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醫學臨床技術操作規范_第1頁
核醫學臨床技術操作規范_第2頁
核醫學臨床技術操作規范_第3頁
核醫學臨床技術操作規范_第4頁
核醫學臨床技術操作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核醫學信床技術

操作規范

主編:陳盛祖

副主編:張永學匡安仁黃鋼

編委:(按姓氏筆畫為序)

王凡王鐵王金城王榮福史蓉芳

葉廣春田嘉禾喬宏慶匡安仁朱家瑞

朱瑞森吳華吳錦昌張永學張桂仙

張錦榮李小華李立偉李亞明李思進

李培勇陳紹亮陳盛祖周綠漪姚稚明

胡雅兒趙軍賈少微高再榮黃鋼

蔣長英蔣寧一繆蔚冰

主審:王世真

副主審:周前林祥通劉秀杰屈婉瑩

審稿專家:(按姓氏筆畫為序)

T虹馬寄曉王世真鄧敬蘭盧倜章

田嘉禾劉秀杰匡安仁朱承謨張永學

張錦榮陳盛祖周前屈婉瑩林祥通

夏宗勤夏振民黃鋼蔣長英蔣茂松

裴著果譚天秩

學術秘書:周綠漪高再榮姚稚明

中華低孽金

刖B

核醫學是研究核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及其理論的學科,也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核醫學學科的形

成不僅代表了核技術這一尖端科技的發展水平,而且核醫學的發展還不斷融入了相關先進技術的豐碩成果,

不斷完善和豐富其學科內容。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使核醫學探測儀器實現了自動化、定量化與斷層重建

技術的建立,而現代生物學、化學、物理學與醫學技術的融入,促進了核醫學新的分支一一分子核醫學與分

子影像的形成,令世人矚目。隨著核技術和測量儀器的迅猛發展,核醫學已滲透到醫學的各個領域,應用也

越來越廣泛,成為疾病診斷、治療和醫學研究的重要工具,核素顯像也是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核醫學顯像在反映臟器或組織代謝、血流和功能變化方面,特別是在獲得疾病分子水平變化的信息方面所具

有的突出優勢,為臨床提供了靈敏、特異、簡便、安全的診斷手段,核醫學正成為早期診斷疾病、指導治療、

判斷療效和預后估計的有用工具,同時放射性核素治療又是無創傷性治療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

為了逐步規范核醫學醫務人員在臨床實踐中的行為,提高核醫學診療工作的質量,保護病人以及醫護人

員的利益,促進核醫學事業的健康發展,在中華醫學會的領導下,核醫學分會編寫出版《核醫學技術操作規

范》,供廣大核醫學工作者在實踐中應用,并作為今后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處理中執法的重要依據。

參編人員主要是由核醫學分會的常委和部分委員組成,同時也吸收了國內部分優秀的中青年專家參加。

為了保證該規范內容的學術質量和權威性,每個章節內容均聘請了一名知名的專家教授進行初審,再經過常

委會專家二審,最后由五位前任全國主任委員擔任正、副主審,力求規范的內容更具科學性、先進性、嚴肅

性和可操作性。根據中華醫學會的要求,《核醫學技術操作規范》重點是介紹核醫學的適應證、禁忌證、操

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其收錄的內容基本上是較為成熟的診療技術和方法。同時還組織編寫一部與規范配套的

《核醫學臨床應用指南》,作為廣大核醫學工作者在臨床實踐中的參考書,同時也是對本規范的重要補充。

由于核醫學是一門新興的臨床醫學學科,其發展十分迅速,新的方法不斷涌現,因此,該規范收錄的內

容不一定很完善,尤其是在某些觀點或認識上可能還存在不同的意見。盡管在編寫中力求考慮到權威專家和

多數學者的意見,但仍難免存在某些局限性和不足,需要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逐步補充和修訂。最后,希望

本規范將為核醫學事業的蓬勃、健康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王世真

二零零二年二月

《核醫學臨床技術操作規范》目錄

..1Z..1.

刖5

第一章核醫學科(室)組建及其規章制度

第一節組建核醫學科(室)的基本要素

第二節核醫學科(室)的主要規章制度

第二章Y照相機和技術操作

第三章核醫學顯像儀器的質量控制

第一節丫相機質量控制

第二節質量控制

第三節質量控制

第四章"多探頭符合顯像技術操作

第五章放射性測量儀器與質控

第一節醫用核素活度計

第二節臟器功能測量儀器

第三節體外Y射線測量儀器

第四節污染與劑量監測儀

第六章體外分析技術

第一節放射免疫分析

第二節免疫放射分析法

第三節受體的放射配基結合分析

第四節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

第五節發光免疫分析

第六節酶免疫分析

第七節甲狀腺相關激素及抗原、抗體

第八節腫瘤標志物

第九節生殖生理激素

第十節病毒性肝炎

第七章核醫學高活性室操作規程

第八章放射性藥物制備與質控

第一節基本概念

第二節放射性藥物的制備

第三節放射性藥物的質量控制與質量檢驗

第四節臨床常用的放射性藥品簡介

第五節放射性藥品的管理

第九章放射性核素治療的管理

第一節門診放射性核素治療的管理

第二節住院放射性核素治療的管理

第十章放射性核素儲存、使用與管理

第十一章核醫學科放射性廢物處理

第十二章核醫學工作人員個人防護與劑量監測

第十三章核醫學顯像診斷報告規范

第十四章內分泌系統

第一節甲狀腺靜態顯像

第二節甲狀腺血流顯像

第三節甲狀腺吸功能試驗

第四節甲狀腺激素抑制試驗

第五節興奮試驗

第六節興奮試驗

第七節過氯酸鉀釋放試驗

第八節甲狀旁腺顯像

第九節腎上腺皮質顯像

第十節腎上腺髓順顯像

第十五章神經系統

第一節腦血流灌注顯像

第二節腦血流灌注顯像介入試驗

第三節18腦顯像

第四節神經受體顯像

第五節腦脊液系統顯像

第十六章循環系統

第一節心肌灌注顯像

第二節心肌灌注顯像硝酸甘油介入試驗

第三節急性心肌梗死顯像

第四節平衡門控心血池顯像

第五節首次通過心血池顯像

第六節心臟負荷試驗

第七節"'心肌葡萄糖代謝顯像

第八節放射性核素大動脈顯像

第九節放射性核素靜脈顯像

第十七章骨骼系統

第一節全身骨顯像

第二節局部骨、關節平面與斷層顯像

第三節骨血流顯像

第四節骨礦物質含量測定

第十八章呼吸系統

第一節肺灌注顯像

第二節肺通氣顯像

第十九章腫瘤疾病

第一節18腫瘤顯像

第二節2。1、99一親腫瘤顯像

第三節99(V)腫瘤陽性顯像

第四節'"腫瘤與炎癥顯像

第五節炎癥顯像

第二十章消化系統

第一節肝臟膠體顯像

第二節肝血流與肝血池顯像

第三節肝臟腫瘤陽性顯像

第四節肝膽動態顯像

第五節十二指腸-胃反流顯像

第六節門靜脈分流顯像

第七節腸道出血顯像

第八節異位胃粘膜顯像

第九節胃食管反流測定和顯像

第十節食道通過時間測定

第十一節胃排空功能測定

第十二節小腸通過時間測定

第十三節唾液腺顯像

第十四節尿素呼氣試驗

第二十一章泌尿系統

第一節腎動態顯像

第二節腎靜態顯像

第三節腎小球濾過率測定()

第四節腎有效血漿流量()

第五節腎圖

第六節腎功能檢查介入試驗

第七節陰囊顯像

第八節膀胱輸尿管反流顯像

第二十二章造血與淋巴系統

第一節骨髓顯像

第二節淋巴顯像

第三節脾臟顯像

第二十三章甲狀腺疾病的⑶I治療

第一節⑶I治療病

第二節⑶I治療自主功能性甲狀腺結節

第三節⑶I治療非毒性甲狀腺腫

第四節⑶I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

第二十四章32P治療血液病

第一節32P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第二節32P治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

第二十五章骨轉移瘤和惡性骨腫瘤的核素治療

第二十六章核素介入治療

第二十七章云克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第二十八章腎上腺素能腫瘤的⑶治療

第二十九章放射性核素敷貼治療

第一節9。敷貼器治療應用

第二節32P敷貼治療

第三十章組織間質治療

第一節放射性藥物注入法

第二節放射性粒子植入法

第三十一章輪9°丫治療前列腺增生癥

第一章核醫學科(室)組建及其規章制度

核醫學是一門研究核技術在醫學上應用及其理論的學科。其主要任務是應用核素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

其性質是臨床科室。按照衛生部醫院等級驗收標準,二級和三級醫院應設立核醫學科(室)。

第一節組建核醫學科(室)的基本要素

一、核醫學科(室)的特點

1.核醫學技術是臨床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重要手段。核醫學科(室)的業務工作不僅為臨床各科提

供診療服務,而且還承擔相應的科研與教學任務。建立核醫學科(室)是醫院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條件之一。

2.核醫學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涉及醫學、生物學、核物理學、放射化學、藥學、電子工程學、

計算機等學科。因此,核醫學科(室)是一個多專業、多層次的綜合技術結構體。科室工作人員除醫護人員外,

應根據需要配備其他有關專業人員。由于核醫學技術發展迅速,應重視專業人員業務技術的培養和提高。

3.核醫學工作大多采用開放型放射性核素,操作者及周圍人員可能受到電離輻射的外照射,還可因操

作不慎造成內照射以及污染環境。因此,必須按照國家放射防護規定,對工作場所的設計、劑量監督、放射

性廢物的處理、放射性污染的清除、放射性工作安全操作、工作人員的個人防護和保健等各個方面應采取有

效措施,以保障工作人員和周圍人群的安全以及保護環境。

4.開展核醫學科(室)業務工作必須配有儀器設備和放射性藥物(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標記物、放射性試

劑盒)等基本條件,并有計劃地更新設備,擴大放射性藥品種類,以適應新技術的發展。

5.核醫學專業涉及面廣,診療內容繁多,與臨床診療和科研工作關系密切,應加強科室間的聯系與協

作,充分發揮核醫學技術的特長和作用。

二、組織建制

1.原則和要求核醫學科(室)的建設原則上應根據醫院的等級規模,考慮到科室的專業特性、承擔的工

作任務、發展趨勢和各地具體情況等諸因素來確定。要求有利于放射、超聲、核醫學有機結合,使之成為完

整的醫學影像學科;有利于科室科學管理,有利于提高診療質量和工作效率。

2.科室設置根據我國核醫學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省、市、縣各級綜合性醫院核醫學科(室)設置模

式建議見表1-1、1-2和1-3。

3.編制和人員結構核醫學專業涉及面廣,技術更新快,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和提高任務重;核醫學

科(室)的醫技人員除工齡假外,尚有法定放射保健休假;核醫學檢查大多需動態和定量分析,檢查較費時。

因此,核醫學科(室)的人員編制應考慮上述因素。

各級醫院核醫學科(室)的編制在國家尚未明確規定之前可暫按100張床位配備1.5人定編(醫藥院校附屬

醫院教學人員編制另定)。各級醫院可根據核醫學科(室)的設備條件,承擔診療、教學、科研任務,開展的項

目和工作量等實際情況適當增減人員編制,開設有治療病房的科室或中心的人員編制也應相應增加。

表1-1省級以上醫院核醫學科的設置

組別主要工作內容

臟器顯像室(可設獨立室)、顯像等

功能測定室甲狀腺功能測定、腎功能測定、其他功能測定

體外分析室放射免疫分析、其他相關的非放射體外分析

核素治療病區(室)放射性核素內照射治療、介入治療、敷貼治療等

高活性室發生器淋洗、放射性藥物制備、分裝等

回旋加速器室正電子藥物生產、制備與研究

核醫學研究室核醫學有關實驗研究、研究生培養

工程技術室(按各醫院實際情況定編)儀器檢修、計算機圖像處理、計算機軟件開發

表1-2市級醫院核醫學科的設置

組別主要工作內容

臟器顯像室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

功能測定室甲狀腺功能測定、腎功能測定、其他功能測定

體外分析室放射免疫分析、其他體外分析

核素治療病室放射性核素內照射治療、敷貼治療

高活性室發生器淋洗、放射性藥物制備、分裝等

表廣3縣級醫院核醫學科的設置

組別主要工作內容

臟器顯像室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或Y照相

功能測定室甲狀腺功能測定、腎功能測定、其他功能測定

體外分析室放射免疫分析或其它體外分析

核素治療室根據實際條件開展核素治療工作

高活性室發生器淋洗、放射性藥物制備、分裝等

科室人員組成有醫、護、技和工勤人員?省級醫院、醫學院校附屬醫院和規模較大的市級醫院的核醫學

科除醫護技人員外,尚應配有放射藥物專業和核儀器工程技術人員1?2名。有和回旋加速器的單位還應配備

化學合成的專業人員。

各級醫院核醫學科〈室〉實行科室主任負責制。縣級醫院由主治醫師以上人員擔任科(室)主任;市級和

省級醫院由副主任醫師或副教授以上人員擔任科主任。科內各專業室(組)由相應專業的中級以上職稱的人

員擔任室(組)長。

三、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是開展核醫學工作的必要條件。鑒于核醫學技術發展迅速,設備更新快,少數設備經費投資較

大,各級醫院在裝備時應遵循下述原則:

(1)根據醫院分級管理要求及目前實際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添置或更新大型設備。

(2)國產設備如能滿足技術要求,應立足于國產設備。

(3)為了充分發揮儀器的效用,加強放射衛生防護,凡設立有核醫學科(室)的醫院或研究機構,核

儀器設備應集中于核醫學科(室)管理,并由具有上崗資格的專業人員使用,避免各科分散裝備,且易造成

設備浪費和放射性污染。

(4)貴重設備的購置(如、等)應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采取公開招標方式引進。

各級醫院可根據各自核醫學科(室)所承擔的工作任務、開展的項目及工作量等實際情況,配備相應的儀

器設備。

四、建筑要求

臨床核醫學是開放型放射性工作,存在內、外照射和環境污染等放射防護問題。因此,核醫學科(室)的

建筑設計除滿足使用和管理需要外,還應符合放射性防護要求。科室的建筑面積應根據科室開展的業務范圍、

工作量并兼顧近期需要和遠期發展,縣級醫院不小于200m2,地市級醫院不小于500m2,省級醫院不小于800m2

(開設病房者,根據床位數另定)。配備有和回旋加速器的科室,其建筑面積需在原標準基礎上增加800-1000

n?左右。建筑要求主要根據開放型放射性工作單位的類別和工作場所的級別而定。具體內容包括正確選址、

用房的合理布局、內部設施及附屬設施應符合放射防護要求等。臨床核醫學科(室)多屬第3類開放型放射性

工作單位,可以設在醫院的一般建筑物內,但應集中在建筑物的一端或一層,與非放射性工作科室相對隔離,

有單獨的出入口,注意遠離產科、營養室等部門。核醫學治療專用病房應與普通病房分開。核醫學科的顯像

檢查室最好與放射、超聲等專業科室集中在同一建筑物內,以便相互聯系和統一管理,組成完整的影像科室。

根據放射防護法規,新建、擴建、改建放射性工作場所,工程項目的選址和設計必須報經所在地區衛生、

公安、環保部門同意后,報省衛生、公安、環保部門驗收合格,領取許可證后,方可啟用。

第二節核醫學科(室)的主要規章制度

一、工作制度

(1)實行科主任負責制。健全科室管理系統,加強思想教育,改善服務態度,提高診療質量,密切與臨床

科室聯系,積極開展醫療、教學、科研和培干工作。

(2)根據醫院年度工作要求,結合科室具體情況,制定科室年度工作計劃,組織實施,定期檢查。年終總

結,肯定成績,找出差距,以便改進與提高。

(3)貫徹執行各類各級人員崗位責任制,明確分工。人員相對固定,適當輪換,以擴大知識面,適應科室

工作需要,保證診療質量。

(4)健全會議制度。每周召開科室會一次,傳達院周會內容與要求,小結本周科室工作,研究和安排下周

科室工作。建立定期業務學習制度。

(5)自覺遵守醫院各項規章制度,堅守工作崗位,嚴格考勤考核。

(6)根據工作需要和技術條件,可設核醫學專科門診和專家門診,安排高級職稱醫師或有一定經驗的醫師

擔任門診診治工作。對患者檢查要認真,病歷書寫簡明扼要,符合規范。關心病員,態度和藹、耐心。

(7)建立和執行醫師接診制度,其工作內容包括:掌握適應證,填寫或補充患者的病史、體檢及其他有關

特殊檢查結果,確定檢查項目、部位、方法、放射性藥物的品種、劑量;及時處理在檢查中出現的問題,顯

像檢查完成后,決定病人可否離去或復查;,及時發報告,并安排必要的進一步檢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應及

時請示上級醫師或科主任等。

(8)根據工作需要,可設核素治療病房。病房應保持整齊清潔,非住院患者不得進入病房。患者服用放射

性核素后,須在專用廁所大小便,不得隨意走出病房。病歷應完整,記載內容準確。住院醫師對所管患者每

日至少查房兩次。出院時,應向患者詳細交代有關事宜。

(9)加強質量管理,保證檢查質量。檢查結果如與臨床表現不符,應研究其原因,必要時應復查。

(10)建立集體閱片制度,必要時與放射、超聲科組織聯合閱片,研究診斷和檢查技術,解決疑難問題,

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報告書寫項目應填寫完整,敘述準確、客觀、結論合理。

(11)加強與其他臨床科室聯系,不斷開展新項目、新技術,及時總結工作經驗。

(12)物品管理應指定專人負責,合理使用.

(13)建立差錯事故登記制度。

二、儀器管理、操作、保養和維修制度

(1)科室儀器設備應建立帳冊,專人負責,做到帳物相符。

(2)每臺儀器均應有操作規程,使用時嚴格按照規定步驟操作。新來或進修人員在未掌握使用方法前,不

得獨立操作儀器。貴重儀器應專人使用,指定專人負責儀器的保養工作。

(3)建立儀器技術檔案(使用說明書、線路圖、故障及維修記錄)。

(4)儀器發生故障,應及時報告維修人員,盡速修理。

(5)做好“五防”(防寒、防熱、防潮、防塵和防火)工作。

(6)每日清潔儀器外殼,保持儀器清潔。

(7)每3個月清除機內積塵一次,做到定期保養。

(8)在非空調室內,高溫季節開機時間不得過長,如工作需要,應采取散熱措施,必要時可停機散熱后再

繼續使用。

(9)室應保持恒溫(溫度范圍可定在18?25℃),溫度梯度不超過3℃,相對濕度范圍為20%?80%。

(10)檢查結束后,必須認真搞好室內整潔工作。

(11)未經科室批準,儀器設備不得外借。

(12)有計劃地做好儀器設備更新工作。

三、放射性同位素訂購、領取、保管、使用制度

⑴國家規定訂購與使用放射性核素實行許可證制度。應根據工作實際需要,在規定允許使用量范圍內,

制定年度訂購計劃。

(2)放射性核素及放射免疫分析試劑盒應有專人領取和保管,到貨后迅速取回,及時登記,妥善保存,

防止丟失或變性。

(3)使用時,將放射性核素移入專用鉛罐內,蓋上鉛蓋,貼妥標簽,注明放射性核素種類、放射性濃度及

日期,出廠說明書妥加保存,以備查對。

(4)99和3發生器按規定步驟與要求安裝,質量檢測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5)標記及注射放射性藥物時應嚴格核對,防止發生差錯。應定期質控檢查,如需要可隨時檢測。

(6)放射免疫分析試劑盒不符合質控指標者不得使用,以保證檢測結果準確可靠。

(7)放射性核素到貨后,應及時通知患者檢查或治療,以減少浪費。

(8)放射性核素空容器應固定地點集中存放和按規定退回生產廠家。

四、查對制度

(1)接受檢查申請單時,做到三查(查申請單填寫是否符合規范、查臨床診斷及檢查目的是否清楚、查是

否已交費)。

(2)收集檢測標本時,除做到上述三查外,還應檢查樣品是否符合檢測要求。

(3)放射免疫分析時,檢查試劑盒種類是否相符,有無超過有效期。

(4)標記放射性藥物時,要查藥物種類是否與檢查目的相符,查注射放射藥物的劑量是否符合檢查要求,

查注射方法是否符合檢查目的?

(5)查對檢查報告是否符合規范,圖片與報告是否一致,報告有無主治醫師以上人員審簽。

(6)放射性核素治療劑量必須經兩人計算及核對。

五、資料管理制度

(1)檢查申請單項目應填寫齊全。檢查結束后,申請單應保留存檔。

(2)患者應用藥物種類、藥物標記質量、給藥劑量、檢查時間以及儀器條件應記錄詳細。

(3)各種檢查登記簿應保持整潔,項目填寫齊全,及時更換,妥善保存。

(4)X線片、軟盤及磁帶按規定地點存放。借閱照片應辦理借片手續,經借醫師簽名,按期歸還。

(5)供教學示教的特殊病例圖片應另行存放,應在登記簿上注明,以便查對。

(6)加強隨訪工作,有手術、病理對照結果者,應及時在登記簿注明。

(7)建立主要病種隨訪制度,由醫師負責隨訪,填寫隨訪登記卡片、統計報告與疾病診斷符合率。

六、安全管理制度

(1)工作人員應妥善保管科室大門及房門鑰匙,防止丟失,一旦不慎遺失,應及時報告,并作應急處理。

(2)科室設有病房者,在大劑量放射性核素治療的患者住院治療期間,每日應有專人值班,病房內不得接

待非住院患者,不得會客。

(3)工作人員下班前必須檢查儀器、水、電、煤氣及關窗鎖門。全科(室)人員應熟知總電源開關位置,滅

火機置于醒目地點,工作人員應熟練掌握滅火機的使用方法。

(4)非工作需要,在科室內不得使用電爐。

(5)室內無人時,工作人員應隨手關門,高活性區(室)閑人不得入內。

(6)放射性核素及放射免疫試劑盒應有專人負責妥善保管,不得遺失。

(7)未經科室同意,本科工作人員不得在科室留宿。

(8)提高警惕,發現非本科(室)就診人員應及時查問,發生重大事故應及時向領導匯報。

(9)專人負責安全管理,應定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改進。

七、消毒隔離制度

(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防止交叉感染。制備和操作注射用放射性藥物時,應佩戴口罩及工作衣、帽。

(2)器械要定期消毒和更換,保證消毒液的有效濃度。

(3)傳染病及可疑傳染病患者檢查后,應立即更換檢查床單,有關物品要嚴密消毒。

(4)通風櫥要保持整齊清潔,定期用紫外線消毒。

(5)接受放射性核素治療或檢查的患者,必須使用專用廁所,嚴禁隨地吐痰,污染地面。

(6)帶有放射性的器具和一次性用品應按放射衛生防護要求妥善處置,防治污染環境。

八、清潔衛生制度

(1)核醫學科(室)是開放型放射性工作場所,又是電子儀器比較集中的科室,應重視科室清潔衛生工作。

(2)科室應經常保持整齊清潔,墻壁不得隨意張貼,物品用后歸還原處。

(3)科室清潔工作應由專人負責,具體實施辦法視單位實際情況決定。

(4)每日上下午各清掃科室一次,并定期組織進行清潔衛生,集中處理儀器清潔、室內外清掃、物品換洗

等事宜,結束時應有檢查。

(5)毛巾每日換洗一次,其他布類物品每周換洗兩次,遇有特殊情況隨時更換。

(6)進入貴重儀器檢查室(室、室、丫照相機室及藥物制備室等)時,應換穿工作鞋。

(7)高活性區(室)清潔工具應專用,不得拿至其它區(室)使用,以防污染擴散。

第二章丫照相機和技術操作

Y照相機和是核醫學顯像設備,由準直器、()晶體、光電倍增管矩陣、位置和能量電路、機架和計算機

等部分構成。

準直器使放射性核素發出的丫射線按一定規律入射到晶體,晶體將Y光子轉換為閃爍光,光電倍增管將

閃爍光轉換為電脈沖,由位置和能量電路處理。位置電路計算丫光子的入射位置,能量電路獲取并分析丫光

子的能量。對一個能量在預定范圍內的入射丫光子,計算機使其圖像矩陣中與入射位置對應的像素的計數增

加1。記錄足夠的入射丫光子,圖像矩陣中的計數分布就能代表受檢者體內的放射性核素分布。通過色表將

計數分布變為亮度或顏色的分布顯示在計算機屏幕上,形成視覺圖像。

一、準直器選用

(-)準直器類型:準直器按適用能量范圍分為低能、中能、高能、超高能;按幾何類型分為針孔型、

平行孔型、匯聚型、發散型;按性能參數分為通用、高分辨率、高靈敏度等類型。

(二)準直器的選用:根據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Y射線的能量和顯像項目選用適當的準直器。一般情況

下可使用通用型,靜態圖像,斷層和全身掃描可用高分辨率型,動態圖像可用高靈敏度型。在特殊情況下,

采集較低能量的丫射線也可用較高能量的準直器。

二、能量窗設置

(一)原理:每種放射核素發射特定能量的丫光子,丫照相機根據丫光子的能量鑒別不同的核素,能量

窗應對準顯像核素產生的光電峰。

(二)能量窗位和窗寬:按顯像核素設置能量窗位和窗寬,通常采用對稱于光電峰的15%或20%的窗寬,

以使能量窗包括大部分光電峰。對發射多種能量丫射線的顯像核素可設置多個對應的能量窗。

三、圖像采集

(-)靜態采集

1.目的:靜態圖像用于觀察被檢器官的位置、形態、大小和放射性分布情況,如增高、降低、正常或

缺如。

2.參數:靜態圖像應有適當的分辨率和計數,通常采用較大的數字矩陣(如256*256或128*128)和字

模式。大視野Y照相機采集小器官圖像時可使用適當的模擬放大倍數。

3.方法:靜態圖像采集可以在下列三種條件下結束。

(1)手動結束:對圖像特性缺乏預先了解時,可以讓采集一直持續到獲得滿意的圖像為止。采集過程

中可通過調節顯示窗口、讀取像素計數等方法判斷圖像是否符合要求。

(2)定數:圖像總計數到達預定值時自動停止采集,保證同類型的檢查有相同的圖像總計數,便于圖

像的判讀。

(3)定時:圖像采集時間到達預定值時自動停止采集。用相同定時采集同一受檢者的系列圖像,便于

在相同的色表和顯示窗口條件下比較圖像,或比較器官在不同時間的計數變化。

(二)動態采集

1.目的:動態圖像用于觀察圖像的連續變化,或獲得器官的時間-計數曲線以計算功能參數。

2.參數

(1)時間間隔:動態采集方式以預定的時間間隔采集圖像。時間間隔的大小主要取決于被觀察過程的

時間變化規律。以定量功能參數為主要診斷依據時可采用較小的時間間隔;以圖像為主要診斷依據時可采用

較大的時間間隔。

(2)動態圖像矩陣大小和模式:根據具體的檢查項目,可選擇較小的矩陣(如64x64)和字節模式,以

節省圖像文件的存儲空間,提高圖像處理速度。

3.方法:基本方法是預先設置時間間隔進行采集。也可先以列表模式采集,然后以適當的時間間隔組

成圖像。

(三)門控動態采集

1.目的:以心電R波為標志,將多個心動周期內相同時相的動態圖像相加,使綜合圖像有足夠的計數,以

獲得心臟功能參數或參數圖像。

2.參數

(1)每間期的幀數:用于測量射血分數時不少于16幀;用于測量時間相關參數(如充盈率)時應不少

于24幀。

(2)圖像矩陣:用適當的模擬放大倍數使視野為25厘米左右,采用64x64矩陣。

(3)總計數:為了控制定量指標和功能參數圖像的統計誤差,圖像總計數應不少于5000k。

(四)全身掃描采集

1.目的:通過探頭與受檢者的相對移動,采集受檢者全身的放射性核素分布的完整圖像。

2.方式

(1)連續運動:根據身體指定部位的計數率,自動確定床速或探頭移動速度,探頭或床連續運動,獲

得全身核素分布圖像。

(2)拼接:用靜態采集的方式,由探頭或床運動到不同部位,使采集的多幅靜態圖像覆蓋全身,最后

將圖像拼接成完整的全身核素分布圖像。

3.參數

(1)圖像矩陣:圖像沿受檢者身高方向的像素數目應不小于512。

(2)掃描速度:根據計數率和具體檢查項目所需要的總計數決定。

(3)總計數:根據具體檢查項目需要決定。一般不應小于1000k。

(五)斷層圖像數據采集

1.斷層數據采集前應對機器進行均勻性和旋轉中心進行校正。詳細校正方法每臺機器均有說明,按說明

逐項進行。

2.正確選擇準直器:斷層一般選用低能高分辨型準直器。對少數信息量低的斷層顯像也可選用低能通

用型準直器。

3.擺位:成像的靶器官原則上應位于視野中心,方位正確,病人舒服,無移動。為了使靶器官在整個

斷層采集的過程中位于視野內,應使探頭在0。和90。兩個位置靶器官均位于視野內。

4.采集條件:采集矩陣64x64或128x128。64x64矩陣用每幀6°間隔采集360°;128x128矩陣用每幀

3。間隔采集360°。旋轉方式可以是步進,也可以是連續。采集總計數應保證每幀計數不小于100k。

5.斷層數據處理和圖像重建:濾波函數選擇,首先應采用機器內提供的參考條件。如要變動,首選濾波

函數,取陡度因子小于10,截止頻率取中間值,然后根據信息量及臨床對病灶分辨的要求作適當調節。如要

空間分辨好,截止頻率往上調;如要圖像平滑,噪聲小,截止頻率向下調。

四、圖像處理

1.顯示:選擇適當的色表并調節顯示上閾和下閾,以便視覺圖像分析。

2.圖像運算:適當的圖像運算如迭加、相減、增強、平滑等,有助于圖像的視覺分析以及定量和半定

量分析。

3.感興趣區分析:方法包括比較感興趣區的計數、分析感興趣區時間-計數曲線、獲取功能參數圖像等。

五、數據存儲

1.存儲介質:存儲介質包括軟盤、硬盤、光盤等。

2.文件格式:包括文件格式、文件格式、廠家專用文件格式、通用圖像文件格式。

3.數據壓縮:對原始圖像數據采用無損壓縮方法;對結果圖像可采用有損壓縮方法。

六、注意事項

1.及時采集和記錄顯像項目所需受檢者相關資料,如身高和體重等。

2.適當處理受檢者佩戴或使用的可能影響顯像的物品。

3.對體形大、體重高、體位受限的受檢者,應注意丫照相機的相關極限參數是否滿足要求。

4.準直器和探頭體積大、重量高,使用中應注意受檢者和操作者的安全。

5.使用平行孔準直器時應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使其盡量貼近受檢者。

第三章核醫學顯像儀器的質量控制

本規范適用于丫照相機、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儀()和正電子發射斷層儀()的日常質量控制。

第一節丫相機質量控制

一、放射源和模型

(一)點源點源用于測試探頭固有均勻性、空間分辨率、空間線性、能量分辨率,以及最大計數率。

點源可由研或”制成。點源直徑一般要求在5以內,點源的強度應保證其產生的計數率420。

(二)線源線源用于測試探頭的分辨率和全身掃描分辨率。線源為'I固體線源或四可灌注線源。線源

內徑41,長度30?40,幾何線性良好,強度1?2。

(三)四象限鉛柵模型四象限鉛柵模型用于測試探頭固有分辨率。模型的幾何形狀如圖3-1所示,模

型分為四個象限,在每一象限鉛柵的寬度和間隔相等,分別為2、2.5、3、4,鉛板厚度3。模型的面積應能

完全覆蓋探頭有效視野

(四)鉛柵模型鉛柵模型用于測試探頭固有空間分辨率和固有空間線性。3厚鉛板上開有若干條寬1

的平行線槽,相鄰兩條線槽中心距離為30(圖3-2為鉛柵模型的幾何形狀圖)。模型的面積應能在X和丫兩

個方向完全覆蓋探頭有效視野()。

(五)系統靈敏度測試面源系統靈敏度測試面源用于測試系統靈敏度。直徑為100的有機玻璃空心平

面模型,使用時注入3深度的“液體。

圖3-1四象限鉛柵模型的幾何形狀圖3-2鉛柵模型的幾何形狀圖

二、探頭固有泛源均勻性

(-)測試條件及設備20%光電峰對稱窗,使用儀器所提供的探頭能量、線性和均勻性校正技術。將探

頭的準直器卸下,裝上鉛環。點源,計數率不超過20。

(二)測試步驟將點源置于探頭中心正前方,與探頭表面的距離至少為該探頭最大直線長度的5倍(除

非系統所提供的均勻性測試軟件帶有距離校正)。采集16M計數泛源圖像,圖像存儲在64X64X16矩陣中(或

按系統提供的均勻性測試軟件指定的矩陣尺寸)。

(三)計算和分析

1.使用被測試丫相機提供的均勻性測試軟件。

2.如果被測試儀器沒有提供均勻性測試軟件,按下列步驟進行:

(1)確定和范圍:在泛源圖像上,以計數為1/2視野中心像素計數的邊沿像素作出圖像半高邊界線,對

于半高位置相鄰的像素可用線性插值法,確定平均半徑。貝I,0.95,0.75o

(2)按下列加權因子在內對泛源圖像進行9點平滑一次。范圍以外像素的加權因子為0。用平滑后的值

除以非0加權因子之和作歸一化處理。

121

242

121

(3)積分均勻性:分別在和內找出最大像素計數值()和最小像素計數值(),計算:

積分均勻性=±[()/()1X100%

(4)微分均勻性:分別在和內,以X方向的每一行或丫方向的每一列上5個相鄰像素為一組,找出最高

像素計數值()和最低像素計數值(),計算:

微分均勻性=±[()/()1X100%

計算從圖像邊沿的一端開始,對第一組(5個像素)計算后,向后移動一個像素,對第二組(同樣為5

個像素)進行計算,再移動到下一個像素進行計算,直至行末端或列末端。以上過程循環往復,計算泛源圖

像的所有行和列,最后取最大值作為微分均勻性結果。

(四)結果報告的積分均勻性和微分均勻性,的積分均勻性和微分均勻性。

三、探頭固有空間分辨率

(-)測試條件及設備20%光電峰對稱窗,使用儀器所提供的探頭能量、線性和均勻性校正技術。探頭

卸下準直器,裝上鉛環,鉛柵模型(儀器提供固有分辨率測試軟件)或四象限鉛柵模型置于探頭表面,盡可

能緊貼晶體。點源,計數率不超過20。測試要分別在探頭的X和丫方向進行。

(二)測試步驟將點源置于探頭中心正前方,與探頭表面的距離至少為該探頭最大直線長度的5倍。

采集3000K計數四象限鉛柵模型圖像,圖像存儲在256X256以上矩陣中。使用模型時,采集計數和存儲矩陣

按測試軟件要求設置。

(三)計算和分析

1.使用被測試Y相機提供的固有空間分辨率測試軟件。

2.如果被測試儀器沒有提供均勻性測試軟件,按下列步驟進行:

仔細觀察四象限鉛柵模型圖像,分別在和確定基本清晰可見的鉛柵間隔和,單位為。使用經驗公式1.75B,

將和轉換為。

按所使用的矩陣像素尺寸()將單位換算為。

(四)結果報告X和丫方向上,的固有空間率,的固有空間分辨率,單位。

四、探頭固有空間線性

(-)測試條件及設備20%光電峰對稱窗,使用儀器所提供的探頭能量、線性和均勻性校正技術。探頭

卸下準直器,裝上鉛環,鉛柵模型置于探頭表面,盡可能緊貼晶體。"點源,計數率不超過20。測試要分別

在探頭的X和丫方向進行。

(二)測試步驟將點源置于探頭中心正前方,與探頭面的距離至少為該探頭最大直線長度的5倍。采

集3000K計數柵模型圖像,圖像存儲在256X256以上矩陣中。

(三)計算和分析仔細觀察探頭視野范圍內鉛柵模型圖像的線條有無明顯彎曲及彎曲程度。

(四)結果報告探頭視野范圍內X和丫方向上鉛柵模型圖像的線性情況。

五、探頭固有能量分辨率

(-)測試條件及設備20%光電峰對稱窗,使用儀器所提供的探頭能量、線性和均勻性校正技術。探頭

卸下準直器,裝上鉛環。"點源,計數率不超過20。"點源作為參考源,強度與”點源相近。要求被測試的丫

相機或具有多道分析器,能夠存儲核素能譜。

(-)測試步驟將點源置于探頭中心正前方,與探頭面的距離至少為該探頭最大直線長度的5倍。分

別存儲"和"的能譜,能譜光電峰所在的通道至少有10k計數。參考源"用于標定多道分析器的道寬(道),

根據網和"的光電峰位置換算出道寬。對于帶有能量分辨率測試軟件的儀器,測試步驟按該軟件要求進行。

(三)計算和分析

1.使用被測試Y相機提供的能量分辨率測試軟件。

2.如果被測試儀器沒有提供能量分辨率測試軟件,按下列步驟進行:

(1)分別在箱和”能譜上確定光電峰位置,則:

道寬(道)=(140.5-122.1)()/”與"光電峰距離(道)

(2)使用線性插值法,計算破能譜光電峰的半高寬,并轉換為單位。

(3)計算能量分辨率:

能量分辨率0/140.5()X100%

(四)結果報告探頭視野范圍內的能量分辨率。

六、最大計數率

(一)測試條件及設備20%光電峰對稱窗,使用儀器所提供的探頭能量、線性和均勻性校正技術,關閉

快速采集模式。探頭卸下準直器,裝上鉛環。的點源,點源的強度要足以使系統進入癱瘓狀態,約4。一個懸

掛點源的移動架。

(-)測試步驟

1.探頭面與地面垂直,點源固定在移動架上,調節點源和移動架位置使其對準探頭中心。點源盡可能

遠離其它物體,從而將散射線降低到最小程度。

2.移動點源,逐漸靠近探頭,觀察計數率變化,當計數率增加到最大值然后開始下降時,記錄最大計

數率。

(三)結果報告最大計數率,單位為。

七、系統靈敏度

(-)測試條件及設備20%光電峰對稱窗,使用儀器所提供的探頭能量校正技術。裝上低能通用型或

低能高分辨型準直器。所需的設備包括1?5的一次性注射器,經校正的活度計和系統靈敏度測試面源。

(-)測試步驟

1.注射器內的放射性活度用活度計準確測定,然后注入系統靈敏度測試面源,模型內溶液深度約為3。

2.用活度計再測量注射器的剩余活度,注射器的原活度減去剩余活度得到模型內的活度。

3.系統靈敏度測試模型置于中心視野內,模型距離準直器表面100,周圍沒有散射物體。

4.測量、記錄每分鐘計數。

(三)計算與分析將測量時的模型放射性活度(單位為或U)除以每分鐘測量計數,得到系統靈敏度。

測量時的放射性活度是由模型放射性活度經時間衰變校正得到。

(四)結果報告系統靈敏度,單位為(u?),注明所使用的準直器。

八、全身掃描分辨率

(一)測試條件及設備20%光電峰對稱窗,使用儀器所提供的各種探頭校正技術。裝上低能通用型或

低能高分辨型準直器。掃描視野內放置兩支99或57線源,線源置于全身掃描床面,平行于探頭平面,計數率

10-20o

1.平行于探頭運動方向的分辨率:將一支線源置于掃描視野中心(即掃描全程中心),垂直于探頭運動

方向,偏差不超過I。另一支線源平行于第一支放置,距離100。

2.垂直于探頭運動方向的分辨率:將一支線源置于掃描視野中心,平行于探頭運動方向,偏差不超過

1?另一支線源平行于第一支放置,距離100o

(二)測試步驟探頭在掃描床上方對線源作掃描,線源與準直器表面的距離為100,掃描速度10~15,

采用系統推薦的掃描存儲矩陣。

(三)計算和分析在平行和垂直掃描的線源圖像上作剖面,得到線擴展函數。采用線性插值法,計算

每線源圖像的,分別去平行和垂直方向的平均值。

單位要換算為,像素的平均尺寸()可從己知的線源間隔求出,平行和垂直方向要分別計算。

(四)結果報告平行、垂直于探頭運動方向的,單位,注明所使用的準直器。

九、緊急停止開關

緊急停止開關包括應急停止按鍵、探頭和準直器上的壓力傳感器等部件,應根據其使用方法和功能逐一

檢查,并報告結果。

第二節質量控制

斷層性能測試應在Y相機性能測試之后進行,Y相機性性能的下降會顯著影響斷層性能。

一、放射源和模型

(-)點源點源用于測試斷層旋轉中心漂移。點源可由股或57制成。點源直徑應小于2。

(二)斷層模型斷層模型用于測試斷層總體性能。本規范推薦使用模型(美國公司生產)或模型(美

國公司生產)。圖3-3是模型和模型的示意圖。使用時模型內注入充分均勻的99液體,放入插件,其中插件部

分用于測試斷層分辨率、線性和對比度,均勻溶液部分用于測試斷層均勻性。

圖3-3(A)模型的容器及插件,(B)模型的容器及插件

二、旋轉中心漂移

(-)測試條件及設備20%光電峰對稱窗,使用儀器所提供的各種探頭校正技術。裝上低能通用型或低

能高分辨型準直器。點源。

(二)測試步驟

1.使用被測試系統提供的旋轉中心漂移測試軟件。

2.如果被測試系統沒有提供旋轉中心漂移測試軟件,按下列步驟進行:

(1)探頭面置于水平位置(0°),旋轉半徑為25。

(2)點源置于過旋轉軸的水平面上(可放在斷層床面),在X方向(床的左右方向)上距旋轉軸5,在丫

方向(床的頭腳方向)上與視野中心平齊。

(3)使用256X256矩陣(或128X128矩陣,2)采集點源圖像,采集計數10k。

(4)轉動探頭到180°,采集第二幅點源圖像。

(5)探頭面置于垂直位置(90°),點源置于過旋轉軸的垂直面上,距旋轉軸5。按水平面時的相同條

件采集點源圖像。

(6)轉動探頭到270。,采集第四幅點源圖像。

(三)計算和分析被測試系統沒有提供測試軟件,按下列步驟進行:

1.計算第一、二幅點源圖像的點源X方向重心坐標:L2=[££()]/[EX()]。

2.計算:o-i8?=[(i+2)/2]2,式中2為采集矩陣的中心坐標。

3.按1相同方法計算第三、四幅點源圖像的X方向重心坐標%,

4.按2相同方法計算90-270o

5.計算0T80和90270的平均值得到旋轉中心漂移。

6.按所用矩陣的像素尺寸,將單位換算為。

(四)結果報告旋轉中心漂移,單位,注明所使用的準直器。

三、總體性能

(一)測試條件及設備20%光電峰對稱窗,使用儀器所提供的各種探頭校正技術。裝上低能通用型或低

能高分辨型準直器。模型或模型及插件,模型內注入20充分均勻的“9液體,放入插件。

(-)測試步驟

1.模型固定在斷層床,置于斷層視野中心位置。模型長軸平行旋轉軸。

2.探頭置于斷層起始位置,旋轉半徑25,128X128矩陣,1。

3.進行360。斷層采集,64投影角度,每投影采集200M計數。

4.使用濾波器重建整個模型的橫斷切面,重建厚度為1像素。對橫斷切面做線性衰減校正,衰減系數

U=0.12o

(三)計算和分析橫斷切面包括四個測試部分:冷區分辨率、熱區分辨率、均勻性,以及線性(僅模

型)。在分辨率部分仔細觀察能夠較為清晰分辨的最小冷熱區,在均勻性部分觀察是否存在環形偽影,線性部

分觀察是否存在非線性失真。

(四)結果報告描述斷層橫斷切面的分辨率、均勻性和線性,注明所使用的準直器,記錄所有采集和

重建條件。

第三節質量控制

一、模型

用于測試總體性能。本規范推薦使用模型(美國公司生產)。模型示意圖見圖3(B)。使用時模型內注

入充分均勻的用液體,放入插件,其中插件部分分別用于測試分辨率、線性和對比度,均勻溶液部分用于測

試均勻性。

二、總體性能

(一)測試條件及設備使用儀器所提供的各種校正技術,模型及插件。模型內注入10充分均勻的l8F

液體,放入插件。卻的強度應使其在采集開始時產生的死時間丟失率或隨機符合率不超過總事件率的20機

(二)測試步驟

1.模型置于探測器的有效視野中心位置,模型長軸平行于軸向。

2.128X128采集矩陣,1。

3.采集時間要保證模型均勻部分重建橫斷面的平均計數不小于20M。

4.使用儀器提供的所有校正方法,如衰減、死時間、隨機、散射校正等,用濾波器重建整個模型的橫

斷切面,重建厚度為1像素。

(三)計算和分析橫斷面包括四個測試部分:冷區分辨率、熱區分辨率、均勻性,以及線性。在分辨

率部分仔細觀察能夠較為清晰分辨的最小冷熱區,在均勻性部分觀察是否存在不均勻部分,線性部分觀察是

否存在非線性失真。

(四)結果報告描述橫斷面的分辨率、均勻性和線性,記錄所有采集和重建條件。

第四章多探頭符合顯像技術操作

一、顯像原理、顯像劑、適應證、病人準備、注意事項等與腫瘤顯像相同。

二、顯像步驟

1.透射顯像:病人仰臥并固定。采用放射源(面、儂等)行局部透射顯像或利于X線進行斷層圖像的采

集。

2.發射顯像:病人保持同一位置,行符合探測采集。

注:透射和發射顯像的順序可互換。

三、顯像方法(以為例)

1.病人仰臥于檢查床上,固定好體位,囑病人檢查過程中勿移動。

2.將檢查床移至病人胸部,儀器設定511能峰后,計算正位每個探頭的計數,一般要求每個探頭處理

計數在150?450K范圍內,丟失率在5%?20%之間。根據所計算出的計數范圍和丟失率,選擇適合此病人

的采集程序,并按要求輸入病人資料后開始采集。行X線平掃,在80的平片上確定40的檢查范圍。

3.X線平掃:確定檢查床處于可檢查范圍內(檢查床的高度及長度檢查范圍),按機架系統提示按壓遙

控器“開始”鍵,使儀器處于準備透射采集狀態,確定檢查室內無其它情況后(避免無關人員的射線照射,

確認開始X線平片采集,平片范圍80,在平片上確定所要求檢查的范圍(40)。

4.透射顯像:檢查床自動移至平片設定的檢查起始位置,開始顯像。采集層厚為1,共采集40層,采

集時間為11。

約10完成;

5.發射顯像:檢查床自動恢復到透射顯像的位置(平片確定的位置),開始進行發射采集(符合探測采

集)。程序提供的3°,60個投影采集方式共采集10圈,每圈旋轉時間為2,發射采集時間為20;程序提供

的2。,90個投影采集方式共采集10圈,每圈旋轉時間為3,發射采集時間為30。5/8英寸厚度晶體的儀器

采集時間為20?30;1英寸厚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