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教師資格考試高中化學標準預測試卷試卷1-5_第1頁
2025教師資格考試高中化學標準預測試卷試卷1-5_第2頁
2025教師資格考試高中化學標準預測試卷試卷1-5_第3頁
2025教師資格考試高中化學標準預測試卷試卷1-5_第4頁
2025教師資格考試高中化學標準預測試卷試卷1-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化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科目代碼:407)教師資格考試化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一) 教師資格考試化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二) 教師資格考試化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三) 教師資格考試化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四) 教師資格考試化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五) 標準預測試卷(一)1.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50分。A.去超市自己帶購物袋B.盡量選乘公共交通工具B.2min內M的反應速率為0.3mol/(L·min)C.維持其他條件不變,再向容器中加入足量的M,最終H的濃度將D.維持其他條件不變,將混合物轉移到固定容積為1L的密閉容器中,再次平衡后的H4.我國研制出一種室溫“可呼吸”的Na-CO?電池。該電池的總反應為3CO?+4Na一2Na?CO?+C,放電時的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圖15.在含有下列離子組的溶液中,加入Fe(NO?)?固體后,仍然能夠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6.下列根據實驗操作和現象所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A向苯酚溶液中加入Na?CO?溶液酸性:苯酚>HCO?B體通入酸性KMnO?溶液中KMnO?溶液褪色C向溶液X中滴加NaOH稀溶液,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置于試管口D氣體Y是Cl?7.化學上常用AG表示溶液中的酸堿度:。25℃時,用0.100mol/L的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mol/L的HNO?溶液,AG與所加NaOH溶液的體積(V)關系如圖2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圖2A.D點溶液中的pH=11.25B.B點溶液中存在c(H+)-c(OH?)=c(NO?)-c(HNO?)C.C點時,加入NaOH溶液的體積為20.00mL8.已知5KCl+KCIO?+3H?SO?==3Cl?↑+3K?SO?+3H?O,B.被氧化與被還原的氯元素的質量比為1:5B.HCl和HAcC.NaH?PO?和Na?HPO?D.NH?Cl和NH?Ac10.天然維生素P(結構如圖3所示,分子結構中R為飽和烴基)存在于槐樹花蕾中,它是一種營養補劑。下列關于維生素P的敘述正確的是()。圖3A.可與溴水反應,且1mol該物質與足量溴水反應消耗4mD.維生素P遇FeCl?溶液發生顯色反應D.可以促進學生認識化學變化的本質12.下列不屬于《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選擇性必修課程的主題的C.原子結構與元素的性質D.化學原理探究A.實驗法B.類比法D.先行組織者理論15.下列關于化學教材的表述正確的是()。16.化學實驗設計的首要原則是()。A.簡約性原則B.安全性原則不屬于即時表現評價?()C.講授法D.探究法19.某化學教師十分重視基本概念、原理及學習方法的教學,這位教師遵循的學習理20.()適用于一些主要包含高度有結構的知識和技D.合作學習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1題12分,第22題13分,共25分)某化學教材為了落實課程改革中提倡的“采取生動多樣化的呈現方式,發揮教材的多種教(1)你認為化學教材設置多樣化的欄目,其功能有哪些?(6分)(2)請以“討論”欄目為例,說明如何利用教材中的該欄目進行教學?(6分)化學事實性知識是指反映物質的性質、存在、制法和用途等多方面內容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及化學與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聯系的知識。學習化學事實性知識時,可以采用多種感官協同記憶的學習策略、聯系-預測策略、知識結構化策略等。(1)簡述利用聯系-預測策略進行學習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6分)(2)請以“氨和氨的性質”為例,談談如何利用聯系-預測策略學習這些知識。(7分)三、診斷題(本大題1小題,15分)23.某化學教師在一次化學測驗中設計了下列試題,并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了統計和A.除去FeCl?溶液中少量的FeBr?,可加入適量氯水C.將Cl?通入淀粉KI溶液中,溶液變藍答題情況如下:選擇A的占5%,選擇B的占12%,選擇C的占68%,選擇D的占15%。(1)本題的正確答案是(2分)(2)如果你要講解本題,請寫出你的正確解題思路。(6分)(3)請對學生答題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和診斷。(7分)【膠體的課堂導入】教師上課用PPT展示圖片,萬道金光射到森林中的景象(丁達爾現象),三角洲的形成(膠體的凝聚),黃山晨霧美景,工廠上方濃煙(氣溶膠),煙水晶,有色玻璃(固溶膠)等。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現象是(1)什么是課堂導入?(3分)(2)教師課堂行為中,課堂導入要遵循哪些原則?(7分)(3)現代中學化學課堂導入類型主要有哪些?案例中的教師分別采用的是哪種導入類型?(10分)五、教學設計題(本大題1小題,30分)25.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學設計。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關于“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律”的內容標準:體會元素周期律(表)在學習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及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材料二某版本教材化學必修第一冊第四章第二節“元素周期律”的部分內容: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對化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作為元素周期律表現形式的元素周期我們可以在周期表中給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分區。如圖4-13所示,虛線左下方是金屬元素,虛線右上方是非金屬元素,最右一個縱列是稀有氣體元素。由于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之間并沒有嚴格的界線,位于分界線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現出一定的金屬性,又能表現出一定的非金屬性。在周期表中,主族元素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存在著一定的遞變規律。族1234567稀有氣體元素非金屬性逐漸增強金屬性逐漸增強稀有氣體元素非金屬性逐漸增強金屬性逐漸增強B金屬金屬一般情況下,元素的化合價與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一定的關系。例如:1.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價等于它所處的族序數,因為族序數與最外層電子(價電子)數相同。2.非金屬元素的最高正化合價,等于原子所能失去或偏移的最外層電子數;而它的負化合價,則等于使原子達到8電子穩定結構所需得到的電子數。所以,非金屬元素的最高正化合價和它的負化合價的絕對值之和等于8。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結構和性質。在認識了元素周期律以后,可以根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測其原子結構和性質,并研究元素性質的變化規律;也可以根據元素的原子結構推測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質。科學家依據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對元素性質進行系統研究,可以為新元素的發現,以及預測它們的原子結構和性質提供線索。由于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質相近,在一定區域內尋找元素、發現物質的新用途被視為一種相當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周期表中金屬與非金屬的分界處可以找到半導體材料,如硅、鍺、鎵等。半導體器件的研制正是開始于鍺,后來發展到研制與它同族的硅于制造出新品種的農藥,如由含砷的有機物發展成對人畜毒性較低的含磷有機物等。人們還在過渡元素中尋找制造催化劑和耐高溫、耐腐蝕合金的元素。材料三教學對象為高中一年級學生,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及其變化、海水中的重要元請完成材料二所示內容的教學設計(不少于300字)。(1)包含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5分)(2)完成“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應用”的教學設計過程。(25分)標準預測試卷(二)1.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50分。2.請按規定在答題卡上填涂、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不予評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1.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管道施工中,不能將鐵制自來水管與銅制水龍頭連接B.化學反應過程中,一定有物質的變化,不一定有能量的變化C.在配制的硫酸亞鐵溶液中常加入一定量的鐵粉和硫酸D.已知C(石墨,s)=C(金剛石,s)△H>0,則石墨比金剛石穩定下列選項中不能判斷該反應已達到平衡狀態的是()。B.平衡常數K不再隨時間而變化C.混合氣體的密度保持不變D.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隨時間而變化3.下列溶液中有關粒子的物質的量濃度的關系正確的是()。4.下列關于化學鍵的敘述正確的是()。A.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只含共價鍵B.C、N、O、H四種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既有離子鍵,又有共價鍵C.不同元素的原子構成的分子只含極性共價鍵D.CH?中所有的價電子都參與形成共價鍵5.從牛至精油中提取的三種活性成分的結構簡式如圖1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b與c互為同分異構體B.a、b均能使酸性KMnO?溶液褪色C.c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以處于同一平面D.a、b、c均能發生加成反應和酯化反應abCa圖1表1ABCDA.元素A、C的最高價氧化物均可與NaOH發生反應C.有機化合物必定含有A元素7.如圖2所示,將鐵棒和石墨棒插入盛有飽和NaCl溶液的U形管中。下列分析正確圖2ABCD藥品稀硝酸和銅片KMnO?與濃鹽酸帶孔塑料板帶孔塑料板A.科學探究策略B.概念形13.化學教學媒體選擇應遵循的原則有()。16.下列關于化學作業的說法正確的是()。④化學作業有利于學生內化所學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習效率17.上課開始,李老師巧設實驗,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去發現規律,進行歸納總結,推導論,以此來導入新課。這種新課導入的方法是()。A.實驗導入法B.問題導入法C.舊知導入法D.社會導入法我運衛星……"。這體現的學習策略是()。A.組織策略B.精細加工策略C.復述策略D.資源管理策略19.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學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下列關于化學實驗的作用說法不正確的是()。A.化學實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B.化學實驗能夠創設生動活潑的化學教學情境C.實驗探究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D.化學實驗是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唯一手段20.()主要是通過可直接觀察的實際行為表現來考查一個人掌握有關知識、技能或具備某種態度的程度。A.活動表現評價B.檔案袋評價C.紙筆測驗D.形成性評價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1題12分,第22題13分,共25分)教科書的編寫是為了更好地落實課程標準中的三維目標,教科書選取了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課程目標、內容選取與內容組織之間有密切的內在聯系。教科書提供的是單純的課程知識,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傾向于“封閉式”的控制方式,強調學生對教科書內容的記憶與內化。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科書是構成教學活動的三個基本要素之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使用教科書,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同時,教科書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系統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工具,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1)設計化學教科書的編排體系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是什么?(6分)(2)簡述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正確使用教科書。(6分)某小組的同學欲探究NH?經一系列反應得到HNO?和NH?NO?的過程。按圖3所示裝置問題:(1)該實驗裝置存在明顯的設計缺陷,你認為該設計的缺陷是什么?(3分)(2)學生實驗教學的要求有哪些?(4分)(3)學生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學生的實踐能力可得到良好的培養。簡述化學實驗的教學論功能。(6分)三、診斷題(本大題1小題,15分)23.某化學教師在一次化學測驗中設計了下列試題,并對部分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了統計和分析。【試題】有關如圖4所示的化合物的說法正確的是()。A.該化合物的分子式為C??H??O?B.既可以催化加氫,又可以使酸性KMnO?溶液褪色C.1mol該化合物最多可以與5molNaOH反應D.既可以與FeCl?溶液發生顯色反應,又可以與NaHCO?溶液反應放出CO?氣體答題情況如下:選擇A的幾乎沒有,選擇B的占72%,選擇C的占8%,選擇D的占20%。(1)本題的正確答案是(2)如果你要講解本題,請寫出你的正確解題思路。(6分)(3)請對學生答題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和診斷。(6分)四、案例分析題(本大題1小題,20分)閱讀案例,并回答問題。下面是兩位化學教師關于“二氧化硫”的教學設計片段。設計一環節1:依據SO?對環境的污染資料認識SO?的物理性質。情景:播放一段有關SO?形成酸雨及酸雨對人類危害的視頻資料。學生根據視頻資料以及已有的生活經驗預測:SO?易溶于水,是一種無色、有毒、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溶于水。環節2:依據煙氣脫硫原理并結合化學反應規律推測SO?的化學性質。情景:介紹廣東臺山電廠采用煙氣脫硫技術減少SO?排放的原理:SO?+Ca(OH)?=—CaSO?+H?O2CaSO?+O?==2CaS學生推測性質:SO?可與堿反應生成相應的鹽,說明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CaSO?與SO?中的S元素均為+4價,價態居中,根據氧化還原反應規律,SO?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學生設計實驗驗證SO?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以及氧化性和還原性。環節3:從生活實例中了解SO?的漂白性。情景1:2004年12月2日,中國質量報刊登一則題為“白木耳白得稀奇消費者小心上當”的報道。上海市質量技監局對銀耳產品質量專項監督抽查中,21種銀耳產品均被檢測出含有“二氧化硫”,其原因是生產商和經銷商為了迎合消費者“銀耳越白越好”的心理,使用大劑量SO?熏蒸銀耳,使之由天然的淡黃色變為白色。學生推測:SO?具有漂白性。情景2:生活中SO?漂白的紙張、草帽日久又變黃,尤其是見光、受熱發黃越快。學生推測:SO?的漂白性是不穩定的。學生通過實驗驗證推測。環節4:應用SO?的性質探討酸雨的形成與防治。學生根據SO?的性質分析猜測酸雨形成過程,討論酸雨的危害及治理酸化了的湖泊的措施。設計二環節1:SO?的物理性質。學生觀察集氣瓶中SO?的顏色、狀態,扇聞氣味,做水溶性實驗,總結SO?的物理性質。環節2:SO?的化學性質。(1)學生從物質類別的角度、化合價的角度預測SO?的性質。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書寫落實相關反應方程式。(2)教師演示SO?與品紅溶液反應的實驗,講解SO?的漂白性。環節3: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教師講解SO?形成酸雨的途徑,學生討論酸雨的危害。問題:(1)說明兩個教學設計片段的特點。(10分)(2)根據上述設計片段,說說情境教學的好處,以及在化學教學中應如何選取素材。(10分)五、教學設計題(本大題1小題,30分)25.閱讀下列三段材料,根據要求完成任務。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關于“原子結構”的內容要求:認識原子結構;知道元素、核素的含義;結合有關數據和實驗事實認識原子結構。材料二某版本高中必修教材《化學1》第四章第一節“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內容: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間的內在聯系,使元素構成了一個較為系統的體系。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成為化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20世紀初,原子結構的奧秘被揭示之后,人們對元素周期表的認識更加完善。那么,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都近似為1,如果忽略電子的質量,將核內所有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近似整數值相加,所得的數值叫作質量數。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里,電子分別在能量不同的區域內運動。我們把不同的區域簡化為不連續的殼層,也稱作電子層(有人把這種電子層模型比擬為洋蔥式結構,如圖4-1),分別在多電子原子中,電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在離核較近的區域內運動的電子能量較低,在離核較遠的區域內運動的電子能量較高。由于原子中的電子是處在原子核的引力場中(類似于地球上的萬物處于地心引力場中),電子一般總是先從內層排起,當一層充滿后再填充下一層。那么,每個電子層最多可以排布多少個電子呢?思考與討論下表是稀有氣體元素原子的電子層排布,從中你能發現什么規律?請思考并討論下列問題。KLMNOP2氦2氖28氬288氪288氙288氡288(1)當K層為最外層時,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是多少?除了K層,其他各層為最外層時,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是多少?(2)次外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是多少?(3)你能歸納出第n層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嗎?(4)請你根據所歸納的規律,用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核電荷數為1~20號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通過分析和討論可以看出,原子核外第n層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為2n2,而且,無論原子有幾個電子層,其最外層中的電子數最多只有8個(K層只有2個)。原子最外電子層有8個電子(最外層為K層時,最多只有2個電子)的結構是相對穩定的結構。實際上,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是根據原子光譜和理論分析的結果而得出的,其中也包括從元素周期表得到的啟示。(1)請分析學生在學習這一課時內容時可能會遇到的障礙。(4分)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不少于300字)。(26分)1.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50分。2.請按規定在答題卡上填涂、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不予評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1.下列物質中,含有極性共價鍵的是()。A.NaClB.CO?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化學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除熱能外,也可以是光能、電能等B.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主要由化學鍵變化引起的C.化學反應都伴隨著能量變化3.下列關于方程式Cu?S+O?—→Cu+SO?(未配平)的描述錯誤的是()。A.Cu?S既發生氧化反應又發生還原反應B.SO?既是氧化產物又是還原產物C.當0.8molO?參加反應時,轉移3.2mol電子D.該反應可用來冶煉金屬銅4.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因最早發現并提純抗瘧新藥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知青蒿素的結構式如圖1所示。下列有關青蒿素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化學式為C??H??O?B.能與NaOH溶液發生反應C.與H?O?含有相似結構,具有殺菌作用D.可以由低溫萃取而得5.電子層數相同的三種元素X、Y、Z,它們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HXO?>H?YO?>H?ZO?,下列判斷錯誤的是()。A.非金屬性強弱的順序是X>Y>ZB.簡單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為X>Y>ZC.單質與氫氣反應由易到難為X<Y<ZD.元素原子得電子能力為X>Y>Z6.下列各組離子在溶液中能夠大量共存的是()。7.NA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1L0.1mol/L碳酸鈉溶液中,陰離子數目大于0.1NAB.標準狀況下,11.2LN?和33.6LH?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產生的NH?的分子數C.常溫常壓下,6g乙酸所含共價鍵數目為0.7NAD.鐵和酸反應,放出標準狀況下的22.4L氣體,轉移的電子數必為2NA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凡是中心原子采取sp3雜化的分子,其立體構型都是正四面體形B.在SCl?中,中心原子S采取sp雜化軌道成鍵C.雜化軌道只用于形成σ鍵或用于容納未參與成鍵的孤電子對D.凡AB?型的共價化合物,其中心原子A均采用sp3雜化軌道成鍵9.已知在反應A+BC+D中,產物與反應底物的初始濃度c(A)、c(B)、c(C)和c(D)分別為0.1mol/L、0.2mol/L、3mol/L和4mol/L,如果該反應的平衡常數K=1.4×10?,則該反應()。A.已達到平衡態B.向正方向進行C.向逆方向進行D.不能進行反應10.如圖2所示的裝置中,M為活動性順序位于氫之前的金屬,N為石墨棒,下列關于此裝圖2B.是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質與水(或酸)反應置換出氫氣的難易程度,以及它們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氫氧化物的堿性來比較。那么,元素非金屬性的強弱又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衡量呢?請大家帶著這A.歸納B.直覺15.下列選項中不符合化學學科發展特征的是()。C.從描述到推理一項指標很好?()A.信度B.效度18.下列關于化學教學目標的表述錯誤的是()。A.拉瓦錫B.道爾頓C.檔案袋評價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1題12分,第22題13分,共25分)(1)發展性教學評價的理念有哪些?(6分)(2)簡述發展性教學評價的功能。(6分)化學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化學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建構、實施和管理化學課程,有利于實現化學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化學課程資源是指形成化學課程的直接因素,例如化學教學計劃、化學課程標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進一步完善和充分利用現有的化學課程資源,使現有資源的價值最大化;二是通過努力和創造性地勞動,把過去沒有發現或沒有利用的化學課程資源充分地發掘或利用起來,包括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優秀的傳統資源和科技、生產前沿的最新資源等。(1)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6分)(2)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學習素材也是一種重要的化學課程資源。請列舉幾例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具有啟發性的學習素材。(7分)三、診斷題(本大題1小題,15分)23.某化學教師在一次化學測驗中設計了下面試題,并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了統計和分析。【試題】已知K?Cr?O?溶液中存在平衡:Cr?O}(橙色)+H?O=2Cro2(黃色)+2保持溫度不變,用K?Cr?O?溶液進行下列實驗:②液液①結合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①中溶液變黃,③中溶液橙色加深B.上述可逆反應的平衡常數:①<③C.K?Cr?O?溶液的氧化性在酸性條件下更強D.若向④中加入70%H?SO?溶液至過量,溶液變為橙色【答題情況】選擇A的占18%,選擇B的占10%,選擇C的占34%,選擇D的占38%。試根據上述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本題的正確答案是什么?(2分)(2)如果要你講解這道題,請寫出你的正確思路。(6分)(3)請對學生答題錯誤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和診斷。(7分)四、案例分析題(本大題1小題,20分)閱讀案例,并回答問題。材料一化學知識是描繪化學的客觀途徑,化學事實、規律和理論等是描繪的結果,是人類通過化學研究得到的共同知識。化學認識是認識主體從化學視角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化學知識描述客觀世界,解決的是什么;化學認識是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解決的是怎么認識,認識到什么。化學知識是偏向靜止的,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不會發展變化;化學認識是偏向動態的,是可以發生改變的,尤其是隨著學習行為的開展而發生改變。化學知識是偏向客觀材料二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師】兩支燒杯中分別盛裝同濃度(0.1mol/L)的鹽酸和醋酸,你認為二者有什么不同?【師】(演示:分別測定鹽酸和醋酸的pH)鹽酸的pH為1,醋酸的pH為3。通過這個實驗,你對鹽酸和醋酸又有哪些新的認識?【生】電離程度很微弱,因為pH=3,說明溶液中c(H+)=0.001mol/L,大約只有1%電離。問題:(1)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對于學生轉變認識、凝聚思維等有著積極的意義,化學教師可通過哪些方式設置認知沖突?(4分)(2)材料二中,教師運用什么方法來轉變學生的認識?(6分)(3)試以中學化學知識為例,寫出認識元素化學知識的基本思路。(10分)五、教學設計題(本大題1小題,30分)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關于“氧化還原反應”的內容要求:認識有化合價變化的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知道常見的氧化劑和還原劑。材料二某版本高中必修教材《化學1》第一章第三節“氧化還原反應”的部分內容:思考與討論(1)請根據初中學過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知識,分析以下反應,完成下表。Fe?O?+3CO高溫2Fe+3CO?物質發生的反應(氧化反應或還原反應)得氧物質失氧物質(2)請標出以上反應中各物質所含元素的化合價,比較反應前后價態有無變化。(3)討論:在以上反應中,物質發生氧化反應或還原反應,與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的升高或降低有什么關系?可以發現,在化學反應中,一種物質得到氧發生氧化反應,必然有一種物質失去氧發生還原反應。也就是說,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是在一個反應中同時發生的,這樣的反應稱為氧化還原反應。可以看出,以上反應中都有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后發生了變化。而且,所含元素化合價升高的物質如C、CO,發生的反應為氧化反應;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的物質如CuO、Fe?O?,發生的反應為還原反應。再看以下反應:在這一反應中,雖然沒有物質得氧、失氧,但反應前后卻有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合價從0價升高到+2價,銅元素的化合價從+2價降低到0價。這樣的反應也是氧化還原反應。其中,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升高的反應是氧化反應,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的反應是還反應前后有元素的化合價發生了變化,是氧化還原反應的重要特征。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元素的化合價發生變化呢?即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什么呢?下面我們以Na與Cl?的反NaNac圖1-13NaCl的形成示意圖從原子結構來看,鈉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有1個電子,氯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有7個電子。當Na與CI?反應時,鈉原子失去1個電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成為鈉離子(Na*);氯原子得到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成為氯離子(CI),這樣雙方最外電子層都達到了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如圖1-13)。反應中鈉元素的化合價從0價升高到+1價,Na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價從0價降低到-1價,Cl?被還原。在這個反應中,發生了電子的得失,Na發生了氧化反價升高,被氧化得到2×e-,化合價降低,被還原H?和Cl?的反應則與此不同。氫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有1個電子,可獲得1個電子而形成2個電子的穩定結構;氯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有7個電子,也可獲得1個電子而形成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但在發生反應時,它們都未能把對方的電子奪取過來,而是雙方各以最外層的1個電子組成一個共用電子對,這個電子對受到兩個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雙方最外電子層都達到穩定結構。由于氯原子對共用電子對的吸引力比氫原子的稍強一些,所以,共用電子對偏向于氯原子而偏離于氫原子。因此,氫元素的化合價從0價升高到+1價,H?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價從0價降低到-1價,Cl?被還原。在這個反應中,發生了共用電子對的偏移,H?發生了氧化反應,Cl?發生了還原反應。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氧化還原反應中一定存在著電子轉移,有的是電子得失,有的是共用電子對偏移。這就是氧化還原的本質。元素的原子失去電子(或電子對偏離),則元素的化合價升高,物質被氧化;元素的原子得到電子(或電子對偏向),則元素的化合價降低,物質被還原。材料三教學對象為高一年級學生,學生在初中化學中已經學習了“根據反應中物質得到氧或失去氧,化學反應可分為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等知識。(1)請完成材料二中思考與討論中的表格內容。(4分)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不少于300字)。(26分)教師資格考試化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四)1.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5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B.1L1mol/LAlCl?溶液中含Al3的個數為NAC.1mol過氧化鈉中所含陰離子的個數為NA定曲線如圖1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I表示的是滴定醋酸的曲線5.NH?是一種重要的化學原料,可以制備一系列物質(見圖2)。下列有關表述正確的NH?ClNaHCO?NO?NH?圖2A.NH?Cl和NaHCO?都是常用的化肥B.NH?Cl、HNO?和NaHCO?受熱時都易分解C.NH?和NO?不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D.圖中所涉及的鹽類物質均可以水解6.某研究小組通過實驗探究Cu及其化合物的性質,下列操作正確且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A.將銅絲插入濃硫酸中并加熱,反應后再加入水,觀察硫酸銅溶液的顏色B.將銅絲伸入盛滿氯氣的集氣瓶中,觀察CuCl?的生成C.將CuCl?的溶液在蒸發皿中加熱并蒸干,得到無水CuCl?固體D.將表面有銅綠[Cu?(OH)?CO?]的銅器放入鹽酸中浸泡,除去銅綠7.向甲、乙兩個容積均為1L的恒容容器中,分別充入2molA、2B,相同條件下發生下列反應:A(g)+B(g)=xC(g)△H<0。測得兩容器中c(A)隨時間t的變化如圖3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x可能等于2也可能等于3B.向平衡后的乙容器中充入氦氣可使c(A)增大C.將乙容器單獨升溫可使乙容器內各物質的體積分數與甲容器內的相同D.若向甲容器中再充入2molA、2molB,則平衡時甲容器中0.78mol·L?1<c(A)<甲乙XYZWB.正極與負極上參加反應的氣體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910.增塑劑DCHP可由鄰苯二甲酸酐與環己醇反應制得(見圖5)。圖5A.鄰苯二甲酸酐的二氯代物有2種11.下列表述不屬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是()。A.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B.宏觀特征與物質性質C.類比法D.分類法A.解決B.遷移C.測量D.參觀17.化學學習方法中的類推法是由已學知識通過遷移構建新知識的方法。下列類推正確A.CaCO?與稀硝酸反應生成CO?,CaSO?也能與稀硝酸反應生成SO?C.探究式教學A.課堂環境調控20.課堂上,老師在學生學完一個新的化學知識后會給出配套的習題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教學評價屬于()。A.形成性評價B.終結性評價C.診斷性評價D.個體內差異評價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1題12分,第22題13分,共25分)課程標準指出:重視探究學習活動,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探究學習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1)探究學習的基本要素是什么?(4分)(2)探究教學的基本原則有哪些?(4分)(3)教師在實施探究教學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4分)某化學教師在講授“原電池”時,創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1792至1796年,意大利科學家伏打把銅片和鋅片放入鹽水中,制成了能提供恒穩電流的“伏打電流”。對于產生電流的原因,從19世紀上半葉開始,開展了一場持續一百多年的爭論。許多物理學家認為,產生電流的原流;許多化學家則認為,其原因在于金屬的表面發生了化學反應。為了弄清楚原電池的原理,教師組織學生將銅絲和鋅片同時放入稀硫酸中,學生觀察到了銅絲表面有氣泡生成的實驗現象。(1)該教師所創設的上述教學情境有哪些教學價值?(6分)(2)設計化學教學情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7分)三、診斷題(本大題1小題,15分)23.某化學教師在一次化學測驗中設計了下列試題,并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了統計和分析。【試題】下列離子方程式表達正確的是()。B.酸性溶液中KIO?與KI反應D.碘化亞鐵溶液與少量氯氣反應:2I+Cl?=I?+2Cl-學生的答題情況統計如表1所示。表1ABCD比例(2)如果要你講解本題,你教給學生的正確答題情況是什么?(6分)(3)請對學生答題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和診斷。(6分)四、案例分析題(本大題1小題,20分)閱讀案例,并回答問題。出學習問題“氯氣能與很多金屬反應生成鹽,其中大多數鹽能溶于水并電離出氯離子。對于可溶性氯離子,該如何檢驗呢?設計實驗證明你的猜想”。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學習,以下是有關學習情境。鏡頭1:甲組組長不讓其他同學動手,自己獨自實驗。筆者問他為什么不跟其他同學合作,鏡頭2:乙組同學在組長帶領下,認真閱讀課本,邊閱讀邊做記號,一副很認真的樣子。等到老師宣布停止小組活動時,這組同學還沒有開始做實驗。筆者問他們為什么不做實驗,他們鏡頭3:丙組兩個同學討論并確定了實驗方案,然后進行實驗,另外兩個同學在旁邊說笑。筆者問他們為什么不和他倆一起學習,他們很自信地說:“他倆是我們班化學成績最好的,我們組一定最好。”鏡頭4:丁組由組長設計好實驗方案后,指導并幫助另外三位同學做實驗。(1)結合案例,分析說明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有哪些。(6分)(2)結合案例,簡述合作學習中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7分)(3)簡要回答增強學生合作學習效果的策略主要有哪些。(7分)五、教學設計題(本大題1小題,30分)非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認識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硫是一種重要的非金屬元素,廣泛存在于自然界。游離態的硫存在于火山噴口附近或地殼的巖層里,火山噴出物中含有大量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氫(H?S)、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等。化合態的硫主要以硫化物和硫酸鹽的形式存在,如硫鐵礦(FeS?)、黃銅礦(CuFeS?)、石膏(CaSO?·2H?O)和芒硝(Na?SO?·10H?O)等。硫還是一種生命元素,組成某些蛋白質時離不開它,這也正是石油、天然氣、煤等化石燃料中經常含硫的原因。由于古時代起就知道并利用硫和硫的化合物了,如黑火藥的發明和利用等。化碳。硫或含硫物質在空氣中燃燒時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實驗4-7把蓋有膠塞、盛有二氧化硫氣體的試管倒立在水中,在水面下打開膠塞,觀察試管內水面的上升。待水面高度不再變化時,在水下用膠塞塞緊試管口,取出試管,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酸堿度。在試管里保留1/3的溶液,滴入1~2滴品紅溶液,振蕩,觀察顏色變化。加熱試管,再觀察。在實驗過程中,你是否聞到什么氣味?實驗中,品紅溶液被二氧化硫漂白,因此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它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質。工業上常用二氧化硫來漂白紙漿、毛、絲、草帽辮等。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與某些有色物質生成不穩定的無色物質。這種無色物質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質恢復原來的顏色,因此用二氧化硫漂白過的草帽辮日久又變成黃色。此外,二氧化硫還用于殺菌、消毒等。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也被一些不法廠商非法用來加工食品,以使食品增白材料三教學對象為高一年級學生,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碳及其化合物的反(1)請寫出并分析材料二中實驗4-7的實驗現象。(4分)(2)根據以上材料完成“硫及其化合物”的教學設計,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不少于300字)。(26分)標準預測試卷(五)1.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5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C.Cl?5.下列有關物質的實驗操作、現象及結論描述正確的是()。色(透過藍色鈷玻璃)(續表)B向某無色溶液中通人過量的CO?氣體,有白色沉淀C向品紅溶液中通入某氣體后,溶液褪色該氣體一定含有SO?D向足量NaOH溶液中滴加MgCl?溶液,產生白色沉淀,繼續滴加FeCl?溶液產生紅色沉淀Fe(OH)?的溶解度大于Mg(OH)?的溶為5:4,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氣體A的平衡轉化率大于氣體B的平衡轉化率XYA.X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B.Y與足量的H?加成,產物分子中有2個手性碳原子C.可用FeCl?溶液鑒別Y和ZD.1molZ最多能與2molNaOH反應制備K?FeO?:①2FeCl?+10NaOH+3NaCIO==2Na?FeO?+9NaB.反應①中Na?FeO?是還原產物區KR原子序數屬鋅和選擇性催化材料,放電時,溫室氣體CO?被轉化為儲氫物質甲酸等,為解決環境和能源問題提供了一種新途徑。電解質容液-→充電溶液2D.充電時,正極溶液中OH?濃度升高12.下列敘述正確的是()。D.金屬晶體的熔點和沸點都很高過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出了金屬鈉所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