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北京市西城區第四十四中學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荚嚱Y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漢武帝“作左官之律”。應劭對此解釋道,“人道上右,今舍天子而仕諸侯,故謂之左官也”,不經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諸侯即構成“左官罪”。這一措施旨在A.限制和打擊諸侯勢力B.將選官權力收歸中央C.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D.掌握地方官員任免權2.陳獨秀在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時,敏銳地意識到“當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與體制是否與現行的社會政治形勢相一致,而是體制層面的價值體系是否符合民眾之心理”。陳獨秀強調的是A.提高國民覺悟是政治變革的前提B.民主共和的觀念尚未深入人心C.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務D.辛亥革命后中國政治生態優化3.“天下”一詞在中國古典文獻中出現較早,春秋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提出過關于“天下”的主張,韓非子就提出了“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這反映出這一時期A.國家認同觀念正在逐步形成 B.諸子百家致力于爭霸戰爭C.文化交流頻繁國家實現統一 D.法家思想兼采了百家之長4.下列詩句中反映古代選官制度的是()A.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 B.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C.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D.金多眾中為上客,夜夜算緡眠獨遲5.1947年杜魯門總統在國會發表演講時主張:“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此后,美國實行的政策中不包括A.推行杜魯門主義 B.實施馬歇爾計劃C.組建北約組織 D.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6.中國近代以來,農耕時代的粗略時間觀念逐漸被精確的現代鐘表時間觀念所替代。對此時間觀念改變影響最大的是A.服飾的中西合璧 B.傳統建筑與西洋建筑并存C.報刊雜志的創辦 D.交通與通訊工具的改變7.《左傳》中有大量的預言,但不再采用巫祝占卜的方式,而是以人物的品行來預言家族的興衰,以統治者敬天保民的情況預言國家的治亂,這反映出當時A.修史缺乏嚴謹的態度 B.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C.國人人文思想的發展 D.禮樂制度的影響深遠8.在《共產黨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難抑興奮激動的心情說:“今天我寫這個序言的時候,歐美無產階級正在檢閱自己的戰斗力量,它們第一次在一個旗幟下動員成為一個軍隊,以求達到一個最近的目的?!倍鞲袼挂庠谡f明A.馬克思主義成為工人運動的指導理論 B.無產階級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政治訴求C.歐洲各國正在籌備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D.各國工人組織已建立穩固統一的聯盟9.2019年12月12日,是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的周年紀念日。澳門回歸已歷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10.“第一次柏林危機雖然沒有引發新的戰爭,但致使蘇聯在東、西柏林之間豎起了柏林墻?!边@句話中劃線部分應改為A.德國的分裂成為定局 B.蘇聯切斷西德和柏林的水陸交通C.東西方冷戰成為定局 D.美國切斷西德和柏林的水路交通11.下表是“中國1957年和1978年的三農數據比對表”。據此可知,這20年間我國A.農業現代化進程基本停滯 B.城鎮化推動了農村發展C.農村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農業剩余人口問題嚴重12.1928年的《井岡山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1929年的《興國土地法》調整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調整A.有力地回擊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B.反映了中共土地政策逐步成熟C.反映了“左”傾錯誤逐步泛濫D.表明中共的右傾錯誤得到清算13.下表是漢代有關農業生產的文獻記述。據此可認定的歷史事實是記述出處“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漢書·楊惲傳》“因釋耕于隴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漢書·逸民傳》“立春東耕,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保|漢)王充《論衡》A.漢代鐵犁牛耕技術已推廣B.家庭農業生產模式已形成C.精耕細作農業得到發展D.男耕女織生產形式確立14.《毛詩序》(《詩經》的一個版本)中言“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边@表明A.中國古代民主思想濃厚 B.詩歌有助于政治教化C.《詩經》是現實主義文學 D.詩歌是最佳勸諫方式15.嚴格地說,是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的紡紗作坊而不是達·芬奇的繪畫作坊養育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這說明文藝復興運動最早在意大利興起的根源是A.意大利最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B.意大利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C.意大利的中世紀神學思想淡薄D.意大利具有豐富的人才資源16.《十二銅表法》中規定“不法砍伐他人樹木的,每棵處以25阿司的罰金”“對剝奪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國籍的判決,是專屬百人團大會的權力”。該法①是古代的第一部成文法典②是平民和貴族斗爭的結果③明確了對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④成為羅馬的基本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7.1908年,美國一位杰出的新聞記者評論說:“兩黨猶如兩個瓶子。每個都貼著表明所盛液體的標簽,但每個都是空的。”作者旨在強調美國兩黨制A.失去民心,徒有其表B.人浮于事,效率低下C.脫離國情,違背潮流D.分歧縮小,利益趨同18.20世紀40年代末,蘇聯作家協會計劃1949年到1950年出版10到15本由蘇聯采購委員會、塔斯社等機構工作人員,以及到過美國的文化活動家、工程師所撰寫的旨在揭露美國生活方式與展現美國勞動人民貧窮狀況的紀實著作。蘇聯作家協會這一做法A.加速了蘇美意識形態對抗局面的形成 B.有利于人民認識美國社會C.增強了與美國爭奪中間地帶的軟實力 D.適應了國家對外戰略需要19.1895年4月中旬到5月初,清廷各級大小官員500余人次,就“割臺”問題上折、上書共100余件次,為清朝前所未有。他們有的還提出了如遷都再戰、憑險據守等對策。據此可知A.清政府對《馬關條約》持否定態度B.《馬關條約》打破了天朝上國的迷夢C.反割臺斗爭激發了民族的初步覺醒D.割讓臺灣引發了清政府內部的紛爭20.我國歷史上“皇帝身兼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現象始于A.秦朝B.漢朝C.明朝D.清朝21.為了增強說服力,雅典公民在公民大會和陪審法庭上演說的時候,常常借鑒和模仿戲劇表演中的肢體動作和情感手段,將聽眾引向“憤怒”、“嫉妒”和“憐憫”。據此推論,這一獨特的演說方式A.彰顯了城邦民主特色 B.豐富了公民文化生活C.增加了城邦決策風險 D.誤導了公民理性判斷22.下面是1867-1884年中國主要出口商品統計表。(貨值單位:海關兩)。對表中茶葉和蔗糖出口比重變化分析正確的是A.中國在外貿中由入超轉為出超B.西方列強對原料需求的升級C.民族工業發揮了抵制作用D.中國茶葉生產出現衰退23.從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10年間,中國民主革命正孕育著新的“轉機”。其中最主要的依據是A.新的革命力量——無產階級的成長壯大B.新的革命理論——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C.新的革命運動——五四運動的發生發展D.新的革命高潮——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24.如表是有關太平天國時期婦女的部分史料。由此可以判斷太平天國A.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基本上實現了男女平等C.沖擊了社會成員的固有角色定位 D.打破了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束縛25.晉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晉國之眾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晉國國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晉侯,終于“盡并晉地而有之”。這表明當時A.新的階級關系已經產生 B.儒家德治思想深入人心C.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 D.兼并戰爭能夠統一天下26.孫中山在1919年指出,“民族主義之范圍,有以血統、宗教為歸者,有以歷史習尚為歸者,語言文字為歸者,復乎遠矣。然而最文明高尚之民族主義范圍,則以意志為歸者也。如瑞士之民族,則合日爾曼、意大利、法蘭西三國之人民而成者?!置览麍灾褡?,乃合歐洲之各種族而熔冶為一爐者也。”這說明孫中山A.主張建立民族國家 B.承認了民族平等C.明確提出反帝主張 D.發展了民權主義27.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材料所述現象的出現與宋代哪一國策有密切關聯()A.創設科舉B.改進活字印刷C.重文輕武D.鼓勵海外貿易28.如圖是美國學生學習圖。這樣的畫面應該最早出現于A.手工工場時期 B.工業革命時期C.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D.第三次科技革命時期29.1913年11月,《民權報》發表評論說:“集會結社,猶如瘋狂,而政黨之名,如春草怒生,為數幾至近百?!边@一-評論折射出A.傳統政治模式被顛覆 B.政治斗爭空前激烈C.政治民主化基本實現 D.民主觀念深人人心30.以下是19世紀英國政府關于勞動立法的簡表,這些法律A.源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B.表明政府在勞動就業方面作用增強C.為工業革命的開展創造了條件D.為全國兒童的身心健康提供了保證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于漪,女,漢族,1929年2月生,江蘇鎮江人,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曾任全國語言學會理事、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59年的教育生涯,無私奉獻,執著探索,不斷從經驗與感悟走向理性與科學,著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立體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獨特的教學風格。注重培養青年教師,做好傳幫帶。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實踐、教學改革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她長期躬耕于中學語文教學事業,堅持教書育人,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主張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同步創新,撰寫數百萬字教育著述,許多重要觀點被教育部門采納,為推動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突出貢獻。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獡?019共和國勛章獲獎人物事跡簡介大全》整理(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于漪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貢獻。(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于漪身卜體現的時代精神。32.材料潘季馴,字時良,烏程人。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到萬歷二十年(1592年),潘季馴曾經四次主持治河工作。潘季馴四次治河將近二十余年,增筑堤防,設置專員,修建水閘,以至于木石舂埽,他都處理周詳,因此積勞成疾。他依據治河的經驗,反復研考,寫成《宸斷兩河大工錄》、《兩河管見》、《河防一覽》等,提出許多有價值的治河理論。明代治河諸臣任職時間之長無出其右者,特別是束水攻沙論的提出,對明代以后的治河工作產生深遠影響。后因上疏明神宗,“治居正獄太急”,被劾以黨庇張居正,落職為民。——據《潘季馴傳》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潘季馴的主要事跡。(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潘季馴所體現的時代精神。3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在20世紀初的歐洲,“每個國家突然之間有了要使自己強大的感情,但都忘記了別的國家也會有同樣的情緒;每個國家都想從別國得到點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戰爭開始的幾個星期……最愛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兩眼殺氣騰騰”。(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狹隘的民族主義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產生的國際關系背景。材料二:希特勒總是在各種演說中不斷地提醒德國人民,不要忘記祖國在第一次世界中所遭受的奇恥大辱,……德國人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忍受著饑餓和騷亂的威脅,他宣稱,“今天我們看到的一切人類文化、一切藝術、科學和技術的果實,幾乎完全是雅利安人的創造性產物?!薄爸挥醒爬踩瞬攀歉哂谝磺械娜祟惖膭撌颊?。”為爭取雅利安人后裔——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必須消滅“非我族類”的劣等民族。希特勒咬牙切齒地叫囂著:“民族不是由于打敗而毀滅的,卻是由于喪失任何抵抗而毀滅的。只有用武力的形式把爭取獨立的思想付諸戰斗行動之時,民族的迫切愿望才能得到圓滿的實現?!薄拔覀冏優閷Ω侗┝χ荒苡帽┝Α!保?)根據材料二,分析希特勒騙取民眾信任奪取政權的主要法寶是什么?除此之外希特勒上臺的原因還有哪些?(3)材料一、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什么結論?材料三:1919年5月在英法的指使下希臘入侵土耳其,土耳其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凱末爾領導人民進行了一聲抗擊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運動。在人民的支持下,凱末爾建立了新的民主共和國,推翻了蘇丹政權,趕走了外國侵略者,同時發展民族經濟,走上民族復興的道路。(4)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凱末爾革命中的民族主義的目標。材料四:在當今世界,隨著冷戰的結束,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民族與國家之間的接觸空前頻繁,其相互差異也矛盾亦更為凸現,民族主義思潮再次高漲。(5)據材料四,分析在當前形勢下,應該怎樣對待民族主義思潮?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當時地方諸侯勢力對中央構成威脅,漢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和打擊諸侯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包括以“左官律”限制諸侯網羅人才,故答案為A項。材料側重的是官員仕于諸侯必須經過中央派任,不是強調中央與諸侯國爭奪選拔官員的權力,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地方行政效率的問題,排除C項;漢武帝這一舉措的目的是限制和打擊諸侯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排除D項?!军c睛】漢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官吏違反規定私自到諸侯國任職,構成左官罪,依《左官律》追究刑事責任。左官罪是危害專制集權統治的罪名,其目的是限制和打擊諸侯勢力。2、A【解析】材料“當下的革命阻力……而是體制層面的價值體系是否符合民眾之心理”反映了民眾之心理不符合革命的形勢,說明提高國民覺悟是政治變革的前提,故A正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故B錯誤;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故C錯誤;辛亥革命后中國民主政治進程仍然曲折,故D錯誤。故選A。3、A【解析】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頻繁,出現了天下統一的趨勢,國家認同觀念正在逐步形成,正式基于這種社會現實,思想家們才會以整個“天下”作為思考的對象,提出“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主張,A正確;并非所有諸子百家致力于爭霸戰爭,如墨家就主張“非攻”,排除B;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尚未統一,排除C;統一天下并非只是法家的主張,材料只是以法家作為例子進行舉證,其主旨不在于強調法家思想,排除D。4、A【解析】
略【詳解】根據所學內容可知,A反映的是科舉制,故選A;BCD項與選官制度無關,排除。5、D【解析】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1944年召開布雷頓森林會議確定,D錯誤,符合題意;材料中論述的是冷戰的具體措施,A、B和C排除。6、D【解析】
交通與通訊工具的改變縮短了時間和距離,影響人們時間觀念的改變。故選D;服飾、建筑和時間關系較遠,排除AB;報刊雜志的創辦與時間觀念的精準度都要低于交通和通訊工具,排除C。7、C【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左傳》中的預言以人物品行來預言家族興衰,體現的是人文思想的發展,C符合題意;A說法錯誤,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教迷信思想,B排除;禮樂制度凸顯的是等級關系,D排除。故選C。8、A【解析】
1890年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提出,歐美無產階級在革命旗幟的動員下成長成為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意在說明馬克思主義已成為工人運動的指導理論,A項正確;19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歐洲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無產階級就已經提出了自己獨立的政治訴求,B項錯誤;19世紀末歐洲各國無產階級主要進行和平斗爭,C項錯誤;1890年國際工人協會已經解散,第二國際尚未建立,D項錯誤。9、D【解析】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故2019年是澳門回歸20年,故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10、A【解析】
柏林墻的修建說明德國分裂已經成為定局,A正確;蘇聯切斷西德和柏林的水陸交通以及美國切斷西德和柏林的水路交通均不是柏林墻危機表現,B和D項錯誤。C是兩極格局形成標志。11、D【解析】
從材料可以看出從1957年到1978年,農業人勞動人口迅速增加,但與此同時農業機械總動力增長近100倍,由此可知,農業機械化取代了一部分的勞動力。且農村人口占全國的比重與農業勞動者的增長之間也不成正比,也可以看出農業剩余人口問題嚴重,故D項正確;從農業機械總動力增長近100倍來看,農業現代化進程在不斷加快,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到城鎮化,排除B項;材料的數據反映出農村改革中存在的一定問題,而不是強調其成效,排除C項。12、B【解析】
由“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到“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體現了中共的土地政策隨著形勢的發展而不斷調整,革命對象逐步明確,革命策略趨于靈活,這反映了中共土地政策逐步成熟,故B正確;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是在1927年,故A錯誤;材料和“左”傾錯誤無關,故C錯誤;1927年,中共“八七會議”清算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故D錯誤。13、B【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薄耙蜥尭陔]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三個歷史文獻的記述都認定的歷史事實是家庭農業生產模式已經形成。故答案為B項。材料信息無法得出“鐵犁牛耕技術已推廣”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只是反映農業經營方式是以家庭為單位,沒有體現出精耕細作的特點,排除C項;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材料信息也無法體現“女織”的特點,排除D項?!军c睛】材料型選擇題多在題干和選項中提供一則或數則材料,要求學生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透過材料發現其背后的歷史事實,按照題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確選項。解答材料型選擇題一般分三步進行:第一,通過看引文的出處和其他有關信息,確定材料所涉及的歷史背景。第二,讀懂材料,弄清材料內容及相關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備選項的內涵與題干的關系,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事實的備選項。有些選項也許本身是正確的,但材料中反映不出來,不能選擇。14、B【解析】
從材料中“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可以看出,材料強調的是“風”的雙重作用,天子用“風”教育感化臣民,臣民用“風”諷諫規勸統治者,這說明詩歌有助于政治教化,B正確;A中的“民主思想濃厚"說法錯誤,排除;僅從材料不能得出《詩經》是現實主義文學,屬于孤證,C排除;D說法絕對化,排除。故選B。15、A【解析】
材料認為“是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的紡紗作坊”而不是“達芬奇的繪畫作坊”培育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政治經濟的反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文藝復興運動最早在意大利興起的根源應從經濟角度上去分析,“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的紡紗作坊”反映了當時意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結合所學可知,十四五世紀,意大利出現了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業城市,這些城市紛紛采取鼓勵發展工商業的政策,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故A項正確;BD兩項是文藝復興運動最早在意大利興起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經濟上的根源,故排除;意大利的中世紀神學思想并不淡薄,故C項錯誤。16、D【解析】《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①錯誤;根據所學,《十二銅表法》是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結果,并是羅馬法的淵源,并始終是羅馬法的基本法。故②④正確;從材料中“不法砍伐他人樹木的,每棵處以25阿斯的罰金”,說明它明確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故③正確。故答案選D。17、D【解析】“每個都貼著表明所盛液體的標簽,但每個都是空的”說明美國兩黨制代表資產階級利益,分歧縮小,利益趨同,D正確;目前美國兩黨仍然沒有失去人心,A、B、C錯誤。18、D【解析】
根據“揭露美國生活方式與展現美國勞動人民貧窮狀況的紀實著作”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蘇聯此舉是為了迎合當時美蘇之間意識斗爭的需要,適應了蘇聯的對外戰略,故選D;蘇聯作家協會的這一做法是為了迎合蘇美意識形態的對抗,而不是加速對抗局面形成,排除A;當時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繁榮的國家之一,由“展現美國勞動人民貧窮狀況”可知這一做法不是客觀反映美國社會,不能幫助人民正確認識美國社會,排除B;C項與題意主旨不符,沒有體現,排除。故応D。19、D【解析】
“就‘割臺’問題上折、上書共100余件次,提出了如遷都再戰、憑險據守等對策”可見對割臺事件,內部分爭很大,故選D項;根據所學,清政府在《馬關條約》中把臺灣割給日本,排除A項;根據所學,鴉片戰爭打破了天朝上國的迷夢,排除B項;“清廷各級大小官員”沒有涉及到民眾,排除C項。20、C【解析】
國家元首是國家的最高代表者,是國家的象征;政府首腦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的首腦,行使最高國家行政權。結合所學,中國專制天下的國家元首向來都是皇帝本人,政府首腦則往往由丞相來擔任,即由丞相具體負責行政事務。由材料“身兼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說明皇帝剝奪了丞相的行政權加諸自身。明朝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ABD,C符合題意。21、C【解析】
材料反映了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這一弊端增加了城邦決策風險。C正確;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材料中的演說方式容易使公民失去理性,作出感性決策,排除。故選C。22、B【解析】
根據材料圖表信息可知,1867-1884年中國的出口總值、蔗糖出口比重增加,茶葉的出口比重減少,結合所學,西方開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對原料的需求提高,故選擇B選項;材料只提供了中國的出口信息,沒有進口的資料,無法進行比較,故排除A選項;民族工業的抵制作用主要是對于西方國家的進口,故排除C選項;材料只是體現茶葉在出口比重的減少,不能看出中國茶葉生產的衰退,故排除D選項。23、A【解析】
根據材料“從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10年間,中國民主革命正孕育著新的‘轉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民主革命最大的轉機就是無產階級力量壯大。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分界線,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階級關系發生巨大的變化,因此轉機主要體現在階級關系的變化上,A選項符合題意;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運動的發展均屬于變動的表現,但并非是實質性因素,因此BC選項排除;北伐戰爭開始時間是在1926年,與共產黨成立的1921年時間不符合,D選項排除。24、C【解析】
據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可知,在分田上太平天國主張男女平等;“妻道在三從,無違爾夫主”可知,可知,洪秀全對婦女觀念上又深受理學影響,強調妻子要服從丈夫,強調“妻道三從”,這是其農民階級局限性的表現;據材料“當人們行走在街上時,……大多數人都是天足”并結合所學可知,太平天國禁止婦女纏足;綜上分析,太平天國沖擊了婦女的固有角色定位,C符合題意;《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由于處在戰爭環境沒有實現,A錯誤;據材料“妻道在三從,無違爾夫主”分析可知,沒有實現男女平等,B、D錯誤。25、C【解析】
根據“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晉侯,終于‘盡并晉地而有之’”可知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C正確;題干涉及的群體依然是貴族,而非新階級,排除A;晉國是春秋時期國家,當時儒家剛剛形成,不可能深入人心,排除B;題干中的曲沃封君攻伐晉侯不屬于兼并戰爭,排除D。26、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近代中國民族危機嚴重。依據材料可知,孫中山借用歐洲國家的民族意志闡述建立民族國家的重要性,A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民族平等的信息,B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反帝主張,而且孫中山明確提出反帝主張是1924年新三民主義中,故C排除;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主義,不是民權主義,D排除。27、C【解析】試題分析:據材料“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重文輕武,理學形成發展,影響深遠。故C項正確。創設科舉在隋唐,故A項排除。改進活字印刷,無法體現“歷數千年之演進”,故B項排除。鼓勵海外貿易與文化無關,故D項排除??键c: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重文輕武;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宋明理學·影響28、D【解析】
圖片反映美國學生利用計算機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故D符合題意;ABC時期計算機尚未發明,故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29、A【解析】
材料現象說明辛亥革命后,國內政治環境空前寬松,政黨政治空前活躍,反映了傳統的封建政治模式被顛覆,故A正確;材料反映了政治環境的寬松,不能說明政治斗爭的激烈,排除B;政治環境寬松不等于政治民主化的實現,且辛亥革命后也沒有實現政治民主化,排除C;民主觀念深人人心體現為廣大民眾對民主觀念的接受,但材料信息不能說明,排除D。故選A。30、B【解析】
從材料可以看出政府通過立法,對童工使用的年齡,童工的衛生、教育和工作時間等方面都做了要求和限制,表明政府在勞動就業方面作用增強,故選B;科學社會主義誕生于1848年,明顯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點開始,與材料法律頒布時間不符合,C錯誤;材料規定仍然可以使用童工,不能為兒童身心健康提供保證,D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貢獻:堅持在中學從事教學工作;主張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同步創新,撰寫教育著作;豐富了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理論,將“人文性”運用到教育實踐;在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2)精神:熱愛教育事業;無私奉獻;對教育改革發展的執著追求;理論與實踐結合;勇于創新。【解析】
(1)貢獻:據材料“59年的教育生涯,無私奉獻,執著探索……”可知,堅持在中學從事教學工作;據材料“她長期躬耕于中學語文教學事業,堅持教書育人,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主張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同步創新”可知,主張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同步創新,撰寫教育著作;據材料“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許多重要觀點被教育部門采納,為推動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笨芍?,豐富了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理論,將“人文性”運用到教育實踐;在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2)精神: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從熱愛教育事業;無私奉獻;對教育改革發展的執著追求;理論與實踐結合;勇于創新等方面回答。32、(1)主要事跡:治理黃河,總結治河理論,提出束水攻沙論,深刻地影響了后代的“治黃”思想和實踐,對古代治河工作產生深遠影響。(2)精神:關注國計民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屈不撓,鍥而不舍;勤于研究,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基于骨骼時空關聯數據的人體異常動作識別
- 質量手冊質量管理與保障流程詳解
- 語法規則在小學高年級的深入學習
- 精神病房安全護理措施
- 企業安全生產作業卷子及答案
- 粵港澳大灣區龍舟運動傳承研究
- 消防工程施工現場安全防護措施
- 心理咨詢服務隱私保護聲明
- 長江口海域雙擴散現象及其對海洋混合的影響
- RSW公司人才引育路徑研究
- 節目招商合同協議
- 甘肅釀皮子制作方法
- 2025年小學英語畢業模擬試卷:英語短劇表演腳本創意構思與舞臺排練試題
- 食堂節約管理制度規范
- 預留印鑒變更管理制度
- 2025年浙江省金華市九年級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 2024年江蘇事業單位真題下載
- 2024-2025學年江蘇省南京市竹山中學七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英語試題及答案
- ISO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全套文件+表單
- 招標代理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標)
- 市政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