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廣東省畢業班綜合能力測試(華嬌教育摸底測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年廣東省畢業班綜合能力測試(華嬌教育摸底測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年廣東省畢業班綜合能力測試(華嬌教育摸底測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年廣東省畢業班綜合能力測試(華嬌教育摸底測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年廣東省畢業班綜合能力測試(華嬌教育摸底測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2024年廣東省畢業班綜合能力測試(華嬌教育摸底測試)地理試題一、選擇題(48分)為緩解車流過境的弊端,大城市往往有環城高速公路。下圖示意大城市機場與環城高速公路相對位置關系的四種不同模式。完成下面小題。1.中心城區抵達機場最為便捷的模式是()A.邊緣連通式 B.穿心直連式 C.邊緣放射式 D.內置外聯式2.邊緣連通式可能帶來的主要問題是()A.機場與中心城區較割裂 B.機場交通方式單一C.機場交通與長途交通混行 D.抵離機場的方向受限3.為密切中心城區和機場之間的聯系,建議完善大城市中心城區與機場之間的()A.高速鐵路 B.普通站距地鐵 C.長途大巴 D.大站距輕軌【答案】1.B2.A3.D【解析】〖祥解〗【1題詳析】與邊緣連通式、邊緣放射式、內置外聯式相比,穿心直連式的高速公路直接連接中心城區和機場,方便從中心城區直接進入快速交通線路,中心城區抵達機場最為便捷,B正確,ACD錯誤。故選B。【2題詳析】讀圖可知,邊緣連通式沒有專門的機場高速公路,與環城高速公路完全共用線路及出入口,可能導致到達機場的車流與過境車流疊加,造成局部擁堵,因此主要問題是機場交通與長途交通混行,A正確;并沒有改變機場交通方式,也沒有使得機場與中心城區割裂,沒有限制抵離機場的方向,BCD錯誤。故選A。【3題詳析】為密切中心城區和機場之間的聯系,建議完善大城市中心城區與機場之間的大站距輕軌,這樣可以方便乘客去機場,D正確;高速鐵路和長途大巴是城際之間的交通運輸方式,AC錯誤;普通站距地鐵停靠的站點會比較多,去機場所花費的時間會較長,B錯誤。綜上所述,ABC錯誤,故選D。渤海灣沿岸由于東臨渤海且水汽足,在海陸環流影響下大霧天氣頻發。某科研人員選取沿海塘沽站和塘沽站以東近海海洋站點P平臺進行觀測。2016年12月4日2時塘沽站地面溫度為-1℃,該日該區域經歷了一次霧的過程。下面兩幅圖分別示意該日2:00—19:00塘沽站和P平臺氣溫(甲圖)和相對濕度(乙圖)變化情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該日塘沽站14:00氣溫低于2:00,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A.太陽輻射大部分被削弱 B.地面輻射散失得快C.冷空氣入侵盛行偏北風 D.經歷持續降雪天氣5.據圖推測2016年12月4日6時該區域()A.塘沽站沒有出現逆溫現象 B.塘沽站吹向岸風C.塘沽站氣壓高于P平臺 D.P平臺附近形成大霧6.2016年2:00—19:00渤海灣海岸帶天氣變化情況最可能是()A.形成海霧,未進入陸地消失 B.形成海霧,進入陸地后消失C.形成陸霧,未進入海洋消失 D.形成陸霧,進入海洋后消失【答案】4.A5.C6.D【解析】【4題詳析】該日塘沽站14:00空氣相對濕度達100%,據此可判斷塘沽站此時正經歷大霧天氣,近地面大氣中水汽和塵埃眾多,削弱了太陽輻射,導致此刻氣溫較低,A正確;近地面大氣增溫的直接熱源是地面輻射,地面輻射散失到大氣中,會使大氣溫度升高,B錯誤;該區域經歷了一次霧的過程,D錯誤;根據熱力環流原理,塘沽站氣溫低于P平臺,氣壓高于P平臺,風從塘沽站吹向P平臺,是偏西風,C錯誤;故選A。【5題詳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逆溫是近地面大氣溫度低于其上部大氣溫度的現象,塘沽站6:00前后,近地面氣溫驟降,有可能出現逆溫現象,A錯誤;根據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可知,6:00前后近海海洋站點Р平臺溫度明顯高于塘沽站,可能形成海陸風環流,塘沽站氣溫低,氣流下沉﹐吹離岸風,B錯誤;塘沽站氣壓高于P平臺,C正確;根據乙圖可知,6:00前后近海Р平臺相對濕度小于100%,不可能出現大霧天氣,D錯誤;故選C。【6題詳析】結合圖文材料可知,該日塘沽站2:00至8:00,氣溫不斷下降,相對濕度不斷上升,同一時刻近海溫度較高,形成海陸風環流,海洋水汽從高空輸送到陸地上空,氣流下沉,導致陸地水汽進一步增多,相對濕度達到100%后,陸地上會形成霧,AB錯誤。根據乙圖可知,9:00前后塘沽站相對濕度達到100%,出現霧天,一直到18:00前后霧才逐漸消散,而塘沽站位于海岸帶上,其臨近海洋也會有霧,但海洋溫度較高,空氣濕度相對較低,霧持續時間很短。綜合以上信息可判斷,2016年2:00—19:00渤海海岸帶附近形成陸霧﹐進入海洋后逐漸減弱并消失,C錯誤,D正確。故選D。生物生長必備的元素稱為生源要素,如氮、磷等。洞庭湖周邊大規模修筑堤防,對外擋水、對內圍田,形成獨特的堤垸體系。堤垸內外存在生源要素的源、匯,部分水域既承擔源的功能,也承擔匯的功能;堤垸內外通過涵閘實現生源要素遷移(下圖)。當洞庭湖區遭遇極端干旱時,外河水位下降,涵閘提水困難,生源要素遷移循環受阻。讀圖,完成下面小題。7.在圖示堤垸內外生源要素遷移系統中,僅屬于生源要素匯的是()A.自然河湖 B.地下水 C.下游圩 D.排水河渠8.水從自然河湖進入堤垸內再排泄回到自然河湖中,自然河湖生源要素濃度的變化及原因是()A.濃度升高流動性增強 B.濃度升高營養物質增加C.濃度降低吸收率增加 D.濃度降低流水沉積顯著9.遭遇極端干旱時,仍能存在的局部循環路徑有()①自然河湖→引水河渠→湖泊坑地 ②湖泊坑地→耕地魚塘→排水河渠③地表→排水河渠→自然河湖 ④地下水→引水河渠→耕地魚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7.C8.B9.D【解析】【7題詳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下游圩只有流入的生源要素,僅屬于生源要素中的匯,C正確;自然河湖、地下水、排水河渠既有流入的生源要素也有流出的生源要素,所以即屬于源也屬于匯,ABD錯誤。所以選C。【8題詳析】水從自然河湖進入堤垸內,由于堤垸內水體流動性差,水體更新慢,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增加,濃度升高,B正確,A錯誤。水體流動性差,水體更新慢,水體吸收率降低,C錯誤。水體流動性差,水體更新慢,水體沉積作用減弱,D錯誤。所以選B。【9題詳析】遭遇極端干旱時,自然河湖水量減少,不能夠通過引水河渠將水引到湖泊坑地,①錯誤;湖泊坑地較深,儲水量較大,遭遇極端干旱時,還會有一定的水量,可以補給耕地魚塘,然后匯入排水河渠,②正確;遭遇極端干旱時,地表水匱乏,③錯誤;遭遇極端干旱可以提取地下水,利用引水河渠補給耕地魚塘,④正確,故D正確,ABC錯誤。所以選D。2023年12月18日晚,甘肅省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多省震感明顯,造成房屋倒塌,經濟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地震發生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要間隔約12秒才會倒塌,即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黃金12秒”。據此推斷“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是()A.建筑物的抗震強度和系數 B.人體對緊急事件的反應能力C.地震的震級 D.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的差異11.為減輕地震造成的危害,以下做法正確的是()①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加強監測 ②提前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③地震多發區應設立避難場所 ④地震發生時乘電梯迅速外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10.D11.A【解析】【10題詳析】結合分析可知,推斷“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是橫波和縱波的傳播速度差異,縱波傳播速度快于橫波,橫波產生的危害遠大于縱波,所以12秒是黃金逃生時間,D正確,與建筑物的抗震強度和系數、人體對緊急事件的反應能力、地震的震級關系不大,ABC錯誤。故選D。【11題詳析】地震發生時,搭乘電梯是錯誤的,一旦被困電梯里,將危及生命,④錯誤;為減輕地震造成的危害,可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加強監測,做好預防、提前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降低地震發生時帶來的損失、地震多發區應設立避難場所,保護民眾安全。①②③正確,A正確,BCD錯誤,故選A。河床一般低于周邊地表,而倒置河床是一種高出周邊地表的古河流地貌,可以表征區域氣候的波動變化。沙漠中分布的倒置河床多發育在山前傾斜沖洪積平原之上。下圖示意沙漠倒置河床的形成過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河床地貌從①到②的變化反映了區域氣候()A.由干變濕 B.由濕變干 C.由暖變冷 D.由冷變暖13.導致河床高出周邊地表的主要原因是河床()A.受流水沉積作用增強 B.表層物質抗侵蝕強C.受風力侵蝕作用減弱 D.沉積物的來源增加【答案】12.B13.B【解析】【12題詳析】依據圖文材料中,①到②河床地貌的變化,可以推知:礫石、巨礫沉積于河床階段為降水較多,氣候濕潤階段,這一階段因降水增多,洪水和河流水多,帶來的礫石、巨礫多,大量沉積于河床;沙漠倒置河床形成階段為降水稀少,氣候干旱階段,這一階段因洪水和河流水的大量減少,物理風化、風力侵蝕和搬運作用占優勢,河床因有較粗硬的礫石鋪墊,風力侵蝕搬運作用較弱。河床附近沙漠上的質地松軟的砂質沉積物被風力侵蝕并搬運到它處,地勢減低,河床地勢相對增高,形成倒置河床,反快出氣候由濕變干,B對,A錯;冷暖變化對倒置河床形成影響較小,C、D兩項錯誤。故選B。【13題詳析】流水侵蝕不是其高出地表的主要原因,A錯誤;沉積結構表現為表層為抗侵蝕能力較強的顆粒較粗的礫石和膠結物,下層為抗侵蝕能力較弱的砂質、黏土質松軟物,其物質組成不同,抗侵蝕能力存在差異,長期風力侵蝕使得底層及周邊地區的松散物質更易被侵蝕,而河床表層的礫石和膠結物不易被侵蝕,最終導致河床地勢高于周邊地表,B正確;倒置河床受風力侵蝕作用增強,沉積物來源減少,C、D錯誤;故選B。天山和陰山緯度相當,是我國兩條重要的東西向山脈。天山位于新疆中部,陰山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下圖示意天山和陰山垂直自然帶譜。完成下面小題。14.天山和陰山基帶差異體現了()A.由赤道到兩級的地域分異 B.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C.垂直地域分異 D.地方性地域分異15.與北坡相比,天山南坡缺乏林帶,下列說法可信的是()A.南坡降水多 B.南坡熱量不足 C.南坡土壤濕度低 D.南坡土壤肥力不足16.天山北坡雪線較南坡低1000m的原因是()①北坡為迎風坡②北坡為背風坡③北坡為陰坡④北坡為陽坡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4.B15.C16.A【解析】【14題詳析】天山和陰山的緯度相當,都是東西向山脈。基帶的自然帶與當地水平地帶是一致的。兩者的基帶一個為典型的草原,一個為荒漠帶,二者的差異是由水分差異導致的。陰山臨海近,天山距海遠,這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B正確,兩者緯度相當,A錯誤;基帶海拔差異不大,且為不同山體,C錯誤;無法體現地方性地域分異,D錯誤。故選B。【15題詳析】同一山體,森林帶與草原帶的分布主要是由水熱組合差異決定的,森林帶的水熱組合要優于草原帶。來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受到天山北坡的抬升,在北坡形成地形雨,北坡為迎風坡降水較多,南坡處于背風坡降水較少。由于南坡又是陽坡,氣溫較高蒸發較強,故土壤水分不足,不適合需水較多的森林發育,只適合需水較少的草類生長,故AB錯,C正確。天山南部有草原、草甸,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土壤較肥沃,D錯誤。故選C。【16題詳析】影響山地雪線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氣溫和降水。氣溫多雪線高,降水多雪線較低。天山北部為迎風坡,降水較多,雪線較低。同時,北部又為陰坡氣溫低,雪線也較低,①③正確,②④錯誤,A正確。BCD錯誤,故選A。二、綜合題(52分)1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011年,中國H海運集團接管面臨虧損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簡稱“比港”),擴建大型郵輪、船只補給設施和集裝箱深水泊位。2014年,繼中歐海運線后,H集團開通以比港為中轉點的中歐陸海快線(圖)。該線于2016年投入運營,抵達比港的貨物可通過鐵路轉運至歐洲各國。2019年以來,比雷埃夫斯市逐步將市內多處保稅倉庫和物流園區遷至港口周邊。目前,比港集裝箱年吞吐量超500萬箱,覆蓋9個國家的1500個網點。(1)從地理位置角度,說明比港作為區域重要交通樞紐的優勢。(2)說明與中歐海運線相比,中歐陸海快線在貨物運輸方面的優缺點。(3)分析保稅倉庫和物流園區轉移至比港對比雷埃夫斯市發展的作用。【答案】(1)地處兩海三洲之地,是亞歐非地區貨物集散的航海樞紐和海陸轉運節點;臨近蘇伊士運河,可為過運船只提供就近補給。(2)優點:運距短,運速快,運輸效率高;途經城市多,沿線貨源豐富;受海上自然條件影響小,運輸安全性好。缺點:轉運耗時長。(3)在港口周邊形成物流產業集聚區,帶動物流等相關產業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優化城市空間結構;疏解市區內交通擁堵,減輕對居住區的影響;形成規模效應,擴大服務范圍,增加就業機會,增加外匯收入。【解析】【小問1詳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比雷埃夫斯港位于地中海,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海上交通要道,是亞非歐三洲溝通的要道,是亞非歐三洲貨物集散和海陸聯運重要的節點,交通位置優越;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距離蘇伊士運河較近,毗鄰海上交通要道,過往船只較多,能夠為過往船只提供補給,交通位置優越。【小問2詳析】中歐陸海快線運輸的優點: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與中歐海運線相比,中歐陸海快線運輸距離更短,陸運較海運運輸速度更快,所以中歐陸海快線運輸速度較快,能夠提高運輸效率;中歐陸海快線運輸陸運部分沿途經過的城市數量較多,能夠提供豐富的貨源;中歐陸海快線運輸受海上自然條件限制較小,能夠提高運輸的安全性。中歐陸海快線運輸的缺點:陸海聯運需要在港口中轉,轉運耗時較長。【小問3詳析】保稅倉庫和物流園區轉移至比港,能夠促進物流相關產業在比雷埃夫斯市集聚,能夠帶動與物流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能夠促進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優化;將市內多處保稅倉庫和物流園區遷至港口周邊,能夠減少市區交通運輸需求,緩解市區交通運輸壓力,減少物流業對居民生活的影響,提高居民幸福感;大量物流產業在此集聚,能夠發揮規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增加收益;能夠擴大比雷埃夫斯市的經濟腹地范圍,促進城市發展;能夠提供大量就業崗位,促進當地居民就業,提高當地居民經濟收入;能夠增加當地外匯收入等。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廣東韓江三角洲平原(圖左)原為海灣。距今2500年以來,該地地殼和海平面基本穩定,三角洲上逐漸形成多條高大寬闊的沙壟(圖右)。兩晉開始,大量移民陸續進入韓江流域開墾荒地,建立村鎮。宋末以來,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當地先民“與海爭地”,不斷開發濱海鹽堿地,在沙壟上建立村落。(1)說明韓江三角洲上任一條沙壟的形成過程。(2)描述韓江三角洲沙壟的走向特點,并分析沙壟數多的原因。(3)簡述韓江三角洲上村落建立時間的空間差異,并指出這些村落易遭受的自然災害。【答案】(1)河流攜沙入海后,受海水頂托在沿岸淺灘處堆積,形成水下沙堤;泥沙的持續堆積使沙堤升高,露出水面形成水上沙堤;河流和潮流攜帶的泥沙受阻進一步堆積,使水上沙堤加寬、加高,形成沙壟。(2)特點:多為東北-西南走向;與海岸線大致平行,與河流流向垂直。原因:流域開發強度大,韓江含沙量大;位于季風區,降水豐富,韓江徑流大,輸沙多,泥沙沉積速率較快,海岸線向外推移較快。(3)由西北向東南推遲。風暴潮、沙塵暴。【解析】【小問1詳析】讀圖右可知,韓江從陸地攜帶泥沙進入海洋后,受到海水頂托作用的影響,沿岸淺灘處泥沙不斷的堆積,在水下形成沙堤;由于泥沙的不斷堆積使沙堤不斷的升高,泥沙露出水面形成水上沙堤;韓江和沿岸潮流攜帶的泥沙受水上沙堤的阻擋進一步的堆積,使水上沙堤不斷的加寬、變高,形成沙壟。【小問2詳析】讀圖左可知,該地沙壟的走向多為東北-西南走向;和海岸線大致平行,河流為西北-東南走向,與河流流向大致垂直。由于韓江流域開發強度大,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植被覆蓋率較低,韓江的含沙量大,河流攜帶泥沙多;韓江三角洲平原位于廣東屬于亞熱帶季風區,降水豐富,降水量大,韓江徑流大,攜帶泥沙能力強,輸沙多,三角洲地區地形平緩,利于泥沙沉積,泥沙沉積速率較快,海岸線向外推移較快,沙壟數量多。【小問3詳析】結合所學知識,韓江從上游帶來帶大量泥沙不斷堆積,海岸線不斷向東南方向前進,故村落建立時間由西北向東南推遲。當地村落位于廣東沿海地區,多臺風,容易帶來風暴潮、沿海地區風力大,沙壟提供大量的沙源,容易形成沙塵暴。19.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塔拉灘地處青海湖東南60km,這里曾經一片戈壁沙丘,是黃河上游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從2011年開始,得益于光伏電站的建設,這里的植被逐漸恢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為保障發電效率,光伏面板需定期清洗。棄光是指光伏電站發電量沒有被電網或居民完全消納的部分,被電力行業稱為垃圾電。據國家能源局消息,我國棄光率由2015年的12%下降到2020年的2.0%,但是相對其不斷增長的發電總量,能源浪費仍十分嚴重,儲能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