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十校聯合體202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浙江省溫州市十校聯合體202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浙江省溫州市十校聯合體202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浙江省溫州市十校聯合體202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浙江省溫州市十校聯合體202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溫州市十校聯合體202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太祖實錄》記載,1385年,明太祖考核了天下布政使司、按察司及府、州、縣官員共4117人的政績,其中擢升者435人,復職者2897人,黜降者471人,罪罰者171人,免職者143人。由此可知,明初A.重視對地方的掌控 B.地方行政機構不斷膨脹C.監察制度比較成熟 D.官員腐敗情況比較嚴重2.晚清的歷史演進過程艱辛而悲壯,曲折而復雜,對此國內學術界進行了不同的解讀和闡釋,其中有些著作:《動蕩時代的知識分子》,《社會劇變中的近代紳商》,《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從邊緣走向中心——晚清社會變遷中的軍人集團》。它們研究視角主要是A.社會變遷角度 B.社會群體角度C.近現代化角度 D.社會思潮角度3.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商周時期,玉器主要服務于禮儀活動。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佩玉替代禮玉成為“風潮”。這體現出A.儒家正統地位確立 B.禮樂制度逐漸完善C.崇德重教漸人人心 D.玉器制造技術進步4.有學者指出,中國軍民以巨大的傷亡為代價,消耗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遲滯了其西進步伐.打破了“日軍大本營摧毀蔣政權的最后統一中樞.完成黃河和長江中間的壓制圈”、逼蔣求和并占領中國的戰略企圖。此次抗戰A.使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被粉碎B.推動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C.是中國軍隊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D.導致國民政府開辟緬甸戰場5.“他(葛朗臺)半夜里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密室之中,愛撫、把玩、欣賞他的金幣,放進桶里,緊緊地箍好。”……“臨死之前還讓女兒把金幣鋪在桌上,長時間地盯著,這樣他才能感到暖和。”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在《歐也妮葛朗臺》中對守財奴的描述,從側面反映了19世紀初法國的一些社會生活。這部小說A.以浪漫主義風格表達不滿情緒B.以印象主義技巧展現真實歷史C.以現實主義筆觸揭露社會黑暗D.以現代主義手法表現自我追求6.中國歷史上有監察區轉為行政區的現象,如漢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等。這其實從本質上反映了A.中央對地方的監察力度越來越弱B.中央集權促成地方行政制度變遷C.經濟發展導致地方行政區域調整D.疆域變化影響地方行政區域設置7.如表為某學者對英國工業革命時期部分地區動力應用情況的統計據如表可知,當時的英國A.棉紡織業發展極為迅速 B.蒸汽動力趨勢不可逆轉C.水動力在各地仍占優勢 D.動力變革推動均衡發展8.明代中后期,來自海外的事物在中國社會逐漸增多。除了由耶穌會士傳入的天主教以及西方科學知識以外,白銀、玉米、火器等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難以或缺的外來物質。自鳴鐘、眼鏡、望遠鏡之類也已經出現在晚明時代社會生活中。這些現象反映了A.明代中國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征B.中國對外接觸的內驅動力增強C.民間對外合法往來空間的擴大D.文化優越這一傳統心態的改變9.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奉命留在南方八省的部分紅軍和游擊隊,在項英、陳毅等的領導下,充分依靠人民群眾,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下列關于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對中國革命的歷史作用,說法正確的是A.支援了其他革命根據地的游擊戰B.擴大了革命根據地C.在戰略上策應了主力紅軍的長征D.保存了原中央蘇區10.一般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下列與此相關,闡述不正確的是A.公元前6世紀佛教創立 B.伊斯蘭教的創始人是穆罕默德C.三大宗教均起源于非洲 D.基督教的經典被稱為《圣經》11.李鴻章建立了上海機器織布局后,規定“合中國各口岸統計,無論官辦、商辦,即以現辦紗機四十萬錠子,布機五千張為額,十年之內,不準添續。”這段材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洋務運動有壓制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一面B.不推翻封建制度就不能真正發展民族工業C.在政府的扶植下中國出現了民族工業D.此規定有利于西方資本在中國的擴張12.以下食物在我國漢族地區出現的先后順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腐敗是人類階級社會的一種特有現象,古往今來,人們一直都在尋找根除它的濟世良方。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懲治和預防腐敗尤為重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從西周就開始了權力監督的制度建設。秦漢時期已有大量相關法規,如關于官吏任用與銓選的《置吏律》、關于官吏調任與監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為政情況的《上計律》等。唐朝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為行政監督提供了完備的法律根據。在此基礎上,宋朝不僅大量充實各項監察法規,諸多行政制度也體現了權力監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過了“避親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約束官員權力。明清兩朝也制定了專門的行政法典和比較完善的監察法,對監察考課機關的職掌權限、官員的條件及責任義務等作出詳細的規定。——據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太祖開國之初,懲元季貪冒,重繩贓吏。揭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他規定官吏貪贓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與唐律相比,明朝對官吏犯罪的懲罰明顯嚴厲。同時,朱元璋習慣于法外用刑,常因小過而用重刑,以致弄得人人自危,朝不保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起初的威懾作用大大削弱,而且隨著既得利益階層的增多,反對者或明或暗地予以抵制,最后只好不了了之。正如朱元璋哀嘆說:“我欲除貪贓官吏,卻奈何朝殺而暮犯。”——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材料三行政倫理是一種軟約束,其作用的發揮往往難以得到有效保障。但它一旦與法律結合,則既能夠繼續發揮其內在約束的功能,又能夠獲得有效的外部保障……總統的被提名者都要詳細公開其個人財產,以供公眾和媒體檢查。被提名者的配偶及他們所撫養的子女的財產也必須同時申報……高薪養廉制度是對政府官員合理的自利需要的滿足與激勵……以權力制約權力道德核心思想是分權,并使不同權力機構之間形成一種制約與被制約或相互制約的關系……采用跳躍式監督模式即(公眾)權利監督(公共)權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各國相繼掀起了大規模公共行政改革運動,其核心就是將市場機制引入到公共服務領域,打造企業型政府,實行公共服務市場化。從而打破原有的政府壟斷公共服務供給的局面,并有利于鏟除政府官員謀求自利的溫床。——摘自《行政管理改革》(1)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別概括朱元璋嚴懲腐敗及出現“朝殺而暮犯”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中國和近代西方在權力監督方面的相同之處,并指出其本質差異。(3)綜合上述材料,對中國當今反腐敗有何啟示?14.(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救濟政策體系——摘編自范勇《宋代社會救災制度及其對當代社會保障的啟示》材料二晚清以降,出現了嚴重威脅社會安全的流民問題。晚清政府實施了一些救助措施如蠲緩(免征或緩征賦稅)放賑等,但苦于國家財力支絀而貧苦無業之民卻愈養愈多,深感“養民無術”。一些有識之士借鑒西方國家的救濟經驗,意識到中國傳統救濟的弊端在于“有養無教”,并認識到“重教”在社會救濟中的積極意義。當馮桂芬了解到荷蘭設有養貧、教貧二局,極力主張摒棄中國傳統的消極救濟方式,學習西方“養教并重”的積極救濟方式。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門針對從前輕教養的弊端,明確責成地方官紳體察情形,設立工藝所“興養立教”,將“教養并重”推向全國。——摘編自岳宗福《近代中國社會救濟的理念嬗變與立法訴求》(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宋代救災政策的特點及成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救災思想的演變及其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明太祖對數千名地方官員進行考核、擢升、黜降等做法,體現了明朝初年國家重視對地方的掌控,A項正確;明太祖并未擴充地方官僚隊伍,沒有使地方行政機構“不斷膨脹”,B項錯誤;“監察制度”成熟和官員腐敗情況嚴重在材料中均沒有體現,CD兩項錯誤。2、B【解析】

題干中涉及知識分子、紳商、學生、軍人集團,可見其研究視角是社會群體,選項B正確;《動蕩時代的知識分子》不符合社會變遷、近現代化,排除A、C;題干研究著作并未涉及到社會思潮,排除D。3、C【解析】

材料表明隨著玉代表德的思想產生之后,玉器逐漸受到了人民的歡迎,表明當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德教。C正確;儒家正統思想在漢朝確立正統地位,A排除;依據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制度逐漸被破壞,B排除;材料表明因為德的關系,玉才受到人民的歡迎,而不是玉器的制造技術進步,D排除。故選C。4、B【解析】

“中國軍民以巨大的傷亡為代價,消耗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遲滯了其西進步伐。打破了‘日軍大本營摧毀蔣政權的最后統一中樞。完成黃河和長江中間的壓制圈’、逼蔣求和并占領中國的戰略企圖”表明此次抗戰推動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故B正確;A是淞滬會戰,C是臺兒莊戰役,都是在中國抗戰戰略防御階段,排除;D不符合題意,排除。5、C【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歐也妮葛朗臺》對人物及環境精細入微的描寫,反映了法國的時代風貌,生動再現了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體現了現實主義的手法,C項正確;《歐也妮葛朗臺》是一部現實主義批判小說,故AB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6、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漢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本來都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后來固定為地方的一級行政區,說明中央集權促成地方行政制度變遷,故選B;材料不能表明中央對地方監察力度削弱,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經濟發展和疆域變化,CD錯誤。7、B【解析】

根據表格可知,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大部分地區蒸汽動力的馬力數超過水動力,總馬力數遠超水動力,說明蒸汽動力趨勢不可逆轉,B正確;題干列舉的工廠不一定是棉紡織廠,排除A;C與表格數據不符,排除;各地蒸汽動力使用明顯不平衡,排除D。8、A【解析】

由材料“來自海外的事物在中國社會逐漸增多”“白銀、玉米、火器等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難以或缺的外來物質。此外,自鳴鐘、眼鏡、望遠鏡之類也已經出現在晚明時代中國社會生活中”可知,題干是明朝隨著經濟發展,許多外來事物逐漸內化成為社會體系要素,沒有理由完全拒絕外來事物,可見明代社會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征,故選A;明代時期,我國自然經濟占主導,對外接觸的內驅動力不足,排除B;明代我國實行海禁政策,民間對外合法往來空間收縮,排除C;明清時期,統治者的心態主要還是天朝上國的傳統心態,排除D。9、C【解析】試題分析:支援了其它革命根據地的游擊戰對材料的過于寬泛理解,故A項錯誤;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紅軍開始長征,根據地大幅度的縮小,故B項錯誤;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和南方八省游擊隊的抗爭交相呼應共同反抗國民黨武裝壓迫,故C項正確;中央蘇區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而陷落,故D項錯誤。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國共十年對峙·長征10、C【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佛教起源于印度,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起源于亞洲,C符合題意,故選C;ABD表述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排除。11、B【解析】

材料“機五千張為額,十年之內,不準添續”體現的是李鴻章維護上海織布局的利益,對民間織布設廠進行限制,體現的本質是封建專制制度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B選項符合題意;A選項屬于表現,排除;近代中國民族工業是歐風美雨的產物,C選項排除;此規定的確在客觀上有利于西方資本在中國的擴張,但是這并不是材料的反映的實質問題,D選項排除。12、B【解析】

①瑪雅人的玉米是在明清時期傳入我國;②大米,我國原始社會的河姆渡人就開始種植水稻;③美式漢堡包是改革開放以后,傳入中國;④游牧民族奶酪是最早出現在古代的游牧民族中。按照時間順序為②④①③,故答案為B;ACD不符合題意,排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嚴懲腐敗的原因:吸取元朝因政治黑暗腐敗而滅亡的教訓;朱元璋早年的經歷使其對官吏貪污腐敗行為深惡痛絕;形成威懾,鞏固統治。“朝殺而暮犯”的原因:不嚴格依照法律程序而濫施重刑;官吏間相互庇護和抵制;封建專制制度的弊端,監察制度服務并受制于皇權。(2)相同點:重視制度建設(完善行政制度);制訂相關法律法規;重視預防腐敗。差異:中國:封建專制、人治;西方:民主、法治、資本主義性質。(3)依法治國;完善國家機構的權力制衡制度;完善民眾監督和舉報制度;采用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實現政府經濟問題的公開透明;等等。【解析】

(1)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懲元季貪冒,重繩贓吏。揭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習慣于法外用刑,常因小過而用重刑,以致弄得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以從吸取前朝教訓、個人經歷、形成威懾等方面來分析出答案。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官吏貪贓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常因小過而用重刑”可概括為推行嚴刑峻法,使公平正義缺失;結合所學知識還可從權力的高度集中和缺乏制約、沒有制定相應的反腐配套措施、以及實行人治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2)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權力監督的制度建設。秦漢時期已有大量相關法規”“與法律結合”“高薪養廉制度是對政府官員合理的自利需要的滿足與激勵”“使不同權力機構之間形成一種制約與被制約或相互制約的關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制度建設、法律法規制定、重視預防等方面來分析出答案。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以得出,中國古代是封建社會,實行人治;而近代西方是資本主義社會,實行民主和法治。(3)本小問是開放性問題,根據材料“公開其個人財產”“采用跳躍式監督模式即(公眾)權利監督(公共)權力”和所學知識可從實行法治、理性反腐、從制度上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建設、要加強反腐倡廉教育等方面思考作答。14、(1)特點:體系完備;救災和防災相結合;賑災政策多元化;政府救災為主;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相結合。成因:戰亂較多,災荒頻繁;統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