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技術要求_第1頁
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技術要求_第2頁
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技術要求_第3頁
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技術要求_第4頁
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技術要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團體標準《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技術要求》編制說明(預審稿)送審稿《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技術要求》編制組主編單位:中鋁智能銅創科技(云南)有限公司、云南馳宏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中國銅業有限公司2025年3月T/CNIA×××-202×團體標準《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技術要求》編制說明一、工作簡況1.1任務來源1.1.1計劃批準文件名稱、文號及項目編號、項目名稱、計劃完成年限、項目名稱更改說明、編制組成員單位為規范有色金屬冶煉作業中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工作,確保電解槽槽面溫度得以實時自動監控,實現極板超溫、極間短路等異常工況在線監測,持續提升企業能效水平,推動企業綠色發展,根據2024年4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關于下達2024年第三批協會團體標準制修訂計劃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團體標準《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技術要求》制定項目由全國有色金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計劃編號:2024-0032-T/CNIA,計劃完成年限2025年。1.1.2項目編制組成員單位參與編制單位如下:中鋁智能銅創科技(云南)有限公司、中鋁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云南馳宏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中國銅業有限公司。1.2主要參加單位和工作人員及其所作工作1.2.1主要參加單位情況(1)中鋁智能銅創科技(云南)有限公司中鋁智能銅創科技(云南)有限公司(簡稱:智銅科技)于2021年4月7日,由中鋁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中鋁智能)和中國銅業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銅業)共同出資成立,注冊資本2000萬元。現有職工43人,本科及以上學歷39人。智銅科技以整合中國銅業信息化業務為基礎,面向中國銅業內外部市場開展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現由中鋁智能負責管理。智銅科技主要提供企業信息化和智能化解決方案、智慧管理和智能制造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專業工業軟件研發、系統集成及日常運維保障等業務。智銅科技作為合資公司,是中國銅業內外部市場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建設“主力軍”。自成立以來,先后完成了中國銅業陽光采購平臺開發實施、中鋁集團“綠星鏈通”采購平臺開發實施,參與了普朗銅礦、紅泥坡智能礦山和易門銅業、西南銅業和云銅鋅業、云鋁股份智能工廠建設,在企業智慧管理系統定制化開發實施、高海拔高寒井下礦山智能化建設、有色冶煉工廠智能化建設方面有較豐富的項目經驗和建設成果。其中與華為聯合發布了《5G+云+AI:賦能有色礦山數字化轉型白皮書》,負責的《迪慶有色5G智慧礦山》項目獲第四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云南賽區一等獎,中國賽區優秀獎,《普朗銅礦5G智能礦山》項目獲2021年云南省職工創新成果一等獎,自主設計研發浮選流體動力學特征閾值傳感設備,在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成果鑒定中獲評國際領先水平,獲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一等獎。(2)中鋁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中鋁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中鋁智能)于2019年1月4日在浙江杭州注冊成立,同年7月入駐杭州市余杭區南苑街道新城路108號永安之星大廈19層。中鋁智能是中鋁集團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集團轉型升級而成立的專注于智能產業的高科技公司。在集團黨組領導下,從2019年7月正式開始運營以來,中鋁智能以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為己任,全力賦能集團高質量發展,主要圍繞智慧管理及智慧生產進行布局,穩步推進中鋁集團新基建、打造智能工廠/智慧礦山樣板工程、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工業化應用。中鋁智能下設有5家子公司,其中有2家專業研究院,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家浙江省企業研究開發中心、1家杭州市專家工作站、2家杭州市企業研發中心、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等科技創新平臺,同時也是中國有色金屬建設協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全國有色金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會員單位。中鋁智能現有員工260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人,正高職稱9人、副高職稱44人、中級職稱44人,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4件,實用新型專利67件,軟件著作權93件。參與了3項國家標準“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生產設備運行管理規范、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生產設備運行績效評價指標集、智能制造多模態數據融合技術要求”的制定并發布,牽頭主編“有色智慧配電室及監控云平臺技術規范”1項團體標準,參與3項指南的編制《有色金屬行業智能礦山建設指南(試行)》、《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加工工廠建設指南(試行)》、《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冶煉工廠建設指南(試行)》并已發布。其他參編單位簡介:云南馳宏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為國有制企業,前身為云南馳宏鋅鍺股份有限公司曲靖分公司,始建成于2005年,是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項目,總投資約17.47億元,其中環保投資4.75億元,占工程總投資的27%。根據馳宏戰略發展的需要,2015年8月25日公司更名為云南馳宏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由國有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云南馳宏鋅鍺股份有限公司與彝良馳宏礦業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注冊資本25億元,公司是一戶以鉛鋅冶煉為主,集冶金、化工、深加工和科研為一體的國有企業。公司設計產能為:年產電鉛10萬噸、電鋅10萬噸、6萬噸鋅合金、硫酸28萬噸、1.6㎡陰陽極板2.4萬片、3.2㎡陰陽極板3.2萬片、金150千克、銀180噸、鎘、鉍、銻等400余噸等稀貴金屬的綜合生產能力,同時具有利用余熱年發電5200萬千瓦時,附產硫酸銨化肥14000t/a的生產能力。公司一直以來高度重視踐行企業社會責任,至2020年底,公司累計環保投資近10億元,公司不斷持續優化生產工藝和升級改造配套的環保設施,強化源頭控制,各種污染物均穩定達標排放,污染物排放總量小于排污許可證核定的總量指標,為污染減排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在同行業樹立了清潔生產標桿形象。2009年公司取得云南省環境保護廳關于清潔生產審核,至今,已經連續通過四輪清潔生產審核。2016年,獲評為云南省首批“節水標桿型企業”;2020年進入第五批國家級綠色工廠(云工信資源[2020)332])。公司以ISO9001(質量)、ISO14001(環境)、ISO45001(職業健康安全)三大體系為基礎,通過了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審核,并獲得認證;2012年,建立能源管理體系通過認證;2013年,建立測量管理體系通過AAA認證;2014年,建立了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并通過了云南省知識產權局的驗收;2020年被中國標準化協會評定為AAAAA級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2017年公司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2020年重新獲得高企認定;2018年公司分析檢測中心獲得CNAS認證(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實驗室認可證書);2020年,公司生產的鉛錠產品獲得有色金屬產品實物質量金杯獎。中國銅業有限公司是首家總部落戶云南省的央企,是云南省與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深化戰略合作、打造“三個千億”產業重要戰略舉措,目前有完整的銅、鋅冶煉、鋁產業鏈,擁有云南銅業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馳宏鋅鍺股份有限公司、云鋁股份有限公司3家A股上市公司和云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家新三板上市公司,所屬企業分布在8個國家、國內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云南省15個市(州)。現有銅金屬資源儲量約3010萬噸、鋅冶煉金屬資源儲量約4596萬噸,具備銅精礦含銅產量33萬噸/年、銅冶煉產能130萬噸/年,鋅冶煉精礦含鉛+鋅產量50萬噸/年、鋅冶煉產能約80萬噸/年,氧化鋁140萬噸/年、電解鋁312萬噸/年的生產能力,銅、鋁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鋅冶煉綜合實力全國第一。2019年,資產規模超過2100億元、年營業收入超過1300億元、合并報表企業182家、在崗職工人數5.1萬人,利潤14.48億元。中國銅業有限公司從戰略管理上打造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有色金屬企業,制定了轉型發展的重要措施。一是重點推進生產企業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實現智能制造作為中國銅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戰略層面并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制定了《中國銅業智能制造頂層設計方案》和《中國銅業智能制造實施規劃》,為項目的成功實施提供了戰略保障、制度保障及頂層設計保障。二是積累了較多的國家級、省部級大型科技項目管理經驗,有嚴格的科技項目過程管理、質量管理、風險管理以及科技專項經費管理經驗,為科技項目實施提功了成功保障;三是中國銅業重視科技投入,每年投入研發經費17億元,有良好的科技項目及經費投資基礎。在“十四五”信息化規劃中計劃投入10億元開展智能工廠建設,助推中國銅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中國銅業有限公司重視智能制造框架及體系研究,于2018年完成了智能制造頂層設計,并在頂層設計的指導下,已形成多個點狀智能化應用示范。其中:在云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壓鑄車間采用機器人實現銅轉子精準打磨及運輸控制;在西南銅業有限公司實現了陽極銅的智能化剝片及打包;在云南馳宏鋅鍺股份有限公司會澤煉治工廠實現了機器人鑄定、打碼及自動運輸;在迪慶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實現了井下電機車無人運輸、電力智能監測及人員智能定位,通過大量應用,積累了重點工藝流程的底層生產設備的自動化和數字化研究與創新能力。1.2.2主要工作人員所負責的工作情況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及工作職責見表1。表1主要起草人及工作職責起草人工作職責負責標準的工作指導、標準的編寫及組織協調負責各章節各條款的起草和驗證工作負責標準整體結構及通用技術要求的起草負責提供企業的調研工作和標準部分內容編寫提供理論支持標準編寫材料的收集及標準部分內容編寫1.3主要工作過程1.3.1起草階段2023年11月,中鋁智能銅創科技(云南)有限公司、中鋁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了標準編制組,編制組完成前期準備階段內容,進行了國內有關標準資料調研,完成了標準初步的工作計劃以及標準草案。2023年11月,中鋁智能銅創科技(云南)有限公司、中鋁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向全國有色金屬標準化委員會提交了《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技術要求》標準項目建議書、標準立項論證報告、標準草案等材料。全體委員會議論證結論為同意團體標準立項。2024年4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中國有色金屬學會下達了制定《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技術要求》的任務,計劃號為2024-0032-T/CNIA,完成年限為2025年,技術歸口單位為全國有色金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24年5月,標準編制工作組確認各成員的工作任務和職責,制定工作計劃和進度安排,確定制定原則。2024年5月-6月,標準編制工作組開展了標準的編制工作,從文件的的適用范圍、規范性文件的引用以及電解槽面溫度在線監測系統基本架構、設備技術、系統功能等的內容進行了全面的梳理與完善,并形成了預審稿。在xx日在xx開展了預審稿的審查、討論工作。202x年x月-202x年x月,標準編制工作組多次召開研討會議,結合中期審查專家意見,對標準全文進行詳細探討溝通,并根據專家意見進行了整體框架結構的調整、文字內容的規范及架構圖譜的修改。202x年xx月,經溝通修改的《征求意見稿》,經以郵件的形式抄送給各參編單位、行業相關專家單位共計xx家,返回意見單位共計xx家。并根據專家返回意見對《征求意見稿》進行了會議討論,最終一致認為意見專業有效,并會后針對修改意見對全文進行了再次修改,形成了《送審稿》。1.3.2征求意見階段202x年xx月,結合編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編制組對文稿的內容進行了全面的完善,主要有:xx,形成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情況如下:(1)發送《征求意見稿》的單位數:xx個;(2)收到《征求意見稿》后,回函的單位數:xx個;(3)收到《征求意見稿》后,回函并有建議或意見的單位數:xx個;(4)沒有回函的單位數:xx個。2024年x月,根據征求意見,編制組對“xx”等進行了補充完善,形成了送審稿。1.3.3審查階段A.技術專家審查2024年xx月xx日-xx日,由中國有色金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持,在xx召開了《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技術要求》審定會,中鋁智能銅創科技(云南)有限公司、中鋁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參加了會議。會上,與會專家首先認真聽取了起草人介紹《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技術要求》送審稿、編制說明等技術文件,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對本標準進行了認真審查、討論,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見。我單位認真聽取了專家們的意見,采納了合理的意見,對本標準文本進行了修改,形成標準《送審稿》及和《送審稿編制說明》。委員審查2024年x月xx日-xx日,全國有色金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xx召開了全體委員會議。全國有色金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重金屬分技術委員會(SAC/TC243/SC2)全體委員共計xx名,實際參與投票工作xx名。會議經過認真的討論,對《xx》標準制修訂程序、征求意見的過程以及技術內容的確定等多方面進行了仔細審查。與會xx名委員全體投票通過,同意該標準《送審稿》及和《送審稿編制說明》通過審查,無修改意見,表決通過率為100%。1.3.4報批階段標準編制組按照審查意見對標準文本進一步完善后,于2024年xx月最終形成《報批稿》和《報批稿編制說明》,提交到有色標委會秘書處。二、標準編制原則在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領域的標準及規范主要有:(1)《電氣控制設備》(GB/T3797-2016),主要規定電氣控制設備的設計、制造、試驗等技術要求及電磁兼容性、防護等級等核心規范,適用于工業自動化、電力系統、建筑電氣等領域中額定電壓不超過交流1000V或直流1500V的電氣控制設備建設;(2)《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GB/T4208-2017),規定了電氣設備外殼對人體接觸危險部件、防止固體異物侵入及防水能力的防護等級劃分及測試方法,適用于額定電壓不超過72.5kV的電氣設備設計、制造及檢測,確保其在工業、電力系統、建筑等領域復雜環境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生產設備安全衛生設計總則》(GB5083),主要規定了生產設備在安全衛生設計上的總體要求、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涵蓋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材料選擇、穩定性、安全防護裝置配置、操作界面設計及特殊環境規范等,適用于除空中和水上交通工具、水上設施、電氣設備及核能設備外的各類生產設備的設計與建設;(4)《系統與軟件工程軟件生存周期過程》(GB/T8566-2022),主要規定了軟件全生命周期各階段的過程框架、活動任務及管理要求,涵蓋獲取、供應、開發、運行、維護和處置等環節,強調風險管理、過程剪裁、質量保障及國際標準接軌,適用于各類軟件系統、產品和服務(包括固件中的軟件部分)的設計、建設與全周期管理;(5)《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GB/T23000-2017),主要規定了企業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的通用框架、核心術語定義及基本要求,適用于制造業、工業自動化等領域中企業構建數字化轉型管理體系、提升信息化環境下可持續競爭能力的建設;(6)《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50054-95),主要規定了交流工頻500V以下低壓配電系統的電器及導體選擇、配電設備布置、線路保護與敷設等安全技術要求,適用于新建和擴建工程中工業與民用建筑的低壓配電設計,以確保人身安全、供電可靠及電能節約;(7)《自動化儀表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093-2013),主要規定了自動化儀表工程的施工技術要求、質量管理及驗收方法,涵蓋取源部件安裝、儀表設備配置、線路與管道敷設、防爆接地等內容,適用于工業和民用領域的儀表工程施工及驗收;(8)《電氣裝置安裝工程電氣設備交接試驗標準(附條文說明)》(GB50150-2016),主要規定了750kV及以下交流電壓等級新安裝且出廠試驗合格的電氣設備在交接試驗中的技術要求、試驗項目及驗收規范,涵蓋電力變壓器、斷路器、電纜線路、接地裝置等設備的絕緣測試、耐壓試驗及安全評估,適用于工業和民用領域新建、擴建或改建工程的電氣設備安裝驗收;(9)《電氣裝置安裝工程電纜線路施工及驗收標準》(GB50168-2018),主要規定了額定電壓500kV及以下電纜線路的施工質量控制、驗收條件及技術要求(如電纜敷設、附件安裝、防火阻燃設施等),適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中新建、擴建的電纜線路工程,同時明確礦山、船舶等特殊場景需結合相關專業標準執行;(10)《工業計算機監控系統抗干擾技術規范》(CECS81:96),規定了工業計算機監控系統在設計、施工中電源供應、信號電纜選型與敷設、接地等抗干擾技術要求,適用于工業環境中計算機監控系統的工程建設;(11)《工業設備、管道防腐蝕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HGJ229-91),主要規定了以鋼、鑄鐵為基體的工業設備及管道的防腐蝕襯里與涂料施工的技術要求、質量管理和驗收標準,涵蓋材料選擇、表面處理、施工工藝、安全防護及驗收流程,適用于化工、石油化工、冶金、紡織等行業的新建、擴建、改建工程中防腐蝕工程的施工及驗收;(12)《電氣設備六氟化硫激光檢漏儀通用技術條件》(DL/T1140—2012),規定了利用激光穿透性對六氟化硫電氣設備進行非接觸式檢測的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適用于電力系統中六氟化硫電氣設備的安裝、運維及泄漏檢測工程建設。上述標準規范尚沒有關于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系統的具體技術規定、要求,因此制定本標準能夠填補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系統技術標準的空白,規范有色冶煉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工作的一致性,確保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系統更加正確快速開展智能化建設工作,提升企業能效水平。在制定本標準時,關于電解槽溫度連續性測量、溫升態勢智能監控等方面要求,將與上述標準有機結合起來開展工作。本標準編制過程中,主要體現如下原則:(1)系統的可靠性原則:過程自動化系統采用操作性好、高可靠性的設備,并能及時響應內部和外部事件,并作出處理,不丟失信息,不延誤處理,在規定的時間和條件下不出故障,以保證各設備間良好的協調性且長期運行良好。(2)系統的先進性原則:采用方便、安全、可靠的技術手段,保證控制系統與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實時、準確、安全地傳輸。系統的規劃在充分考慮技術成熟性的同時,必須采用國際標準的控制器硬件和信息網絡技術開發系統,確保系統的先進。(3)系統的易維護性原則:遵循易于維護,操作簡便的原則設計。(4)系統的開放性原則:選用符合國際標準的硬件設備和軟件平臺,便于開發、使用、維護、管理和系統升級的支持,實現與第三方設備集控系統、MES系統、能源管理系統、ERP系統等其他相關系統的集成,使各類數據資源得到很好的共享。在實用性方面,用戶界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簡便、直觀、實用。(5)系統可操作性原則:過程自動監控系統選用通用靈活,硬件模板采用標準總線結構,便于系統擴充功能,軟件設計采用標準模塊結構,便于靈活組態構成不同規模的系統,通訊接口使用主流通訊協議,提高互操作性。同時系統本身也是一個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出現新的需求,因而不可能要求一次開發就能將所有的功能都體現出來,而是需要分階段地進行開發和完善。(6)易操作性原則。(7)智能化原則。主要技術內容本標準設置了7個章節內容,對銅、鉛、鋅電解槽面溫度在線監控的總體要求、系統架構、型式分類和系統性能指標安全設計要求、性能要求進行了規定,具體章節設置如下:3.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銅、鉛、鋅電解槽面溫度在線監控的總體要求、系統架構、型式分類和系統性能指標安全設計要求、性能要求。本標準適用于建設、技改、維修工程中電解槽面溫度在線監測系統設計、設備選型、安裝、配線等設計時應遵循的技術規范。本標準涉及的設備包括:紅外測溫儀、網絡傳輸設備、計算機、顯示設備等。本標準涉及的物料是電解陰陽極板、電解液、導電條等。說明:文件范圍規定了本文件適用范圍為銅、鉛、鋅電解企業。文中銅、鉛、鋅電解槽面溫度在線監控系統主要為滿足銅、鉛、鋅電解企業安全生產和穩定可靠要求的電解槽溫度在線監控系統。3.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3797-2016電氣控制設備GB/T4208-2017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GB5083生產設備安全衛生設計總則GB/T8566-2022系統與軟件工程軟件生存周期過程GB/T23000-2017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GB50054-95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50093-2002自動化儀表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150-2016電氣裝置安裝工程電氣設備交接試驗標準(附條文說明)GB50168-2018電氣裝置安裝工程電纜線路施工及驗收標準GBJ79-85工業企業通信接地設計規范CECS81:96工業計算機監控系統抗干擾技術規范HGJ229-91工業設備、管道防腐蝕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DL/T1140—2012電氣設備六氟化硫激光檢漏儀通用技術條件說明:引用文件主要包括了低壓配電、自動化儀表、防腐蝕、工業計算機監控等技術規范,明確上述標準在系統設計、設備選型、施工安裝、軟件管理、安全防護及環境適應性等環節的具體要求,確保技術規范的科學性、完整性與工程可操作性,為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系統的標準化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確保系統在高濕、強腐蝕、電磁復雜環境下的可靠性與數據精準性,同時兼容智能化集成與動態風險預警。3.3術語、定義和縮略語給出圖形化監控系統、綜合智能化溫度遠程監控系統等術語的定義。并包含了文中涉及的縮略語。說明:通過統一術語定義與技術接口規范,明確系統功能邊界與技術要求,支持多源數據融合(視頻、溫度、網絡流)、跨平臺交互及標準化設備接入,為銅鉛鋅電解槽溫度智能監控系統的設計、開發與部署提供技術一致性保障,推動行業向高效、智能、可視化方向升級。3.4系統架構電解槽面溫度在線監測系統由熱像儀、浸入式溫度傳感器、服務器、網絡設備、顯示設備組成。熱像儀獲取到電解槽面溫度基礎數據,在應用服務器進行圖像化及數據處理,向操作員展現實時圖像及相關報警數據,應用服務器將獲取并處理過的的溫度數據傳至數據服務器進行存儲。Web服務器通過軟件接口技術向數據服務器獲取數據,并按照功能設計進行Web數據展現,操作員可以通過遠程Web形式查看電解槽面溫度數據。浸入式測溫儀插入電解槽出液口液體內,進行實時溫度檢測,數據通過物聯網技術無線傳輸,配合熱像儀進行數據修正,提高檢測精度。配置工業平板電腦,通過工業Wifi將應用服務器實時畫面傳輸到生產現場,便于現場移動查看實時數據。說明:系統架構包括系統概述、系統組成與功能、技術特點。系統通過集成先進傳感技術、物聯網通信及數據分析能力,構建了一套覆蓋電解槽溫度監測全流程的智能化平臺,顯著提升了生產過程的透明度與控制能力,為工業場景下的安全高效運行提供了可靠技術支撐。系統設計兼顧擴展性與兼容性,可適配不同規模的電解生產線需求。重點突出技術融合性(熱成像+浸入式測溫)、數據閉環管理(采集→處理→存儲→應用)及多終端協同(現場移動端+遠程Web端),強調系統在精度、實時性和運維便捷性方面的優勢。3.5總體要求3.5.1電解槽面溫度在線監測系統需滿足以下要求:a)應支持工藝的連續生產需求,實現電解槽面溫度的在線檢、顯示;b)溫度監測數據精度應滿足生產需要;c)系統應支持自動報警,用戶能自行設置報警限值;d)系統應能存儲一定周期的歷史數據,同時配置數據接口,為第三方信息平臺提供數據;e)現場設備應滿足抗干擾、防腐蝕、防塵等要求,確保設備能夠穩定運行。3.5.2.電解槽面溫度在線監測系統主要系統性能指標滿足以下要求:a)出液口電解液溫度誤差<=1攝氏度;b)報警位置誤差<=1塊極板;c)監控畫面數據刷新率<=1秒;d)Web頁面刷新數據<=5分鐘;e)歷史數據存儲周期>=1年;f)圖像傳輸延時時間≤400毫秒。3.5.3型式分類要求a)實時檢測+無接觸測溫;b)自動運行+計算機監視;c)用戶要求的其它型式。說明:總體要求包括系統槽面溫度在線監測系統功能、系統性能、型式分類要求。通過功能、性能與型式分類的要求,構建了一套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溫度監測體系。電解槽面溫度在線監測系統以保障電解工藝連續高效生產為核心,采用非接觸式熱成像與浸入式測溫技術融合方案,實現電解槽表面溫度分布及出液口電解液溫度的同步高精度監測(溫度誤差≤1℃),動態顯示實時畫面(刷新率≤1秒,圖像傳輸延時≤400毫秒),并支持用戶自定義報警限值(位置誤差≤1塊極板)。系統具備≥1年的歷史數據存儲能力,配置標準化接口實現與第三方平臺無縫對接,同時通過抗干擾、防腐蝕、防塵設計確保復雜工業環境下的穩定運行。系統型式涵蓋基礎型(實時檢測+無接觸測溫)、增強型(自動運行+計算機監視)及用戶定制模式,需滿足多樣化場景需求。3.6.設備技術要求3.6.1熱像儀熱像儀為現場溫度采集的核心設備,設備數量根據現場實際需要配置,詳細參數不低于以下要求:設備參數要求如下:分辨率≥640*480;像素尺寸≤17um;幀頻≥30Hz;NETD≤70mK@25℃;測溫精度±2℃或±2%;工作波段8~14um;測溫范圍在0℃-300℃圖像參數要求如下成像距離:約20倍焦距至無窮遠測溫模板:支持全局高低溫追蹤,支持點、線、矩形、橢圓測溫模板,支持模板內高低溫追蹤調色板:白熱、黑熱、鐵紅、紅飽和等多種調色板調焦方式:電動/手動,電動鏡頭支持自動對焦圖像增強:自適應拉伸、手動增強、電子倍焦數據參數要求如下:單幀溫度:帶溫度信息的PNG或BMP或JPG圖片格式溫度流:全輻射溫度信息存儲,可離線修正溫度數字視頻:H.264標準視頻格式,兼容通用視頻播放軟件電氣接口要求如下:電源要求:DC9~15V,典型功耗2.5W@25℃以太網:100/1000Base,支持TCP、UDP、IP、DHCP、RTSP、ONVIF等協議,提供SDK開發包電動鏡頭:支持12V電動鏡頭環境參數要求如下:工作溫度:-10~+60℃儲存溫度:-40oC~+85℃外殼防護:IP67抗沖擊性:25G抗振動性:2G3.6.2浸入式溫度傳感器浸入式溫度傳感器用于測量電解槽出液口溫度,選擇Pt100為核心傳感器,測溫范圍0-100℃。溫度數據通過無線方式傳輸至應用服務器。傳感器及通信組件必須采用嚴格的防腐措施,滿足HGJ229-91工業設備、管道防腐蝕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要求。說明:本章節是對主要硬件設備熱像儀及浸入式溫度傳感器的參數要求。關鍵檢測設備(熱像儀與浸入式溫度傳感器)的技術參數嚴格圍繞高精度、高可靠性及工業環境適應性設計,確保系統滿足電解工藝的連續化、智能化監測需求。3.7.系統功能要求3.7.1圖形化監控系統圖形化監控系統是集視頻及溫度信號于一體的融合監控系統,通過該系統的展示,操作員可以直觀的通過顏色差異看到現場的運行情況及溫度情況,同時該系統還會將處理好的溫度數據傳輸到數據服務器進行存儲。圖形化監控系統的承載主體是應用服務器。圖形化監控系統主要有以下功能:現場視頻監控通過圖形化監控系統畫面能夠實時查看現場工藝生產的視頻信號,便于操作人員了解現場作業情況。工藝現場極板、導電條和出液口溫度監視通過圖形化監控系統畫面能夠實時查看任意點的溫度數據,如果溫度數據超出系統設置范圍,系統能夠自動進行位置標識,高亮顯示報警點,提醒操作人員及時處理相關故障。數據治理系統能夠對熱像儀數據進行處理,主要處理方式采取溫度數據修正,局部數據突變處理兩種方式。溫度數據修正是為了提高溫度數據的精度,局部數據突變處理主要為了防止行車進入到熱像儀視區,遮擋住檢測區域,導致系統數據偏差的情況發生。數據轉存系統把治理后的數據存儲至數據庫服務器。溫度報警當極板、導電條、出液口溫度超出系統設置的正常范圍后,系統自動通過聲音、顏色進行有效報警,提醒操作人員及時處理故障。系統設置通過系統設置功能,能夠進行溫度報警限值、數據采集頻率、系統溫度校正參數等進行設置。3.7.2綜合智能化溫度遠程監控系統綜合智能化溫度遠程監控系統是通過Web技術將電解槽面溫度數據展示給多個遠程客戶端及時訪問查看電解槽面溫度情況。綜合智能化溫度遠程監控系統主要有以下功能:工藝現場極板、導電條和出液口溫度監視通過圖形化監控系統畫面能夠實時查看任意點的溫度數據,如果溫度數據超出系統設置范圍,系統能夠自動進行位置標識,高亮顯示報警點,提醒操作人員及時處理相關故障。溫度報警當極板、導電條、出液口溫度超出系統設置的正常范圍后,系統自動通過聲音、顏色進行有效報警,提醒操作人員及時處理故障。歷史數據查詢可以通過系統對歷史運行數據進行查詢、分析。說明:本章節是以實時監控、智能報警、數據治理與多終端協同為核心,構建覆蓋本地與遠程的全方位溫度管理平臺。系統功能設計通過圖形化監控與遠程Web平臺的雙層架構,融合視頻、溫度數據與智能算法,實現電解槽面溫度的“監、管、控”一體化,系統兼顧本地高效響應與遠程靈活管理,為電解工藝的連續生產、故障預防及智能化升級提供全面功能支撐。五、標準中如涉及專利,應有明確的知識產權說明本標準暫不涉及專利。六、預期達到的經濟效果6.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