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貴州省遵義市高考語文第三次適應性試卷一、閱讀(70分)(一)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民族藝術形象是各民族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流傳下來的經典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動植物形象及特定的場景形象等。縱觀中外文化中的經典藝術形象不難發現:有些經典形象一旦在某部作品中被成功塑造,便可跨越不同時期、文化、地域、語言環境,從而煥發出鮮活而持久的生命力。比如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哈姆雷特被改編為迪士尼動畫片中的獅子王形象,古希臘神話中的維納斯在西方美術史的不同時期反復出現。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哪吒形象至今亦是眾多領域爭相詮釋的經典形象。哪吒原是印度佛經中的神話人物,屬于夜叉神的一種。早期的哪吒多呈現為“忿怒哪吒”的形象,其典型形象為左手持戟、右手叉腰,一雙惡眼、面露兇光,以威猛猙獰的形象寓意其降妖除魔、法力無邊的神奇威力。至宋代,哪吒與民間信仰的融合更為緊密,其鎮妖降魔、剛勇威猛的神力得以強化,且又附以驅鬼治病的靈驗法力,成為民間崇拜的神祇。此時,哪吒在形象上增添了“三頭六臂”“三眼八臂”的傳奇色彩。此外,哪吒鬧海、哪吒拆骨還父割肉還母等故事在民間口耳相傳,以文學敘事的方式塑造了雜劇小說中的哪吒形象。少年哪吒的動態形象在明代產生了重要變化,其具身化的形象不再是一位英武獰厲的少年英雄,而收斂了烈性,轉變為如來佛祖身邊的一位可人孩童。2019年,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風靡全球。此部電影中的哪吒,盡管依然是身著紅肚兜、頸戴乾坤圈的孩童造型,但其黑眼圈、大而邪惡的眼神被稱為“史上最暗黑的魔童”。與其暗黑形象形成反差的是,影片中的臺詞卻充滿了堅韌與執著,尤其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體現了哪吒灑脫不羈、不向命運屈服的倔強性格,契合了當代青年人對自由的渴求。人類文化的發展與民族藝術形象的演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對待民族藝術形象的傳承上,我們既要尊重特定民族文化的自然進化規律,又要考慮不斷變化的外在因素的影響,使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夠與時代同頻共振,以致代代相傳、福澤后世。(摘編自張愛紅《民族藝術形象的跨界傳承蠡探——以哪吒形象為例》)材料二:2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大眾傳媒大規模涌現,文化經歷了從印刷文化到視覺文化的轉移,人們的消費對象也隨之延伸至產品的符號價值。傳統文化在動畫電影中的表達面臨著雙重挑戰——既要維系文化記憶的連續性,又要回應現代觀眾的審美期待。2025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續集《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引發現象級觀影熱潮,票房躋身全球影史前五,實現國產動畫電影里程碑式的突破。影片通過數字技術賦能視覺奇觀,通過數字技術對傳統神話意象進行創造性轉化,構建起傳統與現代對話的文化記憶空間,為考查動畫敘事中的文化符碼創新提供了典型樣本。在數字技術創新與傳統文化傳播的交融語境下,《哪吒2》既注重傳統文化符碼的選擇性保留,又通過藝術想象和技術賦能實現突破性表達。影片對哪吒日常形態的造型采取“簡化”設計,并未對傳統服裝鞋襪、顏色紋樣進行大量搬運復制,僅以“雙髻”發型作為文化基因的視覺錨點。而當哪吒變身后,火尖槍、風火輪等標志性武器及三頭六臂的經典法相等元素集中出現,這一視覺張力成功激活了本土觀眾深層的文化記憶。同時,影片采用云計算架構、分布式渲染等前沿技術實現了大量特效鏡頭,不斷刷新動畫表達的極限。劇情“陳塘關大戰”中妖獸身上疏密有致的鐵鏈動態、突破物理規則的海水倒流和虛空裂口巖漿流出等效果,在動畫敘事中構建了東方神話的視覺奇觀;參數化建模技術精準捕捉角色的微表情,使哪吒豐富的內心活動得以自然流露;光線追蹤技術實現物理級光影效果,當觀眾跟隨角色在玉虛宮、天元鼎等場景中穿行時,文化記憶以數字原生代熟悉的語法傳遞開來。這種記憶重構不是對傳統符號的簡單復刻,而是通過數字轉譯的文化符碼架起了古今對話的橋梁,重塑了文化記憶的傳承路徑。當然,技術的深度介入也使文化記憶面臨意義解構的風險。如何在技術創新與文脈傳承間保持動態平衡,并使其在多元化傳播環境中得到更廣泛的認同?這將成為數字時代動畫敘事的核心命題。(摘編自閆晗等《文化記憶視角下中國動畫敘事的代際傳承與范式突破——以《哪吒之魔童鬧海》為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哈姆雷特被改編為獅子王,證明所有經典形象一旦被成功塑造,便可跨越時代與環境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B.哪吒形象從誕生起就具有“三頭六臂”“三眼八臂”的傳奇色彩,《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形象“最暗黑”。C.《哪吒2》中的哪吒形象創新強化次要元素,構建新的核心符號,通過變身很好地激活了大眾文化記憶。D.《哪吒2》運用云計算、參數化建模等先進技術,突破視覺表現極限,構建了數字時代的東方神話奇觀。(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哪吒從降妖驅邪的民間信仰對象,到承載當代青年個性精神的符號,體現藝術形象隨社會心理需求演變的適應性。B.民族藝術形象的傳承不僅是形式的延續,更是精神內核的重塑。“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是對哪吒的精神內核的重塑。C.動畫電影《哪吒2》的符號價值成為了人們的消費對象,可以印證視覺文化的興盛,同時也印證了印刷文化的消亡。D.《哪吒之魔童降世》風靡全球,《哪吒2》票房大熱,作為文化創新的樣本,可以為更多電影制作提供重要參考。(3)下列對材料論證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的論證思路是提出觀點——舉例論證——指出方法,論述邏輯清晰。B.兩則材料在論證視角上形成互補,分別從時間維度和技術創新維度展開論述。C.兩則材料在論證時都使用了豐富的論據,多條論據的使用增強了文章說服力。D.兩則材料均將論證重心放在了對電影中哪吒形象的分析上,視點選擇精準。(4)材料二在論述文化傳承的途徑時,體現出辯證思維,試進行分析。(5)你準備在班上做一次課前演講,題目是《魔童哪吒在多元化傳播環境中得到廣泛認同的原因》,你可以從兩則材料整理出哪些要點?試進行概括。(二)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大山來人張煒我爬到一棵最高的樹上,望著西南方那道藍色的山影。那里太遠了,遠到難以想象。我會在心里喊:“父親。”他就在那道山影里。每年兩次或三次,他會從那片山影里走出,然后一直往北,日夜不停地走上兩天一夜。那里真的太遠了,對我來說就是天邊,是一個無法想象的世界。如果問我什么地方最遠?我會說:“南山。”我有個夢想,就是有一天去那片大山里,親眼看看它有多么藍。從這里看,它有時深藍,有時淺藍,上方飄著一朵朵白云。“你快下來吧,你爬得太高了。”外祖母找不到我,喊我。父親過節時才能回家。因為路實在太遠了,山里事情又太多,他每次回家都急匆匆的,很少能夠待上一個星期。大山里有一群人,他們用錘子和釬子鑿山,要把大山鑿穿。母親說過,他們要把更多的水匯集到一起,造出一個個大湖。啊,大湖,想一想都讓人高興。可是大湖再好,還是不如父親回家好。我太想他了。我在夜里夢見他了:一個瘦高個子男人跨進了我們的小院,他胡子沒刮干凈,頭發有些蓬亂,一進門就問我在哪里。我還做過一個不好的夢:一個男人從山影里飛跑出來,后面有人緊緊追趕,他就不顧一切地跑啊跑啊,鞋子都跑掉了。我在夢中呼喊,我想讓那個男人聽見。天亮了,我的臉上有淚痕。就是這天傍晚,真的有個男人踏進了我們的小院。他果真是一個瘦高個,胡子沒刮干凈,頭發蓬亂。我特別看到了他的腳,很薄很長,腳背上有很多豎皺。他想抱我一下,我退開一步。外祖母和他說話時,我偎到跟前,不再離開。他的手按在我的頭上。我有許多話要問他。關于大湖,關于鑿山。我看他的手,手掌上是鐵一樣硬的老繭。①父親講得最多的就是那片大湖。我一直想著藍色的山影,耳邊響著鑿山的聲音。父親說那一重重大山并不是從遠處看去的樣子,那是霧氣的顏色。“到了跟前,會看到石頭和土。大多是石頭,是棕色和黃色,還有青色。”他說。我有點失望。我還是喜歡藍色。我一直望著那道藍色的山影,它要多好有多好。我永遠都忘不了那種顏色,那是想念的顏色、夢的顏色。在外祖母口中,那一座座大山是永遠鑿不穿的,于是父親他們也就永遠不能停歇。她一直為他們難過,不停地嘆氣。可是父親說起大山卻高高興興的,我想這是因為山里有一片片大湖。湖太美了,所以他們造出一片,還要造另一片。他親口講的都是令人神往的一幅幅圖畫。他說每一天,從早到晚,再到深夜和天亮,整個白天,所有的時間,大山都好極了。我屏住呼吸聽著,蜷在他的身邊。我忘記了他兩天一夜的回家路多長多苦,只迷戀他的故事。他說天剛亮他們就要起床,從那片大湖旁邊走過。太陽還在山的后面,它比平原上出來得要晚,所以那時湖面上還是深灰色。湖就像人一樣,也是懂事的,它獨自待了一夜,這會兒有點想人了,就打起招呼。它問候的方式是睜大眼睛看人,浪花小到不能再小,一下下拍著近岸的沙子、卵石和小草。這浪花就像一只手,撫摸這個早晨。小蜻蜓咬在莎草上,魚在草下偷看,青蛙撲通一聲跳出來。②湖面上的霧像一縷棉絮,一點點抽離,整個湖面越來越亮了。太陽一點點從山后露臉,湖邊歡騰起來。陽光從山的輪廓那兒噴射出一道道金光,山緣變得更黑了。③山根被湖水淹成焦糊色,這深顏色要一點點褪去,到上午八點多變成灰色、青色,最后是綠色和藍色。山根那里的煙霧一開始很濃,漸漸變紫,有一小會兒紫得像野葡萄,閃爍一會兒又變成淺紅色。天大亮了。野鴨子和長嘴鳥出動了,野鴨子三五成群,貼著水面飛跑,留下一串串銀花。各種鳥兒都大聲喊叫起來,野物吼個不停。我在那些夜晚有問不完的話。父親講著,有時會停下,好像在回憶自己講得對不對、湖邊和山里還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給遺漏了。那是多大的一片山啊,故事多得講不完。除了那片大湖,還有許多小湖,它們就在山的后面。父親他們日夜開山,就為了將一些小湖連接起來,變成大湖。④所有的湖都是讓人好奇的,它們不論大小,都有一些讓人想不到的事情,有自己的生靈和傳說。父親說伙夫們為大家操持吃食,因為工地吃物時常緊缺。關于吃,父親說起來就沒完沒了,這讓我明白,吃的事情太重要了,他這么瘦,那一定是缺吃的東西。大湖里有那么多魚蝦,還有山中野果,怎么會沒有吃的東西?父親不說自己是否挨餓,只關心我吃得好不好,問得很細。我們一家在林子深處,吃的是外祖母做的各種好東西。我們除了吃玉米地瓜豇豆眉豆綠豆小米,不太多的白面,還吃林子里藏下的一些吃物,蘑菇野蜜甜瓜野山藥,說也說不完。外祖母進一趟林子,出來時衣襟里就包著一大堆好吃的。特別是秋天,到處都是可吃的東西,我們從來不會挨餓。父親在家里的幾天,他一個人吃的東西比全家還要多。他第一天晚上吃下一大碗玉米眉豆干飯,又吃了兩塊烤山藥、一張地瓜瓤兒雜面餅,最后再喝一瓦罐豇豆粥。我看著他吃下這些,都驚呆了。父親回家的日子,母親從園藝場趕回。我們過節了。一家人吃最好的東西,講最多的故事。外祖母把積攢的所有寶貝都擺在桌上,小咸魚干、地瓜糖、魚醬、蟹醬、腌野蒜、李子醬、蘋果醋,數也數不完。父親講大山的故事。他還是說那個大湖:橢圓形的,里面有各種魚,湖邊植物茂密,有鷺鳥和鸚鳥;朝霞和晚霞映紅水面時,美極了;白天,老龜探頭探腦;夜晚,湖兩邊的水鳥和四蹄動物就隔著一片大水呼叫,有時吵一整夜。父親的故事充滿了誘惑。我當時想:我要跟他去鑿山。父親走了,把我的心也帶走了。母親回園藝場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外祖母了。我一個人走開,爬到樹上,望著那一溜藍色的山影。天陰了,山影看不清楚。我的心不在這兒,我的心在大山里。有一天父親會把我領走,讓我去看大湖。我夜里想得最多的,就是怎樣說出這個主意。最后沒有說,因為外祖母一定會阻攔我。我也不會告訴媽媽。我要迎著那道藍色的山影,一直走下去。為了這個計劃,需要悄悄做些準備。我要把一路的吃食裝在細長的口袋里,然后斜挎到肩上。當一切準備停當的那一天,我會早早睡下,像平常一樣蜷在外祖母身邊,打個哈欠。我會在黎明前上路。(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從外貌、動作、語言等角度進行描寫,刻畫出了一個高大瘦弱、勤勞堅韌、顧惜家庭的父親形象。B.“我”與父親因為長期不見而產生了很深的隔閡,所以見面時通過“退開一步”的行為表達對他的不滿。C.文中提到的玉米、地瓜、蘑菇等食物以及外祖母的生活方式,反映了鄉村的一些飲食文化和生活習慣。D.小說敘述了離家與歸家、勞動與休憩、守護與成長等日常生活內容,在平淡中見真情,于平常中含變化。(2)對文中劃線句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說明大湖在父親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他工作和生活的組成部分。B.句子②運用比喻,將霧氣比作棉絮,“抽離”一詞形象描繪出霧氣散去的過程。C.句子③用豐富的色彩語言,描繪了陽光照射下山湖顏色的變化,很有層次感。D.句子④通過突出湖的多樣性和神秘性,強調其對所有人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3)小說主體上以孩子的視角展開敘述,但也采用了成年人的視角,請簡要分析。(4)小說結尾寫道:“我會在黎明前上路。”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三)閱讀Ⅲ(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蜀相毋公①,蒲津人,先為布衣,嘗從人借《文選》《初學記》,多有難色。公嘆曰:“恨余貧不能力致,他日稍達,愿刻板印之,庶及天下學者。”后公果顯于蜀,乃曰:“今可以酬宿愿矣。”因命工日夜雕板,印成二書,復雕九經、諸史。兩蜀文字由此大興。(節選自葉德輝《書林清話》)材料二:先公②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而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及舉進士時,學者方為四六,號時文,公已獨步其間。天圣七年,補國子監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試皆為第一人由是名重當世。(節選自歐陽發等《先公事跡》)材料三: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皮藏焉,曰“姑俟異日觀”云爾。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后,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蟑灰絲時蒙卷軸。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為一說,使與書俱。(節選自袁枚《黃生借書說》)【注】①毋公:后蜀名臣毋昭裔。②先公:北宋文學家歐陽修。(1)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是秋A取解B明年C南省D試E皆為第一F人G由是名H重當世。(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布衣,古代指平民,區別于特權階級,因古代平民不能穿錦繡之服,故稱。B.是,助詞,與“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之”用法相同。C.四六,即“四六文”,又稱駢文,《與朱元思書》《六國論》都是這種文體。D.說,一種議論性文體,《師說》《馬說》《愛蓮說》采用的都是這種文體。(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毋昭裔早年因貧借書受挫,立誓日后顯達時要刻印典籍惠及天下學子。后來他成為蜀相,主持刻印了《文選》《初學記》等著作。B.歐陽修幼年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誦詩。他刻苦求學、才華早顯,一生主要憑“四六文”聞名天下。C.袁枚分析,借人東西,因為擔心別人逼著取回,于是小心憂慮,格外珍惜;而對于自己擁有的東西,反而不會充分使用。D.袁枚少時家貧,借書艱難而讀書專注;做官后購書容易,反致書籍積塵。黃生與袁枚少時境遇相似,但有幸遇到袁枚慷慨借書。(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后公果顯于蜀,乃曰:“今可以酬宿愿矣。”②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5)材料二是否可以證明材料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觀點?請簡要分析。(四)閱讀IV(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各題。野色范仲淹非煙亦非霧,冪冪①映樓臺。白鳥忽點破,殘陽還照開。肯隨芳草歇,疑逐遠帆來。誰會山公②意?登高醉始回。【注】①冪冪:深濃。②山公:晉人山簡,時稱山公。性嗜酒,鎮守襄陽,常游高陽池,飲輒大醉。(1)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句連用兩個“非”字,引發了讀者對于郊野之色的好奇心。B.第三句以靜寫動,寫出野色的朦朧與靜寂,也賦予畫面靈動之美。C.第四句以夕陽的暖色調和野色的冷色調調和,反差中又見和諧。D.第五句由近及遠,第六句由遠及近,在視覺上形成了往復之美。(2)有人說這首詩突出的特色是在寫景上做到了“以實寫虛”,在抒情上做到了“似簡實繁”,請結合詩歌進行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宮賦》中,“,”兩句以阿房宮的音樂比集市上的人講話還多來形容統治者的奢靡。(2)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兩句很容易讓人想到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別號。(3)李白在詩中多次直接提及他推崇的詩人謝靈運,如:“,。”二、語言文字運用(20分)6.(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在人們的生活中,語言和文字都有很大的用處,也各有使用的范圍。面對面的時候,當然說話最方便;除非方言不通,才不得不“筆談”。如果對方不在面前,就非寫信不可;如果要把話說給廣大地區的人聽,甚至說給未來的人聽,更非寫成文章不可。(有了錄音技術之后,情況稍有不同,也還沒有根本改變。)人們既不得不學會說話,也不得不學會寫文章,也就是說,在語言文字問題上,不得不用(A)走路。可是自有了文字,一直就有重文輕語的(B)。為了學習寫文章,人們不吝惜十年窗下的工夫,而說話則除了小時候自然學會的以外,就很少人再有意去講究。這也難怪。在古時候,語言只用來料理衣、食、住、行,也就是只派低級用場;一切(C)任務都得讓文字來擔任。可是時代變了。三天兩天要開會,開會就得發言。工業農業的生產技術以及其他行業的業務活動都越來越復雜,交流經驗、互相聯系的范圍越來越大,以前三言兩語可了的事情,現在非長篇大論不成。語言不提高行嗎?再還有傳播語言的新技術。有了擴音器,一個人說話能讓幾千人聽見;有了無線電廣播,一個人說話能讓幾千里外的人聽見。很多從前非用文字不可的場合,現在都能用語言來代替,省錢,省事,更重要的是快,比文字不知快多少倍。語言文字兩條腿走路的道理應該更受到重視了。可是人們的認識常常落后于客觀形勢。仍然學校的“語文”課實際上是只教“文”,不教“語”。是應該有所改變的時候了,是嗎?(節選自呂叔湘《語言和文字》,1964年)(1)文中“筆談”一詞為什么要加引號?試作分析。(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3)請在文中括號處填入恰當的詞語或詞組。(4)下列句子中,前后具有轉折關系的一項是()A.情況稍有不同,也還沒有根本改變。B.如果對方不在面前,就非寫信不可。C.除非方言不通,才不得不“筆談”。D.為了學習寫文章,人們不吝惜十年窗下的工夫。(5)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解釋了語言表達的重要性,請你從當前高中生語文學習的角度改寫這段話,要求包含作者的主要觀點,不超過90字。三、作文(60分)7.(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從1958年到1988年,我國核潛艇設計師黃旭華進行了一場長達三十年的“水下長征”。因為工作保密,黃旭華整整30年沒有回家,父親、二哥去世不能奔喪。離家研制核潛艇時,他剛三十出頭,等回家再見親人,已是六十多歲的白發老人。將近90歲,這位核潛艇總設計師結束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深潛”,逐漸浮出“水面”,他驚濤般的功勛經曝光,在全社會激起陣陣浪潮。以上材料對你有什么啟示?請寫一封信給你的同學、老師或家長,談談你的想法。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統一以“明華”為寫信人,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貴州省遵義市高考語文第三次適應性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閱讀(70分)(一)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民族藝術形象是各民族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流傳下來的經典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動植物形象及特定的場景形象等。縱觀中外文化中的經典藝術形象不難發現:有些經典形象一旦在某部作品中被成功塑造,便可跨越不同時期、文化、地域、語言環境,從而煥發出鮮活而持久的生命力。比如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哈姆雷特被改編為迪士尼動畫片中的獅子王形象,古希臘神話中的維納斯在西方美術史的不同時期反復出現。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哪吒形象至今亦是眾多領域爭相詮釋的經典形象。哪吒原是印度佛經中的神話人物,屬于夜叉神的一種。早期的哪吒多呈現為“忿怒哪吒”的形象,其典型形象為左手持戟、右手叉腰,一雙惡眼、面露兇光,以威猛猙獰的形象寓意其降妖除魔、法力無邊的神奇威力。至宋代,哪吒與民間信仰的融合更為緊密,其鎮妖降魔、剛勇威猛的神力得以強化,且又附以驅鬼治病的靈驗法力,成為民間崇拜的神祇。此時,哪吒在形象上增添了“三頭六臂”“三眼八臂”的傳奇色彩。此外,哪吒鬧海、哪吒拆骨還父割肉還母等故事在民間口耳相傳,以文學敘事的方式塑造了雜劇小說中的哪吒形象。少年哪吒的動態形象在明代產生了重要變化,其具身化的形象不再是一位英武獰厲的少年英雄,而收斂了烈性,轉變為如來佛祖身邊的一位可人孩童。2019年,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風靡全球。此部電影中的哪吒,盡管依然是身著紅肚兜、頸戴乾坤圈的孩童造型,但其黑眼圈、大而邪惡的眼神被稱為“史上最暗黑的魔童”。與其暗黑形象形成反差的是,影片中的臺詞卻充滿了堅韌與執著,尤其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體現了哪吒灑脫不羈、不向命運屈服的倔強性格,契合了當代青年人對自由的渴求。人類文化的發展與民族藝術形象的演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對待民族藝術形象的傳承上,我們既要尊重特定民族文化的自然進化規律,又要考慮不斷變化的外在因素的影響,使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夠與時代同頻共振,以致代代相傳、福澤后世。(摘編自張愛紅《民族藝術形象的跨界傳承蠡探——以哪吒形象為例》)材料二:2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大眾傳媒大規模涌現,文化經歷了從印刷文化到視覺文化的轉移,人們的消費對象也隨之延伸至產品的符號價值。傳統文化在動畫電影中的表達面臨著雙重挑戰——既要維系文化記憶的連續性,又要回應現代觀眾的審美期待。2025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續集《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引發現象級觀影熱潮,票房躋身全球影史前五,實現國產動畫電影里程碑式的突破。影片通過數字技術賦能視覺奇觀,通過數字技術對傳統神話意象進行創造性轉化,構建起傳統與現代對話的文化記憶空間,為考查動畫敘事中的文化符碼創新提供了典型樣本。在數字技術創新與傳統文化傳播的交融語境下,《哪吒2》既注重傳統文化符碼的選擇性保留,又通過藝術想象和技術賦能實現突破性表達。影片對哪吒日常形態的造型采取“簡化”設計,并未對傳統服裝鞋襪、顏色紋樣進行大量搬運復制,僅以“雙髻”發型作為文化基因的視覺錨點。而當哪吒變身后,火尖槍、風火輪等標志性武器及三頭六臂的經典法相等元素集中出現,這一視覺張力成功激活了本土觀眾深層的文化記憶。同時,影片采用云計算架構、分布式渲染等前沿技術實現了大量特效鏡頭,不斷刷新動畫表達的極限。劇情“陳塘關大戰”中妖獸身上疏密有致的鐵鏈動態、突破物理規則的海水倒流和虛空裂口巖漿流出等效果,在動畫敘事中構建了東方神話的視覺奇觀;參數化建模技術精準捕捉角色的微表情,使哪吒豐富的內心活動得以自然流露;光線追蹤技術實現物理級光影效果,當觀眾跟隨角色在玉虛宮、天元鼎等場景中穿行時,文化記憶以數字原生代熟悉的語法傳遞開來。這種記憶重構不是對傳統符號的簡單復刻,而是通過數字轉譯的文化符碼架起了古今對話的橋梁,重塑了文化記憶的傳承路徑。當然,技術的深度介入也使文化記憶面臨意義解構的風險。如何在技術創新與文脈傳承間保持動態平衡,并使其在多元化傳播環境中得到更廣泛的認同?這將成為數字時代動畫敘事的核心命題。(摘編自閆晗等《文化記憶視角下中國動畫敘事的代際傳承與范式突破——以《哪吒之魔童鬧海》為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D)A.哈姆雷特被改編為獅子王,證明所有經典形象一旦被成功塑造,便可跨越時代與環境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B.哪吒形象從誕生起就具有“三頭六臂”“三眼八臂”的傳奇色彩,《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形象“最暗黑”。C.《哪吒2》中的哪吒形象創新強化次要元素,構建新的核心符號,通過變身很好地激活了大眾文化記憶。D.《哪吒2》運用云計算、參數化建模等先進技術,突破視覺表現極限,構建了數字時代的東方神話奇觀。(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C)A.哪吒從降妖驅邪的民間信仰對象,到承載當代青年個性精神的符號,體現藝術形象隨社會心理需求演變的適應性。B.民族藝術形象的傳承不僅是形式的延續,更是精神內核的重塑。“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是對哪吒的精神內核的重塑。C.動畫電影《哪吒2》的符號價值成為了人們的消費對象,可以印證視覺文化的興盛,同時也印證了印刷文化的消亡。D.《哪吒之魔童降世》風靡全球,《哪吒2》票房大熱,作為文化創新的樣本,可以為更多電影制作提供重要參考。(3)下列對材料論證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材料一的論證思路是提出觀點——舉例論證——指出方法,論述邏輯清晰。B.兩則材料在論證視角上形成互補,分別從時間維度和技術創新維度展開論述。C.兩則材料在論證時都使用了豐富的論據,多條論據的使用增強了文章說服力。D.兩則材料均將論證重心放在了對電影中哪吒形象的分析上,視點選擇精準。(4)材料二在論述文化傳承的途徑時,體現出辯證思維,試進行分析。(5)你準備在班上做一次課前演講,題目是《魔童哪吒在多元化傳播環境中得到廣泛認同的原因》,你可以從兩則材料整理出哪些要點?試進行概括。【解答】(1)A.材料一原文是“有些經典形象一旦在某部作品中被成功塑造,便可跨越不同時期、文化、地域、語言環境,從而煥發出鮮活而持久的生命力”,A項將“有些”擴大為“所有”,錯誤。B.材料一提到“至宋代,哪吒在形象上增添了‘三頭六臂’‘三眼八臂’的傳奇色彩”,并非“從誕生起”就有,B項錯誤。C.材料二說“影片對哪吒日常形態的造型采取‘簡化’設計,僅以‘雙髻’發型作為文化基因的視覺錨點。而當哪吒變身后,火尖槍、風火輪等標志性武器及三頭六臂的經典法相等元素集中出現”,是突出主要元素,而非“強化次要元素”,C項錯誤。D.由材料二“影片采用云計算架構、分布式渲染等前沿技術實現了大量特效鏡頭……光線追蹤技術實現物理級光影效果,在動畫敘事中構建了東方神話的視覺奇觀”可知,D項正確。故選D。(2)A.從材料一可知,哪吒形象從早期的夜叉神,到宋代的民間崇拜神祇,再到現代動畫電影中承載當代青年個性精神,體現了藝術形象隨社會心理需求演變的適應性,A項正確。B.“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讓哪吒形象有了新的精神內涵,是對其精神內核的重塑,體現了民族藝術形象傳承中精神內核的變化,B項正確。C.材料二只是說“文化經歷了從印刷文化到視覺文化的轉移”,不能由此得出印刷文化消亡的結論,C項錯誤。D.《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哪吒2》在文化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能為其他電影制作提供參考,D項正確。故選C。(3)A.材料一先提出民族藝術形象的相關觀點,然后以哪吒形象為例進行論證,最后指出對待民族藝術形象傳承的方法,論證思路清晰,A項正確。B.材料一從哪吒形象的歷史演變角度,即時間維度進行論述;材料二從數字技術創新角度論述,二者論證視角互補,B項正確。C.兩則材料都運用了豐富的論據,如材料一列舉了莎士比亞戲劇、古希臘神話等,材料二提到了《哪吒2》中的各種技術運用等,增強了文章說服力,C項正確。D.材料一論述的重心是民族藝術形象的跨界傳承,以哪吒形象為例進行說明;材料二論述的重心是文化記憶視角下中國動畫敘事的代際傳承與范式突破,以《哪吒2》為例進行分析,并非都將論證重心放在電影中哪吒形象的分析上,D項錯誤。故選D。(4)傳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文中提到“《哪吒2》既注重傳統文化符碼的選擇性保留,又通過藝術想象和技術賦能實現突破性表達”,這表明在文化傳承中,既不能完全拋棄傳統,要保留傳統文化符碼,如哪吒的“雙髻”發型、火尖槍、風火輪及三頭六臂等經典元素,又要通過創新手段,如藝術想象和技術賦能,對傳統進行突破,構建起傳統與現代對話的文化記憶空間,實現創造性轉化。技術與文化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文章指出“影片采用云計算架構、分布式渲染等前沿技術實現了大量特效鏡頭……光線追蹤技術實現物理級光影效果”,強調了技術在構建東方神話視覺奇觀、傳遞文化記憶方面的重要作用,技術能讓文化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現。另一方面,又提到“技術的深度介入也使文化記憶面臨意義解構的風險”,認識到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提出要“在技術創新與文脈傳承間保持動態平衡”,體現了對技術與文化關系的辯證思考。(5)形象塑造契合時代精神:從材料一可知,《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體現了哪吒灑脫不羈、不向命運屈服的倔強性格,契合了當代青年人對自由的渴求”,其形象所蘊含的精神與當代青年的價值追求相契合,這是其得到廣泛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傳統文化符碼的選擇性保留與創新:材料二提到“《哪吒2》既注重傳統文化符碼的選擇性保留,又通過藝術想象和技術賦能實現突破性表達”。電影保留了哪吒的“雙髻”發型、火尖槍、風火輪及三頭六臂等經典元素,同時又對哪吒日常形態的造型采取“簡化”設計,通過這種方式,既激活了本土觀眾深層的文化記憶,又滿足了現代觀眾的審美期待。數字技術賦能視覺奇觀:材料二指出“影片采用云計算架構、分布式渲染等前沿技術實現了大量特效鏡頭……光線追蹤技術實現物理級光影效果”,通過數字技術對傳統神話意象進行創造性轉化,構建起東方神話的視覺奇觀,為觀眾帶來了震撼的視覺體驗,使傳統文化以一種全新的、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在多元化傳播環境中獲得廣泛認同。答案:(1)D(2)C(3)D(4)材料二在論述文化傳承的途徑時,既看到了數字技術對文化傳承的積極作用,如“影片通過數字技術賦能視覺奇觀,通過數字技術對傳統神話意象進行創造性轉化,構建起傳統與現代對話的文化記憶空間”“影片采用云計算架構、分布式渲染等前沿技術實現了大量特效鏡頭,不斷刷新動畫表達的極限”“參數化建模技術精準捕捉角色的微表情,使哪吒豐富的內心活動得以自然流露;光線追蹤技術實現物理級光影效果,文化記憶以數字原生代熟悉的語法傳遞開來”等句子體現了技術對文化傳承的推動作用。同時也認識到技術深度介入帶來的風險,如“技術的深度介入也使文化記憶面臨意義解構的風險”,并提出要在技術創新與文脈傳承間保持動態平衡,體現了辯證思維。(5)從材料一可整理出:哪吒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發展演變歷程,從印度佛經中的神話人物,到宋代與民間信仰融合,再到明代形象的轉變,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2019年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其臺詞充滿堅韌與執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契合當代青年人對自由的渴求,滿足了當代觀眾的心理需求。從材料二可整理出:《哪吒2》通過數字技術賦能視覺奇觀,對傳統神話意象進行創造性轉化,構建起傳統與現代對話的文化記憶空間,如采用云計算架構、分布式渲染等前沿技術實現大量特效鏡頭,構建東方神話的視覺奇觀。《哪吒2》既注重傳統文化符碼的選擇性保留,又通過藝術想象和技術賦能實現突破性表達,如以“雙髻”發型作為文化基因的視覺錨點,變身后呈現火尖槍、風火輪等標志性武器及三頭六臂的經典法相,激活了本土觀眾深層的文化記憶。(二)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大山來人張煒我爬到一棵最高的樹上,望著西南方那道藍色的山影。那里太遠了,遠到難以想象。我會在心里喊:“父親。”他就在那道山影里。每年兩次或三次,他會從那片山影里走出,然后一直往北,日夜不停地走上兩天一夜。那里真的太遠了,對我來說就是天邊,是一個無法想象的世界。如果問我什么地方最遠?我會說:“南山。”我有個夢想,就是有一天去那片大山里,親眼看看它有多么藍。從這里看,它有時深藍,有時淺藍,上方飄著一朵朵白云。“你快下來吧,你爬得太高了。”外祖母找不到我,喊我。父親過節時才能回家。因為路實在太遠了,山里事情又太多,他每次回家都急匆匆的,很少能夠待上一個星期。大山里有一群人,他們用錘子和釬子鑿山,要把大山鑿穿。母親說過,他們要把更多的水匯集到一起,造出一個個大湖。啊,大湖,想一想都讓人高興。可是大湖再好,還是不如父親回家好。我太想他了。我在夜里夢見他了:一個瘦高個子男人跨進了我們的小院,他胡子沒刮干凈,頭發有些蓬亂,一進門就問我在哪里。我還做過一個不好的夢:一個男人從山影里飛跑出來,后面有人緊緊追趕,他就不顧一切地跑啊跑啊,鞋子都跑掉了。我在夢中呼喊,我想讓那個男人聽見。天亮了,我的臉上有淚痕。就是這天傍晚,真的有個男人踏進了我們的小院。他果真是一個瘦高個,胡子沒刮干凈,頭發蓬亂。我特別看到了他的腳,很薄很長,腳背上有很多豎皺。他想抱我一下,我退開一步。外祖母和他說話時,我偎到跟前,不再離開。他的手按在我的頭上。我有許多話要問他。關于大湖,關于鑿山。我看他的手,手掌上是鐵一樣硬的老繭。①父親講得最多的就是那片大湖。我一直想著藍色的山影,耳邊響著鑿山的聲音。父親說那一重重大山并不是從遠處看去的樣子,那是霧氣的顏色。“到了跟前,會看到石頭和土。大多是石頭,是棕色和黃色,還有青色。”他說。我有點失望。我還是喜歡藍色。我一直望著那道藍色的山影,它要多好有多好。我永遠都忘不了那種顏色,那是想念的顏色、夢的顏色。在外祖母口中,那一座座大山是永遠鑿不穿的,于是父親他們也就永遠不能停歇。她一直為他們難過,不停地嘆氣。可是父親說起大山卻高高興興的,我想這是因為山里有一片片大湖。湖太美了,所以他們造出一片,還要造另一片。他親口講的都是令人神往的一幅幅圖畫。他說每一天,從早到晚,再到深夜和天亮,整個白天,所有的時間,大山都好極了。我屏住呼吸聽著,蜷在他的身邊。我忘記了他兩天一夜的回家路多長多苦,只迷戀他的故事。他說天剛亮他們就要起床,從那片大湖旁邊走過。太陽還在山的后面,它比平原上出來得要晚,所以那時湖面上還是深灰色。湖就像人一樣,也是懂事的,它獨自待了一夜,這會兒有點想人了,就打起招呼。它問候的方式是睜大眼睛看人,浪花小到不能再小,一下下拍著近岸的沙子、卵石和小草。這浪花就像一只手,撫摸這個早晨。小蜻蜓咬在莎草上,魚在草下偷看,青蛙撲通一聲跳出來。②湖面上的霧像一縷棉絮,一點點抽離,整個湖面越來越亮了。太陽一點點從山后露臉,湖邊歡騰起來。陽光從山的輪廓那兒噴射出一道道金光,山緣變得更黑了。③山根被湖水淹成焦糊色,這深顏色要一點點褪去,到上午八點多變成灰色、青色,最后是綠色和藍色。山根那里的煙霧一開始很濃,漸漸變紫,有一小會兒紫得像野葡萄,閃爍一會兒又變成淺紅色。天大亮了。野鴨子和長嘴鳥出動了,野鴨子三五成群,貼著水面飛跑,留下一串串銀花。各種鳥兒都大聲喊叫起來,野物吼個不停。我在那些夜晚有問不完的話。父親講著,有時會停下,好像在回憶自己講得對不對、湖邊和山里還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給遺漏了。那是多大的一片山啊,故事多得講不完。除了那片大湖,還有許多小湖,它們就在山的后面。父親他們日夜開山,就為了將一些小湖連接起來,變成大湖。④所有的湖都是讓人好奇的,它們不論大小,都有一些讓人想不到的事情,有自己的生靈和傳說。父親說伙夫們為大家操持吃食,因為工地吃物時常緊缺。關于吃,父親說起來就沒完沒了,這讓我明白,吃的事情太重要了,他這么瘦,那一定是缺吃的東西。大湖里有那么多魚蝦,還有山中野果,怎么會沒有吃的東西?父親不說自己是否挨餓,只關心我吃得好不好,問得很細。我們一家在林子深處,吃的是外祖母做的各種好東西。我們除了吃玉米地瓜豇豆眉豆綠豆小米,不太多的白面,還吃林子里藏下的一些吃物,蘑菇野蜜甜瓜野山藥,說也說不完。外祖母進一趟林子,出來時衣襟里就包著一大堆好吃的。特別是秋天,到處都是可吃的東西,我們從來不會挨餓。父親在家里的幾天,他一個人吃的東西比全家還要多。他第一天晚上吃下一大碗玉米眉豆干飯,又吃了兩塊烤山藥、一張地瓜瓤兒雜面餅,最后再喝一瓦罐豇豆粥。我看著他吃下這些,都驚呆了。父親回家的日子,母親從園藝場趕回。我們過節了。一家人吃最好的東西,講最多的故事。外祖母把積攢的所有寶貝都擺在桌上,小咸魚干、地瓜糖、魚醬、蟹醬、腌野蒜、李子醬、蘋果醋,數也數不完。父親講大山的故事。他還是說那個大湖:橢圓形的,里面有各種魚,湖邊植物茂密,有鷺鳥和鸚鳥;朝霞和晚霞映紅水面時,美極了;白天,老龜探頭探腦;夜晚,湖兩邊的水鳥和四蹄動物就隔著一片大水呼叫,有時吵一整夜。父親的故事充滿了誘惑。我當時想:我要跟他去鑿山。父親走了,把我的心也帶走了。母親回園藝場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外祖母了。我一個人走開,爬到樹上,望著那一溜藍色的山影。天陰了,山影看不清楚。我的心不在這兒,我的心在大山里。有一天父親會把我領走,讓我去看大湖。我夜里想得最多的,就是怎樣說出這個主意。最后沒有說,因為外祖母一定會阻攔我。我也不會告訴媽媽。我要迎著那道藍色的山影,一直走下去。為了這個計劃,需要悄悄做些準備。我要把一路的吃食裝在細長的口袋里,然后斜挎到肩上。當一切準備停當的那一天,我會早早睡下,像平常一樣蜷在外祖母身邊,打個哈欠。我會在黎明前上路。(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B)A.小說從外貌、動作、語言等角度進行描寫,刻畫出了一個高大瘦弱、勤勞堅韌、顧惜家庭的父親形象。B.“我”與父親因為長期不見而產生了很深的隔閡,所以見面時通過“退開一步”的行為表達對他的不滿。C.文中提到的玉米、地瓜、蘑菇等食物以及外祖母的生活方式,反映了鄉村的一些飲食文化和生活習慣。D.小說敘述了離家與歸家、勞動與休憩、守護與成長等日常生活內容,在平淡中見真情,于平常中含變化。(2)對文中劃線句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D)A.句子①說明大湖在父親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他工作和生活的組成部分。B.句子②運用比喻,將霧氣比作棉絮,“抽離”一詞形象描繪出霧氣散去的過程。C.句子③用豐富的色彩語言,描繪了陽光照射下山湖顏色的變化,很有層次感。D.句子④通過突出湖的多樣性和神秘性,強調其對所有人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3)小說主體上以孩子的視角展開敘述,但也采用了成年人的視角,請簡要分析。(4)小說結尾寫道:“我會在黎明前上路。”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解答】(1)B.“‘我’與父親因為長期不見而產生了很深的隔閡,所以見面時通過‘退開一步’的行為表達對他的不滿”。“產生很深的隔閡”“表達對他的不滿”錯誤,“我”與父親不是因為長期不見而產生隔閡,而是父親每次回家都急匆匆的,很少能夠待上一個星期,這讓“我”很不適應,“退開一步”是因為“我”急于想和父親交流,但父親沒有注意到“我”,所以“我”有點失落,但絕不是對父親有不滿情緒。故選B。(2)D.“強調其對所有人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錯誤。“對所有人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擴大范圍,文中只說“我”對所有湖充滿好奇,想跟父親去鑿山,不能說明“所有人”。故選D。(3)以孩子的視角①對外面世界的好奇“我有個夢想,就是有一天去那片大山里,親眼看看它有多么藍。從這里看,它有時深藍,有時淺藍,上方飄著一朵朵白云。”這里通過孩子的視角,表達出對大山那片神秘藍色的好奇,孩子眼中的大山顏色充滿了夢幻感。②對父親的思念和對親情的渴望“我會在心里喊:‘父親。’他就在那道山影里。”“我太想他了。我在夜里夢見他了:一個瘦高個子男人跨進了我們的小院……”這些語句體現了孩子對父親深深的思念,孩子通過想象父親的樣子,在夢中期待父親回家,展現出孩子內心對親情的渴望。③天真無邪、充滿幻想的性格特點“我特別看到了他的腳,很薄很長,腳背上有很多豎皺。他想抱我一下,我退開一步。”“我忘記了他兩天一夜的回家路多長多苦,只迷戀他的故事。”孩子看到父親腳的特征后的反應很天真,而且沉浸在父親的故事中,忘記了父親長途跋涉的辛苦,體現出孩子的純真無邪。“我要跟他去鑿山。”這又表現出孩子充滿幻想的性格,想要追隨父親去體驗未知的大山生活。成年人的視角①對孩子關心和擔憂。“‘你快下來吧,你爬得太高了。’外祖母找不到我,喊我。”“在外祖母口中,那一座座大山是永遠鑿不穿的,于是父親他們也就永遠不能停歇。她一直為他們難過,不停地嘆氣。”外祖母擔心孩子爬樹的安危,并且為在大山里勞作的家人擔憂,體現出成年人對孩子和家庭狀況的關心。②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和處理方式“母親說過,他們要把更多的水匯集到一起,造出一個個大湖。”母親對大山里人們鑿山造湖這件事有著理性的認識。“我們除了吃玉米地瓜豇豆眉豆綠豆小米,不太多的白面,還吃林子里藏下的一些吃物……”外祖母向孩子講述家里的吃食情況,這是一種對家庭生活現實的陳述,展現出成年人應對生活的實際態度,體現了成年人的理性和成熟。(4)①原文:“我夜里想得最多的,就是怎樣說出這個主意。最后沒有說,因為外祖母一定會阻攔我。我也不會告訴媽媽。我要迎著那道藍色的山影,一直走下去。”這段話展現了孩子內心的渴望和決心,符合孩子的心理發展。同時,這個決定也是故事發展的必然結果,使結尾顯得自然、合理。②原文:“我特別看到了他的腳,很薄很長,腳背上有很多豎皺。他想抱我一下,我退開一步。”這段話表現了孩子對父親的思念和對親情的渴望。另外,“我要迎著那道藍色的山影,一直走下去。”這句話展現了孩子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勇于探索的個性特點。③原文:“我爬到一棵最高的樹上,望著西南方那道藍色的山影。”這句話象征著孩子對理想的向往。而“我會在黎明前上路。”則表示孩子為了追求理想,勇敢地邁出了成長的第一步。這些情節引發讀者對現實與理想、家庭與成長等問題的思考,使小說具有更深刻的內涵和更廣泛的社會意義。答案:(1)B(2)D(3)①以孩子的視角:小說從“我”這個孩子的角度出發,真實地呈現了孩子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對父親的思念和對親情的渴望,以及孩子天真無邪、充滿幻想的性格特點。②成年人的視角:小說中也穿插了成年人(如母親、外祖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擔憂,以及成年人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和處理方式,展現了成年人的理性和成熟。(4)①結尾處“我”決定要跟著父親去大山,這一情節設置既符合孩子的心理發展,也符合文章故事的發展邏輯,使小說結尾顯得自然、合理;②突出表現孩子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對親情的渴望,以及勇于探索、敢于追求的個性特點,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③引發讀者對現實與理想、家庭與成長等問題的思考,使小說具有更深刻的內涵和更廣泛的社會意義。(三)閱讀Ⅲ(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蜀相毋公①,蒲津人,先為布衣,嘗從人借《文選》《初學記》,多有難色。公嘆曰:“恨余貧不能力致,他日稍達,愿刻板印之,庶及天下學者。”后公果顯于蜀,乃曰:“今可以酬宿愿矣。”因命工日夜雕板,印成二書,復雕九經、諸史。兩蜀文字由此大興。(節選自葉德輝《書林清話》)材料二:先公②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而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及舉進士時,學者方為四六,號時文,公已獨步其間。天圣七年,補國子監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試皆為第一人由是名重當世。(節選自歐陽發等《先公事跡》)材料三: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皮藏焉,曰“姑俟異日觀”云爾。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后,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蟑灰絲時蒙卷軸。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為一說,使與書俱。(節選自袁枚《黃生借書說》)【注】①毋公:后蜀名臣毋昭裔。②先公:北宋文學家歐陽修。(1)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是秋A取解B明年C南省D試E皆為第一F人G由是名H重當世。(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A.布衣,古代指平民,區別于特權階級,因古代平民不能穿錦繡之服,故稱。B.是,助詞,與“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之”用法相同。C.四六,即“四六文”,又稱駢文,《與朱元思書》《六國論》都是這種文體。D.說,一種議論性文體,《師說》《馬說》《愛蓮說》采用的都是這種文體。(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B)A.毋昭裔早年因貧借書受挫,立誓日后顯達時要刻印典籍惠及天下學子。后來他成為蜀相,主持刻印了《文選》《初學記》等著作。B.歐陽修幼年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誦詩。他刻苦求學、才華早顯,一生主要憑“四六文”聞名天下。C.袁枚分析,借人東西,因為擔心別人逼著取回,于是小心憂慮,格外珍惜;而對于自己擁有的東西,反而不會充分使用。D.袁枚少時家貧,借書艱難而讀書專注;做官后購書容易,反致書籍積塵。黃生與袁枚少時境遇相似,但有幸遇到袁枚慷慨借書。(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后公果顯于蜀,乃曰:“今可以酬宿愿矣。”②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5)材料二是否可以證明材料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觀點?請簡要分析。【解答】(1)“是秋取解”意思是“這年秋天考取解元”,“明年南省試”表示“第二年在禮部考試”,“皆為第一人”說的是“都是第一名”,“由是名重當世”意為“因此在當世名聲很大”。所以應在“解”“試”“人”后斷句。句意:到秋天參加解試,第二年參加尚書省組織的考試,(他)都是第一名,因此在當時名聲大噪。故選:BEG。(2)B.“是”在這里是代詞,“這”的意思,而“夫晉,何厭之有”中的“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二者用法不同,B選項錯誤。故選:B。(3)B.“一生主要憑‘四六文’聞名天下”錯誤,文中只是說他在“學者方為四六”時,已在“時文”方面獨步其間,但不能得出他一生主要憑“四六文”聞名天下的結論,B選項錯誤。故選:B。(4)①“后公果顯于蜀”,“顯”是“顯達”的意思,“于蜀”是狀語后置,應翻譯為“在蜀地”;“乃”是“于是,就”;“酬”是“實現”;“宿愿”是“過去的愿望”。整句話翻譯為:后來毋公果然在蜀地顯達了,于是說:“現在可以實現過去的愿望了。”②“惟”是“只是”;“公書”是“把書公開,慷慨借書”;“吝書”是“吝惜書籍,不肯借書”;“類”是“相似”。整句話翻譯為:只是我把書公開,慷慨借給別人和姓張的吝惜書籍,不肯借給別人,好像不相同。(5)材料三的中心觀點是“書非借不能讀也”。材料二可以證明這一觀點。材料二中歐陽修“家貧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而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體現了他因為借書而勤奮讀書,專注于學習,與材料三“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相符,即借書能讓人更加珍惜讀書的機會,從而勤奮刻苦地閱讀。答案:(1)BEG(2)B(3)B(4)①后來毋公果然在蜀地顯達了,于是說:“現在可以實現過去的愿望了。”②只是我把書公開,慷慨借給別人和姓張的吝惜書籍,不肯借給別人,好像不相同。(5)可以證明。材料二中歐陽修家貧借書讀,抄錄未畢就能誦其書,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體現出因借書而勤奮專注,與“書非借不能讀也”的觀點相符。參考譯文:材料一蜀國丞相毋公,是蒲津人,當初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曾經向別人借《文選》《初學記》,(那人)很露出不情愿的神色。毋公感嘆說:“遺憾我太貧窮沒有能力去得到(這兩部書),以后如果稍微顯達,我希望刻板印刷這些書,或許可以惠及天下的求學之人。”后來毋公果然在蜀地顯達了,于是說:“現在可以實現往日的愿望了。”于是命令工匠日夜雕刻木板,印成了這兩部書,又雕刻了九經和各種史書。蜀地的文化事業從此興盛起來。材料二我的先父(歐陽修)四歲時就失去了父親,家境貧寒沒有錢財(供他讀書),祖母用荻草稈在地上畫(來教他寫字),教他讀書寫字,(還讓他)誦讀很多古人的文章,讓(他)學習寫詩。等到他漸漸長大,可是家里沒有書可讀,(他)就到鄉里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的時候接著便抄錄下來,還沒有抄完,就已經能夠背誦那本書了。以至于白天黑夜廢寢忘食,只是致力于讀書。從幼年開始所寫的詩賦文章,下筆(就)已經如同成年人的水平了。等到參加進士考試時,當時求學的人正致力于寫作駢文,號稱時文,先父已在這方面獨領風騷。天圣七年,(先父)補任為國子監生。這一年秋天參加解試,第二年參加尚書省組織的考試,都是第一名,因此在當時名聲大噪。材料三讀書人黃允修來向我借書。我把書借給他,并告訴他說: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去讀。你沒聽說過那些藏書的人(是怎樣對待書的)嗎?《七略》《四庫》這樣的皇家藏書,是天子的藏書,然而天子中讀書的人有幾個呢?搬運起來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滿屋子的,是富貴人家的藏書,然而富貴人家中讀書的人又有幾個呢?其余那些祖父和父親收藏(書籍),兒子孫子丟棄(書籍)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不是那人自己的東西卻勉強向別人借來,(他)一定擔心別人催著要還,因而憂懼不安地撫摸賞玩那個東西不停,心里想:“今天存放在(我這里),明天(就要)拿走,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這東西)已經被我所擁有,一定會(把它)捆扎起來放在高處,收藏起來,說“姑且等到以后再看”之類的話罷了。我小時候愛好讀書,但是家里貧窮很難得到書讀。有個姓張的人藏書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給我,回來以后我在夢中還出現向他借書的情形。我那種迫切(求書的心情就)像這樣。所以(只要)有看過的書就記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書籍買來了,屋里到處都堆放滿了,蠹蟲絲跡,時常覆蓋書冊。這樣以后我才感嘆借書的人用心專一,而自己少年時代的時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如今姓黃的年輕人像我(從前一樣)貧窮,他借書(苦讀)也像我(從前一樣);只不過我把書公開(慷慨出借)同姓張的人吝惜書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既然這樣,那么是我本來不幸遇到了姓張的人,而姓黃的年輕人本來幸運遇到我嗎?(黃生)懂得了(借到書的)幸運和(借不到書的)不幸運,那么他讀書一定會專心,而且他還書也一定會很快。(我)寫了這一篇(借書說)的文章,把它和書一起(交給黃生)。(四)閱讀IV(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各題。野色范仲淹非煙亦非霧,冪冪①映樓臺。白鳥忽點破,殘陽還照開。肯隨芳草歇,疑逐遠帆來。誰會山公②意?登高醉始回。【注】①冪冪:深濃。②山公:晉人山簡,時稱山公。性嗜酒,鎮守襄陽,常游高陽池,飲輒大醉。(1)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第一句連用兩個“非”字,引發了讀者對于郊野之色的好奇心。B.第三句以靜寫動,寫出野色的朦朧與靜寂,也賦予畫面靈動之美。C.第四句以夕陽的暖色調和野色的冷色調調和,反差中又見和諧。D.第五句由近及遠,第六句由遠及近,在視覺上形成了往復之美。(2)有人說這首詩突出的特色是在寫景上做到了“以實寫虛”,在抒情上做到了“似簡實繁”,請結合詩歌進行分析。【解答】(1)B“以靜寫動”錯。“白鳥忽點破”是以動寫靜,而非以靜寫動,白鳥的出現打破了畫面的靜寂,賦予了畫面靈動之美。故選B。(2)①寫景上“以實寫虛”:詩的前三聯緊扣“野色”這一核心意象,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野色的具體形態和動態變化。首聯“非煙亦非霧,冪冪映樓臺”以虛實相生的手法,將野色比作非煙非霧的朦朧之景,又實寫其映照樓臺的景象,營造出一種神秘而深遠的意境。頷聯“白鳥忽點破,殘陽還照開”則通過白鳥的飛動和殘陽的照耀,將野色的靜謐與靈動巧妙結合,展現出野色的生動與多變。頸聯“肯隨芳草歇,疑逐遠帆來”進一步拓展了野色的空間感,既寫出了野色隨芳草而延伸的遠景,又仿佛野色隨著遠帆的歸來而逐漸靠近,虛實相生,意境深遠。這些實寫之景,實則是對野色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表達,體現了“以實寫虛”的藝術特色。②抒情上“似簡實繁”:尾聯“誰會山公意?登高醉始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詩人以山公自比,借山公登高醉酒的典故,抒發了自己超脫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懷。這里的“醉”字,既是對山公醉態的描繪,也是詩人內心情感的流露。詩人通過這一簡潔的抒情方式,將自己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以及對世俗的超脫等復雜情感都蘊含其中,體現了“似簡實繁”的抒情特色。同時,尾聯的抒情也與前文的寫景相互映襯,使得整首詩在寫景與抒情上達到了高度的統一與和諧。答案:(1)B(2)寫景:以實寫虛意象虛實結合:通過“白鳥”“殘陽”“芳草”“遠帆”等具體物象(實),勾畫“非煙非霧”的抽象野色(虛)。矛盾對比:用“點破”與“照開”、“肯隨”與“疑逐”的張力,將無形野色具象化為可感知的視覺形態。抒情:似簡實繁典故化用:尾聯借“山公”典故(簡筆敘事),暗含詩人以醉態觀野色的超然心境,將個人情感投射于自然。情感層次:表面寫登高醉歸之簡,實則蘊含對自然的熱愛(“疑逐遠帆來”的沉醉)、人生曠達(“醉始回”的灑脫)及無人理解的孤寂(“誰會”的反問)。譯文:不是煙,也不是霧,它濃密地籠罩著樓臺。白鳥掠過將它點破,夕陽斜映又將它照開。它怎么愿隨著芳草的消歇而寂滅遠去?我真懷疑,它正追隨著那遠遠的白帆,漸漸到來。有誰能知道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遠眺,沉湎野色之中,大醉方歸。賞析:李白詩“芳草換野色”,杜甫詩“竹風連野色”,姚合詩“嫩苔粘野色”,這些詩句中的“野色”,都可以按郊野的景色理解。然而,范仲淹這首詩里的“野色”,卻別有所指,指一種具體的東西。這東西,非煙非霧,可開可合,能歇能行,而又難以實指,不可名狀,無法形容。但是,春日郊行,詩人凝神四望,觸目皆是這種東西,只見它在浮動,在蕩漾,在閃爍;它是空氣,還是水汽,抑或是一種光的折射,單憑直覺,是很難分辨清楚的。這東西本身已不好描繪,至于喝足了酒,醉眼朦朧所見到的這東西的模樣,更是難以捉摸了。這首詩的成功之處正是把這種看不清楚的東西清清楚楚地表現出來了。即梅堯臣所說的“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范仲淹描摹野色:首先,他選定了春季這個最豐富多彩的季節作為背景,然后從春天的不可捉摸的氛圍中提煉出有代表性的景象來作暗點陪襯,增加了野色的存在感,表現了野色的美好。野色既然是無所不在,但又不是實體,詩人馬上把它與煙霧這些流動虛幻、不能觸摸的東西聯系起來,說它不是煙,也不是霧,但如同煙霧一樣,濃密地映照籠罩著樓臺。首句用的是否定中帶有肯定的手法,野色與煙霧當然不是同樣的東西,但有相近的性質,它占據了每一處視線與感覺所能到達的地方。實際上,詩把煙霧也作為野色的一部分寫了進去。首聯是通過同類作譬,又以樓臺這一實物作參照,說明野色的存在,下面兩聯也都采用這一方法,繼續鋪寫。詩說白鳥在野地里飛,把野色給點破;夕陽照著野外,把野色給剖開。野色彌漫,它不愿隨著芳草的消歇而減少消失,又好像追隨著遠處的船帆,漸漸逼近。這兩聯用了一連串動詞,使表面上看不見、不存在的東西,通過白鳥、殘陽、芳草、遠帆的動作與變化,有力地增加了野色的存在感。這種寫法,就好比寫風而著力刻畫草木搖動、落英繽紛,寫月而極力描寫飄浮的云一樣。末聯“誰會山公意?登高醉始回”,在朦朧之中翻進一層。山公山簡鎮守襄陽時,經常至習家池飲酒,大醉而歸。作者以山簡自況,說他登山喝酒,歸時醉眼模糊,見到這種野色。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是寫老眼昏花,這里則是以醉酒眼花,來突出野色的迷離恍惚。總之,無論是物,或者是人,都是為標現野色服務的,都是“虛者實之”的實體。烘托野色的實體,并非實打實地端出來,不是照像式的再現,而是實中有虛,因而透過朦朧野色,一幅玲瓏剔透、筆墨淋漓的山水畫就展現出來:天上掛著紅色的夕陽,空中飛著白色的鳥兒,煙嵐籠罩著樓臺,芳草連接著江邊,帆影露出于江中,還有自遠山醉歸的主人。這些景物與野色相映照,虛虛實實,藏頭露尾,如同云中龍,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圖畫。在這幅圖畫里,體現出作者豪爽的性格和曠達的情懷。詩的用意正是要通過野色和這美麗的畫面來表現作者的樂觀精神。(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宮賦》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兩句以阿房宮的音樂比集市上的人講話還多來形容統治者的奢靡。(2)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兩句很容易讓人想到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別號。(3)李白在詩中多次直接提及他推崇的詩人謝靈運,如:“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解答】故答案為:(1)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重點字:弦、嘔、啞)(2)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重點字:倚、膝)(3)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重點字:著、屐)二、語言文字運用(20分)6.(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在人們的生活中,語言和文字都有很大的用處,也各有使用的范圍。面對面的時候,當然說話最方便;除非方言不通,才不得不“筆談”。如果對方不在面前,就非寫信不可;如果要把話說給廣大地區的人聽,甚至說給未來的人聽,更非寫成文章不可。(有了錄音技術之后,情況稍有不同,也還沒有根本改變。)人們既不得不學會說話,也不得不學會寫文章,也就是說,在語言文字問題上,不得不用(A)走路。可是自有了文字,一直就有重文輕語的(B)。為了學習寫文章,人們不吝惜十年窗下的工夫,而說話則除了小時候自然學會的以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建筑師兼職顧問的聘任合同7篇
- 幼兒園年檢自查報告總結
- 借款重疊買賣合同9篇
- 檳榔種植管理合同5篇
- 地膠打蠟翻合同協議
- 工程名稱變更合同協議
- 國際投資協議合同協議
- 國際貨運買賣合同協議
- 回收商用設備合同協議
- 固廢塑料出售合同協議
- 2024歷年司考勞動法真題
- 衛星導航定位精度-洞察分析
- 中國假發行業供需態勢、競爭格局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智研咨詢)
- 四川政采評審專家入庫考試基礎題復習測試附答案
- 一輪復習課件:《古代歐洲文明》
- 安裝懸浮地板合同范例
- 中國二十四節氣《立春》課件模板(三套)
- 《Python程序設計》課件-4:字符串運算及常用函數
- DB41T 1836-2019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 2024年江蘇省高考政治試卷(含答案逐題解析)
- 配電箱巡檢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