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文登市大水泊中學2025屆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山東省文登市大水泊中學2025屆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山東省文登市大水泊中學2025屆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山東省文登市大水泊中學2025屆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山東省文登市大水泊中學2025屆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文登市大水泊中學2025屆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閱讀下表,對其解讀正確的是()(1912——1921年)中國進出口貿易指標圖(單位:百萬美元)A.在此期間中國對外貿易處于出超地位 B.實業救國和社會主義成為兩大社會思潮C.經濟發展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 D.該歷程折射出民族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2.1869年美國人丁匙良在擔任京師同文館總教習時,曾增設了具有近代意義的體育課程。他在《同文館記》中記述:“同文館學生不愿意習體育,認為有失尊嚴,他們只能慢慢地踱方步。中國學生是沒有粗野游戲的,如足球、棒球等類。”由此可見,當時中國A.競技體育活動項目極其稀少B.“向西方學習”新思想尚未萌生C.傳統觀念制約近代教育轉型D.“中體西用”主張受到學界推崇3.下圖為英國畫報在辛亥革命爆發后的報道,標題為“革命軍的敵人,五歲的清朝皇帝。”該報道表明()

A.英媒正確判斷了革命的形勢B.清政府和革命軍實力懸殊C.辛亥革命得到英國政府支持D.英媒同情清帝的坎坷命運4.英國首相卡拉漢在1976年說:“我們以前認為可以通過花錢來解決衰退,可以通過降稅和政府消費來增加就業。我可以誠實地告訴你,這個選擇已不存在。”這反映了A.自由放任政策符合英國的現實 B.資本主義國家取消對經濟的干預C.經濟滯脹導致凱恩斯主義失靈 D.政府將提高稅收和開支應對危機5.蘇俄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二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推行,四者的相同之處是A.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 B.充分發揮計劃經濟的指導作用C.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 D.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生產的積極性6.史學家K.波米昂說過的這樣一段話:“革命……擺脫了它的意識形態光環。它不再表示一個社會的總體轉變,不再代表種將所有以往歷史都視作毫無意義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種從零出發徹底改變世界的含義。一場革命也不再被認為必須是一種充滿暴力,宏大場面或悲壯性質的騷動,沖突,它常常是靜靜的,歷時長久的。”以下歷史事件中在這種“革命”定義之外的是A.辛亥革命 B.工業革命 C.文藝復興 D.光榮革命7.1958年7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訪問巴黎。他與戴高樂的會談圍繞東西方關系、法國大國地位、北約、法國發展核武器、黎巴嫩問題、歐洲等眾多話題展開,但總的基調是分歧大于一致。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反映出A.兩極格局受到挑戰 B.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C.美國反對歐洲聯合 D.歐洲成為美蘇爭霸重點8.據《宋史》記載;“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遼界災荒嚴重,不斷到宋境糴糧,雄州一次出官倉2萬石,賤價以糶。”此種貿易屬于()A.朝貢貿易 B.民間貿易 C.榷場貿易 D.對外貿易9.啟蒙運動之前,西歐知識分子以歐洲生活方式為標準來評判美洲印第安人,認為他們處于野蠻落后的狀態。而在法國啟蒙運動中,不少啟蒙思想家則稱贊印第安人自然純樸,視其為“高貴的蒙昧人”。啟蒙思想家此舉意在A.批判傳統認識的狹隘B.肯定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C.宣揚自由平等的理念D.批評西歐對美洲的殖民侵略10.學者認為,《夏小正》內容按一年12個月,分別記載了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歷法記錄。又有學者認為《夏小正》是農業方面的著作,主要記載蠶桑、畜牧、漁獵、采集等生產活動,學者們對《夏小正》的不同認識說明()A.學者爭論太大的史料沒有價值 B.無考古資料佐證的歷史認識不可信C.研究角度不同使歷史認知出現差異 D.時代久遠漫長導致了歷史認識模糊11.秦朝正式開啟了中國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個里程碑。但馬克思卻形象地比喻其為:“好像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馬克思這番話旨在強調A.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權B.秦實現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結合C.秦官僚政治存在著嚴重的弊端D.秦表面的統一掩蓋不了“分散”的現實12.1954-1960年間,蘇聯全國的糧產量增長了50%以上,到60年代初,呈現下降趨勢,到1964年,蘇聯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這說明赫魯曉夫改革()A.沒有根本改變農業落后狀況 B.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C.農輕重各產業發展不平衡 D.改變了蘇聯原有經濟結構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長期執行“值百抽五”的低關稅稅率。直至20世紀20年代末,才爭取到關稅自主權。在長達80多年的時間里,由于物價上漲,這一稅率曾經經過幾度修訂,但平均稅率從未真正達到過5%的水平。即使是標榜自由貿易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它們的進口稅率往往也比中國高得多。例如1859年英法簽訂的互惠關稅協定,平均稅率達到15%.……廢除協定關稅制度,恢復中國關稅自主權成為近代中國實現獨立自主的必須之舉。——摘編自江爭紅等等<關稅修訂與近代中國棉紡織業的發展(1927—1937)》材料二二戰后,美國實行以GATT(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為基礎的貿易自由化策略,但貿易保護主義卻從未消失。除關稅外,還有各種非關稅壁壘……同時,各種臨時性、制裁性和報復性關稅等單邊貿易制裁手段開始使用,《1974年貿易法》中的301條款就是重要武器。20世紀70年代,美國對歐共體和日本采取了多種貿易保護措施。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數控機床和半導體等高新技術產業崛起,里根政府通過懲罰性關稅、匯率、進口限制等多維手段打擊對手,并通過過多種貿易保護手段遏制中國離新技術產業發展——摘編自陳樹志《美國貿易保護政策促進經濟崛起的歷史經驗與啟示》(1)根據材料一說明19世紀中期以后中國關稅有何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這些特點的原因以及產生的不利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后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特點,并分析其產生的影響。14.(20分)歷史概念的掌握——“經濟全球化”歷史概念是人們對歷史事實的概括和總結,它包含著特定的含義。歷史概念的內涵,包括時間、地點、內容(過程)結局等史實要素;歷史概念的外延,包括背景(原因、條件等)與之相關事件(事物)的聯系、性質、作用和影響等評價要素。請結合所學知識,對以下材料進行概括和總結,給“經濟全球化”下一定義。材料一由于新航路的開辟,東西兩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匯合,加速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摘自黃邦和等《通向現代世界的500年哥倫布以來東西兩半球匯合的世界影響》材料二“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進文明中來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摘自《共產黨宣言》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通過20世紀上半期的震蕩,人們開始認識到維護世界經濟秩序穩定的重要性,由此產生了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一系列國際組織,整體世界開始制度化。——摘自劉宗緒《歷史新知識·創新能力培養》材料四1960年,全球五個最富國家和五個最窮國家人均收入的差距是30倍,1990年達到60倍,如今則擴大到74倍。1999年,最富裕國家人均GDP(美國為30600美元)與最貧困國家人均GDP(埃塞俄比亞僅為100美元)之比竟達300:1,世界上3個最富有的人的財富,超過60個窮國國民生產總值之和——摘自(英)沃爾夫《全球化為什么可行》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材料反映了大約一戰期間及一戰后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一戰時期出口量大增,而一戰后卻有所下降,該歷程折射出民族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故D正確;從材料數據不能反映中國處于出超地位,排除A項;社會主義成為思潮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辛亥革命已經成功,排除C項。2、C【解析】

依據材料中“同文館學生不愿意習體育,認為有失尊嚴”信息可知,“舉步要穩重端正”的傳統禮儀觀念制約了近代教育轉型,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中國學生礙于傳統觀念不愿學習體育,并非是當時競技體育活動項目稀少;B選項錯誤,鴉片戰爭前后,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開明地主階級開始睜眼看世界,萌發了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侮之道的新思想;D選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中國學界對“中體西用”主張的推崇。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3、A【解析】

材料“革命軍的敵人,五歲的清朝皇帝”說明,英國媒體已經認識到革命軍的敵人就是年僅五歲的清朝皇帝,即要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對局勢的變化做出了清醒的判斷,故A正確;圖片和材料沒有涉及力量對比的問題,故B不正確;英國政府支持辛亥革命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故C不正確;材料不能得出清朝命運坎坷,英國的態度等信息,故D不正確。.4、C【解析】

根據材料“1976年……以前認為可以通過花錢來解決衰退,可以通過降稅和政府消費來增加就業……這個選擇已不存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年西方爆發世界新經濟危機,經濟陷入生產停滯和通貨膨脹并存的“滯脹”困境,經濟滯脹導致凱恩斯主義失靈,故選C項;“自由放任政策”是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前,西方普遍采取的經濟政策,排除A項;“取消對經濟的干預”,表述絕對,凱恩斯主義失靈后國家減少對經濟的干預,排除B項;各國紛紛通過減少干預來緩解經濟危機,排除D項。5、A【解析】

蘇俄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二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推行,均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故答案為A項;資本主義國家沒有實行計劃經濟,排除B項;斯大林模式沒有發揮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未能調動廣大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排除C、D項。6、A【解析】

“一場革命也不再被認為必須是一種充滿暴力,宏大場面或悲壯性質的騷動,沖突,它常常是靜靜的”說明材料主張的革命是和平革命,因此,這種“革命”定義之外就是暴力革命。辛亥革命是暴力革命的典型事件,故A正確;工業革命是經濟方面革命,排除B;文藝復興屬于思想革命,排除C;光榮革命是和平革命,排除D。故選A。7、A【解析】

1958年正值歐洲一體化起步階段,而且題干中“法國大國地位、北約、法國發展核武器”,說明法國正在崛起,因此美國和法國的會談分歧大于一致,兩極格局受到挑戰,A正確;1958年兩國會談圍繞的主要是政治問題,無法說明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排除B;題干中美國未說明其對歐洲聯合的態度,排除C;1958年正處于冷戰時期,冷戰一開始的重點就在歐洲,而非這一時期歐洲成為美蘇爭霸重點,排除D。8、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遼邊境地區設置互市的市場,從事貿易,屬于榷場貿易,故C項正確,D項排除。A項,材料中指的是互市,沒有涉及朝貢的相關信息,故排除。B項,材料指的是官方之間的貿易,不屬于民間貿易,故排除。9、C【解析】

根據“在法國啟蒙運動中,不少啟蒙思想家則稱贊印第安人自然純樸”,結合所學可知,啟蒙思想家宣揚自由平等,啟蒙思想家是借助美洲社會那種自然的狀態來反對法國社會的不平等,故C正確;啟蒙思想家是反對當時社會的不平等,并非批判傳統認識,排除A;啟蒙思想家的主旨是借此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并非肯定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排除B;D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10、C【解析】

根據“《夏小正》記載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有關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歷法記錄”“《夏小正》是成書于戰國的農業著作,篇中涉及蠶桑、畜牧、漁獵、采集活動”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對《夏小正》的認識也存在差異,故C正確;學者爭論過大的史料并非沒有價值,排除A;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D表述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11、D【解析】“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說明整體上是一致的,中間是分散的,故D項正確;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故A錯誤;B是行省制的特點;官僚政治弊端不是材料體現主旨,故D錯誤。12、A【解析】

由材料“60年代初,呈現下降趨勢,到1964年,蘇聯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說明赫魯曉夫改革沒有根本改變農業落后狀況,故A符合題意;材料反映赫魯曉夫改革沒有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反映農輕重各產業比重問題,故C不符合題意;赫魯曉夫改革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沒有改變了蘇聯原有經濟結構,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特點:值百抽五,關稅稅率低;受列強控制時間長;經歷長時期修訂和斗爭;最終爭取到關稅自主權。原因:中國原有關稅不合理;近代不平等條約簽訂;中國政府或先進中國人的探索和斗爭;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受損;對外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不利于本國工業發展;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2)特點:多種非關稅壁壘同時實行;單邊貿易制裁手段為主;通過國家立法保護(政府主導);加強對高新技術的保護;政策具有持續性、時間長;涉及對象多元化。影響:限制了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出口;提高美國經濟競爭力;容易引發貿易戰,不利于世界經濟秩序的穩定【解析】

(1)特點:根據材料一中“中國長期執行‘值百抽五’的低關稅稅率”,“直至20世紀20年代末,才爭取到關稅自主權”,“這一稅率曾經經過幾度修訂”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稅率、本質、結果等方面,分析19世紀中期以后中國關稅的特點。原因:根據材料一中“自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長期執行‘值百抽五’的低關稅稅率”,“這一稅率曾經經過幾度修訂”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舊關稅制度的不合理、不平等條約的作用、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探索和斗爭等方面,分析造成近代中國關稅特點的原因。影響,根據材料一中“中國長期執行‘值百抽五’的低關稅稅率”,“平均稅率從未真正達到過5%的水平”,“它們的進口稅率往往也比中國高得多”,“恢復中國關稅自主權成為近代中國實現獨立自主的必須之舉”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財政收入、對外貿易、民族工業和社會進步等方面,分析舊中國關稅半殖民地化造成的影響。(2)特點:根據材料二中“除關稅外,還有各種非關稅壁壘”,“各種臨時性、制裁性和報復性關稅等單邊貿易制裁手段開始使用”,“美國對歐共體和日本采取了多種貿易保護措施”,“20世紀90年代……特朗普上任后”,“里根政府通過懲罰性關稅、匯率、進口限制等多維手段打擊對手”,“貿易保護主義卻從未消失”,“美國對歐共體和日本采取了多種貿易保護措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