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2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德國文學理論家凱瑟認為:“小說敘述人不是它的作者,敘述人是一個由作家蛻變而成的虛構人物。”在敘事文學的創作中,同時存在著作家與敘述人,敘述人是作品的直接陳述者,而作家則控制著敘述人進行敘事。敘述人在作品中可能有兩種面目出現:一是直接參與情節的敘述人,一是不參與情節的敘述人。敘述人以不同的面目出現,雖然其敘事效果有所不同,但都緊緊圍繞作者的創作意圖。一部敘事作品中的敘述人問題,反映了作家創作的自我意識,對作品成功與否也影響重大。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已經注意到了作家在敘述中的自我意識調節,而作者的這種自我調節,便正是對敘述人問題的自覺把握和處理。我們看《史記》中的下面兩類敘述。(甲)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李將軍列傳》)(乙)說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國削弱至于亡,余以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內,其業未成,魏雖得阿衡之佐,曷益乎?(《魏世家》)甲類中敘述人沒有直接出場,只是提供對事實畫面的描述。在描述中,司馬遷對李廣的贊美、同情之情沒有直接表達出來,卻仍然溢于言表。這種敘述,排斥了外露的個人情感,而又絲毫沒有違背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目的,使其敘述更具客觀性和真實感。在乙類里,敘述人直接以第一人稱的“我”出場,這個敘述人也就是作家本身。司馬遷直接參與并評論人物事件,概括整個故事和人物的意義,作家的感情一覽無遺,豐富了敘事的感染力。這兩類敘述筆法及其敘述人,是各自肩負著其創作使命的。正由于此,《史記》即便在同一篇章中也常常采取了這兩種面目交叉出現的敘述手法,從不同的表達方式中體現共同的思想主題,共同為作者的創作目的服務。不論是隱性面目出現的敘述人,還是顯性面目出現的敘述人,他們都并不完全等同于作家本人,而是敘事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都要受作品事件本身制約。但他們又不與作家相悖,都是作家在作品中的不同體現。《史記》中兩種敘述人面目的應用,正好說明了司馬遷創作的自覺意識,隱性敘述人的運用,主要是為了表達作家“通古今之變”的意旨,通過靜觀的描述揭示歷史漩渦中的人物事件;而顯性敘述人的面目則更多地通過自我的抒發,表達作家“究天人之際”的情感。兩者的交替應用,相輔相成,表達了司馬遷“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和內涵。正如李長之所說的:“就原則上說,司馬遷對自己的主觀見解和客觀描寫是分開去處理的。”因此,這完全是一種自覺的創作嘗試和實踐,這一創舉在我國敘事文學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都是前無古人的。(摘編自王增恂《〈史記〉的敘述人問題》)材料二:歷史與文學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但二者并非水火不相容。《史記》作為史學經典,就能夠“跨界”到文學領域。其原因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史記》被譽為“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著作,但司馬遷的審美觀有“愛奇”傾向。揚雄《法言·君子篇》指出:“子長多愛,愛奇也。”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指出,《史記》的創作目的是要“傳畸人于千秋”。“畸人”,即“奇人”,即司馬遷所說的“倜儻非常之人”。這些非常之人,或者在歷史上有非凡之舉,或者有理想有作為但落得悲劇結局,或者出身卑賤但在某一方面有出眾之處,而一些位高權重的宰相碌碌無為,司馬遷就沒有選擇他們。為了突出表現這些奇特人物,司馬遷特別注重特異性的故事情節、特異性的場面,如《田單列傳》的火牛陣,《淮陰侯列傳》的背水一戰,《越王勾踐世家》的臥薪嘗膽等,都是極有情致的奇人奇事。正是由于司馬遷“愛奇”,《史記》具有了文學的傳奇色彩。《史記》所寫的這些奇人奇事,之所以能塑造一個個感染力極強的形象,主要在于司馬遷高超的敘事技巧。《史記》刻畫人物重視典型化、個性化。司馬遷選擇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個性,放大了人物一生中的關鍵點,如項羽的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三個轉折點。《史記》記錄了大量的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動作細節、心理活動,這些都是司馬遷的藝術想象,使得人物個性鮮明,文本內容豐富,情節生動。同時,司馬遷在寫人記事的過程中,傾注了個人的褒貶愛憎的情感,將“敘事”與“抒情”有機融合起來,引發了讀者的共鳴。《史記》對后世的文學發展影響極大,歷代的文學家把《史記》作為自己創作的標本進行學習、借鑒、模仿。如中國古代大量的詠史詩從《史記》中取材,僅據趙望秦《〈史記〉與詠史詩》統計,就有三千六百多首詠史詩取材于《史記》。散文家如唐宋八大家、明代的前后七子和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等,不僅在理論上倡導學習《史記》,而且在實踐中學習《史記》的優良傳統。志怪小說、志人小說、唐傳奇、宋元話本、明清長篇小說等各類古代小說,無一不受《史記》的影響,它們或取材于《史記》,或學習《史記》紀傳體的寫法,或繼承和發展《史記》的內在精神。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統計,有一百八十多種從《史記》中取材的元雜劇。司馬遷“發憤著書”理論也被歷代文學評論家所接受,并加以發展,如“蓄憤說”“詩窮而后工說”等。(摘編自張新科《〈史記〉何以“跨界”文學》)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理論家凱瑟指出,小說的敘述人和作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敘述人現身在故事中,而作家會隱身起來。B.小說的敘述人是作家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創造出來的,反映了作家的自我意識,決定了作品的成功與否。C.《史記》在同一篇章中只會使用一種敘述人,如《李將軍列傳》用隱性敘述人,《魏世家》用顯性敘述人。D.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念,可以通過對敘述人的選用落實在《史記》作品中。2.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固然歷史和文學存在相通之處,如《史記》就是文史兼具的經典,但我們也不能據此而將文史混為一談。B.司馬遷的審美觀影響了他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選取,他會忽略庸常的權臣,而挑選奇人奇事編入《史記》。C.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是項羽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場戰役,《項羽本紀》圍繞著這三者敘事,表現項羽個性。D.唐朝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這一觀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司馬遷“發憤著書”理論。3.下列對材料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以西方文論為切入點,論述《史記》的敘事特點,展現出開闊的理論視野。B.材料一引用了兩段《史記》原文,并對其進行針對性分析,使材料論述有的放矢。C.材料二運用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論證嚴密,說服力強。D.材料二第四段在列舉數據時,標明了這些數據的來源,體現了其論證的嚴謹性。4.請根據材料一,從敘述人的角度對《屈原列傳》作簡要分析。5.《史記》為什么具有文學價值?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棵叫李美英的樹劉懷遠門前,是一棵枝干遒勁的老杏樹。院內,是老態龍鐘的爺爺。郝幸福覺得,爺爺真是老糊涂了,每天睜眼第一件事,就是把那棵樹當成一個人,對著他喊:“快去看看李美英,渴了要澆水!”金杏搖鈴的時候,爺爺總在夢中驚醒:“快去看,有人夠杏子,別傷了枝杈!”這些年來,爺爺一直默默照顧這棵樹,只是后來,連走路都喘息了,才招呼孫子做這做那,幸福才知道,這不是普通的樹,是棵有名字的樹。爺爺說:“這是李美英種的,這棵樹就叫李美英。”“爺爺,李美英是誰?”“李美英啊,是八路軍!”李美英是八路軍,這棵杏樹也叫李美英,爺爺真的糊涂了?爺爺深喘了兩口氣,才又說,他還是八九歲的孩子時,八路軍女戰士李美英在他家門前種下這棵樹。李美英種這棵樹的時候,家里的房子還是佇立于村西的獨一所的房子,如今呢,被包圍成村子的中心。這棵樹呢,也從當初小娃娃手臂粗細,長成一個人不能合抱的老樹。爺爺說話都顛三倒四了,能確定這棵樹是女戰士栽種的?村里最長壽的石頭奶奶和果奶奶都堅定地說:“是八路軍栽下的!”石頭奶奶和果奶奶當年都是送郎參軍的模范,老人們聊起來,往事仿佛就在眼前。爺爺說:“李美英留齊耳短發,彎眉細眼,一笑倆酒窩,看上去不到二十歲,有時還跟我們一群孩子玩丟沙包。”石頭奶奶說:“我懷里有吃奶的孩子,李美英可勤快了,沒事就幫我洗衣服。”果奶奶說:“那時衛生條件差,我拿篦子給李梅英刮過頭發里的虱子呢,那頭發,像黑緞子。”三個老人不約而同地說:“那時啊,八路軍和咱就像一家人。”至于為什么要種這棵樹,爺爺說這棵樹是消息樹,發現敵情時會放倒。后來日寇在八路軍的打擊下撤出這一帶,這棵樹頑強地扎根成活。石頭奶奶卻說:“她種這棵樹,是為了方便曬衣服,女戰士嘛,愛干凈,洗好的衣服直接搭在樹杈上。”果奶奶嘆口氣:“可誰也不知道她家是哪里,她又去了哪里。”八路軍在這里駐扎過,伏擊過日寇,這棵樹和村后的一座無名烈士墓都是歷史的見證。只是沒有發生過著名的大戰役,這里便默默無聞。后來,民政部門把無名烈士墓遷去城里的烈士陵園,關于八路軍的傳說,村里只剩下這棵樹。這棵樹是村里的地標,有人問路,村里人會說,等看見一棵老樹,再左走或右拐。小青年們相約,會說,咱兒幾點幾分在老樹下見面。無論冬夏,從早到晚,樹下都坐著幾位拉家常的老者,這里簡直成了老年活動中心。這些年來,不知老樹開了多少花,結了多少果。遠遠望去,這老樹像一支昂揚向上的火炬,在歲月中燃燒。這些年,這棵樹也曾幾次差點被砍掉,都是爺爺攔在前面,說:“這是八路軍種的,這是經歷了槍林彈雨的樹,這是抗日戰爭立過功的樹,不知哪一天,八路軍同志會回來看這樹的!”八路軍離開村子的時候,可能真的說了,說革命成功后,天下太平了,回來看望鄉親們。爺爺曾讓幸福在網上搜索,看看能不能找到李美英的線索。幸福問是哪幾個字時,竟然把爺爺問住了。“李”一定是趙錢孫李的李,名字是“美英”兩個字嗎?還是石頭奶奶口中的“妹英”,或是果奶奶記憶深處的“梅英”?幸福說:“革命先輩用化名的也多,比如……”爺爺說:“知道知道,你把這幾個名字都搜索一下吧。”名字加烈士,沒有搜到相同經歷的。爺爺高興地說:“那她一定還活著。”名字前加領導,沒有搜到這個年齡的。爺爺說:“還是無名英雄多。”爺爺一直盼望著李美英能回來看看李美英,一直等到他還剩下最后一口氣。爺爺再三叮囑幸福:“你們一定要……保護好李美英,不能賣不能砍,聽見了沒?”沒有了爺爺,幸福決定趁青春還在,去外面闖一闖,可李美英怎么辦呢?誰來照顧它呢?果奶奶的孫子來了,說給他五百元,要買這棵樹。郝幸福說:“不賣,你不知道這是八路軍種下的樹嗎?”果奶奶的孫子說:“老成柴的樹你以為誰稀罕,是有個工藝品廠專收果木做旅游景點的工藝品。”郝幸福說:“要樹的命啊,那更不能賣了。”果奶奶的孫子說:“你不會為守這棵樹不進城了吧?你走了,這樹還不是隨便處置?即使我不買,還有別人想,你反倒一分錢拿不到,你考慮考慮吧,要賣,明天去找我拿錢。”第二天一早,郝幸福去了村小學,講了這棵樹叫李美英,講了李美英的前世今生,最后說了自己的想法和擔心。年輕的校長激動地說:“怎么不早說?原來這是棵見證了革命勝利的樹啊,你放心進城吧,全校幾百雙眼睛呢,我們一定會照顧好李美英的!”村小學的師生把這棵樹當成了忘年的朋友,精心管理,定期澆水,定期施肥。新戴上紅領巾的少先隊員,集體來樹下進行莊嚴的入隊宣誓,還特意做了一條大大的紅領巾,給李美英佩戴起來。微風拂過,杏香暗浮,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學生們從這里經過時,都會清脆又響亮地問候一聲:“你好,李美英!”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在爺爺年幼時,八路軍女戰士李美英在他家門前種下了一棵杏樹,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她決定以這棵樹為中心建房子。B.李美英住在村里的時候,幫助石頭奶奶洗過衣服,給果奶奶梳過頭發,她和村民好像一家人,村里的老人對此一直銘記在心。C.村里人對李美英的個人情況了解得很少,甚至對她的名字也不能確定,她離開村子后,再也沒回來過,爺爺很盼望她能回來。D.爺爺去世后,老杏樹成了郝幸福外出闖蕩的障礙,這時果奶奶的孫子準備向他買下老杏樹做成工藝品到旅游景點售賣。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中“門前”“院內”兩個表示方位的詞獨立成句,突出了爺爺與老杏樹在距離上的近,暗示了二者在情感上也同樣親近。B.爺爺把老杏樹當成了一個人,盡心竭力地照顧它,本文寫爺爺的這一獨特行為,設置了懸念,引出后文人們的相關回憶。C.關于李美英種樹的原因,爺爺和石頭奶奶給出了不同的解釋,而他們的解釋也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八路軍女戰士的形象。D.“這老樹像一支昂揚向上的火炬,在歲月中燃燒”,這句話運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老杏樹開花時的繁盛景象和盎然生機。8.本文結尾寫小學生問候老杏樹,這樣的情節安排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9.同學們在閱讀本文后展開討論,小明提出,八路軍女戰士李美英是這篇小說未出場的主角。請結合全文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姜夔,字堯章,鄱陽人。父噩,紹興進士,以新喻丞知漢陽縣。夔從父宦游,流落古沔。沖淡寡欲,不樂時趨,氣貌若不勝衣。工書法,著《續書譜》以繼孫過庭,頗造翰墨閫域。詩律高秀,琢句精工。詞亦清虛騷雅,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一時張燾、楊萬里輩皆折節與交,而樓鑰、范成大更相友善。紹熙中,秦檜當國,去隱武康縣箬坑之丁山,累薦不起。高宗賜宸翰,夔建御書閣以貯焉。嘗患樂典久墜,欲正容臺樂律。寧宗慶元三年,詣京師,上《大樂議》一卷、《琴瑟考古圖》一卷,詔付有司收掌,令太常寺與議大樂。時有疾其能者,以議不合而罷。五年,作《鐃歌鼓吹曲》一十四章,上于尚書省。書奏,詔付太常。周密以為言辭峻潔,意度高遠,有超越驊騮之意。非虛譽也。居與白石洞天為鄰因號白石道人時往來西湖館水磨方氏。后以疾卒。(節選自《宋史翼·卷二十八》)材料二:詩本無體,《三百篇》皆天籟自鳴。下逮黃初迄于今,人異韞故所出亦異。或者弗省,遂艷其各有體也。近過梁溪,見尤袤先生,問余詩自誰氏。余對以異時泛閱眾作,已而病其駁如也。三薰三沐,師黃太史氏①。居數年,一語噤不敢吐,始大悟學即病,顧不若無所學之為得,雖黃詩亦偃然高閣矣。先生因為余言:“近世人士喜宗江西。溫潤有如范致能者乎?痛快有如楊廷秀者乎?高古如蕭東夫,俊逸如陸務觀②,是皆自出機軸,亶有可觀者。又奚以江西為?”余曰:“誠齋之說正爾。昔聞其歷數作者,亦無出諸公右,特不肯自屈一指耳。雖然,諸公之作殆方圓曲直之不相似,則其所許可,亦可知矣。”余識千巖于瀟湘之上,東來識誠齋、石湖。嘗試論茲事,而諸公咸謂其與我合也。豈見其合者而遺其不合者耶?抑不合乃所以為合耶?抑亦欲俎豆余于作者之間,而姑謂其合耶?不然,何其合者眾也?余又自嘆曰:“余之詩,余之詩耳。窮居而野處,用是陶寫寂寞則可,必欲其步武作者,以釣能詩聲,不惟不可,亦不敢。”(節選自姜夔《白石道人詩集自敘》)【注釋】①黃太史氏:指黃庭堅,江西詩派創始人。②范致能:范成大,即后文的“石湖”。楊廷秀:楊萬里,即后文的“誠齋”。蕭東夫:蕭德藻,即后文的“千巖”。陸務觀:陸游。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居A與白石B洞天為鄰C因號D白石道人E時往來F西湖G館水H磨方氏。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造,制定,與《屈原列傳》中“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的“造”意思相同。B.當,主持、執掌,與《過秦論》中“當此之時”的“當”意思不同。C.病,認為有缺點,與《蘇武傳》中“三歲余,王病”的“病”意思不同。D.抑,或者、還是,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抑本其成敗之跡”的“抑”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姜夔身世坎坷,曾經流落到古沔。他身形單薄,好像都承受不了衣服。他性情淡泊寡欲,不喜迎合時俗。B.姜夔在書法、詩詞、音樂領域都有建樹,有《續書譜》《大樂議》《琴瑟考古圖》《鐃歌鼓吹曲》《白石道人詩集》等著作。C.尤袤認為江西詩派沒有名家,不值得學習,應該學習范成大、楊萬里、蕭德藻、陸游等人。姜夔對此深表贊同。D.姜夔在瀟湘之間認識了蕭德藻,來到東邊的時候結識了楊萬里和范成大,曾與他們討論詩歌,蕭德藻等人都說與姜夔的觀點相合。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時有疾其能者,以議不合而罷。(2)或者弗省,遂艷其各有體也。14.姜夔說,“學即病”,他是否反對學習?請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此的理解。三、古代詩歌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玉山枕柳永驟雨新霽。蕩原野、清如洗。斷霞散彩,殘陽倒影,天外云峰,數朵相倚。露荷煙芰滿池塘,見次第、幾番紅翠。當是時、河朔飛觴,避炎蒸,想風流堪繼。晚來高樹清風起。動簾幕、生秋氣。畫樓晝寂,蘭堂夜靜,舞艷歌姝①,漸任羅綺。訟閑時泰②足風情,便爭奈、雅歌都廢。省教成、幾闋新歌,盡新聲,好尊前重理③。【注】①舞艷歌姝:舞女和歌女。②訟閑時泰:訟事清閑,百姓安泰。③這幾句是說柳永教會歌女新樂曲,讓她們在酒席上彈唱。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蕩”“洗”二字既寫出了雨勢之大,也描繪出雨后秋日原野的清新明麗。B.上片景物描寫的視角富有變化,從遠到近,由天到地,景色的層次感強。C.本詞的時間跨度從白天到夜晚,詞人以旁觀者的姿態來描繪所見所聞。D.“雅歌都廢”流露出詞人對雅樂衰頹的沮喪之情,以及對現實的批判之意。16.有人指出,本詞下片蘊含了對地方官吏的稱揚。請對此作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對父祖的遺言格外重視,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晉王臨終時對兒子莊宗訴說了三大遺恨,最后強調“,”,最終莊宗不負父命,消滅了仇敵。(2)學校組織學生觀看抗日題材的電影,小張在看到八路軍戰士與日軍短兵相接的情節時,想到了高適《燕歌行并序》中“,”兩句詩。(3)古人在詩歌中寫到弦樂時,有時會寫出弦數,這種以數字入詩的筆法能取得獨特的藝術效果,如“,”。五、語言文字運用(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今年是蛇年,很多人會①地把目光聚焦到蛇的身上。作為爬行動物的蛇在中國的土地上分布廣泛,從寒冷的北方到溫曖的南方,從高聳的群山到廣袤的平原,從茂密的森林到荒無的沙漠,都有它們的身影。有的蛇體形龐大,如莽蛇;有的蛇體形小巧,如盲蛇。它們的顏色豐富多樣,有綠色、棕色、黑色等等。它們的生活習性各不相同,有的蛇喜歡在水中活動,如水蛇;有的蛇喜歡在樹上棲息,如竹葉青蛇;還有的蛇則生活在地下或洞穴中,如鉤盲蛇。而在植物界也有各種各樣的“蛇”,像蛇葡萄、蛇莓、蛇根草、蛇婆子等。它們的名稱與蛇聯系在一起。蛇的身形細長而蜿蜒,而這類植物也大多形似。例如蛇葡萄是一種木質藤本植物,其藤蔓細長且具有極強的柔韌性,能像蛇一般靈活地攀附在樹木、巖石或其他支撐物上,枝條縱橫交錯,不斷延伸,演繹著它的靈動與敏捷。蛇葡萄的葉子呈掌狀,邊緣生有鋸齒,與樹蝰身上的鱗片有點相似。這些以蛇命名的植物在對環境的選擇上也跟蛇有相似之處。它們往往喜歡潮濕陰暗的地方,比如蛇類常出沒的草叢、溪邊等。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蛇有著獨特的象征意義。在古代神話中,蛇被賦予神秘的力量,如曾出現在曹操詩歌中的“騰蛇”就是一種能夠乘霧飛行的神物。在出土的青銅器物上有蛇樣的紋飾,它們可能代表著神靈的護佑,或者是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在中國的玉雕作品中,蛇的形象也②,如玉蛇象征著吉祥、富貴和長壽。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答:①②19.文中“聚焦”本是科學詞匯,后來成為生活中的常用語。下列選項中,加點的詞與“聚焦”的詞意演變情況不同的一項是(
)A.我知道他的能量還大著呢。B.我們工作的重心是發展經濟。C.1949年是中國歷史的分水嶺。D.這件事就過去了,你不要有包袱。20.文中第二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加以改正。21.文中畫波浪線句子中的“蛇”指什么?為什么要加引號?22.某小學準備為低年級的小學生科普“蛇”。請根據以上材料,以“蛇的自述”來寫一段話,要求信息準確、語言流暢,不超過120個字。六、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提交《關于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關于加強“AI換臉擬聲”違法侵權重災區治理的建議》等建議。當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火熱,雷軍在重視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關注到人工智能帶來的問題。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答案】1.D2.C3.C4.《屈原列傳》采用了兩種敘述人來敘事。在敘述屈原事跡的部分,敘述人隱身其中,通過靜觀的描述來呈現屈原的遭際。在議論或評論的部分,如第三段、最后一段,敘述人現身,表達了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屈原列傳》運用這種敘事手法使文本客觀真實,又富有感染力。5.①《史記》對傳記敘述人的處理,符合敘事學理論,具有較強的文學性。②《史記》的選材以及藝術手法的運用,使文本具有文學價值。③《史記》的內容和創作理念,對后世文學的發展影響深遠。【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敘述人現身在故事中”錯誤,根據材料一“敘述人在作品中可能有兩種面目出現:一是直接參與情節的敘述人,一是不參與情節的敘述人”可知,敘述人不一定現身在故事中。B.“決定了作品的成功與否”錯誤,原文說“一部敘事作品中的敘述人問題,反映了作家創作的自我意識,對作品成功與否也影響重大”,是“影響重大”并非“決定了作品的成功與否”,敘述人只是影響作品成功的因素之一,并非決定性因素。C.“《史記》在同一篇章中只會使用一種敘述人”錯誤,根據材料一“在同一篇章中也常常采取了這兩種面目交叉出現的敘述手法”可知,《史記》在同一篇章中常常使用不同的敘述人。另外,材料一舉了《李將軍列傳》《魏世家》部分內容,不能說明兩篇只使用了單一種類的敘述人。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推斷和辨析的能力。C.“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是項羽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場戰役”錯誤,原文說“司馬遷選擇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個性,放大了人物一生中的關鍵點,如項羽的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三個轉折點”,這三個事件是項羽一生中的關鍵點,但不意味著鴻門宴、垓下之圍是戰役,其中鴻門宴是一場宴會,并非戰役。司馬遷選取了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三件事,但不表示《項羽本紀》圍繞著這三件事展開。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C.“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錯誤,材料二在論述過程中,如“如《田單列傳》的火牛陣,《淮陰侯列傳》的背水一戰,《越王勾踐世家》的臥薪嘗膽等,都是極有情致的奇人奇事”運用了舉例論證;“揚雄《法言·君子篇》指出:‘子長多愛,愛奇也。’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指出,《史記》的創作目的是要‘傳畸人于千秋’”運用了引用論證;“僅據趙望秦《〈史記〉與詠史詩》統計,就有三千六百多首詠史詩取材于《史記》”等標明數據來源的方式體現了論證嚴謹性。但全文未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藝術特色的能力。根據材料一“《史記》即便在同一篇章中也常常采取了這兩種面目交叉出現的敘述手法”可知,《屈原列傳》采用兩種敘述人符合《史記》的敘述特點。隱性敘述人:材料一中提到“隱性敘述人的運用,主要是為了表達作家‘通古今之變’的意旨,通過靜觀的描述揭示歷史漩渦中的人物事件”,在《屈原列傳》敘述屈原事跡部分,敘述人隱身,如對屈原被楚懷王疏遠、流放等經歷的描述,是通過靜觀描述來呈現屈原在歷史中的遭際,符合隱性敘述人的特點及作用。顯性敘述人:材料一指出“顯性敘述人的面目則更多地通過自我的抒發,表達作家‘究天人之際’的情感”,在《屈原列傳》的議論或評論部分,如“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第三段)以及“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最后一段)等,敘述人現身,表達了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體現了顯性敘述人通過自我抒發表達情感的作用。材料一提到隱性敘述使敘述“更具客觀性和真實感”,顯性敘述“豐富了敘事的感染力”,《屈原列傳》運用這種敘事手法使文本既客觀真實,又富有感染力。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篩選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①從敘述人角度:根據材料一,《史記》對傳記敘述人的處理,有隱性敘述人和顯性敘述人兩種,且兩種敘述人相輔相成,共同為作者的創作目的服務,這種處理符合敘事學理論,使作品在敘事上具有較強的文學性。②從選材和藝術手法角度:由材料二可知,《史記》的選材上司馬遷有“愛奇”傾向,注重選擇奇人奇事,如《田單列傳》的火牛陣等,使文本具有傳奇色彩。同時,在藝術手法上,《史記》刻畫人物重視典型化、個性化,記錄大量個性化語言、動作細節、心理活動,將“敘事”與“抒情”有機融合,這些都使文本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③從對后世影響角度:材料二指出《史記》對后世文學發展影響極大,歷代文學家從《史記》取材,學習其寫法和內在精神,其“發憤著書”理論也被接受發展,從這些方面體現了《史記》具有文學價值。【答案】6.C7.D8.①結尾處小學生問候老杏樹的情節是他們照顧老杏樹的日常寫照,老杏樹在郝幸福進城后得到了保護,這一情節安排使小說情節圓滿完整。②八路軍種下的老杏樹,先由爺爺照顧,再由郝幸福照顧,最后由小學生照顧,八路軍和老百姓的深厚情誼得到了代代傳承,這一情節安排深化了文章主題。9.①本文關于李美英的事跡,都是通過爺爺、石頭奶奶、果奶奶等老人回憶介紹的,沒有正面描寫李美英,即她“未出場”。②李美英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她是人們談論的焦點,情節緊緊圍繞著李美英展開,可以說李美英是本文的主角。③本文中李美英愛護群眾,融入群眾,與群眾結下深厚情誼,她是八路軍的典型。本文寫人們對老杏樹的深厚感情是他們對李美英及八路軍深厚感情的投射,她雖未出場,但卻是主角。【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A.“人們為了紀念她決定以這棵樹為中心建房子”錯,文中只提到“李美英種這棵樹的時候,家里的房子還是佇立于村西的獨一所的房子,如今呢,被包圍成村子的中心”,沒有說“人們為了紀念她決定以這棵樹為中心建房子”,無中生有。B.“給果奶奶梳過頭發”錯,根據原文“果奶奶說:‘那時衛生條件差,我拿篦子給李梅英刮過頭發里的虱子呢,那頭發,像黑緞子’”可知,是果奶奶給李美英篦虱子,不是李美英“給果奶奶梳過頭發”。D.“果奶奶的孫子準備向他買下老杏樹做成工藝品到旅游景點售賣”錯,根據原文“果奶奶的孫子說:‘老成柴的樹你以為誰稀罕,是有個工藝品廠專收果木做旅游景點的工藝品’”可知,果奶奶的孫子是替工藝品廠收果木,不是他自己要做成工藝品到旅游景點售賣。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D.“開花時的繁盛景象和盎然生機”錯,句子沒有說是開花時的老杏樹,而選項卻分析為“開花時”。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的作用的能力。①結尾處小學生問候老杏樹“你好,李美英!”,表明他們在精心照顧老杏樹,這是對前文郝幸福將照顧老杏樹的任務托付給村小學這一情節的呼應,是他們照顧老杏樹的日常體現。此前,郝幸福擔心進城后老杏樹無人照料,而這一情節說明老杏樹在他進城后能持續得到妥善保護,使整個關于老杏樹守護的故事鏈條完整,讓小說情節發展有始有終,顯得圓滿而完整。②文中老杏樹是八路軍女戰士李美英種下的,它象征著八路軍和老百姓之間的深厚情誼。最初爺爺一直默默照顧這棵樹,后來郝幸福繼承爺爺的囑托守護“照顧”它,如今小學生接力照顧并親切問候老杏樹。這種傳承式的照顧,代表著八路軍與老百姓之間的深情厚誼在不同時代的人們之間不斷延續,從老一輩到年輕一代,這種情誼代代相傳,從而有力地深化了文章關于傳承軍民魚水情的主題。9.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及表現手法的能力。①在這篇小說中,并沒有對八路軍女戰士李美英進行直接的描寫。關于她的事跡,比如留齊耳短發、彎眉細眼、幫石頭奶奶洗衣服、讓果奶奶給她刮頭發里的虱子等,都是借助爺爺、石頭奶奶、果奶奶這些老人的回憶來呈現的,所以從表現形式上看,她確實是“未出場”的狀態。②整個故事的情節緊密圍繞李美英展開。李美英種下老杏樹,這棵樹成為了貫穿全文的重要線索。無論是爺爺多年來對樹的悉心照顧,還是郝幸福拒絕賣樹以及后來將樹托付給村小學,亦或是眾人對樹來歷的討論,其根源都在于這棵樹是李美英種下的。她是人們談論的核心,情節的發展都與她密切相關,因此她是本文當之無愧的中心人物,是主角。③從老人們的回憶中,可以看出李美英愛護群眾,積極融入群眾,與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使她成為八路軍的典型代表。而文中人們對老杏樹懷有深厚感情,實際上是因為老杏樹是李美英種下的,這種感情其實是人們對李美英以及她所代表的八路軍的深厚感情的一種投射。她雖然沒有實際出現在讀者眼前,但她的形象和精神卻貫穿始終,在小說中占據著主角的地位,對表現小說的主題起到了關鍵作用。【答案】10.CEG11.A12.C13.(1)當時有人嫉妒他的才干,因為意見不一致而(導致正樂之事)被終止。(2)有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于是認為這些詩歌各有固定的體式而對此感到羨慕。14.①“學即病”,指寫詩效仿他人就是弊病,姜夔強調不能一味地效仿別人,而要有自己的特色,并非反對學習。②從姜夔的學詩經歷來看,正是他不斷地學習,才最終領悟到寫詩的大道——“學即病”,這也說明他不是在反對學習。【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他的居處與白石洞天相鄰,于是自號“白石道人”。當時常往來西湖,寓居水磨方氏家中。“居”做主語,“與白石洞天為鄰”作謂語,故C處斷開;“號”做謂語,“白石道人”做賓語,故E處斷開;“往來西湖”是“往來(于)西湖”的省略,故G處斷開。故選CEG。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錯誤。指學業等達到某種程度或境界,有成就/制定。句意:著有《續書譜》來繼承孫過庭的書法理論,在翰墨領域成就斐然。/楚懷王命令屈原起草法令。B.正確。主持、執掌/在。句意:紹熙年間(1190-1194),秦檜執掌國政。/在這時。C.正確。認為有缺點/生重病。句意:我答稱早年曾泛覽各家作品,后又認為他們有駁雜不精的缺點。/三年多過后,於靬王得重病。D.正確。句意:還是分歧本身恰是更高層次的契合?/還是認真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尤袤認為江西詩派沒有名家”錯誤,文中沒有提到。“應該學習范成大、楊萬里、蕭德藻、陸游等人”錯誤,尤袤指出他們四人“自出機軸”,獨具一格,并不是要學習他們,而是說每個人要有自己的風格。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疾”,嫉妒;“以”,因為;“罷”,被終止。(2)“或者”,有的人;“省”,明白;“艷”,羨慕。1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15.①姜夔在材料二中提到:“三薰三沐,師黃太史氏。居數年,一語噤不敢吐,始大悟學即病,顧不若無所學之為得,雖黃詩亦偃然高閣矣。”這里的“學即病”指的是在寫詩時,如果一味地模仿他人,尤其是像黃庭堅這樣的大家,反而會束縛自己的創作,導致“一語噤不敢吐”。姜夔認為,這種模仿式的學習是一種“病”,因為它限制了詩人的自我表達。因此,他主張在學習的基礎上,最終要擺脫模仿,形成自己的風格。16.②姜夔提到自己曾“泛閱眾作”,并“師黃太史氏”,說明他曾經廣泛學習前人的作品,尤其是黃庭堅的詩歌。然而,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他逐漸意識到,模仿他人并不能幫助自己寫出真正的好詩,反而會讓自己失去創作的獨立性。因此,他最終將黃庭堅的詩歌“偃然高閣”,不再盲目模仿。可見他并非反對學習,相反,他的學詩經歷正是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反思,才最終領悟到“學即病”的道理。參考譯文:材料一:姜夔,字堯章,都陽人。父親姜噩,是紹興年間進士,歷任新喻縣丞、漢陽縣令。姜夔跟隨父親四處宦游,后來流落到古沔(今湖北漢陽)。他性情淡泊寡欲,不喜迎合時俗,身形單薄好像承受不了衣服。書法造詣精深,著有《續書譜》來繼承孫過庭的書法理論,在翰墨領域成就斐然。作詩格調高雅,詩句錘煉精妙。填詞則清空騷雅,如孤飛的野云一般,飄逸無跡。當時張燾、楊萬里等都降低身份與他結交,樓鑰、范成大更與他交情深厚。紹熙年間(1190-1194),因秦檜執掌國政,姜夔隱居武康縣箬坑丁山,多次被舉薦入仕均未應召。宋高宗曾親賜墨寶,他特建御書閣珍藏。他曾擔心雅樂制度長期荒廢,立志修正禮部樂律。寧宗慶元三年(1197),到京城,向朝廷進獻《大樂議》一卷、《琴瑟考古圖》一卷,朝廷下詔交付有關部門收存掌管,讓太常寺的官員與他討論大樂。當時有人嫉妒他的才干,因為意見不一致而(導致正樂之事)被終止。慶元五年(1199),創作十四篇《鐃歌鼓吹曲》,上呈尚書省。奏疏上達,朝廷下詔交付太常寺。周密認為這些作品語言剛勁凝練,境界高深遠大,有超越前賢的氣度。這不是過度的贊譽。他的居處與白石洞天相鄰,于是自號“白石道人”。當時常往來西湖,寓居水磨方氏家中。晚年因病去世。材料二:詩歌本無固定體制,《詩經》三百篇皆是自然天成的吟詠。往后到漢末黃初年間直至當代,詩人的內在秉性不同,所以寫出的詩也各不相同。有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于是認為這些詩歌各有固定的體式而對此感到羨慕。前日途經梁溪,拜會尤袤先生,他問我詩學淵源。我答稱早年曾泛覽各家作品,后又認為他們有駁雜不精的缺點。于是多次熏香沐浴,學習黃庭堅詩法。過了幾年,竟至不敢輕易下筆,才領悟到刻意效仿反成桎梏,倒不如無所師承來得自在,連黃詩也束之高閣了。先生于是對我說:“今人多推崇江西詩派。但是他們的詩有像范成大詩的溫潤,像楊萬里詩的痛快嗎?像蕭德藻詩一樣古雅,像陸游詩一樣俊逸,這都是他們自創一格,確實有值得欣賞之處。又要江西詩派做什么呢?”我回應道:“誠齋先生(楊萬里)的見解正是如此。昔日聽聞他逐一品評歷代詩人,也沒有能超越諸公(指范成大、楊萬里、蕭德藻、陸游)的成就,只是他不肯(把諸公的優點)屈指數列出來罷了。即使這樣,(根據)諸公的作品猶如方圓曲直形狀各異,那么他所推崇的標準,也可以知道了。”我曾在瀟湘間結識千巖先生,東游后又得遇誠齋、石湖二公。(我)曾經試著與他們談論詩道,他們都說與我的觀點不謀而合。難道他們只見相合之處而忽略分歧?還是分歧本身恰是更高層次的契合?又或者他們想要在詩人之中推崇我,姑且稱觀點相合嗎?若非如此,何以契合者如此眾多?我又自嘆:“我的詩作,終究只是我的詩。隱居荒野,聊以排遣孤寂尚可,若非要亦步亦趨效仿前賢,借此沽取詩名,不只是不能這樣做,更是萬萬不敢(存此妄念)。”【答案】15.C16.①下片寫秋夜人們宴飲娛樂,欣賞歌舞表演,詞人寫新歌,教歌女彈唱。下片寫人們歌舞升平的生活,從側面表現地方官吏治理有方。②“訟閑時泰足風情”一句描寫了當地訟事清閑,人民安泰,直接反映了在地方官吏的治理下社會和諧的狀況,進而表達了對地方官吏的稱揚。【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詞人以旁觀者的姿態來描繪所見所聞”錯,上片寫景,下片寫人,詩人都置身其中,除了寫所見所聞外,也寫到了詞人所感。上片“當是時、河朔飛觴,避炎蒸,想風流堪繼”,寫詞人欣賞景色之后,心生感慨,想要開懷暢飲。下片“省教成、幾闋新歌,盡新聲,好尊前重理”寫詞人在夜晚的活動,詞人并非單純的旁觀者。故選C。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①下片“晚來高樹清風起。動簾幕、生秋氣。畫樓晝寂,蘭堂夜靜,舞艷歌姝,漸任羅綺”描述了在夜晚,清風拂動簾幕,畫樓、蘭堂之中,人們悠然地欣賞著舞女歌女身著華麗羅綺的表演,一派閑適享樂的氛圍。同時“省教成、幾闋新歌,盡新聲,好尊前重理”表明詞人創作新歌并教給歌女,以供宴飲時彈唱。這種歌舞升平、悠閑娛樂的生活場景,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環境的安定祥和。②“訟閑時泰足風情”這句詞,“訟閑”即訴訟之事清閑,說明社會矛盾較少,人們之間的糾紛不多;“時泰”指時世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足風情”則表示人們生活豐富多彩,充滿情趣。這一描述直接呈現了在地方官吏的管理下,當地呈現出的良好社會狀態。17.【答案】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題易錯字:“矢”、“乃”、“刃”、“瑟”。【答案】18.自然而然/不由自主不勝枚舉19.D20.“溫曖”的“曖”,改為“暖”;“荒無”的“無”,改為“蕪”;“莽蛇”的“莽”,改為“蟒”21.文中畫波浪線句子中的“蛇”指用蛇命名的植物。加引號表示特殊含義,這里的“蛇”不是爬行動物“蛇”,而是一些在外形上與蛇相似、在生存環境上與蛇接近的植物。22.(示例)小朋友們好,我是蛇。我的種類很多,體形各異,色彩豐富,在中國的各地,你們都有機會遇到我。有些植物還跟我攀親戚,像蛇葡萄這些住在陰暗潮濕地方的藤本植物都搶著姓“蛇”。古人很重視我,在青銅器、玉器上都用我的形象,賦予我獨特的意義。【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①根據前后文,此處應該形容人們會自然地、不自覺地把目光聚焦到蛇的身上,可填寫“自然而然”“不由自主”。自然而然:自由發展,必然這樣,指非人力干預而自然如此。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②根據后文“如玉蛇象征著吉祥、富貴和長壽”的舉例,可知前文應該在說蛇的形象有很多,可填寫“不勝枚舉”。不勝枚舉:不能一個個地列舉出來,形容數量很多。19.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和理解一般詞語詞義的能力。A.能量本是物理學的詞匯,表示物質運動的狀態和轉化形式,后來比喻人的活動能力。B.重心本是物理學的詞匯,指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后來比喻事情的主要部分。C.分水嶺本是地理學的概念,指分隔相鄰流域的山嶺或高地,后來比喻事物發展的關鍵轉折點或界限。D.包袱本意指包裹物件用的布面,后來比喻精神上的負擔。并不是科學詞匯演變成日常用語。故選D。20.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并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辨析形近字的能力。①“曖”是昏暗的意思,陶淵明詩中有“曖曖遠人村”一句,“暖”是溫和、不冷的意思。“溫暖”此處表示暖和,不冷也不太熱的意思,因此“溫曖”的“曖”應改為“暖”。②“無”是沒有的意思,“蕪”是叢生的雜草的意思。“荒蕪”表達田地因無人管理而長滿野草的意思,因此“荒無”的“無”應改為“蕪”。③“莽”有雜草,粗魯、冒失的意思,“蟒”是蛇亞目蟒科蟒屬爬行動物。“蟒蛇”此處在說一種蛇的種類,因此“莽蛇”的“莽”應改為“蟒”。21.本題考查學生掌握詞語的語境義和標點符號用法的能力。從文本內容來看,“而在植物界也有各種各樣的‘蛇’,像蛇葡萄、蛇莓、蛇根草、蛇婆子等”,明確表明了這里的“蛇”不是通常意義上作為爬行動物的蛇,而是植物界中名稱里帶有“蛇”字的一系列植物。這些植物因為自身的一些特征與蛇有相似之處而被賦予了這樣的名稱。加引號是因為這些“蛇”并非真正的動物蛇,加引號起到了特殊含義的作用,用來區別于動物蛇,表明它們只是在名稱上與蛇有聯系,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和命名方式。22.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簡明、連貫、準確、得體的能力。在以“蛇的自述”為主題,針對低年級小學生進行寫作時,需注意使用簡單、生動、口語化的語言,就像和小朋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設計驗證承包協議
- 鐵路旅客運輸服務折返站和終到退乘作業課件
- 2025年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移動式壓力容器充裝R2證考試題庫
- 中國交通文化課件英文版
- 中專職業形象課件下載
- 地下車位買賣合同模板規范
- 員工股票期權授予合同模板
- 2025年度供暖工程承包合同
- 購銷合同完整模板
- 股權轉讓協議書2025
- 圍墻拆除工程施工方案
- 性發育異常疾病課件
- 動態分析與設計實驗報告總結
- 清水河儲能電站施工方案設計
- 從汽車檢測看低空飛行器檢測發展趨勢
- 《短視頻拍攝與制作》課件-3短視頻中期拍攝
- 中鐵投資公司招聘筆試題
- 2024年十堰市中小學教師職稱晉升水平能力測試題附答案
- 中藥熱奄包在急性胃炎治療中的應用研究
- 觀光小火車方案
- 《資本論》思維導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