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河南省駐馬店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河南省駐馬店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河南省駐馬店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河南省駐馬店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河南省駐馬店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荀子·儒效》言,君子“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這既是對封邦建國時代士大夫社會責任的描述,也是對郡縣制時代“賢人”社會角色的設計。盡管先秦諸子對“賢人”的闡釋各有不同,但大都認為“賢人”具有公共精神,倡導公德、謹遵私德,能夠在地方社會與朝堂政治中處理公共事務。借由“賢人”的活動,朝廷與地方、城市與鄉村等不同場域的政情得以通達、資源得以調配,地方社會由此得到善治,超越地方之上的國家體制也能得以良好運行。在通行的歷史敘述中,先秦社會被看作是以血緣宗法關系締結而成的社會,但近來的研究卻揭示,從商周之際開始,同一個基層社會中常常會聚集兩個或更多的族,因而族名與地名出現了分離。這意味著,在以血緣為基礎凝聚的宗族社會之外,還存在著以地緣關系為紐帶的鄉黨社會。《逸周書·大聚》描繪了這一社會的面貌:“以鄉為閭,禍災相恤,資喪比服。五戶為伍,以首為長;十夫為什,以年為長;合同立教,以威為長;合旅同親,以敬為長;飲食相約,興彈相庸,耦耕俱耘。男女有婚,墳墓相連,民乃有親。”基層社會以什、伍為單位組織起來,什、伍的負責人由年長者出任。在鄉閭之內,則由有威望者進行教化。在宗族內,則由受人尊敬的宗子主持事務。基層社會的生產、生活、婚姻、喪葬等事宜便處于年長者、有威望者與宗族宗子的共同領導之下。其中,年歲與宗法關系是由人的自然性與所在社會網絡中的位置決定的,這些都是客觀標準,唯有威望是由人的內在德行與外在影響力共同決定的,隱含著人的主觀能動性。或許可以說,從商周之際開始,地方社會便已形成選賢任能的推舉機制,從價值維度維系著社會運轉。德與能,成為舉賢的最主要標準。以往認為經由戰國變法,地方社會被改造為郡縣制下的基層社會,原本的社會組織及附著其上的觀念遭到了壓制,但依據新出的秦代法律文獻,地方社會中的賢人君子仍然具有較高的制度身份,并與秦制相融合。秦律以“君子”指稱縣域范圍內的地方領袖,《置吏律》規定“君子”可以令史的身份代行“官嗇夫”的職權;“君子”之子也具有候選縣佐的資格。除具有候補官吏的權力外,“君子”還被《徭律》規定負有組織徭役的責任。漢代沿襲秦制,在縣、鄉“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眾為善,置以為三老”(《漢書·高祖紀上》)。“三老”并非官吏,但卻與官吏一樣需要被任命。在尊儒政策的引導之下,一些強宗大族子弟已經開始以通經的途徑來入仕。東漢時期,各地強宗豪族中均有一部分完成了向文化家族的轉變。出身貧寒的士人,在政治上發跡后也會在地方上經營產業,發展成強宗大族。兩漢時期強宗豪右的士人化與士人的強宗豪右化,在地方社會中形成了新的鄉賢階層。具有儒學面貌的世家大族獲得民眾輿論的支持,他們通過對社會正義的認同而結成“清流”勢力,將兼并土地、役使鄉民的強宗豪右稱作“濁流”。所謂“清”,即以道德自詡,既克服自身的私欲,也維系地方社會的運轉。《四民月令》就清楚地記述了他們在不同時令所具有的任務。比如三月時,去年的糧食已經消耗殆盡,世家大族便有賑濟的義務。在農事還不繁忙的季節,需要組織鄉民修建溝瀆,葺治墻屋,修繕門戶,警設守備,以抵御在春季剽掠的寇盜。九月時,為了迎接秋收,便組織鄉民治場圃、涂囷倉,修竇窖、繕五兵,習戰射,以防備寇盜;慰問九族中的孤、寡、老、病者,予以救助。十月時,五谷豐登,開始準備儲藏物資,并組織宗族幫助貧病的宗人。南北朝后期至隋唐,南北士族都逐步喪失了地方社會的根基。在均田制、租庸調制的頒行下,唐代的政權力量下沉到地方社會,新興地主階層出現,寒門士子在文化領域崛起并借由文教事業成為鄉賢中的重要一類。地方社會的教育兼具文化普及與科舉備考的意義,培育了通過科舉制度獲得功名的士紳階層。士紳與官僚層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他們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參與者,既協助官府進行稅收、徭役的征發,治安的維護,也將地方民情通過官方渠道向上層傳達,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摘編自李磊《古時鄉賢的推舉方式與作用的發揮》)材料二:(第四篇差序格局)在我看來,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第八篇禮治秩序)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禮是社會公認合適的行為規范。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在鄉土社會中,傳統的重要性比現代社會更甚,那是因為在鄉土社會里傳統的效力更大。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在這種不分秦漢、代代如是的環境里,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經驗。前人所用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盡可抄襲來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經過前代生活中證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堯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郡縣制時代,“賢人”從屬于士大夫群體,承擔著采取更好的措施改善政治與風俗的社會責任。B.郡縣制建立以后,“君子”等鄉賢仍擁有制度性身份,地方社會的內部運行機制還在發揮作用。C.鄉賢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基層體制設置的“三老”等,另一類是選官制度下形成的士人群體。D.鄉土社會的社會格局以“己”為中心,有遠近、親疏的差別,不像西洋社會的格局那樣界限鮮明。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宗族社會和鄉黨社會并存的特點,決定了年歲、威望與宗法關系是產生基層社會領袖時應當考慮的條件。B.為獲得民眾輿論支持,世家大族在不同的時令承擔了維系地方社會運轉的多種任務,結成了“清流”勢力。C.從東漢到隋唐,士人在地方社會中發揮著傳承文化、指導社會生活、溝通社會與政府的作用。D.在鄉土社會中,傳統的效力大,生活在鄉土社會的人比現代社會的人更重視傳統,維護傳統。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先總說鄉賢在地方社會發揮的作用,再以時間為序,層層深入地闡釋不同朝代鄉賢的推舉方式。B.《逸周書·大聚》作為例證,真實描繪了先秦宗法社會的面貌,顯示了血緣關系在其中起到的凝聚作用。C.說明中國鄉土社會的格局時,材料二使用了比喻論證,選取柴捆、水波為喻體,有著鮮明的鄉土氣息。D.兩則材料都借助重要概念展開,并闡釋其含義,如“賢人”“君子”“三老”“清流”“濁流”“禮治”等。4.鄉黨社會的結構特點可以歸納為“差序格局”。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5.在推動新農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如何發揮新時代鄉賢的有益力量?請綜合兩則材料內容,提出建議。【答案】1.A2.B3.C4.①鄉黨社會以地緣關系為聯結紐帶,每個人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判斷他們是否為同一鄉黨圈子的重要參照。②以每個人為中心,向外不斷延伸,和同一地理范圍內的他人在生產、生活、婚姻、喪葬等活動中產生多種人際關系。③在鄉黨社會中,地理位置近的人通常關系更為親近。5.①鼓勵新時代鄉賢積極參與鄉村事務,實施教化。②充分發揮鄉賢上傳下達的作用,幫助管理部門改進措施。③以地緣和鄉情為紐帶,積極爭取新時代鄉賢對家鄉的支持和反哺。④鼓勵新時代鄉賢弘揚傳統鄉賢的思想、精神及其先進事跡,傳承鄉土歷史文化。【解析】【導語】本文探討了中國古代鄉賢在地方社會中的角色與作用,從先秦到隋唐,鄉賢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推舉方式和社會功能發生了變化。材料一通過歷史文獻揭示了鄉賢在地方治理中的重要性,強調了德與能作為選賢標準的持續影響。材料二則從社會結構和禮治秩序的角度,分析了鄉土社會的獨特性,指出傳統在維系社會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兩則材料共同展現了鄉賢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多重功能及其對現代鄉村治理的啟示。【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賢人’從屬于士大夫群體”錯誤。根據材料一“《荀子·儒效》言,君子‘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這既是對封邦建國時代士大夫社會責任的描述,也是對郡縣制時代‘賢人’社會角色的設計”可知,這句話說明,“賢人”在郡縣制時代承擔著改善政治與風俗的社會責任,但并沒有明確指出“賢人”從屬于士大夫群體。實際上,“賢人”在郡縣制時代更多是作為一種社會角色存在,而非單純從屬于士大夫群體。故選A。【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B.“為獲得民眾輿論支持……結成‘清流’勢力”錯誤。根據“具有儒學面貌的世家大族獲得民眾輿論的支持,他們通過對社會正義的認同而結成‘清流’勢力……《四民月令》就清楚地記述了他們在不同時令所具有的任務”可知,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世家大族并非“為獲得民眾輿論支持”才去承擔維系地方社會運轉的任務,而是他們本身就在承擔這些任務,并且因此獲得了民眾輿論的支持。同時,他們結成“清流”勢力,是基于對社會正義的認同,而非僅僅為了獲得民眾支持。故選B。【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層層深入”錯誤。材料一實際上是按照時間順序,從先秦到隋唐,依次介紹了鄉賢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角色、地位以及與國家治理的關系。B.“顯示了血緣關系在其中起到的凝聚作用”錯誤。根據材料一“近來的研究揭示……鄉黨社會……以地緣關系為紐帶……什、伍的負責人由年長者出任……由有威望者進行教化”可知,《逸周書·大聚》作為例證,真實描繪了先秦宗法社會的面貌,但其重點在于揭示先秦時期地方社會中以地緣關系為紐帶的鄉黨社會的存在,而非僅僅顯示血緣關系的凝聚作用。D.“兩則材料都借助重要概念展開,并闡釋其含義”錯誤。材料一確實借助了“賢人”“君子”“三老”“清流”“濁流”等概念展開論述,但材料二主要圍繞“差序格局”“禮治秩序”等概念展開,沒有對“賢人”“君子”等概念進行闡釋。故選C。【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本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的能力。①地緣紐帶與差序格局的對應性:材料一明確指出鄉黨社會是以地緣關系為紐帶的(“以地緣關系為紐帶的鄉黨社會”),而材料二的差序格局強調以個人為中心向外擴展的社會網絡。答案中的第一點將鄉黨社會的聯結方式與差序格局的“地理位置”標準對應,體現了差序格局中“圈層范圍由地理空間界定”的特點。如《逸周書·大聚》描述的“五戶為伍”“十夫為什”等組織單位,正是以地緣劃分關系親疏的實證。②多重人際關系的差序延展:材料一詳述了鄉黨社會通過生產(“耦耕俱耘”)、生活(“飲食相約”)、婚姻(“男女有婚”)、喪葬(“資喪比服”)等活動形成的復雜關系網絡。這與差序格局中“每個人在不同場景動用不同圈子”的特征相契合。答案第二點通過列舉具體活動類型,揭示鄉黨社會的人際關系具有差序格局“動態延展性”,同屬地緣圈層者,因具體事務不同形成多樣化的臨時性聯結。③地緣親疏與禮治傳統的互構:材料一強調“墳墓相連,民乃有親”的地緣認同,材料二則指出鄉土社會的“安土重遷”特性。答案第三點將地理距離與關系親密度直接關聯,暗含了差序格局與禮治秩序的深層互動:地緣鄰近者因共享傳統禮俗(如《四民月令》記載的賑濟、修繕等集體行動),在禮治規范下形成穩定的親近關系。這種“近者愈親”的現象,正是差序格局中“波紋推及范圍決定關系強度”的體現。【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問題,提出見解的能力。①根據材料一“在鄉閭之內,則由有威望者進行教化”“兩漢時期強宗豪右的士人化與士人的強宗豪右化,在地方社會中形成了新的鄉賢階層……既克服自身的私欲,也維系地方社會的運轉”可知,古代鄉賢在地方社會中承擔著教化和維系社會運轉的職責,新時代鄉賢也可以借鑒這一傳統,積極參與鄉村事務,對鄉村民眾進行教化,促進鄉村良好風氣的形成和社會秩序的穩定。②根據材料一“士紳與官僚層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他們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參與者,既協助官府進行稅收、徭役的征發,治安的維護,也將地方民情通過官方渠道向上層傳達,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可知,新時代鄉賢可以像古代士紳一樣,一方面協助管理部門開展鄉村工作,另一方面將鄉村的實際情況和民眾的需求反饋給管理部門,幫助管理部門制定更符合鄉村實際的政策和措施。③根據材料一“從商周之際開始,同一個基層社會中常常會聚集兩個或更多族,因而族名與地名出現了分離。這意味著,在以血緣為基礎凝聚的宗族社會之外,還存在著以地緣關系為紐帶的鄉黨社會”可知,地緣關系是鄉賢與家鄉聯系的重要紐帶,新時代可以利用這種地緣和鄉情,激發鄉賢對家鄉的情感和責任感,吸引他們為家鄉的建設提供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實現對家鄉的反哺。④結合材料一整體內容,古代鄉賢具有公共精神,倡導公德、謹遵私德,在地方社會的善治和國家體制的良好運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代鄉賢可以傳承和弘揚這些傳統鄉賢的思想和精神,通過講述他們的先進事跡,傳承鄉土歷史文化,增強鄉村民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兵敗赤壁(節選)易中天奪取荊州,可以說順利得無法想象。秋高氣爽,曹操的心情也好到極點。三層樓的巨大樓船行駛在江中,曹操站在船頭,任江風吹開袍子。“好風好景好日頭,誰愿賦詩一首?”曹操興致勃勃。賦詩一首?丞相面前,哪敢!眾人面面相覷。曹操拔劍出鞘:“諸君聽孤吟詩!”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一邊吟唱一邊舞劍,舞到酣暢淋漓時收劍入鞘,然后喊道:“好風好景好日頭,解衣盤礴可也!”說完,他開始脫衣服。眾人面面相覷,但都不敢攔著。曹操又指著前面開道的小船說:“你們猜,孤能不能游到那里?”話音剛落,他已跳進水中。所有人都緊張地看著水中,很快,他們就看見曹操站到了小船頭,雙拳高高舉起,一副挑戰的姿勢。暢游長江在“丞相威武”的歡呼聲中結束了。多數人都以為這是曹操的一時興起,賈詡卻心有戚戚焉。英雄一世的曹操,當然不肯也不會服老。但這種逞強好勝,豈非反倒說明他已深感老之將至?不難想象,他是多么希望在有生之年做完所有的事情,然后交出已經平定的天下啊!賈詡感到了悲壯,也感到了悲哀。時不我待。東征,幾乎沒有懸念。果然,回到船艙換好衣服,曹操對賈詡說:“孤要你使吳,開導一下那個孫權。”順流而下,船行的速度很快,賈詡到了柴桑。柴桑在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孫權將他的指揮所從吳縣(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轉移到這里,顯然是為了戰事。將賈詡安頓在賓館后,孫權回到了議事廳。包括魯肅在內,隨著孫權來到柴桑的官員們齊聚于此,而且傳看了帛書: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所有人臉上的表情,無不沉重。“諸君以為如何?”孫權問。“恐怕只能迎之。”迎,不是迎戰,是投降。孫權默然。他起身如廁,魯肅卻跟到了屋檐下。“子敬有話說?”孫權握住魯肅的手。“肅以為曹公當不至于此。他如果出兵,應該是只滅劉備,不征江東。難道改主意了?這文書從何而來?賈詡帶來的?”“且不管他,我們要有對策。先說眾人之議,如何?”“竊以為肅可降曹,將軍不可。魯肅降曹,無非是重來一遍鄉選里舉,一步一步地往上升,總能當到縣令郡守。將軍降曹,有何錦繡前程可圖?”當然沒有。還能再像現在這樣,南面稱孤不成?“子敬啊,公瑾該來了吧?”孫權答非所問。孫權說的公瑾,當然就是周瑜。“公瑾,要不要先聽一曲?”坐定之后,孫權問。“多謝將軍美意,還是先談國事為好。”周瑜拱手說,“將軍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將勇,正應該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何況曹操自己來送死,難道還可以降他嗎?”“公瑾這樣說,不知可有依據?”孫權問。“有,四條。”周瑜說。“愿聞其詳。”孫權說。“不遠千里而來,與我爭戰于江河湖泊之間,且曠日持久,必先安定北方,沒有后顧之憂。請問曹操是這樣嗎?”當然不是,至少馬超和韓遂在關西就不安靜。孫權點點頭。“舍鞍馬之長,用舟楫之短,爭衡于吳越,明智嗎?”不明智。孫權又點頭。“寒冬將至,人無糧,馬無草,可以持久嗎?”顯然不可以。孫權又點頭。“何況北方之人遠涉江湖,水土不服,必生疾病。”周瑜說。很好!魯肅算清了政治賬,周瑜算清了軍事賬。后來的諸葛亮也算出一筆賬:關羽和劉琦共有水軍和戰士兩萬,曹操之眾則遠來疲敝。他追劉豫州,輕騎兵一天一夜三百里,正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為兵家大忌。何況北方之人,不習水戰;投降吏民,并非心服。只要貴我雙方齊心協力,破曹操之軍必矣。“破曹之后,又當如何?”孫權問。“操必北還,如此則荊、吳強盛,鼎足之勢成矣。”孫權笑了。他看了一眼旁邊洗耳恭聽的周瑜。見周瑜微笑,知道兩人想法一致。曹操如果出兵,可并不是那些一天一夜跑了三百里的強弩之末。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劉備的態度是否堅決。至于破曹之后是否與劉備兩雄并立,三分天下,那可就由不得你諸葛亮。“老賊早就想廢漢自立,只是顧忌二袁、呂布、劉表和孤。如今諸雄已滅,只剩下孤,孤與老賊勢不兩立。”說完,孫權忽地站起來,抽刀砍斷幾角:“再有說降曹的,看看這個!”年輕一代的挑戰開始了,老家伙你知道嗎?萬里長江流進今天的湖南省境內,到了巴丘與湘水合流,就改向北行。巴丘在今岳陽市,賈詡與曹操的艦隊相遇于此。他帶來了孫權的禮物,也帶來了些消息。曹操聽了卻沒有驚訝和憤怒,只有委屈。“孤沒寫那封信。”“詡也這么認為。”“孫權說孤是老賊,那他算什么?”“蟊賊。”賈詡認真地回答。曹操不再說什么,也無話可說。這次東征,主要目的當然是要滅劉備,同時順便震懾一下孫權。沒想到這黃口小兒自己跳出來,還用偽造的恐嚇信摸清了內部的底細和忠誠度,確實不容小覷。算了,不想也罷!總不能退回江陵。賈詡正要告辭,曹操卻吟誦起《楚辭》來: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這辭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可惜現在已是冬天,不知還能見到帝子嗎?”曹操問賈詡,語氣中莫名其妙地有些傷感。“心誠則靈,說不定能見到。”賈詡只好說。(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曹操讓人賦詩、自己解衣游泳的行為出人意料,眾人不理解他的真實意圖,只能面面相覷。B.作為線索人物,賈詡串聯曹操一方和孫權一方,被曹操寄予瓦解孫權與劉備聯盟的重任。C.魯肅針對曹操的文書連番發問,孫權卻避而不答,結合下文看,應是作者有意設置的伏筆。D.長途跋涉作戰,沒有地利之便,且后方不穩,曹操的這幾個弱點周瑜和諸葛亮都看出來了。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篇的“秋高氣爽”與結尾的“已是冬天”形成對比,和曹操由愉悅到傷感的心境轉變照應。B.涉及地名時,文本常提到該地在現代地理區劃中的位置,古今對照,營造了一種歷史滄桑感。C.文本用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和肖像描寫手法,刻畫了孫權、魯肅、周瑜和諸葛亮等人的形象。D.作為歷史小說,文本語言適當保留文言色彩,更貼近人物身份與時代特點,讓讀者有代入感。8.文中兩次寫到曹操吟誦詩篇,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9.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記載,曹操當時確實給了孫權一封要“與將軍會獵于吳”的帛書。本文將這件史事改寫為孫權偽造曹操帛書,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答案】6.B7.C8.①豐富曹操形象,表現他文武兼備的特點。②借詩歌表明曹操沒有明言的志向和情感。③營造歷史場面,增添文學色彩。9.①突出孫權年輕有為、富于謀略的特點。②增加情節波瀾,使故事引人入勝。③由記錄戰爭實事轉為側重描寫戰爭背后的權謀,表現漢末英雄人物在時代裹挾下的沖突與對抗,更有宏大的歷史感。【解析】【導語】本文寫曹操得荊州后欲東征,派賈詡勸孫權,孫權用偽造帛書試探群臣,魯肅、周瑜、諸葛亮分析曹操弱點,孫權決心抗曹,賈詡回告曹操,曹操吟誦《楚辭》顯傷感,展現權謀斗爭。【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被曹操寄予瓦解孫權與劉備聯盟的重任”錯誤,從“曹操對賈詡說:‘孤要你使吳,開導一下那個孫權’”可知,曹操派賈詡使吳只是開導孫權,未提瓦解孫劉聯盟。故選B。【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用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和肖像描寫手法”錯誤,在刻畫孫權、魯肅、周瑜和諸葛亮等人時,文本主要運用了語言和心理描寫,如“‘諸君以為如何?’孫權問”“賈詡感到了悲壯,也感到了悲哀”等,但文中并沒有明顯的肖像描寫。故選C。【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①第一次曹操吟誦“神龜雖壽,猶有竟時。……壯心不已”,當時他站在船頭,拔劍出鞘自行吟誦,這一系列舉動不僅展現了曹操的文學素養,還體現出他雖已至暮年,但依然有著如詩中老驥般的豪情壯志。第二次吟誦《楚辭》,語氣中帶著傷感,與之前的豪情形成對比,展現無奈的一面,使曹操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富。②第一次所吟詩句,直接表明了曹操雖知生命有限,但仍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有所作為,這種壯志豪情借詩句得以抒發。第二次吟誦《楚辭》,從“屈原這辭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可惜現在已是冬天,不知還能見到帝子嗎?”的話語中,能感受到曹操此時內心的迷茫、無奈與傷感,這些沒有直接明說的情感,通過他所吟誦的詩歌含蓄地傳達出來。③文中引用曹操吟誦的詩篇,無論是曹操的《龜雖壽》還是屈原的《楚辭》,都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些詩詞的引用,營造出一種充滿歷史感的場面。同時,詩詞的運用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學韻味,使故事更具感染力,讓讀者更能沉浸其中。【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的作用的能力。①在原文中,孫權將賈詡安頓在賓館后,回到議事廳讓眾人傳看偽造的帛書“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并詢問眾人的看法。這一行為展現了孫權的謀略,他通過偽造帛書來試探群臣對于曹操的態度,從而摸清內部的底細和忠誠度。在與魯肅的對話中,他巧妙地引導話題,進一步了解情況,最后還果斷地抽刀砍斷幾角表明抗曹決心。這些情節都凸顯了孫權年輕有為、心思縝密、善于權謀的特點,使孫權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②將史事改寫為孫權偽造帛書,這一情節的設置為故事增添了許多波折。帛書的出現引發了群臣對于是否投降曹操的激烈討論,孫權與魯肅私下交流看法,之后周瑜到來又分析了曹操的弱點,孫權與周瑜之間的互動等情節,都圍繞著這一偽造的帛書展開。這些情節的發展使得故事不再平鋪直敘,而是充滿了懸念和沖突,增強了故事的吸引力。③原文中這一改寫,使故事的側重點從單純記錄曹操給孫權下戰書這一戰爭實事,轉變為對戰爭背后權謀斗爭的描寫。通過孫權偽造帛書這一行為,展現了漢末時期各方勢力之間的復雜關系和激烈斗爭,突出了英雄人物在時代裹挾下的沖突與對抗。這種描寫不僅使故事更具深度,也讓讀者更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和歷史的厚重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題。二、古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至于始皇,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海內愁怨,遂用潰叛。漢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文帝即位,躬修儉節,始開籍田,躬耕以勸百姓。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是后,外事四夷,內興功利,役費并興,而民去本。董仲舒說上曰:“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然后可善治也。”仲舒死后,功費愈甚,天下虛耗。哀帝即位,師丹輔政,建言:“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數巨萬,而貧弱愈困,宜略為限。”天子下其議。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請:“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公主名田縣道,及關內侯、吏民名田皆毋過三十頃。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關內侯、吏民三十人。期盡三年,犯者沒入官。”時田宅奴婢價為減賤,丁、傅用事,董賢隆貴,皆不便也。詔書且須后,遂寢不行。(摘編自《漢書·食貨志》)材料二:限田之說,董仲舒言之武帝之世,尚可行也,而不可久。師丹乃欲試之哀帝垂亡之日,卒以成王莽之妖妄,而終不可行。武帝之世可行者,去三代[注]未遠,天下怨秦之破法毒民而幸改以復古。且豪強之兼并者猶未盛,而盤據之情尚淺;然不可久者,暫行之而弱者終不能有其田,強者終不能禁其兼也。至于哀帝之世,積習已久,強者怙之,而弱者亦且安之矣;必欲限之,徒以擾之而已矣。(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五)〖備注〗指夏、商、周三代。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漢接A秦B之C敝D諸侯并E起F民失作G業H而大饑饉。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故,指緣故,與《短歌行》“但為君故”中的“故”字含義相同。B.勸,指勉勵,與荀子《勸學》標題中的“勸”字含義不同。C.卒,指最終,與《赤壁賦》“而卒莫消長也”的“卒”含義相同。D.徒,指只是,與《師說》“郯子之徒”中的“徒”含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孝公任用商鞅,廢除井田制,實行新法,為秦國的興盛奠定了基礎;到秦始皇執政時,他盤剝百姓,致使民怨沸騰。B.在漢初幾位皇帝的共同努力下,百姓生活極大改善,國家也呈現富足局面,但后來卻出現了農業受損的不好現象。C.哀帝時期,丞相、司空上奏請求對諸侯、官吏等人占有的土地規模、奴隸人數加以限制,該政策也實施了一段時間。D.董仲舒提出的限田主張,在漢武帝時期是可以施行的;可惜董仲舒去世較早,后繼無人,他的主張不能長久施行。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數巨萬,而貧弱愈困,宜略限。(2)武帝之世可行者,去三代未遠,天下怨秦之破法毒民而幸改以復古。14.師丹的限田主張為什么最終不能實施?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答案】10.DFH11.B12.D13.(1)現在連續幾代太平相承,大富豪和官吏的財產極多,但貧苦弱小的人更加貧窮,應該大略加以限制。(2)在漢武帝時期之所以可以施行,因為當時距離夏、商、周三代尚不很遠,天下人怨恨秦朝破壞古法、毒害民眾,很希望漢朝能夠改變現狀以復行古制。14.①觸犯了丁、傅、董賢等權貴的利益;②哀帝時期是漢王朝的衰落時期,皇帝的統治力量不足;③豪強大族有盤踞自守的念頭,土地兼并盛行;④底層百姓安于現狀,不想改變。【解析】【導語】兩則材料探討了古代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的歷史背景和實施難度。材料一描述了從秦到漢的土地政策變化,強調了改革的必要性和復雜性。材料二則從歷史角度分析了限田政策的可行性,指出在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結構和權力分配對政策實施的影響。兩則材料共同揭示了土地改革在歷史進程中的挑戰,反映了權力、經濟和社會結構的復雜互動。【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漢朝承接了秦朝的弊端,諸侯共同起事,百姓失掉了所從事的工作,出現大荒年。“漢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三組句子都是主謂句,句意完整,主語分別是“漢”“諸侯”“民”,各自單獨成句,故DFH三處應斷開。故選DFH。【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句意:仍以致力于根本的緣故。/只是因為您的緣故。B.錯誤。“勸”字的含義都為“勉勵”。句意:親自耕種來勉勵百姓。/勉勵學習。C.正確。句意:最終只能成就王莽的怪異荒誕。/但這最終也沒有增加或減少。D.正確。“徒”,只是/類。句意:結果只能是攪得天下不寧而已。/郯子這類人。故選B。【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可惜董仲舒去世較早,后繼無人”錯誤,原文只說“仲舒死后,功費愈甚,天下虛耗”,選項于文無據,且這不是“他的主張不能長久施行”的原因。故選D【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累世”,連續幾代;“困”,貧窮;“限”,限制。(2)“可行”,可以施行;“去”,距離;“幸”,希望。【1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①結合“時田宅奴婢價為減賤,丁、傅用事,董賢隆貴,皆不便也”可知,觸犯了丁、傅、董賢等權貴的利益;②結合“師丹乃欲試之哀帝垂亡之日……而終不可行”可知,哀帝時期是漢王朝的衰落時期,皇帝的統治力量不足;③結合“豪強之兼并者猶未盛,而盤據之情尚淺”可推知,哀帝之時,“豪強之兼并者盛,而盤據之情已深”,豪強大族有盤踞自守的念頭,土地兼并盛行;④結合“而弱者亦且安之矣”可知,底層百姓安于現狀,不想改變。參考譯文:材料一:等到秦孝公任用商鞅,破壞井田,開辟田間的通道,以耕田和作戰的賞賜作為急迫的事情,即使不是古代的方法,但仍以致力于根本的緣故,傾軋鄰近國家而雄霸諸侯。到了秦始皇的時候,竭盡天下的資金財產來奉行他的政策,還不足以滿足他的欲望。海內的人悲憤,于是開始逃離、叛亂。漢朝承接了秦朝的弊端,諸侯共同起事,百姓失掉了所從事的工作,出現大荒年。皇上于是頒布法令約束百姓,倡導節儉,減輕田租,收取十五分之一的稅。文帝即位后,親自實行節儉,開始設置籍田,親自耕種來勉勵百姓。到武帝初年的七十年間,國家沒有事變,不遭受水旱災害的話,百姓就可以人人自給家庭自足,京都和封邑的糧倉都全滿了,而且官府倉庫有了剩余的財物。這之后,在外對付四夷,在內講求功名利欲,勞役和費用一同興起,而百姓放棄本業。董仲舒勸說皇上道:“古代的井田制雖然難以突然實行,也應盡量接近古制,限制百姓以私人名義占有土地,用來補充不足,并堵住兼并的道路。減輕賦稅,減省徭役,來減輕百姓的負擔。這樣之后可以很好地加以治理。”董仲舒死后,事情的花費更加多,天下損耗空虛。哀帝即帝位,師丹輔佐政事,他建議說:“現在連續幾代太平相承,大富豪和官吏的財產極多,但貧苦弱小的人更加窮困,應該大略加以限制。”天子把他的建議下達給臣下。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請求:“諸侯王、列侯都得到國家中的以私人名義占有的土地。列侯在長安,公主在各縣以私人名義占有的土地,以及關內侯、官吏以私人名義占有的土地都不要超過三十頃。諸侯王的奴婢是二百人,列侯、公主的奴婢是一百人,關內侯、官吏的奴婢是三十人。以三年為期限,違反的沒收入官府。”當時田宅奴婢的價格因此減少降低,丁、傅當權,董賢顯貴,對他們都不利。皇帝下令暫且拖后,后來便停止沒有實行。材料二:限田之說,董仲舒在漢武帝時期提出,尚且可以施行,但不能長久施行。師丹竟然想在漢哀帝時期這種漢王朝瀕臨滅亡的時候試行這種制度,最終只能成就王莽的怪異荒誕,而終究無法行得通。在漢武帝時期之所以可以施行,是因為當時距離夏、商、周三代尚不很遠,天下人怨恨秦朝破壞古法、毒害民眾,很希望漢朝能夠改變現狀以復行古制。而且當時豪強對土地的兼并還不盛行,其盤踞自守的想法尚不強烈;然而此法之所以不能長久施行,是因為施行后,貧弱的人終究無法長久保有自己的土地,而豪強的兼并之舉終究無法被禁止。到了哀帝時期,積習已久,豪強堅持既得利益,而貧弱的人也已經安于此狀了;如果一定要限制占田數量,結果只能是攪得天下不寧而已。(二)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現代詩歌,完成小題。春〖備注〗艾青春天了龍華的桃花開了在那些夜間開了在那些血斑點點的夜間那些夜是沒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著風的那些夜聽著寡婦的咽泣而這古老的土地呀隨時都像一只饑渴的野獸舐吮著年輕人的血液頑強的人之子的血液于是經過了悠長的冬日經過了______經過了______這些血跡,斑斑的血跡在神話般的夜里在東方的深黑的夜里爆開了無數的蓓蕾點綴得江南處處是春了人問:春從何處來?我說:來自郊外的墓窟。〖備注〗《春》是現代詩人艾青于1937年4月,為紀念左聯五烈士而創作的一首新詩。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開篇寫春天到來、桃花初綻,結尾部分寫桃花盛開的春景,有布局縝密、結構嚴謹的特點。B.詩人沒有直接寫劊子手們的殘忍,而是抓住“夜”展開刻畫,影射了“桃花”盛開環境的惡劣。C.為表現革命斗爭的長期性與艱巨性,詩中橫線處依次可填入“無限困乏的期待”“冰雪的季節”。D.詩歌最后的問答看似怪誕,實際濃縮了這首詩歌的全部內涵,能夠牽引出讀者更深廣的思索。16.“桃花”在詩歌中有什么深層意蘊?請簡要分析。【答案】15.C16.①“桃花”象征革命烈士的鮮血。“桃花”開在沒有星光、刮風的夜間,實際暗指左聯五烈士的犧牲。②“桃花”爆開無數蓓蕾,傳遞春的信息,象征烈士的斑斑血跡感召著國人不斷前進,終將迎來光明和美好的社會。【解析】【導語】這首詩是現代詩人艾青于1937年4月創作的,旨在紀念左聯五烈士。詩歌通過描繪春天的到來和桃花的盛開,象征革命烈士的鮮血化作春天的希望,表達了對革命斗爭的艱辛與不屈精神的謳歌。【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詩中橫線處依次可填入‘無限困乏的期待’‘冰雪的季節’”錯誤。從詩歌邏輯和情感表達角度分析,“悠長的冬日”“冰雪的季節”描繪的是一種較為客觀的艱難環境,是外在的惡劣條件;而“無限困乏的期待”更側重于表達人們在這種艱難環境下內心的狀態,是一種情感上的煎熬和對未來的期盼。按照這樣的邏輯順序,應該是先描述外在環境,再深入到內心狀態。三個“經過了”語意上有遞進關系,橫線上應當依次填入“冰雪的季節”“無限困乏的期待”。故選C。【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事物形象的能力。①詩歌創作背景是艾青為紀念左聯五烈士而創作的。左聯五烈士是指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鏗等五位革命青年,他們在1931年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這一背景是理解“桃花”象征意義的關鍵。詩歌中“桃花”開在“沒有星光、刮風的夜間”,這些環境描寫暗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殘酷。這種環境下“桃花”的開放,與烈士在黑暗中犧牲的情境相呼應。因此“桃花”可以被理解為象征革命烈士的鮮血。②“那些夜聽著寡婦的咽泣”暗示了烈士犧牲給親人帶來的悲痛,進一步強化了“桃花”象征烈士鮮血的意象。“在那些血斑點點的夜間”直接提到“血斑點點”,與“桃花”開放的時間和環境相呼應,暗示“桃花”與烈士鮮血的關聯。“這些血跡,斑斑的血跡”明確指出“桃花”與烈士鮮血的聯系。“春從何處來?來自郊外的墓窟”表明“桃花”所代表的烈士鮮血是春天(希望和光明)的來源。詩歌中提到“桃花”在“神話般的夜里”“爆開了無數的蓓蕾”,最終“點綴得江南處處是春”。這里的“春”象征著光明和希望。因此“桃花”不僅象征烈士的鮮血,還象征著烈士的犧牲激發了人民的覺醒,推動社會走向光明和美好。(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課堂上老師講到了“物是人非”的文學主題,小慧隨口吟出了李煜《虞美人》中的名句:“______,______。”(2)閱讀文章,要注意聯系作者的思想和寫作背景來理解文章的觀點。如荀子基于“性惡論”在《勸學》中提出“______”的論點;韓愈有感于當時士大夫“______”的不良風氣,才在《師說》中倡導師道回歸。(3)中華兵器文化博大精深,宋代“豪放派”詞人尤好以兵器入詩文,如“______,______”就是如此。【答案】(1)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2)學不可以已(而)恥學于師(3)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不刷手機就心不在焉,坐立難安;和朋友吃飯全程玩手機,彼此間沒有對話交流;學習或工作間隙也對手機A,無法集中注意力。有以上癥狀的朋友要注意了,你很可能已經患上手機依賴癥。①人們沉迷于手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為了渴望獲得贊。②收到別人的贊時,人們通常會歡欣雀躍。③因此,為了獲得贊,很多人會不斷更新社交;④為了及時發現別人給自己的贊,人們還會頻繁查看手機。人們渴望獲得贊,(甲)。在歷史上,大腦獎勵系統曾對我們人類祖先的生存起過極大作用。對狩獵時代的先民來說,為了獲取生存所需的能量,采集到高熱量、美味的果實是B的事。吃下這些甜美的水果,大腦獎勵系統的神經元之間會互相傳遞一種叫作“多巴胺”的神經遞質,讓人產生愉悅、滿足感。于是,當先民再次強烈渴望這種快樂時,就會朝“尋找果實”這個目標采取行動。通過這種大腦獎勵系統機制,人類能夠攝取生存所需的熱量和其他營養物質,并讓與之相關的基因代代相傳。在社交網絡上獲得一次贊,就好比給了大腦獎勵系統一次刺激。享受美食還有可能因為吃多了而腹脹難受,但操作手機幾乎沒有限制,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到了現代,智能手機就成了激活大腦獎勵系統、獲取快樂最便捷的方式,有些人根本無法靠自身意志停止玩手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因擔心自己或家人患上手機依賴癥,而前往醫療機構問診。其實,判斷是否患上手機依賴癥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看(乙)。如果學習、工作等應該做的事,都受到玩手機的影響而無法正常進行,卻依然無法停止沉迷于手機,這樣的人就可以說有很高的上癮傾向,有必要采取限制使用手機的時間等措施了。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0.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1.結合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簡述人們渴望獲得贊的原因。要求表達準確流暢,不超過65個字。22.在表格中標序號處補寫相應內容,為“贊”制作“詞語檔案”。與“贊”字相關的詞語檔案例詞例詞的含義“贊”字的含義來源_______幫助;支持(現多指拿出財物幫助)幫助由本義“帶著財禮去覲見”引申而來不贊一詞原指_______,現也指一言不發。幫助《史記·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點贊源于網絡社區的“贊”功能,指點擊“贊”這一圖標,透露出的態度是_______。_______漢語自身的新造詞【答案】18.示例:A念念不忘、牽腸掛肚、左思右想:B至關重要、生死攸關、不可或缺19.①改為:人們沉迷于手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渴望獲得贊。③改為:因此,為了獲得贊,很多人會不斷更新社交內容。20.示例:甲、這與大腦獎勵系統密切相關乙、手機是否對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21.示例:①獲得贊后,大腦獎勵系統被激活,②神經元之間就會傳遞“多巴胺”,讓人產生愉悅感。③為了多次獲得這種快樂,人們就渴望獲得贊。22.①贊助②文章寫得很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③支持與鼓勵④同意、稱贊【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此處描述人們在學習或工作間隙對手機的狀態,強調無法集中注意力,對手機念念不忘。可用“念念不忘/牽腸掛肚/左思右想”。念念不忘:指對某件事或某個人時刻思念著,牢記于心,時刻不忘。牽腸掛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通常用于表達對親人或朋友的深切關懷。左思右想:形容反復思考,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力求做出最佳決策。B.此處描述采集高熱量、美味果實對狩獵時代先民的重要性。從原文“為了獲取生存所需的能量”可知,采集果實對先民的生存至關重要,可用“至關重要/生死攸關/不可或缺”。至關重要:指相當重要,在關鍵時刻不可缺少。它強調的是某事或某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極端重要性,可能對整體結果產生決定性影響生死攸關:意思是關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關鍵。它通常用于描述一種極其危急的情況,其中的結果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命安全或某個事物的存續。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