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黑龍江省饒河縣高級中學高考歷史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黑龍江省饒河縣高級中學高考歷史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黑龍江省饒河縣高級中學高考歷史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黑龍江省饒河縣高級中學高考歷史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黑龍江省饒河縣高級中學高考歷史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黑龍江省饒河縣高級中學高考歷史三模試卷注意事項1.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1955年8月,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日內瓦(后在華沙)舉行,至1970年會談共進行了136次。中方代表是駐波蘭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是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約翰遜,雙方就彼此關注的問題進行接觸和交換意見。中美大使級談判A.反映國際形勢逐步緩和B.標志中國外交政策改變C.體現中國外交的靈活性D.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礎2.布萊克在《二十世紀歐洲史》寫到:“這是一種苛刻的和平。各種和平條約總是由戰勝國擬訂,并且表現出戰時的激怒之情。懲罰敵人是和平條約中慣用的手段。和平條約很可能都是片面之詞的文件,這可以由人們總是假定只是戰敗國才犯了破壞作戰規則的罪行或犯了產生戰犯的罪行一點來表明。凡爾賽條約對這一切也不例外。”布萊克的主要觀點是A.凡爾賽條約太過于苛刻 B.凡爾賽條約具有片面性C.只有德國犯了嚴重的罪行 D.德國不應承擔全部責任3.明末清初,學者余起霞說:“吾鄉習尚日異月新,余幼時見親朋宴集,所用不過宋碗,其品或四或六,其味亦只魚蝦雞豕……自后,宋碗變為宮碗,宮碗又變為冰盤,冰盤又變為五簋十景九云鑼。其中所陳,窮極水陸。一席所費,可作貧家終歲需矣。”這反映了明清時期A.民間手工業部門生產日益發達 B.商品經濟發展引發奢侈風尚盛行C.奢侈性消費導致社會走向貧困 D.社會習俗逾越禮制現象日趨普遍4.1919年,有學者發表文章,主張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為此,李大釗指出:“我是喜歡談談布爾什維主義的”,“宣傳理想的主義與研究實際問題是交相為用、并行不悖的”。這場“問題與主義”之爭A.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B.體現思想界救國道路的分歧C.促進民主科學的廣泛傳播 D.推動中國民主革命開始轉型5.據統計,《孫中山全集》十一卷本中,談話及答記者問多達242篇,對報館雜志致函或題詞十數篇。《孫中山集外集》中有演說、致詞或談話374篇,對報紙雜志的題詞有10余篇。這主要說明A.孫中山掌握時代話語權 B.輿論宣傳助力民主革命C.民主共和觀念深人人心 D.大眾傳媒趨向近代轉型6.威廉洛克騰堡在《羅斯福與新政》中提到:1933至1938這6年,標志著美國制度上的劇變,但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計劃,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思想。作者旨在說明“新政”A.打破了傳統的經濟理論 B.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C.促進了美國制度上的變革 D.保障了資本主義制度7.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芬奇為了令畫作更傳神,總共解剖和觀察了30多具人類尸體,以了解人體結構;畫家喬托則運用解剖、明暗和透視法等科學手段作畫。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探索精神A.掙脫了中世紀的愚昧迷信 B.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C.受到近代醫學發展的啟迪 D.體現了理性主義的啟蒙精神8.土地革命時期,各地蘇維埃政權推行工農兵代表會議制度;建立廣大的消費合作社生產合作社、借貸合作社:實行了消滅文盲的運動,并開始普及免費教育;工會、貧民團、婦女代表會、少先隊等組織紛紛建立。這表明A.新型社會體制萌芽 B.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形成C.蘇區政權日益鞏固. D.革命統一戰線發展壯大9.1924年孫中山在《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中指出:“對于國外侵略強權,政府當抵御之;并同時修改各國條約,以恢復我國際平等,國家獨立。”其意在A.強調反對專制實現共和的迫切性B.說明暴力推翻北洋軍閥的必要性C.完善舊三民主義的民權主義理論D.調整革命目標以適應時局的變化10.英國技術專利制度起源于12世紀。如圖為1700年到1800年期間,英國紡織業的發明數量與專利總數圖。由此可知A.專利制度促進了英國工業革命發展B.工業的發展與政府專利制度易成反比C.強烈的專利意識是英國強盛的根源D.專利制度推動英國近代科技正式形成11.錢穆在《國史大綱》一書中曾經提及:西漢武帝時,大將軍霍光廢昌邑王而丞相楊敝事先并不知曉,光謂:“此內朝事,無關外朝也”。這段材料說明當時的丞相()A.已完全失去位尊權重的地位 B.已失去了皇帝對其的信任C.對政事的決策權大大的削弱 D.開始接受外朝官員的監督12.著名的歷史學者李慎之在《“封建”一詞不可濫用》一文中說道:“歷覽前史,中國的封建時代恰恰是人性之花開得最盛最美的時代,是中國人的個性最為高揚的時代”,文中的“封建時代”指的是A.先秦時期B.秦漢時期C.唐宋時期D.明清時期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家族是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祖先崇拜是家族宗教的核心,家長死后成為祖先,因此對祖先的敬畏也就轉化為對父權的敬畏,強化了家長的權威。君權則是父權在社會中的延伸,父權則為國內政治生活中的個人專制提供了基礎。在家族中,家族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每個個體都有責任和義務維護家族整體利益,因此自古就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犯法,夷滅三族”的認識。大多數家族都置有大量的族田,清代廣東一些縣的族田占到了耕地面積的50%以上,主要用于宗族祭祀、賑濟貧困的族人,以及資助族人入學接受正統教育。族田、父權和祭祀一起成為維系家族的重要手段。——摘編自楊知勇《家族主義與中國文化》材料二孫中山號召“合各宗族之力來成一個國族,以抵抗外國”,就是“用宗族的小基礎,來擴充國族”。具體做法是:先讓一個一個姓去聯合,次讓已經聯合的若干姓氏聯合起來,結成大的團體,在此基礎上再行大聯合,“便可以成一個極大中華民國的國族團體”。毛澤東在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將家族主義視為統治人民的一個繩索——“族權”,要加以消除。祠堂族長壓迫族下子孫,對農民實行“打屁股”“沉潭”“活理”的肉刑和死刑等,所以毛澤東教育農民覺醒,起來造族長的反,以此促進農村階級分化,破壞、戰勝家族主義,推翻祠堂族長的族權和封建政權。——摘編自馮爾康《18世紀以來中國家族的現代轉向》(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家族的基本特點,并分析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孫中山和毛澤東對古代家族認識的不同之處,并對兩人的觀點進行簡要評價。14.(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逐步察覺到列強強國的秘訣在于教育。咸豐十年,馮桂芬提出采西學,設學館。清政府基于對西方藝學的需求,陸續開辦軍事技術以及專門實用學堂。甲午戰后,西學課程增添了政治、倫理等科目。面對學堂內部中西學之爭,京師大學堂明文規定經學是各學根本。1907年,學部奏準《修改各學堂考試章程》,明確各學堂必須考試經史課目,原來未設經史課目的學堂,也必須加試經學一題、中國史學一題。——摘編自《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等材料二1952年國家在院系調整過程中開始有目的的設置專業。在“以俄為師”的引導下,中國高等教育以蘇聯等高等學校制度為參考系,取消大學中的院一級,進而設置具體的專業系科,包括工、農、醫、師范、政法、財經等。到1953年初,全國各大高校設置專業215種,其中工科專業在整個高等教育學科中占絕對優勢,共107種。師范、文科、理科、農科、財經等相對均等,數量集中在15—21種之間,但政法專業相對較少,只有2種。——摘編自張全紅《新中國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調整及其經驗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教育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調整的背景和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中美大使級會談由駐波蘭大使王炳南和美國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約翰遜負責,在兩大陣營對峙的背景下,這說明了中國外交的靈活性,故C項正確;此時的國際形勢既緊張又緩和,故A項錯誤;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沒有改變,故B項錯誤;1972年中美關系正常化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礎,故D項錯誤。2、D【解析】

布萊克指出,凡爾賽條約由戰勝國制訂,把戰爭罪行推給德國是片面的等,說明其認為德國不應承擔一戰的全部責任,D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凡爾賽和約“太過于”苛刻,也不是對凡爾賽條約具有片面性的單純論證,AB兩項錯誤;“只有德國犯了嚴重的罪行”與材料內容不符,C項錯誤。3、B【解析】

根據材料,明末清初時期,民間招待親朋的家宴,從原來使用“宋碗,其品或四或六,其味亦只魚蝦雞豕”,發展到使用“宮碗”、“冰盤”,“五簋十景九云鑼”,“一席所費,可作貧家終歲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奢侈風尚盛行起來,B選項符合題意。家宴使用的碗碟食物增加與手工業部門生產發達不符,A選項錯誤。招待親友使用的餐具和食物越來越講究,不能說明社會“走向貧窮”,C項錯誤;家宴使用的器物食品增加不能說明“逾越禮制現象日趨普遍”,D選項錯誤。4、B【解析】

問題與主義之爭的背景是五四運動前后,這一時期民族危急加重,思想界的各種主張,如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其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亡,為中國尋找出路。思想分歧更多的是救國道路的分歧,B正確;李大釗重在宣傳馬克思主義,并未將其與中國實際聯系,尚未實現中國化,排除A;民主科學的廣泛傳播是在新文化運動前期,而非在五四運動后,排除C;題干主旨是思想界的爭論,而非民主革命轉型,排除D。5、B【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孫中山的談話及答記者問、對報館雜志致函或題詞較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實質上是孫中山利用報館雜志來宣傳其民主革命思想,故B正確;孫中山掌握時代話語權的說法錯誤,排除A;民主共和觀念是辛亥革命的影響,材料體現不出,排除C;材料主旨不是強調大眾傳媒的近代化,故D錯誤。6、D【解析】

材料“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計劃,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思想”強調的是新政的措施雖然與之前的資本主義政策有很多不同,但是其本質還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體現的仍然是資本主義的思想,故D項正確;A項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政的根本目的,而不是其影響,排除B項;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沒有變化,而是得到了鞏固,排除C項。7、B【解析】

“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芬奇為了令畫作更傳神,總共解剖和觀察了30多具人類尸體,以了解人體結構;畫家喬托則運用解剖、明暗和透視法等科學手段作畫”表明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探索精神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故B正確;選項A過于絕對,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掙脫中世紀的愚昧,故排除A;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的探索精神推動了醫學科學的發展,選項C因果關系倒置,故排除;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故排除D。8、A【解析】

“推行工農兵代表會議制度”“消費合作社生產合作社、借貸合作社”以及各種團體的建立都反映出了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新型社會體制的實踐,以及新體制的萌芽,故A項正確;根據“蘇維埃政權”可知,此時至少是在1931年之后,而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形成是在這之前,故B項錯誤;材料無法反映政權的進一步鞏固,排除C項;材料的主旨與革命統一戰線無關,排除D項。9、D【解析】

該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理解和認識。依據材料可知孫中山的斗爭目標從國內專制政府調整為國外列強的強權,故D項說法正確;1924年辛亥革命已經推翻了專制政府,故A項說法錯誤,排除;材料中的斗爭目標是外國列強,不是北洋軍閥,故B項說法錯誤,排除;引文屬于民族主義部分的內涵,體現了反帝的思想,故C項說法錯誤,排除。10、A【解析】

材料時間是1700—1800年,圖中說明專利總數在1765年后增長加快,推動紡織業的發明數量加快,1765—1800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紡織業是英國經濟的排頭兵和科技集中應用領域,A項正確。B項錯在“反比”,排除;C項材料無法看出專利意識,先進制度才是強盛根源,排除;D項1687年牛頓經典力學體系建立標志近代科技正式形成,材料時段為1700—1800,排除。故選A。11、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A項“完全失去”犯了絕對化錯誤,排除;B項錯誤,“已失去皇帝信任”不符合史實;D項與題干信息無關;漢武帝時重用近臣組成內朝,削弱三公權力,故C項符合題意,本題答案選C項。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秦漢政治制度·中外朝12、A【解析】

材料中“封建社會”就是分封建邦時代,也就是是先秦時期,尤其是春秋戰國階段,政治言論自由,學術思想自由,故A項正確。秦漢時期思想統一時代,故B項錯誤。唐宋時期是封建社會時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項錯誤。明清時期是思想受到壓制時代,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特點:祖先崇拜;父權(族權)專制;家國一體;家族利益至上;有強大的經濟保障。影響: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有利于專制統治的鞏固;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維護偶家傳統倫理道德;忽視和壓制了個人的基本權利,不利于近代民主法制社會的建設。(2)不同:孫中山主張對古代家族進行改造,聯合成國族團體,抵御外來侵略。毛澤東認為舊的家族具有封建性和專制色彩,應該發動農民徹底推翻舊式家族。評價:孫中山—反映了近代中國人團結一致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的愿望;但忽略了舊式家族的封建屬性,無法達到反帝反封建的目的。毛澤東—是農村中徹底反封建的重要內容;推動工農聯盟鞏固和農村民主革命的發展。【解析】

(1)特點:依據材料“祖先崇拜是家族宗教的核心”來看,具有祖先崇拜的特點;依據材料“君權則是父權在社會中的延伸,父權則為國內政治生活中的個人專制提供了基礎”來看,父權專制,具有家國一體的特點;依據材料“家族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每個個體都有責任和義務維護家族整體利益”來看,家族利益至高無上;依據材料“大多數家族都置有大量的族田”來看,古代家族具有強大的經濟保障。影響:古代家族的家國一體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鞏固專制統治,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維護儒家傳統倫理道德;但是其長期忽視和壓制了個人的基本權利,不利于近代民主法制社會的建設。(2)不同:依據材料“合各宗族之力來成一個國族,以抵抗外國”來看,孫中山主張對古代家族進行改造,聯合成國族團體,抵御外來侵略;依據材料“教育農民覺醒,起來造族長的反”來看,毛澤東認為舊的家族具有封建性和專制色彩,應該發動農民徹底推翻舊式家族。評價:依據孫中山、毛澤東兩人的主張并結合二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看,孫中山的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國人團結一致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的愿望;但忽略了舊式家族的封建屬性,無法達到反帝反封建的目的;毛澤東的思想是農村中徹底反封建的重要內容;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