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歷期中】安徽省銅陵市第十五中學等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7歷期中】安徽省銅陵市第十五中學等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7歷期中】安徽省銅陵市第十五中學等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7歷期中】安徽省銅陵市第十五中學等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7歷期中】安徽省銅陵市第十五中學等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2023~2024學年度第二學期第十五中學期中考試七年級歷史試卷(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5小題,共50分。1.下列關于隋唐時期的時代特征總結,最準確的是(

)A.混亂與割據 B.發展與變革 C.繁榮與開放 D.盛世與危機2.隋朝于公元六世紀末高調登場,卻又匆忙謝幕,在歷史的長河中書寫了一段宛若曇花綻放般短暫的輝煌。《曇花王朝——隋帝國的短暫與輝煌》一書(如圖)詳細介紹了這一段歷史。書中不應出現的內容是(

)A.趙州橋的修建 B.科舉制的創設C.“開元盛世” D.大運河的開鑿3.唐朝的對外關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況,主要是因為(

)A.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B.政治制度領先于世界各國C.開辟了發達的水陸交通路線 D.統治者以開明態度吸納世界先進文化4.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當時,可以看到①松贊干布的使者祿東贊到長安求親②農民用曲轅犁在農田里耕地③婦女參加騎馬、打球、射箭等活動④社會風氣兼容并蓄,充滿活力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5.文學創作來源于社會生活。唐詩作為一個時代的主要文學表達形式,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唐朝的社會風尚。下列詩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經濟繁榮的是(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B.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C.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白居易)D.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李商隱)6.下列表格中,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對應錯誤的一項是(

)選項歷史事實歷史解釋A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我國東西部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B科舉制的創立推動了教育的發展C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D鑒真東渡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A.A B.B C.C D.D7.下側表格中①處應為(

)張騫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甘英出使大秦①馬可·波羅來華西漢東漢唐朝元朝A.班超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C.鑒真東渡日本 D.戚繼光抗倭8.“詩史互證”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一種方法。下列詩句能夠補證唐朝中外交往的是A.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B.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C.憶惜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D.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9.唐朝時,陸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東起長安,經中亞,可以通往今天印度等許多國家。海路可到達今天日本、波斯灣等地。唐朝允許外商長期在中國居住、任官,長安、洛陽聚集了各國使節、商人。這些反映出唐朝(

)A.開明的民族政策 B.中外交往的繁盛C.多彩的文學藝術 D.政治制度的完備10.如下表可用來說明唐朝的興盛得益于(

)時期政治措施唐太宗時期完善三省六部制武則天時期創立殿試制度唐玄宗時期改革稅制和兵制A.皇權的平穩更替 B.選官制度的調整 C.開放的社會風氣 D.制度的創新發展11.據史料記載,唐太宗晚年拒絕納諫,武則天耗費巨大財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在位后期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我們從中獲得的歷史認識,正確的是(

)A.三位帝王成就了“貞觀之治” B.他們“政啟開元治宏貞觀”C.封建帝王有明顯的歷史局限 D.武則天時朝政迅速走向腐敗12.揚州曹莊隋煬帝墓入選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下列與隋煬帝無關的是(

)A.在位期間開鑿了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運河B.正式設置進士科,按照考試成績選拔人才C.結束分裂割據,統一全國D.統治后期暴虐無道,引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13.以下兩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當時(

)鎏金雙狐紋雙桃形銀盤,構圖方式來自于中亞地區,雙狐雙桃是中國傳統圖案鎏金雙獅紋銀碗,其紋飾既受到薩珊(今伊朗地區)藝術的影響,又有著本土化的獅型圖案A.政治制度完備 B.中外文化交流C.詩歌創作繁榮 D.民族關系和睦14.下圖是唐代三彩駱駝載樂舞傭,駝背上是兩個漢人和三個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組成的樂舞隊。一人表演胡舞,其余樂工在演奏胡樂樂器。從該文物中可以獲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A.藝術的繁榮狀況 B.農業的發展狀況C.手工業的發展狀況 D.開放的社會局面15.歷史史實是指客觀發生的歷史事實,歷史觀點是對歷史史實的認識。以下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B.唐太宗時將文成公主遠嫁吐蕃C.安史之亂使唐朝國勢從此由盛轉衰 D.高僧鑒真為傳授佛經東渡日本16.據《宋史?宰輔表》統計,宋朝宰相133名,科舉出身的123名。州縣長官也由文臣擔任。據此可知宋朝政治的特點A.文官政治 B.君主專制 C.分化事權 D.中央集權17.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趙普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的建議,這一建議有利于(

)A.杜絕官員貪腐 B.增強地方實力 C.加強中央集權 D.削弱皇帝權力18.史書記載,宋太祖謂“宰相須用讀書人”;北宋宰相文彥博說,是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則謂,宋朝“設科取士,本欲得賢以共治天下”。為此宋代實行文治。下列與文治內容無關的是(

)A.重文輕武 B.讓文官擔任要職C.削弱相權 D.增加科舉名額提高進士地位19.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寫道:吏治、兵權、財賦三項,脫離了地方軍權(藩鎮)之分割,而統一到中央來,中國開始漸漸有一個像樣的、上軌道的中央政府。這是錢穆先生對哪一朝代政治變革的評價(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20.為了寫一篇論文,小明同學閱讀了《契丹的興起》《陳橋兵變》《遼、西夏、宋的戰與和》等書籍,對此你認為他論文的題目應是(

)A.民族政權的并立 B.國家的統一C.民族政權的繁榮 D.中華大家庭的團圓21.986年,北宋在宋遼邊境設置平虜寨,1005年改名為肅寧城(今肅寧縣)。地名的變化反映出澶淵之盟簽訂后(

)A.契丹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B.北宋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C.北宋政府希望邊境安定 D.歲幣對北宋財政造成負擔22.北宋與遼、西夏既發生對峙戰爭,又一直進行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在榷場,官府和商人交換各種商品,且數量很大。這種態勢A.源于遼夏奪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遼宋夏處于長期戰爭狀態C.加深彼此了解促進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進民族23.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遼、西夏)‘送禮’……(‘送禮’)是宋朝一個致命的弱點,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禮’政策實行了一個半世紀。”對于這段文字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送禮”指的是北宋統治者繳納的歲幣以及絹帛②宋朝皇帝向兩個游牧民族“送禮”的原因是戰場上的失利,并向游牧民族稱臣③“送禮”給宋朝政府帶來了一定的財政負擔④“送禮”政策客觀上有利于邊境安定,互市貿易往來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4.學生們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搜集了以下論文。由此可知,他們研究的主題是①《泉州灣宋代海船發掘與研究》

②《宋代瓷器五大名窯藝術審美研究》③《略論宋代茶葉的生產與流通》

④《宋代農作物品種發展研究》A.精巧的手工技藝 B.繁榮的宋代經濟C.繁盛的商品貿易 D.發達的農業生產25.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曾這樣評價宋朝:“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然而文化的輝煌卻難以掩飾北宋時期屈辱的民族關系,滅亡北宋王朝的少數民族是(

)A.契丹族 B.黨項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二、辨析改錯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10分。26.根據玄奘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27.武則天采取各種措施發展經濟,史稱貞觀遺風,為唐朝全盛到來奠定基礎。28.隋朝大運河以長安為中心,南北連接余杭與涿郡,加強了南北之間的交流。29.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畫落筆雄勁,風格奔放,《送子天王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30.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明朝時最后完成。(

)三、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8分。31.古代詩詞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能夠幫助我們多角度地認識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唐)李商隱《隋宮》材料二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唐)皮日休《汴河懷古》材料三

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唐)羅隱《煬帝陵》材料四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唐)杜甫《憶昔》材料五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唐)杜甫《無家別》(1)以上三則材料都反映了我國古代哪位“君王”的事?據材料一二,分析這位“君王”落得材料三下場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四詩中描述的是哪一個著名的盛世?當時的統治者是誰?這一盛世展現的富庶與他采取的哪些經濟措施有關?(3)材料五中的“世亂”具體指什么史實?“世亂”給唐朝社會帶來什么危害?3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與唐朝鼓勵武夫、貴族不同,宋鼓勵士大夫。宋代治理的一大貢獻,就是通過文官官僚制完善了郡縣制。材料二:宋以來,中國的首都均建立在運河沿線,南宋更是把治理的重心置于淮河以南。運河通向南方的良港,進一步把中國的發展方向引向東南。……運河貿易和海洋貿易取代了經河西走廊出西域的陸上貿易,遂形成了以后“固中原必固江南”的局面。——以上摘編自韓毓海《龍興﹣﹣五千年的長征》材料三:兩宋都城完成了中國都城發展史上的兩個轉變,即從黃河時代向運河時代的轉變,從封閉式坊市制格局向開放式街區的轉變。……第二種轉變表現了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徹底摧毀了阻礙商品交換的里坊制的高墻壁壘,商業活動已不再受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從黃河時代到運河時代:中國古都變遷研究》請回答:(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宋代“鼓勵士大夫”的主要政策是什么?宋代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通過文官官僚制完善郡縣制”?(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分析宋代“運河貿易和海洋貿易取代了經河西走廊出西域的陸上貿易”的原因。(3)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指出兩宋都城“從封閉式坊市制格局向開放式街區的轉變”的具體表現。(4)綜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唐朝和宋朝的歷史關系?四、活動探究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2分。33.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太宗材料二

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雖然宋朝自以為是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材料三

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中原政權覆滅,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第二種是邊疆民族的強大,導致其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敵,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種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摘編自《歷史創新能力培養》(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實行了怎樣的民族政策?因此他得到了少數民族怎樣的尊重?(2)依據材料二,指出遼宋西夏時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現出怎樣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比較遼與西夏在學習漢族文化方面有哪些相同措施。(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唐、宋時期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分別屬于哪一種模式。(4)綜合以上探究內容,談談你認為當今應該如何處理好民族關系。

參考答案與解析1.C【詳解】隋唐時期政治穩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隋唐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繁榮與開放時期,出現了“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對外交往頻繁,與日本、開羅、天竺等的交往比較密切,C項正確;混亂與割據與隋唐時期特征不符,排除A項;發展與變革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B項;盛世與危機是明清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D項。故選C項。2.C【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根據材料“《曇花王朝——隋帝國的短暫與輝煌》一書(如圖)詳細介紹了這一段歷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開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現的盛世,唐玄宗在政治上任用賢能,改革官職,整頓吏治,勵精圖治,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趨于穩定,為以后經濟的發展和恢復奠定了基礎,因此與隋朝無關,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趙州橋始建于隋代,由匠師李春設計建造,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創設于隋朝時期,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大運河開鑿于隋朝時期,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3.A【詳解】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由于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力強大,文化發達,所以引起了各國對唐帝國的向往和敬仰,唐朝通過陸路、海陸積極對外交往,唐朝和亞非歐各國的友好交往達到前所未有的盛況,A項正確;政治制度領先于世界各國是唐朝對外關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況的原因,但是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發達的水陸交通路線為國家間的交往準備了條件,但是不是它繁盛的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項;統治者開明的態度也對國家關系產生積極影響,但是依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排除D項。故選A項。4.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農民用曲轅犁在農田里耕地,婦女參加騎馬、打球、射箭等活動,社會風氣兼容并蓄,充滿活力,史稱“開元盛世”,故②③④符合題意;唐太宗時,松贊干布的使者祿東贊到長安求親,故①不符合題意。故B符合題意,A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B。5.A【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是出自杜甫的《憶昔》中的詩句,描述的是唐朝開元盛世時期經濟繁榮富庶的景象,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項。6.A【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我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不是東西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A項符合題意,選擇A項;科舉制的創立,籠絡了讀書人,推動了教育的發展,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鑒真東渡,到了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7.C【詳解】根據意圖“張騫通西域”等信息可知,它們都是屬于對外交往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鑒真。8世紀中期,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經,傳播中國先進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C項正確;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排除A項;唐朝時期,文成公主入藏屬于民族交往的內容,排除B項;戚繼光抗倭發生在明朝,排除D項。故選C項。8.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指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故A不符合題意;“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贊頌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開發臺灣的歷史功績。故B不符合題意;“憶惜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描述的是唐朝“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故C不符合題意;“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意思是:重重疊疊的官門一一打開,各國使節與百官向皇帝朝拜。由此可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能夠補證唐朝中外交往,D符合題意,故選D。9.B【詳解】根據題干“唐朝時,陸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唐朝允許外商長期在中國居住、任官,長安、洛陽聚集了各國使節、商人”,這些反映出唐朝中外交往的繁盛,B項正確;題干強調對外政策,沒涉及唐朝民族政策、多彩的文學藝術,政治制度的完備,排除ACD項。故選B項。10.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隋朝創立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太宗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武則天創立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唐玄宗改革稅制和兵制,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強了軍事力量,故表格可用來說明唐朝的興盛得益于制度的創新發展,D項正確。唐朝初期發生過多次政變,皇權更替并不平穩,排除A項;選官制度的調整只能反映部分材料內容,比較片面,排除B項;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1.C【詳解】唐太宗重用賢才,虛心納諫,但在晚年卻拒絕納諫。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武則天卻耗費巨大財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統治前期出現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統治后期卻怠慢朝政、寵信奸臣,導致安史之亂爆發。從唐朝三位封建帝王身上,我們獲得的歷史認識是封建帝王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故C符合題意;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排除A;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排除B;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排除D。故選C。12.C【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結束分裂割據,統一全國是在隋文帝時期,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隋煬帝在位期間開鑿了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運河,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隋煬帝是設立進士科,按照考試成績選拔人才,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隋煬帝統治后期暴虐無道,引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13.B【詳解】根據材料“構圖方式來自于中亞地區”“其紋飾既受到薩珊(今伊朗地區)藝術的影響”可知唐朝的文化受到中亞和伊朗的影響,反映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B項正確;材料的圖示與政治制度無關,排除A項;詩歌創作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中外交流與民族關系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4.B【詳解】題干圖片唐三彩體現了唐朝的手工業中制瓷業的發展狀況;樂舞俑中的“西域人”體現了唐朝開放的社會局面,駝背上“樂舞隊”體現了唐朝藝術的繁榮狀況。圖片唐三彩騎駝載樂舞俑反映不出唐朝農業方面的信息,B符合題意,故選B。15.C【詳解】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歷史史實和歷史觀點的區別。歷史史實是指客觀發生的歷史事實,不帶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歷史觀點則是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帶有明顯的個人情感。“安史之亂使唐朝國勢從此由盛轉衰”這個選項對安史之亂的影響進行了評述,帶有明顯的個人情感,屬于歷史觀點,C項正確;“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這是一個歷史史實,描述了唐朝建立的時間和地點,沒有帶有個人情感,排除A項;“唐太宗時將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這也是一個歷史史實,描述了唐太宗時期的民族政策,沒有帶有個人情感”,排除B項;“高僧鑒真為傳授佛經東渡日本”這是一個歷史史實,描述了鑒真東渡日本的目的,沒有帶有個人情感,排除D項。故選C項。16.A【詳解】根據材料“宋朝宰相133名,科舉出身的123名。州縣長官也由文臣擔任”可知,通過科舉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擔任官員,這是宋朝時重文輕武的表現,體現文官政治的特點,故選A;君主專制、分化事權、中央集權在材料中沒有體現,C錯誤。17.C【詳解】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趙普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反映的是宋太祖采取趙普的計策削弱地方節度使的權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項正確;A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內容是削弱地方實力,排除B項;材料內容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強了皇帝的權力,排除D項。故選C項。18.C【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根據材料“宰相須用讀書人”“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設科取士,本欲得賢以共治天下”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宋朝時期重文輕武,實行文治,為此增加科舉名額、提高進士地位、讓文官擔任要職等,這與削弱相權無關,宋朝通過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與題干內容無關,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根據材料“宰相須用讀書人”“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等信息可知,宋朝時期重視文官,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根據材料“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設科取士,本欲得賢以共治天下”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宋朝時期重文輕武,實行文治,為此增加科舉名額、提高進士地位、讓文官擔任要職,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根據材料“設科取士,本欲得賢以共治天下”等信息可知,在宋朝重文輕武政策下,增加科舉名額提高進士地位,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19.C【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吏治、兵權、財賦三項,脫離了地方軍權(藩鎮)之分割,而統一到中央來”并結合所學可知,宋太祖派文臣擔任地方州縣的長官,設置通判,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軍隊的調動;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取消節度使收稅權力,因此可得出這是錢穆先生對宋朝政治變革的評價,C項正確;秦朝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設郡縣,排除A項;唐朝在中央采用三省六部制,排除B項;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在中央,朱元璋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排除D項。故選C項。20.A【詳解】根據題干可知,從《契丹的興起》中可以獲知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或遼政權;從《陳橋兵變》中可得知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的史實,從《遼、西夏、宋的戰與和》中可知北宋與遼政權、黨項族首領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權的戰與和,因此可以確立他的論文的主題是北宋時期的民族政權并立,A項正確;北宋時期同時存在的還有契丹與西夏政權,國家處于政權并立狀態,而不是統一,排除B項;《遼、西夏、宋的戰與和》中所涉及的是民族政權間的戰爭與議和,體現不出民族政權的繁榮,排除C項;題干只涉及漢族、契丹族與黨項族三個民族政權之間的戰與和,體現不出整個中華大家庭的團圓,排除D項。故選A項。21.C【詳解】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在河間縣西置平虜寨,平者,平定也,虜意為俘虜,意在表達對遼作戰獲勝的信心。澶淵之盟簽訂之后,宋真宗于景德二年(1005年)改為肅寧城(今肅寧鎮),系取靖寧地方之意為名,所以地名的變化體現了北宋希望邊境安定,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契丹經濟文化發展的狀況,排除A項;北宋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是為了限制武將的權力,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歲幣以及對北宋造成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22.C【詳解】根據“一直進行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在榷場,官府和商人交換各種商品,且數量很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交往,這種態勢有利于加深彼此了解促進民族交融,C符合題意;材料反映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商業往來,與“遼夏奪取宋朝土地人口”無關,A排除;商業間的往來沒有使遼宋夏處于長期戰爭狀態,B排除;材料沒有體現落后民族征服先進民族,D排除。故選擇C。23.A【詳解】據材料“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遼、西夏)‘送禮’,……(‘送禮’)是宋朝一個致命的弱點,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禮’政策實行了一個半世紀。”可知,這是對宋遼以及宋和西夏議和的描述。①“送禮”指的是北宋統治者繳納的歲幣以及絹帛,符合題意;②宋朝皇帝向兩個游牧民族“送禮”的原因是戰場上的失利,但遼宋約為兄弟之國,②不符合題意;③“送禮”給宋朝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負擔,符合題意;④“送禮”政策客觀上有利于邊境安定,互市貿易往來,④符合題意。所以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24.B【詳解】《泉州灣宋代海船發掘與研究》反映的是宋代的造船業和對外貿易,《宋代瓷器五大名窯藝術審美研究》反映的是宋代的制瓷業,《略論宋代茶葉的生產與流通》反映的是宋代的茶葉的發展,《宋代農作物品種發展研究》反映的是宋代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體現的是繁榮的宋代經濟,B正確,ACD排除。故選B。25.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期是一個政權并立的時期,存在的少數民族政權主要有契丹族建立的遼政權,黨項族建立的西夏政權,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權,公元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滅掉北宋,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滅亡北宋王朝的少數民族是女真族,而不是契丹族、黨項族、蒙古族,排除ABD項。故選C項。26.正確【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根據玄奘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題干說法正確。27.正確【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唐高宗去世后,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統治時期,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這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本題正確。28.錯誤長安改為洛陽【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過浙東運河延伸至會稽(今紹興)、寧波,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加強了南北之間的交流,因此題干所述為錯誤,應把題干中長安改為洛陽。29.錯誤;閻立本改為吳道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送子天王圖》是唐代吳道子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創作紙本墨筆畫,因此題干所述為錯誤,應把題干中閻立本改為吳道子。30.錯誤【詳解】從唐朝中后期起,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到南宋時期,我國實現經濟重心南移。故判斷為錯誤。31.(1)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縱情享樂,奢侈無度。(2)開元盛世;唐玄宗;措施:發展經濟,改革稅制。(3)安史之亂。危害: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逐漸形成藩鎮割據局面;【詳解】(1)君王:根據材料“李商隱《隋宮》”“皮日休《汴河懷古》”“羅隱《煬帝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詩句描寫的都是隋煬帝的相關史實。原因:根據材料三“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隋煬帝死后,被葬在揚州西北的雷塘,隋煬帝落得如此下場的原因是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縱情享樂,奢侈無度。連年大興土木,多次發動對外戰爭,不惜民力,酷虐殘暴,引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各地地方長官和一些割據勢力也乘亂紛紛起兵,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2)盛世:根據材料四“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開元盛世。統治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開元盛世的開創者是唐玄宗。措施: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當宰相,重視地方吏治,把中央優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職,并親自考核縣令政績,還注意節儉,發展經濟,改革稅制。這些改革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3)史實:據材料“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亂世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可知,材料反映了天寶年間遭逢亂世,鄉親四處逃難,田園房屋荒廢,蒿藜叢生,滿目寂寞凄涼的景象。“世亂”指的是安史之亂。危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生產大受摧殘,田地大量荒蕪,人民流離失所,許多州縣成為廢墟。唐朝的國勢從此由強盛轉向衰落,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32.(1)政策:重文輕武;措施: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設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權;頻繁調動州縣長官,知州三年一換;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寫出兩點即可)(2)政治上:宋朝與西北、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對峙,戰爭沖突不斷,缺乏安定的社會環境。經濟上:經濟重心南移,南方地區出現了重要的商貿港口。科技上:北宋末年起,指南針應用于航海;造船業水平高。(3)表現:街道宅巷之內到處可以開設店鋪;經商時間不再受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4)由唐至宋,中國社會發展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都有重大轉變。(或宋朝是唐朝的繼承和發展。)【詳解】(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可知,宋代“鼓勵士大夫”的主要政策是重文輕武。宋代采取來“通過文官官僚制完善郡縣制的具體措施有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設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權;頻繁調動州縣長官,知州三年一換;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2)據材料二“宋以來,中國的首都均建立在運河沿線,南宋更是把治理的重心置于淮河以南。運河通向南方的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