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七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江蘇省連云港市七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江蘇省連云港市七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江蘇省連云港市七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江蘇省連云港市七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江蘇省連云港市七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錠”了。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閂、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日暮風吹,葉落依枝”恰足以說明這“葉”的纏綿的一面。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摘自林庚《說“木葉”》(略有刪改)材料二: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別?有些人見到快感不盡是美感,替它們勉強定一個分別來。英國有一派主張“享樂主義”的美學家就是如此。他們見到的分別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說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都是“低等感官”,只有前者可以嘗到美感而后者則只能嘗到快感。有人說引起美感的東西可以同時引起許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東西則對于這個人引起快感,對于那個人或許引起不快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沒有普遍性。這些學說在歷史上都發生過影響,如果分析起來,都是一錢不值的。耳、目得來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們如何去分別?“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等名句是否與“低等感官”不能得到美感之說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話更不足為憑。陳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稱贊它美的,一般人卻不能欣賞后期印象派的圖畫。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別的。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于實際要求的滿足。口渴時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饑時要吃飯,吃了飯也就得到快感。美感經驗是直覺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會神之中我們既忘卻自我,自然不能覺得我是否歡喜所觀賞的形象,或是反省這形象引起的是不是快感。對一件藝術作品欣賞的濃度愈大,就愈不覺得是在欣賞它,愈不覺得所生的感覺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覺得快感,便是由直覺變而為反省,好比提燈尋影,燈到影滅。美感所伴的快感,在當時都不覺得,過后才回憶起來。比如讀一首詩,當時只是心領神會,無暇他及,后來回想,才覺得這一番經驗很愉快。摘自朱光潛《談美》(略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能認識并交織組合語言形象中潛在的力量,形成豐富多彩的詩歌語言,能夠說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藝術特征。B.材料二中作者認為某些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影響的學說,并不真正具有價值。C.相較于“樹”暗示的顏色而言,“木”就顯得有些枯黃和干燥,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也具有了這個特點,能給人帶來疏朗的秋天的氣息。D.“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形象和“木葉”不同,它沒有干燥、微黃、疏朗的秋季的特點,它飽含著水分且較繁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木”仿佛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疏朗的特點;而“樹”則沒有,它具有繁茂的枝葉,與“葉”都帶濃蔭的聯想。B.材料一主要的寫作目的是闡述“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去無幾,在藝術形象上卻有一字千里的差別。C.“木”的背后有著“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是“木”的暗示性所在,在此影響下,“木”很難讓我們想到葉子。D.材料二中不少美學研究者走上迷途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弄不清楚美感與快感的分別。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概括及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自屈原把“木”準確用在秋風葉落的季節中,“木”似乎就帶有一層濃厚的秋意,如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就能傳達出蕭瑟、凄涼的秋意。B.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是“木”在中國古詩中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的主要原因。除“木”字外,古詩中“月”“水”“柳”等也具有暗示性。C.“木葉”是“木”與“葉”的統一,是疏朗與綿密交織而成的一個迢遠情深的美麗形象,就空闊疏朗之意的傳達上,“落木”遠遠不及“木葉”。D.材料二中作者引用古人詩句是為了批駁主張“享樂主義”的美學家將感官分為“高”“低”二等的觀點。4.美感與快感的區別分別是什么?結合材料二簡要概括。5.吳均《答柳惲》“寒風掃高木”與曹植《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中的“高木”和“高樹”能不能互換?為什么?請結合材料闡明理由。【答案】1.A2.B3.C4.①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于實際要求的滿足。②美感經驗是直覺的而不是反省的,快感則由直覺變而為反省。5.答:不能互換。①“高樹”飽滿,是滿樹葉子的形象;而“高木”則空闊,是落葉的形象。②吳均在“寒風掃高木”的詩句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樹”,正是要借“高木”創造“落木千山”這樣一個空闊的藝術境界。③曹植用“高樹”是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解析】【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具有暗示性”偷換概念。材料一第二段首句“木何以會有這個‘特征’”中的“特征”是指“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而不是“暗示性”。故選A。【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B.“主要的寫作目的是……”錯誤,材料一主要的寫作目的是說明“木”的兩個藝術特征,即“含有落葉的因素”“有顏色的暗示性”(“木葉”成為詩人鐘愛的一個形象的原因)。故選B。【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和推斷的能力。C.“遠遠不及”曲解文意。原文是“‘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故選C。【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整合和對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結合材料二“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于實際要求的滿足”可知,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于實際要求的滿足。②結合材料二“美感經驗是直覺的而不是反省的”“如果自己覺得快感,便是由直覺變而為反省”可知,美感經驗是直覺的而不是反省的,快感則由直覺變而為反省。【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首先回答:不能互換。“高木”和“高樹”的區別一個是“木”一個是“樹”。結合材料一“‘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可知,“高木”空闊,是落葉的形象;而“高樹”飽滿,是滿樹葉子的形象。“寒風掃高木”,掃:掃落樹葉。高木:高大的樹木。寒風吹拂著高高的樹木,枯黃的樹葉紛紛飄零。使人想見寒風陣陣,木葉盡脫的景象,渲染出了邊地秋天的蕭殺氣氛,借“高木”創造“落木千山”這樣一個空闊的藝術境界。“高樹多悲風”高高的樹木時常受到狂風的吹襲,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加強了這自然景觀所具的主觀感情色彩。(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香菱向寶釵道:“我原要和太太說的,等大爺去了,我和姑娘作伴兒去。又恐怕太太多心,說我貪著園里來玩,誰知你竟說了。”寶釵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羨慕這園子不是一日兩日了,只是沒有個空兒。就每日來一趟,慌慌張張的,也沒趣兒。所以趁著機會,越發住上一年,我也多個作伴的,你也遂了你的心。”香菱笑道:“好姑娘,趁著這個工夫,你教給我作詩罷。”寶釵笑道:“我說你‘得隴望蜀’呢。我勸你且緩一緩,今兒頭一日進來,先出園東角門,從老太太起,各處各人,你都瞧瞧,問候一聲兒,也不必特意告訴他們說搬進園來。若有提起因由兒的,你只帶口說我帶了你進來作伴兒就完了。回來進了園,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且說香菱見過眾人之后,吃過晚飯,寶釵等都往賈母處去了,自己便往瀟湘館中來。此時黛玉已好了大半,見香菱也進園來住,自是歡喜。香菱因笑道:“我這一進來了,也得了空兒,好歹教給我作詩,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到:“既要學作詩,你就拜我為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的起你。”香菱笑到:“既然這樣。我就拜你為師,你可不許膩煩的。”黛玉道:“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又有對的極工的,又有不對的。又聽見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詩上,亦有順的,亦有二四六上錯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聽你一說,原來這些格調規矩,竟是沒事的,只要詞句新奇為上。”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香菱笑道:“我只愛陸放翁的‘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劉、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黛玉說著便命紫鵑將王右丞的五言律拿來,遞與香菱道:“你只看有紅圈的,都是我選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問你姑娘;或者遇見我,我講與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詩,回至蘅蕪苑中,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的讀起來。寶釵連催他數次睡覺,他也不睡。寶釵見他這般苦心,只得隨他去了。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見香菱笑吟吟的送了書來,又要換杜律。黛玉笑道:“共記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紅圈選的我盡讀了。”黛玉道:“可領略了些沒有?”香菱笑道:“我倒領略了些,只不知是不是,說給你聽聽。”黛玉笑道:“正要講究討論,方能長進。你且說來我聽。”香菱笑道:“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這話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從何處見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內一聯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再還有‘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白’‘青’兩個字也似無理。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念在嘴里,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似的。還有‘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余’字合‘上’字,難為他怎么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云。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像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香菱又逼著黛玉換出杜律來,又央黛玉:“出個題目,讓我謅去,謅了來,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你竟作一首來。十四寒的韻,由你愛用那幾個字去。”香菱聽了,喜的拿回詩來,又苦思一會,作兩句詩,又舍不得杜詩,又讀兩首。如此茶飯無心,坐臥不定。寶釵道:“何苦自尋煩惱?都是顰兒引的你,我和他算賬去,你本來呆頭呆腦的,再添上這個,越發弄成個呆子了。”香菱笑到:“好姑娘,別混我。”一面說,一面做了一首,先給寶釵看。寶釵看了,笑道:“這個不好,不是這個做法。你別害臊,只管拿了給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說。”黛玉看時,只見寫道: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黛玉笑道:“意思卻有,只是措詞不雅。皆因你看的詩少,被他縛住了。把這首丟開,再作一首,只管放開膽子去作。”香菱聽了,默默的回來,越性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來往的人都詫異。李紈、寶釵、探春、寶玉等聽得此言,都遠遠的站在山坡上瞧著他笑。只見他皺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寶釵笑道:“這個人定是瘋了!昨夜嘟嘟噥噥,直鬧到五更天才睡下,沒一頓飯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聽見他起來了,忙忙碌碌梳了頭,就找顰兒去。一回來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自然這會子另作呢。"……只見香菱興興頭頭的又往黛玉那邊去了。眾人跟去因問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難為他了,只是還不好。這一首過于穿鑿了,還得另作。”香菱自為這首妙絕,聽如此說,自己又掃了興,不肯丟開手,便要思索起來,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一時探春隔窗笑說道:“菱姑娘,你閑閑罷。”香菱怔怔答道:“‘閑’字是‘十五刪’的,錯了韻了。”眾人聽了,不覺大笑起來。各自散后,香菱滿心中還是想詩。至晚間,對燈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臥下,兩眼睜睜,直到五更,方才朦朧睡去了。一時天亮,寶釵醒了,忽聽香菱從夢中笑道:“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寶釵聽了,又是可嘆,又是可笑!原來香菱苦志學詩,精血誠聚,日間做不出,忽于夢中得了八句。梳洗已畢,便忙錄出來,來到沁芳亭,只見李紈與眾姊妹方從王夫人處回來,寶釵正告訴他們,說他夢中作詩說夢話。眾人正笑,抬頭見他來了,便都爭著要詩看。(選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濫情人情誤思游藝慕雅女雅集苦吟詩》)6.下列對《紅樓夢》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林黛玉在賈府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是因為當時她父母已雙亡,寄人籬下。B.《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讀到的“金陵十二釵又副冊”中“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的判詞寫的是香菱。C.黛玉因記掛寶玉被父親叫去,晚上來怡紅院看望,由于襲人發脾氣,且有沒有聽清黛玉的聲音,煩躁的很,沒有開門,這不禁動了黛玉的身世之悲,開始哭泣。D.元妃下諭叫寶玉等去園中住。寶釵住了蘅蕪苑,黛玉住了瀟湘館,探春住了稻香村,李紈住了秋爽齋,寶玉住了怡紅院。7.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虛實結合講述了香菱從“讀詩”到“品詩”再到“作詩”的艱辛的學詩過程,體現香菱學詩時的投入和專注,正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有肯付出才能成功。B.“這個人定要瘋了……直鬧到五更天才睡下。”寶釵的話從側面表現了香菱的勤奮好學,照應題目中的“苦吟”二字。C.香菱是《紅樓夢》中最早出現的苦命女,曹雪芹通過“香菱學詩”有意抬高香菱,表現她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增加讀者對她憐愛和好感。D.“香菱學詩”展現了曹雪芹精妙的詩學見解,與燕玉葬花、海棠結社等情節共同表現了他的詩性審美情趣,給人強烈的藝術審美感受。8.從對待香菱學詩的態度,可見薛寶釵和林黛玉兩人思想性格的差異,請簡要分析。9.曹雪芹借寫香菱學詩,表達了自己對創作的一些看法,請結合當前的你的寫作經歷,談談你的理解。【答案】6.B7.A8.薛寶釵和林黛玉兩人的思想性格特點很不相同。兩人都博學多才,詩都做得不錯,但薛寶釵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不看重作詩,并且不喜歡麻煩事;而林黛玉比薛寶釵更容易相處,她自信率真,更同情弱者,當香菱求教于她時,她樂為人師,當仁不讓,主動、率真、自信,溢于言表。9.①學詩要學習一流的詩歌,否則,一入了“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這樣淺近的格局就再學不出來了。

②學詩應該循序漸進,要重視積累、感悟、探究。如文中黛玉要求香菱先讀王維、杜甫、李白的詩“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劉、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就是在強調積累;問“可領略了些滋味沒有”引導香菱談自己的讀詩感悟;還說“正要講究討論,方能長進”,很重視探究提升。

③學詩應該進行讀寫綜合訓練,重視實踐。例如香菱請黛玉給自己命題寫作,且每寫完一首就去請教,分析問題,進行改善。

④寫詩要有新意,大膽創新;要有真意趣,不能以詞害意。如文中香菱談到“只要詞句新奇為上”,黛玉則說“只管放開膽子去作”,都是在說寫詩必須有大膽的想象。又借黛玉之口說,“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評價香菱的第二首詩歌時說“這一首過于穿鑿了”,都是在強調寫詩要有真情實感。【解析】【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紅樓夢》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A.“當時她父母已雙亡”錯,林黛玉進賈府時她父親還在,并非父母雙亡;C.“襲人發脾氣”錯,襲人改為晴雯;D.“探春住了稻香村,李紈住了秋爽齋”錯,探春住了秋爽齋,李紈住了稻香村。故選B。【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A.“虛實結合”錯,文中沒有虛寫,香菱從“讀詩”到“品詩”再到“作詩”的艱辛的學詩過程都是實寫。故選A。【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寶釵不贊成香菱學作詩。薛寶釵是一個封建禮教忠誠的信仰者和自覺的執行者,她恪守封建道德規范,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寶釵在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題五美吟”曾道:“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總以貞靜為主,女工還是第二件。其余詩詞,不過是閨中游戲,原可以會可以不會。咱們這樣人家的姑娘,倒不要這些才華的名譽。”寶釵不贊成香菱學作詩的根本原因是其深受封建禮教思想的影響,認為女子當持家與相夫教子。而林黛玉一向熱愛自由,主張性靈,具有叛逆思想,她雖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卻也有熱情大度的一面。所以在香菱求教的時候,林黛玉“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可見黛玉樂于教導香菱寫詩,這表現出黛玉的樂為人師,同時她的話語中展現出自信率真。在教導的過程中,黛玉“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不明白的問你姑娘,或者遇見我,我講與你就是了”,可以看出林黛玉善于為人師,她更同情弱者,耐心引導香菱循序漸進。【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解讀的能力。①黛玉讓香菱學習王維、杜甫、李白三人的詩歌,認為要學就學一流的,學不到一流還可以成為二流,要是一開始就學二流的,那只能學成三四流了。這體現了曹雪芹在詩歌創作中的“取法其上”的思想。這告訴我們學習寫作要挑選文質兼美的作品來學習鉆研,這對于陶冶情操,培養純正的文學趣味是非常有益的。②林黛玉指導香菱學詩,首先是讓香菱誦讀體會王維的五言律詩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詩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這體現曹雪芹在詩歌創作中強調誦讀積累的思想。這告訴我們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要重視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養成誦讀的習慣,在誦讀中積累學習。③學詩應該進行讀寫綜合訓練,重視實踐。例如“香菱又逼著黛玉換出杜律來,又央黛玉:‘出個題目,讓我謅去,謅了來,替我改正。’”香菱請黛玉給自己命題寫作,且每寫完一首就去請教,分析問題,進行改善。④寫詩要有新意,大膽創新;要有真意趣,不能以詞害意。“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強調寫詩要有真情實感;黛玉對香菱寫的第一首詩歌的評價是看的詩少,措辭不雅,要放開膽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這體現了曹雪芹在詩歌創作中強調想象力的培養。這對于我們寫作記敘文有著重大的啟示,記敘文的寫作要有豐富的想象,大膽的想像可以使平淡的作文展現出形象生動的藝術魅力。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燭之武退秦師》)【乙】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①之,我必能興之。”及昭王在隨,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于邊楚。寡君失守社稷,越②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于君,疆場之患也。逮③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節選自《左傳·定公四年》)〖備注〗①復:同“覆”,顛貌。②越:流亡。③建:及,至,赴著。10.【乙】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依于庭墻A而哭B日夜不絕C聲D勺飲不入口E七日F秦哀公為之G賦《無衣》11.下列對文中相關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壯,壯年。古時男子四十為“壯”。B.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級別最大。由此可見,齊桓公的位次高于晉侯。C.寡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諸侯或帝王的謙稱,他們有時也自稱“孤”,謂自己不能得眾,稱“不轂”,即不善。D.《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12.下列對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燭之武說服秦穆公的話僅百余字,卻思路清晰,有理有據。B.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可見其對燭之武的了解和信任。C.晉、秦圍鄭,主要是由于秦國想要報復鄭國,所以燭之武去勸退秦軍。D.晉文公沒有貿然發動進攻,表現他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1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2)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14.《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是運用怎樣的策略一步步說服秦君的?請分析燭之武的勸說藝術。【答案】10.BDF11.A12.C13.(1)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貴國外交使者經過,鄭國供給他們的缺少的資糧,這對您也無壞處。(2)如果楚國就此滅亡,那就是秦國的土地了。如果憑借君王的威靈來安撫楚國,楚國將世世代代侍奉君王。14.燭之武的說辭,在于其內在的邏輯。

燭之武先反面說明亡鄭于秦的害處,接著正面說明存鄭于秦的好處,這是從當下的角度陳述利害;然后從歷史角度說明晉恩將仇報的本性,再從未來的角度說明晉貪婪可能會導致的后果。這樣燭之武以退為進,站在對方角度分析問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解析】【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靠著宮廷的院墻痛哭,哭聲日夜不停,連續七天沒有喝一口水,秦伯為申包胥作了《無衣》這首詩。第一個“而”表修飾關系,“依于庭墻”修飾“哭”的狀態,中間不能斷開,其后斷開,故在B處斷開;“不絕聲”是動賓結構,表意完整,其后要斷開,故在D處斷開;“七日”是“勺飲不入口”的狀語,中間不能斷開,其后斷開;“秦哀公”是下句的主語,之前要斷開,故在F處斷開。故選BDF。【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古時男子四十為‘壯’”錯誤。壯年,指壯盛之年,古時男子三十為“壯”。故選A。【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主要是由于秦國想要報復鄭國”錯誤。依據原文“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可知,主要是因為晉國想要報復鄭國,并非秦國。故選C。【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共”,同“供”,供給;“乏困”,缺乏的東西。(2)“君之土也”為判斷句;“若”,如果;“撫”,安撫;“事”,侍奉。【1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藝術手法的能力。燭之武的說辭,在于其內在的邏輯,站在對方角度分析問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滅鄭會加強鄰國的實力削弱您的力量,燭之武先反面說明亡鄭于秦的害處;“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經過,鄭國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接著正面說明存鄭于秦的好處,這是從當下的角度陳述利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秦國也曾經有恩于晉惠公,他答應給焦、瑕兩地,可是晉惠公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從歷史角度說明晉恩將仇報的本性;“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那個晉國,沒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無處去奪取土地。從未來的角度說明晉貪婪可能會導致的后果。參考譯文:【甲】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包圍鄭國,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退走。”鄭文公聽了他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臣壯年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亡國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夜里,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冒昧地以此事來打擾您。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不好辦。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的實力呢?鄰國實力增強,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經過,鄭國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無壞處。再說您也曾經有恩于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晉惠公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損害秦國而讓晉國得利,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與鄭國結盟。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晉國大夫子犯請求攻打秦軍,晉文公說:“不可以。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晉國也撤離鄭國。(《燭之武退秦師》)【乙】當初,伍員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員逃亡吳國的時候,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申包胥說:“努力吧!您能顛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復興。”到了楚昭王逃到隨國避難的時候,申包胥到秦國去請求出兵,他說:“吳國是頭大野豬,是條長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國,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國。我們國君守不住自己的國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來告急求救說:‘吳國人的貪心是無法滿足的,要是吳國成為您的鄰國,那就會對您的邊界造成危害。趁吳國人還沒有把楚國平定,您還是去奪取一部分楚國的土地吧。如果楚國就此滅亡,那就是秦國的土地了。如果憑借君王的威靈來安撫楚國,楚國將世世代代侍奉君王。”’秦伯派人婉言謝絕說:“我聽說了你們的請求。您暫且住進客館休息,我們考慮好了再告訴您。”申包胥回答說:“我們的國君還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沒有得到安身之所,我哪里敢就這樣去客館休息呢?”于是申包胥站起來,靠著宮廷的院墻痛哭,哭聲日夜不停,連續七天沒有喝一口水。秦伯為申包胥作了《無衣》這首詩。申包胥連著叩了九個頭,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國出兵了。(節選自《左傳·定公四年》)(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題西溪無相院張先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入郭僧尋塵里去,過橋人似鑒中行。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放修蘆礙月生。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人描寫一場秋雨過后,無相寺邊河湖溪塘都漲滿了水,天光水色交融的景象,展現了西溪的獨特風貌。B.頷聯從小處、遠處著墨,微風初起、草聲微弱等景象都被詩人一一捕捉,一見一聽,錯落有致,妙趣橫生。C.詩人筆下的無相院極其清凈,溪水照映人影,也照見了人的內心,幾乎達到“心與境寂”的禪悟境地。D.詩人運用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和反襯等多種手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16.張先善寫“影”,人稱“張三影”。此詩中有三處寫“影”,請簡要分析它們的角度有何不同。【答案】15.B16.①“浮萍破處見山影”明寫山之影,微風吹來,滿池的浮萍裂開了,露出了一處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直接寫影;②“過橋人似鑒中行”暗寫人之影,人過橋,以“鑒中行”形容,說出橋下水之清澈可以照出人影,間接寫影;③“莫放修蘆礙月生”虛寫月之影,寫擔心蘆葦長高,影響觀賞溪中之月影,為想象之影。【解析】【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頷聯從小處、遠處著墨”錯,應是從小處、近處著墨。故選B【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的能力。①“浮萍破處見山影”,微風吹來,滿池的浮萍裂開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寫山倒映在水中之影,直接點出“山影”,這是直接寫影;②“過橋人似鑒中行”,表面是寫人在橋上行走,就像是在鏡子中行走,說出橋下水之清澈可以照出人影,此處寫被溪水映照的人影,這是間接寫影;③“莫放修蘆礙月生”,秋雨之后,蘆葦勃生,是希望蘆葦不要長得太高,阻礙了月亮出現在水中,使人領略不到深潭月影,影響“我”觀賞溪水中月亮的影子,以雨后蘆葦長高作為虛設,便把白天所見的景色擴大到未見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給人以回味這里是想象,為想象之影。(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3小題,6分)17.默寫。(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2)《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強調重視學校教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3)《鴻門宴》中表明做大事不必拘泥于小的細枝末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為國以禮其言不讓(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3)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雷雨》運用“三一律”,讓周、魯兩家兩代人之間三十年的恩怨、矛盾在周公館的一個夏日午后集中爆發。這場控訴舊中國社會罪惡的大“雷雨”,在今天讀來依舊有A的力量:第二幕中,周樸園和魯侍萍的對話B地再現了當年的糾葛,也讓人洞悉了劇中人物的親緣關系。這段劇情,在全劇的情節結構上至關重要:過去與現在的復制與重疊,雖是周、魯兩家糾纏不清的因由,也導致了無法避免的悲劇造成的根源。《雷雨》在緊張激烈的沖突中,用鮮活生動的劇本語言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現出內心世界的復雜性——即便是集中了大量反面性格特點的周樸園也不例外。他懷念記憶中的舊時戀人或許不假,但現實中他又虛偽自私、冷酷無情。痛苦悲憤、善良自尊的魯侍萍認清周樸園面目后,雖想盡快離開周公館,可又忍不住要看看自己分別三十年的大兒子,但見到周萍與魯大海的沖突,她極度失望、悲憤,以至差點失言,曹禺非常巧妙地運用語言轉換,讓魯侍萍的內心痛苦與克制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可見作者在創作上的C。18.依次在文中橫線上選填正確的成語。19.和文中畫波浪線句中破折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沒有大改,——魯貴像是個很不老實的人。B.這種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經驗中——天下第一了。C.姓周的,你發的是絕子絕孫的昧心財!你現在還——(周萍忍不住氣,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兩個嘴巴)D.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A振聾發聵B抽絲剝繭C匠心獨運19.D20.過去與現在的復制與重疊,既是周、魯兩家糾纏不清的因由,也是造成無法避免的悲劇的原因。【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第一空,結合前文“控訴舊中國社會罪惡”分析,此處強調即使在今天,《雷雨》在控訴舊中國社會罪惡方面依舊有喚醒人們的力量,故應填“振聾發聵”。振聾發聵:意思是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第二空,后文“洞悉”是清楚地知道的意思,所以前文是說周樸園和魯侍萍的對話細致地再現了當年的糾葛,故應填“抽絲剝繭”。抽絲剝繭:絲得一根一根地抽,繭得一層一層地剝。形容分析事物極為細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層次。第三空,語境說“非常巧妙地運用語言轉換”,強調作者在創作上構思巧妙,故應填“匠心獨運”。匠心獨運:在文學、藝術等方面獨創性地運用巧妙的心思。【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把握標點符號的作用的能力。畫波浪線句中破折號表解釋說明。A.破折號表話題轉換或話題突變。B.破折號表插說。C.破折號表中斷。D.破折號表解釋說明。故選D。【2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橫線句子有兩處語病:一是不合邏輯,“雖是……也”關聯詞使用錯誤,造成不合邏輯,由“因由”“根源”等可知后面兩個分句是并列關系,不是轉折關系,所以應把“雖是……也”改為“既是……也是”。二是結構混亂,“導致了無法避免的悲劇造成的根源”句式雜糅,“導致……”與“造成……的根源”雜糅,且“導致”側重于結果,“造成”側重于起因。句中側重原因,用“造成”更好,故改為“也是造成無法避免的悲劇的原因”。正確句子為:過去與現在的復制與重疊,既是周、魯兩家糾纏不清的因由,也是造成無法避免的悲劇的原因。(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近期,廣東多地頻現七彩祥云,很多人停下匆匆腳步,拍照記錄這美好瞬間,朋友圈也被云“刷屏”。為什么祥云會有吉祥的寓意呢?古時,交通信息閉塞,罕聞寡見,出現這種絢爛奪目的七色云彩必定會立即引起轟動。古代皇帝也多利用這種現象自我神化,以表示自己是奉天承運的真龍天子。《史記·鴻門宴》中劉邦之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之氣也”,此“五采”便是七彩祥云。后世百姓看著身披祥云的劉邦,化險為夷,終成一代帝王,①。看似神秘的七彩祥云,②。七彩祥云是指太陽光線與云彩中的冰晶結構產生的自然現象,是典型的“日華”現象。太陽光必須要與云構成一個合適的角度,由上空云彩內的水汽將其光譜進行分離,然后通過云彩產生折射和反射作用,最終才能散射出七色光芒。出現七彩祥云,需同時具備兩個重要條件:大氣潔凈,透明度高。褪去神秘面紗的七彩祥云,雖然無法預示未來發生何種祥瑞,③。當我們邂逅七彩祥云,駐足慢慢欣賞,就是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饋贈。這些自然美景的出現,也是在提醒我們更加珍惜大自然,更加熱愛生活。21.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2.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修改為以“七色光芒”為主語的單句。【答案】21.①當然會認為祥云就是吉祥之兆。②實際上是常見氣象現象。③但可以表明大氣質量是十分優良的。22.七色光芒是當太陽光與云構成一個合適的角度時,由上空云彩內的水汽將其光譜進行分離,并通過云彩產生折射和反射作用的自然現象。【解析】【2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空,根據上文“后世百姓看著身披祥云的劉邦,化險為夷,終成一代帝王”可知,七色祥云在百姓眼中就代表預示了吉祥,所以此空應填“當然會認為祥云就是吉祥之兆”;第二空,根據下句“七彩祥云是指太陽光線與云彩中的冰晶結構產生的自然現象,是典型的‘日華’現象”可知,七色祥云應是一種氣象現象或自然現象,所以第二空應填“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