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文化》課件-第四章 水系文化_第1頁
《休閑文化》課件-第四章 水系文化_第2頁
《休閑文化》課件-第四章 水系文化_第3頁
《休閑文化》課件-第四章 水系文化_第4頁
《休閑文化》課件-第四章 水系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河文化““江河概述

叁 黃 河

貳 長 江

肆 珠 江江河概述江河是重要的水體,它流淌在平原沃野,同時,也塑造出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于是有了人類文明最耀眼的一章——江河文化。我國大小江河數百條之多,以其歸宿可分為內流河和外流河。兩者流經的地域不同,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和休閑價值。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區,河流沿岸是人口集中的地方,也是東西交流的交通要道。長江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沿岸自然景觀奇特,文化內涵豐富。長江用甘甜的乳汁養育華夏兒女,滋潤兩岸的肥田沃土。最能展示萬里長江風姿的是三峽風光。長江三峽段穿行于巫山山地,從四川奉節到湖北南津關,全長200公里。自西向東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瞿塘峽兩壁夾江,只有一線之天,懸崖上布滿石刻,還有古棧道遺址和古人懸棺葬。巫峽在巫山縣境內,兩岸有12座山峰,而以神女峰最高,有“船在峽谷行,九曲十八停”之說。西陵峽是三峽中最長的峽谷,相傳諸葛亮入川時將兵書寶劍藏于江邊峭壁,有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燈影峽等。三峽兩岸有很多歷史古跡,如奉節白帝城的白帝廟,秭歸的屈原祠和昭君廟等。黃河黃河橫臥在祖國北部遼闊的大地上,雖然缺乏長江兩岸那樣秀麗的景色,但不乏雄渾、驚險的自然景觀。黃河在穿越黃土高原以前,河水清澈,龍羊峽以下流經山地丘陵,形成峽谷和川地相間之勢,其間除龍羊峽外,還有積石峽、劉家峽、青銅峽等20多個峽谷,水位落差較大,是我國重要的水電基地之一。黃河從龍羊峽到三門峽,穿過世界上著名的黃土區,每年帶走數億噸的黃土泥沙,在中游和下游形成平原,如渭水平原、晉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平原,這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在這里先后發現了藍田人,丁村人遺址,龍山文化遺址。珠江珠江是華南地區最大的河流,由北江、東江和西江匯流而成。西江為十流,源于云南馬雄山,經滇、黔、桂、粵四省,最后注入南海。西江上源流經石灰巖地區,有著名的巖溶地貌景觀,如黃果樹瀑布、漓江山水等。錢塘江錢塘江最大的支流是新安江,源于黃山山區,在流經浙西山地時,石壁千仞,水碧江清,李白作詩“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是對新安江的絕好寫照。錢塘江在杭州灣入海,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成著名的“錢塘潮”。錢塘江觀潮最佳時間是每年農歷八月十八。因為海水的漲退是有規律的,漲潮主要受月球引力的影響,農歷每月望日是大潮期。由于力的傳遞需要時間,所以大潮的來臨往往推遲一兩天: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時節,又給海潮上升一個推動力,所以此時的潮最高。加上錢塘江的喇叭形入海口,海水從海域涌人,江口寬度急劇收縮,潮水就會陡立如壁,如同千軍萬馬,奔騰呼嘯,異常壯觀。蘇軾有“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詩句。湖泊文化““洞庭湖與瀟湘文化壹杭州西湖文化叁太湖與吳越文化貳洞庭湖與瀟湘文化湖泊不僅可以防洪排澇、發展養殖、提供舟楫之利,還可以調節氣溫、改善居住環境,所以,人類對湖泊也有著深厚的感情,上古時期便在湖邊水畔棲息繁衍,留下許多傳說、神話和活動遺跡。我國湖泊眾多,集中分布在東部地區、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我國東部地區多河跡湖和海跡湖,自然環境優越,人文景觀薈萃,如洞庭湖、太湖、杭州西湖等。洞庭湖與瀟湘文化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的長江南岸,它北通長江,南納四水,號稱“八百里洞庭”。今天的洞庭湖因泥沙淤積湖底,已被分割成許多湖泊,但關于洞庭湖的神話傳說和遺聞軼事仍吸引著許多游人。洞庭湖的名勝集中在君山上。君山,又稱洞庭山,是湖上的一座島嶼,山上有舜帝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之墓。據記載,帝舜南巡,死于蒼梧,也就是今天的九嶷山,二妃聞訊趕來,悲痛欲絕,死于洞庭,葬之君山。君山盛產斑竹,傳說是二妃扶竹痛哭所致。唐高駢有拜謁詩一首:“帝舜南巡去不返,二妃幽怨云水間,當時血淚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山上還有柳毅井,傳說是柳毅傳書進龍宮的地方。洞庭湖與瀟湘文化岳陽樓,即岳陽的城樓,三國時是魯肅訓練水軍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間始建岳陽樓,宋朝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俯瞰洞庭,碧波萬頃;遙望君山,氣象萬千,吸引了無數文人才士。杜甫在唐大歷三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兩年之后死于洞庭湖畔。他在臨終前還登上岳陽樓,感懷天下蒼生的多難,不禁“臨軒涕泗流”。其他如張九齡、孟浩然、韓愈、劉禹錫、李商隱等也都曾登樓觀水,寫下傳聞天下的名篇。但真正使岳陽樓名聞天下的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洞庭湖壯觀闊大的景象,極易激發儒家士大夫們“兼濟天下”的入世情懷。據說范仲淹并未親到洞庭,僅僅看到洞庭湖壯觀水面的圖畫,就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太湖與吳越文化太湖位于江蘇南部,為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灣而成。太湖西南納苕溪、荊溪諸水,東由瀏河、吳淞江(蘇州河)、黃浦江注入長江,是江南水網中心。沿岸圍繞著蘇州、無錫等現代化城市,是我國經濟發達區域。古代這里是吳越文化的發祥地。太湖與吳越文化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都是英明的國君,他們成功的原因主要是重視人才、發展經濟、加強兵力。吳越兩國謀臣都是他國人才,吳國的伍員、孫武來自楚、齊,越國的范蠡、文種皆是楚國人。相傳闔閭曾用300人鼓風、裝炭,鑄造出“干將”“莫邪”兩把寶劍,說明當時的冶鐵技術高于北方。吳越為爭霸而開鑿運河,但在客觀上便利了交通運輸和農田灌溉。今天吳越地區是全國較富饒的地區之一,這和太湖流域的水利開發有密切的關系。吳越雖然最終被大國吞并,但吳越文化的精神是長存的,這種精神就是對外來文化強大的融合、吸收、篩選的能力。吳越在成為統一的中國的一部分后,每一次中原動亂,都給它一個吸收中原文化的機會,所以經濟逐漸超過北方。今天,太湖沿岸的很多名勝與吳越歷史有關,如馬跡山,即原吳越激戰之夫椒山;盤龍灣據說是范蠡和西施曾經隱居過的地方。無錫西南郊有蠡湖,相傳范蠡和西施泛舟于此。太湖還有很多自然美景,如黿頭渚、梅園等。杭州西湖文化我國名字為“西湖”的還有福州西湖、惠州西湖等,唯杭州西湖聞名遐邇。杭州西湖和太湖一樣,原來與杭州灣相通,后由泥沙堰塞而成。西湖的存在,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因素,后人的疏浚和治理功不可沒。西湖之美還要歸功于它的自然環境。西湖位于浙東丘陵向海濱平原過渡的地帶,南、北、西三面為群山環抱,猶如一面明鏡鑲嵌在由山脈組成的鏡框里,青山碧水,奇峰幽洞。孤山是聳立在西湖的里湖和外湖之間的小島,它東部連貫白堤,西部接著西泠橋,山上林木蓊郁,被譽為“人間蓬萊”,其東隅是波光萬頃的“平湖秋月”,北麓是北宋詩人林逋隱居的地方,南面是收藏《四庫全書》的文瀾閣。登臨孤山,縱覽西湖,可謂處處錦繡,如詩如畫。西湖山區盛產名茶。乾隆南巡,兩度親臨位于獅峰之間的龍井村,品嘗用虎跑泉沖泡的龍井茶,作詩題字,大力褒獎,并把獅峰16棵茶樹封為御樹。杭州西湖文化錢唐置縣開始于秦朝,唐立國后,改大唐的唐為池塘的塘。唐大歷年間,李泌(bì)任杭州刺史,在西湖附近開鑿“六井”,長慶二年,白居易出任刺史,又疏浚西湖,修筑湖堤,增加蓄水,使居民供水有了保證。蘇軾兩次居官杭州,深知西湖與杭州居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再次治理西湖。這是一次空前大規模的疏浚,將湖底深處的葑(fēng)泥挖出來,在湖中堆筑了一道長堤,溝通南北兩岸。堤上修六座石橋,遍植芙蓉、楊柳和各種花草,為西湖平添了嫵媚,后人稱之“蘇堤”。此外,又修復了“六井”,新開兩井。正是歷代人民堅持不懈的努力,才使西湖“淡妝濃抹總相宜”。南宋定都杭州后,西湖一變而成為首都的風景區,游客如云,歌舞遍野,湖岸和群山中的亭臺樓閣、寺廟精舍紛紛建造出來。海濱文化““海濱文化價

值壹外交流叁閩海良港和古代對海南文化肆避暑勝地渤海灣貳海濱文化價值海岸又稱海濱,是海洋和陸地的過渡,其觀賞對象包括海灘、沿岸島嶼、海水、海上生物、鄰近海面上空的大氣及節律性變化的天氣和氣候。海岸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各種形態,而以岬(jiǎ)灣形沙質海岸旅游價值最高。岬灣形海岸三面臨海,一面臨陸,岸陡水深,波濤洶涌,容易形成奇景,而岬角之間的海灣水體平靜,易于泥沙堆積,形成海濱沙灘。灣外驚濤拍岸,灣內卻風平浪靜。避暑勝地渤海灣我國海濱旅游開發最早的是渤海海濱。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渤海所處緯度較高,每年6-9月的氣溫比其他海面溫度都低;第二,北方黃河流域在唐以前是政治中、帝王出巡必至渤海。渤海海濱的旅游城市主要是秦皇島和大連。避暑勝地渤海灣秦皇島碣石山距北戴河海濱不遠,是秦皇島著名的風景勝地。“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漁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這是1954年夏天毛澤東來北戴河海濱觀海景時寫下的《浪淘沙·北戴河》。“魏武揮鞭”指的是當年曹操北定烏桓后曾登臨碣石,觀滄海,見蕭瑟秋風中島嶼聳立、波濤洶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這宏偉瑰麗的氣象激發了他統一天下的勃勃雄心。碣石山北戴河避暑勝地渤海灣大連大連位于遼東半島南端,由于海水的侵蝕,海岸呈現各種奇異形狀,如老虎灘、黑石礁、金石灘等都因此得名。這些景觀將大連海濱點綴得婀娜多姿。大連的氣候溫暖濕潤,適宜于草木生長。大連海濱的浴場、公園、療養院星羅棋布。市區街道整齊,綠樹成蔭,公園、動物園、街心花園較多,是個美麗的花園城市。在旅順口附近的海濱還有兩個自然保護區,分別是老鐵山和蛇島。閩海良港和古代對外交流福建沿海海岸線曲折,有眾多的港灣和島嶼,對外貿易發達。主要港口是泉州和廈門。泉州泉州位于晉江入海口,是古老的海港,五代時就與各國通商貿易,這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首先傳入的地方,遺留了許多對外交通史跡和文物,如開元寺、清凈寺、洛陽橋等。泉州東北洛陽江上的洛陽橋是北宋時建造的石橋。洛陽江正處江海交匯處,水流湍急。當年采用“筏形基礎”建造橋墩和養殖牡蠣以固橋基的做法,在中國橋梁工程技術上是個首創。閩海良港和古代對外交流(二)廈門廈門是九龍江口外的一座島嶼,氣候溫和、四季花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筑堤與陸地相連。1980年廈門被開辟為經濟特區,對外開放,名勝有鼓浪嶼、南普陀寺、集美等。鼓浪嶼是孤懸海上的一座小島,島上怪石嵯峨,疊成洞穴,海風鼓浪撲入洞中,濤聲如雷。100多年前,島上只有12間漁民和農民的房屋。清初,鄭成功在島上建筑炮臺圍城以抗清。鴉片戰爭以后,鼓浪嶼成為公共租界,島上也有一些外國的建筑物。今天的鼓浪嶼是旅游勝地,這里白浪如銀,沙灘如金,不僅有優質的海濱浴場,還有出色的園林。冬日的廈門依然繁花似錦,鼓浪嶼依然碧海藍天,游人可以在這里打高爾夫球、泡溫泉,充分享受海濱的浪漫和悠閑。廈門的南普陀寺,始建于唐代,供奉觀音菩薩。海南文化“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這是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貶海南所寫的感遇詩。海南氣候跟中原大不相同,唐宋時是遷謫之地。海南島又稱瓊崖,是我國第二大島,最北端為北緯20度,地貌以玄武巖、花崗巖山地為主,氣候屬熱帶雨林帶。由于地處偏遠,終年炎熱,所以開發較晚,也正由于此,海南才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海南文化紅樹林是生長在海濱泥灘上的長綠灌木和喬木群落,它作為海岸上的綠色長城起著防風浪、護海岸的作用,被譽為“海上尖兵”和“海中森林”。瓊山區東寨港紅樹林海岸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南有奇特的山石景觀。海南是我國海濱開發的重點,亞龍灣已開發成國際性海濱旅游勝地。這里夏季均溫不過29℃,有300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