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第15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考點1eq\a\vs4\al(|)時髦的轉身——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學問整合·厘清史實]一、變更中的男女服飾1.趨勢由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向美觀、適體、便利、平民化轉變。2.表現(1)近代:男子,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女性,改良后的旗袍。(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20世紀60年頭中期:穿衣裝扮與政治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列寧裝、連衣裙為特征的蘇式服裝成為人們的普遍選擇。(3)20世紀60年頭中期至70年頭末:民眾服飾趨于單調,軍裝和“干部服”盛行。(4)改革開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時尚、穿得特性過渡。二、飲食文化變更1.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1)歷史悠久:中國是一個飲食文化特別發達的國家。(2)四大菜系: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在我國影響最大,被統稱為四大菜系。(3)特色顯明: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所在地區的歷史、文化是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風俗習慣等的影響。到了清朝末年,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顯明。2.西餐的傳入(1)傳入:從19世紀40年頭起,西方人大批來華,西餐也隨之傳入,中西餐并行于世。(2)與中餐的區分:在烹飪方式、食品種類、就餐環境和禮節要求等方面,兩者有著明顯區分。(3)對中國飲食的影響:①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起先大量進入中國百姓的飯桌。②一批特地生產西式食品的食品廠起先出現。③西菜、西點漸漸成為國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居室建筑變更1.傳統建筑(1)概況: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因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不同,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它們蘊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2)代表:四合院是北方地區的典型民居,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一般居民的住房都是以四合獨院為主。2.西式住房的傳入鴉片斗爭后,在租界等外國人集中居住區,西式住房起先大量出現。中國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點,中西合璧成為租界建筑的典型特征。3.完全歐化的新式住宅20世紀30年頭前后,京、津等地起先出現完全歐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起先改用“新村”“花園”“別墅”“公寓”等。西式的家具陳設,如沙發、茶幾、座鐘、掛表等也受到人們的歡迎。四、社會習俗變更1.影響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以及改革開放等對社會習俗變革產生重大影響。2.婚俗變革(1)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起先反對包辦婚姻,主見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禮。(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成為時尚。3.喪禮變革(1)19世紀末20世紀初,喪禮趨于簡化,并出現西式喪禮。(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起先由土葬向火葬改革。4.社交禮儀變革民國初,采納西方的握手和鞠躬等,取代跪拜禮;在稱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爺和大人。5.其他變革剪辮易服,迫令放足;女子獲得受教化權利,并步入社會。[素養對接·融會貫穿][素養1—時空觀念][素養2—史料實證]?探究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史料一中國傳統的社會生活則不符合時代潮流,非改革不行。以致在民國初形成了這樣一種社會心理:認為誰接受西方的社會生活習俗,誰就是文明、開化,屬于新派人物。——摘編自王文泉《中國近代史》史料二父母之命這句話當然視為天經地義不行改易的,但是我們現在做父母的應當要曉得,這幾千年來的禮教風俗到了今日決計行不通……做父母的應當要明白些現在世界的大勢!閉關自守,做不到了;農業經濟組織下的狀態,保不住了。——陸秋心《婚姻問題的三個時期》史料三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國人的時髦裝扮已變成“短衫窄褲,頭戴小草帽,口銜煙卷,時辰表鏈,特掛胸前”。甲午斗爭前,即便是內地甚至某些鄉村,日用洋貨也有所流行。洋貨成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揚氣”“今則競曰‘洋氣’了”。——摘編自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探討》eq\a\vs4\al([史料解讀])(1)史料一表明辛亥革命中的民主、同等和自由的思想對社會習俗變更的影響,說明辛亥革命沖擊了傳統的社會生活。(2)史料二中“農業經濟組織下的狀態,保不住了”體現了近代工商業的發展,說明經濟基礎的變更沖擊了舊的習俗。(3)史料三反映了西方生活方式伴隨西方侵略傳入中國。eq\a\vs4\al([史料應用])(1)史料三中的“洋氣”是指什么?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從“揚氣”變為“洋氣”的緣由。試解:【提示】“洋氣”指西方式的生活時尚。緣由:西方列強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輸入;西方文化的影響。(2)依據以上史料,概括影響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試解:【提示】西方生產、生活方式的沖擊。政治上,政府、重大社會變革運動和仁人志士的推動。思想上,西方民主、同等思想的傳播。經濟上,近代工商業的發展。[素養3—歷史說明]一、近現代中國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遷的緣由1.歐風美雨的潛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國。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會近代化最早的發生地和近代文明輸入的窗口,近代文明經通商口岸漸漸向中國內地輻射。這種影響是西方國家的侵略給中國帶來的主動影響,是客觀的,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2.中國近現代經濟的發展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新中國國民經濟的復原和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為社會生活與習俗的變遷奠定了經濟基礎。3.近現代革命思潮的興起與思想解放運動近代中國先進人士的提倡,如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都號召“斷發易服”,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更。4.歷屆政府的重視與提倡如民國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重視民生,特殊是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將實現全面小康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二、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更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從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內地推動,存在著嚴峻的不平衡性從過程看從西方引進,有較強的殖民地色調,且中西、新舊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滲透從水平看斷發運動快速,且徹底。不纏足運動雖然起步早,可是進展緩慢,并且沿海和內地水平不一從動力看每一次服飾、習俗等方面的變更都與當時社會運動的推動有關2.影響:客觀上促進了近代中國的文明與進步政治上有利于中國反封建斗爭的綻開,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經濟上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發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沖破封建文化的束縛,革除弊端,既保留傳統中國文化的精髓,又日趨科學合理1.(2024·廣東高三一模)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主見“斷發易服”與“萬國同風”,民間響應者寥寥。辛亥革命后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輸出白銀便超過2000萬兩;天津在1912年春季進口洋服洋帽耗資達125萬兩白銀。這種變更反映了()A.戊戌變法缺乏廣泛群眾基礎B.政治時局對生活習俗的影響C.先進習俗必定取代落后習俗D.國人對傳統文化持否定看法B[題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穿戴洋服洋帽的人日益增多,這是因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專制統治,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所以B項正確;A項沒有反映“這種變更”,解除;傳統服飾與西服、洋服不存在落后與先進之分,所以C項錯誤;D項不能由材料信息得出,解除。]2.(2024·陜西渭南質檢)1915年,中華民國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關婚姻部分明確規定:“男子未滿十六歲,女子未滿十五歲,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婦不相和諧而兩愿離婚的,得離婚”等。這反映出當時中華民國政府()A.杜絕陳規陋俗 B.順應時代潮流C.照搬西方文明 D.提倡男女同等B[中華民國司法部民法草案中關于婚姻部分的明確規定是變更當時的陳規陋俗,但無法杜絕陳規陋俗,故A項錯誤;中華民國關于婚姻部分的明確規定順應了婚姻觀念的時代發展潮流,故B項正確;中華民國關于婚姻部分的明確規定是參照西方的文明,而不是照搬西方文明,故C項錯誤;題干材料沒有涉及男女同等問題,故D項錯誤。]3.(2024·安徽合肥一中摸底)有人將辛亥革命后中國的某些變更戲稱為“頭上和腳上的變更”,從社會習俗變遷的角度來看,主要反映的是()A.民族獨立和民主政治 B.旗袍和中山裝的興起C.剪辮運動和廢止纏足 D.中國人辦報再掀高潮C[依據所學學問可知“頭上和腳上的變更”是指辛亥革命后男人剪掉頭上的辮發和婦女禁止纏足,所以C項正確。]4.(2024·云南玉溪模擬)近代中國交誼舞最初還局限于上流社會的少數人,到20世紀20年頭初,跳舞之風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興起。早年認為男女合群載歌載舞“男女雜沓,大敗風紀”“與中國美俗良法有所背離”,避而不觀的中國人,隨跳舞潮流由臨海一帶向內地澎湃涌來,其舊有之念漸次破裂。這反映了()A.國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盤西化B.西方生活方式沖擊了國人的傳統觀念C.儒家的傳統觀念被國人完全拋棄D.辛亥革命使民主同等思想深化人心B[在“其舊有之念漸次破裂”可知,西方生活方式的傳入沖擊了國人的傳統觀念,故B項正確。]考點2eq\a\vs4\al(|)雨后的春筍——交通、通信工具的進步和大眾傳媒的發展[學問整合·厘清史實]一、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1.交通工具的更新(1)1865年4月,中國建成自行設計的第一艘輪船,中國近代輪船業得以發端。(2)中國的民航事業起始于20世紀20年頭初,20世紀30年頭中期已形成覆蓋大半個中國的航空網。2.郵電通信設施的完善(1)19世紀中葉,中國還處于依靠驛站和民信局來通信的落后狀態。(2)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臺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3)無線電報自1906年創設以來,也獲得了一些發展。(4)1882年,電話傳入中國。(5)改革開放以來,通信技術發展快速。二、大眾傳播媒介的更新1.大眾報業的發展(1)西人辦報:從19世紀40年頭到90年頭,在華傳教士興起了一股辦報的熱潮。(2)國人辦報:①1873年,《昭文新報》的出版開創了國人辦報的先例。②維新運動中,《中外紀聞》《強學報》等影響較大。③民國成立后,通俗性報刊更加活躍,實現了特地分工。2.廣播(1)產生于20世紀20年頭初。(2)中國境內第一座廣播電臺是1923年由英美報商在上海創辦的“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臺”。(3)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座廣播電臺是1926年的哈爾濱廣播無線電臺。(4)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開辦了中國第一座私營廣播電臺。(5)1928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籌備的中心廣播電臺在南京開播,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座全國性的廣播電臺。(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漸漸建立起從中心到地方的各級廣播電臺。改革開放以來,無線電廣播日益成為人們獲得新聞信息、接受教化、文化消遣和其他信息服務的重要工具。3.影視的普及(1)電影:①1896年8月,中國首次在上海放映電影。②1905年,中國人自己攝制了第一部影片——京劇《定軍山》片段。③民國時期,國產電影獲得了快速發展。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2)電視:①1958年,北京電視臺試播,標記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②1978年,北京電視臺正式更名為中心電視臺。③20世紀90年頭中后期,“天上衛星轉發,地上有線網絡傳輸”的廣電覆蓋新格局漸漸形成。4.互聯網(1)互聯網的興建:①1993年,中國第一條互聯網專線正式開通。②截至2008年底,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2.6%,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農村網民規模增速遠遠超過城鎮。(2)影響:①主動:變更了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與交往方式,催生著當代中國經濟生活的新觀念和新模式。②消極:存在信息真實性較低、網絡沉迷等負面影響。[素養對接·融會貫穿][素養1—時空觀念][素養2—史料實證]?探究近代交通事業的曲折發展史料一1879年,李鴻章為了將唐山開平煤礦的煤炭運往天津,奏請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鐵路。李鴻章的奏請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準,隨后便遭到固執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擊。他們說什么火車會“煙傷禾稼,振動寢陵(清朝皇陵)”,會“驚耳駭目,鬼神呵譴”。他們的結論是,鐵路“為祖宗所未創,應當立予停止,以維國本而順輿情”。面對強大的守舊勢力,清政府的當權者撤銷了原議,確定將鐵路縮短,僅修唐山至胥各莊一段……——《中國鐵路的發展歷程》史料二甲午戰后中國鐵路事業的格局之一……至1911年,中國共建鐵路8200千米,其中帝國主義干脆投資修筑的鐵路占46%,貸款建筑的鐵路占40%,中國人自建的鐵路僅1200千米,只占14%……一些閉塞地區的經濟因鐵路而活躍,一些古老的城鎮因鐵路而面目一新。鐵路在暢運經濟、帶動旺盛的同時還意味著信息的流通、學問的傳播,意味著建立“鐵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種生產過程”,全部這一切,無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國傳統社會“自給自足的惰性”,推動現代化進程。——周積明《最初的紀年——中國早期現代化探討》eq\a\vs4\al([史料解讀])(1)史料一反映了洋務運動時期發展鐵路交通的緣由和艱難歷程。洋務派發展鐵路交通是為了解決軍用工業能源運輸問題,而傳統觀念和封建頑固勢力阻礙近代鐵路的興建。(2)史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國興建鐵路的特點。帝國主義國家在華投資修筑的鐵路長度大大超過了中國人自建鐵路長度;帝國主義國家限制了中國的鐵路修筑權。eq\a\vs4\al([史料應用])(1)依據史料一,分析修建唐胥鐵路的緣由。結合所學學問簡要分析近代阻礙我國鐵路建設的主要因素。試解:【提示】緣由: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軍事工業面臨能源運輸的困難。主要因素:傳統觀念和守舊力氣的阻礙;清政府頑固派的迂腐守舊和政局動蕩;外國資本主義的壓制。(2)依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近代中國興建鐵路的特點及相識。試解:【提示】特點:帝國主義國家在華投資興建的鐵路長度大大超過了中國人自建的鐵路;帝國主義國家限制了中國鐵路修筑權。相識:鐵路是世界科技進步與工業革命的必定要求,有助于變更落后的局面,推動中國經濟走向近代化;便于帝國主義對中國輸出資本和掠奪財寶,加深了中國經濟的半殖民地化。[素養3—歷史說明]一、近代中國交通運輸業發展的緣由、特點及影響1.緣由(1)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主動興辦近代交通運輸業,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2)列強侵華的須要。為擴大在華利益,鎮壓中國人民的抗拒,列強限制和操縱中國的交通建設。(3)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中國,為近代中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供應了物質條件。(4)中國各地經濟發展的嚴峻不平衡,確定了各地交通運輸業發展的不平衡。2.特點(1)鐵路、水運和航空都獲得了肯定程度的發展。(2)近代中國交通運輸業受到西方列強的限制和操縱。(3)地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3.影響(1)主動影響: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便利了人們的生活,肯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聯系,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總之,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2)消極影響: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政治、經濟侵略。二、中國近代報刊業發展的緣由及特點1.緣由(1)內因: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為報刊業的發展供應了物質條件;近代社會形勢的急劇變更,特殊是鴉片斗爭前后,人們渴求對動蕩社會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種報刊不斷涌現;民主思想的傳播促進了報刊業的發展。(2)外因:西方報業的發展和文化擴張。2.特點(1)新聞事業功能:以報道、記錄、宣揚、批判、形成輿論為主要內容的新聞事業功能,是報刊的主要任務。(2)劇烈的政治性:報刊具有報道新聞、傳遞信息、通達民情、傳播學問、開啟民智、立言議政和輿論監督的功能。機關報是新聞傳媒的主體,重視言論,尤其注意政論。(3)與挽救民族危亡聯系在一起:中國的傳媒事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挽救民族危亡聯系在一起。它隨著中國國內政治運動和學問分子群體的形成而出現高潮,維新運動中出現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現高潮。1.(2024·安徽皖南六校質量檢測)19世紀中期,《遐邇貫珍》雜志刊出消息:今于本月起《遐邇貫珍》各號,將有數帙附之卷尾,以載招貼(廣告)……至所取之銀,非以求利,實為助每月印《遐邇貫珍》叁千本之費用而已。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該雜志性質發生了變更B.早期的廣告屬于純公益性質C.該雜志發行量不斷增加D.商業信息溝通渠道有所拓寬D[題干材料沒有介紹該雜志的性質,所以A項錯誤;題干材料信息“至所取之銀,非以求利,實為助每月印《遐邇貫珍》叁千本之費用而已”表明這些廣告不是公益性質的,所以B項錯誤;材料說明該雜志收取登載廣告的費用,是為了支付印刷雜志的費用,并不能得出雜志發行量增加,所以C項錯誤;在雜志卷尾刊載廣告,有利于商業信息的傳播和溝通,所以D項正確。]2.(2024·安徽皖南五校高三針對性聯考)盛宣懷曾贊美西方的一種獨創說:“無智愚長幼之別,無學習譯錄之難,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聲,坐一室而可對百朋,隔顏色而可親謦欬,此亙古未有之便益,故創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國。其始止達數十里,現已可通數千里。”這項獨創是()A.火車 B.電話C.電報 D.電影B[本題考查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由題干材料信息“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聲”“坐一室而可對百朋”可知是電話,故B項正確。]3.(2024·江西六校高三聯考)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頒布了乘車(有軌電車)守則若干條,其中規定:不準阻礙他人、不準將頭和手伸出車外、不準在車廂內吸煙、不得在車上吐痰、不得醉酒乘車、不得穿著污穢衣衫上車、傳染病患者不得乘車等。該守則()A.只適用于租界內的中國人B.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近代化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識養成D.提高了中華民國的國民素養C[本題考查近代中國交通的發展。題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上海公共租界乘坐電車的一些規定,這些規定對市民的行為進行了規范,有利于培育市民的公共意識,所以C項正確;A項不能由題干材料得出,解除;B項與題意不符,解除;D項與題干時間不符,解除。]4.(2024·江西高安中學期末)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中運用手機上網的人群比例高達98.3%。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體的一個電子器官。這揭示了()A.互聯網基本取代了傳統的人際關系網B.互聯網滿意了人們的特性需求C.互聯網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影響特別大D.互聯網對人們的生活影響極大D[本題考查通信工具和互聯網。題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互聯網和手機在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產生巨大影響,所以D項正確;A項中“基本取代”不符合實際,解除;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解除;C項題干材料信息無從體現,解除。]2014—2025年全國卷考情統計eq\a\vs4\al([考情分析])本講內容在全國卷中考查相對較少,但近代社會生活的嬗變是近代歷史發展的一面鏡子,是近代政治、經濟、文化變遷的縮影,今后的命題仍有可能從社會史觀立意,綜合考查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征。從學問點方面來看,試題側重考查社會生活史、家庭婚姻史和社會熱點問題;而關于社會史觀的史料類型也是來源多樣化、形式多樣化。[真題研練·感悟考法]命題點:近代思想解放與報刊1.(2024·全國卷Ⅱ)1913年,《申報》登載的“艾羅補腦汁”廣告稱:“欲圖一國之進步,當先使一國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補腦之外另無精神思想也。故善國者必先得衛生,善謀衛生者必先得謀補腦。”由于廣告勝利,產品一上市就特別暢銷,這反映出當時()A.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日益廣泛B.追求新思想成為社會時尚C.改良社會風俗成為國民共識D.廣告成為推動文明的工具B[廣告特別勝利,“產品一上市就特別暢銷”,說明廣告內容得到國民認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為社會時尚,故B項正確;新文化運動起先的標記是1915年《青年雜志》的創辦,在材料時間不符,解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改良社會風俗”,解除C項;雖然廣告內容得到國民認可,但不能得出國民是否實現了廣告中宣揚的文明,解除D項。]命題點:近代中國中西習俗的融合2.(2024·全國卷Ⅲ)20世紀30年頭,上海市政府組織舉辦集體婚禮。儀式上,喜字紗燈引導,樂隊演奏鋼琴曲,新郎著藍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頭披白紗,手持鮮花,婚禮場面整齊宏大。這反映了當時上海()A.民眾實現了婚姻自主 B.中西習俗融合成為時尚C.門當戶對觀念已顛覆 D.政府主導社會習俗演化B[據材料中信息“喜字紗燈”“新郎著藍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頭披白紗”可知,當時上海的婚俗體現了中西習俗的融合,故B項正確;材料未能體現出民眾婚姻是否實現了自主,解除A項;材料中只反映出婚禮習俗的變更,并未體現出門當戶對觀念已顛覆,解除C項;近代社會習俗的演化受到社會經濟、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響,并非受政府主導,解除D項。]命題點:近代中國電影業的發展3.(2014·全國卷Ⅰ)20世紀20年頭,上海成為中國電影的制作中心,當時在上海放映的各種影片中,外國片與國產片比例約為2∶1;而在北京和天津,這一比例高達5∶1甚至6∶1。上海與京津放映中外電影比例不同,能夠說明這一現象的應是()A.外國電影的制作水平較高B.京津民眾對外來事物更具熱忱C.中國電影拷貝流通稅費重D.上海民眾的社會心態更為開放C[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精確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電影制作水平,解除A項;僅從外國片與國產片的放映比例,無法推斷出京津民眾對外來事物的看法和上海民眾的社會心態,解除B、D兩項。][考向掃描·權威預料]考向一近代交通工具和思想觀念的變更1.清末提倡同等的新派人物,往往不愿乘坐人抬的轎子,而寧可坐較低等的人力車。但有人作竹枝詞,諷刺這些新派人物:“短小輕快制自靈,人人都喜便中乘。自由同等空談說,不向身前問弟兄。”這說明()A.交通運輸工具向近代化轉變B.清末社會同等意識高漲C.社會風氣受到客觀條件制約D.人力車能體現社會地位同等B[在清末,就社會同等意識而言,人力車較人抬的轎子是進步的,而仍有人諷刺青睞人力車的新派人士空談同等,在追求同等方面較新派人士更進一步,說明社會同等意識高漲,故B項正確。]考向二近代中國婚俗的變遷2.美國人何天爵在《西方視野里的中國形象》中說:“1875年5月……一位尊貴的清朝官員與一位美國姑娘喜結良緣。……得知這一消息后不久,我與我們的領事……想順便就中美聯姻一事向總理衙門的官員表示慶賀。……我的話說完之后,有一段時間是死一般的清寂。……最終還是恭親王先抬起了頭……接著長長地出了一口氣,說:‘今日真是熱得可怕。’”官員出現“死一般的清寂”是因為()A.婚姻觀念簡約文明 B.傳統習俗受到沖擊C.中美文化趨向融合 D.政府無法掌控婚俗B[本題考查近代中國婚俗變遷。據材料可知,中美聯姻使中國傳統習俗受到沖擊,很多清朝官員難以接受中美聯姻一事,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婚姻觀念簡約文明,故A項錯誤;婚姻關系不能代表中美文化趨向融合,故C項錯誤;材料不能體現政府無法掌控婚俗,故D項錯誤。]考向三近代中國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肇東降水施工方案
- 挖方的施工方案
- 煤礦安全法律法規
- 大學物理質點運動學
- 5S、三定基本課程
- 2025年購銷雙方商品買賣合同范本參考
- 2025年餐飲業員工勞動合同模板
- 2024年項目管理學習策略試題及答案
- 產業市場競爭力戰略實施研究重點基礎知識點
- 2024年農作物種子繁育員考試情境模擬試題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國射頻芯片市場趨勢展望及需求前景研究報告
- 應急急救知識課件
- 慢性病管理與護理方法試題及答案
- 定向培養協議書模板
- 文綜中考試卷及答案解析
- 基于CRISPR-Cas9技術探索敲除RAB7A增強肺癌對吉西他濱敏感性的機制研究
- 社區文化活動服務行業跨境出海戰略研究報告
- 汽車背戶協議合同
- 碳中和目標下的公路建設策略-全面剖析
- 2025年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一中中考一模英語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中華傳統美德在幼兒園語言領域的滲透路徑探索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