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河北省滄州市鹽山中學高考語文一模試卷一、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2小題,共35分。1.(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同是門前一條河(節選)劉澍德散會了,蘇震九急匆匆向家里走。他步邁得大,手甩得高,到了門口,騰地跳進堂屋,腳步還沒放穩,就大喊一聲:“奶奶!”奶奶霍地全身一哆嗦,就像憑空聽見一聲炸雷那樣。她正蹲在灶臺角落里,閉起眼睛等候著水漲飯熟。她睜開老眼,知道什么事也沒發生,就說:“你這造孽的小子!看,奶奶的魂險些讓你嚇走啦!”她做出生氣的樣子,眼睛怒視著震九。罵完了,不由呵呵地笑起來。孫子像打架得勝的小公雞,插著兩條胳膊,眼睛閃光,精神抖擻地站在面前:“奶奶,我們要在門前給你造出一條河!”“嗯,又來哄人啦,哄人啦!挖河?在山半腰?好簡單!”奶奶閉上眼,連連搖頭。“不消一個月,你出門看看,一條比你念叨的那條還要大的河,就要在你面前淌過去!”奶奶六十八歲了。她耳不聾,眼不花,牙齒一個也沒落,除了鬢角抹起一點白霜,臉上多起幾條壽紋以外,時間對她似乎并沒產生什么影響。聽見孫子把修河說得這么神氣活現、輕而易舉,她很麻利地站起來,指著孫子說:“你們如果造出一條河,奶奶飯不吃,一口氣把它喝干!”“奶奶啊,寧吃過頭飯,莫說過頭話。人家要泡七八千畝田啦!喝干!喝干倒不用,只希望你老人家不要再想念那個老家就行啦!”震九喜歡新村,他跟許多青年人一樣,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喜悅和信心,勇敢地去迎接,勇敢地去創造。為了修水庫,讓他搬到露天去住都行,何況新居又是這樣好呢!新蓋的北房,樓上樓下,都是紅松到頂,比起下營的老屋好多了。拿外景來說,屋后靠著山,門前有遠山,四周圍豁豁亮亮,不像老家那樣,山像影壁似的橫在屋前,走出大門害怕碰到鼻子。可是盡管你說好,奶奶硬是要挑眼,因為門前缺少那條河。奶奶挑眼并不錯,這個小壩子,地勢很高,種田靠天雨,栽菜靠井水。奶奶從記事直到六十八歲,全是活在河邊上。修水庫遷移,她不埋怨,因為那是為了大家好。但是選了這樣的地方建新村,她可大有意見。她是個講究實際的人,如果對于生產和生活全不方便,憑你環境再好,住宅再考究,她也不會高興的。但是,她的不滿,一直悶在心里。可有時候,媳婦孫子不在家,自己到井上來打水時,就忍不住發火了。“山上無樹不算山,家邊無水不算家!”她更覺得老家好,更加想念那條小河了。吃過早飯,奶奶正在收拾屋子,忽然聽見外面人喊馬叫牛哞哞,聲勢比趕州街還熱鬧幾倍。出門一看,原來是開溝修河的大軍來到了。全社的男女老少,流水一般朝著新村匯來。人馬到齊之后,分成兩個大隊:一隊劈山,一隊挖河。一聲炮響,全體開工。小壩子里立刻沸騰了:人聲、車聲、挖土聲、打鉆聲、伐木聲,混成一片。奶奶教眼前發生的事情弄得眼花繚亂,一直站在那里發愣。第二天,天一亮就吃了早飯。在做飯時,奶奶一頓煮了一天的飯,今日,她要參加挖河,才故意這樣干的。看見奶奶要出工,兒子勸,媳婦也勸,奶奶無論如何也不放下鋤頭。她說,她一定要和大家一同挖好這條河。看見奶奶來到了工地,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向她表示歡迎。大家像早已熟識似的,問她遷到新村以后的生活情況。好說好笑的郭老奶也來向她逗笑說:“挖出這條河,就不消再回下營去看了。”奶奶雖然勞動了一輩子,但在這樣的大場合,同這么多人一起干這樣一件大事情,還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奶奶雖然年近七十,干活的勁頭并不比小輩人差。人家挖幾方,她也挖幾方。這倒不是為了掙工分,而是怕給下營人丟臉。她一邊挖土,一邊拿眼睛瞄著河道的來龍去脈,估量河水是不是繞到新村的門前。開溝和造河的工程,按原定日期完成了。直到放水那天,奶奶才知道,開出來的河水,是從水庫來的,現在門前這條河,還是從前門前那條河,它像個老朋友,不辭翻山越嶺、道路崎嶇的辛苦,又來和真心熱愛它的人們相會了。從放水起,奶奶在門前一直站到現在。水在奔流,人在歡呼,她樂得心都哆嗦起來了。哪個自然觀賞家能夠像她這么真誠,這么專注,對于面前景物這樣傾心的愛吶!有了這條大溝和這條河水,新村這個壩子,好像忽然亮起來了,美起來了,顯得更有生氣了。“人吶,真真是了不起啊!”她大聲對自己說著,“只要勁頭一來,捋捋袖子伸出手,山也可以移動,水也可以搬家……同是門前一條河,可是這條草河,比從前下營的那一條,大不相同了。”她走下河坎,蹲下身子,從河里捧起一捧水,低頭嘗一下,清清的水又涼又甜——是草河里的水啊!水從手指縫一下便漏完了。她重新又捧了一捧,低下頭去,一口氣把它喝完。她覺得遍體清涼,好像又年輕了。小河洶洶涌涌地向北面流去,唱著歌子奔入煙波浩蕩的長湖。(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你們如果造出一條河,奶奶飯不吃,一口氣把它喝干”,展現了奶奶對孫子經常哄騙自己的不滿和對修河一事的質疑。B.無論是對于新村的面貌還是即將開始的修河一事,蘇震九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展現了青年一代積極投身新生活的風貌。C.新村雖然居住環境、住宅都很好,但奶奶認為生產和生活方面卻沒有老家方便,所以搬入新村后一直悶悶不樂。D.奶奶看見男女老少一同開溝修河的場景,不禁受到感染,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修河隊伍中來,可見她是一個知錯就改的人。(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她耳不聾,眼不花,牙齒一個也沒落……”,小說中對奶奶身體狀況的描寫,為后文她和年輕人一樣投入到修河勞動中作了鋪墊。B.“人聲、車聲、挖土聲、打鉆聲、伐木聲,混成一片”用聲音的混雜交匯簡潔生動地展現了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C.小說借助奶奶的獨白來展現其思想的轉變,有大功告成的興奮、得償所愿的幸福,也有對民眾力量的贊嘆。D.小說結尾寫奶奶品嘗又涼又甜的河水時,寫到“一口氣把它喝完”,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表達奶奶對新河建成的激動心情。(3)小說中的兩處畫線句運用了細節描寫,請簡要分析其作用。(4)小說以“同是門前一條河”為題,有怎樣的含意?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2.(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意義非同一般,關鍵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它的解讀來自學術界,視角總體上也離不開三個維度,即力量之變、時局之變以及中國的定位。人類社會任何一次稱得上“大變局”的歷史現象,幾乎都發端于物資力量對比的變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釋即是生產力革命。某種程度上說,誰主導了世界生產力,誰就能推動力量之變。進入21世紀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與非西方國家之間發生了明顯變化。世界首次面臨“力量中心”從西方國家向非西方國家轉移。在這輪“力量之變”中,最突出的變量是中國因素。盡管如此,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即將結束時,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科技實力,東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沒有完全改變,充其量只能說在逼近力量均衡的臨界點。時局之變是事實,但如何變還未可知。用某些學者的話說,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進入“無人區”。一方面,西方主導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現式微,但意愿卻一點都沒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國家參與國際治理的意愿在增強,但卻在能力上還沒有達到與西方勢均力敵的程度。隨著東西方力量的天平進一步向非西方傾斜,“問題”只會變得越來越尖銳。按常理說,西方只有通過改革,在現有體系中更多地吸納非西方國家的訴求,才可能維持世界秩序的平穩運行。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西方更傾向于循著歷史的慣性,憑借歷史積累的優勢,延續西方的主導地位。換句話說,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世界,對時局之變的回應,遠不如歷史上它們“創造”秩序時那樣包容和理性。而另一方面,非西方國家不會坐等“被塑造”。世界秩序進入“無人區”,也意味著時局之變中蘊藏著巨大的風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無論對于中國還是世界來說,中國如何定位都尤為關鍵。從中國自身角度看,如何在大變局中把握和創造機遇、化解潛在的風險,是中國不得不面臨的核心問題。從世界角度看,大變局中最大的變量就是中國,沒有之一。用已故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話說,中國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參與者”。這樣量級的參與者,處于大變局中的世界無法忽視其存在和訴求。中國如何定位自己,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同時也會影響未來世界秩序演變的結果。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定位不會是靜態的,而是一個中國與世界關系演化的過程。這個演化過程對中國來說,具體而言就是如何看待機遇與挑戰的問題。習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國進入強起來的“新時代”高度重疊,中國的機遇與挑戰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為機”,讓中國贏得更好的發展。某種程度上說,把中國的定位認知為一個演化的過程,本身就超越了崛起國與守成國之間權力競爭的邏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天然帶有的開放、理性與包容因素,是對目前西方政治中“非理性”現象的正面回應。(摘編自雷墨《何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材料二:日前,美國百名中國通學者與美國退役軍官、情報人員相繼發表聯名公開信。前者指出中國不是美國的敵人,反對遏制中國;后者認為中國是威脅,鼓勵美國政府堅持對抗中國。觀點截然相反的兩封信恰恰反映了世界面臨大變局時對中國角色投注的特別關切。北京觀察家認為,作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承壓受力面相對較大的國家,中國如何應變、特別如何不變,是考察其在世界變局中作用的重要指標。在世界亂局變局仍在持續、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還在蔓延的背景下,中國堅持“和”“合”理念,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全球共同開放的推動者,將向國際社會提供更多機遇,釋放更大紅利;另一方面,通過倡導多邊主義、維護共同安全、力促合作共贏、推動開放包容、秉持公平正義,為世界穩定增添了新信心,為國際合作開辟了新前景。(摘編自朱方芳《“百年大變局”下中國的應變與不變》)材料三: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做“國際社會的建設者而不是破壞者,做架橋者而不是挖溝者”。這既是中國的“知”,更是中國的“行”。向內看,應對大變局,關鍵要辦好自己的事。面對世界經濟的“微妙時刻”,中國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把握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現代治理能力。向外看,在全球化遭遇逆風之際,中國開啟新一輪對外開放,積極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面對氣候變化嚴峻挑戰,中國始終堅守可持續發展承諾。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亞投行、絲路基金、進博會、世園會、文明對話……從思想理念,到機制建構,再到務實合作,中國方案、中國作為,契合新世紀的全球需要,正在凝聚起越來越多國際新共識。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中國的全球伙伴關系網越織越牢固,國際“朋友圈”越建越紅火,聚集的“人氣”越來越旺。(摘編自新華網《在世界大變局中奮進新時代》)(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對材料一提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新概念,只有從力量、時局及定位的角度去解讀才全面。B.因為中國是大變局中最大的變量,所以如何把握和創造機遇、化解潛在風險是中國面臨的核心問題。C.材料二中指出,美國學者發表公開信,認為中國是美國的威脅,美國政府應該堅持與中國進行對抗。D.材料三中亞投行、絲路基金、進博會等具體實踐,是對材料二中“和”“合”理念的生動詮釋。(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美國內部對中國的態度呈現矛盾狀態,這從側面證明了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受到了世界的關注。B.“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天然帶有的開放、理性與包容因素,體現了中國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C近年中美兩國貿易戰的頻繁爆發,體現了東方不愿坐等“被塑造”和西方想“延續主導地位”之間的矛盾。D.在未來世界秩序演變的過程中,中國要正確定位機遇與挑戰,在“變”中“化危為機”,以贏得更好發展。(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A.早在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世界占比已為16%,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國家工業制造品世界占比增加到40%。B.歐洲國家正在聯合行動,尋求破局,醞釀制定產業戰略,避免在人工智能、電動汽車電池等新興技術領域掉隊。C.已與中國簽署合作文件的125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中,西方發達國家和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公司赫然在列。D.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大潮中,中國逐步實現彎道超車,推動高質量發展進入新天地。(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特點。(5)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應如何定位?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共23分。3.(2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節選自蘇軾《赤壁賦》)文本二: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濤瀾洶涌,風云開闔。晝則舟楫出沒于其前,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于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節選自蘇轍《黃州快哉亭記》)(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①扣舷而歌之②蟹六跪而二螯B.①倚歌而和之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①今張君不以謫為患②挾飛仙以遨游D.①晝則舟楫出沒于其前②徘徊于斗牛之間(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舉匏樽以相屬屬:囑托B.破荊州,下江陵下:攻占C.孫仲謀之所睥睨睥睨:斜視,傲視D.烏睹其為快也哉!烏:哪里(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B.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C.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D.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美人,古代詩歌中的常用意象,從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起源,可表示文人對理想的追求。B.江陵,古代地名,與現代地名不同。文中所說“破荊州,下江陵”即為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的勝利場景。C.“記”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記人寫事,也可以抒情議論,還可以寫景狀物。《小石潭記》屬于這一類。D.蘇轍,蘇軾胞弟。蘇家“一門三杰”,其父蘇洵與他們并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六國論》為其所著。(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一用主客問答的方式來行文,借客人之口,撫今追昔,反面引出作者的觀點。一方面借景抒情,一方面抒發人生感嘆。B.文本一描寫曹操南下攻破荊州,舳艫千里,旌旗蔽日,場面宏大,氣勢磅礴,旨在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C.文本二圍繞“快哉”二字行文,作者借贊賞友人張君不因貶謫失意來表達自己不因物傷性,無往而不快的人生態度。D.文本二從江流勝景寫起,憑吊古赤壁戰場的英雄人物,氣魄雄渾、大開大闔。與蘇軾的《赤壁賦》有異曲同工之妙。(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三、詩歌鑒賞:本大題共1小題,共11分。4.(11分)閱讀下面這首元詩,完成下列各題。登泰山張養浩風云一舉到天關,快意生平有此觀。萬古齊州煙九點,五更滄海日三竿。向來井處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覺寬。笑拍洪崖詠新作,滿空笙鶴下高寒【注】。【注】洪崖:古仙人名,傳說堯帝時已三千歲。笙鶴:仙樂聲。(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寫到了登山過程,作者伴著和風,輕云登到岱頂,站在泰山極頂縱覽壯麗的景觀,“此觀”就是頷聯中描寫到的泰山景色。B.李賀曾在《夢天》中寫到:“遙望齊州九點煙。”作者化用此詩句,用“萬古齊州煙九點”一句描繪出泰山煙云繚繞中群峰聳峙的景象。C.作者觀賞到太陽從云海中涌出的壯觀美景。“五更滄海日三竿”一句泰山日出,“滄海”指云海,剛剛五更,云海之上日已三竿。D.尾聯寫作者笑拍洪崖仙人詠唱臨泰山的詩作,滿天的仙樂飄然而下,與泰山共鳴。作者運用寫實的手法,展現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畫面。(2)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請結合相關詩句簡要分析。四、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5.(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賦》中用“,”寫出游人任憑一葉扁舟隨意漂蕩,在遼闊江面上自由來去。(2)《赤壁賦》中寫曹操破荊州后率領軍隊沿江而下的盛況的句子是:,。(3)《登泰山記》中作者正面描寫日出盛景的語句是:日上,,,或曰,此東海也。五、語言表達:本大題共1小題,共15分。6.(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皮影藝術地域性特征十分鮮明,以陜西為代表的中國西北部地區傳統皮影,人物造型精細秀麗,而以河北為代表的中國東北部地區的傳統皮影,人物造型淳樸、粗獷而不失。靈寶道情皮影則,在汲取各地傳統皮影藝術精華的同時,又突出地方特色。由于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的原因,靈寶道情皮影和許多瀕臨失傳的其他民間藝術一樣,在今天已顯落寞:藝人們逐漸衰老,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無論從藝人數量上,還是從演出場次上,都無法與興旺時期。為了保護和繼承靈寶民間藝術,靈寶市文化局精心將道情皮影的淵源、變遷、藝人現狀等情況制成了光碟,并準備向國家申報“中國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爭取專項資金扶持。“掌中千秋史,驅使百萬兵。”斑駁的木架、雪白的幕布、恍惚而溫暖的燈影、慷慨激越的鑼鼓、的皮影……仿佛是遺落在人間的童話,這一方小小的舞臺,承載了一代代皮影藝人的理想,也曾無數次震撼人們的心靈。(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典雅和而不同等量齊觀惟妙惟肖B.典雅兼收并蓄相提并論栩栩如生C.雅致和而不同相提并論栩栩如生D.雅致兼收并蓄等量齊觀惟妙惟肖(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受到現代文化沖擊的原因,靈寶道情皮影和其他許多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一樣,在今天已顯落寞B.受到現代文化沖擊的原因,靈寶道情皮影和許多瀕臨失傳的其他民間藝術一樣,在今天已顯落寞C.由于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靈寶道情皮影和其他許多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一樣,在今天已顯落寞D.由于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靈寶道情皮影和許多瀕臨失傳的其他民間藝術一樣,在今天已顯落寞(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六、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共60分。7.(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在同朋友多薩的對話中,加西亞?馬爾克斯指出,孤獨是種“人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的確,孤獨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有人害怕孤獨,有人享受孤獨。因為每個人的人生境遇不同,經歷不同,所以孤獨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的生命體驗。關于孤獨的人生體驗,你有怎樣的認識?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河北省滄州市鹽山中學高考語文一模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2小題,共35分。1.(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同是門前一條河(節選)劉澍德散會了,蘇震九急匆匆向家里走。他步邁得大,手甩得高,到了門口,騰地跳進堂屋,腳步還沒放穩,就大喊一聲:“奶奶!”奶奶霍地全身一哆嗦,就像憑空聽見一聲炸雷那樣。她正蹲在灶臺角落里,閉起眼睛等候著水漲飯熟。她睜開老眼,知道什么事也沒發生,就說:“你這造孽的小子!看,奶奶的魂險些讓你嚇走啦!”她做出生氣的樣子,眼睛怒視著震九。罵完了,不由呵呵地笑起來。孫子像打架得勝的小公雞,插著兩條胳膊,眼睛閃光,精神抖擻地站在面前:“奶奶,我們要在門前給你造出一條河!”“嗯,又來哄人啦,哄人啦!挖河?在山半腰?好簡單!”奶奶閉上眼,連連搖頭。“不消一個月,你出門看看,一條比你念叨的那條還要大的河,就要在你面前淌過去!”奶奶六十八歲了。她耳不聾,眼不花,牙齒一個也沒落,除了鬢角抹起一點白霜,臉上多起幾條壽紋以外,時間對她似乎并沒產生什么影響。聽見孫子把修河說得這么神氣活現、輕而易舉,她很麻利地站起來,指著孫子說:“你們如果造出一條河,奶奶飯不吃,一口氣把它喝干!”“奶奶啊,寧吃過頭飯,莫說過頭話。人家要泡七八千畝田啦!喝干!喝干倒不用,只希望你老人家不要再想念那個老家就行啦!”震九喜歡新村,他跟許多青年人一樣,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喜悅和信心,勇敢地去迎接,勇敢地去創造。為了修水庫,讓他搬到露天去住都行,何況新居又是這樣好呢!新蓋的北房,樓上樓下,都是紅松到頂,比起下營的老屋好多了。拿外景來說,屋后靠著山,門前有遠山,四周圍豁豁亮亮,不像老家那樣,山像影壁似的橫在屋前,走出大門害怕碰到鼻子。可是盡管你說好,奶奶硬是要挑眼,因為門前缺少那條河。奶奶挑眼并不錯,這個小壩子,地勢很高,種田靠天雨,栽菜靠井水。奶奶從記事直到六十八歲,全是活在河邊上。修水庫遷移,她不埋怨,因為那是為了大家好。但是選了這樣的地方建新村,她可大有意見。她是個講究實際的人,如果對于生產和生活全不方便,憑你環境再好,住宅再考究,她也不會高興的。但是,她的不滿,一直悶在心里。可有時候,媳婦孫子不在家,自己到井上來打水時,就忍不住發火了。“山上無樹不算山,家邊無水不算家!”她更覺得老家好,更加想念那條小河了。吃過早飯,奶奶正在收拾屋子,忽然聽見外面人喊馬叫牛哞哞,聲勢比趕州街還熱鬧幾倍。出門一看,原來是開溝修河的大軍來到了。全社的男女老少,流水一般朝著新村匯來。人馬到齊之后,分成兩個大隊:一隊劈山,一隊挖河。一聲炮響,全體開工。小壩子里立刻沸騰了:人聲、車聲、挖土聲、打鉆聲、伐木聲,混成一片。奶奶教眼前發生的事情弄得眼花繚亂,一直站在那里發愣。第二天,天一亮就吃了早飯。在做飯時,奶奶一頓煮了一天的飯,今日,她要參加挖河,才故意這樣干的。看見奶奶要出工,兒子勸,媳婦也勸,奶奶無論如何也不放下鋤頭。她說,她一定要和大家一同挖好這條河。看見奶奶來到了工地,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向她表示歡迎。大家像早已熟識似的,問她遷到新村以后的生活情況。好說好笑的郭老奶也來向她逗笑說:“挖出這條河,就不消再回下營去看了。”奶奶雖然勞動了一輩子,但在這樣的大場合,同這么多人一起干這樣一件大事情,還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奶奶雖然年近七十,干活的勁頭并不比小輩人差。人家挖幾方,她也挖幾方。這倒不是為了掙工分,而是怕給下營人丟臉。她一邊挖土,一邊拿眼睛瞄著河道的來龍去脈,估量河水是不是繞到新村的門前。開溝和造河的工程,按原定日期完成了。直到放水那天,奶奶才知道,開出來的河水,是從水庫來的,現在門前這條河,還是從前門前那條河,它像個老朋友,不辭翻山越嶺、道路崎嶇的辛苦,又來和真心熱愛它的人們相會了。從放水起,奶奶在門前一直站到現在。水在奔流,人在歡呼,她樂得心都哆嗦起來了。哪個自然觀賞家能夠像她這么真誠,這么專注,對于面前景物這樣傾心的愛吶!有了這條大溝和這條河水,新村這個壩子,好像忽然亮起來了,美起來了,顯得更有生氣了。“人吶,真真是了不起啊!”她大聲對自己說著,“只要勁頭一來,捋捋袖子伸出手,山也可以移動,水也可以搬家……同是門前一條河,可是這條草河,比從前下營的那一條,大不相同了。”她走下河坎,蹲下身子,從河里捧起一捧水,低頭嘗一下,清清的水又涼又甜——是草河里的水啊!水從手指縫一下便漏完了。她重新又捧了一捧,低下頭去,一口氣把它喝完。她覺得遍體清涼,好像又年輕了。小河洶洶涌涌地向北面流去,唱著歌子奔入煙波浩蕩的長湖。(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B)A.“你們如果造出一條河,奶奶飯不吃,一口氣把它喝干”,展現了奶奶對孫子經常哄騙自己的不滿和對修河一事的質疑。B.無論是對于新村的面貌還是即將開始的修河一事,蘇震九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展現了青年一代積極投身新生活的風貌。C.新村雖然居住環境、住宅都很好,但奶奶認為生產和生活方面卻沒有老家方便,所以搬入新村后一直悶悶不樂。D.奶奶看見男女老少一同開溝修河的場景,不禁受到感染,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修河隊伍中來,可見她是一個知錯就改的人。(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D)A.“她耳不聾,眼不花,牙齒一個也沒落……”,小說中對奶奶身體狀況的描寫,為后文她和年輕人一樣投入到修河勞動中作了鋪墊。B.“人聲、車聲、挖土聲、打鉆聲、伐木聲,混成一片”用聲音的混雜交匯簡潔生動地展現了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C.小說借助奶奶的獨白來展現其思想的轉變,有大功告成的興奮、得償所愿的幸福,也有對民眾力量的贊嘆。D.小說結尾寫奶奶品嘗又涼又甜的河水時,寫到“一口氣把它喝完”,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表達奶奶對新河建成的激動心情。(3)小說中的兩處畫線句運用了細節描寫,請簡要分析其作用。(4)小說以“同是門前一條河”為題,有怎樣的含意?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解答】(1)A.“展現了奶奶對孫子經常哄騙自己的不滿”錯誤。曲解文意。文中并沒有寫到孫子經常哄騙奶奶的事。B.正確。C.“搬入新村后一直悶悶不樂”錯誤。奶奶對新村有“不滿”“一直悶在心里”,但并不是“一直悶悶不樂”,只是更“覺得老家好,更加想念那條小河”。D.“可見她是一個知錯就改的人”錯誤。“知錯就改”使用不恰當,奶奶的表現說明她是明理而不固執的人。故選B。(2)D.“運用了夸張的手法”錯誤。本句沒有運用夸張手法,是奶奶的真實表現,體現了媽媽對小河修好的無比喜悅、激動。故選D。(3)①“他步邁得大,手甩得高,到了門口,騰地跳進堂屋”通過“邁”“甩”“跳”一系列動作的描寫,“大”“高”“騰地”的細節刻畫,展現出農村青年蘇震九的形象特征,突出其對小河修建的信心之大,勁頭之足,展現其精神之飽滿,特別是“騰地”這一細節將其急于將修河之事告訴奶奶的心情表現出來。②“‘嗯,又來哄人啦,哄人啦!挖河?在山半腰?好簡單!’奶奶閉上眼,連連搖頭”是奶奶在聽到孫子說要造河之后的語言和動作描寫,通過“哄人啦!挖河?在山半腰?好簡單”的語言和“上眼,連連搖頭”的動作直接表明奶奶對孫子所說之話的質疑,對造河一事的質疑,也從側面反映了造河一事的困難重重,任務艱巨。(4)①從表層看,“同是門前一條河”指的是老家門前給生產和生活帶來無窮方便的“那條小河”,更指搬遷到新村后,經過大家努力新修建的“現在門前這條河”,現在的河流是以前的“那條小河”“不辭翻山越嶺、道路崎嶇的辛苦”“從水庫來”的草河水,兩條河為同一水源。②從深層看,“同是門前一條河”中的兩條河代表了農村兩個不同的發展時期,以前小河流經的地方“山像影壁似的橫在屋前,走出大門害怕碰到鼻子”,現在的小河流經的搬遷后的地方“屋后靠著山,門前有遠山,四周圍豁豁亮亮”,河是同一條“河”,但流經的鄉村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展現了新農村的變化,時代的變化。③從主旨上看,過去的小河是自然的恩賜,它流過的鄉村交通不便;現在的小河是勞動的成果,是“這么多人一起干這樣一件大事情”,它流過的新農村景色宜人,豁豁亮亮,雖然“同是門前一條河”,但河的來源不同,河邊的生活也不同,通過“同一條河”的不同,展現出新農村生活的美好幸福,展現了新時代農民建設家鄉、改造家鄉的十足干勁和熱情參與的創造精神,展現了新時期農村的發展和進步,使新農村建設這一主題得以更好地體現。答案:(1)B(2)D(3)①運用了蘇震九一系列的細節化的動作,描繪出一個信心足、勁頭足、精神飽滿的農村小伙子的形象,體現了他迫不及待地想告訴奶奶的心情。②在聽聞孫子說要在門前造出一條河,奶奶說他“哄人”并“閉上眼,連連搖頭”,這一細節寫出奶奶對于孫子的話根本不信,她認為造河這件事根本不可能實現,突出造河之難。(4)①雖然一條是奶奶老家門前的草河,另一條是新村建設后經由水庫改道挖過來的新河,但是兩條河同根同源。②兩條河代表兩個時代,河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變化,展現了新時代農村的嶄新風貌。③新的河流象征著新生活的便捷和幸福,通過造新河謳歌在時代變遷中人民的力量、勞動的力量以及新時代的人民積極追求和創造幸福的精神,展現出全民參與國家建設的豪情。2.(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意義非同一般,關鍵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它的解讀來自學術界,視角總體上也離不開三個維度,即力量之變、時局之變以及中國的定位。人類社會任何一次稱得上“大變局”的歷史現象,幾乎都發端于物資力量對比的變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釋即是生產力革命。某種程度上說,誰主導了世界生產力,誰就能推動力量之變。進入21世紀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與非西方國家之間發生了明顯變化。世界首次面臨“力量中心”從西方國家向非西方國家轉移。在這輪“力量之變”中,最突出的變量是中國因素。盡管如此,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即將結束時,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科技實力,東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沒有完全改變,充其量只能說在逼近力量均衡的臨界點。時局之變是事實,但如何變還未可知。用某些學者的話說,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進入“無人區”。一方面,西方主導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現式微,但意愿卻一點都沒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國家參與國際治理的意愿在增強,但卻在能力上還沒有達到與西方勢均力敵的程度。隨著東西方力量的天平進一步向非西方傾斜,“問題”只會變得越來越尖銳。按常理說,西方只有通過改革,在現有體系中更多地吸納非西方國家的訴求,才可能維持世界秩序的平穩運行。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西方更傾向于循著歷史的慣性,憑借歷史積累的優勢,延續西方的主導地位。換句話說,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世界,對時局之變的回應,遠不如歷史上它們“創造”秩序時那樣包容和理性。而另一方面,非西方國家不會坐等“被塑造”。世界秩序進入“無人區”,也意味著時局之變中蘊藏著巨大的風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無論對于中國還是世界來說,中國如何定位都尤為關鍵。從中國自身角度看,如何在大變局中把握和創造機遇、化解潛在的風險,是中國不得不面臨的核心問題。從世界角度看,大變局中最大的變量就是中國,沒有之一。用已故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話說,中國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參與者”。這樣量級的參與者,處于大變局中的世界無法忽視其存在和訴求。中國如何定位自己,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同時也會影響未來世界秩序演變的結果。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定位不會是靜態的,而是一個中國與世界關系演化的過程。這個演化過程對中國來說,具體而言就是如何看待機遇與挑戰的問題。習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國進入強起來的“新時代”高度重疊,中國的機遇與挑戰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為機”,讓中國贏得更好的發展。某種程度上說,把中國的定位認知為一個演化的過程,本身就超越了崛起國與守成國之間權力競爭的邏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天然帶有的開放、理性與包容因素,是對目前西方政治中“非理性”現象的正面回應。(摘編自雷墨《何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材料二:日前,美國百名中國通學者與美國退役軍官、情報人員相繼發表聯名公開信。前者指出中國不是美國的敵人,反對遏制中國;后者認為中國是威脅,鼓勵美國政府堅持對抗中國。觀點截然相反的兩封信恰恰反映了世界面臨大變局時對中國角色投注的特別關切。北京觀察家認為,作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承壓受力面相對較大的國家,中國如何應變、特別如何不變,是考察其在世界變局中作用的重要指標。在世界亂局變局仍在持續、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還在蔓延的背景下,中國堅持“和”“合”理念,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全球共同開放的推動者,將向國際社會提供更多機遇,釋放更大紅利;另一方面,通過倡導多邊主義、維護共同安全、力促合作共贏、推動開放包容、秉持公平正義,為世界穩定增添了新信心,為國際合作開辟了新前景。(摘編自朱方芳《“百年大變局”下中國的應變與不變》)材料三: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做“國際社會的建設者而不是破壞者,做架橋者而不是挖溝者”。這既是中國的“知”,更是中國的“行”。向內看,應對大變局,關鍵要辦好自己的事。面對世界經濟的“微妙時刻”,中國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把握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現代治理能力。向外看,在全球化遭遇逆風之際,中國開啟新一輪對外開放,積極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面對氣候變化嚴峻挑戰,中國始終堅守可持續發展承諾。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亞投行、絲路基金、進博會、世園會、文明對話……從思想理念,到機制建構,再到務實合作,中國方案、中國作為,契合新世紀的全球需要,正在凝聚起越來越多國際新共識。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中國的全球伙伴關系網越織越牢固,國際“朋友圈”越建越紅火,聚集的“人氣”越來越旺。(摘編自新華網《在世界大變局中奮進新時代》)(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DA.對材料一提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新概念,只有從力量、時局及定位的角度去解讀才全面。B.因為中國是大變局中最大的變量,所以如何把握和創造機遇、化解潛在風險是中國面臨的核心問題。C.材料二中指出,美國學者發表公開信,認為中國是美國的威脅,美國政府應該堅持與中國進行對抗。D.材料三中亞投行、絲路基金、進博會等具體實踐,是對材料二中“和”“合”理念的生動詮釋。(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A.美國內部對中國的態度呈現矛盾狀態,這從側面證明了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受到了世界的關注。B.“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天然帶有的開放、理性與包容因素,體現了中國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C近年中美兩國貿易戰的頻繁爆發,體現了東方不愿坐等“被塑造”和西方想“延續主導地位”之間的矛盾。D.在未來世界秩序演變的過程中,中國要正確定位機遇與挑戰,在“變”中“化危為機”,以贏得更好發展。(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AA.早在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世界占比已為16%,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國家工業制造品世界占比增加到40%。B.歐洲國家正在聯合行動,尋求破局,醞釀制定產業戰略,避免在人工智能、電動汽車電池等新興技術領域掉隊。C.已與中國簽署合作文件的125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中,西方發達國家和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公司赫然在列。D.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大潮中,中國逐步實現彎道超車,推動高質量發展進入新天地。(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特點。(5)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應如何定位?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解答】(1)A.“只有從力量、時局及定位的角度去解讀才全面”錯誤,結合“‘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它的解讀來自學術界,視角總體上也離不開三個維度,即力量之變、時局之變以及中國的定位”可知。B.沒有因果關系,結合“從中國自身角度看,如何在大變局中把握和創造機遇、化解潛在的風險,是中國不得不面臨的核心問題。從世界角度看,大變局中最大的變量就是中國,沒有之一”可知。C.理解錯誤,結合“日前,美國百名中國通學者與美國退役軍官、情報人員相繼發表聯名公開信。前者指出中國不是美國的敵人,反對遏制中國;后者認為中國是威脅,鼓勵美國政府堅持對抗中國”可知。D.正確。故選D。(2)A.“這從側面證明了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錯誤,結合“日前,美國百名中國通學者與美國退役軍官、情報人員相繼發表聯名公開信。前者指出中國不是美國的敵人,反對遏制中國;后者認為中國是威脅,鼓勵美國政府堅持對抗中國”可知。(3)材料一探討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三個維度——力量之變、時局之變和中國定位。A.談論的是中國經濟總量世界占比和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國家工業制造品世界占比,符合探討主題。BCD和這個主題關聯不大。故選A。(4)材料一采用總分式結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它的解讀來自學術界,視角總體上也離不開三個維度,即力量之變、時局之變以及中國的定位”,首先點明解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三個維度——力量之變、時局之變和中國定位,“在這輪‘力量之變’中,最突出的變量是中國因素”“時局之變是事實,但如何變還未可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無論對于中國還是世界來說,中國如何定位都尤為關鍵”,然后從“力量之變中的中國因素”“時局之變的事實”“中國如何定位自己”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思路清晰。運用多種論述方法。理論闡述,如“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釋即是生產力革命。某種程度上說,誰主導了世界生產力,誰就能推動力量之變”;對比舉例,如“一方面,西方主導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現式微,但意愿卻一點都沒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國家參與國際治理的意愿在增強,但卻在能力上還沒有達到與西方勢均力敵的程度”;引用名言,如“習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國進入強起來的‘新時代’高度重疊,中國的機遇挑戰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為機’,讓中國贏得更好的發展”;多種方法并用,增強了論證的嚴密性和邏輯性,使語言更有說服力。(5)①“習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國進入強起來的‘新時代’高度重疊,中國的機遇挑戰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為機’,讓中國贏得更好的發展”,在大變局中把握和創造機遇、化解潛在的風險,“化危為機”,讓中國贏得更好的發展。②“在世界亂局變局仍在持續、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還在蔓延的背景下,中國堅持‘和’‘合’理念”,在變局中,中國應堅持“和”“合”理念。(答“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答“中國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務實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織牢全球伙伴關系網”也可。)③“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做‘國際社會的建設者而不是破壞者,做架橋者而不是挖溝者’”,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答向內看……向外看……這部分內容也可)答案:(1)D(2)A(3)A(4)①材料一采用總分式結構。首先點明解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三個維度——力量之變、時局之變和中國定位,然后從這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思路清晰。②運用多種論述方法。理論闡述、對比舉例、引用名言,多種方法并用,增強了論證的嚴密性和邏輯性,使語言更有說服力。(5)①在大變局中把握和創造機遇、化解潛在的風險,“化危為機”,讓中國贏得更好的發展。②在變局中,中國應堅持“和”“合”理念。(答“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答“中國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務實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織牢全球伙伴關系網”也可。)③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答向內看……向外看……這部分內容也可)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共23分。3.(2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節選自蘇軾《赤壁賦》)文本二: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濤瀾洶涌,風云開闔。晝則舟楫出沒于其前,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于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節選自蘇轍《黃州快哉亭記》)(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DA.①扣舷而歌之②蟹六跪而二螯B.①倚歌而和之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①今張君不以謫為患②挾飛仙以遨游D.①晝則舟楫出沒于其前②徘徊于斗牛之間(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A.舉匏樽以相屬屬:囑托B.破荊州,下江陵下:攻占C.孫仲謀之所睥睨睥睨:斜視,傲視D.烏睹其為快也哉!烏:哪里(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CA.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B.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C.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D.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A.美人,古代詩歌中的常用意象,從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起源,可表示文人對理想的追求。B.江陵,古代地名,與現代地名不同。文中所說“破荊州,下江陵”即為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的勝利場景。C.“記”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記人寫事,也可以抒情議論,還可以寫景狀物。《小石潭記》屬于這一類。D.蘇轍,蘇軾胞弟。蘇家“一門三杰”,其父蘇洵與他們并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六國論》為其所著。(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文本一用主客問答的方式來行文,借客人之口,撫今追昔,反面引出作者的觀點。一方面借景抒情,一方面抒發人生感嘆。B.文本一描寫曹操南下攻破荊州,舳艫千里,旌旗蔽日,場面宏大,氣勢磅礴,旨在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C.文本二圍繞“快哉”二字行文,作者借贊賞友人張君不因貶謫失意來表達自己不因物傷性,無往而不快的人生態度。D.文本二從江流勝景寫起,憑吊古赤壁戰場的英雄人物,氣魄雄渾、大開大闔。與蘇軾的《赤壁賦》有異曲同工之妙。(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解答】(1)A.兩個“而”用法不同。第一個,連詞,表修飾。句意:敲著船舷唱起來。第二個,連詞,表并列。句意: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B.兩個“之”用法不同。第一個,代詞,指代“客”。句意:(客人)按著歌聲吹簫應和。第二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C.兩個“以”用法不同。第一個,介詞,把。句意:如今張夢得不把被貶官而作為憂愁。第二個,連詞,表修飾。句意:(我想)與仙人攜手遨游各地。D.兩個“于”,用法相同,意為“在”。前句句意:在白天,船只在亭前來往出沒。后句句意:(月亮)徘徊在斗宿與牛宿之間。故選D。(2)A.屬:勸請,勸酒。句意:在這里舉杯互相勸酒。故選A。(3)句意為:如果不是這樣,連綿的峰巒,深陡的溝壑,遼闊的森林,參天的古木,清風拂搖,明月高照,這些都是傷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傷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結構對稱,故應在這兩句中間停頓,排除AD;“不然”意為“如果不是這樣”,可單獨成句;且“此皆……者”是固定句式,故句中不應停頓,排除B。故選C。(4)B.“即為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的勝利場景”錯,江陵為荊州首府,不是古赤壁戰場,因此不是赤壁之戰,且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是敗方。故選B。(5)B.“旨在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錯,蘇軾在此懷古思今,為后文“而今安在哉”蓄勢,并未借此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故選B。(6)①“西”,向西;“東”,向東;“繆”,同“繚”,盤繞、圍繞;“于”,表被動,被。譯文: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水環繞,一片蒼翠,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②“舍”,房舍;“指數”,一一數清;“所以”,……的原因。譯文:捕魚、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數清。這就是把亭子稱為“快哉”的原因。答案:(1)D(2)A(3)C(4)B(5)B(6)①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水環繞,一片蒼翠,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②捕魚、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數清。這就是把亭子稱為“快哉”的原因。參考譯文:文本一:于是,喝著酒,快樂極了,敲著船舷唱起來。歌詞說:“桂木做的掉,木蘭做的槳,(槳)劃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心里想得很遠,眺望美人,(美人)卻在天的那一邊。”客人中有吹洞簫的,按著歌聲吹簫應和。簫聲嗚嗚嗚,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細弱而婉轉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簫聲使深谷中的蛟龍聽了起舞,使獨坐孤舟的寡婦聽了落淚。我不禁感傷起來,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曲調)為什么會這樣(悲涼)呢?”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水環繞,一片蒼翠,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當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對大江斟酒,橫執長矛吟詩,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況我同你在江邊捕魚砍柴,以漁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孤舟,在這里舉杯互相勸酒。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米粒。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經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余音寄托給這悲涼的秋風。”文本二:在亭子里能看到長江南北上百里、東西三十里。波濤洶涌,風云變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來往出沒;在夜間,魚龍在亭下的江水中悲聲長嘯。景物變化很快,令人驚心駭目,不能長久地欣賞。如今能夠在幾案旁邊欣賞這些景色,抬起眼來就足夠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見)山脈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煙消云散,陽光普照。捕魚、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數清。這就是把亭子稱為“快哉”的原因。到了長江岸邊古城的廢墟,是曹操、孫權傲視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陸遜馳騁戰場的地方。那些流傳下來的風范和事跡,也足夠讓世俗之人稱快。如今張夢得不把被貶官而作為憂愁,利用征收錢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釋放自己的身心,這是他心中應該有超過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編門,以破瓦罐做窗,都沒有覺得不快樂;更何況在清澈的長江中洗滌,面對著西山的白云,盡享耳目的美景來自求安適呢!如果不是這樣,連綿的峰巒,深陡的溝壑,遼闊的森林,參天的古木,清風拂搖,明月高照,這些都是傷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傷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哪里看得出這是暢快的呢!三、詩歌鑒賞:本大題共1小題,共11分。4.(11分)閱讀下面這首元詩,完成下列各題。登泰山張養浩風云一舉到天關,快意生平有此觀。萬古齊州煙九點,五更滄海日三竿。向來井處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覺寬。笑拍洪崖詠新作,滿空笙鶴下高寒【注】。【注】洪崖:古仙人名,傳說堯帝時已三千歲。笙鶴:仙樂聲。(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首聯寫到了登山過程,作者伴著和風,輕云登到岱頂,站在泰山極頂縱覽壯麗的景觀,“此觀”就是頷聯中描寫到的泰山景色。B.李賀曾在《夢天》中寫到:“遙望齊州九點煙。”作者化用此詩句,用“萬古齊州煙九點”一句描繪出泰山煙云繚繞中群峰聳峙的景象。C.作者觀賞到太陽從云海中涌出的壯觀美景。“五更滄海日三竿”一句泰山日出,“滄海”指云海,剛剛五更,云海之上日已三竿。D.尾聯寫作者笑拍洪崖仙人詠唱臨泰山的詩作,滿天的仙樂飄然而下,與泰山共鳴。作者運用寫實的手法,展現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畫面。(2)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請結合相關詩句簡要分析。【解答】(1)D.“作者運用寫實的手法”中“實寫手法”錯,滿天的仙樂飄然而下,這些很明顯是虛寫,作者此處運用了虛寫。(2)首聯“快意生平有此觀”中“快意”二字顯示出詩人登上泰山的喜悅之情;中間兩聯是具體寫登山泰山之巔后看到的壯麗景色,也流露出興奮喜悅之情。尾聯“笑拍洪崖詠新作,滿空笙鶴下高寒”,“笑”字是直接傳情達意的字,面對如此壯景,詩人詩興大發,豪情滿懷。此詩展現了詩人的博大胸襟以及積極進取的精神。頸聯“向來井處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覺寬”寫的是登上泰山之后被壯闊的景色震撼,才知道以前自己居住之地的狹窄,知識的淺薄,好似井底之蛙,說經此之后,就算住鳥巢也會覺得海闊天空,這是詩人的感悟。答案:(1)D(2)思想感情:登上泰山的興奮愉悅之情。“快意”一詞寫出作者站在泰山之巔,縱覽壯麗的景觀,心情非常興奮;尾聯的一“笑”一“詠”展現了作者面對美景詩興大發的興奮愉悅之情。人生感悟:應胸懷寬廣,具有昂揚進取精神。登泰山帶給作者新鮮的人生體驗,頸聯寫出以前的自己猶如居處井底一樣狹隘,今后即使巢居也會覺得寬敞無比。譯文:伴著和風、輕云一口氣登上了南天門,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覽令人多么高興。終于看到了“齊煙九點”的古老奇觀,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壯麗美景。以前居住狹窄知識淺薄猶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鳥巢好像也會覺得海闊天空。笑拍著洪崖仙人的肩膀詠唱新歌,滿天的仙樂飄然而下與大地、與泰山共鳴。簡要賞析:詩人將自己融入詩中,因為泰山的高大,反觀到自己的渺小,提出要寬廣胸懷,站到高處,去實現一種嶄新的自我。這也是“詩言志“這樣一種境界。全詩充滿一種新鮮、壯美的人生體驗,和昂揚進取的精神狀態,與詩人入仕后的成熟、洞徹世象的老練迥然不同。四、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5.(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賦》中用“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寫出游人任憑一葉扁舟隨意漂蕩,在遼闊江面上自由來去。(2)《赤壁賦》中寫曹操破荊州后率領軍隊沿江而下的盛況的句子是:舳艫千里,旌旗蔽空。(3)《登泰山記》中作者正面描寫日出盛景的語句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解答】故答案為:(1)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重點字:凌)(2)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重點字;舳艫)(3)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重點字:承)五、語言表達:本大題共1小題,共15分。6.(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皮影藝術地域性特征十分鮮明,以陜西為代表的中國西北部地區傳統皮影,人物造型精細秀麗,而以河北為代表的中國東北部地區的傳統皮影,人物造型淳樸、粗獷而不失。靈寶道情皮影則,在汲取各地傳統皮影藝術精華的同時,又突出地方特色。由于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的原因,靈寶道情皮影和許多瀕臨失傳的其他民間藝術一樣,在今天已顯落寞:藝人們逐漸衰老,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無論從藝人數量上,還是從演出場次上,都無法與興旺時期。為了保護和繼承靈寶民間藝術,靈寶市文化局精心將道情皮影的淵源、變遷、藝人現狀等情況制成了光碟,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煤炭制品企業市場競爭力提升策略與考核試卷
- 游樂設施施工法律法規知識考核試卷
- 電氣靜電及雷電安全防護技術考核試卷
- 稀土金屬冶煉工藝考核試卷
- 玻璃防眩光涂層開發考核試卷
- 礦山電氣系統設計與優化考核試卷
- 畜牧機械質量管理與可靠性考核試卷
- 海底古海洋學研究中心考核試卷
- 海上旅游目的地營銷策略考核試卷
- 遼寧省葫蘆島市高中名校2024-2025學年高三第10次統練數學試題含解析
- 白細胞疾病及其檢驗(血液學檢驗課件)
- 案例3 哪吒-全球首個“海空一體”跨域航行器平臺
- T-CTSS 3-2024 茶藝職業技能競賽技術規程
- 車隊運營中的司機管理策略研究
- 新生兒臍部出血的護理
- 實驗室的智能化設計與建設
- 《中國海洋大學》課件
- 排污許可管理培訓課件
- 《鹽津鋪子公司盈利能力探析實例報告(10000字論文)》
- 2025年中考語文課內名著閱讀專題復習:第10部 《水滸傳》課件
- 案例:中建八局綠色施工示范工程綠色施工(76P)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