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勐??h第三中學2025屆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云南省勐??h第三中學2025屆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云南省勐海縣第三中學2025屆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云南省勐??h第三中學2025屆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云南省勐??h第三中學2025屆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云南省勐??h第三中學2025屆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古羅馬法學家蓋尤斯在《法學階梯》中說:“通過合意締結契約之債是因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語言或文字,只需要實施交易行為的人們相互同意。這種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間締結”。這反映了當時羅馬法A.重視保護居民的意愿B.突破了形式主義的束縛C.注重對法律追本求源D.二元法律體系最終消亡2.“若只印三二張,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弊畛跤涊d這一現象的著作是A.《幾何原本》 B.《夢溪筆談》 C.《史記》 D.《天演論》3.“歷史是什么?”古往今來,人們做了各種思考,梁啟超的回答最可能是A.口耳相傳的傳說 B.經過調查與研究的紀事C.全體國民的故事 D.國民意志之外的客觀存在4.“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边@段話最早有可能發表于A.《時務報》 B.《國聞報》C.《民報》 D.《新青年》5.“秦皇掃六合”,建立了大一統的中華帝國是在A.公元前2世紀初 B.公元前3世紀初C.公元前2世紀末 D.公元前3世紀末6.西漢前期,社會活躍著許多大鹽鐵商,他們資金雄厚,生產規模龐大,有的冶鐵商同時役使上千人的勞動力。西漢中期以后,這些商人轉而把資金投入農業,擴大地產。這一變化A.體現國家經濟政策的影響 B.反映了政府寬松的商業政策C.強化了自耕農的存在基礎 D.有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7.下表是漢代某一個階段關于三個青銅器的銘文記述。作為史料,這些銘文可以用來研究漢代出處銘文《元和四年壺》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黃陽君作。宜子孫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永和鐘》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鐘,重□□斤。直(值)錢七千二百。宜用《延熹鐘》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鐘,廿二斤。直(值)錢二千四百。大吉□□富貴宜田家□意□長生A.官營手工業生產規模B.鹽鐵官營的實施狀況C.手工冶金的生產技藝D.國家賦稅的征收情況8.羅馬社會重視名譽,將其與個人行為能力綁定,立法者制定了“喪廉恥”制度。凡觸犯了法律,法院便要在判罪或宣布行為人敗訴的同時宣告其“喪廉恥”;但凡做了某種法律明確的、不符合公序良俗的行為,羅馬執政官便可在選舉時將該人從名單中剔除。“喪廉恥”制度A.構建了羅馬民主制度的基礎 B.有利于增強個人社會責任C.消除了傷風敗俗的社會現象 D.實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9.如圖為20世紀50年代中國年畫《新分黃牛牽到家》。這作品A.表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B.反映了農村生產力的解放C.再現了農村經濟調整的效果 D.體現了浪漫主義藝術風格10.美國一位歷史學家說:“共產黨的大多數領導人被蔣介石殺害,但也有些人逃進了華南山區。他們的領導人之一是毛澤東,毛澤東無視莫斯科的第三國際,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辈牧现小靶碌母锩呗浴敝窤.開展武裝起義的策略B.采用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C.實行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D.遵義會議上取得領導地位11.1761年,乾隆皇帝決定專門設立“中正榜”,即在會試的落第試卷中挑取40名正選舉人以及20名備選舉人,遇缺授以內閣中書的官職。這種做法A.完善了科舉制度 B.恢復了九品中正制C.保證了公正選官 D.保證了南北錄取均衡12.繼希臘人之后,羅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歷史舞臺。經過希臘化的東征,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然而,古羅馬學者賀拉斯說:被征服的希臘人最終俘虜了羅馬人。賀拉斯這一說法的視角是A.商業征服B.文化同化C.宗教皈依D.財富侵蝕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收,農民權益受到侵害,以至于失地農民生計困難,社會安全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并完善,堿鄉土地資產價值日益顯化,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的流轉逐漸盛行。改革開放以前,由于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我國禁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自由流轉;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的發展,集體建設用地的自發、無序流轉逐漸盛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探索、規范管理逐步加強,促進了流轉的有序進行。當前,我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范圍不斷擴大,交易組織不斷提高,規范管理措施日益加強。農民在土地流轉中也獲得了較為切實的受益。土地流轉以后,一些大型機械得以使用,單位面積產量及糧食總產量都有了較大提高?!幾札堥_勝《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演變、機理與調控》請回答:(1)根據材料,指出當代中國土地流轉的演變趨勢。(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代中國土地流轉的影響。14.(20分)孔子和亞里士多德是東西方先哲,他們在歷史的太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跡。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以與弟子之間展開對話的形式來追尋人之為人的美。孔子認為完美的人是有仁愛之心的能“愛人”的人。他倡導群體意識,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藝術的人生?!短K格拉底與孔子的成人藝術比較》材料二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齊景公問政於孔子??鬃訉θ眨骸熬?,君;臣,臣;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予,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引自《論語》材料三當人達到他最高的發展程度時,他是一切動物中最好的;同樣,當人違背法律與正義時,他就是最壞的動物?!耸怯欣硇缘膭游铩C糠N社會團體的建立,都是為了完成某種善業。人生最大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在于生存——(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及其內在關系。(2)結合材料分析孔子與亞里士多德對人的定義有何不同?(3)兩者對人的定義的差別在治國思想上有何表現?他們的治國思想對當今中國的社會發展有何借鑒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由材料“合意締結契約之債……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語言或文字,只需要實施交易行為的人們相互同意……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間締結”可見,羅馬法的此項規定突破了形式主義的束縛,故選B。材料僅反映交易雙方的意愿,不同于居民的意愿,故A項錯誤;C、D項在材料信息中無體現,故排除。2、B【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術,最早記錄這一現象的是沈括的《夢溪筆談》,故選B項;《幾何原本》和《天演論》都沒有記錄活字印刷術,且出現時間晚于《夢溪筆談》,《史記》出現于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前,排除ACD項。3、C【解析】

試題分析:梁啟超是維新思想的主要倡導者,毫無顧忌地痛斥封建史學為“帝王將相家譜”、“墓志銘”、“蠟人院”、“相斫書”等,它對于掃除對封建史學的迷信、解放思想是有功勞的。主張“歷史的進化論”、國民是歷史的主人。認為歷史的發展受不受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的支配。故C正確??键c:中華民族的覺醒與抗爭?民族資本主義與早期維新思想?戊戌變法的意義【詳解】4、C【解析】

題干中的言論是關于三民主義的,最早在《民報》發表,選項C正確;《時務報》《國聞報》均屬于維新派報刊,而三民主義是革命派主張,因此三民主義不可能刊登在這兩份報刊上,選項A、B排除;選項D與題干中“最早”不符,排除。5、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紀末,D項正確;排除A、B、C項。6、A【解析】

西漢中期之后,漢武帝嚴格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推動很多商人轉而從事農業,變為地主,故國家的經濟政策導致了這一現象,A正確;B項與材料所反映信息恰好相反,排除;商人購買土地會加劇土地兼并,不利于自耕農的存在,排除C;商人的政治地位在材料中無法看出,排除D。7、C【解析】

表格“宜子孫及酒食”“(值)錢七千二百”說明古代手工冶金的技術和工藝成就較深,故C正確;材料沒有直接說明手工業的來源,故A錯誤;材料中描述的是冶金,不是鹽鐵官營,故B錯誤;國家征稅不符合表格主旨,排除D?!驹斀狻?、B【解析】

據材料可知,羅馬的“喪廉恥”制度體現羅馬社會重視名譽,將其與個人行為能力綁定,有利于增強個人的社會責任感,故B選項正確;材料內容沒有體現羅馬民主制度,故A選項錯誤;C項中“消除”一詞過于絕對,故C選項錯誤;材料中“喪廉恥”制度不能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D選項錯誤。9、B【解析】

作品描繪了農民喜得黃牛的情景,再結合題干時間“20世紀50年代”可推知,這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得以提高,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故選B項;1956年,農業實現集體化,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農民不會分得黃牛,排除A項;國民經濟調整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前期,排除C項;年畫體現了寫實主義的風格,并非“浪漫主義”,排除D項。【點睛】抓住關鍵信息“20世紀50年代”,聯系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史實分析解答。10、B【解析】“新的革命策略”指要走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即采用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選B是符合題意的,正確;武裝起義不屬于新的革命策略,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新的革命策略”指農村包圍城市而非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以及遵義會議上取得領導地位等,選項C、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B。11、A【解析】

清代人口和科舉考試人數不斷增加,但能夠成功進士及第者太少,所以,乾隆帝為了擴大統治基礎,安撫落地舉人,設立“中正榜”,為落第舉人開辟了一條新的仕進之路,完善了科舉制度,故選A;B不符合史實,排除;CD表述太絕對,錯誤。12、B【解析】

根據“被征服的希臘人最終俘虜了羅馬人”可知,材料說明羅馬以武力征服了希臘,羅馬最終被希臘燦爛的文明同化,故B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羅馬最終被希臘燦爛的文明同化,并非商業、宗教、財富,排除ACD。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趨勢:由禁止到逐漸盛行;由無序到逐漸有序,規范管理措施加強;流轉范圍擴大;交易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2)影響: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推動了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使農民獲得一定實惠?!窘馕觥?/p>

(1)趨勢:根據材料“改革開放以前,由于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我國禁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自由流轉;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的發展,集體建設用地的自發、無序流轉逐漸盛行”可知,由禁止到逐漸盛行;根據材料“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的發展,集體建設用地的自發、無序流轉逐漸盛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探索、規范管理逐步加強,促進了流轉的有序進行”可知,由無序到逐漸有序,規范管理措施加強;根據材料“當前,我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范圍不斷擴大,交易組織不斷提高,規范管理措施日益加強”可知,土地流轉范圍擴大;交易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2)影響:根據材料“土地流轉以后,一些大型機械得以使用,單位面積產量及糧食總產量都有了較大提高”可知,土地流轉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根據材料“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收,農民權益受到侵害,以至于失地農民生計困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流轉有助于推動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根據材料“農民在土地流轉中也獲得了較為切實的受益”可知,土地流轉使農民獲得一定實惠。14、(1)核心內容:仁、禮內在關系:“互為表里”(2)定義:孔子:人是有仁愛之心,要講究禮儀。亞里士多德:人有理性的,要注重法律與正義。(3)表現:孔子:以禮治國,人治、傾向于等級制。亞里士多德:法治、傾向于民主制。意義:以人為本,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