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棘胸蛙養殖技術規程_第1頁
DB36T-棘胸蛙養殖技術規程_第2頁
DB36T-棘胸蛙養殖技術規程_第3頁
DB36T-棘胸蛙養殖技術規程_第4頁
DB36T-棘胸蛙養殖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FORMTEXT點擊此處添加ICS號FORMTEXT點擊此處添加中國標準文獻分類號FORMTEXT?????DBFORMTEXT??DBFORMTEXTXX/FORMTEXTXXXXX—FORMTEXTXXXXFORMTEXT?????FORMTEXT棘胸蛙養殖技術規程FORMTEXTTechnicalregulationsforRanaspinosabreedingFORMTEXT點擊此處添加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的標識FORMDROPDOWNFORMTEXT?????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發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實施FORMTEXT????????發布DBXX/XXXXX—XXXX前言 21范圍 42規范性引用文件 43術語和定義 44環境條件 45養殖設施 46蝌蚪培育 57變態 68成蛙養殖 79越冬810病害防治 911養殖尾水 912養殖記錄 9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給出的規則起草。代替DB36/T657-2012,與原標準相比,除編輯性修改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1)新修訂規程將將棘胸蛙生長過程中的蝌蚪、變態、幼蛙、成蛙、親蛙和商品蛙進行了定義;(2)新修訂規程將DB36/T657-2012中規定的親蛙池改成了親蛙養殖大棚,具有親蛙培育和產卵功能,具體技術見“5.1親蛙養殖棚”;(3)新修訂規程將DB36/T657-2012中規定的蝌蚪孵化(孵化池)、養殖(幼蛙養殖池)、成蛙養殖(成蛙養殖池)等設施整合成一套養殖系統,即成蛙養殖大棚,具體技術見“5.2成蛙養殖棚”;(4)新修訂規程將原規程中蝌蚪培育過程中的飼養管理分成了三個階段的,并針對每個階段給出了具體投喂管理技術,具體見“6蝌蚪培育”;(5)新修訂規程刪除了原規程中關于人工繁殖的技術內容;(6)新修訂規程添加了蝌蚪變態管理技術,具體技術見“7.2變態管理”;(7)新修訂規程添加了蝌蚪和成蛙的越冬管理技術,具體技術見“9越冬”;(8)新修訂規程中添加了棘胸蛙各養殖階段需要的光照強度要求,親蛙培育(5000-8000lux)、蝌蚪孵化(3000-4500lux)、蝌蚪培育(8000lux)、變態(2000-3500lux)成蛙養殖(5000-8000lux);(9)新修訂規程中添加了養殖尾水達標排放和養殖記錄的要求。本標準由宜春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江西省水生生物保護救護中心。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張燕萍、章海鑫、戴銀根、吳子君、余智杰、付輝云、陳文靜、王生、傅義龍、萬錦濤。棘胸蛙養殖技術規程范圍本文件規定了棘胸蛙(RanaspinosaDavid)養殖過程中的環境條件、養殖設施、種蛙培育、蝌蚪培育、幼蛙培育、變態管理、成蛙養殖和病害防治的技術。本文件適用于江西地區棘胸蛙的養殖。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DB36/T656-2018

棘胸蛙GB11607漁業水質標準GB13078飼料衛生標準NY/T391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NY/T755綠色食品漁藥使用準則SC/T0004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范SC/T1008淡水魚苗種池塘常規培育技術規范SC/T9101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要求DB43/T9101畜禽水產養殖檔案規范記錄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合于本文本。3.1棘胸蛙棘胸蛙符合DB/T656-2018規定的要求。3.2親蛙符合DB/T656-2018規定棘胸蛙標準要求。親蛙要求個體大、體質健壯、皮膚具光澤、性腺發育良好、無傷殘、畸形;年齡4齡及以上;體重雄蛙200g及以上,后肢粗壯,棘刺多而大,雌蛙150g及以上,腹部膨大。3.3蝌蚪棘胸蛙受精卵孵化的只能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的幼體。3.4變態棘胸蛙蝌蚪長出前肢和后肢,掉尾,鰓呼吸變成肺呼吸,能夠適應陸地生活的過程。3.5幼蛙蝌蚪變態后至體重50g的蛙。3.6成蛙體重大于50g的蛙長成商品蛙的整個過程的棘胸蛙。3.7商品蛙體重>100g的成蛙。4環境條件環境僻靜,林木茂盛,冬暖夏涼,交通便捷,管理方便;水源為山溪水、冷泉水或地下水,水源充足,常年流水,周圍無污染源;水溫穩定,夏季最高水溫應低于28℃。水源水質應符合GB11607要求。5養殖設施5.1親蛙養殖棚親蛙養殖棚由親蛙養殖池和產卵槽組成,要求保持通風、涼爽。親蛙養殖棚四周使用磚砌墻、網片等材料圍成高度1.4m左右的圍柵(防逃),上方加蓋遮陰大棚,保持大棚內光照強度為5000-8000lux。5.1.1親蛙養殖池親蛙養殖池以長方形為主。一般長20-30m,深20-30cm,寬1-1.5m,以水泥抹面為宜。池兩邊為斜坡,高度15-20cm,斜坡的水平底面寬25-30cm,且與地表水平面成18-20°的角度。斜坡放置與斜坡高度一致的可移動鋤頭形遮板或石棉瓦板,便于親蛙躲藏和喂食。養殖池最高處安裝進水管,最低處設排水孔,進、排水管要設在對角位置,進、排水管均要用網片扎好,既防逃,又防敵害生物進入。5.1.2產卵槽產卵槽分布在親蛙養殖池兩側,長度與親蛙養殖池一致,截面為長方形的水渠。深度10-12cm,寬60-65cm。產卵槽與親蛙培育池間隔50-60cm,間隔區可以種植小型灌木叢。產卵槽最高處安裝進水管,最低處設排水孔,進、排水管要設在對角位置,進、排水管均要用網片扎好,既防逃,又防敵害生物進入。5.2成蛙養殖棚成蛙養殖棚由硬化地面、養殖水溝和生態帶組成,棘胸蛙蝌蚪孵化、培育和變態,幼蛙和商品蛙的養殖均可以在成蛙養殖棚中進行。大棚四周為1.2m的夾芯板,上方為支架大棚,大棚使用石棉瓦或遮陰網覆蓋。根據不同養殖階段調整光照強度,蝌蚪孵化保持光照強度3000-4500lux,蝌蚪養殖8000lux左右,蝌蚪變態2000-3500lux,成蛙養殖保持5000-8000lux。5.2.1硬化地面硬化地面一邊緊靠夾芯板,另一邊接養殖水溝,硬化地面寬為1.5-2m,長50-70m。硬化地面上可以規劃防治餌料臺,為喂食場所。5.2.2養殖水溝養殖水溝和硬化地面并列排列組成。養殖水溝寬1.5-3m,長50-70m,向下凹成弧形,向下凹的斜邊弧度8-12°,深度40-55cm,最深處1m以上;溝兩端至底部中點位置有一定坡度,坡度4-6°,最低處可保持1m以上水位,并在此安裝排水管;養殖水溝上方加設噴水管噴水。養殖溝兩邊在蝌蚪變態期需要放置部分鵝卵石。5.2.3生態帶養殖水溝間為生態帶,生態帶可以種植水草和灌木等。5.3越冬池棘胸蛙越冬池,遠離生活區,環境安靜,面積20-100m2,周圍為1.5m高的防逃設施,越冬池內建2-5條寬1-1.5m,深1m左右的養殖溝,溝周圍種植灌木。進水口設在溝上方,讓水自行流入池。蝌蚪越冬可直接在成蛙養殖大棚的養殖水溝中進行。6蝌蚪培育6.1蝌蚪養殖環境條件與密度蝌蚪出膜后5-7天后開始投喂熟蛋黃(前期主要吃卵泡,保持長流水),在孵化框中培育10d以上,體長在2.35±0.04cm左右下池,放養密度為150-200尾/m2。養殖溝水位保持在30-40cm,pH在6.5-8之間。適時加水保持水溫23℃左右。光照強度維持8000lux左右,光照強度超值要采取遮陰措施。6.2投喂管理棘胸蛙蝌蚪生長前期(出膜后10-20天),投喂人工餌料,飼料以易消化的蛋白質食物為主,如紅蟲、蛋黃、蒸蛋、煮熟的魚肉等動物性餌料。餌料投放時間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定時投喂2次,早晚各一次,投飼量為每500尾投喂10-20g。蝌蚪生長中期(20-55天),可以增加投喂植物性飼料,如熟蕃茄,南瓜等,此后每隔5天投喂一次韭菜,直至長出前肢。每天投喂2次,每500尾蝌蚪投喂20-30g。變態期(65天后),投喂一些高鈣高蛋白的食物,如魚肉、螺螄等,日投喂量約為蝌蚪體重的3-5%。蝌蚪長出前肢后,停止喂食。定時清除水體中殘餌與糞便。7變態7.1變態時間蝌蚪經過70-90天培育后變態成幼蛙。7.2變態管理春季孵化蝌蚪變態期光照強度降低至3000lux左右,保持流水,水溫保持23-25℃。在養殖溝兩側放置部分鵝卵石,并保持養殖溝和硬化地面濕潤。秋季孵化的蝌蚪,光照強度保持2000-3000lux,水溫控制在18℃以下,減少動物性食物攝入,增投植物性食物等方法延長蝌蚪生長期,不使其當年變態,以蝌蚪越冬。8成蛙養殖8.1幼蛙養殖蝌蚪變態長出前肢后開始投喂鮮活小黃粉蟲、蚯蚓和蠅蛆等適口餌料,每2天投喂1次,以投喂后2h吃完為準,保持密度為200-250只/m2。15天后每天投喂1次,按照定位、定時、定量和定質的原則,每日按體重的5-7%進行投喂。同時要按個體大小、食欲、氣候、氣溫和數量而酌情增減。飼料要求種類多樣,新鮮富營養。投喂按足量和少次進行,以保證蛙營養全面,生長迅速和少患疾病。及時剔除患病和畸形個體。保持流水、光照強度維持5000lux左右。水質PH值6-7.5,水溫在25℃以下,定時清除水體糞便和雜質。8.2商品蛙養殖幼蛙生長到體重大于50g時進入商品蛙養殖階段,保持密度為70-100只/m2。飼料以黃粉蟲等鮮活餌料為主,活餌要求大小適口。平時應根據天氣、水質和蛙攝食情況,酌情增減,做到適量、均勻。在20-28℃適溫范圍內,日投喂量為蛙體重的5-10%,在溫度高于30℃時,可以不投喂。保持流水、光照強度為5000-8000lux,定時清除水體糞便和雜質。9越冬9.1秋季培育9.1.1越冬蝌蚪秋季培育秋季孵化的蝌蚪,降低光照強度到2000-3000lux,降低培育水溫18℃以下,減少動物性食物攝入,增投植物性食物等延長蝌蚪生長期,不使其當年變態,以蝌蚪越冬。9.1.2成蛙秋季培育越冬前1個月,加強飼養管理,投喂多種活餌料,抓好膘體培育,使其肥壯,以增強體質,提高抗寒能力。9.2越冬管理9.2.1蝌蚪越冬管理水溫下降時,逐漸加深水位至1m左右。降低流水速度,但保證有水流動。使用遮陽網覆蓋蝌蚪池,并減少驚動。9.2.2成蛙越冬管理水溫降至8℃,棘胸蛙進入冬眠期,此時棘胸蛙不再攝食。越冬期間以少驚動為要,除必要的巡查,不要進行其它作業。水深保持最深水位。如水面結冰則應敲碎冰面,使得水體有氧氣交換。當冬季氣溫升高時要適當加大水流量,以免水溫也隨著氣溫大幅上升。10病害防治棘胸蛙的常見病害有腐皮病、紅腿病、腸胃炎等,應以預防為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