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市污水收集管網工程(2018年度污水一級管網工程)環評報告_第1頁
桐鄉市污水收集管網工程(2018年度污水一級管網工程)環評報告_第2頁
桐鄉市污水收集管網工程(2018年度污水一級管網工程)環評報告_第3頁
桐鄉市污水收集管網工程(2018年度污水一級管網工程)環評報告_第4頁
桐鄉市污水收集管網工程(2018年度污水一級管網工程)環評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報批稿)建設單位(蓋章):桐鄉市城市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編制日期:2020年4月1.建設項目基本情況 2.項目所在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簡況 3.環境質量狀況 274.評價適用標準 335.建設項目工程分析 366.本項目主要污染物產生及預計排放情況 7.環境影響分析 8.建設項目擬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預期治理效果 9.結論和建議 11.建設項目基本情況項目名稱桐鄉市污水收集管網工程(2018年度污水一級管網工程)建設單位桐鄉市城市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法人代表聯系人通訊地址桐鄉市梧桐街道中山西路2號聯系電話傳真郵政編碼314500建設地點桐鄉市域桐鄉經濟開發區及鳳鳴街道立項審批部門桐鄉市發展和改革局項目代碼建設性質新建行業類別及代碼占地面積8673.96平方米綠化面積/13722.2267其中:環保210環保投資占總投資比例評價經費(萬元)預期投產日期/1.1項目概況為滿足桐鄉市中西部區域,包括河山鎮、洲泉鎮、石門鎮及鳳鳴街道等區域日益增長的污水排放需求,提高區域污水系統運行安全,桐鄉市城市污水有限責任公司2017年提出建設臨杭大道污水管網工程,目前該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為使臨杭大道污水管網工程建成后發揮其作用,自該工程設計終點2‐6#泵站(規劃)至2‐7#泵站(在建)規劃DN1600污水總管及規劃2‐6#泵站也應相應建成,以確保臨杭大道污水排放有出路。桐鄉市城市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擬投資13722.2267萬元,選址于桐鄉市域桐鄉經濟開發區及鳳鳴街道,建設桐鄉市污水收集管網工程(2018年度污水一級管網工程)。力出水管DN1600,長約3.3km。項目已由桐鄉市發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48號主席令)、《建設項目理條例》(國務院第682號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中華人民共2含1.6兆帕及以下的天然氣管道)—新建”,需編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供環保部門審批。1.2編制依據1.2.1國家法規與相關文件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4.24修訂,2015.1.1施行;⑶《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2017.6.27修訂,2018.1.1施行;⑷《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2018.10.26施行;⑸《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2018.12.29修訂);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1.1起施行;⑻《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2012.7.1;⑿《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第29號令,2019.8.27;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2010年11月22日修訂)。31.2.2地方法規與相關文件⑴《浙江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浙江省人民政府第364號令,2018.3.1施行,2018.1.22修正;⑵《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條例》,浙江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會議,2017.11.30修訂;⑶《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浙江省人大常委會,2016.7.1;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四次會議修訂;⑸《浙江省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劃分》,浙江省政府;⑹《浙江省水功能區水環境功能區劃分方案(2015版)》,浙江省政府;⑺《浙江省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總量準入審核辦法(試行)》,浙環發[2012]10號文件;⑻《關于發布<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建設項目清單(2015年本)>和<設區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重污染、高環境風險以及嚴重影響生態的建設項目清單(2015年本)>的通知》(浙環發);⑼《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浙江省環⑾《浙江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2011年浙江省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批準);⑿《關于印發<桐鄉市“十三五”工業污染防治規劃>等專項規劃的通知》桐鄉市發展和改革局、桐鄉市環境保護局桐發改[2017]98號,2017.7.3。⒀《桐鄉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桐鄉市飲用水水源保護管理辦法>的通知》桐鄉市人民政府桐政發[2017]40號,2017.11.3。⒁《桐鄉市域總體規劃》(2018-2035)(在編,初稿);⒃《桐鄉市域污水專項規劃》(在編,初稿);⒄《桐鄉市淘汰和禁止發展的落后生產能力目錄》,桐政發[2011]63號。41.2.3有關技術規范⑴《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2.1-2016⑵《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18);⑶《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表水環境》(HJ2.3-2018);⑷《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聲環境》(HJ2.4-2009);⑸《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生態影響》(HJ19~2011);⑹《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169~2018);⑺《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HJ610-2016);⑻《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土壤環境(試行)》(HJ964-2018);⑼原浙江省環保局頒發《浙江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要點》,2005.4修訂。1.2.4項目技術文件及其他依據⑴《桐鄉市污水收集管網工程(2018年度污水一級管網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019年9月;⑵《桐鄉市污水收集管網工程(2018年度污水一級管網工程)初步設計》(送審稿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019年10月;⑶建設單位提供的相關資料。1.3建設內容及經濟技術指標⑴2-6#泵站工程位于臨杭大道與二環西路交叉口西北側新建污水泵站1座(內設調⑵2-6#泵站進出水管線工程①2-6#泵站進水管線:自位于臨杭大道與二環西路交叉口西北角在建DN1200污水壓力管線末端接出,沿二環西路公路外西側綠化帶內敷設污水壓力管道至2-6#泵站進水井②2-6#泵站出水管線:自擬建2-6#泵站出水管接出,沿二環西路、新板橋港、高新一路向東南方向敷設污水壓力管道至位于申和污水廠西側的在建2-7#泵站附近,與在建51.4泵站設計⑴泵站概況2-6#泵站位于在建臨杭大道與二環西路交叉口西北角規劃地塊,現狀為綠化帶,現狀場地較平整標高約3.60m。根據二環西路平均路面標高為3.60~3.80m,綜合考慮防洪、土方量平衡,充分利用調節池進水壓力管水頭減少能量浪費,確定本次設計泵站場2-6#泵站服務范圍主要包括桐鄉市域西片(包括河山鎮、石門鎮、洲泉鎮、鳳鳴街道、大麻鎮及崇福鎮等區域)、北片(烏鎮鎮及濮院鎮等區域)。正常運行時,大麻鎮及崇福鎮污水排至崇福污水處理廠,不納入本工程污水系統內;當崇福污水廠發生意外時,大麻鎮及崇福鎮部分污水將通過本工程短期應急排至市區污水系統。泵站建設規模⑵工藝流程臨杭大道污水調節池泵房流量計壓力管線整合新建污水廠二環西路污水2-6講泵站臨杭大道污水調節池泵房流量計壓力管線整合新建污水廠二環西路污水2-6講泵站圖1-1泵站運行工藝流程圖⑶配泵、調節池容積泵均配變頻調速裝置。調節池平面尺寸為139.00×29.10m,有效水深4.7m,泵房平面尺寸為27.70×⑷泵站總平面布置泵站紅線呈狹長的梯型:南北向長約175.5m,東西向寬約40.5~54.8m,總用地面泵站建設內容包括:進水閘門井、格柵間、調節池、水泵間、出水閥門井、流量計井、變配電間、水質儀表間及值班室等構(建)筑物和除臭設備;為節省空間,將進水閘門井、格柵間、調節池、水泵間、出水閥門井合建。泵站北側紅線距現狀同德路道路中心線垂直距離約40m,泵站南側紅線距在建臨杭6大道道路中心線垂直距離約130m;泵站主要通道大門設置于泵站東南側與二環西路相接,并與泵站東北側設置用于進水井內主要設備安裝及滿足站區消防要求的輔助通道及大門,大門位置距同德路道路交叉口>50m,滿足市政道路要求。2222220.10⑸泵站除臭設計配備生物濾池除臭設備,臭氣處理量為28000m3/h,經處米高空排放。1.5管線設計⑴管線設計原則根據設計方案,本項目管線設計原則主要內容如下:①管線主要沿現狀道路外側綠化帶內敷設,盡量減小對交通影響。②管線盡量做到線路短,起伏小,以減少管線投資和泵站輸送揚程。③根據管線沿線實際地形、地質和施工條件,避免穿越現狀構建筑物、降低政策處理的難度。④擬建管線施工分為開槽埋管、過路頂管、過河頂管、過河平管橋、過河圍堰倒虹管及過密集苗木頂管等方式,管道標高按以下原則控制:7Ⅰ開槽埋管段:現狀場地多為綠化、農田,綜合溝槽開挖深度、地面荷載、管道自身抗浮要求及工程造價等綜合因素,管頂覆土厚度按1.50m控制;Ⅱ穿越現狀城市道路和公路頂管段:綜合工程造價和確保頂管施工正常實施,頂管頂外壁距路面按不小于4.00m控制;其中穿越公路采用外頂套管內襯管方式。Ⅲ過河頂管段:綜合工程造價、確保頂管施工正常實施及有通航要求河道對過河管道覆土要求,頂管外壁距規劃河底標高按不小于3.0m控制;Ⅳ過河圍堰倒虹管段:管頂外壁距規劃河底標高按不小于1.50m控制;Ⅴ過河平管橋段:綜合工程造價、景觀要求及船只正常通行,橋管底外壁不低于橋梁梁底標高且頂外壁不高于橋面標高控制;Ⅵ過密集苗木片區頂管段:為避免開槽埋管穿越密集型苗木造成較大損失,確定采用淺頂管施工,管道覆土控制在3.0m左右,為盡量節省工程投資,基坑深度小于5m、周邊場地開闊區域,頂管井采用鋼板樁支護方式。⑤管道坡度控制:項目為壓力流輸水干管,管道埋設坡度宜與水流方向設置為逆坡,便于管道排氣和泄水??紤]本項目管徑較大,如下游端管頂覆土厚度不小于1.50m,勢必會造成上游管道埋深較大,尤其是地質條件較差路段,將增加施工難度;因此,本次設計現狀地面標高變化與水流方向均由低到高變化時,采用0.5‰管坡敷設,現狀地面標高為平坡或與水流方向相反時,管坡采用平坡。⑥檢修閥設置:在穿越重要障礙物及一定距離處等處均考慮設置檢修閥。⑦檢查井設置:在管線沿線設置壓力檢查井,便于管線日常圍護管理。⑧排氣閥設置:在倒虹管的上游側、管橋下游側及管線平直段一定間距處均設置排氣閥,以便及時排除管內空氣,不發生氣阻。⑨泄水閥設置:本工程不再設置專用泄水閥,日常運行時可利用壓力檢查井及分段檢修閥進行臨時泄水;因污水不得接入河道,當有泄水需要時,將移動式潛水離心泵放入檢查井進行臨時排水,并由漕罐車運至污水廠。⑵管線走向①2-6#泵站進水管線接自位于臨杭大道與二環西路交叉口西北角在建DN1200污水壓力管線,沿二環西8工方式:開槽埋管。②2-6#泵站出水管線自擬建2-6#泵站出水管接出,沿二環西路、二環南路、新板橋港、高新一路向東南方向敷設污水壓力管道至位于申和污水廠西側的在建2-7#泵站附近,與在建2-7#泵站狀公路2處。表1-2道路、河道穿越施工方式設置有頂管工作井,配套設置排氣檢道穿越入口設置有頂管接收井,配套);⑶污水輸送方式采用“壓力管”輸送方式。1.6生產班次及勞動定員本工程建成后,無員工值班駐守,僅定期管理和檢修。91.7公用工程⑴供水本項目施工期用水由城市供水網絡供給。⑵排水項目廢水主要為施工期廢水:施工場地廢水經沉淀、隔油處理后回用于噴淋灑水等施工用水或委托外運至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施工期生活污水經設置集水池、隔油池、化糞池等臨時性污水簡易處理設施,經預處理后排入已有污水管網或委托外運至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最終經桐鄉市城市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集中處理,經處理達《城鎮污⑶供電工藝設備應為二級負荷,其它輔助用電為三級負荷。本泵站擬向當地供電部門申請兩路20kV供電電源,兩路電源應分別引自不同區域變電所或同一變電所不同母線段,一與本項目有關的原有污染情況及主要環境問題本項目為新建項目,擬建地現狀為平整空地,不存在與本項目有關的原有污染問題。2.項目所在地自然環境簡況2.1自然環境概況(地形、地貌、地質、氣候、氣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樣性等)2.1.1地理位置桐鄉市位于杭嘉湖平原中部,東臨嘉興市秀洲區,南接海寧市,西接德清縣、余杭區,西北與湖州市毗連,北與江蘇省吳江市接壤。地處北緯30°28′18″東經120°17′40″~120°39′45″,市府所在地為梧桐鎮。本項目位于桐鄉市桐鄉經濟開發區及鳳鳴街道,具體位置詳見附圖1。2.1.2周邊環境東面:城市綠化用地、二環西路、桐鄉市巨星針織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南面:城市綠化用地、臨杭大道、環城南路、靈安村居民點(最近距離約165米)西面:中路過橋港、農田北面:城市綠化用地2-6#泵站出水管線沿線:管線沿二環西路西側布設,沿線主要為工業企業,二環西路與臨杭大道交叉口西南側分布有靈安村居民點(最近距離約130米穿越中路過橋港支流、靈安港支流,靈安港、新板橋港,管線沿線東南側分布有靈安村居民點(最近距離約60米)、項目周邊環境具體見附圖2。2.1.2地形、地貌、地質桐鄉市地處杭嘉湖平原,杭嘉湖平原是浙江省最大的平原,該區為一廣闊的水網區,全為河流沖積和湖沼淤積的平原,地勢從南到北微向太湖傾斜,在梧桐鎮、武康鎮周圍地區,地勢稍高,有些部分稍有高低起伏,但相對高差不過3~4m,南部地面標高一般在2~3m左右,北部地面標高約1.2m左右(黃海高程)。地勢起伏較高處為旱地,以種植蠶桑和經濟作物等,低的地方一般為水稻田和魚塘。杭嘉湖平原地區,地質構造為隱伏構造,據有關地質資料,該區下部基巖構造在地質史上經歷多種構造復合。主要屬北東向和東西向構造帶,其中北東向的蕭山~球川斷裂、東西向的雙雙—嘉興—吳興—嘉善斷裂,且挽近期有所活動,其活動跡象主要從地貌特片顯示,挽近期的沉積特征及地震活動等方面得到反映,活動斷裂與地震有一定的內在關系,地震活動多集中在活動斷裂帶附近。2.1.3地表水系桐鄉市屬長江流域太湖區的運河水系,境內河道縱橫密布,河道總長2398.3km。京杭大運河斜貫全境,是該市水利、水運的大動脈。其它骨干河道有蘭溪塘、白馬塘、長山河、金牛塘等。運河從上游余杭市博陸州進入桐鄉市西部,經大麻、永秀、上市、芝村、留良、虎哨、同福、崇福、石門、梧桐、濮院等鄉鎮后,向東流入嘉興市秀洲區。桐鄉市水系也是杭嘉湖平原排水走廊,境外山洪主要從西部余杭、德清、湖州市郊區方向入境,海寧上塘河也有少量水溢入。洪水向北經烏鎮市河、蘭溪塘排泄;向東入運河經嘉興排入黃浦江;向南經長山河排入杭州灣。干旱時引太湖水補充河水之不足。桐鄉市河網的主要特點是:①河道底坡平緩、流量小、流速低。②河水流向、流量多變,受自然因素(如降雨、潮汛和風生流等)和人為因素(如閘門、泵站等)的影響,流向變化不定,一般可分為順流、滯流和逆流等三種,同一河網,不同流向組合成多種流型,水質隨河流流向及流量變化而變化。③水環境容量小,尤其在較長時間滯流條件下,“污水團”往往在某一范圍內回蕩。河道自凈能力越低,累積污染時間越長,污染范圍也越大,故水環境污染控制難度很大。2.1.4氣象情況桐鄉市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為15.8℃,無霜期238天。最熱的天氣是七月份,其平均氣溫28.2℃,極端最高氣溫為39.5℃(1978.7.7最冷的天氣為一月份,其平均氣溫為3.3℃,極端最低氣溫為-11℃(1977.1.31)。年日照時間為2021.9h,平均輻射總量為105.64cal/cm2。具有冬長秋短、冬冷夏熱、春暖秋涼、四季分明的特點。桐鄉市主導風為ESE風,頻率為14%,其次為E風(10%全年靜風頻率為4%。該地區全年及各季平均風速較小,均在2.3m/s左右。全年各風向平均風速以ESE風為最大,達到2.8m/s,其次為NNW風(2.6m/sWSW風向平均風速最小,為1.7m/s。全年平均風速為2.3m/s。桐鄉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212.3mm,大部分集中在4~9月份,一年中有三個多雨季節,分別是4~5月份的春雨、6~7月份的梅雨和9月份的秋雨。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912mm。2.2桐鄉市域總體規劃由于《桐鄉市域總體規劃》(2018-2035)正在編制調整階段,本環評暫將《桐鄉市域總體規劃》(2018-2035初稿)相關內容摘錄如下:⑵規劃層次:市域(城市規劃區)727.49km2,中心城區包括梧桐、鳳鳴、高橋三街道行政范圍,總面積總計206.19平方公里。⑶城市定位本次總體規劃提出桐鄉城市定位為“國際制造創新強市、現代水鄉人文名城”。城市性質為:長三角重要的實業創新與水鄉文化旅游名城,浙江省現代化中心城市。城市職能包括:世界級城市群的戰略支點、國家新經濟與國際開放的戰略焦點、長三角滬杭走廊與環杭州灣的戰略節點、杭嘉都市區的戰略極點、區域交通的戰略據點。⑷人口規模規劃至2020年預測桐鄉全市常住人口約120萬,其中城鎮人口為82萬,城鎮化率68%。2035年預測桐鄉全市常住人口約165萬(其中包括10萬旅游人口),其中城鎮⑸建設用地規模規劃2020年市域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規模為185.67平方公里。其中,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約為110平方公里,鄉村建設用地規模約為75平方公里。規劃2035年市域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規模為210平方公里。期中,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約為178平方公里,鄉村建設用地規模約為32平方公里。⑹城鎮體系規劃市域城鎮職能體系規劃:一主、三重、五特。表2-1城鎮體系規劃居-宜業’重鎮園⑺市域空間結構市域形成“一市三城、以城帶區”的總體空間結構。構建“東西兩片,一軸兩帶”的市域空間發展格局。①“東西兩片”東部形成市區-烏鎮-濮院、屠甸,三位一體的中心城市區域;西部構筑2+2城鎮網絡,崇福、洲泉+河山、大麻。②“一軸兩帶”“一軸”為市域東部從南到北貫穿中心城區的烏鎮大道科創軸,承載桐鄉未來科技創新功能?!皟蓭А睘槭杏虮辈康乃l濕地文化帶,承載水鄉旅游等綠色功能,南部沿交通干線布局的G60科創發展帶,承載周邊大城市的溢出功能。⑻中心城市規劃①范圍與規模中心城市指以主城區為主體的城市東部地區。包括:②城市空間結構中心城區整體形成“一主、一軸、一環、四片”的空間結構?!耙恢鳌保撼鞘邪l展主城區桐鄉主城區,包括鳳凰湖城市功能核心與桐鄉老城服務核心。“一軸”:烏鎮大道發展軸鏈接高鐵交通樞紐、主城服務核心以及烏鎮互聯網產業核心區等功能核心的城市發展軸線?!耙画h”:城市綠環促進城市緊湊發展與精明增長的控制環,連接主城區外圍重要生態要素,形成綠帶圍城、綠楔入城的生態功能保障環?!八钠保簽蹑偦ヂ摼W國際片區、濮院片區、城西生態休閑片區、開發區片區。烏鎮互聯網國際片區:融合水鄉古鎮旅游、互聯網研發創新以及商務會展等功能的高端產業片區。濮院片區:以傳統羊毛衫針織產業為主導功能的產城融合區域。城西生態休閑片區:以運河支流水域打造以桑基魚塘為主題的綠色農業觀光功能片區。開發區片區:以高鐵交通樞紐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為核心功能的片區。⑼分析根據《桐鄉市域總體規劃》(2018-2035初稿)規劃定位和發展目標,全市地規劃2020年市域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規模為185.67平方公里,2035年規劃為210平方公里,增加了24.33平方公里。城鎮體系規劃主要發展旅游業、工業、商貿業。可見,隨著區域建設力度的加大,投資環境的日益完善,必然引起污水量的大幅度增長,城鎮污水管網的建設變動尤為重要。本項目2-6#泵站及進出管線的建設,主要為了連接2017年提出建設的臨杭大道污水管網工程,是桐鄉市域整個污水管網布局的一部分,為2035年市域規劃總污水量將達到50萬m3/d做準備,本項目的建設立足于桐鄉市市域總體規劃,完善桐鄉市域污水管網系統,便于桐鄉市內污水的收集與處理。2.3桐鄉市域污水專項規劃由于《桐鄉市域污水專項規劃》正在編制調整階段,本環評暫將《桐鄉市域污水專項規劃》(初稿)相關內容摘錄如下:⑴規劃范圍本次污水專業規劃范圍:與桐鄉市域行政轄區范圍一致,總面積727km2。⑵服務對象本次污水管網服務范圍主要為街道及鄉鎮的城鎮區、新老集鎮區、城市規劃區外保留的工業園區和城鄉一體化新社區。主要服務對象是以管網服務范圍內的城鎮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和新農村生活污水為主,兼顧分散工業點源(工業企業的工業廢水)等。⑶市域污水量預測⑷污水總體布局根據桐鄉市城市建設總體部署,桐鄉市正在實施污水廠整合提升工程,該項目主要整合新建1座桐鄉市城市污水處理廠,總規模為30.0萬m3/d(分兩期建設,一期為20.0萬m3/d預計2020年整合污水處理廠投產后,停用桐鄉城市污水處理廠和濮院恒盛污水處理廠,保留申和、崇福兩座污水處理廠。綜上,近期(2022年)市域3座污水廠處理規??蛇_到36.0萬m3/d:整合污水廠處理規模為20.0萬m3/d、申和污水廠處理規模為10.0萬m3/d、崇福污水廠處理規模為6.0萬m3/d;遠期(2035年)市域3座污水廠處理規??蛇_到50.0萬m3/d:整合城市污水廠處理規模為30.0萬m3/d、申和污水廠處理規模為10.0萬m3/d、崇福污水廠處理規⑸泵站規劃本次規劃在市域現狀污水系統的基礎上,需新建5座一級污水泵站,改造或擴容7座現狀泵站。其中:2-6#泵站、2-7#泵站及2-10#泵站為中心城區污水系統進入污水廠前泵站,三座泵站規模確定如下:2-6#泵站按20.0萬m3/d規劃建設;2-7#泵站按15.0萬m3/d規劃建設;2-10#泵站按15.0萬m3/d規劃建設。⑹污水管網規劃(摘要)①中心城區及東片污水一級管網規劃布局現狀管網存在問題:Ⅰ位于新板橋港與環城南路交叉口現狀高位井由于斷面尺寸及高度有限,需要控制輸送水量,否則會有溢水情況發生,影響運行規模及周邊環境;同時新板橋港送要求。Ⅱ梧桐街道及濮院鎮現狀均各自建有污水處理廠;根據本次污水專項規劃,當城市污水廠和濮院污水廠停運后,兩區域污水均將輸送至規劃污水處理廠和申和污水廠,目前現狀污水管網不能滿足輸送要求。院污水廠及申和污水廠(一期)尾水,當城市污水廠和濮院污水廠停運后,該管線將同時收集梧桐街道及濮院鎮的污水及申和污水廠的尾水;為充分利用該管道,位于繞城南路與迎賓大道交叉口東側將污水和尾水截斷后將污水進行分流,最終排入規劃污水廠和申和污水廠。中心城區及東片污水管網規劃:濮院污水廠停運后,將污水廠進水泵房改造為提升泵站,泵站規模8.5萬m3/d,共有兩個排水出路:一是利用現狀尾水管道排入2-12#泵站(由1#尾水改造為污水泵站由2-12#泵站提升后沿繞城東路及繞城南路現狀DN1200污水管線(由尾水管線改造為污水管線)輸送;一是位于鎮區西北側地塊規劃工業園區附近規劃2-3#泵站及DN1000污水壓力管,接入繞城東路DN1200規劃污水管道,與烏鎮大道DN800匯合后繼續沿繞城北路及繞城西路DN1200規劃污水管道輸送接入規劃2-6#泵站,最終排入規劃污水處理廠和申和污水廠。這樣,濮院鎮污水將沿繞城公路向東或向西均可排入整合污水處理廠和申和污水處理廠,可利用管網安全及污水廠水量調配。Ⅱ梧桐街道污水系統規劃及出路:城市污水廠停運后,保留廠內分流泵房,并將進水泵房進行改造為提升泵房,梧桐街道污水主要有兩個排水出路:一是通過分流泵房及DN800環城東路及繞城南路污水壓力管線輸送至規劃污水廠和申和污水廠;一是通過進水泵房提升至2-12#泵站(由1#尾水改造為污水泵站由2-12#泵站提升后沿繞城東路及繞城南路現狀DN1200尾水管線(改為污水管線)輸送排入整合污水處理廠和申和污水處理廠。由于繞城南路與迎賓大道交叉口節點為申和污水廠一期尾水排放管和來自繞城東路污水管交匯點,為避免兩種介質交匯,本次規劃位于該交匯井東側設置一根DN1400污水壓力管,同時為便于申和污水廠和整合污水廠切換,將來自分流泵房的DN800污水壓力管和來自屠甸鎮現狀DN560污水管同步設置連通管管線,并位于高新二路與迎賓大道交叉口西南側設置2-10#泵站,該泵站正常運行時主要收集濮院鎮、屠甸鎮及梧桐街道污水,污水規模為15.0萬m3/d。②西片污水一級管網規劃布局現狀管網存在問題:Ⅰ河山鎮、石門鎮、洲泉鎮、鳳鳴街道四個鎮域一級污水管網[已(在)建]均已布置為復線,但基本為枝狀污水管,管網安全性不高;網安全不高。Ⅲ崇福污水處理廠與整合污水處理廠及申和污水廠無連通管網,不利于污水廠安全運行及日常水量調配。西片污水系統規劃:Ⅰ將河山鎮、石門鎮、洲泉鎮、鳳鳴街道四個鎮域三條枝狀污水管網通過增加泵站與污水主管連通管形成環網,且連通管徑須考慮出現管道事故及崇福污水處理廠事故檢修時,事故排水要求,并需擴容河山及洲泉2座現狀污水泵站。Ⅱ為確保大麻鎮污水系統安全,沿規劃320國道敷設DN600污水管道復線接入崇福污水處理廠,并擴容改造現狀一級大麻泵站一座,污水規模由1.5萬m3/d擴大為2.0Ⅲ崇福鎮東北片區將新建一座工業園區,建成后將現有崇福鎮工業園區及大麻鎮工業園區搬遷至新建工業園區;為解決該區域污水處理,并便于與市區污水廠互Ⅳ規劃建設崇福污水處理廠~2-5#泵站連通管線,管徑為DN1000,須滿足崇福污水處理廠事故檢修時,向中心城區污水廠調配污水量要求。⑺分析根據《桐鄉市域污水專項規劃》(初稿2035年市域規劃總污水量預測將達3/d,現有的污水系統將不能滿足區域污水收集處理及排放需求。根據污水專項規劃新建1座整合污水處理廠,停用桐鄉城市污水處理廠和濮院恒盛污水處理廠,3/d。故污水系統管網及泵站的布置建設變的尤為重要。本項目新建的2-6#泵站是本次規劃在市域現狀污水系統的基礎上,需新建的一級污水泵站,2-6#泵站進出管線的建設主要為了連接2017年提出建設的臨杭大道污水管網工程,將收集廢水引至2-7#泵站及申和污水處理廠,故本項目的建設立足于桐鄉市域污水專項規劃,完善桐鄉市域污水管網系統,便于桐鄉市內污水的收集與處理。2.4桐鄉市環境功能區規劃本項目位于桐鄉市域桐鄉經濟開發區及鳳鳴街道,根據《桐鄉市環境功能區劃》(2015.9),共經過浙東北水網平原生態功能保障區(0483-Ⅱ-4-2)、桐鄉市區人居環境保障區(0483-Ⅳ-0-1)、桐鄉經濟開發區環境重點準入區(0483-VI-0-1)3個環境功能區。浙東北水網平原生態功能保障區(0483-Ⅱ-4-2)具體情況如下表2-2。表2-2浙東北水網平原生態功能保障區(0483-Ⅱ-4-2)具體情況稱標北水網平原生態功能保障區禁止毀林造田等破壞植被的行最大限度保留原有自然生態系根據《桐鄉市污水收集管網工程(2018年度污水一級管網工程)——開發區米,根據浙東北水網平原生態功能保障區(0483-Ⅱ-4-2)環城公路鳳鳴段兩側各62米范圍內屬于該功能區劃,故本項目2-6#泵站部分用地(用地紅線東側邊界線往西12米范圍內)屬于浙東北水網平原生態功能保障區(0483-Ⅱ-4-2)功能區劃內。本項目污水管網鋪設沿二環西路、二環南路綠化帶進行鋪設,在環城公路鳳鳴段兩側各62米范圍內,屬于浙東北水網平原生態功能保障區(0483-Ⅱ-4-2)功能區劃內。1是2是3目是4是5是6故本項目不存在毀林造田等破壞植是7是8是201是2是3是4是5是6施工作業區周圍林地、草地和灌木叢的破是7設時,在施工過程中建設單位通過加強管是8束后,會進行覆土覆綠,進行原樣修復。是桐鄉市區人居環境保障區(0483-Ⅳ-0-1)具體情況,見表2-5。21表2-5桐鄉市區人居環境保障區(0483-Ⅳ-0-1)具體情況區科教為主的區障良好的人居環境不受破壞,確保區域內環境質量達到人類健康居住的標地表水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I類標準??諝饨剐陆?、擴建二類工業項目;現有二類工業項目改建只能在原址基礎上,并須符合污染物總量替代要求,且不得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不得加重惡嚴格執行畜禽養殖禁養區和限養區規污水收集管網范圍內,禁止新建除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外的入河或湖排污但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定必須單獨設最大限度保留區內原有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好河湖濕地生境,禁止未經必須的護岸外,禁止非生態型河湖堤岸改造;建設項目不得影響河道自然形態推進城鎮綠廊建設,建立城鎮生態在桐鄉市區人居環境保障區(0483-Ⅳ-0-1)內,本項目主要涉及污水管網的鋪設,其相符性分析,見表2-6。1是2是3是4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定必須單獨設置壓力檢查井及分段檢修閥進行臨時是225煙等污染排放較大的建設項目布局。是6設單位做好施工積水和泥漿的外運是桐鄉經濟開發區環境重點準入區(0483-VI-0-1)具體情況,見表2-7。表2-7桐鄉經濟開發區環境重點準入區(0483-VI-0-1)具體情況擴征區,面主導環境功能:提供維持城鎮發展的資源配給、污染凈化、物質循環等功能,保障生產生活環準或相應的水環境功能區要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或相應的大氣環境功能區要求。土壤環境達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和土壤環境風險評估規范確定的目標要求。聲環境質量達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逐步提高區域產業準入條件。嚴格按照區域環境承載能力,控制區域排污總禁止新建、擴建不符合園區發新建二類、三類工業項目污染物排放水平需達到同行業國內先進合理規劃居住區與工業功能區,限定三類工業空間布局范圍,在居住區和工業區、工業企業之間最大限度保留區內原有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好河湖濕地生境,禁航運為主要功能的河湖堤岸外,禁止非生態型河湖堤岸改造;建設項目不得影響河道自然形態和河湖水根據《桐鄉市污水收集管網工程(2018年度污水一級管網工程)——開發區用地外其余均屬于桐鄉經濟開發區環境重點準入區(0483-VI-0-1)功能區劃內。本項目污水管網鋪設從穿越新板橋港后至在建2-7#泵站附近,屬于桐鄉經濟開發區環境重點準入區(0483-VI-0-1)功能區劃內。231是2是3是4綠地等隔離帶,確保人居環境安全。是5是6是7是1是2是3是4是5是246鋼筋砼頂管專用管材作為頂套管管是7是2.3桐鄉市城市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概況桐鄉市城市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污水處理工程建于1999年,桐鄉市城市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現有處理規模為5萬噸/日,日均實際處理量約為4.6萬噸/日。污水處理系統采用A2/O工藝,設計進水水質CODCr為500mg/L,設計出水質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一級標準的B標準,最終排入錢塘江。2014年桐鄉市城市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實施提標改造工程,并委托浙江環科環境咨詢有限公司編制了《桐鄉市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改造前后污水處理規模不變,仍為5萬m3/d,出水水質由《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B標準提標至一級A標準。該提標改造工程已完成,正式投入運行。圖2-1污水處理廠工藝流程圖25本報告收集了浙江省環境保護廳公布的2020年江省重點排污單位監督性監測信息中桐鄉市城市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的排放水質,具體數據見表2-10。表2-10桐鄉市城市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水質監測數據57.310.50.165.0準5.0由監測結果可知,桐鄉市城市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出口濃度均能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的一級A標準。因此,桐鄉市城市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在加強監管力度,確保各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的基礎上,可實現達標排放。2.4桐鄉市污水處理尾水排江工程(1)工程概況根據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浙發改設計[2008]156號文件批復,桐鄉市污水處理收集系統及尾水外排工程,采用污水區域性分散收集,集中處理,借海寧專管外排錢塘江。項目由區域污水管網、城鎮二級管網、尾水外排管網和排江口工程四部分組成。項目服務范圍為桐鄉市行政轄區,重點為中心城區和各鎮區。其中區域污水管網總長69.40公里,沿線設污水泵站9座;城鎮污水二級管網總長155.40公里,設污水泵站7座;尾水輸送管線總長69.51公里,設污水泵站7座及運行管理中心、應急搶修站各1座;排江工程管線長2.2公里,其中入江管為0.61公里,設高位井1座。桐鄉市污水處理尾水排放工程尾水排放管、排江系統遠期按30萬m3/d建設,近期排江水量為22萬m3/d。(2)環評及批復情況2007年12月,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編制了《桐鄉市污水處理尾水外排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報批稿)》,2008年1月,原浙江省環保局以浙環建[2008]6號文對環評報告書進行了批復;后期由于經濟的發展及桐鄉市高鐵火車站的建設等原因,工程進行了部分調整,因此桐鄉市匯合水質凈化有限公司委托浙江環科環境咨詢有限公司編制了《桐鄉市污水處理尾水外排工程調整環境影響報告書(報批稿)》,浙江省環境保護廳以浙環建[2013]70號文對環評報告書進行了批復。26(3)運行情況尾水外排工程管線及泵站在2010年已全部建成通水運行,至2017年底外排總泵站(6#泵站)平均運行規模約22.75萬m3/d,最高日運行規模30.46萬m3/d。273.環境質量狀況3.1建設項目所在地區域環境質量現狀(環境空氣、地面水、地下水、聲環境、生態環境等)3.1.1大氣質量分析評價中的二級標準。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18)5.3“選擇項目污染源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參數,采用附錄A推薦模型中估算模型分別計算項目污染源的最大環境影響,然后按評價工作分級判據進行分級。”(具體分級判別過程詳見本報告7.2.2章節)。本項目大氣環境評價等級為三級。1、空氣質量達標區判定本環評收集了桐鄉市環境監測站提供的桐鄉市空氣質量指數日報(2018年全年結果統計見表3-1。表3-12018年區域空氣質量現狀評價表單位μg/m3NO2PM10PM2.5根據桐鄉市2018年各常規污染物監測數據統計分析,其中SO2、CO、O3、PM10年均濃度及相應百分位數24小時平均濃度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二級標準限值,可認為SO2、CO、O3、PM10環境質量現狀達標。NO224小時平均質量濃度第98百分位數均未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NO224小時平均質量濃度的二級標準限值,超標倍數分別為0.050倍;PM2.5年均質量濃度、24小時平均質量濃度第95百分位數均未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PM2.5年平均質量濃度、24小時平均質量濃度的二級標準限值,超標倍數分別為0.171倍、0.173倍??烧J為NO2、PM2.5環境質量現狀不達標。282、擬采取措施根據《桐鄉市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超標原因主要為大氣污染呈區域性、復合型、疊加型的污染特征,區域內機動車尾氣污染、工地與堆場揚塵污染、秸稈與垃圾露天焚燒污染等現象時有發生;大范圍重污染天氣出現頻次日益增多,酸雨率居高不下。針對上述現象,桐鄉市擬采取以下措施:1)積極優化能源結構,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推進“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建設,推進工業園區集中供熱,積極推進小鍋爐淘汰,積極發展清潔能源。2)調整產業布局與結構。深化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機制,積極推進區域合作。強化規劃環評,引導全市重點產業合理布局,提高環境資源利用效率。3)深化工業污染治理。實施脫硫脫硝工程。推進現役熱電行業超低排放技術改造。實施工業煙粉塵治理工程。實施揮發性有機廢氣治理工程。4)整治城市揚塵和煙塵。5)防治機動車船污染。6)控制農村廢氣污染。加強秸稈焚燒監管,強化秸稈資源化利用。推進農業氨污染控制。隨著大氣污染防治計劃工作推進,預期環境空氣質量得以改善,并最終達到相應環境空氣功能區要求。3.1.2地面水質量現狀分析評價根據桐鄉市水環境功能區劃圖(附圖4)和《浙江省水功能區水環境功能區劃分方案》(2015本項目所在地周邊主要水系為杭嘉湖108,水功能區為靈安港桐鄉工業用水區(編碼:F1203107403012水環境功能區為工業用水區(編碼:好,水質為III-IV類水質,全面消除V類水質,除芝村斷面外,其余監測斷面均符合水域環境功能標準,主要污染因子為化學需氧量。其中III類水質斷面11個,占III類斷面增加3個。2019年全市12個常規監測斷面高錳酸鹽、氨氮、總磷和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平均濃度改善9.1%,氨氮平均濃度改善2.7%,總磷平均濃度改善6.7%,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惡化5.9%。具體監測斷面評價結果見下表3-2。29表3-22019年地表水監測斷面評價結果表— —————————根據上述監測結果,離本項目最近的康涇塘2個監測斷面全年的水質可以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Ⅲ類標準。3.1.3聲環境質量根據本項目擬建地的目前狀況,本次環評共布設了8個測點進行監測,于2020表3-3建設項目聲環境本底監測結果單位:dB(A)58.348.158.248.557.247.54#(北廠界)58.748.968.253.867.953.558.348.160.550.930監測結果表明,各監測點晝夜間環境噪聲均能達到《聲環境質量標準》3.2主要環境保護目標:(1)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周圍水環境質量維持在現有水平上。(2)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項目周圍環境空氣質量維持在現有水平上。(3)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四周廠界噪聲達到GB12348-2008中的2類標準。(4)項目周邊主要環境敏感保護目標如下:表3-4大氣環境、聲環境主要保護對象一覽表稱坐標/m象區XYWS區境//2類WS區//2類31表3-5水環境、生態環境主要保護對象一覽表稱WW流1處/(管線)/(管線)/失32334.評價適用標準環境質量標準(1)地表水根據桐鄉地表水功能區劃分,評價區域水環境質量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5≥5.0≤20≤4.0≤1.0≤0.2≤0.05(2)環境空氣根據評價區域內的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區域內環境空氣執行GB3095-2012《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及其修改單(生態環境部公告2018年第29號)中的二級標準;氨及硫化氫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18)附錄D中的其他污染物空氣質量濃度參考限值。具體見表4-2。表4-2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濃度限值(μg/m3)總懸浮顆粒物(TSP)/)/2.5)/3/4NH3H2S本項目2-6#泵站位于2類區,污水管線鋪設會穿越2類區、3類區、4a類區,聲環境執行《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2類區、3類區、4a類區標準,具體見表4-3。2類3類34污染物排放標準(1)廢水本項目排放廢水主要為施工期生活污水,廢水排放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的三級標準(其中氨氮、總磷達到《工業企業廢水氮、磷污染物間接排放限值》(DB33/887-2013后接入桐鄉市城市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再經處理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表4-4項目污水排放標準限值單位:除pH、色度外為mg/L1.00.53-N80.5注:括號外數值為水溫>120℃時的控制指標,括號內數值為水溫≤120℃時的控制指(2)廢氣本項目施工期廢氣主要為揚塵、施工車輛尾氣,廢氣污染物排放執行《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表2中二級排放標準;運營期廢氣主要為泵站內惡臭,廢氣污染物排放執行《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4554-1993)。具體見表4-5、表4-6。表4-5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表4-6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4554-93)1氨4.91.520.330.06335施工期場界噪聲排放限值參照執行《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表4-7建筑施工場界噪聲排放限值(GB12泵站2-6#位于2類功能區,聲環境執行《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表4-8《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dB(A)2類總量控制指標污染物總量控制是我國現階段環境保護的一項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環境保護目標,對CODcr、NH3-N、SO2、NOx四種主要污染物實行排放總量控制;在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較嚴重的16個省份實施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總量控制,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等。本項目為桐鄉市污水收集管網工程,不屬于工業類項目,且營運期不增加CODCr、NH3-N、SO2、NOx、粉塵、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量,故無需進行總量控制。365.建設項目工程分析5.1工藝流程5.1.1管道鋪設施工流程管道施工方式:污水管道沿二環西路,二環南路、新板橋港、高新一路向東南方向敷設污水壓力管道至在建2-7#泵站附近。穿越臨杭大道、320國道采用頂管施工+內襯管,穿越靈安港、新板橋港采用頂管施工,穿越1#河道(中路過橋港支流)、2#河道(靈安港支流)采用支墩式平管橋施工,過二環南路與宏業路交叉口后沿管線往東(20m附近)采用架空明管施工,其余污水管線鋪設均采用開槽埋管施工。管道鋪設過程中設置有檢修閥、壓力檢查井、排氣閥,不設置專用泄水閥。日常運行可利用壓力檢查井及分段檢修閥進行臨時泄水;因污水不得接入河道,當有泄水需要時,將移動式潛水離心泵放入檢查井進行臨時排水,并由漕罐車運至污水廠。①頂管施工+內襯管(穿越臨杭大道、320國道)穿越320國道因與國防光纜有交叉,光纜位于現狀地面下約6m處,考慮施工安全頂管埋深約11m。設置有頂管接收井、頂管工作井,配套設置排氣檢查井。頂管施工就是非開挖施工方法,是一種不開挖或者少開挖的管道埋設施工技術。37頂管法施工就是在工作坑內借助于頂進設備產生的頂力,克服管道與周圍土壤的摩擦力,將管道按設計的坡度頂入土中,并將土方運走。一節管子完成頂入土層之后,再下第二節管子繼續頂進。其原理是借助于主頂油缸及管道間、中繼間等推力,把工具管或掘進機從工作坑內穿過土層一直推進到接收坑內吊起。管道緊隨工具管或掘進機后,埋設在兩坑之間。②頂管施工(穿越靈安港、新板橋港)穿越靈安港、新板橋港穿越頂管施工,管道埋深約11m(頂管管頂距規劃河底≥3.5m)。設置有頂管接收井、頂管工作井,配套設置排氣檢查井。頂管施工原理如上。③支墩式平管橋過河施工(穿越1#河道、2#河道)穿越小河道,河道藍線<15m且無通航要求,采用支墩式平管橋過河,橋管底標高≥二環西路跨越該河道的橋梁梁底標高。支墩采用D1000鋼筋砼灌注樁基礎。設有泄水檢查井。④架空明管施工(過二環南路與宏業路交叉口后沿管線往東)擬建管線穿越現狀煤氣管道時,因煤氣管道在規定的范圍內不允許開挖,故與煤氣交叉或較近的污水管采用明管架空敷設,管道支墩下根據地質情況采用預制方樁基礎。⑤開槽埋管施工(除上,其余污水管線)沿二環西路綠化帶、二環南路綠化帶、新板橋港綠化帶、高新一路路北沿線,一般路段采用開槽埋管施工,開槽埋管基坑深度一般在3.0m左右(考慮地面起伏變化根據地質情況及周邊環境影響,基坑開挖分為兩種施工方式:基坑土質為較好的粘性土、場地開闊區段可采用明排水放坡開挖施工;基坑土質條件差(粉土、流砂等)、施工條件受環境影響區段,采取井點降水、鋼板樁或圍檁板支護開挖。385.1.2泵站施工流程圖 地基土 噪聲、泥土 地基土 建材、水 砂漿水、噪聲、建筑垃圾 建材、水 磚、建材、水 砂漿水、噪聲、建筑垃圾 磚、建材、水 噪聲、建筑垃圾 建材、涂料 砂漿水、噪聲、建筑垃圾 建材、涂料 建材、水 砂漿水、噪聲、建筑垃圾 建材、水2-6#泵站位于臨杭大道與二環西路交叉口西北側,地塊用地現狀城市綠化。泵站平面主要包括:調節池、泵房、附房等構筑物。泵房與調節池合建構筑物:泵房與調節池合建構筑物中調節池部分體量占比較大,且池頂荷載較大,故主體池體采用梁板結構體系,整體為全地下式鋼筋砼水池結構,泵房區域局部上設鋼筋砼框架頂棚,作為設備吊裝及檢修屋蓋?;訃o結構采用鉆孔灌注樁+水泥攪拌樁帷幕的支護方式。附屬用房建筑物:附屬用房基礎均位于泵房與調節池合建構筑物基坑開挖邊線以外,基礎可選用埋深較淺的2層粉質粘土作為該建筑物基礎持力層(地基承載力特征泵站施工包括表土清理、平整土地和地基開挖、建筑施工等。表土清理:在施工前需對地塊內樹木、花草進行遷移、養護,以便后期覆綠時能遷回原地進行種植。土石方開挖:本項目工程調節池、泵房均為地下式,施工過程中涉及土石方開挖,工程開挖的土方應充分加以利用,暫時不能利用的棄土應全部妥善安置,并做好臨時維護。土石方臨時堆場應遠離西側中路過橋港,并做好圍護。39建筑施工:包括打樁、主體建筑施工、屋面施工、墻面粉刷,后期景觀綠化等。5.1.3運行期工藝流程臨杭大道污水調節池泵房流量計壓力管線整合新建污水廠二環西路污水2-6講泵站臨杭大道污水調節池泵房流量計壓力管線整合新建污水廠二環西路污水2-6講泵站泵站內設置有進水閘門井、格柵間、調節池、水泵間及出水井;出水總管設置計量井及檢修閥井。心標高均暫定0.70m接入泵站調節池內。調節池最高液位為3.00m,最低液位為-1.70m。壓力出水管管徑DN1600,出水管沿二環西路、二環南路、新板橋港、高新一路敷設至5.1.4環境影響因子識別環境影響因子識別,見表5-1。表5-1本工程環境影響因子識別表CODcr、NH3-N5.2主要污染工序及污染物排放量405.2.1施工期1、施工期水污染施工期廢水主要包括施工人員生活污水和施工廢水。施工廢水主要包括施工機械所產生的含油廢水、泥漿廢水和雨污水等。在施工過程中如果不引起足夠重視,任施工泥漿、廢水、廢料排入附近水體,將對河道水質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施工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施工泥漿、廢水、廢料的收集與管理。⑴施工場地廢水施工生產廢水主要是施工機械設備運轉及維修過程中產生的冷卻水、沖洗水、廢油料及油污水等,施工工地因降雨等產生的地面泥砂水和建材沖刷水;一般一處場地的生產廢水量(沖洗廢水)少于1t/天,其主要污染物為SS,濃度可達到3000~5000mg/L。另外施工物料、露天施工機械被雨水等沖刷后也會產生一定量的污水,量較難估算。⑵河道底部穿越施工或打樁廢水本項目在靈安港、新板橋港穿越頂管施工,其余采用支墩式平管橋過河,施工時需設置施工圍堰,施工前先將圍堰內水抽干,再利用圍堰作為工作平臺,進行施工。施工產生的SS會對水體水質產生短暫的影響。施工積水和泥漿要求抽出河道外處置。⑶施工人員生活污水本項目工程現場設施工營地,施工期約為18個月,施工人員數量隨施工需要而變化,平均每日施工人員數為50人左右,施工人員所需的生活用水量以100L/d·人計,排2、施工期大氣污染施工中由于挖取土(石)、填方、棄土、推土及搬運泥土和水泥、沙石等的裝卸、運輸、拌合過程中有大量塵埃散逸到周圍環境空氣中,同時,項目施工時運送物料的汽車運行,物料堆放期間由于風吹等都會引起揚塵污染,尤其是在風速較大或裝卸、內燃機、打樁機等施工機械的運行時排放出的污染物將對空氣造成污染。⑴施工揚塵本項目施工階段揚塵的主要來源是裸露場地的風力揚塵。一些施工作業點的表層41土壤在經過人工開挖后,在氣候干燥且有風的情況下,會產生大量的揚塵;渣土等臨時堆場也會產生大量的揚塵。汽車揚塵主要是由于施工車輛行駛而造成的二次揚塵,據調查,這種因汽車行駛引起的道路揚塵約占總量的50%以上。施工期運輸車輛將利用周邊道路進出,這將對項目周邊道路沿線群眾帶來車輛揚塵的影響,若處理不當,將影響社會安定。⑵施工設備廢氣施工機械設備產生的廢氣包括施工車輛及其它機械設備運行時產生的廢氣,施工機械設備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一般較為分散,所產生的廢氣量很難做定量估算。3、施工期噪聲污染本工程施工期間的噪聲主要來源于各種施工機械噪聲和車輛運輸產生的作業噪聲。常用的單臺施工機械穩態作業時的噪聲源強見表表5-2。多臺機械同時作業時,聲級通過疊加而相應增加,具有無規則、不連續、暫時性等特點。表5-3列出了常用施工機械峰值噪聲在不同時距離處的聲級。表5-2主要施工機械噪聲源強實測值[dB(A)]ro表5-3常用建筑機械峰值噪聲及其傳播聲級[dB(A)]42表5-4不同施工階段廠界噪聲平均值單位:dB(A)4、施工期固廢污染本項目施工期固體廢物主要包括施工過程產生的廢棄土石方、工程廢料和施工人員的生活垃圾。⑴生活垃圾施工期約為18個月,施工人員數量隨施工需要而變化,平均每日施工人員數為50人左右,生活垃圾產生量按0.5kg/人·d計,則施工人員的生活垃圾產生量為25kg/d。⑵廢棄土石方本項目開挖、清表等過程中有廢土方產生,應對廢土方進行回用,不能利用的廢土方應在遠離水體的地方設置臨時堆場,并采取封閉車輛運輸,安排專人負責清運。⑶工程廢料包括廢包裝物等和施工臨時設施的拆除,運至桐鄉市政府規定的已合法登記的消納場地內處置。5、生態環境影響植被破壞:由于項目進行要清理地表,因此,不可避免要破壞原有的地質、地貌條件,植被、土壤以及改變現有的生物結構。主要表現在:工程占地、征地對植被的破壞、各種施工活動對植被的破壞、施工人員活動對植被的影響等。景觀影響:施工現場存在較大面積的裸露地表以及各種雜物堆放會對原有景觀、視覺造成不良影響。水土流失:影響水土流失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大類,就本項目而言,施工棄土堆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如果遇到長時間強降雨天氣,造成的水土流失量將是很大的。6、社會經濟影響(1)項目施工需占用一定量的綠化用地、雜地等,產生一定不利影響。43(2)項目施工會給區域交通及附近居民生活質量等產生一定影響,但總體會給桐鄉市污水收集和當地居民生活質量帶來正面影響,對改善污水收集管網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城鎮化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5.2.2營運期1、水污染物本項目泵站內無駐守值班員工,不增加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本項目營運后用水點位主要為惡臭生物濾池除臭設備,該設備中預洗滌池中用水全部循環使用,不外排;生物過濾池噴淋水主要為了保持生物濾料的濕度,噴水量較少,不會形成水流外排,故本項目營運后無工藝廢水排放。2、大氣污染物污水泵站的臭氣組成主要有H2S、NH3、甲硫醇等。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惡臭。臭氣主要來自調節池、敞口格柵井、潛水泵頂蓋板縫隙、進水井蓋板縫隙、出水口散氣井口、出水口閥門井開口等處的散發。目前,國外對惡臭強度的分級和測定多以人的嗅覺感官作為基礎得到,如德國的臭氣強度5級分級;日本的臭氣強度6級分級等。北京環境監測中心在吸取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惡臭6級分級法(見下表該分級法以感受器——嗅覺的感覺和人的主觀感覺特征兩個方面來描述各級特征,既明確了各級的差別,也提高了分級的準確程度。表5-5惡臭6級分級法012345根據查找相關文獻《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水泵站惡臭散發特性研究》(葉舜濤等),對上海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中污水泵站惡臭散發情況的調查,泵站在夏季臭氣最大散發濃度達292,污水泵站內有很強的氣味,而且很反感,想離開,惡臭等級在4級左右。S的排放源強根據污水處理設施的類比調查數據,計算出本項目泵站廢氣44污染物的排放源強,NH3和H2S的排放系數見表5-6,項目污水處理站主要惡臭產生單,污染物源強詳見表5-7。表5-6污水處理設施NH3和H2S常規排放系數NH3(mg/s.m2)H2S(mg/s.m2)表5-7本項目污水處理設施惡臭污染源強NH3H2St/at/a施3、固體廢棄物本項目泵站內無駐守值班員工,不增加生活垃圾排放量。本項目固廢主要為泵站內格柵攔截的漂浮物。為防止一些大顆粒的漂浮物對水泵造成堵塞,從而影響水泵的正常工作,在泵房內設置機械格柵,固體廢物來自內格柵攔截的漂浮物。由于廢水在進管前已經格柵攔截過漂浮物,因此產生的固體廢物不會很多,根據對類比調查,泵站內格柵攔截的漂浮物總產生量大約為2.0t/a。建設項目副產物產生情況匯總見下表:表5-8建設項目副產物產生情況匯總表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固體廢物鑒別標準通則》(GB34330-2017固體廢物屬性判定結果具體見表5-9:表5-9副產物固體廢物屬性判定表145表5-10危險廢物屬性判定表1否/綜上所述,建設項目固體廢物分析結果匯總見表5-11:表5-11建設項目固體廢物分析結果匯總表待分析鑒別)1/4、噪聲本項目營運后噪聲來源于水泵運行時的機械噪聲,水泵噪聲級在80~85dB(A)。5.3環境影響減緩措施5.3.1廢水防治措施1、施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1)施工場地廢水①施工工地因降雨會產生地面泥砂水和建材沖刷水。地面泥砂水應設有截留、導流措施,防止流入附近水體;建筑材料堆放應有防雨遮雨設施,防止雨水沖刷;同時,含有害物質的建筑材料應遠離水源地。建設期特別易沖失的物質如土方等不得堆放在水體附近,應選擇遠離水體的地方妥善堆放并應設蓬蓋,在堆場四周設截流溝,減少對附近河道水體的影響。工程結束后,應及時清理堆場,恢復植被。收集的施工場地廢水必須經沉淀處理后回用于噴淋灑水等施工用水或委托外運至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后排放。②施工機械設備運轉及維修過程中產生冷卻水、沖洗水、廢油料及油污水等,雖然產生量較少,但污水中均含有油類等污染物,直接排放會污染周圍水體,對于機械設備冷卻水、跑、冒、滴、漏的污油等,應加強日常機械設備的維護和保養,盡量避免冷卻水、油污等泄漏、跑冒,對于少量因維修等作業不可避免產生的滴漏應用桶等容器集中收集,妥善處理,嚴禁隨意傾倒,直接排放至周圍環境;同時,應勤擦拭機械設備機身,及時清除機身表面油污,雨天對露天機械進行適當遮蓋處理,防止露天46機械機身油污被雨水等沖刷后產生油污水。(2)河道底部穿越施工或打樁廢水管線過河施工,尤其是穿越大中型河流采用頂管方式,需建設存漿池、沉淀池、排水溝對施工的泥漿進行處理;管線穿越小型河流采用圍堰開挖作業時,應選擇在枯水期進行,并在管道附近設置臨時沉淀池處理泥漿。在頂管施工過程中,不允許把淤泥直接排入附近的水體,要對泥漿水進行沉淀處理,上清液委托外運至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后排放,泥漿經干化后外運。積水要求抽出河道外設置的沉淀隔油池處理后首先考慮回用于場地降塵,多余部分可委托外運至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禁止直接排入河流。在水中施工完畢后的圍堰拆除過程中也應做到文明施工,應先將圍堰中的泥漿清理完畢后,再拆除圍堰,以避免圍堰中的泥漿涌入水體對水源造成污染。⑶施工人員生活污水施工期間會設置施工營地以方便施工,此類臨時居住點產生的生活污水若隨意排放,會對周圍水體造成影響。因此,應對施工人員臨時居住點設置集水池、隔油池、化糞池等臨時性污水簡易處理設施,以有效降低污水中污染物排放濃度。施工人員生活污水需經簡易隔油池、化糞池等處理后委托外運至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或直接納入市政管網送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項目施工污染物的產生隨著施工的完成而結束,對于施工時的短期影響可以通過加強施工管理以及施工營地的管理得以減輕甚至消除。2、運營期水污染防治措施本項目營運過程中,無廢水產生及排放。5.3.2廢氣防治措施1、施工期大氣污染防治措施(1)施工揚塵項目施工期間土石方等建材產生的揚塵及運輸車輛引起的道路揚塵,是大氣環境的主要影響因素。對于土石方等易于產生揚塵的建材,堆放過程中應考慮進行遮蓋或灑水處理,在運輸過程中應壓實,填裝高度不應超過車斗防護欄,避免灑落并采取加蓋蓬布等遮擋措施,防止風吹起塵;對運輸車輛產生的道路揚塵,通常用的方法為灑水,尤其在干旱大風季節加強灑水抑塵作業,同時,限制運輸建材車輛進入施工現場的車速。47(2)施工設備廢氣施工期間產生的運輸車輛尾氣、施工機械燃油廢氣,可通過加強機械設備的維護和保養盡量降低尾氣排放量。對于廢氣影響較大的場地施工人員,應及時做好個人防護措施。由于施工時間較短,施工期間產生的大氣污染物對周圍大氣影響有限,會隨著施工的完成而結束。2、運營期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根據建設單位提供的資料,本次泵站除臭工藝采用生物濾池除臭法,具體如下:(1)臭氣收集系統調節池臭氣收集系統:調節池檢修孔和人孔設有不銹鋼實心蓋板,在池內壁布置吸風口,對臭氣通過吸風管收集輸送至除臭設備,吸風管敷設于池頂板的綠化帶內。泵房臭氣收集系統:為防止格柵井下部臭氣溢出,首先對格柵井加設移動蓋板,并用不銹鋼板對格柵除污機和壓榨機進行貼身式臭氣封閉,將除臭吸風管伸到格柵井內對沉井下部進行臭氣收集,臭氣通過吸風管收集輸送至除臭設備。3/h。(2)生物濾池除臭法工藝流程圖5-4生物濾池除臭法工藝流程圖各臭氣源點的臭氣經集氣系統負壓收集后,通過離心風機的抽送,被直接導入洗滌—生物濾床除臭設備。前段洗滌床具有有效除塵、調節臭氣的濕溫度、消減峰值濃度沖擊、去除部分水溶性物質等功能。在后段的多級生物過濾床內,通過氣液、液固傳質由多種微生物將致臭物質降解。除臭機理:含硫系列臭氣被氧化分解成S、SO3-2、SO4-2,硫黃氧化菌的作用是清除硫化氫、甲氮化菌的作用是清除惡臭成分中的氮。具體除臭機理如下:242-48當惡臭氣體為NH3時,氨先與水反應生成氨水,然后在有氧條件下,經亞硝酸細菌和硝酸細菌的硝化作用轉為硝酸,在兼性厭氧條件下,硝酸鹽還原細菌將硝酸鹽還原為氮氣。32經上述生物濾池除臭設備處理后,最終排放的惡臭污染物滿足《惡臭污染物排放根據查找文獻《污水提升泵站惡臭環境影響調查分析及其防治措施》(武桂芝等),通過對污水提升泵站惡臭環境影響的現場調查結論:距泵站30米以外臭味影響不明顯;采取效果好的除臭措施可大大降低惡臭的影響范圍和程度。由上述文獻中結論可知,距泵站外30米處勉強能聞到有氣味,但不宜辯認氣味性質(感覺閾值)認為無所謂,惡臭等級為0~1級。另外,本項目泵站周邊主要為農田及道路、無居民、學校等環境敏感點。其他建議:A、禁止在地面存放柵渣,柵渣應定期由市政垃圾車清運。B、排風機停止工作時,泵站的新風口要關閉,防止惡臭氣體從新風口排出,影響周圍環境。⑶惡臭排放量估算根據惡臭收集系統和處理工藝分析,本項目泵站惡臭收集率可達95%,處理率可達90%,則氨和硫化氫排放量估算如下表所示:表5-12惡臭產排情況匯總表削減量(t/a)排放量(t/a)氨0.552t/a0.472t/a30.026t/a0.023t/a35.3.3固廢防治措施1、施工期固廢防治措施(1)土石方施工產生的廢土石渣,首先作填方考慮,不能利用的應選擇遠離水體的49地方進行妥善堆放,并在條件許可時以植被覆蓋或外運至桐鄉市指定地點。(2)施工中產生的各類磚石廢料、廢棄包裝料等,要求收集運出,首先考慮廢物利用,不能利用的運至桐鄉市政府規定的已合法登記的消納場地內處置。(3)施工期泥漿水經沉淀處理干化后運至桐鄉市指定地點;施工人員生活垃圾納入環衛部門的生活垃圾收集系統,由環衛部門統一收集清運處理。2、運營期固廢防治措施營運期柵渣委托當地環衛部門統一及時清運。5.3.4噪聲防治措施1、施工期噪聲防治措施項目工程施工期噪聲主要為施工場地推土機、裝載機、挖掘機、攪拌機、平地機、攤鋪機等施工機械的工作噪聲,具體施工期噪聲防治措施如下:(1)盡量采用低噪聲機械,工程施工所用的施工機械設備應事先對其進行常規工作狀態下的噪聲測量,對超過國家標準的機械應禁止其入場施工。施工過程中還應經常對設備進行維修保養,避免由于設備性能差而使噪聲增強現象的發生。(2)合理安排施工時間??刂茖Ξa生高噪聲設備的使用,盡量安排在白天使用,深(3)根據《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確定工程施工場界,為此,應合理安排施工場地,避免在集中居民生活區沿線附近設置施工場地。2、運營期噪聲防治措施本項目建成投入營運后,噪聲源主要是泵站內設備的噪聲。①應加強設備日常檢修和維護,以保證各設備正常運轉,以免由于設備故障原因產生較大噪聲。②合理設置公建設備(施)的位置,要求本項目泵房、配電間等分別設置獨立房間分隔。另外需注意對于機電設備如泵類、電機、風機等在設備選型時就應選擇低噪類型的環保產品。在設備安裝時,基礎須采取減振措施,設備間棚頂可加設一定厚度的巖棉及玻璃纖維隔音層以起到吸聲降噪的目的。③加強場界周邊的植樹綠化,可進一步減輕項目噪聲對環境的影響。5.3.5生態環境緩解措施(1)施工過程中要注意現有植被的保護,盡量保留現有的生態植被和樹木,必要時50可將樹木作移植處理。施工的臨時占地在施工結束后要及時復耕或恢復植被,占用的農田及時恢復,繼續耕作,不得荒廢。(2)臨時土石料堆場、挖填方邊坡、路堤和路塹邊坡等應進行防護,引道施工盡可能選擇枯水期進行,以免造成水土流失。施工物料合理堆置并設圍堰或截留溝,避免遇暴雨襲擊時造成水土流失。(3)施工期要注重優化施工組織和制定嚴格的施工作業制度。盡量將挖填施工安排在非雨汛期,并縮短挖填土石方的堆置時間;施工過程中,清基耕植土、場地開挖的土石方均要求集中堆置,且控制在征用的土地范圍之內。(4)堆置過程中做好堆置坡度、高度的控制及位置的選擇。對于易產生水土流失的堆置場地,如沿河、水塘邊等堆場,應采取草包填土作臨時圍攔、開挖水溝等防護措施,以減少施工期水土流失量。(5)施工中嚴格控制噪聲、粉塵、廢水的產生和排放,消除或降低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避免干擾附近生物的生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