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NS束測系統運行總結及 下一步工作計劃_第1頁
CSNS束測系統運行總結及 下一步工作計劃_第2頁
CSNS束測系統運行總結及 下一步工作計劃_第3頁
CSNS束測系統運行總結及 下一步工作計劃_第4頁
CSNS束測系統運行總結及 下一步工作計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SNS束測系統運行總結及

下一步工作計劃各子系統運行情況組內開展的其他研究工作及進展下階段工作計劃內容束測系統總體布局定期標定,保證系統穩定運行BeamCurrent=[Sum(Valid)–Sum(Background)]/n子系統運行情況—LINAC—CT

ValidcountBackgroundcount目前存在的缺陷束流狀態不穩,會導致通過率計算不準確提高采樣頻率,利用積分計算粒子數方式得到流強,提高測量精度(徐智虹已完成程序升級,下次開機可用)子系統運行情況—LINAC—CT系統穩定性好于±0.5o子系統運行情況—LINAC—FCT能量測量精度探頭固定組合,好于±0.02MeV

任意組合,好于±0.1MeVStripline子系統運行情況—LINAC—BPMLiberaBergozEPICSReleasedNIADCLabVIEW暑期檢修期間,有問題的LRBPM13已經更換完畢可探測到DTL腔加功率時產生的X射線探測到20MeV下的束流損失子系統運行情況—LINAC—BLMMEBTCT02DTL1BLM03DTL1BLM02子系統運行情況—LINAC—BLM束損探測實驗(楊濤、田建民完成)理論計算發現,低能段束損主要產生快中子,PE可將快中子慢化產生熱中子,從而易于被BF3探測。DTL一腔處的BF3型BLM,加裝7.5cm厚聚乙烯層。中子能譜熱中子子系統運行情況—LINAC—WireScannerWSMEBT四臺(Carbon,30μm),LRBT八臺(Tungsten,50μm),均工作正常暑期在通用配合下,完成了MEBT-WS04和LRBT-WS04維護束損探頭與絲靶相互校核實驗(流強12mA,σ=4mm,50μm鎢絲)LRWS00和LRBLM01利用BLM也可進行剖面測量,且測量精度與絲信號相當3σ處絲截束流約1μA,BLM可探測到疑似絲上有熱電子發射,需后續實驗驗證子系統運行情況—LINAC—WireScanner子系統運行情況—RCS—多絲靶注入區共有四臺多絲靶,均正常工作,為束流注入調試服務后續增加掃描測量功能

注入束

循環束子系統運行情況—RCS—BPMRCS-BPMOffset驗證(徐智虹、李鵬、聶小軍完成)BPM電極內徑(220mm)與上下游設備內徑不一致產生Offset?備用TUNEBPM法蘭兩端加裝外徑為300mm、內徑為183mm、厚3mm的環形墊片對BPM進行了重新標定驗證X電中心:X(無墊片)–6mm=X(有墊片)Y電中心:Y(無墊片)+6mm=Y(有墊片)子系統運行情況—RCS—BPMOffset校正前后對比校正前:水平±15mm、垂直±7mm;校正后:水平±6mm、垂直±2mm子系統運行情況—RCS—BPMCSNS環交流軌道校正結果檔位對響應結果的影響(gain=1&gain=6)實驗時間:2018-5-23-night,功率<10KW子系統運行情況—RCS—BPM子系統運行情況—RCS—BPM電子學ADC輸入范圍0~2V今年6月份與物理組人員一起觀測了不同流強下的BPM探頭原始信號根據流強判斷合適的檔位,已與中子方面人員討論增加電子學飽和報警功能。DCCT、MCT、SCT工作穩定自研SCT性能與BergozDCCT相當,可作為DCCT備份子系統運行情況—RCS—CTNormalizedwiththeRFfrequency75個電離室探頭10個FBLM:塑閃+光電倍增管很好的發揮了輔助調束和機器保護功能子系統運行情況—RCS—BLM20ms7ms20ms7msTuneBPM:Keysight33500signalgenerator+2KWamplifier+kicker+TektronixRSA5103BReal-timesignalanalyzer子系統運行情況—RCS—TuneMeasurement工藝驗收當天DCModeTUNE-X測量性能完全滿足加速器調試運行需要功能不斷完善(與物理組合作)子系統運行情況—RCS—WallCurrentMonitor子系統運行情況—RTBT—CT所有三個CT工作正常,運行期間增加了機器保護功能其中RTCT01在解決了探頭磁環及接頭不牢固問題后,一直對其進行定期復檢,表現穩定

整體工作穩定,運行中發現有兩個BPM數據偶發跳變,經核查證實是電子學問題,已聯系廠家免費維修。數據獲取方式改進子系統運行情況—RTBT—BPM單束團:束團數目設置為1,首束團點數設置為90雙束團:束團數目設置為2,首束團點數設置為40;第一個束團的信息保持約2ms,第二個束團的信息保持38ms,由控制組吳煊分解后提交到數據庫雙束團出束時,輸出兩個束團的平均效果:束團數目設置為1,首束團點數設置為90八臺絲靶工作穩定,軟硬件方面也做了持續改進優化了本地站線纜屏蔽增加絲上信號扣本底功能子系統運行情況—RTBT—WS與LRBT段一樣,也對BLM探頭作為剖面測量讀出進行了驗證,可行RT-WS06σ=5.66mmRT-BLM27σ=5.51mm工作穩定測量剖面同時,增加了機器保護功能子系統運行情況—RTBT—窗前多絲靶總體性能穩定運行中發現有3塊電子學板卡基線漂移問題,暑期檢修已解決,長時間加電運行未發現問題測量結果與輻射防護人員實測結果吻合:24米段B鐵前,BLM探頭未探測到束損,8月28日實測劑量小于1μSv/h子系統運行情況—RTBT—BLM《先進軟磁材料在高頻快脈沖電流測量平臺中的應用研究》——廣東省公益研究與能力建設專項基金,2018年底結題對多種軟磁材料的樣品環進行了LCR測量,分析各自的頻響特性,與從Bergoz采購的FCT-302-0.5進行性能對比,并用網分進行了更寬頻帶內的阻抗測量。《納米晶非晶磁芯》合同簽訂,采購完成,出廠測試完成《加速器用鐵基軟磁材料互感器測試評價》報告完成《先進軟磁材料在加速器精細時間結構測量平臺中的應用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2019年底結題《CT用軟磁合金環》合同簽訂,軟磁合金環已加工完,出廠檢測完成。測量結果顯示,BergozFCT與鐵基納米晶磁環的磁導率頻響曲線相接近組內開展的其他研究工作及進展—課題負責人黃蔚玲脈沖信號源:SRSDG645+SRD1數字示波器:KeysightS404A軟磁合金環FCT(1K107B小環繞線10匝帶50Ω阻抗匹配)上升時間測量測試脈沖信號:脈寬7ns,上升沿143ps軟磁合金環探頭輸出信號:上升時間約為412ps(fH=850MHz)軟磁合金環FCT(1K107B,10匝)探頭帶寬范圍:4kHz-850MHz,且平坦性好于其他材料。達成課題研究預期目標:帶寬上限>300MHz帶材型號10Turns50Turns1K107B4kHz-850MHz100Hz-18MHz1K502D35kHz-1.35GHz200Hz-100MHz1K1013kHz-300MHz1.5kHz-450MHz軟磁合金環FCT頻響曲線間測量組內開展的其他研究工作及進展—課題負責人黃蔚玲29《提高基于電離室的束流損失測量系統靈敏度方法研究》——院重點實驗室自主部署課題BLM電子學集成高壓模塊,減少地耦合回路消除反饋并聯電容,提高響應中間層等電位,等效減少輸入電容,提高響應組內開展的其他研究工作及進展—課題負責人曾磊等電位設計2500V高壓模塊消除IV變換并聯電容BLM電子學《強流質子加速器殘余氣體電離型束流剖面探測器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IPM信號量大小模擬研究(楊濤)電場均勻化研究IPM專用磁鐵設計(鄧昌東)組內開展的其他研究工作及進展—課題負責人孫紀磊質子束能量vs離子對產額均勻電場三維模擬特殊磁鐵設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