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2025學年山東省濟寧市經開區七年級(下)第一次質檢歷史試卷一、選擇題1.(3分)“時間的車輪又軋出了同樣的轍痕,這個朝代與秦朝是那么驚人的相似。一樣的氣吞萬里如虎;一樣的千古江山、盡歸一姓;一樣的雄才偉略、創制頗多;一樣的殘暴、好大喜功;一樣的二世而亡。”這個朝代是()A.漢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2.(3分)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題材豐富,風格多樣。以下兩首詩可用于研究()唐胡曾《汴水》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唐皮日休《濘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A.開鑿大運河的影響 B.龍舟競渡的節日習俗 C.造船技術世界領先 D.隋朝統一的根本原因3.(3分)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評論中國古代“某一制度”時說:“它的用意是在政府和社會間打通一條路,好讓社會在某種條件某種方式下來掌握政治,預聞政治和運用政治。”下列文物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A.趙秉忠的狀元卷 B.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C.陳介祺收藏的毛公鼎 D.賈思勰的《齊民要術》4.(3分)2024年5月,國家典籍博物館向公眾舉辦一場展覽。該展覽共分為“沙場戰勝?少秦王”“不世雄才?唐太宗”“萬民之王?天可汗”“凡夫一面?李世民”四個部分。與之相關的治世局面是()A.文景之治 B.開皇之治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5.(3分)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唐朝的革新措施與這一理念相吻合的是()A.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B.減輕人民勞役負擔 C.創立殿試制度選拔人才 D.嚴格考察官吏政績6.(3分)如圖是某學習小組繪制的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的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圖。這一時期應該是()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7.(3分)如表內容反映的主題是()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唐朝建立與“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隋唐時期的科技與文化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民族關系發展與社會變化8.(3分)“自古男人掌朝綱,誰料女杰作俊賢。”詩中提到的皇帝歷經千年,褒貶不一,但還是有人稱贊其統治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這位皇帝的突出貢獻是()A.結束長期分裂的局面 B.創立殿試制度 C.派文成公主入藏和親 D.加重人民負擔9.(3分)唐詩作為一個時代的主要文學表達形式,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唐朝的社會風尚。下列詩句中反映唐朝開元盛世經濟繁榮的是()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 B.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C.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D.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10.(3分)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它們共同反映了當時()大食人俑東羅馬金幣黑人俑A.民族關系和睦 B.唐朝經濟繁榮 C.科技成就突出 D.中外友好往來11.(3分)繪畫和雕塑作品不僅能展示藝術之美,也能真實而細致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下側兩幅作品共同反映了()A.多樣的雜劇藝術 B.豐富的醫藥寶庫 C.開放的社會風氣 D.成熟的舞蹈技藝12.(3分)繪畫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直觀表現。賞析兩幅繪畫作品,從中可以得出二者在技藝上()《女史箴圖》(局部)作者:顧愷之(東晉)作品風格:線條優美活潑,注重人物神態的刻畫,以形寫神,用筆細勁連綿,富有個性。《送子天王圖》(局部)作者:吳道子(唐)作品風格:吸收顧愷之的畫風,注重線條,筆法簡練;又改革傳統線描法,融入暈染法的立體效果,頗有動感。A.生動描繪了宮廷女官的生活 B.表現出繼承基礎上的創新 C.細膩表現了開放的社會風氣 D.借鑒西方繪畫的創作手法13.(3分)唐代詩人陸龜蒙在《秘色樂器》中寫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他在詩中贊美的是哪種瓷器?()A.唐三彩 B.青瓷 C.白瓷 D.青花瓷14.(3分)我國自古強調“農為邦本,本國邦寧”下面四幅圖中出現在唐朝并推動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農業工具是()A.鐵農具 B.翻車 C.曲轅犁 D.秧馬15.(3分)開元時,長安常出現“萬國朝未央”的場面;安史之亂期間,對外交往基本中斷;唐后期,與唐朝交往的國家與地區減少了近2/3。據此可知()A.安史之亂削弱中央權力 B.唐末調整對外政策 C.藩鎮割據阻礙邊境貿易 D.國力強弱影響外交16.(3分)7﹣9世紀,日本朝廷多次向唐朝派遣使團,并指派專門的官員擔任團長。在唐期間,遣唐使們學習了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并將它們帶回日本。日本此舉()A.體現對中華文明的認同 B.消除了中日交流的障礙 C.提高了幕府統治的權威 D.打破了閉關鎖國的政策17.(3分)新羅仿唐制設國學,教授《尚書》禮記》等,儒家經典成為新羅學生必讀書,后又仿唐朝置算學博士和醫學博士,分別講授《九章算術》《本草經》等。這說明()A.唐朝政治制度先進 B.中華文明歷史悠久 C.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D.中朝民間交往密切18.(3分)“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趨。咸稱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都。兵戎不交害,各保性與軀。”西北各部首領,獻號“天可汗”給唐太宗的原因是()A.他主張對外開放 B.他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 C.他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D.他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19.(3分)讀圖,下列項中,與下示知識結構圖最符合的主標題是()A.唐朝繁榮的社會經濟 B.宋朝繁華的都市生活 C.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清朝成熟的商業網絡20.(3分)如圖隋唐歷史時間軸中①②依次是()A.安史之亂、“貞觀之治” B.澶淵之盟、安史之亂 C.“貞觀之治”、安史之亂 D.“貞觀之治”、澶淵之盟二、非選擇題21.(15分)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隋唐時期……庶族中小地主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他們積極要求參政,希冀通過某種形式改變政治地位。而統一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的確立,又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華的官吏充實到官府機構中去,從而使政令暢通,官僚機構得以正常運轉,實現進一步遏制地方割據勢力、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目的。——謝蘭榮主編《中外教育簡史》材料二:(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編者注:比喻他人進入自己的掌握之中)矣!”……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唐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三:西國莫不慕之,近代漸設考試以取人才,而為學優則仕之舉。今英、法、美均已見端,將來必至推廣。——[美]丁韙良《西學考略》(1)(3分)根據材料一,指出科舉制出現的原因有哪些。科舉制正式確立于哪位皇帝統治時期?正式確立的標志是什么?(2)(3分)材料二中,唐太宗他是怎樣進一步完善這一“長策”的?(3)(4分)材料三中,這項制度讓“西國莫不慕之”的原因是什么?唐代諸多著名詩人(除李白)都通過科舉考試嶄露頭角,請寫出一位你所熟知的唐朝詩人并寫出其本人和作品歷史稱號。(4)(5分)綜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請你說說創立科舉制的影響。22.(15分)閱讀下列材料:唐朝政策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聲明遠播四海,是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一段時期。請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有關唐朝歷史主題的探究并回答相關問題。【大唐風采】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聽也。一一魏征(1)(3分)采納魏征建議開創“貞觀之治”的皇帝是誰?他的統治被稱之為什么?再列舉出貞觀之治其他方面的一例內容?【和同為一家】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贊普親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對親近的人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大唐公主,為幸實多。”——《中華上下五千年》(2)(3分)(12分)吐蕃人是現在哪個少數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誰?贊普是誰?【開放交流】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乃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部編版七下教材(3)(4分)試舉兩例唐朝時主動對外交往的事例。(4)(5分)通過上述對唐朝歷史的探究,談談和諧社會需要具備的因素。23.(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朝代史實唐朝唐太宗時,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唐玄宗統治前期,勵精圖治,出現“開元盛世”的局面。唐中宗時,吐蕃贊普迎取了金城公主。唐朝發明并推廣了一些重要的生產工具,如曲轅犁和筒車李白享有“詩仙”的美譽,杜甫被譽為“詩圣”。唐朝時期和日本、天竺有頻繁的交往。唐穆宗時,唐蕃立唐蕃會盟碑。閱讀以上材料,提取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確定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2024-2025學年山東省濟寧市經開區七年級(下)第一次質檢歷史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0小題)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BAACBBCBADC題號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DACBAC一、選擇題1.“時間的車輪又軋出了同樣的轍痕,這個朝代與秦朝是那么驚人的相似。一樣的氣吞萬里如虎;一樣的千古江山、盡歸一姓;一樣的雄才偉略、創制頗多;一樣的殘暴、好大喜功;一樣的二世而亡。”這個朝代是()A.漢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隋朝與秦朝的比較,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589年,隋滅陳,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繁榮局面。隋煬帝即位后,遷都洛陽,先后降服契丹、吐谷渾,分裂突厥,把國界推到青海湖、新疆等地,重新開通絲綢之路,修建貫通南北大運河,南方又降服了安南、占婆,國力達到極盛。然而內外舉措過度消耗國力,激發了社會矛盾,隋朝由盛轉衰,引發隋末民變,二世而亡。因此這個朝代是隋朝,B項正確;漢朝、唐朝都并非二世而亡,排除AC項;宋朝時期,多民族政權并立,疆域并未統一,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隋朝與秦朝的比較。2.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題材豐富,風格多樣。以下兩首詩可用于研究()唐胡曾《汴水》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唐皮日休《濘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A.開鑿大運河的影響 B.龍舟競渡的節日習俗 C.造船技術世界領先 D.隋朝統一的根本原因【分析】本題考查了隋朝大運河,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隋朝大運河的相關知識作出回答。【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首詩都圍繞大運河展開,分別從不同角度體現了開鑿大運河的影響,如與隋朝滅亡的關聯以及對后世交通等方面的作用,故A項正確;兩首詩主要論述的是大運河與隋朝的關系,而非龍舟競渡的節日習俗,故B項錯誤;詩中未對造船技術進行任何描述或提及與世界其他國家造船技術的比較,所以無法從這兩首詩得出造船技術世界領先的相關研究結論,故C項錯誤;兩首詩主要圍繞大運河的開鑿與隋朝滅亡、后世影響之間的關系展開,沒有涉及到隋朝統一的根本原因,如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促成隋朝統一的因素,故D項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以隋朝大運河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評論中國古代“某一制度”時說:“它的用意是在政府和社會間打通一條路,好讓社會在某種條件某種方式下來掌握政治,預聞政治和運用政治。”下列文物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A.趙秉忠的狀元卷 B.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C.陳介祺收藏的毛公鼎 D.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分析】本題以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評論中國古代“某一制度”時話語為依托,考查科舉制的知識點。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材料“用意是在政府和社會間打通一條路,好讓社會在某種條件某種方式下掌握政治”可知,題干材料反映的是科舉制。科舉制把考試與做官聯系起來,為不具備貴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參政的機會這就為“在政府和社會間打通一條路”,科舉制第一名稱為狀元,文物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趙秉忠的狀元卷。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科舉制的相關史實。4.2024年5月,國家典籍博物館向公眾舉辦一場展覽。該展覽共分為“沙場戰勝?少秦王”“不世雄才?唐太宗”“萬民之王?天可汗”“凡夫一面?李世民”四個部分。與之相關的治世局面是()A.文景之治 B.開皇之治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分析】本題考查貞觀之治,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沙場戰勝?少秦王”“不世雄才?唐太宗”“萬民之王?天可汗”“凡夫一面?李世民”可知,這次展覽主要圍繞唐太宗李世民展開。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發展,民族關系和睦,對外交流頻繁,科技文化繁榮,國力逐漸強盛,史稱“貞觀之治”。故C符合題意;文景之治出現于西漢時期,排除A;開皇之治指的是隋文帝時期出現的治世局面,排除B;唐玄宗時期出現了開元盛世的景象,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貞觀之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與題干材料有關的治世局面是貞觀之治。5.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唐朝的革新措施與這一理念相吻合的是()A.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B.減輕人民勞役負擔 C.創立殿試制度選拔人才 D.嚴格考察官吏政績【分析】本題考查了貞觀新政和貞觀之治,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A.完善三省六部制是對政府機構的完善與改革,故A項錯誤;B.根據材料“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可得出唐太宗強調要心存百姓,以民為本,否則就會滅亡,因此他采取減輕人民勞役負擔的措施,故B項正確;C.創立殿試制度選拔人才,是武則天在位期間,故C項錯誤;D.嚴格考察官吏政績,不符合題干主旨,故D項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以貞觀新政和貞觀之治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6.如圖是某學習小組繪制的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的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圖。這一時期應該是()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創立過程和內容。【解答】根據圖示及所學知識,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貞觀時期,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宰相之職,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B項正確;秦朝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排除A項;元朝中央實行中書省一省制,排除C項;明朝裁撤中書省和丞相,權分六部,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7.如表內容反映的主題是()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唐朝建立與“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隋唐時期的科技與文化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民族關系發展與社會變化【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隋唐時期,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題干信息“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唐朝建立與‘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隋唐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的社會特征是繁榮與開放,C項正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是秦漢時期,排除A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排除B項;民族關系發展與社會變化是指遼宋夏金元時期,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以隋唐時期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8.“自古男人掌朝綱,誰料女杰作俊賢。”詩中提到的皇帝歷經千年,褒貶不一,但還是有人稱贊其統治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這位皇帝的突出貢獻是()A.結束長期分裂的局面 B.創立殿試制度 C.派文成公主入藏和親 D.加重人民負擔【分析】本題考查了女皇武則天,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材料評價的是一代女皇武則天,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在科舉考試方面創立了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后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B項正確;隋朝統一全國,這時期已經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排除A項;派文成公主入藏和親與唐太宗相關,排除C項;武則天時期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沒有加重人民的負擔,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9.唐詩作為一個時代的主要文學表達形式,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唐朝的社會風尚。下列詩句中反映唐朝開元盛世經濟繁榮的是()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 B.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C.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D.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分析】本題考查開元盛世,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是出自杜甫的《憶昔》中的詩句,描述的是唐朝開元盛世時期經濟繁榮富庶的景象,A項正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表達了詩人王維對友人元二離別時的深深不舍和祝福,排除B項;“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是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有所作為。?顏真卿通過這首詩表達了他對學習的深刻理解和對后人的殷切期望,排除C項;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表達的意思是通過巧妙的雙關手法,既描述了天氣現象,又隱晦地表達了人的情感狀態,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開元盛世,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10.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它們共同反映了當時()大食人俑東羅馬金幣黑人俑A.民族關系和睦 B.唐朝經濟繁榮 C.科技成就突出 D.中外友好往來【分析】本題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古代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大食人俑、東羅馬金幣、黑人俑能出現在唐朝墓葬中,反映唐朝中外友好往來。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與許多國家都有往來。故D符合題意;題干圖片反映的是唐朝時期的對外交往,與民族關系、經濟繁榮、科技成就無關,排除AB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圖片共同反映了當時中外友好往來。11.繪畫和雕塑作品不僅能展示藝術之美,也能真實而細致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下側兩幅作品共同反映了()A.多樣的雜劇藝術 B.豐富的醫藥寶庫 C.開放的社會風氣 D.成熟的舞蹈技藝【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唐朝時期開放的社會風氣,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雜劇是在宋代諸宮調基礎上發展起來一種傳統文學樣式,與題目信息不符,排除A項;題干反映了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與醫藥成就無關,排除B項;根據圖片信息“《弈棋仕女圖》(局部)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兼容并包。人們在衣食住行和婚姻觀念等方面受到北方民族和域外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許多女子接受詩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下棋等活動。整個時代充滿著生機與活力,體現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C項正確;題干反映了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與舞蹈技藝無關,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時期開放的社會風氣。12.繪畫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直觀表現。賞析兩幅繪畫作品,從中可以得出二者在技藝上()《女史箴圖》(局部)作者:顧愷之(東晉)作品風格:線條優美活潑,注重人物神態的刻畫,以形寫神,用筆細勁連綿,富有個性。《送子天王圖》(局部)作者:吳道子(唐)作品風格:吸收顧愷之的畫風,注重線條,筆法簡練;又改革傳統線描法,融入暈染法的立體效果,頗有動感。A.生動描繪了宮廷女官的生活 B.表現出繼承基礎上的創新 C.細膩表現了開放的社會風氣 D.借鑒西方繪畫的創作手法【分析】本題考查隋唐時期的繪畫,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A.《女史箴圖》生動描繪了宮廷女官的生活,與另一幅《送子天王圖》無關,排除A項;B.根據題干信息“線條優美活潑,注重人物神態的刻畫,以形寫神,用筆細勁連綿,富有個性”和“吸收顧愷之的畫風,注重線條,筆法簡練;又改革傳統線描法,融入暈染法的立體效果,頗有動感”可知,唐朝時期的吳道子吸收的了顧愷之的畫風,說明其表現出繼承基礎上的創新,B項正確;C.細膩表現了開放的社會風氣,符合第二幅畫《送子天王圖》,排除C項;D.東晉和唐朝時期,中國并未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以隋唐時期的繪畫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3.唐代詩人陸龜蒙在《秘色樂器》中寫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他在詩中贊美的是哪種瓷器?()A.唐三彩 B.青瓷 C.白瓷 D.青花瓷【分析】本題考查盛唐的社會氣象,知道唐朝越窯盛產青瓷。【解答】據題干“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詩中贊美的是唐朝越窯盛產青瓷。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盛唐的社會氣象,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14.我國自古強調“農為邦本,本國邦寧”下面四幅圖中出現在唐朝并推動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農業工具是()A.鐵農具 B.翻車 C.曲轅犁 D.秧馬【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唐朝出現的農具,掌握曲轅犁的知識。【解答】唐朝人民發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轅犁,它由11個部件構成,設計精妙、輕便靈巧,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C項正確;A項鐵農具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排除A項;三國曹魏的馬鈞,發明了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排除B項;秧馬是北宋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使用的一種拔秧工具,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唐朝出現的農具,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15.開元時,長安常出現“萬國朝未央”的場面;安史之亂期間,對外交往基本中斷;唐后期,與唐朝交往的國家與地區減少了近2/3。據此可知()A.安史之亂削弱中央權力 B.唐末調整對外政策 C.藩鎮割據阻礙邊境貿易 D.國力強弱影響外交【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安史之亂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材料“開元時,長安常出現‘萬國朝未央’的場面;安史之亂期間,對外交往基本中斷;唐后期,與唐朝交往的國家與地區減少了近2/3”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前期國力強盛,對外交往頻繁,而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衰弱,對外交往減少,D符合題意;材料不能體現安史之亂削弱中央權力,A不符合題意;材料不能體現唐末調整對外政策,B不符合題意;材料不能體現藩鎮割據阻礙邊境貿易,C不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安史之亂的相關史實。16.7﹣9世紀,日本朝廷多次向唐朝派遣使團,并指派專門的官員擔任團長。在唐期間,遣唐使們學習了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并將它們帶回日本。日本此舉()A.體現對中華文明的認同 B.消除了中日交流的障礙 C.提高了幕府統治的權威 D.打破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分析】本題考查遣唐使,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7﹣9世紀,日本朝廷多次向唐朝派遣使團,并指派專門的官員擔任團長。在唐期間,遣唐使們學習了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并將它們帶回日本”可知,遣唐使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體現了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故A符合題意;遣唐使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不能體現消除了中日交流的障礙,排除B;幕府統治開始于12世紀,排除C;19世紀,德川幕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遣唐使,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遣唐使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體現了對中華文明的認同。17.新羅仿唐制設國學,教授《尚書》禮記》等,儒家經典成為新羅學生必讀書,后又仿唐朝置算學博士和醫學博士,分別講授《九章算術》《本草經》等。這說明()A.唐朝政治制度先進 B.中華文明歷史悠久 C.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D.中朝民間交往密切【分析】本題考查唐朝時期中外交往,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據題干“新羅仿唐制設國學,教授《尚書》禮記》等,儒家經典成為新羅學生必讀書,后又仿唐朝置算學博士和醫學博士,分別講授《九章算術》《本草經》等。”和所學知識可知,新羅是中國的鄰國,材料說明唐朝文化傳播到了周邊國家并深刻影響周邊國家的發展,說明中國文化影響深遠,C項正確;題干體現的是唐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無法得出唐朝政治制度先進和中華文明歷史,排除AB項;題干并未涉及民間交往的信息,因此無法得出中朝民間交往密切,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以唐朝時期的中外交往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8.“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趨。咸稱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都。兵戎不交害,各保性與軀。”西北各部首領,獻號“天可汗”給唐太宗的原因是()A.他主張對外開放 B.他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 C.他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D.他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分析】本題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解答】唐太宗以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天可汗”。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19.讀圖,下列項中,與下示知識結構圖最符合的主標題是()A.唐朝繁榮的社會經濟 B.宋朝繁華的都市生活 C.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清朝成熟的商業網絡【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唐朝繁榮的社會經濟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知識結構圖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唐朝經濟繁榮,農業發達。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車。唐朝的手工業發展到很高的水平。紡織業品種繁多,絲織水平最高,其中蜀錦以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于全國。唐朝時期,手工業發達。陶瓷業在唐朝有重要發展,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和唐三彩最為著名。越窯的青瓷,胎質稀薄,釉色晶瑩,人們贊美它“類玉”“類冰”。邢窯的白瓷,有“類雪”“類銀”的稱譽。唐朝時,唐都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是一個開放性的國際大都會。故題干知識結構圖最符合的主標題是唐朝繁榮的社會經濟,A項正確;題干知識結構圖體現的是唐朝繁榮的社會經濟,而不是宋朝繁華的都市生活,排除B項;題干知識結構圖體現的是唐朝繁榮的社會經濟,而不是突出的科技成就,排除C項;明朝題干知識結構圖體現的是唐朝繁榮的社會經濟,而不是清朝成熟的商業網絡,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知識結構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繁榮的社會經濟的相關史實。20.如圖隋唐歷史時間軸中①②依次是()A.安史之亂、“貞觀之治” B.澶淵之盟、安史之亂 C.“貞觀之治”、安史之亂 D.“貞觀之治”、澶淵之盟【分析】本題考查貞觀之治和安史之亂,注意全面分析題目給出的時間軸。【解答】①對應的時間為唐太宗統治時期,故此處為貞觀之治;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②對應的時間為唐玄宗統治后期,故此處為安史之亂。唐玄宗統治后期,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廷日趨腐敗。社會上的各種矛盾尖銳,邊疆形勢也日趨緊張。各地節度使逐漸集軍權、行政權和財權于一身,勢力膨脹。安祿山一身兼任范陽等三地的節度使,擔負東北地區防御重任,逐漸擴張勢力。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故選:C。【點評】圖片型題目必須認真觀察分析圖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據相關文字的提示信息或準確識別圖片確定正確答案。二、非選擇題21.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隋唐時期……庶族中小地主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他們積極要求參政,希冀通過某種形式改變政治地位。而統一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的確立,又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華的官吏充實到官府機構中去,從而使政令暢通,官僚機構得以正常運轉,實現進一步遏制地方割據勢力、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目的。——謝蘭榮主編《中外教育簡史》材料二:(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編者注:比喻他人進入自己的掌握之中)矣!”……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唐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三:西國莫不慕之,近代漸設考試以取人才,而為學優則仕之舉。今英、法、美均已見端,將來必至推廣。——[美]丁韙良《西學考略》(1)根據材料一,指出科舉制出現的原因有哪些。科舉制正式確立于哪位皇帝統治時期?正式確立的標志是什么?(2)材料二中,唐太宗他是怎樣進一步完善這一“長策”的?(3)材料三中,這項制度讓“西國莫不慕之”的原因是什么?唐代諸多著名詩人(除李白)都通過科舉考試嶄露頭角,請寫出一位你所熟知的唐朝詩人并寫出其本人和作品歷史稱號。(4)綜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請你說說創立科舉制的影響。【分析】本題以三則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科舉制出現的原因、科舉制正式確立的標志、科舉制度的創立以及完善、創立科舉制的影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原因:根據材料一“隋唐時期……庶族中小地主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他們積極要求參政,希冀通過某種形式改變政治地位”,可知科舉制出現的原因是庶族地主經濟的實力增強,導致庶族中小地主積極要求參政,改變政治地位;根據材料一“而統一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的確立,又急需一大批有能力”,可知科舉制出現的原因是急需有能力的官吏充實到官府機構中;根據材料一“有才華的官吏充實到官府機構中去,從而使政令暢通,官僚機構得以正常運轉,實現進一步遏制地方割據勢力、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目的”,可知科舉制出現的原因是遏制地方割據勢力、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需要。皇帝、標志:結合所學知識,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故皇帝:隋煬帝。標志:創立進士科。(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完善科舉制的措施可從科目的增加、鼓勵報考和提高進士可的地位等方面進行論述,如: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使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3)原因:根據材料三“西國莫不慕之,近代漸設考試以取人才,而為學優則仕之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讓“西國莫不慕之”的原因是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學問好的就可以去做官。唐朝著名詩人有杜甫,他的代表作品有有“三吏”“三別”,他被尊稱為“詩圣”,他的詩反映了唐朝的社會現實,所以他的詩被稱作“史詩”。(4)影響: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皇帝權力的增強、選官范圍的擴大、階層流動、教育的發展等角度進行論述,如: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方面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故答案為:(1)原因:庶族中小地主積極要求參政,改變政治地位;急需有能力的官吏充實到官府機構中;遏制地方割據勢力、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需要。皇帝:隋煬帝。標志:創立進士科。(2)完善: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使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3)原因: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學問好的就可以去做官;詩人:杜甫;作品:“三吏”“三別”;歷史稱號:“詩圣”。(4)影響: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方面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科舉制出現的原因、科舉制正式確立的標志、科舉制度的創立以及完善、創立科舉制的影響。22.閱讀下列材料:唐朝政策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聲明遠播四海,是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一段時期。請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有關唐朝歷史主題的探究并回答相關問題。【大唐風采】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聽也。一一魏征(1)采納魏征建議開創“貞觀之治”的皇帝是誰?他的統治被稱之為什么?再列舉出貞觀之治其他方面的一例內容?【和同為一家】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贊普親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對親近的人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大唐公主,為幸實多。”——《中華上下五千年》(2)吐蕃人是現在哪個少數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誰?贊普是誰?【開放交流】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乃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部編版七下教材(3)試舉兩例唐朝時主動對外交往的事例。(4)通過上述對唐朝歷史的探究,談談和諧社會需要具備的因素。【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唐朝統治,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1)皇帝、稱之為、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采納魏征建議開創“貞觀之治”的皇帝是唐太宗。貞觀時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在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2)少數民族:結合所學知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深入理解備考要素福建事業單位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國際金融理財師考試心態調整試題及答案
- 2024年掌握項目執行與控制試題及答案
- 項目溝通渠道的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微生物學原理及應用試題及答案
- 招聘輔導員考試中的學科知識與實踐結合探討試題及答案
- 常用花材運用技巧的試題及答案
- 臨床微生物檢驗的流程與注意事項試題及答案
- 探討微生物檢驗實踐中的挑戰與試題及答案
- 客運站環境保護考核試卷
- 無脊椎動物的特征和分類
- 電纜敷設培訓課件
- 植被恢復安全施工方案
- 2024年員工考勤表(通用版)
- 2024年高考作文熱點新聞素材積累與運用
- 《公共裝置藝術》課件
- 個稅贍養老人專項扣除協定書
- 消化道畸形課件
- 自來水過戶轉讓協議
- 精神科診療常規及技術操作規范
- 2023年湖北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生物試卷真題(含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