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市四會中學高中畢業班第一次月考統一檢測題歷史單科能力測試_第1頁
肇慶市四會中學高中畢業班第一次月考統一檢測題歷史單科能力測試_第2頁
肇慶市四會中學高中畢業班第一次月考統一檢測題歷史單科能力測試_第3頁
肇慶市四會中學高中畢業班第一次月考統一檢測題歷史單科能力測試_第4頁
肇慶市四會中學高中畢業班第一次月考統一檢測題歷史單科能力測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廣東省肇慶市四會中學2018屆高中畢業班第一次統一檢測題歷史單科能力測試命題人:冼文深審題人:楊志使用時間:2017年10月25日一、單項選擇題(12*4=48分)1、《十二銅表法>規定:凡故意傷人肢體而又未能取得調解時,則傷人者也需受到同樣的傷害。不過,如有人打斷自由人的骨頭,他需要付300阿司罰金;如被打折骨頭的是奴隸,罰金可以減半。材料顯示該法A.確保私有財產不可侵犯B.以經濟原則量刑C.嚴格等級制度D.倡導人身自由至上古羅馬的市政官規定:上市的奴隸須用牌子寫明各奴隸的國籍、性別、年齡、技能和有無疾病等,并掛在胸前,事后如發現有出入,允許買主請求減價或解陳契約。此規定體現了羅馬法的主要現實意義是A.協調羅馬公民間的關系B.維護奴隸主的經濟利益C.保護奴隸的正常交易D.適應商品經濟的客觀需要蘇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識",認為德性的根據在于知識,有知識就有德性。王陽明提出“致良知”,認為德性的根據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惡的標準。以下評述準確的是A.都強調知識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導性B.都堅持德性在政治活動中的關鍵性C.都遵循邏輯在理論體系中的建構性D.都重視道德在個人修養中的重要性某位學者寫道:“隨著世俗社會的興起及城市的發展,西方人終于從迷夢中覺醒,失蹤的古典文化終于戰勝經院哲學與《圣經》,雅典終于戰勝耶路撒冷。”該學者談到的歷史事件A.強調人的價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B.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C.體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特征D.為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政治構想5、1934年,蔡元培在《中山文化教育季刊》創刊號上發表文章寫道:“吾人一說到文化運動,就不能不聯想到歐洲的文藝復興,因為它實在是文化運動上最顯著的一個例證.……觀察我國的文化運動,也可用歐洲的文藝復興作一種參證.”蔡元培將新文化運動與文藝復興相提并論,其原因是兩者A.都否定傳統文化B.都追求個人現世的幸福C.都倡導理性主義D.都對舊思想發起了挑戰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寫道:“雖然伏爾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啟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1726年到了倫敦以后,詩人伏爾泰才成為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英國,伏爾泰接受了牛頓的思想。"他從牛頓的著作中看到的是A.如何以數學為表達形式,假說輻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來實現的B.如何以實驗為主要方式,證實外力是改變事物運動狀態的原因C.如何以數學為表達形式,運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則來解釋物質世界D.如何以推理為主要方式,提出空間和時間的性質取決于物質運動紀念某一思想家逝世100周年時,有人說:“(他)獨自一人,面對宮廷、貴族和資本的聯合力量,面對那股毫無意識的強力——群盲;面對那些無惡不作的官吏,他們專門媚上欺下,匍匐于國王之前,凌駕于人民之上;面對那些教士,他們是偽善與宗教狂熱的邪惡混合體。……他戰勝了陳舊的秩序和陳舊的教條,他戰勝了封建君主、中古時代的法官和羅馬的教士。"該思想家A.使哲學成為真正研究“人”的學問B.提出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C.率先倡導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D.主張建立人類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會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指出,“盡管有這些(關稅)保護措施,大工業仍使競爭普遍化了,大工業創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資本都變成為工業資本,從而使流通加速、資本集中";“它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對此最恰當的理解是()A。關稅保護阻礙不了資本主義競爭B。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C。交通工具擴大了工業文明的影響D.自由競爭增強了工業資本的流通有人描述19世紀初英國的情景時說,婦女和女孩們曾從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斷地使用的嚶嚶作響的紡車,如今已被棄置屋隅.那些打著拍子砰然作響的手織機也多半閑置無聞。這說明()A.生產領域出現革命性變化B.工業革命推動婦女解放C.重工業成為國民經濟主導D.家庭手工業已不復存在10、下圖反映了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歷程。以下對這一歷程解讀不正確的是A.體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逐步調整B.工業化和經濟一體化是必然趨勢C.其產生都是工業革命推動的結果D.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的階段特征11、《人類與大地母親》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看看部分目錄:第10章:世界的地平線(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第11章:舊大陸文明中心(約公元前2140—前1730年)第12章:馬的馴化與歐亞草原游牧生活的創造第13章:區域文明之間的相互關系(約公元前1730—前1250年)第14章:舊大陸的民族大遷徙(約公元前1250—前950年)”可以推斷此書的基本特點是A.斷代史整體史觀B.編年史文明史觀C。編年史社會史觀D。國別史生態史觀12、19世紀上半葉,法國農村盛行一種“家庭加工系統”,即工廠本身或通過承包商把產品原料分給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這一現象說明在當時的法國()A。工業基于經濟的多元結構B。工業革命尚未開始C。工業化帶動農業經濟轉型D。農村的勞動力過剩非選擇題(52分,13題25分,14題12分,15、16題為選做題15分)13、(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1874年1月1日,經營了274年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英國《泰晤士報》評論道,在人類歷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個公司從未肩負過和在今后的歷史中可能也不會肩負的任務。此時,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快速推進,無數個小公司的興起,改變了延續千年的經濟秩序,經濟權利不再是與政治相結合的一種特權。在世人的膜拜和詛咒中,在死而復生的輪回中,告別特權后的公司,真正成為財富的創造者。在一個自由的市場中,公司真正成為富民強國的力量。材料二近乎瘋狂的擴張使洛克菲勒建立起標準石油托拉斯。1898年時,它的產量已經占美國精煉石油總量的84%,并控制了近90%的石油運輸。洛克菲勒對合作伙伴說,繼續努力吧,我們要永遠記住我們是在為窮人提供用油,而且還得是又便宜又好的油。在掌控石油行業的10年中,他將日常用油的價格降低了80%。1911年5月11日,美國最高法院裁定標準石油違反了《反托拉斯法》,并將它拆分為34家新公司.材料三中國近代的第一次公司熱很快冷卻了,三五年間,一大批剛建立的公司紛紛破產。1887年,有人這樣描述道:承辦者往往傾家,公司兩字久為人所厭聞;根據清末民初時期的記錄,政府舉辦的企業并不成功,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經營管理大型企業的經驗,一部分原因在于尚未厘清一些基本規則,不清楚政府和私人領域的界限,當時所有這些都非常混亂,這使得他們很難成功.——以上材料均出自紀錄片《公司的力量》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東印度公司退出歷史舞臺的原因。(6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洛克菲勒建立標準石油托拉斯的背景及影響。(12分)(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近代第一批公司破產的原因。(7分)14、(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我們通常所說的殖民主義一般指近代以來,資本主義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對外殖民侵略活動。它是世界近代現代史的一個重要內容.一般認為,近代殖民主義開始于新航路開辟后的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動,基本結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20世紀下半葉,幾乎貫穿了世界近代現代史的整個過程。1853年,馬克思在對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進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接連撰寫了《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和《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等文章,對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所產生的客觀歷史作用作了總結性的評價和預測.他認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一方面通過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破壞了印度社會的整個結構;另一方面又必然會造成“新的生產力”,“播下新的社會因素”.他說:“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這就是著名的殖民主義“雙重使命”的論斷.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史學界對雙重使命的兩個方面之間的關系及其側重點的理解產生了較大的分歧。例如,有的學者、主要是西方學者,他們認為,遭受資本主義殖民侵略地區的社會本身缺乏導致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條件,因此,建設性的使命要大于破壞性的使命。他們提出近代殖民主義的主要影響就在于它促進現代化的作用,這是非西方世界實現現代化的先決條件。有的學者持相反的意見,認為“殖民主義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沒有什么進步作用”,等等。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材料中關于殖民主義作用的觀點。(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鮮明,史論結合)1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益高漲的革命浪潮猛烈地沖擊著清廷的統治.1905年,俄國在日俄在日俄戰爭中的失敗,輿論大都認為這與俄國未行憲政而日本實行了憲政有著密切關系。蠱隸總督袁世凱、兩江總督周馥、湖廣總督張之洞還聯銜上奏,請定十二年后實行憲政,并奏請簡派親貴大臣出國考察政治。……迫于形勢和輿論的壓力,清廷于1905年10月派載澤、端方、戴瀉慈、李盛鐸、尚其亨等五大臣分赴日本及歐美各國考察政治。次年,他們陸續回國,建議朝廷詔定國是,仿行憲政,以便安撫人心,穩定大局.慈禧太后經過反復考慮,采納了他們的意見。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宣布“預備仿行憲政”。但預備立憲的原則是“大權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清廷決定先從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訂法律、廣興教育、整頓武備、普設巡警,作為實行憲政的“預備”.1906年11月6舊,清廷公布了中央官制改革方案,行政中樞軍機處保持不變,對某些部的名稱做了更改;迫使袁世凱將已練成的“北洋六鎮”交出四鎮,歸滿族親貴控制的陸軍部統率。與此同時,清廷力圖削減地方督撫的權力。次年八月,把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總督袁世凱調升為軍機大臣,剝奪了這兩位實力最強的漢族總督的實權。1908年8月27日,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定大清皇帝的統治“萬世一系”,是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切頒行法律、召集開閉解散議院、設官制祿、統率海陸軍、宣戰媾和、訂立條約、宣布戒嚴、司法等大權,全在君主一人手中。特別是用人、軍事、外交等大權,議院根本不得干預。——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廷實行“預備立憲”的背景。(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廷“預備立憲”失敗的原因。(5分)16、(15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有幸在總統位置上盡全力組織并管理政府之后,現在已經到了應當退休回歸私人生活的時候.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為國運所必需.因為行政首長的定期更替,是我們國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請允許我離開政府,就像我以前離開軍隊一樣,讓那些支持我國的利益、推進社會和諧和秩序與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讓上帝繼續保佑我們的祖國。——華盛頓致麥迪遜的信件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認為“帝制從此不存留于中國之內,民國的目的亦已達到”,遂向參議院請辭臨時大總統,并推薦說:“清帝退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中國革命紀錄》今日滿清退位、中華民國成立,民族、民權兩主義俱達到,唯有民生主義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當致力的即在此事。——《孫中山全集》(1)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華盛頓和孫中山辭職的原因。(6分)(2)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你對他們的辭職以及孫中山辭職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動作何評價?(9分)答案123456789101112CDDCDCDBACBA13、(1)原因:工業革命的快速推進,小公司的興起;自由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居主流,要求打破東印度公司的經濟特權;政府轉變在市場中扮演的角色。(6分)(2)背景: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產生壟斷組織;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使石油成為主要能源;市場經濟體制政府自由放任政策下自由競爭的結果。影響:提高生產效率;推動技術革新;降低生產成本;推動石油能源的普及,帶動相關行業發展;破壞市場公平,阻礙自由競爭。(1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