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廣西百色市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廣西百色市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廣西百色市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廣西百色市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廣西百色市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廣西百色市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清初洪異的《長生殿》,寫安史之亂中唐明皇與楊玉環的婚姻糾葛。但它不同于一般人視楊貴妃為“禍水”,也不局限于表達改朝換代的“黍離之悲”,而是在揭示楊、李“占了情場,弛了朝綱”的同時,對楊玉環追求愛情的專一給予深切同情。這說明A.追求婚姻自由成為民眾共識 B.文學寫作創新意識有所增強C.批判封建禮教成為大勢所趨 D.教化百姓是戲曲的主要功能2.“1863年元月1日起,凡在當地人民尚在反抗合眾國的任何一州之內,或一州的指明地區之內,為人占有而做奴隸的人們都應在那時及以后永遠獲得自由。”從內容判斷,上述材料出自A.《權利法案》 B.《獨立宣言》C.《人權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隸宣言》3.在元朝的某疆域示意圖中,有一片區域標示為“宣政院轄地”,這片區域涉及今天的A.西藏、四川、新疆 B.西藏、四川、青海C.新疆、青海、甘肅 D.西藏、甘肅、蒙古4.19世紀中期,歐洲一部分女權主義者提出改革婦女服裝的倡議,并設計試穿了短裙和女式長褲,女子服飾有所簡化。出現這一服裝改革潮流的社會根源是()A.民主運動的推動 B.工業化使大量婦女參加工作C.社會審美觀的改變 D.婦女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5.鄧文如《談軍機處》載:“軍機處所用蘇拉(即聽差),照例揀選十五歲以下不識字之幼童,稱為‘小么兒’”,“從前京師士大的風習,達官多喜延接賓客,有往謁者無不答拜(回訪);惟軍機大臣,例不向拜,人亦不以倨傲目之”。由此說明軍機處A.注重廉政建設 B.重視人員素質 C.強化保密意識 D.杜絕官場舊習6.西漢時期,五經具有不同版本,經文解釋更是五花八門,所謂“經有數家,家有數說”東漢章帝召開白虎觀會議,命群儒“講議五經同異”,“帝親稱制臨決”,最后整理成《白虎通義》一書,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刊布于世。據此可知,白虎觀會議A.消除了各家之間的分歧B.強化了思想大一統局面C.提高了儒家的社會地位D.規范了儒學的學術研究7.王安石推行變法的首要任務:A.緩和階級矛盾 B.解決財政危機 C.改革官僚弊政 D.解決立法之爭8.嚴格地說,是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的紡紗作坊而不是達·芬奇的繪畫作坊養育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這說明文藝復興運動最早在意大利興起的根源是A.意大利最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B.意大利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C.意大利的中世紀神學思想淡薄D.意大利具有豐富的人才資源9.歷史上經常出現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背離的現象,即所謂“種瓜得豆”。中國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實施過程中最符合這一現象的是A.秦朝郡縣制B.西漢郡國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軍機處10.在一位偉人的去世訃告中,對他的貢獻有著這樣的贊頌:“它武裝了人類,使虛弱無力的雙手變得力大無窮,健全了人類的大腦以處理一切難題。它為機械動力在未來創造奇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將有助并報償后代的勞動。”這位偉人是A.瓦特 B.富爾頓 C.懷特尼 D.愛迪生11.閱讀1750年至l830年世界制造業產量的相對份額表(依據美國學者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指出對該表解釋正確的是A.19世紀以來中國制造業產量急劇下降B.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傳統經濟領先世界C.工業革命對歐美經濟發展的影響尚未體現D.該統計數據出自外國人,所以不可信12.“一五”計劃實施期間,工人階級展開了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工程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在“一五”計劃建設中也大顯身手,農民也關心工業建設,他們努力用增加生產、積極交納農業稅和交售糧棉的實際行動支援工業建設。這反映了A.人民為國家工業化建設貢獻力量B.工業化得到了工人階級的積極響應C.糧食減產嚴重制約工業發展速度D.農業集體化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世紀,歐洲大陸共發生了三次較大規模的牛瘟。相應地,英國也爆發了三次牛瘟,1745—1758年的牛瘟影響的范圍最廣,英國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病例。關于這場牛瘟是如何以及何時傳到英國,具體的時間已不得而知。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在1745年初,瘟疫從當地國家,即荷蘭或比利時通過進口的牛皮或牛犢進入英國。在18世紀,英國本土的牛瘟全部都來自歐洲大陸。材料二1745年2月,首個牛瘟病例在埃塞克斯郡被發現。英國政府于1745年11月25日頒布首個針對埃塞克斯郡這一郡樞密令,提出了應對措施。后來,在議會的授權下,樞密院不斷發布新的樞密令。1746年12月,英國政府應對牛瘟的政策框架基本成型,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明確應對牛瘟的人員框架,郡一級的治安法官,教區一級為警役等人,后者需要服從前者的領導;限制生牛的交易和轉移,并建立許可證制度;對病牛進行及時宰殺和掩埋制度;為遵守政府規定處理病牛而遭受損失的農戶建立補償制度。此后,英國政府又陸續頒布多個樞密令,或對舊有規定做出改動,或制定新的措施,不斷完善以上這個框架。盡管英國政府出臺了眾多措施來遏制牛瘟的傳播,但效果并不理想。——以上材料均摘編自任有權《英國牛瘟與政府干預(1745—1758)》(1)說明牛瘟在18世紀的歐洲不斷流行的經濟背景。(2)概括指出英國應對1745~1758年牛瘟的特點,并結合英國的制度特色分析其應對“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14.(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之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貧恤患之意,視前代尤為切至。”朝廷開展災時的救濟,并創置各類慈善機構,如救濟“鰥寡孤獨貧乏不能自存者”的居養院、收容救療病患的安濟坊、代葬貧窮已故者的漏澤園、收養棄嬰的慈幼局等。蔡京當政時,受救濟者待遇優厚,蔡京罷政后,卻又出現“撤屋鬻器,遺棄孤老”的情況。——摘編自王衛平《唐宋時期慈善事業概說》材料二近代以來,上海“以繁富名天下,四方游食者爭趨之”。19世紀80年代初,以上海協賑公所為中心,江浙紳商組成了清末第一個慈善家群體。1897年,《申報》刊文云:“聞泰西各國之為善者,曰養曰教,各善堂非仿行泰西良法不可。”江浙一些善堂在戊戌前后開始參與創立閱報社、新式學堂,設立養貧院教人以技藝,一些善堂還附設戒煙會、不纏足會。上海久負盛名的同仁輔元堂,積極參與地方事務,“清道、路燈、筑造橋路……無不賴以提倡,實為地方自治之起點”。——摘編自周秋光、曾桂林《近代慈善事業與中國東南社會變遷》材料三1981年,全國首家慈善公益組織——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成立。30多年來,以基金會、慈善會和中國紅十字會為主體的慈善組織不斷發展壯大,社會捐助網絡初步形成,慈善捐贈的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在2008年的慈善捐贈中,國內個人捐款首次超過企業,成為中國慈善領域一大亮點,而當年全國志愿服務隊伍的規模將近1億人。——摘編自苗光新《中國當代慈善事業發展:成績、挑戰與對策》(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官辦慈善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末慈善事業發展的表現,簡析其時代背景。(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當代慈善事業的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該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朝文學發展狀況的理解和認識。依據材料可知,清初的寫作風格和作品中的人物評價都出現了很大變化和創新意識,故B項說法正確;清初婚姻自由不可能成為共識,故A項說法錯誤,排除;清初的時候尚未體現出較多的批判封建禮教的現象,故C項說法錯誤,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文學創造中人物評價定位的轉變,未提及教化功能,故D項說法不合題意,排除。2、D【解析】

1862年9月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奴隸制,并允許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宣言的發表,得到廣大黑人的擁護,并踴躍報名參軍,北方軍因此獲得雄厚的兵源,扭轉了戰爭初期北方失利的局勢,成為南北戰爭的轉折點。故答案為D;1689年為限制國王權力,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限制國王的立法權、財政權、軍事權和控制議會的權力,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導地位,由此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理論和法律基礎,不符合題意,排除A;《獨立宣言》是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發表的,不符合題意,排除B;《人權宣言》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頒布的綱領性文件,不符合題意,排除C。3、B【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時期宣政院是管轄全國佛教事務的主要機構,同時他負責管理藏傳佛教所在的西藏,和四川,青海的部分地區,故B選項正確;宣政院轄地不包括新疆、蒙古,故A、C、D選項錯誤。4、B【解析】試題分析:19世紀中期出現婦女改革服裝的熱潮,社會根源在于工業革命的開展使大量婦女進入工廠做工,傳統服飾長裙容易使機器發生故障,產生危險,所以答案選B項,A、C、D三項只是重要原因而非社會根源。考點: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工業革命·影響。5、C【解析】

軍機處所用蘇拉(即聽差),照例揀選十五歲以下不識字之幼童,以防泄漏機密,說明軍機處具有保密性強的特點,故選C;A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軍機處選用十五歲以下不識字之幼童聽差,無法體現重視人員素質,排除B;D表述太絕對,錯誤,排除。【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軍機處所用蘇拉(即聽差),照例揀選十五歲以下不識字之幼童”,聯系所學軍機處的特點分析解答。6、B【解析】

從材料“西漢時期,五經具有不同版本”“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刊布于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時期白虎觀會議統一今文經義,強化了思想大一統局面,故B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錯在“消除”;從西漢武帝時期,儒學就占據統治地位,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強化思想控制,故D項錯誤。【點睛】“西漢時期,五經具有不同版本”“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刊布于世”是解題的關鍵。7、B【解析】

王安石變法前的北宋是冗官、冗兵和冗費,還有送給少數民族的歲幣,國家不堪重負,所以變法的首要任務是解決財政危機,故選B;財政危機解決了階級矛盾就解決了,故A不是首要任務,排除;官僚弊政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導致的,王安石無法改變,C錯誤;立法之爭是變法前提,不是首要任務,D錯誤。8、A【解析】

材料認為“是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的紡紗作坊”而不是“達芬奇的繪畫作坊”培育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政治經濟的反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文藝復興運動最早在意大利興起的根源應從經濟角度上去分析,“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的紡紗作坊”反映了當時意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結合所學可知,十四五世紀,意大利出現了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業城市,這些城市紛紛采取鼓勵發展工商業的政策,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故A項正確;BD兩項是文藝復興運動最早在意大利興起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經濟上的根源,故排除;意大利的中世紀神學思想并不淡薄,故C項錯誤。9、B【解析】試題分析:漢初戒于“亡秦孤立之敗”,分封一些同姓子弟為王,建立諸侯國。但“有心裁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后來這些諸侯國的勢力膨脹,嚴重威脅到中央集權。A、C、D都加強了中央集權,均可排除。故選B。考點:西漢的地方行政制度。點評:為了解決王國問題,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后,嫡長子可繼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其結果導致王國越分越小,實力削弱,無力與中央相抗衡,中央集權得到加強。從而完成了漢代分封制向郡縣制的過渡。10、A【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瓦特改良蒸汽機,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為機械動力在未來創造奇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A正確;B、C、D與材料無關,排除。11、B【解析】試題分析:分析表格數據,可以看出從1750-1830年,中國的制造業所占的份額遠遠高于英、美、日等國,這說明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傳統經濟領先世界,故選B;A項“急劇”不符合材料;英美所占比例大幅提高,工業革命對歐美經濟發展的影響已經體現,排除C項;D項明顯錯誤。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明清的社會經濟·鴉片戰爭前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工業革命·工業革命12、A【解析】

據材料可知,“一五”計劃實施期間,無論是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還是農民都在為“一五”計劃貢獻自己的力量,A正確;B片面;材料沒有涉及糧食減產問題,C錯誤;材料只是強調“農民也關心工業建設,他們努力用增加生產、積極交納農業稅和交售糧棉的實際行動支援工業建設”,沒有涉及農業集體化,D錯誤。【點睛】“一五”計劃超額完成的原因:工人階級的努力;各行各業的支持;蘇聯的援助;國家政策的支持。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背景:隨著歐洲經濟的發展;歐洲內部的經濟交流和聯系不斷增強(世界市場拓展)。(2)特點:政府主導;逐漸形成嚴密框架;逐漸完善應對舉措。原因:維護新貴族利益;應對不力(反應緩慢,失去了控制疫情的最佳時機;被動跟進,沒采取有效的強硬措施)。(合理表述酌情給分)【解析】

(1)背景:據材料“牛瘟在18世紀的歐洲不斷流行的經經濟背景”并結合所學可從歐洲經濟的發展、歐洲內部的經濟交流和聯系不斷增強(世界市場拓展)等方面回答。(2)特點:據材料“英國政府于1745年11月25日頒布首個針對埃塞克斯郡這一郡樞密令,提出了應對措施”可知,政府主導;據材料“746年12月,英國政府應對牛瘟的政策框架基本成型,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可知,逐漸形成嚴密框架;據材料“此后,英國政府又陸續頒布多個樞密令,或對舊有規定做出改動,或制定新的措施,不斷完善以上這個框架。”可知,逐漸完善應對舉措。原因:據材料“英國的制度特色分析”可從維護新貴族利益、應對不力等角度回答。14、(1)特點:政府(皇帝)重視,長期推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內容廣泛,以救災和賑濟社會弱勢群體為主(養濟為主);形成一定的組織設施;帶有明顯的人治色彩(具有局限性)。(2)表現:民間力量積極參與;借鑒西方經驗;重視教育啟蒙與移風易俗(養教結合);與地方自治相結合。背景:內憂外患(城市人口膨脹等各種社會問題);西方文明的傳播(思想觀念的進步);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各種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