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2025屆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2025屆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2025屆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2025屆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2025屆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2025屆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定答題。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史書記載,漢順帝即位后,發生一場大瘟疫,順帝即招納賢才,廣開直言之路;漢沖帝即位當年發生大地震,沖帝隨后進行賢良方正之選。據此可知當時A.天人感應思想已影響執政B.天災人禍已成為普遍現象C.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國D.形成開放民主的政治風氣2.1956年,陳云在中共八大發言中提出,在工商業經營方面,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工商業的主體,但是附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這種個體經營是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的補充。這一發言體現出當時A.注重對經濟體制的探索B.資本主義經濟已經消失C.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D.社會主義改造尚不徹底3.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向歐洲國家發出邀請以共同制訂經濟復興計劃。馬歇爾稱,這個計劃“不是針對哪個國家,也不是針對哪一派信仰原則,而是針對饑餓、貧窮、絕望和混亂”。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冷戰由此正式開始B.西歐的復興對美國有利C.該計劃無政治目的D.美國為此成立世界銀行4.周初同姓不婚被定為宗法倫理。春秋時期,晉國想利用吳國牽制楚人北上,吳國也想借助晉國分散楚國的力量,于是,同為姬姓封國的晉吳兩國聯姻。這反映出A.宗法倫理瓦解引發諸侯爭霸局面B.貴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C.宗法制豐富內容而淡化血緣聯系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5.1930年,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該觀點A.促成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提出 B.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C.意在批判“左”傾冒險主義危害 D.表明中國開始擺脫蘇聯模式6.12-16世紀,歐洲各國先后出現對羅馬法進行注釋、評論和解釋,并將其基本原則和念適用于法律實踐的熱潮,史稱"羅馬法復興"。這一熱潮的出現A.奠定了西方近現代法治理念的基礎 B.緣于羅馬法承載著時代需求和價值C.反映了對古羅馬文明的繼承和創新 D.說明羅馬法的司法原則具有斗爭性7.“天下斷無殺人放火之義民,國家豈有倚匪敗盟之政體?”“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列邦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后追思,慚憤交集。”以上兩段文字均選自《罪己詔》,其發布者應是:A.道光帝 B.咸豐帝 C.同治帝 D.光緒帝8.“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這一曾廣泛流行的順口溜反映的生產情景出現于A.土地改革之前 B.土地改革時期C.人民公社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9.“修正主義國家”常被人們用來指稱那些意欲顛覆或推翻現存秩序的國家。70多年前,最可能被英國指責為“修正主義國家”的是A.美國 B.法國 C.中國 D.德國10.18世紀60—80年代,北美地區“人民主權”的觀念經歷了一個從付諸實踐到走向激進,再到被抑制的發展軌跡。這一變化表明,美國建國之初A.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顯現B.背離了啟蒙思想的原則C.忽視了對個人自由的保護D.強化了中央政府的權力11.1780年,英國學者們“不再回避骯臟和臭氣沖天的作坊,也不再為工人的頭腦簡單而鄙視他,……卻是去訪問他的作坊,與他討論如何改進和采用何種方法改進他的工作。”這主要說明A.科學家們具有吃苦耐勞精神 B.生產需求為科技發展提供動力C.工業革命帶來生態環境惡化 D.工人運動推動了工人地位改善12.觀察下圖,圖上標有①、②、③、④四個地點。據此判斷下列各項表述正確的是A.周公在②地輔政,“制禮作樂”B.北魏孝文帝從③地遷都到②地C.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別在①地和④地D.元朝的③地及周圍地區被稱為“腹里”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歷史選修:歷史世界文化遺產)材料《史記》記載,秦始皇末年,“以為成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項羽進入成陽后“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中晚唐詩人杜牧因唐敬宗“大起宮室,廣聲色”,撰《阿房宮賦》加以諷喻。賦中說:“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因此賦流傳,秦修建阿房宮而速亡,成為人們關于秦朝的一種歷史記憶。當代考古學者試圖尋找阿房宮建筑群的遺跡,只在相當于《史記》所記阿房宮前殿的位置,發現了夯筑過的地基和東西北三側的圍墻,卻根本找不到紅燒土、木炭等表明此處曾被大火焚燒的痕跡。他們中有人因此認為,阿房宮不過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樓閣”。——據《史記》等請回答:(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宮被考古學者認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樓閣”的原因。(2)以《阿房宮賦》為例,說明歷史題材文學作品對探討歷史問題的作用。14.(20分)晚清外交的變局材料一乾隆五十年,我為上國,率土皆臣,無所謂外交也,理藩而已……國朝尚遣使冊封朝鮮、琉球、越南等國矣,此自撫其藩屬,非外交也。——《清朝續文獻通考》材料二南京條約之所以為不平等,主要是三項內容:一、割地(第三款);二、賠款(第四、六、七、十二款及第五款后半部分);三、赦免“漢奸”(第九款)。——《天朝的崩潰》材料三通商五口留駐外國領事后,1844年后清朝正式確立五口通商大臣,先后由兩廣總督和兩江總督兼任,負責執行對西方的外交。1860年,外國公使正式入京。次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建立,接管禮部和理藩院的夷務(改稱洋務),這是清朝第一個正式外交機構。1866年,五口通商大臣改名南洋通商大臣,歸屬總理衙門。不久,在總理衙門下又設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摘編自《籌辦夷務始末》《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材料四1901年,清政府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各部之前,以全力應對列強要求。部門官佐逐漸專職,有品秩。關稅、郵政、游學、機器、商務、軍火、新軍等事務,劃歸稅務處、郵傳部、學部、農工商部和海陸軍等部門。外務部專注駐外使領館的派設與管理。——摘編自《近代中國外交史》問題(1)依據材料一,指出清朝處理涉外事務的主要方式和觀念。(2)依據上述材料,概括清朝外交發生的變化。(3)根據材料及所學,你如何看待晚清外交與時局變遷的關系?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結合所學可知,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認為天是萬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諸侯都要服從天子的統治;如果天子無道,上天便會降災于他。材料體現的正是天人感應對執政的影響,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依據材料無法得出當時天災人禍已成為普遍現象。該表述過于絕對;C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天災人禍對君主執政的影響,并非是當時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國;D選項表述錯誤,中國古代社會并未形成開放民主的政治風氣。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2、A【解析】

根據“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工商業的主體,但是附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這種個體經營是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的補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發言體現了注重對經濟體制的探索,故A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尚未完成,故BD說法錯誤;材料未涉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的相關信息,排除C。3、B【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馬歇爾計劃的認識,馬歇爾計劃通過經濟援助西歐以遏制蘇聯,同時也有利于美國擴大其在歐洲的市場,故B正確。冷戰開始的標志是杜魯門主義,排除A項;該計劃有利于美國對西歐的控制,因此C項不正確;D項是針對世界的,而材料是針對西歐的。【詳解】4、B【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晉吳兩國出于牽制楚國的目的而締結婚姻,這說明貴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闡釋的是諸侯爭霸過程中,出于政治目的而同姓聯姻,從而破壞宗法倫理,該選項表述因果關系顛倒,錯誤;C選項錯誤,材料不能體現血緣聯系的淡化,而“親上加親”加強了血緣聯系;D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的內容。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5、B【解析】

材料中毛澤東反對照搬馬克思主義,提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是要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民族化的體現,故B項正確;“工農武裝割據"早在1928年時就已經被提出,材料中的觀點有利于"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完善,而不是提出,排除A項;“本本主義”實際上是思想保守的體現,而不是“左"傾冒險主義的表現,排除C項;1927年秋收起義受挫后,毛澤東將革命轉向農村,中國就已經開始擺脫蘇聯模式,排除D項。6、B【解析】

12-16世紀是歐洲資本主義萌生、興起和擴張的時期,此時對羅馬法的注釋、評論、解釋和適用于法律實踐,是為了從羅馬法中尋找適應當時時代需要的法律觀念和內容,說明羅馬法承擔了時代的需求和價值,故選B;這一熱潮和西方近現代法治理念基礎的奠定無關,排除A;這一熱潮是基于羅馬法的創新,并不是繼承古羅馬文明,排除C;D項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選B。【點睛】7、D【解析】

依據“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可知,該條約是1901年列強與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此時的皇帝是光緒帝,故D正確;道光帝時期簽訂的是《南京條約》,割讓的是香港島,排除A;咸豐帝時期簽訂的是《北京條約》,割讓的是九龍司,排除B;同治帝簽訂是《馬關條約》,割讓的是島等,排除C。故選D。8、C【解析】

試題分析:人民公社制度的特點是一大(規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實際上一平(平均主義)二調(無償調撥)。其成立初期,生產資料實行過單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實行過工資制和供給制相結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壓縮了社員家庭副業,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與材料信息最符合。故C正確。考點: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與曲折?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三面紅旗”【詳解】9、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70多年前,即1940年代初,被英國指責為意欲顛覆或推翻現存秩序的國家是實行法西斯暴行的德國,主要是因為德國受到凡爾賽體系壓制,D選項符合題意;1940年代初的美國、法國和中國都是反法西斯國家,沒有出現英國指責的顛覆、破壞現存秩序的現象,都不是英國指責的修正主義國家,ABC三選項錯誤。10、D【解析】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建國之初,由松散的邦聯體制到聯邦制的建立過程中,過度的民主受到了抑制,中央政府的權力得到了加強。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人民主權并不等于直接民主,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建國之初沒有實行直接民主制;B選項錯誤,美國并未否定“人民主權”思想,沒有背離啟蒙思想的原則;C選項錯誤,材料涉及的是政治自由問題,并未涉及個人自由的問題。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11、B【解析】

材料主要體現了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學者改變態度,深入工場作坊,解決工人工作面臨的技術問題,以提高生產效率,從而使科技研究逐漸服務于工業生產,故選B;材料反映了學者對工人態度的變化,但科學家吃苦耐勞精神不符合題目主要意圖,故排除A;生態環境惡化是工業革命帶來的消極影響,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未涉及工人運動的信息,排除D。12、D【解析】

元朝大都在今北京,其附近及周邊地區被稱為腹里,選項D正確;②在洛陽附近,而周公輔政是在鎬京,即今天西安一帶,排除A;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到洛陽,③為北京,排除B;北宋都城在開封,南宋都城在臨安,選項C排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史記》記載阿房宮并未建成;考古發掘證實了《史記》的記載;人們關于阿房宮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阿房宮賦》夸張虛構的影響。(2)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對傳播歷史知識有重要作用,但不能簡單地作為歷史研究的直接證據;文學作品的創作背景可以反映一定的歷史問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設計的是考古發現中的一些問題,是比較新穎的一些問題,需要學生較強的綜合能力。(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題實際上告訴我們文學創作往往與歷史事實不相符。以阿房宮為例,在杜牧的《阿房宮賦》中它是一座非常華美的宮殿,可是《史記》中記載它并未建成。而考古發現恰恰佐證了《史記》中的記載,這就是文獻所代表的第二史料的局限性所在。(2)本題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能力。本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需要學生從這一事件中總結出一些結論,并加以論述。本題難度不大,只需要用比較的眼光去看待這一問題,文學作品是經過加工的,并不是完全的真實的記載,所以我們要擦亮眼睛,辯證的看待這一問題。點睛:我們一般將材料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后者是指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這兩者都對歷史研究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參考價值是有區別的,我們要格外重視。14、(1)朝貢或理藩(冊封、安撫藩屬);天朝上國或華夷之別或歧視外國。(2)由朝貢體系變為條約體系;從自主的通商夷務轉變為迎合列強的洋務;外交對象從周邊鄰國擴展到西方各國;外交事務從地方官員負責,轉變為設置中央機構統管;外交機構從兼管到專管;人員從兼差到專職。(3)最高層次:能依據材料提取信息,將中國近代外交置于晚清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從東西方交往與沖突,博弈與交融視角詮釋和提出較深刻的觀點。在西方殖民侵略和工業化的雙重沖擊下,固守天朝上國的清廷被動調整與變革,為了維護專制統治,對外政策也要適應現實需要:既要滿足列強侵略者的要求,也要不斷調整以適應本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變遷。從清廷外交的調整中,透視出清廷逐步從閉關鎖國向開放通商,從傳統向現代的艱難轉型(如從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時的局部調整,向變革制度的清末新政的全面變化)。第二層次:能從材料提取直接與間接的信息,結合晚清具體的時代變遷與外交進展雙向關系展開論述。閉關鎖國的清政府因為鴉片戰爭失敗簽署不平等的《南京條約》,被迫接受條約體系的西方外交,設置五口通商大臣處理外交,中國社會被迫開放,自然經濟走向瓦解。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簽訂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因外國公使進駐北京,清廷被迫創設總理衙門應對西方列強,也推進了洋務運動,西學東漸進一步展開。甲午戰敗,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服務洋務的外交無以應對。八國聯軍侵華后簽署《辛丑條約》,適應侵略者要求,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擴大外交對象,外交人員更為專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