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陜西省西安市西電附中2025屆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考生要認真填寫考場號和座位序號。2.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一部分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二部分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3.考試結束后,考生須將試卷和答題卡放在桌面上,待監考員收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史學研究的觀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觀、全球化史觀、社會史觀等史觀層出不窮,而婦女史、服飾史、災荒史、環境史等小眾研究也受到重視。對此分析正確的是A.表明學術界力圖擺脫唯物史觀 B.反映了百花齊放的學術現狀C.得益于新時期的文化指導方針 D.導致史學研究的碎片化趨勢2.西歐中世紀歷史中,因商品經濟發展而推動的事件有①封建制度的產生②大學的興起③等級君主制④城市的自治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3.明朝初年,各地藩王王府的文官由中央直接選任,并納人國家官僚系統正常的考察,升遷途徑中.這一做法的目的是A.加強中央集權 B.完善科舉制度 C.重視官員監察 D.防止地方靖難4.兩漢刺史按“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刺史只能檢查郡守執行公務的情況,如發現其有不法行為,只能向朝廷“劾奏”。《后漢書·朱浮傳》載,“舊制:州牧奏二千石長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驗案,然后黜退”。這反映出()A.中央旨在實現集權 B.地方吏治較為敗壞C.朝廷強化監察地方 D.刺史州牧位卑權重5.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4課中寫道“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見大臣,也不去內閣。萬歷皇帝二四年不上朝,從憲親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沒有召見大臣。”這從側面反映了A.明朝皇帝的權力逐漸旁落 B.明朝廢除宰相制度的弊斷日益凸顯C.明朝皇帝越來越懶于朝政 D.內閣制有助于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6.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在造型上顯得含糊一些,給人不可捉摸的混亂現象。唐代佛像各具形態,職能分工也越來越明確。這一變化反映出唐朝A.佛教藝術開始中國化 B.各有職守的大一統的政治秩序C.佛像雕塑藝術的發展 D.佛教藝術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7.在西方因素的影響下,清政府發生諸多變化。在機構上體現為出現了A.禮部 B.樞密院 C.內閣 D.外務部8.唐建立之初,“均給天下民田”,達到了“力業相稱,細民獲資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葉以后,“有錢則買,無錢則賣”“人從私契”成了土地轉移、讓渡的基本方式與基本原則。唐朝經濟領域的這一轉變A.有利于促進小農經濟的發展B.表明政府的經濟職能發生了根本轉變C.是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D.是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必然產物9.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由此判斷,當時孔子對現狀的態度是A.肯定 B.否定 C.中立 D.無所謂10.據《漢書·黃霸傳》記載,公元前70年,黃霸被漢宣帝任命為揚州刺史(秩六百石),因治績卓著,三年之后便被破格提拔任穎川太守(秩比兩千石),并且車蓋威儀都作了榮耀的處置。對此認識正確的是A.刺史制度中蘊含了激勵機制 B.刺史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C.漢朝官員的任免具有隨意性 D.漢代形成了完備的監察體系11.1962年1月,中共中央通過了“三自一包”的經濟建設方針。“三自”即允許農民耕種自留地,自辦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場上出售產品;“一包”即農民承包政府規定的農業生產指標,要求保證完成。中央通過這一經濟建設方針,旨在A.改變人民公社體制 B.促成經濟體制改革C.全面糾正右傾錯誤 D.調整國民經濟結構12.一則新聞報道:某國有一對來自不同種姓的青年情侶被村里人處以極刑。以上新聞很可能來自于A.埃及 B.印度 C.法國 D.美國13.列寧曾說:“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對材料理解準確的是A.社會主義道路不適合蘇俄經濟的發展B.資本主義的發展方法對蘇俄有較大意義C.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經濟發展新模式D.發展資本主義推動了蘇聯工業化的實現14.梁啟超說:“我國蚩蚩四億之眾,數千年受制于民賊政體之下,如盲魚生長黑壑,不知天地間有□□二字。”省略的兩字最可能是()A.君主 B.民權 C.西學 D.科學15.從15世紀末西方國家開辟新航路開始,18世紀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向世界各地大肆殖民掠奪,至19世紀中期,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世界市場成為了調節全球經濟發展的杠桿。請回答下面小題1.從整體史觀講,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民族的歷史逐漸融合為一部統一的人類歷史。這種“融合為一部統一實現的主要方式是A.西方的殖民掠奪 B.東方的借鑒學習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碰撞2.19世紀中期,一個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了在這個市場里,資產階級憑借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渡過大海,越過高山。沖破一個個封閉的國界推銷工業品。收購原材料。下列關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理解不正確的是A.最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B.資本主義擴張性和開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C.它以歐美先進的工業國為主導D.它是一種相對公平的世界經濟體系3.1876年葛元煦《游滬雜記》言:“向稱天下繁華有四大鎮,曰朱仙、曰佛山、曰漢口、曰景德,自香港興而四鎮遜焉,自上海興而香港又遜焉”“香港興”“上海興”都是因為簽訂了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16.隋唐君主為加強統治,致力于削弱門閥勢力,唐初曾將民間聲望最高的崔氏降格為第三等姓氏,武則天提高進士科地位以打擊擅長明經科的世族。到了晚唐時,唐文宗欲把公主下嫁給門閥世族時感慨:“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這反映出隋唐時A.宗法制與封建專制互為表里B.科舉制對士族產生的影響很小C.社會結構的改變十分緩慢D.九品中正制與科舉制并行17.下圖為1954年創作的一幅美術作品《一輩子第一回》(畫中老人手捧“選民證”)。該作品反映了A.農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悅 B.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成就C.掃盲教育帶來的巨大變化 D.生產資料所有制根本變革18.1890年創辦的江南水師學堂,以培養近代軍事、科技人才為宗旨。一位叫丁東升的學員請假考中秀才,學校的總管(校長)特別掛牌褒獎。這反映了A.傳統觀念根深蒂固 B.水師學堂偏重科舉C.中西教育互相促進 D.新式教育處境困難19.1997年德國稅制改革方案規定,從1999年起,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從53%降到38%,最低稅率為13%;企業營業所得稅最高稅率從45%降到40%,1年后再降到35%。將對節假日加班工資征稅,并對失業金、病假補貼等征稅50%.據此可知,改革旨在A.贏得政治選舉 B.調整社會福利 C.改善貧富差距 D.推動經濟增長20.有學者研究法國大革命的起源時,提供了這樣一條史料:自1725年到1789年間,共有約4.5萬人進人貴族行列,平均每天兩人.1789年時,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貴族家庭是自18世紀初獲得貴族身份的.該學者意在說明A.資產階級革命的視角值得反思 B.階級分析法是有效的理論工具C.貴族與資產階級沒有本質區別 D.法國大革命實為一場宮廷革命21.1948年9月美國一份備忘錄中寫到:“中國的共產主義對于我們的安全將無足輕重,只有當中國成為蘇聯附庸時,它才能對我們的安全構成潛在的嚴重威脅。”這表明當時()A.三大戰役阻遏了美國干涉企圖 B.美國對華態度服從于全球霸權C.國家動蕩削弱了中國國際地位 D.美蘇對中國解放戰爭保持中立22.1894年,鄭觀應的《盛世危言》正式出版。在該書中,鄭觀應認為,中國傳統的思想視工商為牟利之賤業,“但有困商之虐政,并無護商之良法,雖欲商務之興,安可得哉?”鄭觀應意在A.批判重農抑商政策 B.為反清革命提供理論依據C.發展本國資本主義 D.顛覆中國傳統的夷夏之辨23.“天子親耕”緣于《周禮》,明朝在北京永定門內天壇之西建先農壇,作為皇帝祭祀農神和參與耕作的禮儀場所。清朝從順治帝開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禮如常,這反映出清朝A.與明朝在制度上一脈相承B.承襲了農耕文明的傳統C.滿洲貴族迅速成為農耕者D.刻意籠絡反清政治勢力24.亞里士多德指出,城邦顯然是自然的產物,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脫離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個鄙夫。……無族、無法、無家之人,這種人是卑賤的,具有這種本性的人是好戰之人,這種人就仿佛棋盤中的孤子。他認為A.人的自由受城邦生活的制約B.亞里士多德崇尚和平與正義C.在城邦居住者皆為城邦公民D.希臘城邦是階級統治的工具25.明代災荒頻發,為應對災荒,政府數次發動民間力量賑災,規定民眾捐糧捐物達到一定數額者可以旌表為義民,甚至授予一定品級的“榮譽官銜”,享受朝廷“功名”。英宗年間,受旌表的義民地域分布如下注:江淮指當時徐州、鳳陽、淮安、廬州等地據此可知,當時A.民眾響應程度與經濟水平成正比B.商品經濟發展沖擊傳統思想觀念C.明政府的社會管理能力顯著加強D.江淮、山西兩地率先響應國家動員26.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下令禁止郡國鑄錢,并把全國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這種做法A.阻礙了商品的正常交換 B.貫徹了重農抑商政策C.改變了諸侯割據的局面 D.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27.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決定,要求廣東和福建兩省“發揮優越條件,抓緊當前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其直接結果是A.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B.設立經濟特區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開展國企改革28.以下為一幅歷史地圖(局部)。判斷該圖所承載的歷史信息是A."星星之火,已經燎原" B."到敵人后方去"C."對日寇最后一戰 D."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29.1931年,斯大林在《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里指出:“你們愿意讓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被人打垮而喪失獨立嗎?如果你們不愿意,那么你們就應當在最短期間消滅它的落后狀態,并且在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展開真正的布爾什維克的速度,別的辦法是沒有的。”據此,蘇聯A.與西方國家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B.人民以飽滿的愛國熱情積極投身國家建設C.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D.提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30.古雅典早期,最關鍵的職位是執政官,梭倫、庇西特拉圖、克利斯提尼等都曾擔任過此職。其中克利斯提尼改革后,雅典的實際政治權力向十將軍集中。公元前467~公元前428年間,伯里克利兒乎一直是十將軍之一,且這一時期的政治領袖都是將軍出身。上述材料可以說明,雅典當時A.各等級公民的權利完全平等 B.廢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C.財產資格的限制徹底打破 D.由精英政治家左右城邦軍政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紀以來,英國一直以教區為單位實施救濟,利用各種民間團體或慈善機構賑濟窮人。工業革命后,英國社會貧富分化嚴重,階級矛盾十分尖銳。1911年,自由黨制定《國民保險法》,國家出面組織各種社會團體實行社會保障。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問世,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社會問題是失業,社會的主要目標是創造和保障充分就業,這表明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已經成熟,為向福利國家過渡準備了理論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英國人進一步認識到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性。1946年工黨執政后,先后頒布《國民保險法》和《國民醫療保健服務法》,把健康保險和失業保障覆蓋范圍擴大到全體國民;1948年頒布的《國民扶助法》把經濟扶助的責任從地方移交給中央。這些法律,為建設福利國家奠定了法律基礎。英國政府用全國統一的、集中的福利方式取代舊有的、分散的地方性福利提供方式。福利制度的運作,耗費了大量的政府資金,加重國家負擔;稅收增加,影響了企業效益和個人收入,勞資矛盾加劇,這一切成為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阻力。——摘編自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材料二德國是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化啟動最早的國家之一。十九世紀80年代,德國開始走上社會福利國家的道路,社會保障的最初設計受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理論的影響。為贏得工人支持,德國政府憑借強大的國家機器,主導著福利制度的發展方向。1883年以后,德國政府先后頒布了《健康保險法》、《工傷事故保險法》、《養老法》等,以此協調社會各階級的矛盾沖突,使其不影響德國政府的基本國策。1949年實施的《德意志聯邦基本法》,明確德國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中主要有:社會保險含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社會救濟含低保申請支付補助;12年免費義務教育三個方面。德國福利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成為國家的財政負擔,但德國各個政黨都不愿給福利制度動大手術而失去選民。——摘編自陳曉律《世界現代化歷程西歐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英國福科保障制度對國家發展的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如識,比較英德在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上的異同。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古代學者關注天下興亡與國家盛衰,追求在現實社會中建功立業。他們以學術研究為國家與社會服務,不做為學術而學術的純理論研究。儒家總結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經緯世宙之跡,而非托于空言”,成為學者從盛衰興亡中探討治國之道,實現經世致用的思想淵源。他們根據時代環境與社會現實的需要,針對治國興邦的各種問題展開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反映崇尚實際、注重實效的實用理性。——摘編自龐天佑《論儒家思想與中國古代學者的人文精神》(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人文精神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人文精神特點的成因。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推進國家治理的實踐中,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展現了自身的優勢。新中國初期,全國各族人民以空前的熱情,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在各級政權建設過程中,普遍召開了人民代表會議;毛澤東特別強調,我們應當“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制度”。在過渡時期不長的時間里,黨和政府迅速組織起有計劃的社會建設,x順利完成了“一五”計劃。從1953年到1957年,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9%,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0.9%。——摘自王文《新中國與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確立》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從一些沿海城市起步構建對外開放基地。它們大膽探索新的經濟制度和政府管理經濟的新體制,為全國性的經濟體制改革積累了經驗,樹立了樣板,提供了借鑒,成為改革的試驗區。——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教程》(1)根據材料一,概括“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上建立起來的標志。(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簡述20世紀80年代,我國構建“對外開放基地”的過程,指出“全國性的經濟體制改革”在90年代有哪些新發展?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聯系所學可知,20世紀80年代我國史學研究的觀念日益革新,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和雙百方針的恢復,故答案為C項;我國史學研究必須堅持唯物史觀,排除A項;百花齊放是在文藝領域,不是學術領域,排除B項;婦女史、服飾史、災荒史、環境史等小眾研究,將使史學研究更加全面和立體,排除D項。2、B【解析】
中世紀由于商品經濟發展,大學、城市和市民階層興起,而且市民、貴族與王權形成了等級君主制,B正確;封建制度產生的經濟基礎是莊園制,而非商品經濟,①錯誤,排除A、C;D概括不全,排除。3、A【解析】
本題考查明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材料反映,明朝初年各地藩王府文官均由中央任命,并納入國家官僚監察升遷體系,其目的就是加強對地方藩王的控制以強化中央集權,故A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科舉制的完善,故B項錯誤;材料主旨反映的是加強中央集權,而非重視官員監察,故C項錯誤;“靖難”為平定叛亂之意,明初加強對藩王的控制是為了防止地方叛亂而非防止地方平叛,故D項錯誤。4、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兩漢時期的刺史主要職責是郡守執行中央政策的情況及是否有違法行為,凸顯的是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A正確;材料與地方吏治敗壞無關,B排除;監察地方只是材料的表現,C排除;材料未涉及刺史的地位,D排除。故選A。5、D【解析】
據材料“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見大臣,也不去內閣。萬歷皇帝二四年不上朝,從憲親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沒有召見大臣”可知,皇帝既不召見大臣,也不去內閣,政府部門正常運轉,這從側面說明了內閣制有助于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D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皇帝的權力逐漸旁落”,只是強調皇帝既不召見大臣,也不去內閣,政府部門正常運轉,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廢除宰相制度的弊端”,反而看到皇帝更清閑自在了,B錯誤;“明朝皇帝越來越懶于朝政”這是現象,而材料強調的是“從側面反映了什么”,C不符題意。6、B【解析】
依據材料“佛像各具形態,職能分工也越來越明確”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是一個統一的朝代,而且對相應的職能部門進行了分工。B正確;材料只反映了佛像形態的變化,未涉及其變化融合中國特色,A排除;佛像雕塑藝術的發展不符合材料主旨,C排除;材料未體現佛像的變化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D排除。故選B。7、D【解析】
《辛丑條約》中規定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適應了當時列強和清政府處理外交的需要,D正確;禮部在隋朝時期確立,A排除;樞密院在宋朝設立,主管軍事,B排除;內閣設置于明成祖時期,是皇權專制的產物,C排除。故選D。8、C【解析】
從材料中的“有錢則買,無錢則賣”“人從私契”來看,說明唐中葉以后的土地轉移主要是通過買賣來完成,這一轉變是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故答案為C項;土地買賣會導致大土地所有制的擴大,不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B項中的“根本轉變”說法絕對,排除;經濟重心南移與這一轉變無關,排除D項。9、B【解析】
“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違反了西周的禮制思想,孔子創立儒家學說的目的在于改變戰亂頻繁的現實社會,恢復禮樂和諧的理想社會,B正確;ACD三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10、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揚州刺史黃霸因為政績突出而被破格提拔任穎川太守,說明刺史制度中蘊含了激勵機制,A正確;B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突出的是刺史的激勵機制,排除;C說法不符合史實,黃霸的升遷是因為政績突出,排除;D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故選A。11、D【解析】
從材料中的時間信息和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允許私有制、自由市場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等信息來看,中央通過這一經濟建設方針,是為解決經濟困難對國民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故答案為D項;人民公社體制的撤銷是在1983年,排除A項;經濟體制改革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排除B項;對國民經濟的調整是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所犯的“左”傾錯誤,排除C項;【點睛】1960年冬針對三年經濟困難,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逐步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的錯誤。從1962年起,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12、B【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種姓”與印度存在的種姓制度有關,故B正確。13、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列寧試圖部分利用資本主義手段向社會主義過渡,可見資本主義發展發放對蘇俄有借鑒意義,選項B正確;選項A不符合史實,列寧最終是要實現社會主義,排除;材料是列寧的經濟發展模式的設想,選項C是實施結果,排除;蘇聯的工業化是在斯大林時期實現的,選項D排除。14、B【解析】試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民主改革相關知識的把握。根據題干材料“民賊政體”,可知省略的應是與君主專制相對立的政體,那便是民主,且這正是梁啟超作為資產階級維新派所倡導的,所以B符合題意。而A明顯不符合題意。西學不屬于政體,科學也與政體無關。綜上,本題選B.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維新變法·改革內容15、1.A2.D3.A【解析】1.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民族的歷史逐漸融合為一部統一的人類歷史的主要方式是西方的殖民掠奪,故A正確;東方的借鑒學習不符合史實,故B錯誤;正常的文化交流不是主要方式,故C錯誤;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碰撞是在工業革命后,故D錯誤。2.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對落后國家和地區是不公平的,故D符合題意;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即19世紀末20世紀初,故A不符合題意;資本主義本身具有擴張性和開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故B不符合題意;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以歐美先進的工業國為主導,故C不符合題意。3.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香港興”“上海興”都和《南京條約》的“五口通商”有關,故A正確;《北京條約》只開放了天津,故B錯誤;《馬關條約》是在1895年,故C錯誤;《辛丑條約》是在1901年,故D錯誤。16、C【解析】
中國古代政治發展是一個由貴族政治向成熟官僚政治制度演化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結構緩慢變化的過程,材料反映了隋唐時期對門閥勢力的打擊,但從“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可知這一變化過程是十分緩慢的,故答案選擇C項。魏晉南北朝時宗法制與門閥制度相聯系,隋唐時期興科舉,廢除九品中正制,沉重打擊了門閥制度,故A項不正確;科舉制的實施打擊了士族勢力,故B項不正確;隋唐時期實施科舉,廢除九品中正制,故D項不正確。17、B【解析】
由材料中的時間信息及“畫中老人手捧‘選民證’”的描述可知,該作品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成就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故選B。畫中老人持有的是選民證,而非土地證,且土地改革在1952年已經基本完成,與材料時間也不符合,故排除A;畫中老人持有的是選民證,而非與教育相關的證書,排除C;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即1954年生產資料所有制還未實現根本變革,排除D。【點睛】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建設的成就,旨在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畫不是重點,對畫背景的解讀才是,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務必請關注括號內的解釋信息。18、A【解析】
從材料“一位叫丁東升的學員請假考中秀才,學校的總管(校長)特別掛牌褒獎”可知當時雖然創辦了新式學堂,人們還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即通過科舉考試為官,故選A;水師學堂是新式學校,說偏重科舉與史實不符,排除B;C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D是對材料曲解,排除。19、D【解析】
降低個人所得稅,企業營業所得稅,并且對加班工資增稅,同時對失業金、病假補貼等征稅,這樣做能夠刺激生產,同時減少國家財政開支,有助于推動經濟增長,D正確;A與題無關,排除;B屬于片面解讀材料,題干不僅僅涉及社會福利調整,排除;德國的稅制改革減少了社會福利,不利于改善貧富差距,排除C。20、A【解析】
根據材料“1725年到1789年間”,“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貴族家庭是自18世紀初獲得貴族身份的”,可推理出史料意在強調資產階級等有產者與貴族的融合性而非對抗性,這位學者是在反思相關法國大革命傳統史學觀點,A項正確;材料得出的觀點與的傳統的階級分析法得出的觀點不同,貴族與資產階級分別是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階級,BC兩項錯誤。材料沒有分析大革命與宮廷權力變更的關系,D項錯誤。21、B【解析】
依據材料中“只有當中國成為蘇聯附庸時,它才能對我們的安全構成潛在的嚴重威脅”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美蘇兩極格局逐漸形成,美國對華態度服從于全球霸權,因此B選項正確;此時三大戰役剛剛開始,尚未完成,不能體現三大戰役的影響,A選項錯誤;C選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美蘇均插手了中國解放戰爭,D選項錯誤。故選B。22、C【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將鄭觀應的思想主張置于甲午中日戰爭、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時代背景下進行思考。作為資產階級早期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張通過“護商”“興商”來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亡,C項正確;題目所問為目的,而A項是途徑不是目的,排除;鄭觀應屬于早期維新派,與革命派的思想有著原則上的區別,B項錯誤,排除;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23、B【解析】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天子親耕”體現了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其緣于《周禮》,漢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種國家禮儀,清朝統治者重視“天子親耕”活動,反映出其承襲了農耕文明的傳統,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朝繼承了前朝重視農耕活動的傳統,并非是與明朝在制度上一脈相承;C選項錯誤,這體現的是清朝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滿洲貴族并未成為自食其力的農耕者;D選項錯誤,重視農業與籠絡反清勢力無關。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24、A【解析】
亞里士多德否定脫離城邦的人的態度,認為“無族、無法、無家”是最卑賤的,強調人的自由應該受到城邦的制約,故A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亞里士多德崇尚城邦體制,并不是和平與正義,故B錯誤。城邦公民不包含婦女、兒童、奴隸、外邦人等,故C錯誤。希臘城邦的階級本質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D錯誤。25、B【解析】
在明代政府發動民間力量賑災后,江淮(徐州、鳳陽、淮安、廬州)江西、山西等地響應程度最高,浙江、廣東、福建等地響應程度較低。明代,浙江、廣東、福建恰是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而江淮、江西、山西等地商品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低,農業在經濟中的地位更高,受傳統耕讀思想、功名觀念影響更深,故選B;A選項不符合題意,CD選項題干中未涉及,均排除。故選B。26、D【解析】
漢武帝收繳郡國鑄幣權,且銷毀地方私鑄的錢幣,這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D項正確;漢武帝的這些舉措有利于商品正常交換,A項錯誤;貨幣官鑄是加強中央集權,并非是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貫徹,排除B;漢武帝時期并未出現諸侯割據局面,排除C。27、B【解析】試題分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開創是在安徽和四川,故A項錯誤;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是在1992年,故C項錯誤;國企改革是在1984年開始,故D項錯誤;1980年全國人大批準在廣東、福建兩省建立經濟特區,所以本題答案為B項。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對外開放【名師點睛】本題以1979年中共中央的決定為切入點,考查考生對改革開放過程的理解和認識,意在考查考生閱讀和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以及因果邏輯推理的能力。本題的解答比較容易,試題的命制契合了當今全球化的時代熱點,解題的關鍵是把握材料給出的時空信息。這說明高考試題對時空意識的考查從來沒有淡化,這是考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素養。28、B【解析】
據圖示內容可知反映的是人民軍隊向河北、山西、山東等地進發,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與該圖相符的應該是抗日戰爭中,中共軍隊“到敵人后方去”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故選B;A反映的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人民軍隊活動范圍在南方,排除A;人民軍隊的進軍路線和“對日寇最后一戰”時期的形勢不符,排除C;D項是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的進軍路線應該是從北到南,排除。故選B。29、B【解析】
根據“那么你們就應當在最短期間消滅它的落后狀態,并且在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展開真正的布爾什維克的速度”可知,斯大林號召人民快速發展經濟,鞏固國家安全,使人民以飽滿的愛國熱情積極投身國家建設,故B正確;1931年蘇聯沒有與西方國家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排除A;材料反映斯大林號召人民快速發展經濟,鞏固國家安全,無法體現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排除C;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D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30、D【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古雅典早期的關鍵職位如執政官、十將軍等都被精英政治家所壟斷,這也說明雅典的民主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D正確;完全平等的說法錯誤,A排除;材料未涉及舊貴族特權的廢除,B排除;財產資格的限制被打破是在伯里克利改革時期,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C排除。故選D。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影響:提高國民生活水平;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加重國家財政負擔;不利于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擊勞動積極性,形成懶漢階層;加重納稅大稅收負擔。(2)相同:有成熟的經濟理論指導;制定了統一的法律;高度重視健康和失業保險;社會福利保障覆蓋面廣;都重視社會保障中的公民權利;高福利開支成為國家財政負擔。不同:背景不同:英國貧富分化嚴重,失業人口眾多:實行福利保障制度,緩和社會不盾。德國運用強大的國家機器,協調政府與社會各階層的關系。途徑不同:英國由民間福利組織推動國家頒布法律,保障社會福利。德國政府主動實行社會保障政策,贏得工人支持;社會福利保障的涵蓋面不同:英國重在健康保險和失業救濟;德國在健康保險和失業救濟的基礎上,重視免費義務教育。【解析】
(1)“影響”,根據材料一信息“工業革命后,英國社會貧富分化嚴重,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由材料信息“英國政府用全國統一的、集中的福利方式取代舊有的、分散的地方性福利提供方式”得出: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由材料信息“福利制度的運作,耗費了大量的政府資金,加重國家負擔;稅收增加,影響了企業效益和個人收入,勞資矛盾加劇,這一切成為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阻力”得出:加重國家財政負擔、加重納稅大稅收、不利于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依據所學知識從提高國民生活水平、打擊勞動積極性等角度補充。(2)“相同”,根據材料一信息“社會的主要目標是創造和保障充分就業,這表明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已經成熟”和材料二信息“德國是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化啟動最早的國家之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有成熟的經濟理論指導;由材料一信息“1946年工黨執政后,先后頒布《國民保險法》和《國民醫療保健服務法》,把健康保險和失業保障覆蓋范圍擴大到全體國民;1948年頒布的《國民扶助法》把經濟扶助的責任從地方移交給中央”和材料二信息“德國政府先后頒布了《健康保險法》、《工傷事故保險法》、《養老法》等”得出:制定了統一的法律;由材料一信息“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問世,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社會問題是失業,社會的主要目標是創造和保障充分就業”和材料二信息“明確德國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中主要有:社會保險含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社會救濟含低保申請支付補助”得出:高度重視健康和失業保險;由材料一信息“把健康保險和失業保障覆蓋范圍擴大到全體國民……把經濟扶助的責任從地方移交給中央”和材料二信息“明確德國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中主要有:社會保險含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社會教濟含低保申請支付補助;12年免費義務教育三個方面”得出:社會福利保障覆蓋面廣;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農業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
- 2025過失性解除勞動合同協議示范文本
- 2025合同范本之辦公樓裝修施工合同
- 2025年度煤炭代理銷售居間合同
- 2025電力工程施工合同書
- 2025延期借款合同協議
- 2025車庫車位買賣合同協議書
- 2025合同范本匯編
- 2025合同范本大全2
- 2025年企業專項投資基金合同標準范本
- 人教版-音樂-九年級下冊-《隱形的翅膀》教學課件
- 《沉積礦床》課件
- 甲醇合成工段設計
- 動態心電監測設備行業發展趨勢預測及戰略布局建議報告
- 電化學儲能電站檢修規程知識培訓
- GB/T 19413-2024數據中心和通信機房用空氣調節機組
- 工業自動化設備維護保養操作手冊
- 與信仰對話 課件-2024年入團積極分子培訓
- 2024年保安員業務知識考試復習題庫及答案(共1000題)
-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30-2024)
- 2024《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全文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