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五校聯考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_第1頁
天津市五校聯考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_第2頁
天津市五校聯考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_第3頁
天津市五校聯考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_第4頁
天津市五校聯考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2023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五校聯考高一歷史出題學校楊村一中薊州一中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題2分,共60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距今約4300年——3900年)發現墓葬1000余座。約占90%的小墓幾乎沒有隨葬品,而9座大墓都是男性,隨葬品達一、二百件。該現象反映當時該地區A.部落中出現權貴階層B.已邁入母系氏族社會C.發動戰爭以掠奪財富D.標志奴隸制王朝建立2.大禹治水的事跡與近來環境地理學中關于公元前4000年黃河流域大洪水的發現相吻合,文獻記載的堯舜禹時期的九州和考古發現的考古學文化相互對應,湖北地區發現的后石家河文化也能說明禹征三苗可能真實發生過。這說明人類對文明的認識只能通過考古發現上古神話傳說的歷史研究價值不大考古發現可以彌補文獻記載的缺失D.考古發現可以與古代文獻記載互證3.西周統治者把土地及居民分賜給諸侯,諸侯有權將封地內的土地和居民再分封給自己的親族,建立自己的官宦體系。各諸侯在享受特權的同時,必須臣服于周天子,定期朝貢。這樣就以分封制為基礎,形成了以周天子為首的等級制度。這意味著分封制下A.封建專制思想根深蒂固B.周天子建立了集權統治C.諸侯極易形成割據勢力D.西周貴族集團等級森嚴4.右圖是某同學繪制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結構圖。空白處應填入的內容是A.華夏族與周邊民族關系緊張B.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廣C.大量漢人南遷開發江南經濟D.少數民族政權紛紛入主中原5.《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谑曳怯熊姽φ摚坏脼閷偌!边@項變法措施的積極意義在于A.承認土地私有B.革除陳規陋習C.打擊舊貴族勢力D.強化重農抑商6.在春秋以前,“子”原為天子所屬的卿的尊稱。到春秋、戰國之際,由于士的社會地位提高,著書立說和聚徒講學之風興起,“子”便成為著名學者和老師的尊稱。以下關于諸“子”的敘述符合史實的是A.老子姓李,名耳,字聘,主張“隆禮重法”B.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仁”是其思想的核心觀念C.墨子是戰國初期墨家學派創始人,主張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D.韓非是戰國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7.戰國中葉,孟子提出“定于一”的思想戰國晚期的《呂氏春秋》認為“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劃,不得休息。”此類言論在戰國中后期的著作中越來越多。這反映了當時社會A.統一國家的愿望B.百家爭鳴的局面C.改革變法的趨勢D.休養生息的政策8.典故“指鹿為馬”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佬υ弧┫嗾`邪謂鹿為馬?!瘑栕笥?,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痹摰涔史从车谋举|問題是A.司馬遷諷刺秦二世無能B.漢襲秦制不合時宜C.丞相位高權重威脅皇權D.秦朝面臨滅亡危險9.如圖描繪了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該作品A.反映了中原與西域已交流頻繁B.能夠完整地還原歷史真相C.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D.具有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10.光武帝劉秀加重內朝官尚書臺協助決策的作用,重大或機密事務多與尚書臺討論決定,再交付外朝官僚機構之長——三公監督執行。對此解釋正確的是光武帝A.廢除了丞相制度B.打擊地方豪強的勢力C.致力于加強皇權D.裁減官吏,節省開支11.疫病多少和流行時間長短與國家作為息息相關。有學者統計了兩漢時期有歷史記載的疾疫情況,發現西漢和新莽朝歷時231年,有疾疫17次,平均13.59年一次東漢歷時195年,有疾疫34次,平均5.9年一次。這一變化說明東漢A.氣候惡化災害頻發B.朝廷控制能力有所削弱C.醫療技術嚴重倒退D.天人感應思想不受重視12.東晉時期,瑯琊王氏家族與當時皇室力量勢均力敵,甚至還有過之,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這一現象說明A.王氏家族人才輩出,被國家重用B.世家大族控制朝政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識增強D.民族矛盾不斷激化13.如圖為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的“北方民族內遷與中原漢族南遷”示意圖。下列項中,對該圖解讀正確的是①內遷民族卷入對中央權力的爭奪中②南遷人民推動了對江南地區的開發③自此中國進入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④南方的經濟實力已完全超過了北方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4.隋煬帝楊廣是個極富爭議的皇帝,下列屬于隋煬帝事跡的是A.代周建隋,建都長安B.盡滅突厥,夷狄來朝C.開鑿運河,利在千秋D.范陽叛亂,盛衰易位15.唐太宗時期,尚書省長官擁有參與朝廷最高級別的政治會議的權力,可以發布最高行政指令、監督各地方官府執行中央命令的情況。由中書省制定,經過門下省審批通過的各項文書,最終也由尚書省負責實施。由此可見,當時的尚書省A.可以駁回不妥詔令B.已嚴重威脅到君主權力C.與中書省分庭抗禮D.屬于國家中樞行政機構16.右圖為唐朝嶺南道懷集百姓在繳納庸調時,由地方官折納成銀餅上交朝廷。下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貨幣地租取代實物地租B.賦稅征收方式靈活C.政府減輕百姓賦稅負擔D.白銀成為主要貨幣17.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后秦時期,建造初期,石窟內雕塑在原偏祖袈裝基礎上加右肩搭一角,形成中國特色的半偏袒袈裝。隨后,洞窟佛像袈裳樣式逐漸由緊窄變得寬松,直至褒衣博帶的雙領下垂式,面容也漸變為中國高士形象的秀骨清像型。這反映了A.外來宗教的本土化趨勢B.民間信仰的多元特征C.佛教沖擊儒學獨尊地位D.雕塑作品的寫實風格18.觀察盾朝留存壁畫《打馬球》中的女性形象,她們大多面如滿月、豐頰秀眉、腰肢圓渾,具有生命力和向上的朝氣,反映出唐人“豐肥濃麗、熱烈彼姿”的另類審美眼光,與唐以前“窈窕淑女、含蓄內向”的審美觀不同。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體育運動的盛行下B.思想文化的多元C.文人畫畫風變化D.唐朝社會的開放19.學會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遼、宋、夏、金、元時期最顯著的階段特征是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B.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D.繁榮與開放的社會20.下表為宋太祖時期中央所轄州縣數量統計表(據《宋史地理志》整理)根上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歷史結論是宋初A.崇文抑武得到貫徹B.地方治理得到強化C.邊防財政危機深重D.地方機構人浮于事21.王安石在青苗法中規定20%的利率,如農民借100錢,一年到期后就需要還120錢。此外,新法還強行規定地方的貸款數額,地方官為(超額)完成放貸取息的任務,實行硬性攤派。這說明王安石變法A.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農民負擔B.引起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C.是北宋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D.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22.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有如下敘述。材料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權分別是(女真人)擊敗了在東北地區居統治地位的游牧民①,宋王②為之鼓舞,決定收復此地結果,導致了(女真人對)中國北部大規模入侵。宋朝防御土崩瓦解,朝廷③只得留在中國中部的長江流域和南方地區。A.金南宋北宋B.金遼南宋C.遼北宋南宋D.金遼南宋23.《大夏國葬舍利碣銘》為西夏碑銘,記載了元昊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連云寶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漢人張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臣張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元昊所用臣僚均為漢族儒士B.西夏實行南北面官制C.西夏以宗教維系上下級關系D.西夏效仿宋建立官制24.元代初,朝廷委派中書省官員分赴各地處理軍政事務,行使中書省權力。省管理地方事務,無所不包,權力甚大。但部分特定的權力(如軍隊、錢糧)會由個別專責的官員提調,其他人不可隨意干預,調兵更需中央授權。這些規定旨在A.降低行省等級規格B.加強對地方的管控C.推動民族地區發展D.保持行省的獨立性25.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記載“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動以萬計?!爆F象的發生主要得益于A.張賽出使西域B.遣唐使節來華C.海上絲路繁榮D.長途海運航線開辟26.整個元代只有延祐三年氣候比較暖和,除此之外的記錄都表明氣候異常寒冷。氣候變化給社會生產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與解決此問題相關的史實是①出現并推廣鐵犁牛耕技術②南方創制出輕便靈活、適用于水田的曲轅犁③《農書》大量介紹農業增產、積谷防饑的經驗④推廣植棉和棉紡織技術,提高棉紡織品的產量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27.宋朝社會出現“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的現象,下列屬于這一現象產生原因的是A.科舉制的完善B.九品中正制的確立C.察舉制的發展D.八股取士制度形成28.唐代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中有大量身著時尚輕薄鮮麗春衫、騎馬出行的女性而宋代的《清明上河圖》中女性屈指可數,衣著色彩淡雅恬靜且大多是和孩童在一起,或在轎子里。這反映了宋代A.儒學受到官方推崇B.女性扮演經理家事角色C.佛道思想影響擴大D.受市民文化的影響較大29.從漢賦、唐詩、宋詞,語言由辭藻華麗、對仗工整、句式嚴整到句式靈活、通俗易懂,中國古代文學發展趨勢逐漸平民化。這種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宋明理學的潛移默化B.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C.商品經濟的日益活躍D.西學東漸的廣泛傳播30.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契丹族、女真族、黨項族模仿漢字字形,創造了本民族文字。元朝時期,八思巴在藏文字母基礎上創造出一套拼音符號,用以拼寫蒙古語,也用來拼寫漢語等多民族語言。這也是漢語拼音化的最早嘗試。這說明A.中原的傳統文化日漸消亡了B.佛教文化成為中原文化主流C.漢字逐步地向字母文字發展D.各民族間文化交流不斷深入二、材料分析題(本題共2小題,共40分,根據題目要求,回答問題。)31.(19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造成中華文明這一鮮明個性特征“2/我給他們的一個,哪里的一樣做出里由十一件到了年好回中苦‘半回答事如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而秦漢時期正是這種理念完全定型的關鍵階段。秦漢時期的最高統治者,都對統治思想進行了選擇,用以規范、整齊全國上下的思想,并構筑了統一的制度文化。秦漢時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揚“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摘編自黃樸民《論秦漢文化的時代精神》(1)根據材料一,指出秦漢文化蘊含的時代精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秦漢“構筑了統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經濟及文化措施。(5分)材料二公元5世紀之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漢化運動,舉措奇特,為中外歷史所罕見。他于公元493年決意遷都洛陽,翌年頒詔施行。……若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者”,免官。……(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國再統一的工具?!幾渣S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孝文帝漢化運動的舉措。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國再統一的工具”(6分)材料三元朝疆域圖(1330年)元朝疆域圖(1330年)“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元史·地理志》(3)根據材料三,概括唐朝邊疆治理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唐朝相比,元朝邊疆治理的新發展。(6分)(4)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華文明發展的主流。(2分)32.(21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種成系統的文字.甲骨卜辭的內容,絕大部分與殷商王室有關。小至殷王的耳鳴、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無不以殷王或王室為中心,其他非卜辭的刻辭也是如此。因此,認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檔案,是可信的。甲骨卜辭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現了上百字的銘文,其內容的豐富多彩,及金文又多講求押韻。西周較長的銘文都比較注意紀時,顯然更利于仔細地記述歷史事件。——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先秦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說明它們的歷史價值。(4分)材料二正史中關于漢紙的若干記載——摘自吳方意《淺淡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與大一統性》(2)根據材一,概括宋紙的主要用途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意義。(6分)材料三英國學考成你算在(世界簡史》比較敗洲中世紀與中國盛唐的差:"當西方人的心是為和學所究還而處于蒙味思暗之中,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最收并者而好根求的,"所謂"有客乃大"正是唐文化金光熠熠的深厚根基。....中國文化發展至唐,顯示出一種階段性的集大成的燦爛風采,其輝煌今后世追慕不已。——張岱年、方可立《中國文化概論》(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文化"燦爛風采"在科技方面的表現,并簡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7分)材料四2002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一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一書以佛出證據,證明早在北宋(11-12世紀之際)中國就已鑄出金屬活宇并將共用于紙幣印別,從而糾正過去認為中國金屬活字國人已制成封典"俗稱看風水"用水羅盤,并有了關于礎偏角的早期記找,又據最新考古發現證明了平羅盤早在兩宋之際(12世紀前半葉)已出現,并做了技術復原,修正了過去認為水羅盤不可能早于南宋和早羅盤為歐洲發明的說法。——摘編自(一部博通古今中外的科技史巨著讀(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4)結合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教科書中關于四大發明的陳述是否需要修改,并說明理由。(4分)2022~2023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五校聯考高一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題2分,共60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材料分析題(本題共2小題,共40分,根據題目要求,回答問題。)31.(19分)(1)時代精神∶“大一統”。(1分)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縣制、察舉制等中央集權制度;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