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過關小卷(八下詩歌、文言文)(解析版)_第1頁
古詩文過關小卷(八下詩歌、文言文)(解析版)_第2頁
古詩文過關小卷(八下詩歌、文言文)(解析版)_第3頁
古詩文過關小卷(八下詩歌、文言文)(解析版)_第4頁
古詩文過關小卷(八下詩歌、文言文)(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122/12古詩文過關小卷05(八下詩歌、文言文)(試題分值:70分測試時間:45分鐘)一、詩歌鑒賞(共16分)(4分)班級舉行朗誦比賽,小語準備在比賽中朗誦《關雎》一詩,請你幫他完成以下任務。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1.(2分)小語要用《關雎》參加朗誦比賽,但是對朗讀的感情基調變化有些困惑,請你結合具體語句進行分析。2.(2分)“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兩句到底該重讀“悠”還是“輾轉”,小語有些猶豫。談談你的看法。【答案】1.①前四句,河邊邂逅淑女,一見鐘情,應該讀出欣喜,用高昂的語調去讀;②中間八句,寫男子對淑女的相思和求而不得,應該讀出焦灼與失望,用低沉的語調去讀;③最后八句,寫男子想象與意中人熱戀的美好時光和舉行婚禮的歡樂場面,應該讀出憧憬與愉悅,用高昂的語調去讀。2.示例一:應該重讀“悠”。“悠”是憂思的樣子,運用反復,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男子的相思之苦,所以應該重讀。示例二:應該重讀“輾轉”。“輾轉”是動作(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男子夜不能寐的相思之苦,應該重讀。【解析】1.考查內容理解。根據“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關關和鳴的雎鳩,棲息在河中的小洲。賢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可知,寫的是男子河邊邂逅淑女,一見鐘情,應讀得高昂響亮,以表達人物內心的激動和驚喜之情;根據“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意思“參差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邊摘取。賢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卻沒法得到,日日夜夜總思念她。綿綿不斷的思念,叫人翻來覆去難入睡。”可知,寫的是男子對淑女的相思、追求的過程和求而不得的結果,應讀得低沉緩慢,以表現人物焦灼與失望的心情;根據“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的意思“參差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邊摘取。賢良美好的女子,彈琴鼓瑟來親近她。參差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邊去挑選它。賢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鐘鼓來取悅她”可知,寫的是男子想象與意中人熱戀的美好時光和舉行婚禮的歡樂場面,應再次讀得高昂輕快,以表現人物對未來的憧憬及愉悅之情。2.考查詞句賞析。從兩種重讀中,選取一個觀點,談出理由即可。“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意思是:綿綿不斷的思念,叫人翻來覆去難入睡。(4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3.(2分)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B.本詩是以“耳聞”為線索,按照時間順序(暮—夜—夜久—天明)來敘事的。C.“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從側面反映了老婦的命運。D.詩人憎恨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不滿那場平叛戰爭。4.(2分)把詩句中的“捉人”改為“征兵”好不好?請說明理由。【答案】3.D4.不好。不說“征兵”,而說“捉人”,如實描繪了夜里差役到村子里抓人的情形,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的氣勢,揭露了官吏的蠻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解析】3.考查詩歌內容理解和辨析。D.“詩人憎恨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不滿那場平叛戰爭”表述錯誤,《石壕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詩人的思想矛盾。詩人一向憎恨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但當前這場平叛戰爭是國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敵當前,人民應當為此做出犧牲。正是出于這種考慮,他贊揚老婦自請應役的精神,而對統治階級爪牙的殘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不滿那場平叛戰爭”有誤;故選D。4.考查對詩歌詞語的運用。“有吏夜捉人”意思是有差役夜里來強征兵。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在如實描繪之中寄寓揭露、批判之意,寫出官吏們對待百姓的兇殘和霸道,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體現了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可據此判斷“捉人”一詞更好。(4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節選)杜甫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5.(2分)下列詩句中,景物營造的氛圍與畫線句完全不同的一項是(

)A.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B.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C.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D.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6.(2分)五一假期,同學們到杜甫草堂研學時看到了一尊清瘦微僂,手握書卷,蹙眉含淚,頭發稀疏的杜甫雕塑,請你結合初中階段學過的杜甫的詩(《望岳》《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分析雕塑中“手握書卷,蹙眉含淚”這個細節和哪一首詩最貼切,并說明理由。【答案】5.C6.示例一:《春望》最貼切。安史之亂后,面對淪陷的山河,殘破的城池,杜甫因感時傷懷,思念家人,不禁流下了眼淚,手中握的是一封家書。雕塑的這個細節很好地表現了《春望》中杜甫所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示例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最貼切。晚年的杜甫年老體弱,窮困潦倒,但仍然關心民生疾苦,沒有忘記一個傳統文人的歷史擔當,他勇敢無畏地跳出了自己的人生困境,推已及人,要為天下寒士謀取溫暖。雕塑中的書卷代表杜甫作為讀書人,蹙眉含淚,對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主旨。【解析】5.考查詩句的理解和分析。“俄項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寫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預示了大雨即將來臨,渲染出一種暗淡愁慘的氛圍。A.詩句描寫的是瀚海上欄桿外有百丈高的堅冰,愁云慘淡,凝結在萬里長空。這里也傳達了一種寒冷、蕭條、凝重的氛圍,與畫線句的氛圍有一定的相似性。B.詩句描述的是煙霧與月光籠罩著寒冷的江水和白沙,船停泊在泰淮河畔靠近酒家的地方。這里營造了一種寧靜、朦朧、稍帶寒意的夜晚氛圍,與畫線句的氛圍略有相似之處。C.詩句描寫的是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人家居住。這是一種溫馨、寧靜的鄉村景象,與畫線句的氛圍完全不同。D.詩句描寫的是楊花已經落盡,子規在啼叫,聽說到龍標要經過五溪。這里營造了一種凋零、落寞的氛圍,因為楊花落盡通常意味著春天已過,子規的啼叫常常帶有哀傷的意味。這種氛圍略顯悲傷,與畫線句的氛圍有相似之處。故選C。6.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要求分析杜甫草堂中的一尊雕塑與杜甫的哪一首詩最為貼切,并給出理由。這需要我們深入理解杜甫的詩歌內容,特別是《望岳》《春望》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情感與意象,并將之與雕塑的細節進行比對。(4分)閱讀《賣炭翁》,完成下面小題。賣炭翁白居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7.(2分)根據你的理解,在下面橫線上填寫恰當的內容。本詩先敘述賣炭翁生活的①,接著講述他專選冰雪天去長安城賣炭,希望能賣個好價錢,結果卻遭到②,一車炭最終僅換得少許紗綾。8.(2分)好故事離不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而刻畫人物形象又離不開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請從詩中選擇兩句精彩的細節描寫,分析其對刻畫賣炭翁形象所起的作用。【答案】7.艱難困苦宮使掠奪8.“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通過對賣炭翁外貌的描寫,生動地展現出他長期從事燒炭工作而飽經煙熏火燎的模樣,突出了他勞作的艱辛和生活的困苦;“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描寫賣炭翁在寒冷天氣中衣著單薄卻又期盼天寒炭貴的矛盾心理,體現出他生活的艱難和為了生計的無奈。【解析】7.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本詩首先通過“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描寫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體現了賣炭翁生活的艱辛;接著寫“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講述他專選冰雪天去長安城賣炭,希望能賣個好價錢;再寫“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寫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可知,賣炭翁遭到了宮使的掠奪,一車炭最終僅換得少許紗綾。8.考查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句細致地描繪了賣炭翁的外貌,滿臉灰塵,呈現出煙火熏烤后的顏色,兩鬢已經花白,十指更是烏黑,生動地刻畫出賣炭翁長期從事艱苦勞作,飽經滄桑、窮困潦倒的形象。“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意思是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卻擔心炭賣不出好價錢,還希望天更寒冷。這一細節描寫,深刻地表現出賣炭翁在寒冷天氣中衣著單薄卻又期盼天寒炭貴的矛盾心理,體現出他生活的艱難和為了生計的無奈。本文以賣炭翁的遭遇反映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困苦和艱難,揭示了社會的不公和黑暗,如宮使的巧取豪奪與賣炭翁的悲慘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社會矛盾。二、文言文閱讀(共54分)(13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和古詩,完成各題。【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①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②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③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④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注釋】①堵,墻壁。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樣子。③戚戚:憂愁的樣子。④無懷氏:與下面的“葛天氏”都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據說在那個時代,人民生活安樂,恬淡自足,社會風氣淳厚樸實。(選自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丙】飲酒·其五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9.(2分)下面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仿佛若有光(隱隱約約)B.此中人語云(告訴漁人說。“語”后省略“之”,代漁人)C.既醉而退(既然)D.銜觴賦詩(寫)10.(4分)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2)閑靜少言,不慕榮利。11.(2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飲酒·其五》詩的開頭兩句突出“車馬喧”的官宦往來之“鬧”和“結廬”人境無人問津之“靜”。三四句巧設問答,見出詩人對這種爭名奪利現實的冷漠與疏離態度,詩境自成高格。B.“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個“見”字道盡詩人與南山不期而遇的悠然與自在的心境。C.最后詩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在酒與自然的神韻里沉醉。要想用語言表達出內心的情思,已找不到任何言辭。詩人已領悟到生活與生命的真諦,微妙之意盡在不言中。D.《飲酒·其五》是一首五言律詩,超過八句,所以稱為排律。它的雙數句均押韻,屬于律詩的典型手法。12.(2分)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3處)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13.(3分)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提出現實的悲苦由形象得解脫的觀點。由此可見,陶淵明因為在現實中精神苦悶,找不到出路,于是他意欲通過詩文寫作獲得精神解放。請結合以上三篇古詩文談談陶淵明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理想人生與理想生活,任選兩項作答。(提示:三篇詩文分別對應三個角度)【答案】9.C10.(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之聲,可以互相聽見。(2)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11.D12.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13.(1)從《桃花源記》中看出理想的社會風景秀麗,社會和平安寧,人人平等,生活幸福安康,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大方。(2)從《五柳先生》中看出理想的人生是有飲酒、讀書和賦詩的高雅志趣,有來去無牽掛的灑脫與豪邁氣概,有不為貧窮富貴羈絆的高風亮節。(3)從《飲酒》中看出理想的生活是甘于隱居鬧市生活卻依然過得從容,寧靜而恬淡,觀落日,看遠山,與飛鳥為伴,與自然融合。【解析】9.考查文言詞語解釋。C.句意:已經喝醉了就回家。既:已經。故選C。10.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11.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分析。D.《飲酒·其五》是一首五言古詩,不是五言律詩。律詩要求格律嚴密,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而《飲酒·其五》在這些方面并不完全符合律詩的要求。故選D。12.考查文言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本句句意:他喜歡讀書,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好讀書”表達喜歡讀書這個行為;“不求甚解”是讀書的態度;“每有會意”是說每當有領會;“便欣然忘食”是有領會時的表現。根據這樣的語義和節奏,斷為“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13.考查對詩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由甲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可知,描繪了桃花源風景優美、資源豐富,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展現出社會的和諧有序,交通便利,鄰里和睦。“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體現了人人平等,人們各司其職,生活幸福安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反映出民風的淳樸和人們的熱情大方。這里沒有戰爭、剝削和壓迫,是一個和平安寧的理想社會。由乙文“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可知,體現了五柳先生對讀書的熱愛,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和領悟,展現了其高雅的志趣。“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表明他在飲酒時的灑脫,不受世俗禮節的束縛,來去自由。“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即使生活貧困,他也不為貧窮所困擾,堅守自己的內心,不被富貴所羈絆,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操守。這種不為外物所動,堅守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正是陶淵明理想的人生狀態。在《飲酒·其五》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表明他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卻能遠離官場的喧囂和世俗的紛擾,體現了他追求寧靜的生活環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描繪了他在東籬下采摘菊花時,不經意間望見南山的悠然自得之態,與自然和諧相融,內心平靜而恬淡。“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傍晚時分山間的美景和歸巢的飛鳥,讓他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與和諧,他以觀賞落日、欣賞遠山、與飛鳥為伴為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中蘊含著人生的真諦,讓他沉醉其中,難以用言語表達。整首詩體現了他甘于隱居在鬧市之中,卻依然能保持內心的從容、寧靜和恬淡,享受與自然融合的理想生活。【點睛】參考譯文:【乙】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把這個作為號了。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他喜歡讀書,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里窮經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已經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遮擋不住嚴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從此過完自己的一生。贊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于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這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13分)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甲】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乙】元和十年,例移①為柳州刺史。時郎州司馬劉禹錫得播州②刺史,制書下,宗元謂所親曰:“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萬里,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吾與禹錫執友,何忍見其若是?”即草奏章,請以柳州授禹錫,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錫終易連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質③錢過期則沒④入錢主宗元革其鄉法。其以沒者,乃出私錢贖之,歸其父母。江嶺間為進士者,不遠千里隨宗元師法;凡經其門,必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時年四十七。觀察使裴行立為營⑤護其喪及妻子還于京師,時人義之。(選自《舊唐書·柳宗元傳》,有刪改)【注釋】①例移:古代官員按慣例調任。②播州:今貴州遵義,當時為偏遠荒涼的地方。③質:抵押。④沒:沒收。⑤營護:料理,護送。14.(3分)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日光下澈()

(2)禹錫終易連州()

(3)時人義之()15.(2分)【乙】文段中畫線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柳州土俗/以男女質錢/過期則沒入錢主/宗元革其鄉法B.柳州土俗以男女/質錢過期/則沒入錢主/宗元革其鄉法C.柳州土俗以男女質/錢過期/則沒入/錢主宗元革其鄉法D.柳州土俗/以男女質/錢過期則沒入/錢主宗元革其鄉法16.(2分)翻譯【乙】文段中畫橫線句子。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17.(3分)小石潭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邊,會有怎樣的感受?試用幾個四字短語或一兩句話,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18.(3分)【乙】文體現了柳宗元怎樣的人物特點與精神品質?請結合文段內容簡要分析。【答案】14.穿透改授、改任認為……有義(講義氣)15.A16.如果(母親不去),母子各在一方,這便成永別。17.示例一:小石潭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美麗幽靜、幽深冷寂、人跡罕至等。(至少寫出兩個)示例二:如果我坐在潭邊,聽到“如鳴佩環”的水聲,看到潭中游魚怪石、潭邊青樹翠竹,一定會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幽深之美,并深深地沉醉其中。18.(1)為友重情誼:為朋友著想,無私幫助朋友。得知摯友劉禹錫被貶至比自己更遠更偏僻之地,柳宗元立刻起草奏章請求與之改任,好讓朋友母子相聚不離散,心里牽掛的是好友家人的處境安危;(2)為官造福百姓:為老百姓著想,替老百姓辦實事。擔任柳州刺史,他察訪民情革除舊典賣兒女的惡習陋俗,“出私錢贖之,歸其父母”,為老百姓排憂解難,主持公道辦實事、辦好事;(3)為師熱心幫扶:學問高,指導后學有方。他對慕名而至的青年才俊不吝賜教,“凡經其門,必為名士”,指導有方。(4)為人講義氣。柳宗元去世后好友為其料理后事和護送妻兒等,“時人義之”,側面表現了他為人講義氣,受到尊重。【解析】14.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15.考查斷句。句意:柳州風俗,用男或女作為抵押去借錢,如果過期沒還錢,人質便被錢主所沒收。分析語意可知,“以男女質錢過期則沒入錢主”是對“柳州土俗”的解釋。“以男女質錢”與“過期則沒入錢主”是遞進關系。故斷句為:柳州土俗/以男女質錢/過期則沒入錢主。故選A。16.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重點詞語有:如,如果;異方,各在一方;便,就;永訣,永別。17.考查文本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解答此題要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分清層次,抓住關鍵語句來分析作答。《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游玩的整個過程,用移步換景、特寫、變焦等手法,有形、有聲、有色地刻畫出小石潭的動態美,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之情。屬于開放性問題,可以根據自己的觀點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我們面對這樣的景色,應該會有心曠神怡的感受吧,你看各色石頭,青樹翠蔓,尤其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溪水清澈,潭魚自由,這里的自然環境是如此潔凈,不受時俗的打擾,欣賞這樣的景色,人好像與自然融為了一體。如:心曠神怡,有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好感受。18.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根據乙文中“時郎州司馬劉禹錫得播州刺史,制書下,宗元謂所親日:‘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萬里,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吾與禹錫執友,何忍見其若是?’即草奏章,請以柳州授禹錫,自往播州”“可知,當他得知好友劉禹錫要被貶去柳州時,不希望劉禹錫與他母親分別,于是自己便替劉禹錫被貶至柳州,從這點就可顯而易見的看出柳宗元是個十分有義氣,注重友情,十分善良的人;根據乙文中“柳州土俗,以男女質錢,過期則沒入錢主,宗元革其鄉法。其以沒者,乃出私錢贖之,歸其父母。江嶺間為進士者,不遠千里隨宗元師法;凡經其門,必為名士”可知,柳州當時是個十分貧困的地方,有的人家習慣用兒女抵押向別人借錢,但如果不能按時贖回,那么等到利息與本金相等時,債主就會把抵押的兒女沒收做奴婢,當柳宗元知道這些情況后為此想方設法,爭取讓所有人都把他們的兒女贖回來,可見柳宗元時刻心系老百姓、關愛老百姓。根據“江嶺間為進士者,不遠千里隨宗元師法;凡經其門,必為名士”,可以看出柳宗元為師兢兢業業,學問高,教導學生盡心盡力,指導后學有方。根據“觀察使裴行立為營護其喪及妻子還于京師”能看出,柳宗元為人講義氣,因此贏得了好友的尊重。觀察使裴行立為柳宗元料理后事及護送妻子女兒還京,從側面反映了柳宗元為人講義氣的特點。【點睛】參考譯文:【乙】元和十年,柳宗元按舊例調任柳州(今屬廣西)刺史。那時郎州司馬劉禹錫被調任擔任播州刺史,詔書下達時,柳宗元同自己親近的人說:“劉禹錫有老母,年齡已大,如今他要到蠻方遠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絕域的地方,來回有上萬里的路程,哪能讓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親不去),母子各在一方,這便成永別。我和禹錫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這樣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請求把柳州授給劉禹錫,自己卻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請照顧劉禹錫母子,所以劉禹錫最終改授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柳州風俗,用兒子或女兒作為抵押去借錢,如果過期沒還錢,人質便被錢主所沒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這種風俗。對那些已經被錢主沒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錢將他們贖回,歸還給他們的父母。長江至嶺南之間,凡是想考進士的人,不遠千里都來跟隨柳宗元,拜他為師;凡是經柳宗元指點過的人,一定會成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去世,終年四十七歲。觀察使裴行立幫柳宗元辦理喪事,并護送他的妻子和兒女返回京師,當時的人都贊揚他很有義氣。(16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乙】仲尼相魯仲尼相魯,景公患①之。謂晏子曰:“鄰國有圣人,敵國之憂也。今孔子相魯若何?”晏子對曰:“君其勿憂。彼魯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陰②重孔子,設以相齊。孔子強諫③而不聽,必驕魯而有齊,君勿納也。夫絕于魯,無主于齊,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魯之齊,景公不納,故困于陳、蔡之間。(選自《晏子春秋·外篇》)【注】①患:認為……是憂患。②陰:假意。③強諫:竭力規勸。19.(2分)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含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固不知子矣

汝心之固B.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

北山愚公者C.君其勿憂

先天下之憂而憂D.今孔子相魯若何

孰若孤20.(2分)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首句點出人物、地點和事件——莊子與惠子在濠水橋上游玩,引出下文論辯。B.甲文中莊子以藝術心態去看待世界,是典型的“移情”——把自己的快樂轉移到魚的情緒上。C.乙文晏子分析魯國形勢,建議對孔子采取拉攏又不收留的辦法,最終瓦解了魯國政治力量。D.乙文主要運用記敘的表達方式,側面表現了晏子善于分析、足智多謀的一面。21.(4分)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2)孔子去魯之齊,景公不納。

22.(4分)甲文通過“濠梁之辯”讓我們認識了莊子和惠子,你最欣賞其中誰?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23.(4分)通過閱讀乙文,你認為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答案】19.C20.D21.(1)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2)孔子離開魯國到齊國去,齊景公不接納他。22.示例一:欣賞莊子。他不僅能以愉快的心境對待周圍的事物,更機智善辯。在惠子巧妙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后,他“循其本”,回歸爭論開始,避重就輕,將惠子的發難化解。示例二:欣賞惠子,他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他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把莊子推到無言以對的處境中。23.示例:晏子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對于景公的憂慮,他能夠理性地進行分析,并且給出有用的建議。【解析】19.考查一詞多義。A.副詞,固然/形容詞,頑固;B.助詞,用于句末,表停頓/助詞,用在陳述句的主語后,表停頓;C.動詞,擔憂,憂慮/動詞,擔憂,憂慮;D.代詞,用于疑問,相當于“怎么”,“若何”意為“怎么辦”/動詞,比得上;故選C。20.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分析。D.有誤,乙文主要運用記敘的表達方式,對晏子的語言描寫,屬于正面表現晏子善于分析、足智多謀的特點;“居期年,孔子去魯之齊,景公不納,故困于陳、蔡之間”通過孔子的處境側面表現了晏子善于分析、足智多謀的一面。故選D。21.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在翻譯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點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的情況,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順序翻譯,然后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語序調整。重點詞語:(1)子,你。非,不是。安,怎么。(2)去,離開。之,到。納,接納。22.考查語言表達。主觀性試題,答案不唯一。作答時先要明確自己欣賞誰,然后闡述其理由,理由要充分合理。可欣賞莊子,因為莊子認為游魚快樂是他能以愉快的心境對待周圍的事物,是自己愉悅心境的外化;面對惠子的發難,莊子把惠子所說的“安知”(怎么知道)解釋成“哪里知道”,巧妙應對,說明他機智善辯。也可欣賞惠子,因為惠子機智好辯,善于抓住對方的漏洞之處進行反駁,邏輯嚴密。示例一:欣賞莊子,因為莊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對待周圍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的思想。示例二:欣賞惠子,因為惠子機智好辯,善于抓住對方的漏洞之處,對于事物有著尋根問底的認知態度。23.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題關鍵是了解文章內容,找出描寫人物的語句與相關事件,然后結合具體內容來分析。結合乙文晏子的話“君不如陰重孔子,設以相齊。孔子強諫而不聽,必驕魯而有齊,君勿納也。夫絕于魯,無主于齊,孔子困矣”分析,晏子對于景公的憂慮,他能夠理性地進行分析,并且告訴齊景公對孔子采取既拉攏又不收留的辦法,最后瓦解了魯國的政治力量。可見晏子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能夠理性地分析問題,并且給出有用的建議。【點睛】參考譯文:乙:孔子到魯國做宰相,齊景公認為孔子到魯國做宰相這件事是齊國的憂患,對晏子說:“邊鄰國家有圣人,這就是敵對國家的憂患。現在孔子當了魯國的宰相怎么辦?”晏子回答說:“君主你用不著憂愁。魯國的國君是個昏庸軟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眾的宰相。國君你不如暗地里表示欽慕孔子的才能,假說許他做齊國的宰相。孔子努力勸諫而魯君不聽從,孔子一定會認為魯君驕橫而來到齊國。國君你不要接納他。這樣,他將自絕于魯國,又不能任用于齊國。孔子就窘迫了。”過了一年,孔子離開魯國到齊國去,齊景公也不接納他,因此(孔子)被困于陳、蔡兩國之間。(12分)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甲】①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乙】①顏淵侍坐魯定公于臺,東野畢御馬于臺下。定公曰:“善哉,東野畢之御也!”顏淵曰:“善則善矣,其馬將佚①矣。”定公不悅,以告左右曰:“聞君子不譖②人。君子亦譖人乎?”顏淵退,俄而廄人③以東野畢馬佚聞矣。定公躐④席而起,曰:“趣⑤駕召顏淵。”②顏淵至,定公曰:“鄉寡人曰:‘善哉,東野畢之御也!’吾子曰:‘善則善矣,然則馬將佚矣。’不識吾子何以知之?”顏淵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⑥工于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極其馬。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也。今東野畢之御上車執轡銜體正矣;周旋步驟,朝禮⑦畢矣;歷險致遠,馬力殫矣,然猶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選自韓嬰《韓詩外傳·顏淵論御馬》)【注釋】①佚(yì):通“逸”,逃跑。②譖(zèn):說人壞話,誣陷別人。③廄(jiù)人:馬棚的差役。④躐(liè):超越。⑤趣:同“促”。⑥造父:周穆王的車夫,駕車能手。⑦朝禮:指調服車馬的法度。24.(2分)下面加點字含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鄉寡人曰

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B.然猶策之不已

轉轉不已(《河中石獸》)C.不識吾子何以知之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魚》)D.造父不極其馬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北冥有魚》)25.(4分)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1)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2)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馬。26.(2分)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今東野畢之御上車執轡銜體正矣27.(4分)【甲】文看似說馬,實則論人,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A,韓愈希望統治者的用人之道是B;【乙】文看似說馬,實則論政,顏淵認為東野畢佚馬的原因是C,他希望統治者的為政之道是D。(ABD用自己話回答,C用原文回答。)【答案】24.D25.(1)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2)我根據從政的道理推知這一點的,從前舜帝擅長于用人,造父擅長于用馬。26.今東野畢之御/上車執轡/銜體正矣27.賢才難遇明主識別人才、重用人才歷險致遠,馬力殫矣,然猶策之不已仁愛、寬厚【解析】24.考查文言詞語的一詞多義。A.名詞,從前/名詞,從前;B.動詞,停止/動詞,停止;C.介詞,憑借/介詞,憑借;D.動詞,把力氣用光/名詞,盡;故選D。25.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1)其:第一個“其”表示加強詰問語氣,難道;第二個“其”表示推測語氣,恐怕;邪:通“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相當于“嗎”。

(2)以:憑借,根據;政:從政的道理;工:擅長,善于;于:對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