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1576-2012-生產建設項目雨水蓄滲工程技術規范-河北省_第1頁
DB13-T1576-2012-生產建設項目雨水蓄滲工程技術規范-河北省_第2頁
DB13-T1576-2012-生產建設項目雨水蓄滲工程技術規范-河北省_第3頁
DB13-T1576-2012-生產建設項目雨水蓄滲工程技術規范-河北省_第4頁
DB13-T1576-2012-生產建設項目雨水蓄滲工程技術規范-河北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27.140P57DB13河北省地方標準DB13/T1576—2012生產建設項目雨水蓄滲工程技術規范Technicalcodeonrainwaterinfiltrationofproductionandconstructionprojects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河北省水利廳DB13/T1576—2012前言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河北省水利廳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河北省水土保持工作總站、河北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郭永晨、韓尚柱、周慶華、武蘭春、杜春利、魏颯、王鳳翔、王育新、白鶴嶺、李京善、潘增輝。IDB13/T1576—2012生產建設項目雨水蓄滲工程技術規范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雨水蓄滲工程的術語和定義、基本資料搜集、工程布置、工程設計、工程施工與設備安裝、運行管理等。本標準適用于生產建設項目雨水蓄滲工程的工程布置、工程設計、工程施工與設備安裝、運行管理。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5084—2005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T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1—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水質GB/T19772—200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地下水回灌水質GB50014—2006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3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118—2010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雨水蓄滲工程rainwaterinfiltration對生產建設項目建筑屋頂、地面鋪裝等地面硬化工程修建的雨水收集、貯存、入滲和利用等設施的統稱。1DB13/T1576—2012土壤滲透系數又稱水力傳導系數,為單位水力梯度下的流速,又分為初始滲透系數和穩定滲透系數。3.3徑流系數runoffcoefficient一定匯水面積內地表徑流水量與降雨量的比值。3.4峰值匯流系數peakconcentrationcoefficient區域出口的峰值流量與對應的最大時段平均降水強度和區域面積之積的比值。3.5初期徑流initialrunoff一場降雨初期產生一定厚度的降雨徑流。3.6棄流裝置initialrainwatersplit-flowdevices根據降水量、徑流深度和雨水水質,控制初期徑流排放量的裝置。3.7透水鋪裝地面permeablepavement可滲透、滯留和滲排雨水的鋪裝地面,也稱透水地面?;貪B井infiltrationrechargewell3.9滲透管溝infiltrationpipeorditch采用穿孔PVC管或滲水片材等透水材料組成的管溝。匯集的降水通過它進入四周具有一定儲水調節作用的碎石層,然后再進一步向四周土壤滲透。在城區及生活小區設置,滲透管溝可與雨水管系、入滲池、回滲井等配套使用,亦可單獨使用。低于周邊地面標高、可積蓄、下滲自身和周邊雨水徑流的綠地。通過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統截留、滯蓄、過濾、凈化雨水徑流的現象。將區域內雨水暫時滯留在管道和調蓄設施內,并按照所控制的流量排放到下游的現象。2DB13/T1576—20123.13tank雙池砂濾墻式分體結構雨水池doublepoolsandfilterwallsplittypestructurerainwater雙池砂濾墻式分體結構雨水池即在雨水池中設有過濾層,過濾層為雨水池中部縱向設置的砂濾墻,該砂濾墻將雨水池分隔成間隔分布的集雨池和清水池,該砂濾墻包括沿集雨池至清水池方向縱向疊置的至少各一層透水的粗砂層和細砂層組成。4基本資料搜集4.1水文氣象資料4.1.1項目所在地近10年以上的年、月、日降水量和短歷時(10min、20min、30min、60min、120min、360min)降水量及降水強度。4.1.2項目所在地近10年以上的年、月、日水面蒸發資料。4.2地形與地質資料項目區地形、土壤、地質和水文地質等方面的資料。4.3地下設施資料項目區現狀和規劃的地下管線和地下構筑物位置、深度、結構等方面資料。4.4其他資料4.4.2項目建設區或項目所在地的區域總體規劃、供(排)水規劃、防洪規劃、綠化規劃和生態環境4.4.3項目區的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地面硬化面積、非硬化面積,綠地面積和水面面積等資料。5工程布置5.1.2雨水蓄滲工程布置應以區域總體規劃為依據,并與項目所在地供(排)水規劃、防洪規劃、綠5.1.5生產建設項目雨水蓄滲工程布置應盡量減少地表硬化工程的數量或減少其占地面積,保護原有3DB13/T1576—20125.2.1適合于雨水集蓄利用的生產建設項目類型和區域包括:a)城鎮居民小區、機關、部隊營區、學校、廠(場)礦等點型工程建設項目;b)線型工程地表硬化面積比較集中,且成井困難的區域;c)高等級公路收費站區及其沿線有灌溉用水需求的區域;d)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建設項目的變電站及生活區;e)海港區開發建設項目有淡水需求的區域。5.2.2項目建成后新增雨水流失量采用式(1)估算。nWp10[(PfF0,i0,i)(PfF1,i1,i)]………………(1)n10i1i1式中:Wp——新增雨水流失量,mPf——區域(地塊)雨水利用標準所設定重現期的汛期降水量,mm;F0,i——工程建設前第i類用地的面積,hm0,i——工程建設前第i類用地的徑流系數,可按附錄A中表A.1取值;F1,i——工程建設后第i類用地的面積,hm3;2;2;5.2.3根據生產建設項目占地類型以及項目所在地的氣象、水文地質和下墊面條件可選擇以下雨水集a)雨水集蓄利用模式主要有:屋面雨水集蓄利用模式和道路、小區、廣場雨水集蓄利用模式;b)雨水入滲模式主要有:土壤入滲模式、工程設施入滲模式和下凹式綠地雨水利用模式。5.2.4城鎮居民小區、機關、部隊營區、學校、廠(場)礦等地表硬化面積比較集中的區域應采用降水集蓄利用工程模式。a)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各項設施應統一布置;b)集流工程的集流能力應與蓄雨工程容積相適應,不得布設集雨量不足或沒有集雨水源的蓄雨工程;4DB13/T1576—2012c)用于解決生活用水的集雨工程宜選用瓦屋面、混凝土或硬質土地面作為集流面;d)集蓄雨水經過適當處理后可作為道路噴灑、綠地灌溉、廁所沖洗、洗車以及水景觀補給等水源。5.2.7雨水入滲工程主要包括透水性鋪裝地面、下凹式綠地、滲溝、滲井、地下滲透管溝等設施。5.2.8雨水入滲工程布置應滿足下列要求:a)雨水滲入地下可利用綠地、透水性地面、回滲溝、回滲井等滲透設施和生物滯留設施;b)居民小區、機關、部隊、學校、廠礦院區內的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宜采用透水性地面鋪裝,將雨水下滲或下滲后收集回用;c)城市道路宜采取相應雨水利用措施。紅線內綠化帶宜采用下凹式綠地;人行步道宜采用透水性地面,并應同時滿足承載力和防凍脹要求;道路雨水口宜采用環保雨水口,雨水口可設于綠地內,但雨水進入綠地前宜經適當處理;道路雨水管道接入河道前宜設置調控排放設施;d)城市雨水宜就近引入公共綠地滯蓄下滲,不具備條件時可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過閘、壩、堰等進行調控利用;e)綠地雨水宜采用滲入地下形式??梢罁G地土壤地質與地形條件,結合景觀要求采取整體下凹式綠地、局部下凹式綠地,必要時可在適當的地方設置增滲設施。6工程設計一般規定6.16.1.1生產建設項目工程竣工后,建設區域內的雨水徑流量和外排水總量不應大于項目建設前徑流量6.1.2雨水蓄滲工程應合理確定工程標準和規模,充分提高雨水蓄滲工程設施的利用率。6.1.3雨水收集回用應根據集雨用途分別達到相應的水質標準要求。6.1.4不能就地入滲和超強雨水應設計專門的雨水管渠集中排入池塘、水系或專門設計的蓄滲工程。6.1.5土壤入滲場所應保證不引起地質災害或不危害建筑物安全。6.1.6雨水蓄滲工程不應對土壤環境、植物生長、地下含水層水質、社區衛生環境和建筑物安全產生QqF…………(2)式中:Q——雨水設計流量,L/s;——徑流系數,可按附錄A中表A.1取值;q——設計暴雨強度,L/s·hm;2F——匯水面積,hm2。5DB13/T1576—20126.2.2設計重現期的確定應符合以下規定:a)市區內建筑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統設計重現期可按附錄A中表A.2取值;b)輸送雨水的管渠設計重現期不應小于該類設施的雨水集蓄利用設計重現期;建設用地雨水外排管渠設計重現期應大于雨水集蓄利用設施的設計重現期,并不小于附錄A中表A.2中規定的數值。6.2.3設計暴雨強度應按式(3)計算:q167A(1clgP)(tb)………………(3)n式中:P——設計重現期,年;t——降雨歷時,min。A、b、c、n——當地降雨參數,可由當地城建部門手冊查得。6.2.4設計降雨歷時應由實測資料分析確定,通常可采用式(4)估算。tt1mt2………………(4)t1——匯水面匯水時間(min),視距離長短、地形坡度和地表覆蓋情況而定,一般采用5min~15min;m——折減系數,取m=1,按GB50014—2006的規定取用;t2——管渠內雨水流行時間,min。6.3.1屋面雨水收集應符合以下規定:a)屋面雨水收集系統由屋面集水溝(槽)、雨水斗、雨水立管和地面集雨管道以及溢流口組成;b)屋面收集系統斷面尺寸、過水能力及其水力計算應按照GB50014—2006和GB50015—2003執行;c)當屋面集水溝(槽)有大于10°的轉角時,計算的過水能力應乘以折減系數0.85;d)雨水斗應有格柵,并避免在集水溝(槽)的轉折處布設雨水斗;e)雨水收集系統的安裝應方便維修,雨水立管不宜放置在結構柱內;f)屋面雨水立管可采用鋼管、不銹鋼管或承壓塑料管等,其管材和接口的工作壓力應大于建筑物高度產生的靜水壓力,且應能承受0.090MPa負壓;6DB13/T1576—2012a)建設用地內地面雨水收集應考慮雨水回用的需求,以收集硬化地面雨水為主;b)集雨區應避開畜禽圈舍、垃圾堆場,及其他被污染的區域;c)集雨面應有一定的縱向坡度,硬化集雨面坡度不宜小于1/10;土質集雨面坡度宜為1/10~1/30;d)雨水口宜設在匯水面的低洼處,頂面標高宜低于地面1cm~2cm;e)雨水口所擔負的匯水面積不應超過其收水能力,一般最大間距不超過40m;f)雨水收集宜采用具有攔污截污功能的商品雨水口。6.3.3城鎮道路雨水收集可設計為以下三種模式:a)b)c)“透水人行道+下凹式綠地+環保型道路雨水口”模式:即將城鎮機動車道兩側的人行道和無機動車行駛的自行車道鋪裝透水地面,并坡向兩側的下凹式綠地;機動車主干道采用環保型道路雨水口,將機動車道的初期雨水和較大的污染物攔截后排入下游雨水管道;“透水人行道+下凹式綠地+綠地雨水口”模式:人行道、無機動車行駛的自行車道和綠化帶的做法同上,只是將雨水口設在綠地內;路面雨水排入綠地進行滯蓄和入滲,超過標準的雨水再經綠地內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道路雨水調控排放”模式:即在城鎮道路雨水管道的出口處設置雨水調蓄池和流量控制設施,將排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的流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多余的雨水滯留在管道和調蓄池中,當遇到超過設計標準降雨時再溢流進入市政雨水管道。6.3.4道路雨水集流應分散設置,雨水口宜設在匯水面的低洼處。6.4雨水管渠工程雨水管渠工程設計應符合以下規定:a)收集雨水宜采用管道傳輸。管道的管徑、流速、坡度及附屬構筑物的設計應符合GB50014—2006和GB50400—2006的有關規定;b)雨水輸送管渠可采用陶瓷管、混凝土管、塑料管或其他管材;車行道下管道最小覆土厚度應滿足承載力和防凍脹要求;c)雨水供水管道應與生活給水管道分開設置,雨水供水管外壁應設計“雨水”標識。6.5.1雨水收集回用宜設置雨水池,雨水池規模不應小于重現期1年的日最大降雨產流量;雨水可回用水量宜按雨水收集水量的90%計算。6.5.2雨水池的有效蓄水容積可根據逐日降雨量和逐日用水量經模擬計算確定。當資料不足時可按式…………………(5)式中:Vs——雨水池有效蓄水容積,m;3hy——設計日降雨量,mm;7DB13/T1576—2012——徑流系數,可按附錄A中表A.1取值;F——匯水面積,hm。26.5.3道路雨水集流一般可選擇5年一遇或2年一遇設計暴雨作為雨水池容積確定的依據,由式(6)計算。V道PLD/2……………(6)式中:V道——道路蓄水池容積,m;3P——設計重現期下的設計暴雨量,m;L——集雨段路面長度,m;D——集雨段路面寬度,m;——徑流系數,可按附錄A中表A.1取值。6.5.4單位面積匯水區域所需雨水池的調蓄容積可按附錄A中表A.3取值。6.5.5雨水池推薦設計為雙池砂濾墻式分體結構。6.5.6雨水池在正常蓄水位處應設置溢流管(口),溢流排水宜采用重力溢流,溢流管(口)排水能力應大于進水設計流量。6.5.7雨水池可設置在地面、室外或室內,大型建筑或小區雨水池宜設于室外非機動承載區域的地下;6.5.8公路雨水蓄存設施主要有水窖和蓄水池等。公路沿線的蓄水設施可選擇在以下位置:f)在暴雨集中且坡面植被稀疏的山區,公路蓄水設施應與橋涵布設相結合。宜在道路排水的小橋涵上、下游的低凹處布置蓄水設施,將公路排出的水集蓄在蓄水設施內。6.5.9利用公路路面集流時,雨水池形式可以采用地下隱蔽式或開敞式;其布設位置應符合公路、電6.5.10雨水池建設地點應避開填方或易滑坡地段,與根系較發育的樹木之間距離應大于5m;地下雨8DB13/T1576—20126.6.1回用雨水對初期徑流應采取棄除、沉淀、過濾、消毒等處理措施達到回用對象所要求的水質標準。6.6.2雨水處理工藝應依據原水水質狀況和回用目標水質要求確定,可參照下列流程選擇:a)雨水收集→棄除初期徑流→滯蓄→入滲地下;b)雨水收集→棄除初期徑流→滯蓄→過濾→清水蓄存→回用;c)雨水收集→棄除初期徑流→滯蓄→過濾→清水蓄存→消毒→回用。6.6.3雨水收集回用宜采用以物理法為主的工藝流程,如初期徑流棄除、格柵攔污、沉淀、過濾等;當有條件時可采用生態凈化技術,如人工土壤濾池、雨水生態塘、雨水濕地等;當對水質有較高要求時,可增加相應的深度處理措施。6.6.4根據雨水回用的用途,如有細菌學指標要求時應在回用前進行消毒處理,但當回用雨水不與人體直接接觸時,消毒可作為備用措施。消毒處理方法的選擇,可按國家現行有關標準執行。6.6.5雨水收集回用系統應設初期徑流棄除設施(綠化屋面除外),雨水入滲系統也宜設初期徑流棄除設施。6.6.6初期徑流棄除量應根據實測雨水中化學需氧量、懸浮物、總氮、總磷等污染物濃度確定。無資料時,可按式(7)計算:Wi10Fs…………………(7)式中:Wi——設計初期徑流棄流量,m;36.6.7屋面和非機動車道的初期徑流可滲入土壤或沉淀后用于綠地灌溉;機動車道路的初期徑流應排a)應在雨水收集系統的最前端設置攔污設施。屋面雨水斗進水口之前應安裝格柵,格柵進水孔有效面積應等于連接管橫斷面面積的2~2.5倍,格柵應便于拆卸更換;b)道路、廣場和非機動車道的雨水口內應有攔污設施;6.6.10沉淀池設置應符合以下要求:a)雨水沉淀宜采用自然沉淀方式,也可采用平流式、旋流式等沉淀方式;宜將沉淀池的沉淀功能b)當采用獨立式沉淀池時,可依據雨水水質、流量等特點按GB50014—2006中沉砂池和沉淀池的設計方法進行設計;9DB13/T1576—2012c)收集雨水的雨水管渠設計宜結合雨水口、雨箅子下設沉淀池,池深80cm~100cm。6.6.11過濾池設置應符合以下要求:a)過濾池一般采用單層濾池或雙層濾池,條件具備時可采用土壤過濾;b)濾料宜采用石英砂、重質礦石等濾料或其它新型濾料,也可采用潔凈的碎石、粗細砂做濾料;c)濾料粒徑的選擇應滿足濾速和過濾效果的要求,濾層厚度宜為80cm~120cm;d)雨水過濾池上層濾料應定期清理更換。6.7雨水回用6.7.1收集雨水作為生活雜用、沖洗車輛、水景觀補水、綠地灌溉、農田灌溉或地下水回補等不同用途時,其雨水水質應分別達到GB/T18920—2002、GB/T18921—2002、GB5084—2006的規定要求。6.7.2收集雨水作為居民小區、賓館飯店、辦公樓廁所和公共廁所沖洗水源時,用水量的計算應參照相關規定或規范,供水方式及水泵的選擇、管道的水力計算等應符合GB50015—2003的相關規定。6.7.3收集雨水用于洗車的用水量應參照相關規定或規范確定。6.7.4收集雨水用于水景觀的補水時,補水量計算應當考慮匯集雨水徑流量、景觀水體可用貯水容積、滲漏和蒸發量、補水水量平衡、補水措施等因素。6.7.5收集雨水回用于綠地灌溉可輔以適宜的微灌節水措施,其系統設計應符合GB50288—1999的相關規定。6.7.6收集雨水用于農田灌溉補水時,須按節水灌溉設計;其系統設計和設計灌溉用水標準應符合GB6.7.7雨水回用供水管道應與生活飲用水管道分開設置,并在管道、水池(箱)、閥門、水表、給水栓、取水口等設施上設置明顯的顏色和標識。6.7.8收集的雨水用于地下回灌時應根據來水量、地質條件等選擇滲坑法、滲渠法、回灌井、輻射井、6.8.1雨水入滲可采用人工透水地面、滲透管溝、滲透井(池)、洼地入滲及下凹式綠地等工程形式,a)人工透水地面是指各種人工鋪設的透水性地面,如多孔的透水磚、嵌草磚、碎石、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等。適用于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車道、露天停車場、公共廣場以及房舍周邊、庭院和街巷的地面等非機動車路面;b)滲透管溝是將雨水通過埋設于地下的多孔管材向四周土壤層滲透,適合于沿道路、廣場或建筑物四周設置的排水溝增滲雨水;c)滲透井(池)適用于雨水量大而集中,且水質較好的情況下雨水的集中入滲,特別適用于擁擠的城區或地面可利用空間小、表層土壤滲透性差而下層土壤滲透性較好的區域;d)洼地入滲適用于學校、公園以及可利用空間較為充裕的生產建設項目區域;e)下凹式綠地雨水入滲適用于生產建設項目的工作生活區、廣場綠化區以及道路兩側綠化帶等區域。10DB13/T1576—20126.8.2雨水入滲設施應優先采用綠地、透水地面等地面入滲方式,當地面入滲方式不能滿足要求時,可采用其它入滲方式或組合入滲方式。6.8.3除地面入滲外,雨水入滲設施距建筑物基礎水平距離不宜小于3m。6.8.4滲透設施進水量可按式(8)計算:qW1.253600(FF)t………(8)01000式中:W——設計重現期下滲透設施的進水量,mq——設計暴雨強度,L/s·hmF——滲透設施受納的集水面積,hm——集水區的徑流系數,可按照附錄A中的表A.1取值;F0——滲透設施承納降雨面積,hmt——降雨歷時,h。6.8.5滲透設施在t時段內的設計滲透量按式(9)計算:3;2;2;2;WP3600tKJFs…………(9)式中:Wp——設計滲透量,m;3——綜合安全系數,一般可取0.5~0.8;t——降雨歷時,h;K——土壤滲透系數,m/s,應以實測資料為準,在無實測資料時,可按附錄A中的表A.4取值;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Fs——有效滲透面積,m。水平滲透面按投影面積計算,豎直滲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1/2計算,斜2滲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所對應的斜面實際面積計算,地下滲透設施的頂面積不計。6.8.6滲透設施所需儲水空間為進水量和滲透量之差的最大值,可按式(10)計算:……(10)式中:Vw——滲透設施所需儲水空間,m;33V——滲透設施的進水量,m;Vp——滲透設施的滲透量,m。311DB13/T1576—2012VsVnkp………………(11)式中:Vs——滲透設施儲存填料所需的容積,m;3Vp——滲透設施的滲透量,m3;nk——填料的孔隙率,不應小于30%,無填料時取1。6.8.8滲透設施相關尺寸可根據滲透設施的儲存容積和滲透設施形式計算確定。6.8.9透水鋪裝地面應符合下列要求:a)透水地面應設透水面層、找平層和透水墊層。透水面層可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面磚、草坪磚等;透水墊層可采用無砂混凝土、礫石、砂、砂礫料或其組合;b)透水地面面層的滲透系數均應大于1×10-4m/s,找平層和墊層的滲透系數必須大于面層的滲透系數。透水地面的設計標準不宜低于重現期為2年的60min降雨量;c)面層厚度不少于6cm,孔隙率不小于20%;找平層厚度宜為3cm;透水墊層厚度不小于15cm,孔隙率不小于30%;d)草坪磚地面的整體滲透系數應大于1×10-4m/s;e)應滿足相應的承載力及防凍脹要求。a)滲透管宜采用穿孔塑料管、無砂混凝土管等透水材料。塑料管的開孔率應大于15%,無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應大于20%。滲透管的管徑不應小于150mm,敷設坡度可采用1/100~1/50;b)滲透層宜采用砂礫石,外層應采用土工布包覆;c)滲透檢查井的間距不應大于滲透管管徑的150倍。滲透檢查井的出水管標高可高于入水管口標高,但不應高于上游相鄰井的出水管口標高。滲透檢查井應設沉砂室;b)塑料入滲池強度應滿足相應地面承載力的要求,并設沉砂設施,方便清洗和維護管理;c)設置檢查口,檢查口采用雙層井蓋。a)公共綠地應因地制宜采取雨水利用措施,使2年一遇24小時降雨的自產雨水不外排,同時宜設置下凹區域,消納外來雨水;b)小區綠地宜布置在建筑物周圍,并低于散水和周圍地面5cm~10cm;綠地低洼處的植物宜選擇耐淹品種,并設置雨水口,其頂面標高應高于綠地2cm~5cm;d)宜將入河雨水管內雨水或河道雨水引入相鄰較大面積公共綠地進行滯蓄下滲;12DB13/T1576—2012e)地下水埋深小于3m的綠地區域不宜設置雨水入滲設施。水源保護區如需進行綠地入滲雨水,下滲雨水不得污染地下水。地下水源保護區不宜直接將雨水引入透水層下滲;f)綠地表層土壤下滲能力不夠時,可另設置滲透設施。綠地雨水入滲與滲透設施的設計應符合GB50400—2006的要求。7工程施工與設備安裝7.1工程施工7.1.1雨水蓄滲工程作為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重要內容,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7.1.2雨水利用工程應按照批準的設計文件和施工圖紙施工,并符合GB50268—1997和GB50141—2008的相關要求。7.1.3混凝土和混凝土結構施工應符合DL/T5144—2001和GB50141—2008的要求。7.1.4施工前應進行現場調查、選擇施工方法、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和安全規程,施工不應損傷周邊地下設施和土壤滲透能力。7.1.5雨水入滲工程所用砂料、粗骨料質地、級配及粒徑等應符合DT/L5144—2001的有關規定。7.1.6透水地面的施工應避開冬季,其他應符合GB50400—2006的要求。7.2設備安裝7.2.1管道敷設應符合相應管材的管道工程技術規程的有關規定。7.2.2水處理設備的安裝應按照工藝要求進行,在線儀表安裝位置和方向應正確,不得少裝、漏裝。7.2.3設置在建筑物內的設備、水泵等應采取可靠的減振裝置,其噪聲應符合GB50118—2010的規7.2.5雨水入滲及回用工程的施工必須符合GB50268—1997的規定,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