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興化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三歷史試題調研測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詩經》中有記載:“載芟除草”載柞(砍樹),其耕澤澤。干耦其耘,徂隰哇地)徂畛(坡田)。…為酒為醴,蒸畀祖妣,以洽百禮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為,我藝黍稷。詩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下列選項中,對此解讀正確的是①簡單落后的耕作方式②集體勞作的生產方式③祭祀和重大典禮的樂歌④南方地域特色和神話色彩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2.與下面宣傳畫中人物形象相關的國家是A.德意奧 B.德意日 C.英法美 D.德美蘇3.美國憲法的起草人漢密爾頓和麥迪遜分別代表北部資產階利益和南部種植國奴隸主利益,兩人在很多問題上存在分歧,但以他倆為首的代表們在經歷了長期激烈爭論之后。最終卻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決定實行聯邦制。這表明A.憲法起草人不同立場引起會議爭論B.憲法代表了美國人民的根本利益C.雙方都主張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D.美國南北方經濟矛盾被徹底根除4.《大國崛起》中這樣描述一個國家:“位于歐洲大陸的最西端……;兩百多年前……橫掃歐洲;在19世紀,它擁有的海外殖民地僅次于英國;這里……曾經進行過各種社會理想的實踐。”這個國家是A.德國 B.英國 C.俄國 D.法國5.羅斯福新政得到廣大工人的擁護,但是也有部分資本家將其稱為“剝削富有者的暴政”。以下新政政策最容易引起資本家反對的是()A.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B.復興工業,調整農牧業C.政府擔保存款,恢復銀行信用D.實施社會保障,縮小貧富差距6.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時,被一個公民請求代寫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問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為什么,我甚至還不認識這個人;但是到處都稱呼他為‘公正之士’,我實在聽煩了。”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A.充分體現了公民的意志B.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C.實際上不起任何作用D.是審判民主敵人的最佳方式7.蘇格拉底說:“人知道自己便會享受許多幸福,對于自己有錯誤的認識便會遭受許多禍害。至于沒有自知之明而對自己的能力有錯誤的認識的人,……他們不但不能獲得好的東西,反而要陷入災禍之中。”下列選項對蘇格拉底幸福觀的理解正確的是A.人既要自由也要自律 B.重視人的價值和打破神的權威C.倡導幸福從知識中來 D.追求理性而完全否定感官幸福8.學者王加華說,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鄉村工業大發展,工業時間日益取代農事時間成為民眾年度時間生活的軸心,相應陽歷歷法體系、鐘點時間亦日益在民眾中普及開來,守時、時間就是金錢等觀念在民眾頭腦中逐步建立起來,這歸根于A.民眾時間觀念轉變 B.民眾生活習慣轉變C.經濟結構的變動 D.民眾觀念的西方化9.有學者指出,自然法作為一種“元則”,即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則,是構成近代西歐高效制度的關鍵特征。這種以自然法為基礎的制度起源于羅馬法的所有權制度,以及由這一制度產生的羅馬保民官制度等等,就是保護無權者以對抗掌權者。由此可知A.自然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發展的根本動力B.羅馬開創的法律和制度對后世具有深刻影響C.自然法是羅馬法律制度體系中最重要的內容D.羅馬法的本質特征是保障無權者對抗有權者10.工匠造物講究的是“工匠精神”,并在專業、專注與專攻上只做好一件事。孔子對待這種精神的態度有過從“君子不器”、“玩物喪志”到“道器不離”的轉變,并提出了“經世致用”的思想。孔子的主張A.意在強調器以載道的功能價值 B.阻礙了中國古代的科技進步C.主要基于春秋時代的現實需求 D.反映其思想觀點的保守頑固11.封君與周王室之間,除軍事與經濟聯系外,還依仗宗族紐帶,用祖先崇拜的繁縟禮節,以朝貢、通婚、封賞等方式加強親戚之間的關系。親緣網絡的倫理要求,是敦睦親戚的孝道。周人統治的機制從而取得了道德的意義。這反映出西周A.王室強化對封君的垂直管理 B.推行儒家以德治國的政治理念C.禮樂制度是西周政制的核心 D.宗法關系成為維系王權的紐帶12.春秋時期,魯國季氏家臣南蒯叛亂,事敗后逃至齊國,齊景公呵斥其為“叛徒”!南蒯解釋道:“我是想幫助魯國君王奪回政權啊。”齊國大夫韓晳指出:“身為季氏的家臣,卻奢言加強魯國公室的權力,罪過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由此可見當時A.士階層日益成為重要力量B.齊國積極維護周大子權威C.禮樂制度仍有社會約束力D.宗法制度已被諸侯破壞13.下圖為“世界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率”,對圖表中數據變化反映的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布雷頓森林體系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B.二戰后各國間的關稅貿易壁壘徹底消除C.“新經濟”的出現推動了世界貿易發展 D.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接受14."下表是不同文獻對唐宋時期江南經濟狀況的記述。據此可以認定的歷史事實是A.長安地區物資嚴重缺乏 B.江淮已成為全國經濟重心C.揚州成為最富庶的城市 D.江南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15.如圖表明古代中國歷史上共有四個寒冷期,分別為:西周寒冷期、東漢南北朝寒冷期、兩宋寒冷期和明清寒冷期。氣候的變遷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響。以下結論合理的是A.溫暖期比寒冷期更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強化B.寒冷期造成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大分裂C.明清兩朝的興衰深受到當時氣候的影響D.氣候變化影響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轉移16.1919年,李大釗在某文中寫到“我們把這些零碎的資料,稍加整理,……把他轉介紹于讀者,使這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這里的“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是指A.進化論 B.三民主義C.馬克思主義 D.十月革命經驗17.19世紀60年代前期,英國人赫德向清政府提出創辦一個仿效西方的全國郵政系統,清政府沒有接受。1896年,清政府正式開辦了國立郵政——大清郵政,后設郵傳部,接管全國郵政。這一變化反映出A.英國在侵華中占主體地位 B.近代化的趨勢和時代要求C.中國近代通訊業開始起步 D.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工具18.明朝政治制度下,雖一切事權主要集中在皇帝,但有許多事情是必經廷推、廷議、廷鞫的。重要高官由九卿或再加上巡撫、總督開會來公開推舉,是為“廷推”:凡是遇到重大政事,也常由七卿、九卿公決,是為“廷議”;倘使有重大的獄訟無法解決,也由七卿、九卿開會定讞,是為“廷鞫”。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明朝政治制度具有民主色彩 B.形成了皇權外的決策機構C.皇權受到一定的限制 D.政府行政效率大大提高19.1859年(清咸豐九年)6月25日,英法聯軍艦隊14艘(其中英國軍艦11艘、法國軍艦2艘、美國軍艦1艘)不宣而戰攻打天津大沽口炮臺,并強行駛入海河。天津守軍英勇還擊。這次保衛戰是鴉片戰爭以后清軍抗擊外來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大勝仗,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唯一的一次勝仗。由此以后①大沽口炮臺成為近代中國最堅固海防工事②天津的城市布局發生重大變化③中國的海軍開始步入近代化④清政府的權力結構發生變化出現洋務派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0.某歷史研究性學習小組在探究“影視材料中的歷史”時發現,電視劇《潛伏》中多次出現解放戰爭后期國民黨將領搶購黃金和美金的情節。當時美金像黃金一樣被搶購的主要原因是A.《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B.《布雷頓森林協定》的影響C.《聯合國家憲章》的要求D.《關稅和貿易總協定》刺激21.1991年《歐洲聯盟條約》、1992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表明,歐共體將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共同貨幣、外交和安全政策與防務的聯盟。歐盟的建立有利于構建一個A.區域統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C.歐美協作的世界 D.勢力均衡的世界22.1902年,北京城一茶館里有四位漢人在聊天。張三說:“我看過譚嗣同赴法場。”李四說:“我參加過義和團。”王五說:“我家住在東交民巷。”趙六說:“我讀過《天演論》。”他們中肯定有一個人在說謊。這個說謊的人是A.張三 B.李四 C.王五 D.趙六23.“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引文中的會議是指A.1943年開羅會議B.1945年舊金山會議C.1954年日內瓦會議D.1955年萬隆會議24.1949年3月,黨的某次會議報告中說:“人民解放軍永遠是一個戰斗隊,又是一個工作隊。隨著戰斗的逐步減少,工作隊的作用就增加了。有一種可能的情況,即在不要很久的時間之內,將要使人民解放軍全部地轉化為工作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估計到。”將人民解放軍轉化為工作隊主要是A.結束戰爭實現國內和平的需要 B.為工作重心轉移做準備C.土地改革深入開展的客觀要求 D.國共北平和談達成共識25.“經過政治教育,紅軍士兵都有了階級覺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權和武裝工農等項常識,都知道是為了自己和工農階級而作戰。因此,他們能在艱苦的斗爭中不出怨言。”的這段話最有可能出自于A.《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B.《井岡山的斗爭》C.《論人民民主專政》D.《新民主主義論》26.有學者說,作為清政府對外交往體制的“廣州體制”,其內容至少包括這幾個方面:一口通商;“公行”壟斷貿易;拒絕與外人平等交往;限制外人自由。這一體制被打破始于()A.乾隆年間 B.道光年間C.咸豐年間 D.同治年間27.如圖為1961—1971年聯合國大會上關于恢復新中國合法席位的投票情況。總體來看,此種變化反映出A.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 B.國際社會需要中國發揮作用C.第三世界主導了聯合國 D.中美之間的關系實現正常化28.張載所開創的“關學”以“躬行禮教”為宗旨,為宋代重新解釋儒家禮教中關于天命、鬼神的經典,構建儒學宗教觀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可知,張載的思想A.與傳統儒學背道而馳 B.推動儒學的唯物傾向C.以闡釋經書字句為主 D.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29.1969年冬,聯邦德國領導人勃蘭特主動提出“新東方政策”,主要包括承認歐洲各國現有邊界,改善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系;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愿意實現兩國關系的正常化。這反映出A.冷戰的中心將發生轉移 B.西德積極謀求政治影響力C.歐洲統一大市場的發展 D.東西歐間的矛盾得以化解30.1947年12月,在中共中央委員會上指出:“現存戰爭的主要地點已經不是在解放區內進行,而是在國民黨統治區內了,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說明當時A.國共力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B.人民解放軍戰略決戰時機成熟C.國民黨的全面進攻遭到失敗D.人民解放軍戰略戰術有所調整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自古以來注重救災制度的建設,蠲免稅賦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唐以前并沒有固定的蠲免標準,唐以后規定趨于詳細唐時救濟區域多在京師,而對于偏遠的嶺南一帶所占比例甚少,隋唐時還出現了義倉制度,宋代又出現了社倉制度。道光年間,西方社會的救荒濟貧思想與中國傳統救荒理論相融合,產生了一些新的救災制度。比如官方單純的救濟演變為更注重對災民進行生產技能的培訓。在政府救助的同時,往往鼓勵民間富戶捐獻,很大程度上補充甚至部分取代了政府在災荒救濟中的角色與地位。——摘編自李軍《我國古代救災制度的演變特征》材料二在英國減災救災機制中,首相是減災救災管理體制的最高行政官,而協調和決策的最高機構為內閣緊急應變小組。在政府減災救災中實行分權化和多元化管理,技勵多部門參與和協作。英國的新聞媒體非常發達,并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與專業性,在災害信息傳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英國政府高度重視與民間公益組織在減災救災事務上的合作,非政府組織是政府之外公共應急資源的籌集者,它們可以廣泛動員政府財政體系之外的社會公益資源來向危機受害者提供援助,有效彌補政府的資源短缺。——摘編自孔新峰《英國減災救災社會參與機制分析》(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救災制度的措施。并簡要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在救災制度建設上與中國古代的共同特點。概述二者在國家治理中所體現的歷史價值。32.材料伴隨著日本侵略而興起的中國全面抗日戰爭,逐漸地積累了新的現代化因素。在全面抗戰開始之前,蔣介石國民黨中央實行高度的獨裁政治。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實際上是為實行民主政治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共產黨在七七事變后不久即提出了“改革政治機構”的要求,與此同時,其他政治派別也先后發出了開放民主的聲音。而國民黨則把“建國”作為重要的目標與“抗日”的口號并列提出。1938年3、4月間,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抗戰建國綱領》,提出成立國民參政機關,為實現憲政作準備,并提出對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予以合法的充分保障。不久,有各個不同政治派別參加的國民參政會成立,參政員雖非民選,但確實有廣泛的代表性。從“建國”的意義上去看,這當為中國歷史上一次民主政治建設的良好開端。中國在抗日戰爭時期積累起來的現代化因素,還表現在中國社會在戰爭期間發生的其他重大變遷,這些變遷包括人民覺悟的提高、文化的傳播、工業布局的調整等諸多方面。然而,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的現代化又陷入了絕境——摘編自榮維木《從抗日戰爭看中國現代化歷程的頓挫與嬗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抗戰為中國所積累的現代化因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抗戰勝利后中國的現代化陷入絕境的原因。33.材料倉儲建設是明朝社會保障體系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明朝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對糧食倉儲制度加以完善,設立了種類眾多的糧倉,其中比較重要的是預備倉、濟農倉、常平倉。洪武元年,朱元璋“令天下立預備倉,糴谷收貯以備賑濟。”預備倉設置在居民聚集的地方,任用當地德高望重、家境殷實的人進行管理,每年戶部掏出來兩百萬貫從老百姓手里買糧,然后儲存在這些預備倉里面,如果碰上災年的話,就開倉放糧賑災。濟農倉是用來救濟農民的,“各州縣以官鈔糴米入倉,倉米供興修水利、荒年賑濟及抵補漕運拖欠之用。皆為借支,秋成抵數歸倉。”常平倉,古代為調節米價而設置的一種倉廩,《明實錄》記載:“今后宜令各府州縣設常平倉。每遇秋成,官出錢鈔收糴入倉。如遇歉歲,平價出糶。蓋米價不踴則物價自平,如此則官不失得,民受其惠矣。”明朝政府十分重視儲積,曾多次下達整頓倉儲詔令,“命遣官巡視州縣儲備倉,有慢令及欺蔽者罪之”;又規定地方存糧的數量,并作為考核地方官政績的指標。正是得益于這些種類不同的糧倉的建設,明朝在救災方面都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摘編自崔贄《明代的備荒倉儲》(1)根據材料,概括明朝備荒倉儲建設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朝備荒倉儲制度的作用。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材料信息“千耦其耘”體現了簡單落后的耕作方式和集體勞作的生產方式,“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體現了祭祀和重大典禮的樂歌,由此可知,①②③正確;“楚辭”具有南方地域特色和神話色彩,故④錯誤。所以本題答案為C項,ABD錯誤。2、B【解析】
根據所學內容可知,漫畫中的人物應該是日本、德國和意大利的元首,德意日法西斯在二戰中結成軸心國,故選B項;漫畫中的人物與德意日有關,和奧地利無關,排除A項;英法美蘇都是德意日對立面的國家,排除CD項。故選B。3、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漢密爾頓和詹姆士·麥迪遜兩人在很多問題上存在分歧,但都主張實行聯邦制,故C選項符合題意。材料重點說的是最終達成的結果而非爭論,A選項排除。憲法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而非美國人民,B選項排除。美國南北方經濟矛盾被徹底根除的說法不符合史實,D選項排除。4、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位于歐洲大陸最西端的法國,拿破侖在位時期進行的對外戰爭橫掃歐洲,并于19世紀擁有了廣闊的海外在殖民地,D正確;A、B、C與材料不符。5、D【解析】
羅斯福新政中的“實施社會保障”觸及到資本家的利益,一定程度體現下層民眾的利益,所以遭到資本家的反對,故選D;興辦公共工程也創造資本家投資機會,排除A;復興工業,調整農牧業,符合資本家的直接利益,排除B;政府擔保存款,恢復銀行信用,有利于化解資本家的融資問題,排除C。6、B【解析】
根據材料中投票人在不認識當事人的情況下,僅憑個人感覺,讓人代為投票的現象,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不是真正的民主和理性的判決,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雅典民主的局限,而不是充分的民主,A項錯誤;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對維護民主政治起了一定作用,C項錯誤;材料中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具有主觀性和隨意性,不是審判民主敵人的最佳方式,D項錯誤。7、C【解析】
根據材料“人知道自己便會享受許多幸福”“沒有自知之明而對自己的能力有錯誤的認識的人,……他們不但不能獲得好的東西,反而要陷入災禍之中”可知,蘇格拉底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即幸福從知識中來,C正確;A是康德觀點,排除;B項是文藝復興的主張,排除;D表述絕對,而且與蘇格拉底幸福觀無關,排除。8、C【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80年代以后,農村中陽歷歷法體系、鐘點時間日益在民眾中普及,守時、時間就是金錢等觀念在民眾頭腦中逐步建立,這歸根于鄉村工業的大發展,即鄉村經濟結構的變動,故C正確;民眾時間觀念、生活習慣轉變是材料反映的現象,不是原因,故AB錯誤;材料體現不出民眾觀念的西方化,故D錯誤。9、B【解析】
材料表明,自然法蘊含“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則,是構成近代西方國家高效制度的關鍵,這種以自然法為基礎的制度起源于羅馬的所有權制度及其衍生的保民官制度,體現出羅馬開創的法律和制度對后世具有深刻影響,故B項正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資本主義的發展,A項錯誤。自然法是羅馬法的指導思想,不是具體的法律制度,C項錯誤。羅馬法的本質特征是維護奴隸主的統治,D項錯誤。10、C【解析】
據材料“孔子對待“工匠精神”的態度有過從‘君子不器’、‘玩物喪志’到‘道器不離’的轉變,并提出了‘經世致用’的思想。”信息可知,孔子從對“工匠精神”的不認可,到提出“道器不離”的道器關系,甚至提出了做事、做學問只要有益于國家、社會,就應該被社會承認,孔子思想的變化體現了春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適應了春秋時代的現實需求,C正確;意在強調器以載道的功能價值只是“道器不離”的關系解讀,而沒有涉及孔子精神態度的變化,A片面;材料強調的是孔子精神的積極意義,B、D說法錯誤。“君子不器”意思是指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玩物喪志”是指玩弄無益之器物,易于喪失意志,貽誤大事;“道器不離”即指抽象道理與具體事物的關系,或精神與物質的關系;“經世致用”可以理解為學問必須有益于國事。11、D【解析】
根據材料“還依仗宗族紐帶,用祖先崇拜的繁縟禮節,以朝貢、通婚、封賞等方式加強親戚之間的關系。親緣網絡的倫理要求,是敦睦親戚的孝道”結合所學可知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成為維系王權的紐帶,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故選D;A是分封制,與題意不符,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儒家治國理念和禮樂制度,排除BC。12、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強調的是魯國季氏家臣南蒯叛亂,逃至齊國,沒有對士階層是否重要進行闡釋,故A項排除;材料中沒有對周天子權威進行維護,齊國大夫韓晳所要表達的是身為季氏的家臣卻加強魯國公室的權力,旨在說明南蒯背叛了季氏,意為起違反了禮制,也就是說禮樂制度仍有社會約束力,故B項排除,C項正確;春秋時期宗法制度還沒有被破壞,故D項排除。點晴:解題時需要能夠透過史料現象獲取歷史本質,緊扣材料中“魯國季氏家臣南蒯叛亂”的歷史現象,從禮樂制度對社會的約束力分析歸納即可。13、A【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時期世界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率不斷上升,世界貿易快速發展。結合所學可知,1944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它的建立暫時結束了二戰前貨幣金融領域里的混亂局面,維持了二戰后世界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轉,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中“徹底消除”的表述絕對,不符合史實;C選項錯誤,“新經濟”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與材料信息不符;D選項中“廣泛”一詞表述錯誤,在此時期還有許多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14、D【解析】
三則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區物產豐富和經濟的發達,說明江南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故D正確;材料一雖體現了長安有很多南方物品,但不能說明長安物資缺乏,排除A;材料二雖反映了江淮地區經濟的發達,但不能說明江淮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排除B;材料三并沒有反映揚州的富庶,而是江南地區成為京師的物資供應地,排除C。故選D。15、D【解析】據材料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因此氣候是促成經濟重心的南移深層原因,宋代我國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故D選項正確;中央集權的強化是不斷上升的趨勢,與圖片中氣候的變遷的曲線圖不一致,故A選項錯誤;寒冷期也不是南北大分裂的主要原因,故B選項錯誤;明清兩朝的興衰是政治、經濟、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的,故C選項錯誤。故選D。點睛:本題屬于數據分析類選擇題,解題的方法一般是:區分時空范圍和階段、提取各個階段不同的數據進行對比和歸納,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結論和規律,例如,兩宋時期的氣候寒冷的數據密集,結合經濟重心南移的知識即可判斷。16、C【解析】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1919年,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該文既是中國人比較系統地介紹和分析馬克思學說的開山之作,也標志著李大釗已經由一個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所以這里的“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是指馬克思主義,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此時期李大釗向中國傳播的是馬克思主義,不是進化論;B選項錯誤,三民主義正式提出于1906年,不是“零碎的資料”,李大釗也沒有宣傳三民主義;D選項錯誤,十月革命經驗不是“學說”。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17、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1896年清政府創辦了近代化的郵政系統,說明當時中國社會近代化趨勢明顯加強,順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B正確;A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早在1881年中國就已經引進了電話,C錯誤;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是在《辛丑條約》簽訂后,D排除。故選B。18、C【解析】
根據“有許多事情是必經廷推、廷議、廷鞫”可知,材料強調明朝時期的皇權一定程度上受到制度性的制約,故C正確;明朝實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并不民主,排除A項;“廷推”、“廷議”、“廷鞫”都沒有最終的決策權,排除B項;材料與行政效率無關,排除D項。19、B【解析】
大沽口保衛戰取得了勝利,并不能說明大沽口炮臺是最堅固的工事,①錯誤;②③④均符合題意,故選B;ACD不符合題意,排除。20、B【解析】
根據《布雷頓森林協定》的規定,美元同黃金掛鉤,美元等同于黃金,因此美金像黃金一樣被搶購,故答案為B項;《聯合國家宣言》主張共同戰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決不和敵國單獨議和,排除A項;《聯合國家憲章》確立了聯合國的宗旨、原則和組織機構設置,規定了成員國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以及處理國際關系、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排除C項;《關稅和貿易總協定》致力于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排除D項。《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同黃金掛鉤、其他各國貨幣同美元掛鉤。按照這種規定,美元等同于黃金,從而美元有了“美金”的說法。根據這種制度,與美元比起來,其他國家的貨幣處于從屬地位,確立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中心地位。21、B【解析】
歐盟的成立,歐盟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共同貨幣、外交和安全政策與防務的聯盟,成為個多元并存的世界,|B正確;材料指出歐共體發展為擁有共同貨幣、外交和安全政策與防務的聯盟,而不是區域統一,排除A;材料未涉及與美國協作的有效的信息,排除C;材料未涉及勢力均衡的有效信息,排除D。22、C【解析】
東交民巷在《辛丑條約》中被劃分為使館界,不允許中國人居住,故王五說謊,C正確。【詳解】23、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指的是周恩來在萬隆會議將陷入僵局的關鍵時刻,以“求同存異”扭轉了會議的航向,故D正確;周恩來沒有參加1943年開羅會議和1945年舊金山會議,故AB錯誤;1954年日內瓦會議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錯誤。24、B【解析】
1949年3月,解放戰爭接近尾聲,即將面臨由革命時期轉向建設時期,因此提出將人民解放軍轉化為工作隊,這是為工作重心轉移做準備,B正確;解放軍轉化為工作隊不是結束戰爭實現國內和平推動的,兩者不具備因果聯系,排除A;土地改革主要在解放區進行,1947年就已經開始,但從材料看,解放軍轉化為地方工作隊是對后續工作的一種提前安排,排除C;D中“共識”不符合史實,排除。25、B【解析】“紅軍士兵都有了階級覺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權和武裝工農”屬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井岡山的斗爭》屬于該時期著作,B正確;A屬于國民大革命時期;C屬于解放戰爭時期;D是抗日戰爭時期。26、B【解析】
“廣州體制”是指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廣州一地對外通商的對外交往體制。鴉片戰爭清政府失敗,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廣州體制”被打破。鴉片戰爭發生在道光年間,故選B項。乾隆年間廣州體制尚未打破,A錯誤;咸豐年間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不是最早,C錯誤;同治年間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不符合題意,D錯誤。27、B【解析】
依據材料時間“1961-1971年”并結合中國外交狀況可知,支持中國的國家數量逐漸上升,表明國際社會需要中國發揮作用。B正確;支持中國的國家增多,不一定代表中國綜合國力上升,A排除;主導的說法不符合史實,C排除;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時間在1972年,D排除。故選B。28、D【解析】
關學以“躬行禮教”為宗旨,促進儒學宗教觀的構建,反映了張載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的思想特點,D項正確;張載等人解釋儒家禮教,構建儒學宗教觀,是對傳統儒學的繼承與發展,A項錯誤;構建“儒學宗教觀”和關學“躬行禮教”的宗旨,與唯物傾向不符,也不是對經書的字句闡釋,BC兩項錯誤。29、B【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善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系;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德在經濟實力擴大的基礎上,提出有別于當時美蘇“冷戰”的政策,以此謀求政治影響力,故答案為B項;冷戰的中心仍然在歐洲,沒有轉移,排除A項;“新東方政策”與歐洲統一大市場沒有關系,排除C項;D項中的“得以化解”說法絕對,排除。30、D【解析】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拉開了戰略進攻序幕,的講話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表的,D正確;三大戰役后國共兩黨的力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排除A;此時戰略決戰時機尚未成熟,排除B;國民黨進攻遭到全面失敗是在1946年,排除C。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措施:蠲免稅賦;設置義倉,社倉制度;對災民進行生產技能的培訓;鼓勵民間富民捐獻。原因: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儒家思想的影響;西方思想的傳入。(2)特點:政府救助與民間救助相結合;方式多樣化;注重部門協作。價值:立足國情,注重發揮政府在國家治理中的主導作用;重視政府與民間力量在國家治理中的協作;為后世救災制度建設提供經驗和借鑒【解析】
(1)措施:依據材料一“蠲免稅賦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隋唐時還出現了義倉制度,宋代又出現了社倉制度”、“官方單純的救濟演變為更注重對災民進行生產技能的培訓”、“鼓勵民間富戶捐獻”等信息可以得出蠲免稅賦;設置義倉,社倉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玻璃制品的節能照明設計考核試卷
- 2024項目管理考試的深入研究試題及答案
- 多功能復合材料考核試卷
- 電子專業音頻設備市場動態考核試卷
- 腸道微生物群落分析的意義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內部審計審查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微生物未來發展預測試題及答案
- 拍賣行業監管政策動態監測考核試卷
- 細菌生理特性的檢驗方法試題及答案
- 定制白鋼屏風施工方案
- 公司收款委托書模板
- 宏觀經濟學全套課件(完整)
- JT-T-808-2019道路運輸車輛衛星定位系統終端通信協議及數據格式
- 鍺γ射線譜儀校準規范
- 七年級下冊數學平行線中拐點問題
- 計算機基礎知識題庫1000道含完整答案(歷年真題)
-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2023-2024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下學期5月期中歷史試題
- 走進歌劇世界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
- 20G520-1-2鋼吊車梁(6m-9m)2020年合訂本
- 城市綜合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平臺解決方案( PPT)
- (高清版)TDT 1036-2013 土地復墾質量控制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