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陽市邵東市第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湖南省邵陽市邵東市第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湖南省邵陽市邵東市第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湖南省邵陽市邵東市第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湖南省邵陽市邵東市第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邵東七中2025年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在每小題給出發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宋朝時,高麗王室以《資治通鑒》為教本,高麗學者安珣則授《朱子全書》于太學,這使理學在高麗得到廣泛傳播,并推動了李谷、李齊賢等理學大師的出現;高麗還行科舉之制,以儒學取士。這些現象()A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影響力B.得益于大一統王朝的外交政策C.體現了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特征D.加快了儒家思想正統化的進程2.朱熹認為,人對待自然萬物,一方面要依仁即生生的原則處之,以利物、生物、成物作為行為的出發點;另一方面又主張“圣賢出來扶臨萬物,各因其性而導之。如昆蟲草木,未嘗不順其性,如取之以時,用之有節。”其主張體現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是()A以民為本B.崇德尚賢C天人合一D.和而不同3.在鴉片戰爭前,華工主要是自愿結伙出國謀生,其多分布在東南亞,人數較少。但從鴉片戰爭到清末,出國的大多數是被西方殖民主義者拐掠、販賣的契約華工,且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地。這一變化根源于()A列強侵略的不斷加劇B.清政府被迫允許華工出國C人地矛盾的不斷激化D.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4.公元前15-前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后來這一技術逐漸傳入兩河流域、中亞、北非和歐洲,推動了這些地區進入鐵器時代。這可以用來研究()A自然資源與技術革新B.經濟變革與軍事創新C帝國擴張與人口遷移D.技術傳播與文化交流5.《吉爾伽美什》中提到水神要用洪水滅世,因為吉尤蘇得拉虔誠敬奉水神,所以水神提前告知他修造方舟,躲避洪水。后來這一傳說傳到了古希臘,于是有了流傳至今的諾亞方舟傳說。這反映出)A自然環境影響文學創作B.古代西亞輝煌的文化成就C不同文明之間存在聯系D.世界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6.“在古巴比倫的宇宙起源說中,這種盛宴用來任命要去征服海神提亞馬特的英雄。在安薩爾面前,他們走了進來,在筵席前入座,吃起谷物食品,喝起濃啤和淡啤,酒杯里倒滿了酒。”這一記載取自()A《吉爾伽美什》B.《摩訶婆羅多》C《羅摩衍那》D.《天方夜譚》7.20世紀以來,我國新疆、甘肅、陜西、寧夏、山西、河南、河北、內蒙古以及廣東等地陸續出土了大量波斯薩珊王朝時代(224651年)的銀幣,這些銀幣分別鑄于薩珊十二(三)位國王在位期間。這反映了()A絲綢之路的繁盛B.中原統一王朝疆域遼闊民族交融的加強D.中歐間經濟聯系的建立8.圖1、圖2所示分別為某法國服裝設計師于1924年、1925年設計的女性時裝。最有助于解釋當時這類設計的是()A.歐洲文明的沒落B.不同文明的交流C.女性消費力的提升D.殖民地市場的需要9.“一是它首次為印度各地的人們提供了一種共同的語言和一種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產生政治上的自覺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過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歐洲的思想意識攻擊英國的統治,并組織了一個民族主義運動。”由此可知英國殖民()A客觀上促進文化重構B.破壞了被殖民地的傳統文明C.有利于民族獨立運動D.推動了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10.亞歷山大遠征時,在東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臘化城市,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今亞歷山大城)就是當時建立的世界名城,城內商業繁榮,學術氛圍濃厚。由此可見亞歷山大遠征()A給埃及帶來的只有深重災難與痛苦B.具有客觀的歷史進步意義C.使亞歷山大里亞成為當時最繁華城市D.經濟發展與戰爭相互推動11.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統治印度之初,并不愿在印度推廣西方教育。進入19世紀后,殖民當局在印度創辦高等學院和中學,教學內容主要是傳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學知識,還有少部分印度傳統知識的課程。這種教育政策變化()A造成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陷入低谷B.旨在適應殖民統治的需要C.表明英國對印度以文化侵略為主D.體現了印度文化的多樣性12.20世紀中葉后,非洲涌現出一批本土史學家,他們要求清除史學中的殖民主義影響,建立民族主義歷史學派,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歷史著作。這反映出()A.非洲歷史悠久,文明綿延不斷B.民主思想傳入,融合非洲傳統C.殖民統治崩潰,冷戰格局形成D.獨立國家興起,重構民族歷史13.相傳辟雍是周天子為教育貴族子弟所設立之“大學”,在周末消失。但在東漢明帝時,“帝始率群臣躬養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禮。”材料反映此時0)A.社會秩序重新穩定B.儒學復興初步實現C.實踐以禮入法原則D.重視基層教化政策14.二戰后,東南亞多國形成了自己的華語文學,新加坡的文化獎(文學)和泰國的“東南亞文學獎”(亦稱“東盟文學獎”)多次頒給華語作家。一名新加坡作家還創立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東南亞這種文化現象()A凸顯出移民社會特質B.根植于多元文化交融C.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D.凝聚了民族解放共識15.2006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決定聯合國家圖書館向國外100家圖書館免費贈送圖書,并在有條件的圖書館設立中國政府贈書專室或專架,定名為“中國之窗”項目。截至2012年底,共與118個國家和地區的552家機構建立了書刊交換關系。該舉措旨在()A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B.提升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C激發全球文化創新活力D.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發展16.11世紀之前,歐洲的教育機構主要是教會學校。后來在城市中出現了一些世俗學校,師生自行設置課程,學校逐漸成為學術活動的場所。中古時期的世俗學校()A.體現出于商業化和大眾化的特點B.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礎C.成為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場所D.確立了國民教育制度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法兩國相繼在其拉美殖民地廢除奴隸制,拉美地區出現勞動力短缺。西方殖民者和當地政府采取多種措施引進苦力,尤其“質優價廉”的中國苦力更是廣受歡迎。許多商行和商人看到商機,他們以契約、賒單方式誘使甚至綁架廣東、福建沿海居民出洋,運往拉美、北美以及大洋洲。1845年法國從廈門將400名苦力運往其殖民地布爾邦島,拉開近代中國苦力出洋序幕。-摘編自湯水清《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中國苦力海上死亡及其對英移民政策影響》材料二中國海員作為近代美國商業航運發展的重要力量,受到美國媒體的關注。1882年《排華法案》頒布后,中國海員被貼上搶占美國工人工作機會、威脅美國海洋安全的“廉價勞工”的標簽。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共產黨的機關報《工人日報》呈現了中國海員與全世界無產者一起,共同反抗壓迫,與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緊密相連的革命者形象。-摘編自米惠華、張生《美國輿論視野下的中國海員形象研究(1882-1931)》(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苦力出洋的歷史背景。(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媒體對中國海員認知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8分)18.2024年7月27日,中國政府提交的申遺項目“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北京中軸線是指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從北端的鐘鼓樓,經萬寧橋、景山、故宮、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廣場、正陽門、天橋地區、天壇、先農壇,到南端的永定門,長達7.8公里,貫穿北京老城南北,并始終決定整個北京老城城市格局的龐大建筑群體。北京中軸線作為都城核心建筑群,從建筑的規模、形式、布局到裝飾細節,無不是對這種基于中華文明傳統觀念的秩序進行了極致的表達,形成了統領全城的格局形態。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由煙花組成的29個巨型“腳印”,沿著古老的北京中軸線,一步步走向鳥巢,象征著大國首都在傳統中軸線之上被賦予了古今交融的時代意義,從歷史深處走來,向璀璨未來奔去。-摘編自呂舟《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文化和當代價值》等請提取材料信息,以“傳承·發展”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相關要求。材料一從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引兵東征,直到公元前30年羅馬帝國最后完全吞并埃及,這300多年在地中海東部地區的歷史上被稱為希臘化時代。這時期最顯著的事實,便是古希臘的文化和古代東方各國的文化因為交流融合而孕育出更為發達的文化。那些在亞歷山大帝國廢墟上所形成走起來的各個國家,一方面具有東方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希臘的色彩。-摘編自郭圣銘《世界文明史綱要》材料二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大陸各國的封建主義正逐步走向瓦解崩潰,新興的資本主義法國同封建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拿破侖掌握法國執政權后,“用不斷的戰爭來代替不斷的革命”。戰爭沉重打擊了歐洲封建各國的軍事力量,破壞了歐洲的封建傳統文化,加速了歐洲封建力量的衰落。戰爭傳播了自由、平等、法制等啟蒙思想。同時;拿破侖戰爭的侵略性亦帶來一個相對地新鮮及持續增強的運動-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將會塑造未來歐洲歷史的軌道,它的成長注定了一些國家的開始及另一些國家的結束。歐洲的版圖亦在拿破侖時代后一個世紀發生了劇烈的轉變。這種轉變并非基于封地及貴族,而是基于人文、民族起源和民族思想。摘編自李化敏《近代德意志民族自我意識覺醒的文化路徑》(1)根據材料一,概括希臘化時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成因。(6分)(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明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文化產生的重大影響。并談談你對文明交流與傳播的認識。(12分)《邵東市第七高級中學2025年上學期高二歷史期中考試試卷》參考答案題號12345678910答案ACDDCAABAB題號111213141516答案BDABBC1.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高麗王室以《資治通鑒》為教本,高麗學者授《朱子全書》于太學,還行科舉以儒學取士”這表明中華文化輸出,對高麗文化教育和學術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反映出中華文化的對外影響力,A項正確;宋朝并非大一統王朝,材料中現象是中華文化自身魅力及文化交流結果,非大一統王朝外交政策之功,排除B項;材料強調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而非中華文化吸收其他文化,不能體現兼收并蓄特征,排除C項;儒家思想在漢武帝時已正統化,宋朝時這些舉措是文化傳播,與加快儒家思想正統化進程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C【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朱熹的主張強調兩方面:一是以仁”(生生不息)的原則對待萬物,促進其生長;二是順應自然規律,“各因其性而導之”,取用有節,這體現了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協調共生,而非單純利用或征服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符合“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內涵,C項正確,“以民為本”是關注政治治理,與題干中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無關,排除A項“崇德尚賢”側重道德與人才,與題干中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無關,排除B項,“和而不同”強調多樣性共存,與題干中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3.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鴉片戰爭前,華工出國是零星的民間行為;鴉片戰爭后,西方通過武力打開中國大門,將中國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為滿足殖民地和工業化對勞動力的需求,西方以拐賣、契約形式大規模掠奪華工。因此,這一變化的根源在于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需求,D項正確;列強侵略是中國被迫開放的直接原因,但題干中華工被拐賣、輸出到世界各地的本質驅動力并非侵略本身,而是西方對勞動力的需求。侵略是手段,而非根源,排除A項;清政府允許華工出國(如1860年《北京條約》允許列強在華招工)是政策變化,但這一政策是西方施壓的結果,其根源仍是西方需要勞動力。因而清政府被迫允許華工出國是表象,非根源,排除B項;國內人口壓力可能促使部分人自愿出國(如鴉片戰爭前的東南亞華工),但題干強調的變化是“從自愿到被拐賣”,與國內矛盾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故選D項。4.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15-前14世紀(世界)。根據材料可知,冶鐵技術從小亞細亞東部傳播到兩河流域、中亞、北非和歐洲,同時冶鐵技術傳播還伴隨著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故可得出技術傳播與文化交流,D項正確;據材料“傳入兩河流域、中亞、北非和歐洲”可知,材料強調技術傳入,未體現技術革新,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鐵器用于制造兵器,不能體現軍事創新”,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赫梯人的擴張和遷移,不能斷定冶鐵技術是通過帝國擴張與人口遷移傳播的,排除C項。故選D項。5.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材料,古代兩河流域的故事傳入古希臘,體現不同文明之間存在聯系和相互影響,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吉爾伽美什》中的故事與兩河流域的自然環境有關,排除A項;材料體現古代西亞與古希臘的文化聯系,而非單獨強調古代西亞的文化,排除B項;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而非“一體”,排除D項。故選C項。6.A【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古巴比倫的宇宙起源說中,眾神設宴的場景,側面反映了古代西亞地區的生活狀況,可知其取自《吉爾伽美什》,這是反映古代西亞地區的文學著作,A項正確;《摩訶婆羅多》是古代印度的史詩,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的史詩,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天方夜譚》是阿拉伯的文學著作,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7.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我國出土了大量波斯薩珊朝銀幣,且銀幣的鑄造年代涵蓋整個王朝時期,反映了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活躍的商貿往來,A項正確;這一時期是我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總體國家處于分裂時期,排除B項:波斯不是中華民族組成部分,排除C項;波斯屬于亞洲國家,排除D項。故選A項。8.B【詳解】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中期(法國)。據材料圖1、圖2可知,材料所示時裝帶有明顯的希臘、中國、俄國服裝元素,這說明法國時裝設計師在設計時受到了希臘、中國、俄國文化的影響,展現了文化國際交流的成果,體現了不同文明間的交流,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法國服裝設計時在服飾設計時借鑒了希臘、中國、俄國等文化因素,并不意味著歐洲文明的沒落,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法國服裝設計時在服飾設計時借鑒了希臘、中國、俄國等文化因素,與女性消費力的提升沒有內在聯系,排除C項;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性時裝,主要針對的是本國市場,而非銷往殖民地市場,排除D項。故選B項。9.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印度)。據題平為印度各地的人們提供了一種共同的語言和一種共同的文化背景”可知,英國的殖民統治推動印度語言、思想和社會意識等朝著同一性方向發展,客觀上有利于印度文化的重構,A項正確;材料分析的是英國殖民侵略對印度文化的積極作用,并未強調其破壞性,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英國殖民對印度文化的影響,但是英國殖民侵略激化了英印民族矛盾,不利于印度發展,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敵人而非有利因素,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英國殖民侵略對印度文化的影響,并非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鑒,排除D項。故選A項。10.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亞歷山大帝國。根據材料“亞歷山大遠征時,在東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臘化城市”可知,亞歷山大遠征在客觀上成為文明傳播與交流的工具,具有客觀進步性,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亞歷山大遠征的進步性一面,未涉及給埃及帶來的只有深重災難與痛苦”的說法,排除A項;材料未將亞歷山大里亞同世界其它地區城市的對比,無法得出歷山大里亞成為當時最繁華城市的結論,排除C項;戰爭對經濟的破壞性非常大,相互推動的說法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B項。11.B【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本質題。時空;17世紀(英國)。據題干進入19世紀后,殖民當局在印度創辦高等學院和中學,教學內容主要是傳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學知識,還有少部分印度傳統知識的課程”及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為了應對國際競爭,對印度實行西方殖民教育,加強了對殖民地的控制,因此這種教育政策主要是適應英國殖民統治的需要,B項正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一戰后印度開展的斗爭,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英國對印度的文化侵略,而英國對印度的侵略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排除C項;材料是反映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政策的變化,而不是強調印度文化的多樣性特征,排除D項。故選B項。12.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20世紀中葉后的非洲。根據材料20世紀中葉后,非洲涌現出一批本土史學家,他們要求清除史學中的殖民主義影響,建立民族主義歷史學派”及所學可知,隨著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許多國家相繼獨立,進而要求重構民族歷史,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某些史學家要求清除殖民的歷史,但不能說明其歷史悠久,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非洲傳統思想融合了民主思想,排除B項;材料與冷戰格局形成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3.A【詳解】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辟雍為周天子設立的貴族學校,但隨著周末社會動蕩而消失,在東漢時期重新恢復,說明此時社會秩序重新穩定,為教育發展提供了條件,A項正確;此時儒學尚未受到沖擊,不能得出儒學復興初步實現,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儒家倫理對法律建設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教育的發展,未涉及基層教化的論述,排除D項。故選A項。14.B【詳解】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東南亞。二戰后東南亞華語文學的發展根植于當地多元文化的長期交融,東南亞各國歷史上存在中華文化、本土文化及西方殖民文化的碰撞融合,華語文學在吸收不同文化元素的基礎上形成獨特風格,獎項的設立和文學組織的創立也反映出不同文化群體間的互動與認可,B項正確;移民社會特質強調人口流動帶來的文化影響,但華語文學的成熟更依賴文化交融而非單純的移民輸入,排除A項;東南亞華語文學是當地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發展主要拓展了本土文化而非直接豐富中華文化內涵,排除C項;文學現象與民族解放運動無直接關聯,獎項頒發未體現政治訴求或解放共識,排除D項。故選B項。15.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材料所述舉措旨在通過向國外贈送圖書,讓世界各國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提升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B項正確;材料所述舉措主要是有利于傳播中國文化,而非保護整個人類文化,排除A項;材料所述舉措主要是促進文化傳播,而非推動文化創新,排除C項,“一帶一路”戰略正式提出是在2013年,晚于材料所述舉措開始施行的時間,排除D項。故選B項。16.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的歐洲。根據材料“后來在城市中出現了一些世俗學校,師生自行設置課程,學校逐漸成為學術活動的場所”和所學可知,中世紀歐洲世俗學校的出現,是與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及城市中產階級(即近代資產階級的前身)的形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是這一新的社會因素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反映,成為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場所,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商業化的特征,且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排除B項;歐美各國普遍確立國民教育制度的時期是19世紀,排除D項。故選C項。17.(1)歷史背景:國內:大量剩余勞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