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高二生物下學期期中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高二生物下學期期中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高二生物下學期期中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高二生物下學期期中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高二生物下學期期中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高二第二學期期中考試試卷生物學總分:100分時間:75分鐘第Ⅰ卷選擇題(共45分)1.種群是一個有一定特征、能自我調節的、動態變化和發展的有機體。下列關于種群特征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不是所有種群都具有種群密度、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等數量特征B.雪松種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這不屬于種群的數量特征C.理想條件下形成的“J”形曲線的增長速率逐漸變大,而增長率保持不變D.種群內個體的死亡不利于保持物種的延續和遺傳多樣性【答案】D【解析】【分析】1、增長速率=增長量/時間,“S”形曲線的增長速率是先增大后減小,“J”形曲線的增長速率是越來越大,在種群曲線中均由斜率體現。2、增長率=增長量/初始數量,在“J”形曲線中,沒有環境阻力的影響,增長率不變?!驹斀狻緼、種群的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對于一個沒有性別區分的種群,如大腸桿菌、雌雄同體植物等種群,沒有性別比例這種數量特征,A正確;B、雪松種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屬于種群的空間特征,不屬于種群的數量特征,B正確;C、“J”形曲線中隨著種群數量的增加,增長速率逐漸增大,在種群數量曲線中可體現為斜率的變化,增長率=增長量/初始數量=(Nt-N0)/N0=λ-1,因為λ是個常數,所以增長率保持不變,C正確;D、種群內個體的死亡和新生使得基因代代相傳,既有遺傳也有變異,有利于保持物種的延續和遺傳多樣性,D錯誤。故選D。2.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化會影響種群的大小,如圖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與種群數量之間的關系,K表示環境容納量。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直接影響種群密度B.在K/2時種群單位時間內種群數量增加的最快C.在達到K值之前種群的年齡結構呈增長型D.該種群的增長率先升高后降低【答案】D【解析】【分析】種群的特征主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其中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是影響種群數量的直接因素,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間接影響種群數量的,分析一個種群的年齡結構可以間接判定出該種群的發展趨勢。【詳解】A、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是影響種群密度的直接決定因素,A正確;B、在K/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故在K/2時種群單位時間內種群數量增長最快,B正確;C、在達到K值之前,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種群數量持續增長,種群的年齡結構呈增長型,C正確;D、該種群的增長率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結合圖示可以看出該值持續降低,D錯誤。故選D。3.某興趣小組分別對三個不同溫度下,等體積培養液中某單細胞藻類的種群數量變化進行調查,其結果如下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數量特征,常采用樣方法對該藻類密度進行調查B.可采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將培養液滴于蓋玻片的邊緣后便可進行統計C.環境溫度在20℃時,該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數量呈現J形增長D.該種群在35℃時的K值低于25℃,可能是持續高溫不利于該藻類的繁殖【答案】D【解析】【分析】種群的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能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年齡結構能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來預測種群密度的變化;性別比例也能通過影響出生率來影響種群密度的大小?!驹斀狻緼、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數量特征,常采用抽樣調查法對該藻類密度進行調查,A錯誤;B、在用血細胞計數板對酵母菌進行計數時,需要將蓋玻片放在計數室上,然后將培養液滴在蓋玻片邊緣,讓其自行滲入,多余培養液用濾紙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細胞全部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后再觀察,B錯誤;C、由于資源、空間有限,環境溫度在20℃時,該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數量呈現S形增長,C錯誤;D、藻類有適于生長的溫度范圍,該種群在35℃時的K值低于25℃,可能是持續高溫不利于該藻類的繁殖,D正確。故選D。4.某農戶承包池塘養殖螃蟹致富,螃蟹的y值隨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注:y值為的比值)A.曲線表示種群增長速率與種群數量呈負相關B.(K值-種群數量)/K值越小,密度制約因素作用越強C.為獲得最大的持續捕撈量,應在S3點對應的時刻捕撈D.種群的年齡組成在S2點時是增長型,在S4點時是衰退型【答案】B【解析】【分析】題意分析,存在K值的該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為S型增長曲線;K值是與橫軸的相交點,接近200。當種群數量在K/2時,增長速率最大,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捕撈后的種群數量應控制在K/2;當種群數量到K值時,增長速率幾乎為零。【詳解】A、在S型增長曲線中,K/2之前種群增長速率隨種群數量的增加而增大,K/2之后種群增長速率隨種群數量的增加而減小,不是負相關,A錯誤;B、(K值?種群數量)/K值越小,種群數量越大,影響種群增長的環境阻力越大,密度制約因素作用越強,B正確;C、為獲得最大的持續捕撈量,應在種群數量高于S3點對應的時刻捕撈,捕撈后的數量處于S3對應的種群數量,因為S3對應的種群數量為K/2,此時的增長速率最大,C錯誤;D、種群的年齡結構在S2點和S4點時均為增長型,因為此時的種群數量還在K值之下,D錯誤。故選B。5.細葉西伯利亞蓼是高原湖泊濕地的典型物種,也是該群落的重要優勢種,對鹽堿地環境具有很好的適應和改善能力。研究人員發現某高原湖泊上群落出現逆向演替的現象,其演替模式為:細葉西伯利亞蓼群系→細葉西伯利亞蓼→苔草→嵩草群系→水麥冬+苔草+嵩草群系。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細葉西伯利亞蓼群落沒有垂直分層的現象B.苔草對環境資源的競爭能力比細葉西伯利亞蓼強C.隨著上述演替的進行,群落的遺傳和物種多樣性降低D.上述演替結果說明該高原湖泊的土壤狀況得到了改善【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煞譃槌跎萏媾c次生演替。

【詳解】A、細葉西伯利亞蓼群落都具有垂直分層現象,A錯誤;B、細葉西伯利亞蓼是高原湖泊濕地的典型物種,也是該群落的重要優勢種,且該群落發生逆向演替后,由細葉西伯利亞蓼群系變成水麥冬+苔草+嵩草群系,故推測苔草對環境資源的競爭能力較細葉西伯利亞蓼弱,B錯誤;C、題干的演替類型是逆向演替,隨著演替的進行,群落的遺傳和物種多樣性降低,C正確;D、該群落發生了逆向演替,演替結果不能說明該高原湖泊的土壤狀況得到改善,D錯誤。故選C。6.原產于地中海沿岸的常綠灌木巖薔薇,在其種子成熟時,枝葉里揮發性精油的儲量增加,在驕陽照射且氣溫超32℃時,巖薔薇就會自燃,與其一起生長的植物甚至周邊大量植物將無一幸免,而其帶有防火外殼的種子全部掉到灰燼中。下列相關分析錯誤的是()A.與巖薔薇一起生存的植物多數存在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關系B.在巖薔薇引發燃燒的區域中再次出現各種生物屬于次生演替C.巖薔薇種群生態位是長期與其他生物及無機環境協同進化的結果D.夏季干旱區域因為自燃使巖薔薇群落中的物種數量可能相對較少【答案】A【解析】【分析】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因此,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驹斀狻緼、與巖薔薇一起生存的植物多數存在種間競爭關系,A錯誤;B、在巖薔薇引發燃燒的區域中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再次出現各種生物屬于次生演替,B正確;C、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巖薔薇種群生態位是長期與其他生物及無機環境協同進化的結果,C正確;D、夏季干旱區域因為自燃,與巖薔薇一起生長的植物甚至周邊大量植物將無一幸免,所以自燃使巖薔薇群落中的物種數量可能相對較少,D正確。故選A。7.生活在同一地區的不同物種,它們的生態位總是有一定的差別。如圖表示運用食物資源利用曲線來表示不同物種生態位的關系。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生態位的差別是在種內競爭和種間競爭的作用下形成的B.生態位就是指物種在群落中所處的空間及占用資源的情況C.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a和c的生態位關系可能向b進化D.生態位的形成是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無機環境協同進化的結果【答案】B【解析】【分析】生態位的意義: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環境資源,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協同進化的結果?!驹斀狻緼、種內競爭和種間競爭會使不同物種或同一物種的不同個體對資源的利用出現差異,導致生態位的差別,A正確;B、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B錯誤;C、a圖兩曲線生態位大部分重疊,競爭激烈,通過縮小生態位(生態位的分離)減少競爭,進而向b類型進化。c圖兩曲線之間仍有一些食物資源未被利用,在種內競爭的作用下,兩個物種必然擴大生態位進而會有食物種類的重疊,向b類型進化,C正確;D、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無機環境協同進化(物種之間、物種與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適應)會導致生態位的形成,D正確。故選B。8.古人將谷雨節氣分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于桑。意思是:谷雨一候,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二候時,布谷鳥開始鳴叫,提示人們不要耽誤播谷的時間;三候時,美麗的戴勝鳥飛臨桑樹枝頭,是春蠶要生長的信號。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變化的氣溫、布谷鳥的鳴叫聲、桑葉的綠色都屬于物理信息B.戴勝作為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能起到加快物質循環的作用C.布谷鳥的鳴叫聲會提高被天敵捕食的機率,不利于種群數量的穩定D.保護布谷鳥、戴勝等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其生存環境,提高環境容納量【答案】C【解析】【分析】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為物理信息、化學信息、行為信息。(1)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稱為物理信息;(2)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還產生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如植物的生物堿,有機酸等代謝產物,以及動物的行外激素等,就是化學信息;(3)動物的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傳遞某種信息,即生物的行為特征可以體現為行為信息。【詳解】A、變化的氣溫、布谷鳥的鳴叫聲、桑葉的綠色都屬于物理信息,A正確;B、戴勝屬于生態系統的消費者,消費者是生態系統最活躍的成分,可以加快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B正確;C、盡管布谷鳥的鳴叫聲會提高被天敵捕食的機率,但被捕食的往往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客觀上起到了促進種群發展的作用,有利于種群數量的穩定,C錯誤;D、保護布谷鳥、戴勝等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改善其生存環境,提高環境容納量,D正確。故選C。9.某生態系統中存在食物鏈“馬尾松→松毛蟲→灰喜鵲”。下圖表示松毛蟲攝入能量的流動過程,圖中字母代表能量值。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食物鏈中的生物在數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B.由松毛蟲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C.松毛蟲和灰喜鵲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可用E/B×100%表示D.若灰喜鵲數量下降,松毛蟲的種群數量將呈“J”型增長【答案】B【解析】【分析】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圖示分析,A表示松毛蟲的同化量,B表示松毛蟲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松毛蟲的糞便量,D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E表示灰喜鵲的同化量,F表示灰喜鵲的糞便量?!驹斀狻緼、該食物鏈中的生物在能量上呈正金字塔,在數量上不一定呈倒金字塔模型,A錯誤;B、由松毛蟲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其中F(糞便量)屬于上一營養級(松毛蟲)同化的能量,B正確;C、松毛蟲和灰喜鵲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下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上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可用E/A×100%表示,C錯誤;D、自然情況下,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故若灰喜鵲數量下降,松毛蟲的種群數量將呈“S”型增長,D錯誤。故選B。10.林窗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齡樹死亡或偶然因素導致成熟階段的優勢物種死亡,從而林冠層形成空隙的現象。生態學家Runkle和Barden對林窗進行長期的調查研究,發現環境因素影響林窗植物物種豐富度的變化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老齡樹死亡形成朽木,不久之后會形成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B.林窗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調查常用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C.在林窗中進行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D.影響林窗植物豐富度的主要環境因素有林窗面積和臨近區域植物的豐富度【答案】B【解析】【分析】許多土壤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微小,因此在進行研究時,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即用一定規格的捕捉器進行取樣,通過調查樣本中小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來推測某一區域內土壤動物的豐富度?!驹斀狻緼、朽木上所有生物與周圍環境(朽木)共同構成了個生態系統,A正確;B、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的方法常用取樣器取樣法,統計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方法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B錯誤;C、林窗形成后,首先是草本植物迅速生長,第二年長出灌木并逐漸成為優勢物種,影響草本和灌木等植物生長的主要環境因子是光照,隨著灌木在與草本植物競爭陽光的過程中不斷占優勢的過程中,灌木逐漸成為優勢種,在林窗中進行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C正確;D、林窗面積和鄰近區域植物的豐富度表現出同步變化的趨勢,且變化幅度較大,因此可推測,影響林窗植物豐富度的主要環境因素林窗面積和鄰近區域植物的豐富度,D正確。故選B。11.DDT是有機氯類殺蟲劑。為20世紀上半葉防止農業病蟲害,減輕瘧疾傷寒等蚊蠅傳播的疾病危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DDT能在動物脂肪細胞中積累,對生物造成嚴重危害。下表為某一水域DDT在不同水生動物體內的富集情況,生物富集系數是指生物體內某種有毒物質濃度與水體中該有毒物質濃度的比值。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水生動物浮游動物腹足綱動物貽貝牡蠣魚類生物富集系數2.840.541.711.5226.95A.魚類體內的脂肪細胞中的DDT含量最高B.表格中的生物均存在生物富集現象C.牡蠣體內可能缺乏分解DDT的酶,使其出現富集現象D.減少有機氯類殺蟲劑的使用可以降低該生態系統的生物富集現象【答案】B【解析】【分析】在生態系統中,某些重金屬鹽類和難于分解的有機物等有害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其濃度隨著消費者級別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這種現象叫生物富集?!驹斀狻緼、有機氯農藥DDT屬于難以降解的化學物質,可以隨捕食關系在食物鏈中進行富集,在最高營養級魚類的含量最高,DDT能在動物脂肪中積累,因此魚類的體內脂肪細胞中的DDT含量最高,A正確;B、生物富集指的是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體內濃度大于環境濃度,表中腹足綱動物生物富集系數小于1,未出現生物富集現象,B錯誤;C、牡蠣體內可能缺乏分解DDT的酶,使其出現富集現象,C正確;D、減少殺蟲劑的使用可以降低該生態系統的生物富集現象,D正確。故選B。12.“海綿城市”是一種城市生態工程模式,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如圖為“海綿城市”模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海綿城市中的濕地可凈化水質、降解污染物,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B.海綿城市建設須考慮城市垃圾對環境的污染,降解垃圾的微生物屬于分解者C.海綿城市可提高新型城鎮質量,促進生態、經濟、社會的同步發展,體現了協調原理D.我國的生態工程已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仍難以設計出標準化、易操作的生態工程樣板【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是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實用意義的,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藝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間接價值主要體現在調節生態系統的功能等方面。(2)生態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有自生、循環、協調和整體。自生指系統中由生物組分產生的自組織、自我優化、自我調節、自我更新和維持;循環指在生態工程中促進系統的物質遷移與轉化,既保證各個環節的物質遷移順暢,也保證主要物質或元素轉化率較高;協調指生態工程中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的協調與適應;整體指首先要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各組分之間要有適當的比例,不同組分之間應構成有序結構,其次建設生態工程時,不僅要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更要考慮經濟和社會等系統的影響力?!驹斀狻緼、濕地具有凈化水質、降解污染物等調節生態系統的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A正確;B、降解城市垃圾的微生物為生態系統成分中的分解者,其主要功能是將動植物遺體、動物排泄物和有機污染物分解成無機鹽、CO2、H2O供生態系統循環利用,B正確;C、海綿城市可提高新型城鎮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體現了整體原理,C錯誤;D、雖然我國的生態工程取得不少成績,但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如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導,難以像“精確農業”那樣設計出標準化、易操作的生態工程樣板,D正確。故選C。13.瘤胃是牛、羊等反芻動物具有的特殊的器官,其中的微生物多為厭氧菌,接觸空氣后會死亡。已知剛果紅可以與纖維素形成紅色復合物,但不與纖維素降解產物纖維二糖和葡萄糖發生這種反應。研究人員對瘤胃中的纖維素分解菌進行了分離、鑒定,過程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實驗時,盛有水或者培養基的搖瓶通常采用巴氏消毒法進行除菌處理B.為分離出纖維素分解菌,甲、乙、丙培養基應以纖維素為唯一營養成分C.通過向乙和丁培養基中加入剛果紅,可對纖維素分解菌進行鑒定和計數D.在甲、乙、丙、丁的培養基表面加入一層無菌石蠟能有效獲得目標菌落【答案】D【解析】【分析】牛、羊等反芻動物具有特殊的瘤胃,在瘤胃中生活著多種厭氧微生物,其中許多微生物能分解纖維素。在篩選和分離降解纖維素的微生物時,確保能夠分離得到目的微生物,一般先將樣液進行選擇培養,以增大樣液中目的微生物的數量。然后用固體培養基培養,分離得到單個菌落。剛果紅是一種染色劑,可與纖維素等多糖形成紅色復合物。如果培養基中唯一的碳源纖維素被降解了,那么菌落周邊就會出現沒有紅色的透明圈。且透明圈越大,說明微生物降解纖維素的能力越強。【詳解】A、實驗時,盛有水或者培養基的搖瓶通常采用高壓蒸汽滅菌法進行除菌處理,A錯誤;B、為分離出纖維素分解菌,甲、乙、丙培養基應以纖維素為唯一碳源,還需要添加氮源等營養成分,B錯誤;C、由圖可知,將菌液接種到乙上所用的方法是平板劃線法,不能用于計數,C錯誤;D、牛、羊等反芻動物具有特殊的瘤胃,在瘤胃中生活著多種厭氧微生物,在甲、乙、丙、丁的培養基表面加入一層無菌石蠟能有效獲得目標菌落,D正確。故選D。14.甜米酒又稱酒釀,多以糯米為原料拌入酒曲發酵而成。傳統家庭手工制作,產品品質不穩定,容易酸敗,下面是工業化生產米酒流程,其中發酵過程分為主發酵和后發酵兩個階段。據圖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性狀優良的酵母菌菌種可以從自然界中篩選,也可以通過誘變育種或基因工程育種獲得B.發酵時要嚴格控制溫度、pH和溶解氧等發酵條件,以免影響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代謝物的形成C.酵母菌的繁殖在主發酵階段完成,而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謝物的生成在后發酵階段完成D.罐裝、封口、殺菌要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若時間過長,產品會腐敗變酸【答案】C【解析】【分析】發酵是利用微生物,在適宜的條件下,將原料經過特定的代謝途徑轉化為人類所需要的產物的過程。發酵過程:菌種選育→菌種的擴大培養→培養基的配制→滅菌和接種→發酵條件的控制→分離和提純。【詳解】A、發酵工程的第一步就是選育菌種,性狀優良的菌種可以從自然界中篩選,也可以通過誘變育種或基因工程育種獲得,A正確;B、發酵罐內發酵是發酵工程的中心環節,要嚴格控制溫度、pH和溶解氧等發酵條件,環境條件的改變不僅會影響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而且會影響微生物代謝物的形成,B正確;C、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謝物的生成都在主發酵階段完成,C錯誤;D、罐裝、封口、殺菌要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若時間過長,容易受雜菌污染,產品會腐敗變酸,D正確。故選C。15.古徽州有許多美食深受人們喜愛,如徽州毛豆腐、靈山酒釀、臭鱖魚、徽州臭豆腐等。制作臭豆腐時需要將豆腐浸入含有乳酸菌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的鹵汁中發酵,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鹵汁中的乳酸菌和芽孢桿菌相互獨立,沒有種間關系B.制作臭豆腐時,豆腐相當于微生物生長的培養基C.徽州毛豆腐中的毛霉、曲霉產生的蛋白酶能促進大豆蛋白質、脂肪分解,豐富營養成分D.乳酸菌發酵產生了乳酸和二氧化碳,需定期排氣【答案】B【解析】【分析】腐乳的制作原理:參與豆腐發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種,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其代謝類型為異養需氧型,適宜溫度為15°C~18°C;毛霉能夠產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將蛋白質和脂肪分別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驹斀狻緼、乳酸菌和芽孢桿菌生活在同一環境下會競爭營養物質和空間等,故鹵汁中的乳酸菌和芽孢桿菌存在(種間)競爭關系,A錯誤;B、制作臭豆腐時,豆腐相當于微生物生長的培養基,能夠給微生物提供其生長所需的營養,B正確;C、酶具有專一性,毛霉等微生物產生的蛋白酶可以將豆腐中的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將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C錯誤;D、乳酸菌發酵產物是乳酸,不會產生二氧化碳,D錯誤。故選B。第Ⅱ卷綜合題(共55分)16.斑子麻黃為雌雄異株植物,具有耐貧瘠、抗旱、抗寒等優良特性,在維持荒漠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研究人員在某地不同海拔的樣地分別設置4個30m×30m的樣方,調查斑子麻黃種群的相關數量特征,結果如圖所示?;卮鹣铝袉栴}:(1)該研究反映的種群的數量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影響斑子麻黃種群數量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答出2點)。(2)性別比例指的是______________,它反映了種群產生后代的潛力,通過影響種群的出生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影響種群發展動態。(3)在樣地S2和S3中,未來一段時間內___________(填“S2”或“S3”)中的斑子麻黃的種群數量將減少得更明顯,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答案】(1)①.種群密度、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②.陽光、水、溫度(2)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3)①.S2②.S2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S3的為穩定型(合理即可)【解析】【分析】種群的年齡結構是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增長型、穩定型、衰退型?!拘?詳解】圖中反映的種群的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斑子麻黃種群數量的非生物因素有陽光、水、溫度等?!拘?詳解】性別比例是指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性別比例直接影響出生率,間接影響種群密度?!拘?詳解】由圖分析,樣地S2中幼年樹比例明顯低于老年樹,其年齡結構為衰退型,樣地S3為穩定型,因此可以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S2中的斑子麻黃的種群數量將減少得更明顯?!军c睛】本題考查種群的數量特征的相關內容,考察考生分析題圖的能力。17.在某櫟林中,植物和動物的分布如下表:①②③④為種間關系示意圖(縱軸表示個體數,橫軸表示時間),請回答下列問題:項目上層中層下層植物喬木灌木草本動物林鴿長尾山雀鷦鷯、昆蟲(1)上表中植物出現這種分布的差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植物的分布決定了動物的分布,其原因是___________,而且動物的這種分布有利于減輕物種之間的___________(用圖中序號作答)。(2)現有4組生物:A根瘤菌與豆科植物;B大小兩種草履蟲;C狐與兔;D麻風桿菌和宿主細胞,A、D生物對應的曲線分別是___________。(3)若4種種間關系中的b死亡,對a有利的是__________(用圖中序號作答)。若狐死亡,則兔的發展趨勢是________________。(4)欲統計山腳下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通??刹捎玫姆椒ㄓ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敬鸢浮浚?)①.受光照強度的影響②.植物為動物提供了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③.②(2)③和④(3)①.②④②.先增加后減少,最后趨于穩定(4)取樣器取樣法【解析】【分析】根據表格分析,該櫟林中,植物和動物都有明顯的分層現象,影響植物分層的因素是陽光(光照強度),影響動物分層的因素是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根據圖形分析,圖示為種間關系示意圖,其中①代表的是捕食,②代表的是種間競爭,③代表的是互利共生,④代表的是寄生,【小問1詳解】根據表格分析,表格中的植物和動物都有明顯的分層現象,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影響植物分層的因素是光照強度,而植物又可以為動物提供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進而導致動物也出現分層現象;垂直結構有利于減輕物種之間的競爭,即圖中的②(種間競爭)?!拘?詳解】A根瘤菌與豆科植物之間的關系為互利共生,對應圖中③,D中麻風桿菌和宿主細胞之間的關系為寄生,對應④。【小問3詳解】②④中b都不斷增加,而a都下降甚至消失,因此兩圖中若b死亡,對a都是有利的;兔是被捕食者,狐是捕食者,若狐死亡,則兔的數量會先因缺乏天敵而不斷增加,后又因食物的限制而減少,最后趨于穩定?!拘?詳解】土壤中小動物具有身體微小、活動能力強的特點,故可用取樣器取樣法調査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18.1979年,互花米草作為一種生態工程植物被引入國內,但因互花米草對本地物種具有極強的競爭力,擠占本土動植物生存空間,導致潮間帶生物多樣性和濕地生態服務功能降低,因此,亟須遏制互花米草在我國濱海地區快速擴張的勢頭。某科研團隊以黃河入??谀蟼瘸遍g帶為研究區域,探究互花米草的生態特點。(1)植被帶按以下順序從海洋向陸地發展:海草、互花米草、光灘、鹽地堿蓬、蘆葦、檉柳,這體現了該群落的___結構。注:A、B、C、D、E分別表示桎柳、蘆葦、鹽地堿蓬、光灘、海草(2)互花米草入侵后在短時間內常呈現“___”形增長,嚴重影響了鳥類、底棲動物、貝類等黃河三角洲附近近海生物的棲息環境,破壞了本地的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指___。(3)蘆葦是分布于我國濱海濕地的一種本土植物,與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的生態位,二者之間的關系是___。據圖推測互花米草成功入侵的原因是___。(4)目前,利用生物天敵控制互花米草的研究非常少,研究人員嘗試用玉黍螺、麥角菌和稻飛虱控制互花米草,這屬于___防治,其優點是___。【答案】(1)水平(2)①.J②.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一種狀態(3)①.種間競爭②.隨土壤鹽度上升,互花米草比蘆葦葉面積下降幅度小,說明互花米草具有更強的耐鹽能力(4)①.生物②.對人類生存環境無污染、有效;成本低、特異性強;可以減少化學農藥濫用導致的抗藥性問題等【解析】【分析】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垂直結構會表現出分層現象,對于植物其影響因素為光照強度,對于動物其影響因素為棲息空間和食物;水平結構會表現為鑲嵌分布,影響因素有地形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光照強度、生物自身生長特點及人和動物的影響?!拘?詳解】植被由于地形的變化和土壤含水量的差異而呈不同分布,屬于水平結構?!拘?詳解】入侵的最開始一段時間,食物、空間資源豐富,屬于“J”形增長,生態平衡指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一種狀態?!拘?詳解】蘆葦與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生態位,說明二者為種間競爭關系。依據實驗結果可以看出,隨土壤鹽度增加,互花米草比蘆葦葉面積下降幅度小,使得互花米草在濱海濕地這樣的環境中更具有競爭力,從而成功入侵?!拘?詳解】利用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行防治,屬于生物防治,對人類生存環境無污染、有效;成本低、特異性強;可以減少化學農藥濫用導致的抗藥性問題等。19.為控制荒漠化的發展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某地采用兩種生態修復模式(Ⅰ和Ⅱ):退耕封育(封禁退耕地,依靠自然恢復)和退耕還林(人工種植灌木和喬木)。一段時間后,統計相關調查數據統計如下表,分析回答以下問題:生態修復模式昆蟲種類昆蟲個體數植被覆蓋面I129050%Ⅱ88242085%(1)調查某種活動能力弱的昆蟲的種群密度可采用樣方法,若每個樣方中其數量很少,在取樣時應___________。在生態修復中,恢復植被是關鍵,地上植物和根系有機碳對應的有機物中所含的能量相當于植物__________(填“同化量”或“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2)表中生態修復模式_______(填“Ⅰ”或“Ⅱ”)代表退耕還林,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3)設計合理的生態農業生產模式能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減小”)人類生態足跡,從生態足跡角度分析,耕地的生態足跡主要是用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需的農田面積(至少答兩點)。植被恢復時,研究人員遵循生態工程的___________原理,選種有較高生態適應性的樹種。【答案】(1)①.適當擴大樣方面積②.用于生長發育繁殖(2)①.Ⅱ

②.修復后,昆蟲種類、昆蟲個體數和植被覆蓋面高,植物為昆蟲提供豐富的食物和棲息空間(3)①.增大②.種植人類消費的作物、油料、橡膠③.生產牲畜飼料

④.協調【解析】【分析】生態足跡分析是采用面積作為單位,是測量或度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消耗資源總量和排放的廢物總量要用多少土地或海洋面積來吸納其產生的環境影響。形象地說通過它可以測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足跡?!拘?詳解】若每個樣方中其數量很少,其統計結果的誤差可能就較大,可以在取樣時應適當擴大樣方面積,減少誤差。同化量減去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等于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地上植物和根系有機碳對應的有機物中所含的能量相當于植物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小問2詳解】自然演替速度慢,修復后,昆蟲種類、昆蟲個體數和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