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語法研究_第1頁
古漢語語法研究_第2頁
古漢語語法研究_第3頁
古漢語語法研究_第4頁
古漢語語法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撤髓班

主講方有國

導言

一、研究內容

“古漢語語法研究”針對古漢語尤其是上古漢語中的一些語法現象或問題,提出一些專題進行

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目的

?深入探討各種語法現象,弄清其來龍去脈和本質特點,同時結合專題分析,讓大家了解和掌握

一些相關的古漢語語法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激發興趣和愛好,進而從事古漢語語法的研究和探

索。

三、講授方法

?以專題形式進行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輔以練習思考

三、講授專題

?“之,,"其”活用研究

?上古“為”尾句的演化

?古漢語“為"字被動句研究

?上古漢語“所”字與所字結構

?古漢語”者”字的詞性和功能

?先秦漢語“之”字的語法作用及其發展

?古漢語主謂間"而”字研究

?《詩經》虛詞"止”研究

?《詩經》虛詞"式"研究

專題一:“之”“其”活用淺議

?一、“之”"其"活用釋義

?二、部分“之”“其”被誤為活用

?三、“之”"其”活用實為借代修辭

?四、“之”“其”借代表情達意的原因

?五、小結

一、"之""其"活用釋義

什么叫活用:

《馬氏文通》卷二:“指名代字用以指前文者……兼人物言,且兼人己言。”"惟‘之‘字無

指與語者,‘其‘字所指,人已無分?!焙髞恚械膶W者把“之”“其”用于第一、第二人稱

叫做“活用”。

二、部分“之”“其”被誤為活用

(一)錯誤例

(1)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左傳》宣公二年)

孔穎達《正義〉〉:“士季謂趙盾日:’子是正卿,今與子俱諫而不入,則莫之能繼續為諫。”

?(2)西門豹曰:’至為河伯娶婦時,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來告語之,吾亦往送

女。(《史記?滑稽列傳補》)

?按,“來告語之”即“來告訴這件事”。

(3)莊辛謂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專淫逸侈糜,不顧國政,

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襖祥乎?‘莊辛日:‘臣誠見其必然者也,

非敢以為國襖祥也。(《戰國策?楚策》)

最后一句中的“其”被認為是莊辛對稱楚襄王。其實是指示代詞,指代莊辛嚴肅指出的襄王寵

尊辛臣、淫逸侈糜、不顧國政的行為,不是襄王這個人。句子意思是“我的確看到了那種(或

這種)行為必定是這樣的結果??!”

(二)誤認為“之”“其”活用的原因

1、語言環境的特殊性。

2、材料不可靠,用翻譯意解"之"“其"。

3、“之”“其”作用的復雜性。

三、“之”“其”活用實為借代修辭

(一)作用

說話人借第三人稱代詞代替第一或第二人稱,把自己或對方放在第三人稱的位置上,使其不與

對話中的另一方地位對等,婉曲表達說話人的某種思想感情。

例:

(4)《左傳》成公三年:“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于寡君而以

戮于宗,亦死其不朽。"

(5)《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

(二)情感類別

1、表示恭敬

(6)《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7)《史記?信陵君列傳》:“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p>

(8)《商君書?更法》:“(秦孝公曰):‘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公孫鞅曰:’……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

(9)《資治通鑒》卷六十五:“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儻能屈威,誠副其所望?!?/p>

2、表示自輕自小

(10)《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11)《漢書?蒯通傳》:“通說范陽令徐公曰:‘臣,范陽百姓蒯通也。竊閔公之將死,故吊

之。雖然,賀公得通而生也。’”

(12)《國語?越語上》:“勾踐說于國人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

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

3、表示哀憐

(13)柳宗元《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之乎?……”

(14)《國語?晉語八》:“起也將亡,賴子存之。”

?注意:

?之”“其”的這種用法所表達出來的各種思想感情不能絕然分開,有時是兩種或幾種參和在一

起。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應綜合起來看。

?例如:

,知暮說“免之”,除表示不示弱、不屈服以外,畢竟是跟國君說話,表面的君臣之禮仍不肯失

(如對話中自稱“臣”),因而還有對楚王的“尊敬”,雖然是“外交辭令”。又如廉頗用“之”

代自己,對藺相如表示恭敬,反過來也是卑小自己。對人恭敬大都有卑小自己的意味。

四、“之”“其”借代表情達意的原因

(-)對話語境

古人在對話中常避免用第一、第二人稱,以表示謙敬禮節。

《孟子?盡心下》:“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p>

古人認為用“爾”“汝”稱人大不敬,反過來用“吾”“我”自稱來同別人說話,也是不禮貌

的。但用三人稱代詞“之”“其"代替,可以婉曲表達各種情感。

(二)借代修辭能產生特殊達意效果

1、三人稱不參與對話,用來代己、代人,避免"爾”"汝”之稱,表示恭敬的作用于是乎出。

?2、第三者不在對話的雙方之內,可用來表示客觀公正的態度。在說到“不利”之事時,代替

第一或第二人稱,可表達“避開弱勢”、“抑郁不快”、“與我無關”等思想感情。

3、第三人稱不在對話雙方之內,距離似乎遠些,親密程度似乎差些,由此引出“不重要”“受

輕視”等達意作用。

例:

《論語?憲問》:"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戰!彼哉!'”"

彼”就是第三人稱代詞??鬃硬患釉u論,輕視之情很明顯(語氣也起了一定作用)。

4、在“不重要"、“受輕視”這個作用上用來自稱,則有自輕自小的意味。

5、輕小者可哀憐,因而又可表哀憐的思想感情,等等。

?以上大約是“之”“其”在對話中借作第一或第二人稱能表達某種思想感情的原因。(三)活

用說的不足

?1、不能解釋為什么古人有第一、第二人稱代詞而不用。

?2、為什么這種所謂“活用”多出現在對話中。

五、小結

1、古漢語中有些第三人稱代詞“之”“其”活用客觀存在,其實質是第三人稱代詞借代第一、

二人稱,因對話語境和借代修辭作用,可以表達多種思想感情。

2、考慮“借代”的修辭作用,我們能進一層觀察它們傳情達意的作用。這樣更合乎實際一些。

3、“之”“其"翻譯成“我”或“你”,實際上是一種變通,在沒有更好的翻譯時,這樣也

可以,但是必須看到與原文意思的差別。

?思考題

?最先注意到“之”“其”活用的是誰?

?“之”“其”借代修辭有哪些特殊達意效果?

?"之,,"其”借代有各種達意效果的原因有哪些?

?在你的方言中有無人稱代詞的借代修辭用法?如果有,試分析其作用。

專題二:上古“為”尾句的演化

?一、引言

?二、“何以A為”“何以為”句的形成

和結構關系

?三、“何V為”句的形成和結構關系

?四、其他“為”尾句的形成和結構關系

?五、論句尾“為”的性質

?六、結語

一、引言

(一)“為”尾句的形式

(1)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2)何乃濤王為乎?(《史記?張耳列傳〉〉)

(3)吾無以瓠為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4)今故告之,反怒為?。ā稘h書?外戚傳下》)

(二)古今人對“為”字解釋的分歧

1、唐代孔穎達:

動詞、語助?!抖Y記?曾子問》:“祭必有尸乎?”鄭玄注:“言無益無用為?!笨追f達疏:

“云無用者,無用為此尸。一解云,無用者,無用此之為。‘為‘是語助。”

2、建忠馬《馬氏文通》:

斷詞、介詞、語助

3、呂叔湘《文言虛字》:動詞虛化

句法分析的分歧:

如分析“何以文為”有三種分析法:

分析一:何,狀語;以文,動賓謂語;

為,語氣詞。

分析二:何以;介賓狀語;文(文飾),

動詞謂語;為,語氣詞。

分析三:何,動詞“為”的賓語前置;以文,

介賓狀語。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目的、說明

1、方法、目的:

從歷史角度考察各種“為"尾句的形成演化過程和結構關系,進而在此基礎上探討“為"的詞

性。

2、說明:

使用三個符號:A、B、V,如:

何以A為,以A為B,何V為

?二、“何以A為”“何以為”的形成

?和結構關系

*(-)王引之和馬建忠的解釋與分歧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

《大戴禮記?五帝德》篇曰:“夫黃帝尚矣,女何以為?先生難言之?!?女何以為"絕句,

以,用也。為,語助也。言黃帝之事遠矣,汝何用問也?!墩撜Z?顏淵》篇曰:“何以文

為?”皇侃疏曰:“何必用于文華乎?”是“為”為語助也。

?馬建忠《馬氏文通》卷二:“何以文為”者,即“以文為何”也。而“何”字乃為表詞,故可

先焉。《左傳》襄十七:“是之不憂,而何以田為?”言“以田為何”也。又襄二十二:“雨行,

何以圣為?”言"以圣為何”也。

又卷五解“何以伐為”:以,用也,作動字解。此坐動也……伐,散動字,上承“以”字。為,

介字,其司詞“何”字先置。若作為“哉”字解,則“以”字為介字?!昂我苑椤闭撸q云

“何為伐之哉”。

?分歧:

*按照王引之的解釋,“何以文為”“何以為"的"為":語氣詞;“以”:動詞謂語;“何”:

狀語。

?按照馬建忠的解釋,“何以文為”"何以伐為'有三種分析法:

1、“何以文為”即“以文為何”,“何”:表詞(即賓語)前置,“為”:斷詞(即動詞)。

2、“何……為”是介賓倒置詞組:狀語;“以伐”:連動詞組作謂語。

3、何以"介賓詞組:狀語;“伐":動詞謂語,“為":語氣詞。

(二)句尾"為"應是動詞

1、實例證據

張志明《論在古代漢語中“為"不能作語氣詞》:

(5)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莊子?大

宗師》)

(6)其為衣裘,何以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錇閷m室,何以為?冬以圉風寒,夏以

圉暑雨。……其為甲盾五兵,何以為?以圉寇亂盜賊。(《墨子?節用上》)

(7)勝自礪劍。人問曰:“何以為?"勝曰:"欲以殺子西。”(《史記?伍子胥列傳》)

類似的例子:

(8)楊朱游于魯,舍于孟氏。孟氏問曰:“人而已矣,奚以名為?”曰:“以名者為富?!?/p>

(《列子,楊朱》)

(9)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曰:“子何以其志為哉?”

(《孟子?滕文公下》)

(10)仁者愛人,義者循禮。然則又何以兵為?……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議兵》)

2、理論證明

句型變換理論:

句型變換是指句子從一種類型變換為另一種類型,主要運用移位、添加、刪除和替代等手法改

變句子的語序或成分來實現。

"何以A為”“何以為”句疑問變換:

用“何"對“以A為B"、“以為B”句的B成分提問,并移位。

以A為B——“以A為何”——何以A為

以為B—以為何——何以為

"以A為B"、"以為B"句例:

(11)不能情,反以我為仇。

(《詩經?鄴風?谷風》)

(12)鄙臣不敢以死為戲。

(《戰國策?齊策一》)

(13)人之無良,我以為君。

(《詩經?季風?鶉之奔奔》)

疑問變換:

以我為仇——以我為何——何以我為

以死為戲——以死為何——何以死為

以為君——以為何——何以為

其他“何以A為""何以為"例:

(15)湯使人以幣聘之。(伊尹)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孟子?萬章上》)

(16)君長有齊陰,奚以薛為?夫齊,雖隆薛城到于天,猶之無益也。(《戰國策?齊策一》)

(17)景公為泰呂成謂晏子曰:“吾欲與夫子燕"。對曰:“未祀先君而以燕,非禮也?!肮?/p>

曰:"何以禮為?”(《晏子春秋?內篇諫下》)

(18)宣孟曰:“而名為誰?”反走對曰:“何以名為?臣酬桑下之餓人也。”(《呂氏春秋?報

更〉〉)

(19)且三代之亡,共子之廢,皆是物也,女何以為哉?(《左傳,昭二八》)

(20)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

賓語“何"前置:

古代漢語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要前置,形成“何+動”句式。

如果有狀語,“何”還要置于狀語之前,形成“何+狀+動”句式。

"何+動"例:

(21)何怙、何恃(《詩經?小雅?寥莪》)

何憂何懼(《論語?顏淵》

"何+狀+動"例:

(22)陳侯日:"宋衛實難,鄭何能為?”

(《左傳?隱六》)

(23)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p>

(《莊子?說劍》)

(24)左尚謂司馬悍曰:“……公不如謂周君曰:‘何欲置?令人微苦悍,悍請令王告之以

地。’”(《戰國策?西周策》)

小結:

“何以A為”“何以為”句不僅僅是馬建忠所說的表詞“何”前置,確切說,它們分別是“以

A為B"“以為B”的B項疑問變換式。首先是對B項提問,然后再把"何"字前移。

這當是“何以A為"“何以為"這兩種句子真正的形成過程。

?3、“何以A為”“何以為”結構關系

?"何”是賓語,介賓"以A"或"以(A)”作狀語,“為”作動詞謂語。即:

?何(賓)以A(狀)為(謂)

?何(賓)以(狀)為(謂)

(三)“以A為B”其他變換式及舊解辨誤

1、其他變換式

對A成分提問并移位:

以A為B——以何為B——何以為B

對以A為B整個結構提問:

以A為B——何以A為B

"何以為B"例:

(25)不告朔閏,棄時政也,何以為民?(《左傳?文六》)

(26)今君為一臺而不速成,何以為役?(《左傳?襄十七〉〉)杜預注:"役,事也。”

何以A為B"例:

(27)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戰國策?秦策一》)

"何以A為"、“何以為B”的差異

比較:

以A為B——以A為何(問B)——何以A為

以A為B——以何為B(問A)——何以為B

“何以A為”中,何以:非介賓結構

“何以為B"中,何以:介賓結構

“何以A為”中,因“何”“以”非介賓關系,中間可以插進狀語,形成:“何+狀+以A為

式。

例:

(29)彼何賓賓以學子為?(《莊子?德充符》)

(30)奚能以封為?(《墨子?問魯》)

2、兩種誤解分析

A.王引之:“何以文為”,為,語助;何,狀語。誤作:

何黨之乎?(《左傳?哀公五年》)

B.馬建忠:“何以伐為",何為伐之哉?為,語助。將“何以"當作“何為"(介賓)。

誤作:何以為B”

原因:“伐”是動詞,"何以文為”中"文”是名詞。

“何以文為”與“何以伐為”同構:

都是“何以A為”句,A成分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因為原式“以A為B”中,A成分可

以是動詞。

例:

(31)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保ā蹲髠?襄十五〉〉)

(四)“何以假為"非“何以A為”句

1、問題的提出

例:

(36)(韓信)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

其勢不定。愿為假王便?!薄瓭h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

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史記?淮陰侯列傳》)

?2、"何以假為"結構關系

*何+以A為

,何:狀語;

?以A為:"以”字處置式。

3、動賓與以字處置式的關系

動+賓---以+賓+動

例:

(37)乃師或以女告。[你的上師又把你控告。]?!段奈铩?976年第5期)

(38)女敢以乃師訟。[你敢把你的上師訟告。](同上)

(39)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保ā墩撜Z?泰伯〉〉)以

天下讓:把天下讓出來。

(40)人有自到死以其頭獻者。(《韓非子?內儲說上》)以其頭獻:把他的頭獻出。

(41)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謂,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為。

(《莊子?則陽》)

——以眾為;把所有的事做?!夺屛摹芬跏希骸胺彩滤蔀檎咭??!?/p>

(42)凡舉無易之事,氣志視聽動作無非是者,人臣且孰敢以非是邪疑為哉?皆壹于為,則無

敗事矣。(《呂氏春秋?樂成》

——以非是邪疑為:把非是邪疑之事做。

4、“以"字處置式的疑問變式

以賓動——何+以賓動(以A為J

“何以假為”的形成:

以A為1——何+以A為1

?其他用例:

(43)今世俗之君子,危身棄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為也?凡圣人之動作也,

必察其所以之與所以為。(《呂氏春秋?貴生》)

——奚以此為:為什么把這種事做?!按?,指危身棄生以徇物。

(44)漢使無多言,顧漢所輸匈奴米麋,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何以言為乎?(《漢書?匈

奴傳上》)

——何以言為:為什么拿那些話來說。

5、何+以假為=何以+為假

因為:以假為=為假;

結構關系:前式"何"作狀語,后式“何以"作狀語。

比較:

(44)漢使無多言,顧漢所輸匈奴米篥,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何以言為乎?(《漢書?匈奴

傳上》)何以言為:為什么拿那些話來說。

(45)漢使無多言,顧漢所輸匈奴縉絮米麋,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矣,何以為言乎?(《史記?匈

奴列傳》)何以為言:為什么說那些話。

三、“何V為”句的形成和結構關系

1、以往的分析及我們的觀點

A.馬建忠:由“何為V”拆置而來。

B.張志明:由A是動詞的“何以伐為"一類句子省“以”而來。

C.楊樹達、裴學海:何為丫=何為乎,為,語氣詞,相當于“乎”。

我們的觀點:“何V為"由"V何為"拆置而來,為,動詞。

2、從“何為”與V的句式構成考察

構成四種句式:

V何為、何為V、何V為、何為而V

“V何為”產生最早。其語法特點:

“何為”殿于句尾;只有反詰語氣;多為四字格;不出現主語。

例:

(46)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鄙風?相鼠》)

(47)師無成命,多備何為?(《左傳?宣十二》)

(48)我之不德,殺之何為?(《國語?晉語四》)

其他三種句式:

最早見于《左傳》《國語》,數量較少,全部舉出:

《左傳》"何為v"l例,"何V為"未見,"何為而V"2例;

《國語》“何為V"3例,“何V為”2例,“何為而V”1例。

例:

(49)夏,齊侯、陳侯、蔡侯、北燕伯、杞柏、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晉,宋之盟故也。齊侯

將行,慶封曰:“我不與盟,何為(朝)于晉?”(《左傳?襄二八》)

(50)簡子曰:“何為不告?”對曰:“君行臣不行,不順;主將適蜷而麓不聞,臣敢煩當日?”

(《國語?晉語九》)

(51)今既無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寵,將何治為?(《國語?晉語八》)

(52)亡人得生,又何不來為?(《國語?楚語上》)

(53)眾曰:"何為而可?"對曰:"征善以輔孺子?!保ā蹲髠?僖二八》)

(54)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莊子?達生》)

句式特點:

“何為V"句:“何為”,介賓狀語;V是動詞謂語,語氣有反詰(例(49))和詢問(例(50))

兩種。

"何V為”句:“為"后一般不再有層次性成分(可以有“乎”“哉”等超層次成分),語氣

只有反詰(漢代始有詢問用法,詳后)。

“何為而V”句:語氣有詢問(例(53))和反詰(例(54))兩種。“何為”有動賓結構(例

(53))和介賓結構(例(54))之分,前者問動作對象,后者問原因。

“何V為”從“V何為”拆置而來的理由:

A.歷時順序

“V何為”句產生最早,其他三個句式稍晚,同見于《左傳》《國語》。按歷時順序,“何V為”

應從“V何為”來。

B."為"的位置

"何V為”和“V何為”之“為”都位于句末,其他兩式(何為V、何為而V)之"為"處于

句中。從"為”位置看,"何V為"可能從"V何為”來。

C.語氣特點

“何V為"和"V何為"都只表反詰語氣,其他兩式詢問和反詰兼有之。語氣功能表明,“何

V為”與“V何為”有一脈相承關系。

3、其他方面的考察:

句式發展方面:

《左傳》《國語》以后,很少使用四字格“V何為”句。這時期“何V為”句漸多。同時開始出

現非四字格(句子加長)的句前可以有主語的“V何為”句,語氣用于詢問。

?例:

(57)且君之欲見之也何為也哉?(《孟子?萬章下》)

(58)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韓詩外傳》卷九)

疑問代詞賓語的位置特點:

可以在動詞前,或狀語前,句位靈活。

“V何為"之"何”是“為”的賓語,上述靈活性對它來說也應該是適用的,只要語言表達需

要,“何”字可以前移,形成"何V為”句式。

"為"的讀音:

"為"字古來有讀平聲(W6i)和去聲(WGi)之別,讀平聲是動詞,讀去聲是副詞、介詞等。

"V何為"和"何V為"之"為"自古以來讀平聲,這從側面反映出這兩種句式間的密切關系,

即“何V為"由"V何為"拆置而來。

因為“何V為"由"V何為"拆置而來,所以“何V為"之"為"按傳統讀音,讀平聲(今均

讀陽平)。

句式比較:

不救何為?(左傳?襄公十八年》)

何不救為?比較:

何不渡為?(《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

多殺何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何多殺為?比較:

何自殺為?(《漢書?朱建傳》)

旁證:

《詩經?王風?兔愛》:“尚無為。”毛傳:“尚無成人為也?!懊珎鲗ⅰ盁o為"拆置作釋。

“無為”在古漢語里是“何為"的否定變式(詳后),因此按毛傳的拆置方式,“何為”也是可

以拆置的,詩句如作“尚何為",其拆置式就是“尚何成人為也”。

4、"V何為"拆置的原因

語言表達需要:

長句"V何為"多表詢問,不表反詰:

《谷梁傳?定十》:“二三子獨率我而入夷狄之俗何為?”

"何V為"句表反詰,且組句靈活:

(59)由之者治,不由者亂,何疑為?(《荀子?成相》)——“何疑為”為三字句。

(60)何乃取高皇帝約束紛更之為?(《史記?汲鄭列傳》)-—此例為長句。

(61)子何言吾師之名為?(《韓詩外傳》卷九)一例中“子"作主語。

句式類化:

類化是詞匯或語法形式受語言中其他規則模式影響所發生的變化。

“V何為”在拆置時可能受到“何以A為”“何以為”一類句式的影響和類化,即:

V何為——何V為(移位)

?"何以A為""何以為”早于"何V為":

?"何以A為”“何以為”在“何V為”產生之初已經習用,它們有"何……為”這種模式,

而且其初也是反擊句式(后來兼表詢問)。

?"V何為"作為反詰句,完全可能仿照“何……為”模式拆置,從而形成“何V為”句式。

5、"V何為”句的結構關系:

V,主語;“何為”,動賓謂語,對V成分提出反詰。

“何V為”的結構關系與“V何為"基本相同。

?說明:

?"V何為”句以V為主語,以“何為"為謂語。這種情形與謂語是單獨的“何”的句子,如《谷

梁傳?文十一》:“不言帥師而言敗何也?”結構是一樣的。有時主語V是主謂短語,這就是

例(57)"且君之欲見之也何為哉?”和例(58)“東家殺豚何為?”一類句子。

6、其他諸說辨析

馬氏說辨析:

《馬氏文通》卷七:“《史記?張陳列傳》:’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奇王為乎?’

言’乃何為洛王乎‘也?!螢椤窒群蟛鹬?。”

馬氏解釋的問題:(1)“何V為”與“何為V”產生同時;(2)兩個句式的語氣不完全相同;

(3)動詞不能往后移動。

語助說辨析:

《谷梁傳?定十》:“夷狄之民,何為來為?”

《墨子?公輸》:“夫子何命焉為?”

《楚辭?漁父》:“何故深思高舉自令見放為?”

王引之、楊樹達、裴學海等:

上述"為"或“焉為”是語助或語氣詞。

“為”是動詞:

(62)夷狄之民,何求(來)為?”

(陸賈《新語?辨惑》)

(63)晏子至,入門,公令樂人奏歌曰:"已哉!已哉!寡人不能說也,爾何來為?”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

“焉”“為”代詞和動詞:

(64)何書焉存?(《墨子?非命下》)

比較:

“何命焉為?"(《墨子?公輸》)

代詞“焉”復指提前賓語,相當于代詞"之”。

“何故V為”句辨析:

《史記?屈原列傳》“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新序?雜事》:"何故當圣之道為?”

此句式在“何V為”中加“故”形成,“何”與“何故”表原因,同義;“何故”以詞組形式

做“為”的賓語。

四、其他“為”尾句的形成和結構關系

1、句式

三種“無”字為尾句:

無以A為、無以為、無V為

例:

(65)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老子》七五章)

(66)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日:“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

(《論語?子張》)

(67)一歲中往來過他客,率不過再三過,數見不鮮,無久恩公為也。

(《史記?陸賈列傳》)

?一種無“無"字為尾句:

*V為

,例:

,(68)帝曰:"今故告之,反怒為!殊不可曉也?!?《漢書?外戚傳下》)

2、三種無字句的形成

反問與否定具有同義關系:

《左傳?隱公元年》:“姜氏何厭之有?”

句意:姜氏沒有晨足。

"何""無"變換同義:

例:

(69)世人觀鳳皇,何以知之?既無以知之,何以知今無鳳皇也?(《論衡?宣漢篇》)

(70)不聞道者,何以去非性哉?無以去非性,則欲未嘗正矣。(《呂氏春秋?為欲》)

(71)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孝經■圣治章》)

何、無“為"尾句變換式:

何以A為——無以A為

何以為---無以為

何V為——無V為

何以A為1----------無以A為1

3、文獻例證:

何以A為----無以A為

(72)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莊子?讓王》)

(73)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在天下也。

(同上)

何以為---無以為

(74)宰我問于孔子曰:“昔者予聞諸榮伊令,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

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夫黃帝尚矣,女何以為?先生難言之。”

(《大戴禮記?五帝德》)

(75)公曰:"請問民征。"子曰:"無以為也。難行?!保ā洞蟠鞫Y記?四代》

何V為----無V為

(76)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項羽本紀》)

(77)戔]爾類,揆吾家,茍可以像劑貌辨者,吾無辭為也。(《呂氏春秋?知士》)

何以A為[---無以A為1

(78)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史記?淮陰侯列傳》)

—何以假為:為什么把假王做?

(79)梁孝王使人殺故吳相爰盎,景帝召田叔案梁?!锸逶唬骸吧衔悖o)以梁事為也。

(《史記?田叔列傳》)

—毋以梁事為:不要把梁事管。

4、句子結構分析

"無以A為"猶如"無所以A為”:

比較:

(80)無以天下為。(《莊子?讓王》)

(81)無所用(以)天下為。(《莊子?逍遙避》

所”代“何”,可變換為“無何以天下為”,因“所”或“何”刪略,形成"無以天下為"

其結構關系:無:否定副詞,狀語;以天下:介賓狀語;為:動詞謂語。

“無以為”的結構關系:

“無以為"省去A成分,結構關系同"無以A為

例:

(82)或問仙之實。曰:“無以為也。

(《法言?君子》)

——無以為:不要拿(仙之實)問什么,或不要問(仙之實)。

“無V為”的結構關系:

變換:何V為——無V為

變換中“為”失去結構對象“何”,便失去結構作用,成為殘留部分。

變式結構關系:

無:是否定副詞作狀語,表示禁戒;V由原動詞主語變為謂語,“為”虛化無實義。

“無以A為/的結構結構關系:

同“何以A為」

何:狀語;以A:介賓狀語;為|:動詞謂語。

例:

(83)翟人之所求者,地。無以財物為也。(《淮南子?道應》)——無以財物為:不把財物索要。

(84)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漢書?霍去病傳》)——無

以家為:不把家治理(按:這是霍去病誓滅匈奴的誓言)。

5、“V為”句的形成

變換:何V為——V為(省‘何")

例:

(85)反怒為!(《漢書,外戚傳下》)

顏師古注:“何為反怒?”

顏注添出“何”字。

(86)子何越云為乎?(《說苑?善說〉〉)

(87)災異之變,各有云為!

(《漢書?王莽傳中》)

(88)吏言:“君為郡敗吾章,已得如意,欲復亡為?“慈答日:“初受遣,但來視章,通與

未耳。吾用意大過,乃相敗章。今還亦恐以此見遣怒,故欲俱去爾?!崩羧黄溲?,即日俱去。

(《三國志?吳志?太史慈傳》)

(89)爾時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為?”即便驅至深坑高岸,排著坑

底,盡皆殺之。凡夫愚人,亦復如是,……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為?一切都破,無

一在者。(《百喻經?殺群牛喻》)

旁證:

(90)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史記?淮陰侯列傳》)

(91)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斬壯士!”

(《漢書?韓信傳》)

省“何”的原因:

跟語言環境和表達需要有關。

在特定的環境下,為適應表達需要,說話人有時會改變某種句子格式,從而創造出一種新格式

來。

人們交際,雙方共同的思想基礎,知識背景,語言信息,以及共同心理定向反射和共知對象的

中介作用等因素,無時不發揮作用。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說話時"并不一定都要把每一個意

思說得完完全全,明明白白”,從而使固有的語言形式發生變化。

6、“V為”句的結構關系

以“V”為主體的動詞短語句。

“為"沒有"何”作結構對象(賓語),失去動詞作用,成為留在句末的殘余部分,變為語氣詞。

五、論句尾的詞性

(一)前文總結

何以A為(何以文為),為,動詞謂語

無以A為(無以瓢為),為,動詞謂語

何以為(奚以為),為,動詞謂語

無以為(無以為也),為,動詞謂語

何以A為1(何以假為),為,動詞謂語

無以A為?(毋以梁事為),為,動詞謂語

何V為(何辭為),為,動詞謂

無V為(無辭為),為,虛化無義

V為(反怒為),為,虛化無義

(二)最初句尾“為"是動詞

1、結構關系(前面已證實)

2、實例證據

《莊子?大宗師》"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為"“適”并舉。

,《墨子?節用上》、《史記?伍子胥列傳》例(見前)“何以為”的答語是“冬以圉寒,夏以圉

暑","欲以殺于西”等,答語中"圉”“殺"和問語中"為"緊相呼應,都作句中的主要動

詞。

前文所舉例:

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以此為也?凡圣人之動作也,必察其所以之與所以為。

(《呂氏春秋?貴生》)

-“所以之(往)”與“所以為”對舉。

又如:

(92)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也;能有名譽者,必無以趨行求者也。(《淮南子?《俶

真》》)

——例中“為、求”并舉,皆為動詞。

“無以V為者”例證:

(93)“夫唯無以生為者”。

(94)“唯無以天下為者”。

代詞“者”與前面“無以V為”構成字結構,代指人,“為"不是語氣詞。

(二)句尾“為”的虛化

1、實例比較:

(95)吾無辭為也。(《呂氏春秋?知士》)

(96)茍便于此,則雖貧國勞民,若慈親孝子之所不辭為也。(同上《節喪》)

(97)公子曰:"子無辭?!保ㄍ稀恫黄垺罚?/p>

(98)齊王曰:"子無辭也”。(同上《壅塞》)

異文比較例:

(99)湯為天子大臣,被汗惡言而死,何厚葬乎?(《史記?酷吏列傳》)

(100)湯為天子大臣,被汗惡言而死,何厚葬為?(《漢書?張湯傳》)

(101)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史記?吳王潺列傳)

(102)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漢書?吳王濠傳》)

?2、“為"字虛化的原因:

A.動賓關系疏遠

(103)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呂氏春秋?異寶》)

(104)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纏索而避乎道德之間為哉?(《莊子?拼拇》)

(105)何但遠走亡匿于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為?(《漢書?匈奴傳上》)

B.類推作用

"何以伐為"(何以A為)“何辭為"(何V為)一類句子,“何”是“為”的賓語而位于句

前,其位置特點,前者與“何以報我”(《左傳?成三》)這類句子的介賓“何"(介詞“以”

的賓語)相似,后者與“夫子何哂由也”(《論語?先進》)這類句子的狀語“何”相似。

C."為"字懸空

無以A為”“無V為”“V為”等句子,“為”字沒有“何”字作賓語而懸空,導致“為”字

虛化。

D.句末位置

句末位置本身也有使某些詞語轉化為語氣詞的特殊作用,常處于句末的指代詞“諸”“焉”往

往具有語氣詞特點就是證明?!盀?處句末也會受到這種作用的影響。

?3、“為”字虛化的時代

*秦漢時期

?理由:

A.“無V為”"V為"句式的"為"是"為"字虛化為語氣詞的標志,這兩個句式主要出現在

《呂氏春秋》、《漢書〉〉、《三國志》等秦漢或稍后的古代典籍中。

B.《漢書》一部分內容轉錄《史記》,兩書的"為"尾句不盡一致。

C.《谷梁傳?定十》"何為來為"一句,“何"下"為"字為后人所加。加“為”說明作者已

不知"何……為”的動賓關系?!豆攘簜鳌烦蓵跐h代。

D.漢代訓詁學家也視"為"為語氣詞。例(95)“吾無辭為也”,東漢高誘注:“吾不辭也”,

刪去“為"字,視為虛詞。

六、結語

本文共討論了九種“為"尾句。加上"何故V為”和“何為來為”句,凡十一種。這十一種句

子都是在一個原始句的基礎上,通過移位、替代、省略或添加等句型變換手段形成的變換句。

變換不僅造成句型的不同,語序的差異,同時也帶來了某些句法關系的變化。就是在這種變換

中,“為"尾句的內部結構漸漸發生變化,導致句尾“為"逐漸改變著自己的詞性,慢慢地由

動詞向虛詞發展,最后演變為一個語氣詞。

專題三:古漢語“為”字被動句研究

?一、“為”字被動句及其問題

?二、早期“為”字被動句為動賓結構

?三、“為”字被動句的功能特點

?四、“為”字被動句的發展格式

?五、“為”字被動句內部結構的發展

?六、結語

?思考題:

?前人分析“為”尾句的觀點主要有哪幾種?

?分析“何以A為",王引之和馬建忠的看法是怎樣的?

?何以A為"、“無以A為"句是怎樣形成的?簡述其形成過程。

?何以假為"是“何以A為”句嗎?為什么?

?試分析句尾“為"的詞性演變及其原因。

一、為“字”被動句及其問題

為”字被動句的1。種格式:

“為V"、"為NV”、

“為N之V"、“為V于N”、

“為N見V"、"為N所V”、

“為N之所V"、“為所V”、

“為N所見V”、“為N之所見V”。

10種格式示例(各舉一例):

(1)伯有將為戮矣。(《左傳?襄二七〉》

(2)止,將為三軍獲。(《左傳?襄十八》)

(3)員不忍稱疾辟易,以見王之親為越之擒也。(《國語?吳語》)

(4)暴王桀紂幽厲……失其國家,身死為像于天下。(《墨子?法儀》)

(5)烈士為天下見善矣。(《莊子?至樂》)

(6)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于河,為魚鱉所食。(《莊子?盜路》)

(7)有制人者,有為人之所制者。(《管子?樞言》)

(8)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項羽本紀》)

(9)金城郡昔為韓遂所見屠剝,死喪流亡……戶不滿五百。(《三國志》注引《魏名臣奏》)

(10)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三國志》注引《魏武故事》)

?兩種對立意見:

1、述賓結構說?!盀椤保瑒釉~述語;后邊的動詞、動詞組或所字結構作賓語;句意是“成為……

的人或事物”。

2、助動、介動說。"為"表示被動,“為戮”之"為”是助詞;“為我所戮"之“為"是介詞,

引出施動者“我";“所戮”是動詞性結構作謂語;“所”是助動詞或外動詞詞頭?!盀镹之

所見V"中,“之所見"都是助動詞,連用表示強調。

?優點與不足:

述賓結構說能合理解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結構,但不能解釋下面的例子:

(11)其秋,單于怒渾邪王休屠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欲召誅之。(《史記?匈奴列傳》)

(12)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保ā妒酚?大宛列傳》)

(13)吏出,不敢舍郵亭,食于道旁,烏攫其肉?!笕?,吏還,謁霸,霸見,迎勞之,曰:

“甚苦,食于道旁,乃為烏所盜肉。”(《漢書?黃霸傳》)

(14)臣門宗二百余口,為孟德所誅略盡。(《三國志?蜀志?馬超傳》)

助動、介動說能順利譯解所有“為"字被動句,但將所字結構看作動詞性結構,沒有合理的解

釋;將“之"、"所"、"見"解作助動詞,相當于"所",不符合古漢語中這幾個虛詞的實

際。古代漢語中,“之”作連詞,“所”作代詞,“見”表被動。

?我們的觀點:

“為”字被動最初用述賓結構(或主動形式)表被動義,并圍繞這一結構發展出各種格式,后

來述賓結構發生調整變化,向被動句的助動或介動結構轉化,因而形成結構上的差異。上述兩

種意見分別從這類句式變化的兩端作靜態分析或平面描寫,沒有看到它的發展演變過程,因而

都不免有得有失。

二、早期"為"字被動句的內部結構

?早期“為”字被動句是述賓結構

(15)子魚目:"射為背師,不射為戮,射為禮平?”(《左傳?襄十四》)

子魚的三句話是三個并列句子,句式結構相同,三句中的“為”字用法一致。“為背師”“為

禮”的“為”不能解為“被”義助詞,因此“為戮”的“為”也不能解為“被”義助詞。這三

個“為”都是動詞作述語,與其后面部分組成三個述賓結構。

(16)其為政乎天下也,兼而憎之,從而賊之……使身死而為刑戮,子孫離散,家室喪滅,絕

無后嗣。(《墨子?尚賢中》)

(17)此二君者,皆不能用其椎鍛榜桀,故身死為戮,而為天下笑。(《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18)此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故繞朝之言當

矣,其為圣人于晉,而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韓非子?說難〉〉)

(19)此寶也,宜為君子器,不宜為細人用。(《韓非子?喻老》)

(20)夫國亦有社鼠,入主左右是也,……不誅之則為亂,誅之則為人主所案據。(《晏

子春秋?內篇問上》)

(21)楚人將以叔孫穆子為戮。(《國語?魯語下》)

(22)昔吳王夫差以強大為天下先,強襲郢而棲越,身從諸侯之君,而卒身死國亡,為

天下戮者,何也?(《戰國策?齊策五》)

動詞"被"“見”與一般動詞對舉:

(23)厚者入刑罰,簿者被毀醮。(《墨子?貴義》)

(24)樂羊以有功見疑,秦巴西以有罪益信。(《韓非子?說林上》)

據此,與“為”對舉,如“厚者為戮,薄者見疑”時,“為”是動詞。

三、“為”字被動句的功能特點

?賓語V具有名詞性和被動義

“為”后的賓語V動詞性是表面的,實際上它是用為名詞;這類“為”字句仍然表示被動義,

但它是用述賓結構(主動形式)表示的,而且被動義不由“為”字表示,而是由賓語V表示(后

來加“見”“所”表示)。賓語V具有名詞性和被動義兩個特點。

?"V”的名詞性:

道術將為天下裂”(《莊子?天下》)馬建忠:"‘天下裂'一讀,即‘天下所裂也?!?/p>

“不為酒困”(《論語?子罕》)馬建忠:"猶云’不為酒所困'也?!?/p>

(25)夫大國之人令于小國,而皆獲其求。(《左傳?昭公十六》)——“求”即“所求”,作“獲”

的賓語。

(26)若不生得以戮于群眾,猶未得請也。(《國語齊語》)一一“請”即“所請”,韋昭注:

"猶未得所請也?!薄八垺弊鳌暗谩钡馁e語。

(27)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公冶長》)——“聞”即“所聞”,孔疏:

“前有所聞,未能及行。”“所聞”作"有”的賓語.

(28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保ā睹献?盡

心上》)一"無不知"“無不愛"即“無所不知”“無所不愛",“所不知”"所不愛”作

“無”的賓語。

?“V”的被動義特點:

為NV—為N見V

烈士為天下善一烈士為天下見善

(29)王若欲講,必少割而有質。不然,必欺。(《戰國策?魏策三》)--"欺”是被欺意,《史

記?穰侯列傳》作“必見欺”。

(30)夫破人之與破于人,臣人之與臣于人,豈可同日而言哉?(《戰國策?趙策三》)-“破

于人”“臣于人”中,“破"“臣”是被破、被臣之意,《史記?蘇秦列傳》作“見破于人”"見

臣于人”。

?王力先生:“我們把‘為‘認為是助動詞,就是把它認為和現代漢語‘被’字是同義的,然而

這只是一種說法,不見得就是真理,因為古代這種‘為‘字未必有‘被'字義,也許它是敘事

詞,’困‘‘敗’之類只是動詞首品,用為目的語。試比較《史記?賈生列傳》’而身為禽者,

其救敗非也’和《左傳〉〉襄二十四年‘收禽挾囚',咱們實在也不妨認為‘身為禽‘的‘禽'

與‘收禽挾囚’的‘禽‘一般地是動詞首品,即‘被擒的人’的意思。”

四、"為"字被動句的發展格式

?為V-->為丫于N、為所V

?為NV->為N見V、為N所V、為N之V

?為N見V+為N所V—->為N所見V

?為N所V+為N之V—-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