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2023–2024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監測試題七年級歷史注意事項:1.你拿到的試卷滿分為100分,歷史考試時間共60分鐘。2.本試卷包括“試題卷”和“答題卷”兩部分,“試題卷”共4頁,“答題卷”共2頁。請務必在“答題卷”上答題,在“試題卷”上答題是無效的。3.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卷”交回。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唐)杜佑《通典》記載:“西通河洛,南達江淮……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材料反映大運河的開通(
)A.鞏固了隋王朝的統治 B.有利于中外經濟往來C.加強了南北地區聯系 D.維護了社會秩序安定2.有同學推測如圖這枚吉語花錢(鑄有吉祥詞語,不流通)的出現不早于隋唐時期。以下可作為依據的是(
)A.工匠開始掌握青銅冶煉技術 B.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科舉制C.中央政府統一鑄造了五銖錢 D.這枚錢幣采用圓形方孔形制3.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飽而身斃。”這表明,唐太宗深知治國理政需要(
)A.知人善任,虛懷納諫 B.以民為本,政得其民C.發展生產,改革兵制 D.選賢任能,整頓吏治4.“以姚崇、宋璟為相,廓清武后則天以來之積弊,勵精圖治,至民夜戶不閉,道不拾遺。遂達臻全盛。”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
)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貞觀遺風 D.開元盛世5.“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山田枯旱湖田澇,惟此豐兇歲歲均。”這些詩句描寫的工具是(
)A. B.C. D.6.唐朝時期,拔河在宮廷和民間都大受追捧,一些婦女也喜好,參與人數規模空前,競爭氣氛極其濃烈。這體現出唐朝(
)A.開放的社會風氣 B.開明的民族政策C.多彩的文學藝術 D.頻繁的中外交流7.907年,空前強大的唐王朝壽終正寢,其滅亡的標志是(
)A.開元盛世的結束 B.安史之亂的平定C.黃巢起義的爆發 D.后梁政權的建立8.北宋時期,統治者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武將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其目的在于(
)A.推動教育發展,促進文化繁榮 B.節約軍費開支,減輕百姓負擔C.防止武將跋扈,避免政局動蕩 D.減少矛盾沖突,緩和民族關系9.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熙寧變法。其中,加強對農村的統治,維護農村社會治安,建立全國性的軍事儲備的措施是(
)A.農田水利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稅法 D.保甲法10.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喚醒南宋都城記憶的是(
)A.千古宋城,夢回臨安 B.繁華汴水,精彩開封C.六朝古都,金陵風韻 D.秦俑故鄉,絲路源頭11.如圖為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宋代定窯孩兒枕。線條柔和流暢,細部刻畫極為生動傳神,是文物中的珍品。這件文物最能說明(
)A.宋代農業生產技術發展 B.宋代手工業的水平高超C.宋代中外交流兼容并包 D.宋代民族之間交際頻繁12.如圖是某同學制作的中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空白框①②③④處應分別(
)①?商?西周
②?戰國?秦?漢?
③?兩晉??
④?明?清A.夏、春秋、三國、元 B.隋、春秋、東周、宋C.夏、東周、唐、西夏 D.夏、春秋、隋、元13.《元史》記載:“宣政院——掌釋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這表明(
)A.宣政院掌管全國的行政和宗教事務B.元朝設置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C.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D.元朝設立統一的邊疆地區管理機構14.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
)A.宣政院 B.澎湖巡檢司 C.駐藏大臣 D.臺灣府15.在元代遼陽行省,黑龍江口的奴爾干城是當時東北邊疆的重要城鎮,來到這里的大批漢人、蒙古人,與當地的女真等各族人民共同開發了黑龍江下游地區。這說明(
)A.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 B.元朝水陸交通十分便利C.元朝的疆域空前遼闊 D.民族交融推動邊疆發展二、辨析改錯(本大題共3小題,9分)16.分裂違背歷史潮流,統一是人心所向。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正確”;錯誤的打”錯誤”,并加以改正。(1)589年,隋朝滅掉南方的梁朝,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政權分立的局面。(2)南宋建立后采用“先南后北”的方針,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3)1279年,鮮卑族建立的元朝完成了統一、再次實現全國范圍的大一統。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3小題,共46分)17.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
唐王朝明確提出“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原則,對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首領“示之以禮”……唐朝加強了對四方民族的優待、冊封、和親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實施。——孫懿《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過程》(1)根據材料一、寫出唐朝對少數民族的管理原則。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出體現該原則的史實兩例。材料二
簽訂這一盟約后,遼宋維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由于雙方關系惡化,宋朝封閉了榷場,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與布匹等物資無法獲得,要求停戰求和、與宋重開互市的愿望日益強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貴族官員皆以學習漢文化為榮。——《中國民族史綱要》(2)指出材料二中“這一盟約”的名稱,分析“榷場”設立的作用。材料三
北魏、遼、金能用漢法,歷年最多,其他不能實用漢法,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元)許衡《時務五事》(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忽必烈時代“用漢法”的表現,綜合以上材料,談一談你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認識。18.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
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一大發明。這種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為公卿,可以參政的機會。于是有政治上社會對流的可能性。——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材料一中“這種制度”正式確立的標志是什么?根據材料一、概括“這種制度”的進步作用。材料二
換言之,漢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而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掌于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凡事經各部門之會議而決定。——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2)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結合材料二概括該制度的特征。材料三
宋代面臨著來自內部與周邊的諸多新問題、新挑戰,并不是古代史上國勢最強勁的時期;但它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獨到建樹,它對于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與牽動,使其無愧為歷史上文明昌盛的輝煌階段。——摘編自鄧小南《宋朝歷史再認識》(3)結合所學,闡釋宋朝“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獨到建樹”。(4)綜合以上材料,指出其反映的制度的共同作用。19.閱讀《宋代經濟的發展》示意圖,完成相關問題。(1)圖中A處位于省,這里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B處是江西省,為當時我國業中心。C處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在這里設立管理海外貿易。(2)結合示意圖及所學,概括宋代海路貿易繁榮的主要原因。(3)綜合以上材料,談談其對當今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益啟示。
參考答案與解析1.C【詳解】根據材料“西通河洛,南達江淮……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表明大運河溝通了南北,促進了南北經濟的發展,成為貫通南北水路的大動脈,C項正確;大運河的修建勞民傷財,沒有達到鞏固了隋王朝的統治的目的,排除A項;材料反映大運河溝通了南北經濟,沒有反映有利于中外經濟往來,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經濟方面的聯系,沒有體現維護了社會秩序安定,排除D項。故選C項。2.B【詳解】根據材料錢幣的文字“狀元及第”結合所學可知,狀元是科舉考試中,殿試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因此材料可作為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科舉制,B項正確;商周時期工匠已經開始掌握青銅冶煉技術,排除A項;中央政府統一鑄造了五銖錢是漢朝開始的,排除C項;用圓形方孔形制不能證明這是隋唐時期的錢幣,從秦朝開始就是圓形方孔制,排除D項。故選B項。3.B【詳解】根據題干材料“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這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國理念是以民為本,重視民生,B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民本思想,未涉及知人善任,虛懷納諫,排除A項;發展生產,改革兵制強調重視農業和軍事,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C項;選賢任能,整頓吏治屬于用人與政治措施,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項。故選B項。4.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即位以后,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在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號為“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因此材料中體現的這段時期為開元盛世,D項正確;文景之治出現在西漢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排除A項;貞觀之治是對唐太宗統治的評價,排除B項;貞觀遺風是對武則天統治的評價,排除C項。故選D項。5.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山田枯旱湖田澇,惟此豐兇歲歲均”可知,這是灌溉工具,而且不需要人力,結合所學可知,筒車是利用水力進行灌的工具,C項正確;秧馬是宋朝時期使用的水稻插秧工具,排除A項;曲轅犁是唐朝時期發明的耕作工具,排除B項;耬車是西漢時期出現的播種工具,排除D項。故選C項。6.A【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唐朝時期,拔河在宮廷和民間都大受追捧,一些婦女也喜好,參與人數規模空前,競爭氣氛極其濃烈。”可知,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婦女可以參與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尚武風氣盛行。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說明唐朝時形成了開放積極向上兼容并包的社會風氣,A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唐朝社會風氣發放,未涉及開明的民族政策,排除B項;題干主要強調唐朝社會風氣發放,未體現多彩的文學藝術,排除C項;題干主要強調唐朝社會風氣發放,未闡釋頻繁的中外交流,排除D項。故選A項。7.D【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D項正確;開元盛世結束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排除A項;安史之亂的平定時間是763年,排除B項;黃巢起義的爆發是875年,排除C項。故選D項。8.C【詳解】根據材料“統治者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武將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可知,武將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嚴重束縛了統軍的指揮權,目的在于克服五代以來的武將專權的弊端,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將跋扈,與教育文化無關,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將跋扈,與“節約軍費開支,減輕百姓負擔”無關,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將跋扈,與“減少矛盾沖突,緩和民族關系”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9.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將鄉村民戶加以編制,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閑時集中接受軍事訓練,加強對人民的控制,穩定統治秩序,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得出加強對農村的統治,維護農村社會治安,建立全國性的軍事儲備的措施是保甲法,D項正確;農田水利法是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發展,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募役法是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方田均稅法是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征稅,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0.A【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北宋滅亡后,宋高宗趙構在江南重建宋朝,史稱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千古宋城,夢回臨安”與之相符,A項正確;“繁華汴水,精彩開封”對應的是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六朝古都,金陵風韻)對應的是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等六朝的古都南京(古稱金陵、建康等),“秦俑故鄉,絲路源頭”對應的是秦朝都城咸陽、西漢都城長安(西安),排除BCD項。故選A項。11.B【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宋朝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輝煌時代。河北定窯、河南汝窯等地燒制的瓷器,給人以別致的美感。宋代定窯孩兒枕線條柔和流暢,細部刻畫極為生動傳神,是文物中的珍品。這件文物最能說明宋代手工業的水平高超,B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手工業,不是農業,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宋朝國內手工業的發展,與中外交流無關,排除C項;手工業技術的高潮未體現民族之間的交際頻繁,排除D項。故選B項。12.A【詳解】結合所學可知,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約公元前1600年,夏朝被商湯所滅。從而得出①為夏;西周滅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從而得出②為春秋;東漢滅亡后,我國進入三國時期。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三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從而得出③為三國;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1368年,明朝滅亡元朝,從而得出④為元,A項正確;商朝之前是夏朝,不是隋朝,排除B項;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排除CD項。故選A項。13.C【詳解】根據材料“宣政院——掌釋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可知,元朝政府在中央設置宣政院,管理全國佛教事務和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所以表明了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C項正確;宣政院不掌管全國的行政,排除A項;宣政院不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排除B項;宣政院不能說明元朝設立統一的邊疆地區管理機構,排除D項。故選C項。14.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B項正確;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排除A項;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排除C項;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因清朝晚于元朝,排除D項。故選B項。15.D【詳解】根據材料中內容“在元代遼陽行省,黑龍江口的奴爾干城是當時東北邊疆的重要城鎮,來到這里的大批漢人、蒙古人,與當地的女真等各族人民共同開發了黑龍江下游地區”可知,元朝時期在地方推行行省制,民族交往頻繁,推動邊疆發展,D項正確;材料強調行省制對邊疆開發的影響,無法體現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項;元朝水陸交通十分便利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行省制的影響,元朝的疆域空前遼闊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故選D項。16.(1)錯誤;“梁朝”改為“陳朝”(2)錯誤;“南宋”改為“北宋”(3)錯誤;“鮮卑族”改為“蒙古族”【詳解】(1)根據所學可知,589年,隋朝滅掉南方的陳朝,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政權分立的局面。故原題錯誤,將“梁朝”改為“陳朝”。(2)根據所學可知,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以開封為都城,建立政權,史稱北宋。宋太祖和他的后繼者,先南后北,陸續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故原題錯誤,將“南宋”改為“北宋”。(3)根據所學可知,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朝(蒙古族建立的政權)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故原題錯誤,將“鮮卑族”改為“蒙古族”。17.(1)管理原則:“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史實:文成公主入藏,西北各部首領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2)澶淵之盟;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3)推行中原王朝的各種制度與文化,重視農桑。(言之成理亦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交往、交流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優勢,使中華民族成為具有強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創造力的偉大民族等。(任答一點即可)【詳解】(1)管理原則:根據材料“唐王朝明確提出‘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原則”可知“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列舉:根據材料“唐朝加強了對四方民族的優待、冊封、和親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實施”并結合唐朝民族關系相關史實可知為文成公主入藏,西北各部首領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2)名稱:根據材料“簽訂這一盟約后,遼宋維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可知澶淵之盟;作用:根據材料“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與布匹等物資無法獲得,要求停戰求和、與宋重開互市的愿望日益強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貴族官員皆以學習漢文化為榮”可知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3)表現:結合所學元朝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的表現可知為推行中原王朝的各種制度與文化,重視農桑。認識:結合古代中國民族交往與交融可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交往、交流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優勢,使中華民族成為具有強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創造力的偉大民族等。18.(1)進士科的創立;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2)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相互制約。(3)突出成就:造船業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詞的發展等。(言之成理亦可)獨到建樹:以分化事權的方法削弱相權;設置通判分知州權力;設轉運使將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實施強干弱枝的軍事策略。(言之成理亦可)(4)加強中央集權,強化皇權。【詳解】(1)標志:根據材料一“這種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為公卿,可以參政的機會。于是有政治上社會對流的可能性。”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科舉制度。隋煬帝時期設置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誕生。作用:根據材料一“這種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為公卿,可以參政的機會。”可知,科舉制度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根據材料一“于是有政治上社會對流的可能性。”可知,科舉制度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2)制度:根據材料二“而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掌于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凡事經各部門之會議而決定。”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分化了相權,實行三省六部制。特征:根據材料二“把相權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醫療護理在養老機構中的應用實例
- 透析室考試試題及答案
- 新能源汽車的法規變動影響分析試題及答案
- 辯證思考2025年建筑施工安全考試試題及答案
- 融創員工試題分析及答案
- 軋輥機床設備試題及答案
- 計劃人群測試題及答案
- 遙感職位面試題及答案
- 超星衛生法試題及答案
- 文淵中學招生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中考語文二輪復習:散文閱讀 專題練習題(含答案)
- 高校宿管培訓
- 2025屆新高考教學教研聯盟高三第二次聯考政治試題及答案
- 賭博酒駕警示教育
- 產業園物業管理實施方案
- 管理學基礎-形考任務三-國開-參考資料
- 梁曉聲母親測試題及答案
- 企業會計人員勞動合同模板2025
- 浙江省腫瘤醫院醫療廢物暫存間環保設施提升改造項目報告表
- 敬老院安全培訓課件
- 《加拉帕戈斯群島》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