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縉云教育聯盟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語文期末考試試卷(含答案)_第1頁
重慶市縉云教育聯盟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語文期末考試試卷(含答案)_第2頁
重慶市縉云教育聯盟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語文期末考試試卷(含答案)_第3頁
重慶市縉云教育聯盟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語文期末考試試卷(含答案)_第4頁
重慶市縉云教育聯盟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語文期末考試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重慶市縉云教育聯盟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語文期末考試試卷一、現代文閱讀(3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在現代學術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視為文學流派。這固然不錯,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稱,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譽。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又不盡然。桐城派從清初產生,延續有清一代,至民國依然余波不斷,這三百年基業,顯然不是單憑文章就可以支撐。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難發現,它并非單純的文派,其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教育、藝術等諸多領域,皆成就斐然。縱觀桐城派三百年發展歷程,桐城派不僅誕生了方苞、方觀承、陳用光、鄧廷楨、姚瑩、曾國藩等朝廷大員,在禁煙、禁酒、治河、戍邊、保疆、治軍、通商、洋務等各個方面卓有建樹;也涌現出郭嵩燾、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歐洲,成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的一流外交家;并孕育出以姚鼐、吳德旋、祁寓藻、張裕釗等人為代表的書法碑帖藝術,與桐城文章交相輝映。同時,桐城派人物幾乎都有豐富的教育經歷,從翰林院教習,到省級學政,再到書院山長,可謂人才輩出,令人矚目。有鑒于此,桐城派實際是一個真正的文化流派。眾多流派成員之間雖然跨越了地域時空限制,但都遵循著大致相近的學術理念、價值追求與精神祈向,彼此聲氣相通,薪火相傳,形成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共同體。理念認同,是傳統文化共同體生成的思想基礎。共同體是人與人的群體集合,其彼此凝聚的基礎是價值認同與思想歸屬。伊茲歐尼認為,共同體的形成不外兩點:一是彼此交織的緊密關系,二是共同的價值規范與意義。從桐城派的生成歷史來看,三百年一以貫之的是古文辭章與經世濟民,而連接辭章與經世的理念是義法。義法最早是經史之學的通行概念,后來方苞把它引入辭章,開創“古文義法”。簡單地講義法,“義”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兩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憑空想象,而是源自現實,寄托經世濟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辭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間流貫生命之氣。義法既是格律與神氣之統一,也是德行與辭章之統一,還是立言與立功之統一。后來劉大櫆發展了義法理論,強調文人之能事,通過字句、音節來體悟文章的神氣,在吟詠唱嘆之間蕩滌靈府,在吞吐俯仰之際貫通古今。姚鼐在方、劉基礎上,吸收乾嘉漢學考據之法,與義理、辭章相融合,義理以盡性,考據以窮理,辭章發其奧蘊,最終實現三者的統一。此三合一之論,既欲合真善美而為一,又欲合儒林、道學與文苑而為一,體現了姚鼐“道與藝合”“天與人一”的文章至境論。曾國藩紹述姚氏,在義理、考據、辭章之外,增加了經濟之學,經濟在孔門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國藩雖重義理,堅守桐城派一貫之立場,但更強調經世濟民才是思想的基礎,如此一來,曾國藩挈攬眾長,其文經史百家,其學思辨融通,其事經國濟民,通達宏闊,中興桐城,開辟新境。晚清民國,嚴復、林紓以桐城之文,翻譯西文、西學,啟蒙民智,他們與無數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進中國社會由古代向近現代的轉化。可以說,桐城派三百年歷史,延續幾代人,弟子門人逾千,大體都遵循相近的價值理念,把辭章學術與立身相結合,把個體命運與時代家國相聯結,與時俱進,覺世牖民。當然,考察桐城派三百年歷史,不難發現,其作為傳統文化共同體的屬性,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桐城派體量龐大難窺全豹。對于多數非桐城派學者而言,對桐城派的了解主要來自文章,因此視桐城派為文派。對于桐城派學人來說,由于研究對象的限制,也很難觸及桐城派全貌。(摘編自任雪山《作為傳統文化共同體的桐城派》)材料二:桐城派的文論濫觴于戴名世,其后方苞提出義法說,劉大櫆在繼承方苞的義法說的基礎上提出“神氣音節”和“品藻”說,至姚鼐集其大成,主張為文要“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兼濟。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國文學史綿延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覆蓋范圍最廣的文派。姚鼐所謂義理,主要是儒家經義,是以程朱理學為核心。義理是思想內容,是道的層面;考據是基本功,是文獻資料,用來佐證義理的;辭章是文辭,屬于創作技巧,是表達思想內容的。三者是學術的三個層面,是一體三面,“辭章”亦即文章,只是學術的一面,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純文學”。姚鼐認為:作為一個學者,要追求思想,應當明“道”,所以“義理”最重要,放在第一位。“道”要通過辭章來傳播,也要美,要寫得平易暢達,不能像漢學家那樣只講考據。桐城派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崇奉程朱理學,所載之“道”為“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桐城派不單研究散文的創作技巧,還包括創作目的、材料選擇、思想道義、學術傾向等等。桐城派文章不只是審美,還有審智,不只是抒情,還有說理,即重思想性。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在乾嘉時期,于漢學興盛、擯斥宋明儒學的大背景下,將宋儒之性道與漢儒之經義相結合,考據與辭章相統一,現實針對性是很明顯的。(摘編自方云龍《桐城派的文化品格》)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桐城派既是文學流派,也是文化流派,在中國文學史上綿延時間長,參與人數多,覆蓋領域廣。B.桐城派成員方苞將經史之學的“義法”引入辭章,倡導為文既要“言有物”,又要“言有序”。C.桐城派的“義法”理論,強調格律與神氣、德行與辭章、立言與立功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D.桐城派在乾嘉時期取得很大成就,姚鼐是這一時期的集大成者,其理論有明顯的現實針對性。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大量列舉桐城派在多個領域卓有建樹的人物,體現桐城派人才輩出,成就顯著。B.桐城派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但長期以來,其傳統文化共同體屬性未得到應有的重視。C.姚鼐提出他的為文主張,跟乾嘉時期漢學盛行、宋明儒學被擯斥的社會環境不無關系。D.兩則材料都詳細闡述姚鼐“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兼濟的為文理念,但側重點不同。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A.姚鼐弟子姚椿曾寫過《運米行》等文章,提議從四川販米解決兩江、兩湖災民以及其他民生問題,被林則徐認為是恤民長策。B.鄧廷楨任安徽巡撫時,援引梅曾亮、管同、方東樹、陸繼輅、宋翔鳳等桐城派成員入其幕府,建言獻策,參贊政務,政績斐然。C.桐城派對后世影響深遠,現當代文化名人如胡適、郭沫若、錢鐘書、朱光潛等,都受到過桐城派散文的潛移默化的潤澤。D.據查有關資料得知,明清兩朝,桐城縣畫家就達一百多人。一縣之中,能涌現如此眾多之畫家,這在歷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4.材料一作者認為,桐城派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共同體,請結合材料闡述其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曾國藩對姚鼐的思想理念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張氏月洲村南帆父親為我取名的時候肯定沒有想到,“張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為某天突然發現另一些“張帆”也在雜志上發表文章,我立即決定賜予自己一個筆名。干脆把“張”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罷,筆名也罷,無非稱呼個人的符號,不必大驚小怪,我似乎從未真正將名字視為家族的徽號。那個時候,“家族”這個概念沒有在心里留下印記。背起一副行囊,獨自浪跡江湖,大漠風沙,長河落日,我意識不到身后存在一個張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現。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務拜訪,它位于福州市區幾十公里外的永泰縣。汽車沿著盤旋的山路駛向月洲村時,我絲毫未曾意識到與這個村莊的血緣關系。下車之后,周圍有人告訴我,這是張姓聚居的村莊,而福州的張姓多半是從這兒出來的。我正忙著看河灘上搖曳的蘆葦和路邊李樹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對這句話充耳不聞。一伙人說說笑笑地走到了張氏宗祠門口,一陣鞭炮突然炸響。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村長鄭重地送給我一部沉甸甸的張氏族譜。這本精裝書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讓我意識到,周圍這些面孔黝黑的農民都是我的宗親,我們的身軀之中流淌著相同的血脈。一種異樣的感覺掠過內心。所有的人都這么說,月洲村之名來自桃花溪。一條清澈的溪流進入村莊后繞了個彎,仿佛在地面寫了一個“月”字,溪流兩旁綠樹雜沓,竹林婆娑,樹蔭之中小鳥啁啾;離開村子的時候、溪流又在村子邊緣從容地圍出一片沙洲:一腳踩下去,沙子柔軟而溫潤。只有張姓的人才能發現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稱始于唐末,當然是我們老張家祖先取的名。我曾經見過一張月洲村蘆川橋的相片。夕陽之中,一座三孔橋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張油畫。那一天駕車進月洲村的時候曾經從橋上經過,橋面似乎顯得狹窄。車子從公路拐進來,駛到它跟前時,還得稍稍倒車一下,否則角度太小,無法通行。我遲遲沒有意識到,蘆川橋的“蘆川”與張元幹的《蘆川詞》《蘆川歸來集》之中的“蘆川”是同一個詞。而作為宋詞大師,這個張元幹,就是月洲村人。許多人津津樂道,宋、明、清三個朝代,月洲村出了一個狀元、兩個尚書、近五十個進士;對于張姓的子弟說來,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張元幹,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張元幹的詞風激昂豪邁。許多人覺得、蘇軾與辛棄疾之間就醒目地站著一個張元幹。他的兩首《賀新郎》“夢繞神州路”和“曳杖危樓去”不僅名垂詞史,而且張貼在月洲村的墻上。站在村委會門口默誦張元幹的句子“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如許”“悵望關河空吊影,正人間、鼻息鳴鼉鼓”,內心忽然涌過一陣熱浪。以前讀過幾首張元幹的詞,從未想到他或許是一個親戚。當然,如同蘇軾一般,這個親戚也會有卿卿我我的繾綣,也寫得出“寒猶在,衾偏薄,腸欲斷,愁難著”“想小樓、終日望歸舟,人如削”這種纏綿。“百忍堂”是張姓祖上一個著名的典故。大約是河南濮陽的一戶張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處,穿統一制作的服裝,共享相同的餐飲。開飯的時刻擊鼓號令,男女分席,長幼有序。治家猶如治國,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張家視察,向家長張公藝詢問治家方略。張公藝寫了一百個“忍”字:一切糾紛,忍讓為重,這即是“百忍堂”的來歷。溫良恭儉讓是張家性格的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張公藝,御賜張家兩個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張公藝命家人將梨子放在石臼中搗爛,而后置于水缸之內,注滿一缸的清水,鳴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張公藝家長清楚世事人心的癥結所在。兒時曾經聽父親說過這個典故,不怎么喜歡。如果張姓的人只能如此隱忍地生活,唯唯諾諾,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業業地維持那個“九世同堂”的軀殼?因此,張元幹慷慨悲涼、落拓不羈的詞風讓我大為寬慰:張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與浪漫的基因,這或許是一個比文學史排名遠為重要的事情。據說張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是,他性情剛烈,嫉惡如仇。張元幹投身于李綱——一個閩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張抗金御敵;李綱遭受宋高宗的罷免,張元斡怒不可遏,賦詞《石州慢·已酉秋吳興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傾出一腔壯志的長嘯。宋高宗退避臨安之后,秦檜當政,張元幹憤而辭官返回閩地。紹興八年,秦檜再度籌劃向金國議和納貢,李綱上疏反對,張元幹的“曳杖危樓去”一詞即是對李綱的聲援。幾年之后,另一個秦檜的政敵胡銓被貶途經福州,張元幹再度出面餞行,并作“夢繞神州路”一詞,直陳抑塞磊落之氣。這些舉動徹底得罪了秦檜,張元幹被捕入獄,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獄,張元幹已經是一個白發蒼鬢的老者。他沒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帶漫游,不知所終。張元幹的詞贏得了諸多志士仁人的激賞,這沒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說的是,月洲村的張氏擁有另一份額外的慶幸:他遺傳給我們一份大丈夫的血脈。(有刪改)6.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從作者的姓氏談起,寫自己一開始對張姓家族的認識不深,“我意識不到”“我絲毫未曾意識到”,后又寫“突然讓我意識到”,突出強調了張氏月洲村給“我”的情感沖擊。B.作者不吝筆墨寫張元幹投身于李綱麾下、主張抗金御敵、遭秦檜打壓等,意在說明張姓的人也具有慷慨激昂的一面。C.“他遺傳給我們一份大丈夫的血脈”,既是對張元幹一掃張氏軟弱怯懦家風的贊揚,也是作者對張氏月洲村和家族感情的升華。D.作者在描摹月洲村的鄉村景觀之外,還以大量的筆墨敘寫村莊的歷史和文化,尋常的小村落因此有了厚重的底色和獨特的韻味。7.關于文章第四段(劃線),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借寫月洲村之名的來歷,過渡到描寫溪流繞村的美麗景致,每處景語都透著情語,親切之情溢于字里行間。B.寫“綠樹雜沓”和“小鳥啁啾”,有聲有色;寫溪流“從容地圍出一片沙洲”,運用了比擬的手法,形象傳神。C.“只有張姓的人才能發現如此清幽的地方”,雖不合常理,但熱愛之情躍然紙上,產生了情勝于理的效果。D.最后一句中,“當然”一詞雖然用在不經意之間,但客觀表現了村落的歷史悠久和張氏祖先的審美情趣。8.文章在寫張元幹時穿插了“百忍堂”的典故,有什么效果?請簡要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者主張散文要有“自由隨意的氣息”。本文是如何體現這種創作觀念的?請結合文本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詩文閱讀(3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子路問于孔子曰:“治國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賢而賤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賢而賤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賢而不能用也,賤不肖而不能去也;賢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賤己而仇之。賢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雖欲無亡,得乎?”魯哀公問孔子曰:“子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孔子對曰:“此非忘之甚者也。忘之甚者,忘其身。”哀公曰:“可得聞與?”對曰:"昔夏桀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不修禹之道、荒淫于樂,沉酗于酒。其臣有左師觸龍者,諂諛不止。湯誅桀,左師觸龍者身死,四支不同壇而居。此忘其身者也。”哀公愀然變色曰:“善!”孔子行游,中路聞哭者聲,其音甚悲。孔子曰:“驅之!驅之!前有異人音。”少進,見之,丘吾子也,擁鐮帶索而哭。孔子辟車而下,問曰:“夫子非有喪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對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聞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學問,周遍天下,還后吾親亡,一失也;事君奢驕,諫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絕,三失也。樹欲靜乎風不定,子欲養吾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得再見者,親也。請從此辭。”則自刎而死。孔子曰:“弟子記之,此足以為戒也。”于是弟子歸養親者十三人。子見羅者,其所得者皆黃口也。孔子曰黃口盡得大爵獨不得何也羅者對曰:“大爵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爵者,不得;大爵從黃口者,可得。”孔子顧謂弟子曰:“君子慎不得其人,則有羅網之患。”(選自《說苑》,有劇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孔子A曰B黃C口D盡E得F大G爵H獨I不J得K何L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是()A.“諂諛不止”與(師說)“官盛則近諛”兩句中的“諛”字意思相同。B.“哀公愀然變色曰”與《赤壁賦》“蘇子愀然”兩句中的“揪然”意思不同。C.“吾少好學問”中的“學問”在文中指學習詢問知識,現在多用來指文化知識。D.黃口,雛鳥的嘴,代指雛鳥,指兒童。“黃口小兒”用以譏諷他人年幼無知。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子路問孔子如何治理好國家,得到回答后又追問范氏、中行氏滅亡的原因。孔子回答正確用人是治國的關鍵,遭到人們的怨恨仇視就會使國家滅亡。一個勤思好問,一個誨人不倦。B.孔子認為最健忘的人不是忘記妻子,而是忘掉自己的出身,接著舉例:左龍阿諛逢迎昏君夏桀、最終被處死身首異處。他的巧妙進諫發人深省,得到魯哀公的贊賞。C.孔子聽到丘吾子哭泣,問他原因。丘吾子說沒有在父母身邊直到他們去世,進諫君主而不成功,重視交朋友但后來交情斷絕,這是自己三個過失。最終含悲自刎而死。D.孔子看見捕鳥人捕到的都是雛,感到奇怪。捕鳥的人告訴他,大鳥警惕性高而難捕捉,但小鳥貪吃,大鳥跟從幼鳥就容易被捉到。孔子由此聯想到做人處事也與這個道理相通。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范、中行氏尊賢而不能用也,賤不肖而不能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君子慎所從,不得其人,則有羅網之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從三、四兩段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弟子有何特點?請簡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鶴沖天宋柳永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考科舉求功名,他并不滿足于登進士第,而是把奪取殿試頭名狀元作為目標。B.既然“未遂風云便”,理想落空了,于是他就轉向另一個極端,表示要無拘無束地繼續過自己那種為一般封建士人所不齒的流連坊曲的放蕩生活。C.“偎紅倚翠”、“淺斟低唱”,是對“狂蕩”的具體說明。柳永這樣寫,是自甘墮落、自暴自棄的表現,也是表示抗爭的一種方式。D.這首詞是柳永早期的作品,是他初次參與進士科考落第之后,抒發牢騷感慨之作,它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性格,也關系到作者的生活道路。16.據傳,柳永再次應試,本已考中,宋仁宗臨軒放榜時想起柳永初試失意后寫的這首《鶴沖天》,便黜落了他。你覺得柳永的這首詞中,讓宋仁宗最刺眼的是哪兩處,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中“,”與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2)杜牧在《泊秦淮》中諷刺當時達官貴人不顧國家安危,依然醉生夢死的詩句是“,”。(3)在《諫太宗十思疏》中,概括歷代君王能創業不能守業的普遍規律的句子是:,。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尚書·堯典》曰:“詩言志。”這三個字被朱自清先生稱為中國詩學“開山的綱領”。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詩言志的傳統①,詩歌也由此得到升華,成為傳達理想價值、展現中華文化的重要藝術載體。詩詞文化有著極為深刻的內涵。我們的先賢,那些偉大的靈魂,他們經歷再多的磨難,也能夠憑借詩詞將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緊緊相連,實現對生命價值的內在超越。現代人也可以借由中華詩詞,對②的價值與信仰做出堅定而有詩意的全新表達:民族危難,“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改革開放,“弄潮兒向濤頭立”;抗疫征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在③的新時代,用中華優秀詩詞涵養創新進取的民族文化氣質十分必要。就如中國人的“月亮”情結,“言志”中蘊含個人和民族鮮明的價值追求。通過品讀這些流傳至今的古典詩詞,我們感受來自歷史深處的家國之思,走進先賢偉大的心靈,感動先人們探索宇宙的偉大夢想。那一刻,詩詞文化與我們的時代精神和諧共振,“言志”的傳統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大眾媒介為傳播詩詞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比如《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詩意中國》等文化節目,激發了詩詞文化熱,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選手從節目中④,在同齡人中產生一定的示范效應,熱愛詩詞在當代青少年中逐漸成為一種時尚,為提高文化素養、堅定文化自信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下列四處引號的用法和畫波浪線句子的引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包身工”的身體,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包給了帶工的老板。B.“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四嬸慌忙的說。C.野象喜歡把雜草老藤滾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D.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不久前,美國考古研究者德索開始檢測在當地考古遺址中所發現的一批古代牛骨的DNA,希望由此了解牛在美洲的馴化情況。在測定牛齒化石中線粒體DNA的序列樣本時,①。因為這個原本以為是牛的一塊牙齒碎片樣本竟然屬于一匹馬。這一發現引起了德索強烈的好奇。經過DNA測序,確定這塊碎片屬于美洲最早家馬的。這塊碎片發掘自西班牙殖民者在北美最早的定居點之一——利奧波多鎮。德索認為,由于馬是西班牙貴族地位的象征,因此在野外馬的化石和相當罕見,因而德索大膽預測,這匹馬是因為某種原因流落野外。下面的問題是,②?一種主流觀點是,當地人為了逃避牲口稅而放歸野外。但也有人認為源自一場大型船難。但這兩種觀點都缺乏證據支持。持船難觀點者稱,③,那么怎么會為了區區一點稅就放歸野外,避稅說顯然站不住腳;而反對船難說法的人指出,這片區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沉船記錄,也沒有西班牙殖民者的歷史記載提到馬,那怎么能說是船難所致?事實上,船難說法最早是在1947年的一本小說中提出的,既然是小說,就可能是杜撰。21.根據文中信息,請你概括考古研究者需要具備哪些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老子》云:“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贊美水“不爭”的美德。面對充滿競爭的世界,有的“內卷”,有的“躺平”,有的“窮且益堅”,有的“乘化”“逍遙”,有的“互鑒”“共贏”,有的“挑釁”“紛爭”……新時代下的我們,究竟應該“爭”還是“不爭”?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要求:立意明確,標題自擬;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C2.D3.C4.①桐城派三百年來秉持古文辭章與經世濟民相結合的思想理念、價值追求和精神導向。②桐城派成員之間聲氣相通,后代成員在繼承前輩學術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本派理論,與時俱進,覺世牖民。5.①繼承:曾國藩繼承了姚鼐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結合,并以“義理”為重的為文理念。②發展:姚鼐所重視的“義理”是“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而曾國藩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經濟之學,強調經世濟民才是思想的基礎。【解析】【點評】⑴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系,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題考查根據原文內容進行推斷的能力。做這類題往往需要對原文進行“推斷和想象”,所以選項的內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簡單重復,而是在原句的基礎上,加上了命題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這類題目,首先要做到對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題時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關區域,進而進行比較、分析、推斷;其次,要清楚選項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礎上進行的合理推斷,絕不是憑空進行的,所以找到原來的句子,聯系上下文篩選信息、推敲選項;將選項和原文信息進行比較時,掌握一些常見的設錯方式很有必要,從而使思維變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題速度和準確率。

⑶此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先根據題干要求,分析材料一的觀點,再逐項分析,判斷能否支撐選項。

⑷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本題,先讀懂文本,再根據題干要求在文中篩選出相關內容,最后組織語言闡述理由。

⑸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內容要點能力。篩選整合信息題的解題基本思路①根據題目的要求把握篩選的標準;②按照篩選標準,確認信息材料的檢索區間;③把主要信息進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時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語句進行串連形成一個完整的意思。1.C.“強調格律與神氣、德行與辭章、立言與立功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曲解文意。根據材料一第四段原文“義法既是格律與神氣之統一,也是德行與辭章之統一,還是立言與立功之統一”可知,“義法”理論強調的是三個方面的統一,分別是格律和神氣、德行與辭章、立言與立功。

故答案為:C。2.D.“兩則材料都詳細闡述姚鼐‘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兼濟的為文理念”說法錯誤,材料一闡述得相對簡略。“但側重點完全不同”表述不準確,兩則材料都重點論述了“義理、考據、辭章”這一為文理念的內涵。

故答案為:D。3.A.可以支撐材料一桐城派堅持以古文辭章和經世濟民為思想基礎的觀點。

B.可以支撐材料一中桐城派在諸多領域成就斐然的觀點。

C.“桐城派對后世影響深遠”于文無據,材料一中沒有關于桐城派對后世影響的論述,反而是“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故不能支撐材料一觀點。

D.可以支撐材料一中桐城派在諸多領域成就斐然的觀點。

故答案為:C。4.根據材料一第二段“眾多流派成員之間雖然跨越了地域時空限制,但都遵循著大致相近的學術理念、價值追求與精神祈向,彼此聲氣相通,薪火相傳,形成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共同體”和材料一第三段“從桐城派的生成歷史來看,三百年一以貫之的是古文辭章與經世濟民”可概括出:桐城派三百年來秉持古文辭章與經世濟民相結合的思想理念、價值追求和精神導向。

根據材料一“后來劉大概發展了義法理論,強調文人之能事,通過字句、音節來體悟文章的神氣,在吟詠唱嘆之間蕩滌靈府,在吞吐俯仰之際貫通古今”和“姚鼐在方、劉基礎上,吸收乾嘉漢學考據之法,與義理、辭章相融合,義理以盡性,考據以窮理,辭章發其奧蘊,最終實現義理、考據與辭章的統一”“曾國藩紹述姚氏,在義理、考據、辭章之外,增加了經濟之學”“晚清民國,嚴復、林紓以桐城之文,翻譯西文、西學,啟蒙民智,他們與無數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進中國社會由古代向近現代的轉化”“可以說,桐城派三百年歷史,延續幾代人,弟子門人逾千,大體都遵循相近的價值理念,把辭章學術與立身相結合,把個體命運與時代家國相聯結,與時俱進,覺世牖民”,可概括出:桐城派成員之間聲氣相通,后代成員在繼承前輩學術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本派理論,與時俱進,覺世牖民。5.關于曾國藩對姚鼐的思想理念的繼承,根據材料二第一段“至姚鼐集其大成,主張為文要‘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兼濟而不可偏廢”和材料二第二段“姚鼐認為:作為一個學者,要追求思想,應當明‘道’,所以‘義理’最重要,放在第一位”,材料一第六段“曾國藩紹述姚氏,在義理、考據、辭章之外……曾國藩雖重義理,堅守桐城派一貫之立場,但更強調經世濟民才是思想的基礎”等內容,可概括出:曾國藩繼承了姚鼐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結合,并以“義理”為重的為文理念。

關于曾國藩對姚鼐的思想理念的發展:根據材料二第二段“姚鼐所謂義理,主要是儒家經義,是以程朱理學為核心”和材料一第六段“曾國藩紹述姚氏,在義理、考據、辭章之外,增加了經濟之學”可概括出:姚鼐所重視的“義理”是“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而曾國藩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經濟之學,強調經世濟民才是思想的基礎。【答案】6.C7.D8.①寫出張氏家族“溫良恭儉讓”的家風傳承,豐富了文章內容;②以“百忍堂”的典故過渡,引出張元斡性情剛烈不屈的特點;③插敘歷史故事使思路富于變化,讓行文充滿了節奏感;④以家族的歷史故事寫家風傳承,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韻味。9.①取材自由,自然、人文,歷史、現實皆有觸及,選材不受時空限制;②手法運用自由,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融為一體,表達方式無拘無束;③情感表達自由,從漠然,到驚訝,再到親切,最后到強烈的自豪,節奏感強;④語言風格自由,用詞傳神,善用長句,語言表達汪洋恣肆而又文氣貫通;⑤思路結構自由,從以姓氏引入,記述游蹤,到插敘故事,歌頌人物,行文開合自如。【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的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考查的角度較多,有內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賞析,表現手法的分析等。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題干的選擇要求,然后瀏覽每個選項,再逐一進行分析。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學生首先應對文本的整體內容有所把握;然后結合題目回到文中對具體語句進行具體分析。答題的關鍵是審讀題干,把握命題意圖,找出題干所在的具體語段及語句;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分析,尋找細微的差別,得出正確結論。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題時一般從內容、結構和藝術效果等角度分析。內容上一般為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主旨或深化主題等;結構上一般為為后面情節發展做鋪墊或埋下伏筆,線索或推動情節發展,照應前文或標題,和文中的某情節形成對比等;效果上一般為設置懸念,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出乎意料卻在情理之中,情節陡轉,產生戲劇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結構,評價作品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解答本題,可從取材、手法、情感、語言的角度,結合文本內容,分析其“自由隨意的氣息”。6.C.“一掃張氏軟弱怯懦家風”說法有誤。原文只是說“如果張姓的人只能如此隱忍地生活,唯唯諾諾”,只是假設的說法。

故答案為:C。7.D.“客觀表現了村落的歷史悠久和張氏祖先的審美情趣”錯。“當然”,是作者的主觀判斷。單看“當然”這一個詞,直接表達的是作者的自豪之情,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間接表現的是村落的歷史悠久和張氏祖先的審美情趣,但從文章節選部分來看,是否為張家祖先取的名不好判斷,因此也不能說是“客觀表現了”。另外,“用在不經意之間”也錯,應該是作者刻意使用。

故答案為:D。8.根據原文“張公藝寫了一百個‘忍’字:一切糾紛,忍讓為重,這即是‘百忍堂’的來歷。溫良恭儉讓是張家性格的組成部分”可知,作者寫百忍堂典故,是為了寫出張氏家族“溫良恭儉讓”的家風傳承,這也豐富了文章內容。

根據原文“對于張姓的子弟說來,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張元幹,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因此,張元幹慷慨悲涼、落拓不羈的詞風讓我大為寬慰:張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與浪漫的基因,這或許是一個比文學史排名遠為重要的事情”以及下文對張元幹的重點描寫可知,以“百忍堂”的典故過渡,引出張元斡性情剛烈不屈的特點。

整篇行文中,大部分是“我”的游記見聞,而在此之外,作者還穿插了對張元幹的人物評價,以及關于張氏家族“百忍堂”的歷史典故,插敘歷史故事使思路富于變化,讓行文充滿了節奏感。

根據原文“月洲村出了一個狀元、兩個尚書、近五十個進士;對于張姓的子弟說來,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張元幹,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我想說的是,月洲村的張氏擁有另一份額外的慶幸:他遺傳給我們一份大丈夫的血脈”可知,文章以家族的歷史故事寫家風傳承,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韻味。9.在取材上,原文第四段“一條清澈的溪流進入村莊后繞了個彎,仿佛在地面寫了一個‘月’字,溪流兩旁綠樹雜沓,竹林婆娑,樹蔭之中小鳥啁啾……當然是我們老張家祖先取的名”展現了張氏聚居地月洲村的自然風貌;第六段“張元幹的詞風激昂豪邁。許多人覺得,蘇軾與辛棄疾之間就醒目地站著一個張元幹。他的兩首《賀新郎》‘夢繞神州路’和‘曳杖危樓去’不僅名垂詞史,而且張貼在月洲村的墻上……”是對人文的描寫;第七段“百忍堂”典故和最后一段張元幹的人生經歷敘述了歷史故事,而文章開頭則是對現實的描寫。因此,本文取材自由,自然、人文,歷史、現實皆有觸及,選材不受時空限制。

在所用手法上,原文第一、二段敘述了“我”的人生經歷及參觀張氏家族的經歷以及所述的張氏家族歷史故事,是敘述;第四段對月洲村的風景,則展開了具體的景物描寫;而“對于張姓的子弟說來,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張元幹,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因此,張元幹慷慨悲涼、落拓不羈的詞風讓我大為寬慰:張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與浪漫的基因,這或許是一個比文學史排名遠為重要的事情”等語句,則運用了議論手法。因此,全文手法運用自由,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融為一體,表達方式無拘無束。

在情感表達上,根據原文“我絲毫未曾意識到與這個村莊的血緣關系……對這句話充耳不聞”“突然讓我意識到,周圍這些面孔黝黑的農民都是我的宗親,我們的身軀之中流淌著相同的血脈。一種異樣的感覺掠過內心”“因此,張元幹慷慨悲涼、落拓不羈的詞風讓我大為寬慰”“我想說的是,月洲村的張氏擁有另一份額外的慶幸:他遺傳給我們一份大丈夫的血脈”可知,作者在行文中情感表達自由,從漠然,到驚訝,再到親切,最后到強烈的自豪,節奏感強。

在語言風格上,作者全文基本上都用長句,且用詞傳神,如“張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與浪漫的基因,這或許是一個比文學史排名遠為重要的事情”“他遺傳給我們一份大丈夫的血脈”等。這些長句的表達使得全文語言表達汪洋恣肆而又文氣貫通。

在行文思路上,作者在第一段敘述自己因為姓氏問題而起筆名的經歷展開,然后記述自己到張氏聚居地、張元幹家鄉月洲村的游蹤,到后面敘述張氏家族歷史故事,以及對張元幹詩歌、人物的品評。行文思路自由,開合自如。【答案】10.BFK11.B12.B13.①范氏、中行氏尊重賢才卻不能重用,輕視不才的人卻不能斥退他們。②君子慎重選擇自己要跟從的人,跟從的人不恰當(合適),就會有進入羅網的禍患。14.①孔子教育弟子不擇時擇地。(或者孔子隨時隨地都會教育弟子)②孔子教育弟子不是生硬地說教、灌輸道理,而是結合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現象隨機對弟子進行點撥、啟發。【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考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言閱讀能力,還要在整體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關鍵點:人名、地名、官職名、年號、語氣詞、動賓搭配、句式整齊等。要根據語意做題,可用排除法。

(2)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和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關于實詞,本題考查的是一詞多義,平時的學習中應對重要的文言實詞多加積累,做題時結合句子進行判斷即可。關于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

(3)本題考查篩選并概括文中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看清題干要求,然后依據人名、地名、官名、時間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再將選項與原文進行比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與原文不符合之處。

(4)本題考查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譯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按照翻譯六字訣換、調、補、刪、留、變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實。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

⑸本題主要考查文本內容理解分析及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關鍵語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概括即可。

【附參考譯文】子路問孔子:“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孔子回答說:“在于尊重賢才并且輕視不才的人。”子路說:“范氏、中行氏尊重賢才并且輕視不才的人,他們為什么還是滅亡了呢?”孔子說:“范氏、中行氏尊重賢才卻不能重用,輕視不才的人卻不能斥退他們;賢能的人知道自己得不到重用就怨恨他,不才的人知道自己受輕視就仇恨他。賢能的人怨恨他,無能的人仇恨他,怨恨和仇恨同時存在,范氏、中行氏想要不滅亡,可能嗎?”魯哀公問孔子:“我聽說健忘嚴重的人,搬家的時候把妻子都忘了,有這樣的事情嗎?”孔子回答說:“這不是最健忘的人。最健忘的人連他自己都忘了。”魯哀公說:“可以說給我聽聽嗎?”孔子回答說:“從前,夏桀責為天子,富有天下,不遵循夏禹的正道,荒淫于聲樂,沉醉于酒宴。他的臣子中有一個左師觸龍,不斷地阿諛奉承,商湯殺死了夏桀,左師觸龍也被處死,連四肢都不能埋在同一個墳墓里。這就是連他自己都忘了的人。”魯哀公臉色改變,說:“講得好。”孔子外出游歷,半路上聽到有人哭泣的聲音,聲音非常悲哀。孔子說:“快走!快走!前面有賢人哭泣的聲音。”走了不遠,看到了,是丘吾子,拿著鐮刀,帶著繩子哭泣。孔子讓車停在路邊然后下來,問道:“一先生莫非有喪事嗎?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丘吾子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孔子說:“我想聽一聽您這三個過失。”丘吾子說:“我年輕時勤學好問,走遍天下,回來后我的父母已經去世,這是第一個過失;我侍奉的君王奢侈傲慢,我進諫沒有成功,這是第二個過失;我重視交朋友但后來交情斷絕,這是第三個過失。想要樹平靜下來但是風不停止,兒子想要奉養父母但是雙親卻不在世了。一去不復返的,是歲月時光;不能再次見到的,是去世的雙親。讓我從此離開人世吧。”于是自刎而死。孔子說:“弟子們記住這些話,這些話足以作為自己的鑒成呀。”于是回家奉養雙親的弟子有十三人。孔子看見一個用網捕鳥的人,他所捕捉到的都是黃口雛鳥。孔子說:“捕到的都是幼烏,偏偏捉不到大鳥,為什么?”捕鳥的人說:“大鳥警惕性高所以難以捕得,小鳥貪吃所以容易捕到。幼鳥跟從大鳥的,捉不到;大鳥跟從幼鳥的,能夠捉到。”孔子回頭對弟子說:“君子慎重選擇自己要跟從的人,跟從的人不合適,就會有進入羅網的禍患。”10.句意:孔子說:“捕到的都是幼烏,偏偏捉不到大鳥,為什么?”

“曰”后為說的內容,應斷開,即B處;

“黃口盡得”與“大爵獨不得”結構一致,應分別成句,前后斷開,即在FK處。

故答案為:BFK。11.A.正確。都是逢迎,奉承。句意:不斷地阿諛奉承。/稱官位高的人為老師,就近于阿諛奉承。B.錯誤。都是容色改變的樣子。句意:魯哀公臉色改變說。/蘇子容色改變。

故答案為:B12.B.“而是忘掉自己的出身”理解錯誤,原文是“忘之甚者,忘其身”,身是“自身”的意思,從后文例子看,左師觸龍一味阿諛奉承,導致身死人手,未涉及他的出身問題。

故答案為:B。13.得分點:

(1)“賢”,賢才;“賤”,輕視;“不肖”,不才的人;

(2)“慎”,慎重,謹慎;“其人”,指選擇跟從的人;“患”,禍患。14.①由原文“孔子行游,中路聞哭者聲,其音甚悲……孔子曰:‘弟子記之,此足以為戒也’”可知,孔子教育弟子不擇時擇地。(或者孔子隨時隨地都會教育弟子)

②由原文“子見羅者,其所得者皆黃口也。……孔子顧謂弟子曰:‘君子慎不得其人,則有羅網之患’”可知,孔子教育弟子不是生硬地說教、灌輸道理,而是結合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現象隨機對弟子進行點撥、啟發。【答案】15.C16.①宋仁宗最刺眼的是“明代暫遺賢”“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②宋仁宗把柳永定位成一個喜好風流的人,既然柳永認為朝廷不清明,就讓他專心去填詞作曲,黜落了他。【解析】【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的能力。解答本題,先讀懂詩歌,再結合題干中的提示,在詩歌中找到相關內容,并組織語言作答。15.C.“是自甘墮落、自暴自棄的表現”錯誤,柳永這樣寫,是詞人恃才負氣的表現,也是他表示抗爭的一種方式。

故答案為:C。16.在宋仁宗看來,何謂“明代暫遺賢,如何向”?何謂“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更何況宋仁宗喜好填雅詞,而柳永卻只擅長于填俗詞。還未見面,柳永就在宋仁宗的心里定位成一個喜好風流的人。既然柳永認為朝廷不清明,既然愿意“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暢”,那不如去填詞作曲,了心中所愿吧!宋仁宗臨軒放榜時想起這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十分惱怒,“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君王一句話,柳永就這樣被黜落了。柳永日后也真的像詞中所說,流連于坊曲之間,以填詞了此一生。17.【答案】(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2)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3)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名句名篇的能力。書寫時需要注意的字形有:“緣”“庭”“繁”“寡”。故答案為:(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2)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3)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誦,分為直接性默寫和理解性默寫兩種類型。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既要注意記憶、積累,同時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和賞析。答題時看清題目要求,本題屬于理解性默寫。寫錯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答案】18.一以貫之/始終如一;薪火相傳/一脈相傳;朝氣蓬勃/欣欣向榮;脫穎而出/嶄露頭角19.通過品讀這些流傳至今的古典詩詞,我們走進先賢偉大的心靈,感受來自歷史深處的家國之思,感動于先人們探索宇宙的偉大夢想。20.A【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讀懂文本,分析成語所在句子的語境,再根據自己的積累填寫合適的成語。

(2)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瀏覽劃線句,然后按照主謂賓的成分壓縮句子,先觀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當、殘缺等問題,再分析修飾成分。

(3)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解答本題,需要在平時學習中識記引號的用法,答題時逐個判斷選項,選出與畫線句子相同的一項。18.第一空,由前文“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詩言志的傳統……”可知,此處突出該傳統始終未變的特點,故填“一以貫之/始終如一”。一以貫之:指做人做事,按照一個道理,從始至終都不會改變。始終如一:自始自終一個樣子。指能堅持,不間斷。

第二空,由前文“現代人也可以借由中華詩詞”以及后文“做出堅定而有詩意的全新表達”可知,此處強調“價值與信仰”的傳承,故填“薪火相傳/一脈相傳”。薪火相傳:前一根柴剛燒完,后一根柴已經燒著,火永遠不熄,比喻師生傳授,學問一代代地繼承下去。一脈相傳:由一個血統或派別世代流傳承襲下來。

第三空,此處修飾“新時代”,突出“新時代”的生機和昌盛,故填“朝氣蓬勃/欣欣向榮”。朝氣蓬勃:形容精神振奮,斗志旺盛,充滿生氣。欣欣向榮:形容草木長勢繁盛。后比喻事業蓬勃發展,興旺昌盛。

第四空,由前文“比如《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詩意中國》等文化節目,激發了詩詞文化熱,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選手從節目中……”可知,此處表達“青少年”更好地展露了自己的才能,故填“脫穎而出/嶄露頭角”。脫穎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即本領全部顯現出來。嶄露頭角:比喻突出地顯露出才能和本領(多指青少年)。19.原句語病有:

一是語序不當,應把“我們感受來自歷史深處的家國之思,走進先賢偉大的心靈”改為“我們走進先賢偉大的心靈,感受來自歷史深處的家國之思”。

二是不合邏輯,“感動先人們探索宇宙的偉大夢想”改為“感動于先人們探索宇宙的偉大夢想”。20.畫波浪線句子的引號表特定稱謂。A.特定稱謂;

B.引用;

C.特殊含義;

D.諷刺。

故答案為:A。【答案】21.要借助DNA測序這樣的高科技手段;要對研究對象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要有嚴謹的研究態度;要有豐富的歷史地理知識。22.其中一個樣本與眾不同;它是怎么流落野外的呢;既然馬是地位象征。(意對即可)【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壓縮語段的能力。考古研究者需要具備的條件應有內因和外因。據此篩選概括信息即可。

(2)本題考查補寫句子能力。這類題目要求所補寫的句子內容貼切、語意連貫、邏輯嚴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數限制。所補寫的句子的內容來源于文本。具體說,所補寫句子的內容、語言要從上下文的有關材料中去提煉和概括,離開文本不可能補寫正確。所補寫句子與上下文關系:或引領下文,或總結上文,或與上下文銜接連貫。“詞語從文本中來”“引領、總結、銜接”這兩層意思要綜合起來,這樣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幾乎是唯一的。21.結合“經過DNA測序,確定這塊碎片屬于美洲最早家馬的”可概括出,要借助DNA測序這樣的高科技手段;

結合“這一發現引起了德索強烈的好奇……德索認為,由于馬是西班牙貴族地位的象征,因此在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