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河北省邯鄲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下學期三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河北省邯鄲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下學期三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河北省邯鄲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下學期三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河北省邯鄲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下學期三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河北省邯鄲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下學期三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2024屆河北省邯鄲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下學期三模歷史試題本試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湖北荊門市屈家嶺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該遺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陶鼎、陶制雙腹器、蛋殼陶杯、壺形器、彩陶紡輪,發現了國內已知最早的高溫黑釉陶。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的屈家嶺()A.與紅山文化存在一定交流 B.已經出現了社會大分工C.產生了私有制和階層分化 D.發展處于原始人群階段【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在新石器時代的江漢平原上,史前先民中已出現生產水平較高的制陶工人,具有水平較高的燒陶技術,這說明手工業已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形成社會大分工,B項正確;黑陶是龍山文化而非紅山文化的代表,故屈家嶺文化可能與龍山文化存在一定的交流而非紅山文化,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貧富分化,排除C項;屈家嶺文化距今5100-4500年,原始人群是母系氏族之前的歷史時期,新石器時代已經不再是原始人群,排除D項。故選B項。2.孔子認為,真摯的血緣親情是“仁之本”,人有了這種真情感并且依照這種情感推衍并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就有了愛人之心。《論語》有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這反映了孔子重視()A.貴賤有序 B.人性本善 C.人倫道德 D.天人關系【答案】C【解析】人倫是人類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等,道德強調在社會中人們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重視孝悌、仁愛,認為孝悌是善良和正義的源泉,這是孔子重視道德倫理的體現,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人倫道德,未體現等級差別,排除A項;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材料未探討人的本性,僅是在強調人和社會的關系,排除B項;天人關系是指人與自然的關系,材料與此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3.學者閻步克認為,漢代士人習經術文法于家,并獲得輿論對其人品的好評之后,仕郡縣為佐吏掾屬,獲得基層經驗,之后以功次得到察舉。舉至中央,中央有經術、箋奏之試加以檢驗并授官,“試職”勝任者“典城牧民”。閻步克先生認為,漢代()A.察舉制以考試為基礎 B.官員選拔任用較為理性C.君主專制得到了加強 D.官員監察注重品德才能【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漢代選官制度重視官員的文化素質、德行、行政能力,將察舉選官和考試選官、試任和正式任用相結合,說明制度設計較為合理,官僚選拔和任用有理性因素,B項正確;察舉是指先考察而后推薦,并不以考試為基礎,排除;材料未涉及君主,排除C項;材料主旨為官員的選拔,而不是官員監察,排除D項。故選B項。4.北宋都城東京位于豫東平原,大內、內城、外城依次嵌套,基本呈正方形。南宋都城臨安城的宮城位于城市的一隅,經濟中心區位于城市中央,內城依隨山勢水體呈不等邊六邊形。這說明,兩宋的都城都()A.遵循了傳統的禮制文化 B.體現因地制宜的現實主義風格C.受到了理學思想的影響 D.表明坊市分區制度的逐漸瓦解【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河南開封位于黃河中下游,地勢平坦無山,是典型的平原地貌,能夠較標準地實踐中國古代傳統的城市規劃,故城市規劃體現禮制文化,南宋都城臨安城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地形起伏復雜,中心地區因受交通干線和地形的制約而顯出位置的偏離,兩宋都城都受地理因素影響,表現出因地制宜的現實主義風格,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傳統禮制下都城建設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材料中南宋都城位于城市一隅,可見南宋都城臨安城突破了傳統的禮制特征,排除A項;理學思想產生于北宋中期,與北宋都城的修建無關,排除C項;坊市分區是指住宅區、商業區分開,材料與坊市分區制度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5.康熙年間,清朝在承德建立木蘭圍場。每年木蘭秋猄,康熙帝與蒙古王公共同圍獵,同時還進行野宴、會談、賜婚等活動,對蒙古王公進行賞賜。康熙帝這些舉措意在()A.維護國家的安定 B.對邊疆實行行政管理C.開拓清朝版圖 D.加強漢蒙的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康熙皇帝認為北方民族歷來是中央王朝的邊患,木蘭圍場的建立、在木蘭圍場與北方民族的溝通與交流,意在“肄武綏蕃”,維護國家的安定,A項正確;材料并非設置理藩院、辦事大臣等,無法體現對蒙古地區的行政管理,排除B項;康熙帝的這些舉措意在鞏固清朝的版圖而非開拓,排除C項;材料是滿族與蒙古族的交往,與漢族無關,且康熙帝的這些舉措主要是政治意圖而非民族交往,排除D項。故選A項。6.受日本史書影響,清末歷史教科書認為鴉片戰爭僅是清朝中西交流事件中的一次紛爭。民國建立后,中學教科書對于鴉片戰爭的敘述,增加了批判清政府腐敗無為、增強公民意識的內容,并對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危害進行了論述。這說明()A.社會性質的變化影響歷史敘事 B.近代歷史教育逐漸發展C.南京國民政府更重視鴉片戰爭 D.研究立場決定歷史走向【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概括可知:由于中國歷來沒有編寫歷史教科書的傳統,清末在倉促之中,只能翻譯國外的歷史教科書。受日本歷史教科書的影響,清末教科書在敘述鴉片戰爭時缺乏民族國家的主體意識,民國教科書從編譯到自編,對鴉片戰爭的記述進行了修正、增補,這體現歷史教育在流變中有所發展,B項正確;晚清和民國均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并無變化,排除A項;民國建立時的政府是南京臨時政府,之后由北洋政府掌管國家權力,南京國民政府存在于1927-1949年,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研究立場會影響歷史編寫,但不會決定歷史走向,排除D項。故選B項。7.下圖為近代長三角地區鐵路、水路人口流動量變化表(寧為南京、甬為寧波。滬寧、滬杭甬是鐵路)。據此推知,這一時期()A.長三角水路運輸趨于消亡 B.上海是全國經濟的中心C.鐵路帶動了沿線的城市化 D.政治局勢影響人口流動【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國民革命時期,鐵路的人口流動量大幅減少,此外軍閥戰爭時期人口流動也有變化,這說明政治局勢影響人口流動,D項正確;水路客運發展整體穩定,并未消亡,水路運輸除客運外還包括貨運,材料無此項信息,排除A項;由材料可知,上海是區域經濟中心而非全國經濟中心,排除B項;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鐵路帶動了人口流動,未體現沿線的城市化,排除C項。故選D項。8.1932年,在蘇區創立婦女夜校、問字所、識字班、讀報團,為女性提供了學習的機會和場所。贛南、閩西蘇區規定,6歲以上的女孩同男孩一樣實行免費教育。各級農民協會設立婦女干部,女性在蘇區享有與男子同等的權利。這可用于說明,()A.將女性解放與抗戰相結合 B.堅持群眾路線C.倡導社會主義國家新風尚 D.重視黨建工作【答案】B【解析】據題干中在蘇區為女性提供學習機會和場所、規定女孩同男孩一樣免費教育、設立婦女干部等舉措,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了堅持群眾路線,重視廣大婦女群眾的利益和發展,B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對蘇區女性的措施,與抗戰結合不緊密,排除A項;此時還不是社會主義國家,排除C項;題干重點在于對婦女工作的開展,而非黨建工作,排除D項。故選B項。9.下圖為改革開放前我國一幅年畫——《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該年畫()A.反映了我國產業的均衡發展 B.表達了追求生產現代化的夙愿C.使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 D.體現了新中國計劃經濟的優勢【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可知,這時期人們認識到機械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由材料信息“拖拉機”和“年畫”“機械化”可知,這體現了我國人民有追求生產現代化的美好夙愿,B項正確;改革開放前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均衡發展”的表述錯誤,排除A項;新中國的成立使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與材料主題無關,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計劃經濟及其優勢,排除D項。故選B項。10.截至2024年3月,河北省81家省級三甲醫院與204家縣級醫院建立對口幫扶關系,三級醫院共向縣級醫院派出737人開展駐點幫扶,向基層醫療機構推廣衛生技術297項,涵蓋縣級醫院所有學科領域。省級醫療資源的下沉和共享()A.體現科技進步助力遠程醫療 B.推進了健康中國建設C.完善了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D.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分布,提高基層治病能力,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具體體現,B項正確;材料無“遠程醫療”的信息,排除A項;社會保障制度在醫療方面表現為醫療保險,材料主旨為醫療資源的共享而非社會保障制度,排除C項;縣級醫院不屬于農村地區,排除D項。故選B項。11.波斯帝國的官員大體到行省一級,沒有深入更基層的城市和共同體。行省的首長是總督,享有行政、軍事和財政等各項權力。波斯境內的小居魯士和提薩弗奈斯兩位總督為爭奪米利都的統治權開戰。因兩人正常上交稅賦,國王對此不以為意。這表明,波斯帝國()A.對地方的日常管理寬松 B.以中央集權為特征C.仍由原有首領擔任總督 D.大力推廣希臘文化【答案】A【解析】波斯帝國疆域廣大,國內不同地區風俗與文化差異較大,在古代那種交通和通訊條件下,波斯國王的權威在行省層面主要體現為對官職的任命。只要按時向中央政府繳納租稅,在需要時提供軍隊,平時行省的內政總督大體自主,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地方的自治性而非中央集權,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由原首領擔任地方總督,波斯帝國關鍵職位由波斯人擔任,排除C項;馬其頓帝國大力推廣希臘文化,排除D項。故選A項。12.十四世紀中期,佛羅倫薩的行政體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的是長老會議,它由八名長官和一名正義旗手組成。長老會議的成員任期為兩個月,長官卸任后的三年內不得再擔任最高長官,在任期內要接受人民的監督和質疑。這體現出,這一時期的佛羅倫薩()A.形成了較強大的王權 B.城市的自治促進了國家的統一C.是文藝復興的發祥地 D.延續了羅馬共和國的政治傳統【答案】D【解析】由材料“它由八名長官和一名正義旗手組成”“長老會議的成員任期為兩個月”“在任期內要接受人民的監督和質疑”等信息可知,佛羅倫薩實行共和制,深受古希臘羅馬政治、文化的影響,說明這時期的佛羅倫薩延續了羅馬共和國的政治傳統,D項正確;這一時期的佛羅倫薩是城市共和國,材料無涉及國王和王權,排除A項;意大利在1870年完成統一,這一時期佛羅倫薩的城市自治與國家統一無關,排除B項;材料是政治運作,與文藝復興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3.1776年,亞當·斯密的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出版。《國富論》認為,分工是經濟第一原理,人類可以通過勞動分工、自由貿易、企業家精神、創造力和想象力,來制造無窮無盡的財富。該著作()A.體現資產階級的訴求 B.推動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C.源于動力技術的革新 D.符合當時西方各國的需求【答案】A【解析】《國富論》是啟蒙運動時期的重要著作,由材料“企業家精神、創造力和想象力”可知該著作鼓勵積極進取和創造,體現了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在經濟上的訴求,A項正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間是1640-1688年,與該著作出版的時間不符,排除B項;動力技術革新是指蒸汽機的發明與使用,1782年瓦特試制出“復動式蒸汽機”,亞當·斯密寫作《國富論》時動力技術尚未革新,排除C項;“各國”范圍不恰當,自由貿易符合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的情況,一些較落后的國家仍需一定的貿易保護,排除D項。故選A項。14.1873年,英國植物探險家將巴西亞馬遜河流域的橡膠帶到倫敦郊外的英國皇家植物園,后來又從那里帶到英屬馬來亞,橡膠種植園經濟迅速在馬來亞蓬勃發展起來,這削減了巴西的割膠生意。這體現了()A.價格革命影響深遠 B.殖民國家間競爭趨于激烈C.新舊大陸物種互換 D.物種的交流改變商貿格局【答案】D【解析】由材料“這削減了巴西的割膠生意”可知,隨著橡膠種植園在東南亞的推廣,巴西的割膠生意受影響,傳統的國際橡膠商貿格局被打破,說明物種的交流改變了商貿格局,D項正確;價格革命是指新航路開辟后,大量貴金屬涌入歐洲,歐洲物價上漲,材料與價格革命無關,排除A項;此時的巴西已經擺脫葡萄牙的殖民統治,不屬于殖民國家,排除B項;“互換”不恰當,材料僅體現美洲大陸作物的傳播,排除C項。故選D項。15.1954年,美國、蘇聯、英國等50個國家在荷蘭海牙簽署《關于發生武裝沖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承諾尊重締約各方領土內具有重大意義的建筑、藝術品或歷史上有價值的紀念物等文化財產,不對其實施任何報復行為。這一公約()A.目的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B.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C.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 D.發展了國際的司法制度【答案】C【解析】由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文化遺產對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一公約有利于保護世界的物質文化遺產,C項正確;由材料“具有重大意義的建筑、藝術品或歷史上有價值的紀念物”可知,材料主要在強調物質文化遺產,排除A項;文化傳播以學校教育、印刷書、圖書館、博物館等為載體,這一公約不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排除B項;題中不涉及司法,排除D項。故選C項。16.21世紀以來,部分歐洲國家采取現金補貼、稅收減免以及“去家庭化”公共托育服務等政策,以阻止生育率的持續下滑。這些政策()A.有利于提升本國社會活力 B.有助于計劃與市場相結合C.削減了國家的財政開支 D.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的需要【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唯物史觀的理論可知,歐洲部分國家針對低生育率的現狀,加大了國家的宏觀調控,這些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生育率反彈、改善人口結構,從而促進經濟持久發展、保持社會的活力,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計劃和市場的結合,僅體現國家對社會的干預和對福利政策的調整,排除B項;公共托育服務會加大國家的財政開支,排除C項;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題干信息僅涉及本國內的政策,與經濟全球化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愚所謂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于文”,曰“行已有恥”。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恥之于人大矣!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嗚呼!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于圣人而去之彌遠也。故曰:“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夫《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謂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書,將欲謂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見于此,故凡文之不關于六經之指、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而矣。——摘編自《亭林文集》《日知錄》(1)材料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時期)的________________(人名)的思想。(2)根據材料,概括該學者關注的問題。(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主張的影響。【答案】(1)①.明末清初(明清之際)②.顧炎武(2)圣人之道(做學問的方法和做人的品格要求);宋明學者空談心性的弊病;個人的社會責任。(3)對傳統儒學的繼承和批判,有利于儒學的創新和發展;開創了清初實學的新風;為后世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不能從根本上動搖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積極影響4分,任意2點即可;局限性2分)【解析】【小問1】由材料“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而矣”可知,該思想家是被后人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思想的提出者顧炎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顧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因此兩個填空分別是明末清初、顧炎武。【小問2】由材料“愚所謂圣人之道者如之何”可知,該學者關注“圣人之道”、“博學于文”、“行已有恥”等信息可知,該學者關注做學問的方法和做人的品格要求;由材料“空虛之學”“將欲謂之空言而不可也”等信息可知,該學者批判宋明學者空談心性的作風,關注空談心性的弊病;由材料“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而矣”可知,該學者關注個人的社會責任。【小問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顧炎武是明末清初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家,這些思想是對我國傳統文化儒學的繼承與批判,從而有利于儒學的創新和發展;根據材料“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于圣人而去之彌遠也”等信息可知,顧炎武反對理學的空談心性,這有利于開創清初實學的新風,這些思想為后世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不能從根本上動搖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漢代《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朝船只滿載著貨物從合浦郡徐聞縣起航,抵達東南亞一帶,最終抵達黃支國(印度)。國外的“山深水寶,翠玉之珍,蛇珠火布之異”通過海上航線被運輸到了中國。唐代在唐朝時,中國開元通寶等貨幣源源不斷地從國內流通至東南亞國家。當時外國人使用了大量金銀支付所購買的物品,對嶺南地區產生了較大影響。從8世紀中葉起,中國陶瓷逐漸成為流通到海外的重要商品。宋代宋朝政府鼓勵阿拉伯商人來廣州與泉州等地貿易,海上絲綢之路有所拓展。從11世紀起,埃及福斯塔地區的陶瓷工人開始仿照青瓷和白瓷,埃及制陶技術有所發展。在古波斯王國,波斯三彩的定型與著色也深受中國陶瓷的影響。元代元代統治者非常重視海外貿易,中國的很多港口城市成為當時聯系世界各國的紐帶,有數百個國家與地區的商人與貨輪來到中國繁華的港口,進行商業貿易活動。明清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海禁”、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海上商業貿易的發展。明代中葉,明朝在福建漳州開放海禁,準許私人海外貿易船出海貿易。西班牙殖民者開辟了大帆船貿易航線,把中國的生絲和絲織品轉運到美洲大陸、歐洲。新時代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摘編自陳玉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交流》等圍繞“絲綢之路與中外交流”這一主題,從表中提取一個或多個時期的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答案】示例: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絲綢之路為中外物質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隨著中國絲綢不斷出口,養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漆器及其制作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也很早經由西亞向西傳播。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國外的物種、服飾、飲食業對我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如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逐漸傳入中國,在宋元時期發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絲綢之路為中外精神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佛教在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此后逐漸中國化,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的著名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中醫藥知識也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綜上所述,絲綢之路不僅是商貿路線,而且是中外物質和文化交流的橋梁。【解析】本題相對開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據題干要求“絲綢之路與中外交流”和所學可以擬定論點為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關于闡釋可從絲綢之路促進中外物質文化交流的表現、精神文化交流的表現等角度進行分析,突出絲綢之路溝通中外的作用,最后進行歸納總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法國民法典》1804年頒布實施,是第一部以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為基礎的民法典,先后于1807年和1852年兩次被命名為《拿破侖法典》。《法國民法典》以自由平等、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為立法原則,被譽為采取法律形式的《人權宣言》。雖然該法典編排欠缺條理,前后重復過多,但其語言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簡明扼要,體現了立法者的法律平民化的理念。優美的文字也為許多文學家所贊嘆。《法國民法典》是一部影響及于全世界的偉大法典,意大利、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等都有過適用《法國民法典》的歷史。海地、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智利、厄瓜多爾、阿根廷等國法典也借鑒了《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的制定長達22年,自1900年1月1日開始施行。編訂者幾乎沒有考慮吸引讀者、教育公眾、擴大影響的社會目的,他們更傾向于運用日耳曼人善于邏輯理性和抽象思維的長處來表達思想,因此該法典被部分人評價為“法言法語”“深奧難懂”。《德國民法典》特別注意劃分一般和特殊,將適用于多個領域的共同性規定放在特殊規定之前,從而形成單獨的、實質性的“總則篇”,規定了分則四編中可以共同適用的概念、規章和原則。在立法技術和法典內容方面,《德國民法典》對瑞士、希臘、泰國、日本、韓國、中華民國都發揮過示范作用。——摘編自楊昕燃《德國民法典與法國民法典比較》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的異同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法國民法典》向外傳播的動因。【答案】(1)不同點:《法國民法典》頒布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德國民法典》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的時代產物;《法國民法典》語言通俗、優美,《德國民法典》語言晦澀、專業性強;《德國民法典》邏輯性更強;《法國民法典》的影響更大、更深遠。相同點: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都具有很強的民族性;都對其他國家的民事立法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都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都深受羅馬法影響,都屬于大陸法系。(2)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拓展;拿破侖在歐洲的武力征服;法典自身的創新性,蘊含人文主義文化,符合社會發展潮流,語言通俗;歐洲國家在亞非拉地區的殖民統治。【解析】【小問1】不同點:由材料“《法國民法典》1804年頒布實施”和“《德國民法典》的制定長達22年,自1900年1月1日開始施行”可知,兩部法典頒布的背景不同,《法國民法典》頒布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德國民法典》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的時代產物;由材料“(《法國民法典》)語言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簡明扼要,體現了立法者的法律平民化的理念”和“(《德國民法典》)編訂者幾乎沒有考慮吸引讀者、教育公眾、擴大影響的社會目的”“被部分人評價為‘法言法語’‘深奧難懂’”可知,兩部法典的語言風格不同,《法國民法典》語言通俗、優美,《德國民法典》語言晦澀、專業性強;由材料“該法典編排欠缺條理,前后重復過多”和“起草者們更傾向于運用其日耳曼人善于邏輯理性和抽象思維的長處來表達思想”可知,兩部法典的技術風格不同,《德國民法典》邏輯性更強。由材料“《法國民法典》是一部影響及于全世界的偉大法典”和“在立法技術和法典內容方面,《德國民法典》對瑞士、希臘、泰國、日本、韓國、中華民國都發揮過示范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法律的影響方面,《法國民法典》的影響更大、更深遠。相同點:由法律的名稱可知,兩部法典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由“《法國民法典》以自由平等、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為立法原則,被譽為采取法律形式的《人權宣言》”和“起草者們更傾向于運用其日耳曼人善于邏輯理性和抽象思維的長處來表達思想”可知,兩部法典都具有非常強的民族性;由材料“《法國民法典》是一部影響及于全世界的偉大法典,意大利、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等都有過適用《法國民法典》的歷史。海地、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智利、厄瓜多爾、阿根廷等國法典也借鑒了《法國民法典》”和“在立法技術和法典內容方面,《德國民法典》對瑞士、希臘、泰國、日本、韓國、中華民國都發揮過示范作用”可知,兩部法典都對其他國家的民事立法產生著巨大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部法典都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都深受羅馬法影響,屬于大陸法系。【小問2】結合所學可知,《法國民法典》的傳播與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拓展有關;由材料“先后于1807年和1852年兩次被命名為《拿破侖法典》”和“意大利、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等都有過適用法國民法典的歷史”可知,《法國民法典》向外傳播與拿破侖在歐洲的武力征服有關;由材料“《法國民法典》1804年頒布實施,是第一部以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為基礎的民法典”“法國民法典以自由平等、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為立法原則,被譽為采取法律形式的《人權宣言》。雖然該法典編排欠缺條理,前后重復過多,但是語言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簡明扼要,體現了立法者的法律平民化的理念,其文字優美、詞藻華麗為許多文學家所贊嘆”可從法典向外傳播與其自身優勢有關,法典自身具有創新性,蘊含人文主義文化,符合社會發展潮流,語言通俗;由材料“海地、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智利、厄瓜多爾、阿根廷等國法典也借鑒了法國民法典”可知,法國作為強大的殖民國家,其殖民地受《法國民法典》影響較大,法國民法典影響西班牙、葡萄牙,西班牙、葡萄牙的法典又影響其殖民地,歐洲國家在亞非拉地區的殖民統治促進了《法國民法典》向外傳播。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8年4月30日,發表“五一口號”,主張“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民主黨派響應這一號召,與共同進行新政協的籌備。由多黨合作的組織形式——人民政協全體會議產生政府,是這一時期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最主要的特點。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民革主席李濟深、民盟主席張瀾和無黨派人士宋慶齡。中央人民政府56名委員中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共26人。民主黨派人士廣泛參政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新中國國家機構的建立,必需大量的有治國經驗的人才,安排民主黨派人士進入政府也是一個必須的過程。民主黨派中擁有一批成熟的政治家,成員文化素質較高,擁有豐富的科技知識和經濟管理經驗,有很強的號召力和政治影響。1954年12月21日,人民政協二屆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指出政協作為團結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國外華僑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仍然需要存在,今后在動員和團結全國人民完成國家過渡時期總任務和反對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