年代中期國際市場對加工工業產品需求上升,西方國家開始進行產業升級換代,大量資金、技術和設備需要轉移到勞動力充裕且廉價的地區,東亞抓住機遇開始實行出口導向工業化戰略,開始了長達30年的經濟高速持續增長。而拉美國家卻長期恪守內向發展模式,未能擴大其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深受伊比利亞文化影響,拉美人也存在輕視勞動和創造力,忽視儲蓄的價值觀。同時據統計美洲科研經費從1995年的95億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億美元,但仍然少于韓國。此外有人還注意到在拉美職業群體中,律師、經濟學家和醫生比工程師多?!幾粤终稹独篮蜄|亞現代化模式之比較》等文章(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德國近代工業化進程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東亞現代化發展逐步超過拉美的原因。【答案】(1)特點:起點低:18世紀末,工業投資占比只有2%;起步晚:受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發展快:19世紀上半葉興起了建設鐵路的高潮;政府支持:廢除國內關稅,建立全國關稅同盟;善于學習:積極引進英國技術和人才;具有民族主義傾向:防止英法工業品涌入,建立全國關稅同盟;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等。(2)原因: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對日本等國經濟援助和軍事加工訂貨,拉美受冷戰和地緣政治影響較??;東亞實行外向型經濟,而拉丁美洲恪守內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東亞地區積極引進外資,技術,抓住國際市場機遇,而拉丁美洲過于保護國內市場;東亞受儒家文化影響,形成了勤勞樸實精神,而拉丁美洲存在鄙視勞動的價值觀念;東亞重視科學研發,教育,而拉丁美洲對教育和自然科學研究重視程度不夠等?!窘馕觥俊拘?】特點:根據“德國有80%的人依靠土地為生,農業投資占國家總投資的70%,工業只有2%”可知,起點低:18世紀末,工業投資占比只有2%;據材料“英國的工業革命觸動德國官僚的神經,一些邦國積極引進英國技術和人才,建立新工廠”可知,起步晚:受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根據“19世紀中葉,德國又興起了鐵路建設的高潮,將主要的工業城市連接在一起,并帶動了煤炭—煉鋼—機械工業的發展與統合”可知,發展快:19世紀上半葉興起了建設鐵路的高潮;據材料“19世紀上半葉,為防止英法工業品涌入,德國廢除國內關稅,建立全國關稅同盟”可知,政府支持:廢除國內關稅,建立全國關稅同盟;根據“一些邦國積極引進英國技術和人才,建立新工廠”可知,善于學習:積極引進英國技術和人才;根據材料“為防止英法工業品涌入,德國廢除國內關稅,建立全國關稅同盟”得出具有民族主義傾向:防止英法工業品涌入,建立全國關稅同盟;根據材料“將主要的工業城市連接在一起,并帶動了煤炭—煉鋼—機械工業的發展與統合,成為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性事件”得出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等。小問2】原因:根據材料“為了鞏固東亞在冷戰體系中的戰略前沿地位,美國為東亞實行初級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提供了經濟援助,同時軍需用品訂單也為東亞開拓了產品銷路”并結合所學可知,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對日本等國經濟援助和軍事加工訂貨,而這一時期拉美受冷戰和地緣政治影響較小;根據“東亞抓住機遇開始實行出口導向工業化戰略,開始了長達30年的經濟高速持續增長。而拉美國家卻長期恪守內向發展模式,未能擴大其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可知,東亞實行外向型經濟,而拉丁美洲恪守內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東亞地區積極引進外資,技術,抓住國際市場機遇,而拉丁美洲過于保護國內市場;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在思想文化方面,東亞受儒家文化影響,形成了勤勞樸實精神,而拉丁美洲存在鄙視勞動的價值觀念;根據“拉丁美洲科研經費從1995年的95億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億美元,但仍然少于韓國。此外有人還注意到在拉美職業群體中,律師、經濟學家和醫生比工程師多”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東亞重視科學研發,教育,而拉丁美洲對教育和自然科學研究重視程度不夠等。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實現強國、富民的關鍵環節。材料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