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高一(上)期末歷史匯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章節綜合2_第1頁
2025北京高一(上)期末歷史匯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章節綜合2_第2頁
2025北京高一(上)期末歷史匯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章節綜合2_第3頁
2025北京高一(上)期末歷史匯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章節綜合2_第4頁
2025北京高一(上)期末歷史匯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章節綜合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北京高一(上)期末歷史匯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章節綜合2一、單選題1.(2025北京石景山高一上期末)780年,唐朝政府規定: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以上規定(

)①確立了土地私有的制度

②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③減少了政府支配的土地

④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2025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歐陽修在《新唐書·兵志》中寫道:“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這則材料描述的歷史現象是(

)A.郡國并行 B.吏治改革 C.藩鎮割據 D.政權并立3.(2025北京東城高一上期末)隋朝盛極一時,各項建設較多且規模宏大。其中首次貫通南北,溝通五大水系的建設成果是(

)A.開鑿邗溝 B.修建都江堰 C.興建鄭國渠 D.開通大運河4.(2025北京石景山高一上期末)隋唐時期,醫藥學成就斐然。下列著作中,產生于該時期的是(

)①《黃帝內經》

②《千金方》

③《唐本草》

④《本草綱目》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5北京石景山高一上期末)孝文帝遷都中原后,積極吸收中原先進文化和制度。尊孔子,為群臣“班賜冠服”,并“親祠孔子廟”,依漢律制定禮樂刑罰。上述措施的影響是(

)A.加快了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B.開始確立儒家學說的正統性C.促進了民族交融與文化認同D.削弱了門閥士族的政治特權6.(2025北京石景山高一上期末)據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群出土的《唐天寶二年(743年)交河郡市估案》記錄,當時安西都護府治所交河城的市場出售糧食、洋蔥及鍋碗瓢盆等日用品,還有數量巨多的突厥馬、波斯駱駝等牲口交易。絹帛行中出售產自四川、河南等地的絲絹。據此可知在唐代(

)①絲綢之路促進了當地商貿的發展②唐蕃會盟維護了西域的繁榮③中央政府對西域實現了有效管轄④邊疆與內地經濟的交流密切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2025北京朝陽高一上期末)孝文帝下詔曰:“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孝文帝此舉(

)A.導致了鮮卑民族文化的消失 B.強化了北魏皇族的正統地位C.完成了鮮卑民族的全面漢化 D.削弱了保守勢力的改革阻力8.(2025北京朝陽高一上期末)唐高祖李淵置內教坊于禁中,掌教習音樂,起初沿用隋代的“九部樂”,后來形成“貞觀十部樂”,其中八部為少數民族或由國外傳入的音樂,與“二部伎”(立、坐部伎)共同用于宮廷宴享、節慶典禮。據此可知(

)①外來文化在唐朝藝術中居主導地位

②唐朝音樂在繼承隋朝的基礎上創新③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促進文藝發展

④唐樂兼具政治禮儀和觀賞娛樂功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2025北京朝陽高一上期末)《宋書》記載:“至于元嘉(424—453年)末……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jiōng]上門閂),蓋東西之極盛也。”此情景主要得益于(

)A.江南優越的自然條件 B.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C.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 D.安定寬松的社會環境10.(2025北京朝陽高一上期末)唐代的杜佑評價兩稅法說:“建中新令,并入兩稅,恒額既立,加益莫由,浮浪悉收,規避無所。”據此可知,兩稅法(

)A.加強了人身控制 B.簡化了稅收名目C.縮小了征稅范圍 D.降低了賦稅稅額11.(2025北京東城高一上期末)8世紀初,史官吳兢編撰《貞觀政要》,以為“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以來,未之有也。……至于垂世立教之美”。編成后,唐朝皇帝把《貞觀政要》“書之屏帷,銘之幾案”,列為皇家子孫的必讀教本。不僅歷代帝王推崇,還被譯成契丹、西夏、蒙古和滿文,以供當政者參考。9世紀,《貞觀政要》傳到新羅、日本等國,被列為王室、幕府的政治教材。《貞觀政要》受到如此推崇,是因為(

)A.隋唐時期的科技成就走在世界的前列B.史官吳兢高超的寫史技巧和華麗語言C.統治者對開明政治和太平盛世的向往D.中國文化對東南亞地區產生重大影響12.(2025北京東城高一上期末)有學者指出,“漢代之齊家治國,期致太平,而復為魏晉之逍遙游放,期風流得意也。故其時之思想中心不在社會而在個人,不在環境而在內心,不在形質而在精神"。下列作品體現魏晉時期這一思想特征的是(

)A.顧愷之《洛神賦圖》 B.裴秀《禹貢地域圖》C.孫思邈《千金方》 D.敦煌壁畫《胡旋舞》13.(2025北京東城高一上期末)詩歌是歷史現實與社會生活的寫照。下列詩文中能夠直接反映唐代兩稅法的是(

)A.“開國皇帝建隋朝,三省六部治國高”B.“禮闈新榜動長安,九陌人人走馬看”C.“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D.“胡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量入以為出,上足下亦安”14.(2025北京東城高一上期末)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十分看重張緒(江東士族,善言,素望甚重),欲任命張緒為尚書右仆射,以問王儉(南遷的北方高門士族王導的第五世孫),王儉曰:“南士由來少居此職”,上乃止。這表明(

)A.北方士族比南方士族更具有才能B.南方經濟發展帶來政治勢力的對立C.門閥政治造成政權更迭速度加快D.由北方高門士族把持政權由來已久15.(2025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有學者指出:“隋朝的各項建設較多,規模宏大。”下列能說明該觀點的是(

)①廣設倉庫

②開通大運河

③興建洛陽城

④設置榷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2025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研讀地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直接了解唐朝前期的(

)①文書制度

②統治范圍

③邊疆治理

④法律體系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7.(2025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太興元年(318年),東晉皇帝下詔推廣種麥。詔曰:“徐、揚二州土宜三麥,可督令熯(hàn)地,投秋下種,至夏而熟,繼新故之交,于以周濟,所益甚大。”此舉有利于(

)A.南方土地開發利用 B.北方各民族的交流C.曲轅犁的推廣使用 D.經濟作物產量提高18.(2025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下表反映了某一歷史時期部分政權的概況。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政權起止年代統治者族屬前秦351—394年氐后秦384—417年羌西涼400—421年漢北涼401—439年匈奴西秦385—431年鮮卑夏407—431年匈奴A.文明起源與國家肇始 B.王室衰微與諸侯紛爭C.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D.人口增長與危機初顯二、材料題19.(2025北京豐臺高一上期末)盛世與治世開元晚期,大唐王朝的盛世達到高峰。《新唐書·食貨志》載:“是時,海內富實,米斗之價錢十三。青、齊間(今山東一帶)斗才三錢。絹一匹,錢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驛驢,行千里不持尺兵。”唐人的《開天傳信記》稱:“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諸國,悉平為郡縣。自開遠門西行,亙地萬余里,入河湟之賦稅。左右藏庫,財物山積,不可勝較。四方豐稔,百姓殷富……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1)依據材料,概括開元盛世的表現。中國古代盛世或治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首先,以開明君主的出現為前提。君主的品德修養對盛世有決定作用,開明君主能夠有自知之明,不僅自知,而且要知人;不僅知人,而且要善任其次,盛世的出現,還需要統治集團善于吸取前代教訓,居安思危再次,盛世的出現需要相應的制度保障,盛世都強調制度建設和道德建設并重另外,盛世的形成,需要有相當的時間,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方針必須一以貫之。沒有基本國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盛世就難以形成——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2)結合唐朝的具體史實,舉例說明材料中盛世、治世局面形成的條件。

參考答案1.D【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和所學可知,兩稅法規定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而“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②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戰國時期確立了土地私有的制度,①錯誤,排除AC項;兩稅法主要是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征稅的,與政府支配的土地關系不大,③錯誤,排除B項。故選D項。2.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唐朝安史之亂后,地方藩鎮割據,勢力過大,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的現象出現,C項正確;郡國并行是西漢初采取的統治方式,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藩鎮割據的現象,而非吏治改革,排除B項;歐陽修描述的是藩鎮割據的現象,而非多個政權的并立,排除D項。故選C項。3.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隋朝時期開通了大運河,首次貫通南北,溝通五大水系,D項正確;邗溝是春秋時期開通的,是隋朝大運河的一部分,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都江堰是修建在四川的水利工程,未貫通南北,排除B項;鄭國渠是秦王政采納韓國水利專家鄭國的建議開鑿的,為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4.C【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隋唐時期(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千金方》成書于唐代,②正確,《唐本草》是唐朝官修的藥學專著,③正確,C項正確;《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至西漢時期,①錯誤,《本草綱目》成書于明朝,④錯誤,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5.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吸收中原先進文化和制度,尊孔子,并依漢律制定禮樂刑罰,這些措施都有利于促進民族的融合與文化認同,從而鞏固了北魏在北方的統治,C項正確;材料中措施無法加快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排除A項;漢武帝采用董仲舒思想后,儒家學說開始確立了正統地位,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與削弱門閥士族的政治特權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6.D【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代(中國)。據題干“《唐天寶二年(743年)交河郡市估案》記錄”信息可知,當時安西都護府治所交河城的市場上不僅有當地的糧食和日用品,還有來自突厥的馬和波斯的駱駝,以及四川、河南等地的絲絹,這些都是絲綢之路商貿活動的體現,說明絲綢之路促進了當地的商貿發展,①項正確;唐蕃會盟主要涉及唐朝與吐蕃即今西藏地區的關系,與西域的繁榮無直接關聯,排除②;據材料“出土的《唐天寶二年(743年)交河郡市估案》”“安西都護府治所交河城”可知,中央政府在西域設有行政機構并進行管理還有專門的市場管理記錄,可以推斷出中央政府對西域地區實現了有效管轄,③正確;記錄中提到絹帛行中出售產自四川、河南等地的絲絹,這顯示了邊疆與內地經濟的交流,④正確;①③④正確,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7.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孝文帝試圖利用“五德終始說”來宣傳王朝的正統性,有利于鞏固北魏統治,B項正確;孝文帝利用“五德終始說”來強化北魏皇族的正統地位,并未涉及對鮮卑民族文化的影響,而且“導致了鮮卑民族文化的消失”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漢化政策,推動了鮮卑民族的全面漢化,僅憑材料單一內容無法得出C項結論,排除C項;孝文帝遷都洛陽削弱了保守勢力的改革阻力,不符合材料,排除D項。故選B項。8.D【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朝起初沿用隋代的“九部樂”,后來形成“貞觀十部樂”,體現了唐朝音樂在繼承隋朝的基礎上創新;八部為少數民族或由國外傳入的音樂,說明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促進文藝發展;“貞觀十部樂”共同用于宮廷宴享、節慶典禮,說明唐樂兼具政治禮儀和觀賞娛樂功能,②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外來文化的傳入有利于唐朝藝術的發展,但并不占據主導地位,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9.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北朝(中國)。根據材料“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蓋東西之極盛也”可知,南朝劉宋的元嘉后期,社會穩定,徭役寬松,農業生產得以發展,歷史上被稱為“元嘉之治”。因此,南朝經濟發展主要得益于安定寬松的社會環境,D項正確;江南優越的自然條件屬于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未涉及南方自然條件狀況,排除A項;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B項;此時南方統治者實行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與“重農抑商”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0.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兩稅法的實施將所有稅目納入兩稅中,使其他苛捐雜稅喪失了出現的由頭,同時該稅法還將游民納入國家征稅對象中,故兩稅法簡化了稅收名目,還有利于增加賦稅收入,B項正確;兩稅法放松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束縛,A項與史實相悖,排除A項;材料表明兩稅法還將游民納入國家征稅對象中,擴大了征稅范圍,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具體稅額的變化,無法得出“降低了賦稅稅額”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11.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以來,未之有也。……至于垂世立教之美”可知,史官認為太宗勤政愛民、勵精圖治,開創太平盛世,是后世君主學習的榜樣。唐朝把《貞觀政要》列為皇家子孫的必讀教本,還被歷代帝王推崇,對少數民族以及新羅、日本等國產生重要影響,《貞觀政要》受到如此推崇說明統治者希望建立開明政治和太平盛世,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隋唐時期的科技成就,排除A項;材料“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以來,未之有也”描述的是貞觀之治的影響,并非史官的寫史技巧和華麗語言而使《貞觀政要》受到推崇,排除B項;材料反映《貞觀政要》傳到新羅、日本等國,沒有提到東南亞地區,排除D項。故選C項。12.A【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魏晉時期思想特征注重個人內心、精神表現與審美追求,而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正以卓越的藝術手法展現了神話的唯美意境和對情感與精神的高度表達,符合魏晉時期注重內心與精神的思想特征,A項正確;《禹貢地域圖》屬地理繪圖,注重實際描述,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千金方》為醫學著作,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胡旋舞是經西域傳入中原的旋轉性民間舞,簡稱胡舞,也是唐代盛行的舞蹈之一,所以敦煌壁畫《胡旋舞》主要反映的是隋唐時期的文化,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3.D【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唐代的兩稅法是指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實行的新的稅收制度,以戶為單位按夏秋兩季征收賦稅。這一稅法的實施標志著唐代的賦稅制度從以前的租庸調制轉向了兩稅法。題中“胡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量入以為出,上足下亦安”直接反映了兩稅法的特點,即按時節征稅和以量出總額征稅賦稅的內容,與兩稅法的特征相符,D項正確;“開國皇帝建隋朝,三省六部治國高”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度,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禮闈新榜動長安,九陌人人走馬看”反映的是科舉制度,排除B項;“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反映的是租庸調制,排除C項。故選D項。14.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十分看重并欲重用江東士族張緒,但因北方高門士族王導的第五世孫王儉不贊同而作罷,表明北方高門士族把持政權,嚴重影響著統治者的決策,D項正確;材料反映北方高門士族權勢超過南方士族,并非北方士族更具有才能,排除A項;江東士族、南遷的北方高門士族同屬南方的南朝,南方經濟發展不是導致他們勢力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到政權更迭的信息,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5.A【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隋朝中國。結合所學可知,隋朝的各項建設較多,規模宏大。隋朝在長安、洛陽兩都和地方廣設的倉庫,既包括供應朝廷糧食和物資的倉庫,又包括備水旱賑濟而遍置于鄉間的義倉,積儲豐富,①符合題意;隋朝開通的大運河,貫通南北,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②符合題意;隋煬帝興建的洛陽城,宏偉壯麗,聞名于世,③符合題意;A項正確。北宋設置榷場與西夏進行貿易,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16.B【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可知,研讀唐朝前期的地圖,可以看到其統治區域,明確其統治范圍,②符合題意;根據地圖,可以看到其在邊疆地區設置不同的機構,有都督府,都護府等,可以得出其在邊疆的治理,③符合題意;綜上所述,②③符合題意,B項正確;根據地圖信息,無法看出文書制度發展的情況,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根據唐朝的疆域地圖,無法得出其法律體系建設情況,④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D項。故選B項。17.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晉(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東晉皇帝下詔推廣種麥,推動了稻麥復種的發展,提高了單位面積糧食產量,有利于南方土地開發利用,A項正確;東晉統治區域位于南方,材料現象并不能促進北方各民族的交流,排除B項;隋唐時期曲轅犁逐漸推廣使用,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C項;麥子不屬于經濟作物,材料也未涉及其他經濟作物,D項不符合材料,排除D項。故選A項。18.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十六國時期的中國。據所學可知,東晉統治南方的時候,北方先后出現一些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十六國時期長期混戰,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C項正確;原始社會時期是文明起源時期,夏商周時期是早期國家建立時期,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發展,諸侯勢力壯大,周王室衰微,諸侯割據混戰,排除B項;清朝時期由于高產農作物的引進,人口增長迅速;這一時期,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但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D項。故選C項。19.(1)糧食豐收、物價低廉、百姓富足、國庫充裕、社會秩序安定、政治清明、疆域廣闊、道路暢通。(任4點)(2)唐太宗知人善任,廣開言路,虛懷納諫,重用魏征、房玄齡、杜如晦,任用少數民族首領等。(唐玄宗任用姚崇和宋璟等賢能,促成了開明政治局面的形成)唐太宗在位期間,吸取隋亡的歷史教訓,重視民力,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唐朝繼承和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后世影響深遠。(發展科舉制度,增加科舉科目,提高科舉考試的地位,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唐太宗“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朝的盛世局面得益于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幾代君王的勵精圖治。唐朝盛世局面的形成是各方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玄宗時期(中國)。表現:據材料“是時,海內富實,米斗之價錢十三。青、齊間(今山東一帶)斗才三錢。絹一匹,錢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驛驢,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