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2018年教育學心理學試題_第1頁
華東師范大學2018年教育學心理學試題_第2頁
華東師范大學2018年教育學心理學試題_第3頁
華東師范大學2018年教育學心理學試題_第4頁
華東師范大學2018年教育學心理學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華東師范大學2018年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古代由官府舉辦管轄的學校稱為:(B)A私學B官學C書院D大學2.“六藝”中的“書”為:(C)A藝術教育B書法教育C文字教育D政治倫理教育3.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學堂是1862年設立的:(D)A天津西學學堂B京師大學堂C天津水師學堂D京師同文館4.“產婆術”是由(C)創立的教學方法:A柏拉圖B亞里斯多德C蘇格拉底D盧梭5.作為一門學科規范教育學,通常以赫爾巴特的(C)為標志:A《大教學論》B《民主主義與教育》C《普通教育學》D《愛彌兒》我國教育法規將教育規定為社會主義性質,這反映了(B)對教育的制約作用:A經濟B政治C文化D科學技術德意志民族重理性思維,美利堅民族則崇尚實際,這主要體現了(C)對教育的制約作用:A經濟B政治C文化D科學技術8.“兒童的思維是由具體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從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這顯示了兒童身心發展具有(A)特點:A順序性B間斷性C穩定性D可變形9.“同年齡的兒童在興趣、愛好和性格等個性傾向性方向不同”。這顯示了兒童身心發展具有(B)特點:A不均衡性B個別差異性C穩定性D可變性10.發展水平和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和民族,它們的教育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這主要是(C)的不同使它們的教育有不同的取舍:A經濟B政治C文化傳統D科學技術11.(A)是指各級各類學校對所要培養的人在身心發展方面提出的具體標準與要求:A培養目標B教育目的C教育目標D課程與教學目標按照具體到抽象的順序,我們可以將教育目的的層級結構排列為:(C)A教育目標—培養目標—課程與教學目標B培養目標—課程與教學目標—教育目的C課程與教學目標—培養目標—教育目的D課程與教學目標—教育目的—培養目標13.按照具體到抽象的順序,我們可以將教育目的的層級結構排列為(A)。A、教育目標—培養目標—課程與教學目標B、培養目標—課程與教學目標—教育目的C、課程與教學目標—培養目標—教育目的D、課程與教學目標—教育目的—培養目標13.(C)是自然主義教育目的論的主要代表人物:A羅素B洪堡C盧梭D沛·西能14.“通過提供言語媒介之外的另一種溝通媒介來澄清觀念和情感”可視為“藝術”這門學科:(D)A教育目標B教育目的C培養目標D課程與教學目標15.(D)提出的教育目的包括了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五項內容:A林則徐B張之洞C梁啟超D蔡元培16.蘇霍姆林斯基對教師說到“你們不僅僅是教課的老師,也是培養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導師和道德教員”,這句話反映了教師是(C)的勞動作用:A人類文化知識的傳播者B人類真理的代言人C人類靈魂的塑造者D教育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17.教師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的權力,這表示了教師在(A)方面的權力:A科研學術活動權B教育教學權C管理學生權D進修培訓權18.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對教師的權力作出了(B)方面的權力:A5B6C7D819.2—7歲階段兒童“語言開始發展,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為表象,語言和運算都表現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特征的階段是(B)階段:A感知運動B前運算C具體運算D形式運算20.蘇聯心理學家(D)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A巴甫洛夫B皮亞杰C贊可夫D維果茨基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反映在課程類型上主要表現為(B)的關系:A必修課與選修課B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C學科課程與綜合課程D顯形課程與潛在課程為保證所有學生獲得的基礎力學而讓所有學生都要學習的課程稱為:(C)A學科課程B顯形課程C必修課程D綜合課程由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多學科知識交叉、滲透、融合而成的課程是:(D)A學科課程B顯形課程C選修課程D綜合課程具有間接的、無意識獲得的非學術性經驗和非計劃特點的課程稱為:(C)A活動課程B顯形課程C隱性課程D綜合課程25.課程的(B)是指根據學科知識本身的邏輯體系和內在聯系來組織課程的內容:A縱向組織B邏輯組織C橫向組織D心理組織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A主體B客體C中介D范式作為特殊認識過程的教學過程,其間接性主要是指:B173A間接地獲得知識B獲得間接經驗C有教師幫助去獲得知識D有同學幫助去獲得知識28.“教學過程是學生智力發展與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的過程”,這是(C)教學規律提示我們的:A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相結合B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C知情意統一D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29.教師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實施教學,這是由(D)原則決定的:A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B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相結合C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D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30.班級授課制的最大缺點在于:(D)A對基礎差的學生不利B對基礎好的學生不利C對教學任務的高質量完成不利D不利于實施因材施教對學生實施中小學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主要屬于(D)的內容:A自覺紀律教育B集體主義教育C勞動教育D道德教育32.“教師吸收學生參與制定紀律條文,使學生負有責任感”,這是實施(A)的要求:A自覺紀律教育B集體主義教育C理想教育D道德教育33.“愛班級、愛學校,為集體服務,維護集體榮譽的教育”,這主要屬于(B)的內容之一:A愛國主義教育B集體主義教育C理想教育D民主與法制教育34.“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句話表明在德育過程中:(A)A知與行是緊密聯系的B知比行重要C行比知重要D知與行是可以分割開的35.“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主要依據了德育的(C)原則:A尊重、現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B正面教育C因材施教D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36.督促檢查教學最常見的方法是:(C)A查教案B考試C聽課D傾聽師生意見我國教育法規體系中處于“母法”地位的法律是:(D)A《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B《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C《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D《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38.絕對評價是以(B)為參照點實施的一種評價:A常模B教學目標C教學任務D個體39.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是針對(D)而提出的教學規律:A教學的概念B學生身心發展C教學任務D師生的地位與作用4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每年(D)為教師節”:A10月9日B9月15日C9月12日D9月10日私塾是對兒童的啟蒙教育,主要是:(A)A識字學習B音樂學習C繪畫學習D算術學習經館的對象大多數是成年人,主要是:(C)A天文學習B技術學習C儒家經學學習D“射”與“御”學習43.“六藝”中的“禮”為:(D)A藝術教育B基礎文化知識教育C文字教育D政治倫理教育44.《政治學》是(A)的主要代表作:A亞里士多德B柏拉圖C蘇格拉底D盧梭45.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暗示了(A)對人的發展的作用:A環境與教育B遺傳C環境D教育46.封建社會不選擇技術而選擇文史作為正式教育內容,這主要體現(C)對教育的制約作用:A經濟B政治C文化D科學技術47.到二十世紀(D)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觀念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地得以傳播,并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制定社會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A60B70C80D9048.“兒童身心發展經歷一定時間后,發展主要表現為量變,再經過一段時間后,發展由量變到質變”。這顯示了兒童身心發展的(B)特點:A順序性B階段性C穩定性D可變性49.“不同兒童在同一方面的發展,在速度和水平方面可能各不相同”。這顯示了兒童身心發展具有(B)的特點:A不均衡性B個別差異性C穩定性D可變性50.“有的兒童在較早年齡階段在身體的某些方面就達到較高水平,而在身體的有些方面則落后一般兒童的發展水平”。這顯示了兒童身心發展的(D)特點。A順序性B階段性C穩定性D不均衡性51.(D)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它主要是通過學校所設置的課程及教學活動來達成的:A教育目的B教育方針C教育目標D課程與教學目標52.社會本位論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A羅素B涂爾干C洪堡D沛·西能53.(C)將我國的教育目的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力和義務。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A《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B《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54.第斯多惠說,“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最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這句話反映了教師勞動的(D)特點:A復雜性B創造性C連續性D示范性55.教師具有“指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這表示了教師在(C)方面的權力:A科研學術活動權B教育教學權C管理學生權D進修培訓權56.7—11歲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有了抽象推理,能夠進行邏輯概念,以及守恒觀念的形成,思維具有了可逆性”特征的階段是(C)階段:A感知運動B前運算C具體運算D形式運算57.兒童明顯有一個適合做某事的內部時間表,未到時間實施的訓練效果不大。這體現了兒童發展階段的(C)思想:A環境——學習理論B發生認識論C自然成熟論D條件——反射理論58.強調環境和學習在兒童心理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的核心思想:華聲,半杜拉A環境——學習理論B發生認識論C自然成熟論D條件——反射理論59.心理的發展順序與學科的知識邏輯順序反映在課程類型上主要表現為(B)的關系:A必修課與選修課B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C學科課程與綜合課程D顯形課程與潛在課程10.心理的發展順序與學科的知識邏輯順序反映在課程類型上主要表現為(C)的關系。

A.必修課與選修課

B.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C.學科課程與綜合課程D.顯性課程與潛在課程

60.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與興趣所開發的容許學生有所選擇的課程稱為:(C)A學科課程B顯形課程C選修課程D綜合課程61.在課程編制的泰勒模式中,(A)是最重要和最關鍵的一步:A確定教育目標B選擇學習活動C組織學習活動D評價學習活動62.有已知到未知、有簡單到復雜、有一般到個別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是運用了課程的理論:(C)A目標理論B過程理論C縱向理論D橫向理論63.從課程理論的角度來看,(D)更多地運用了橫向組織理論:A學科課程B分科課程C選修課程D綜合課程64.課程的(D)是指按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與順序來組織課程的內容:A縱向組織B邏輯組織C橫向組織D心理組織65.(A)是將一門學科的內容按照邏輯體系而且前后不重復所組織起來的方式:A直線式組織B螺旋式組織C橫向組織D心理組織66.從課程范式來看,研究性課程屬于以(A)為代表的課程范式:A活動課程B學科課程C顯形課程D隱性課程67.作為特殊認識過程的教學過程,其簡捷性主要是指:(C)A任務較簡單B教學進度快C短時間學到人類長期探索而形成的知識D有教師引導,學生少出錯誤68.“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是衡量教師作用發揮的重要因素”,這是(D)教學規律提示我們的:A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相結合B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C知情意統一D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69.“經驗的獲得與智力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關系”,這是(B)教學規律提示我們的:A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相結合B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C知情意統一D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70.在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中,(B)是中心環節:A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B引導學生領會知識C引導和組織學生運用知識D檢查和鞏固知識71.在教學中注重學科的邏輯系統與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的關系是由(C)原則要求的:A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B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相結合C循序漸進D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72.在德育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是:(D)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B教育者和德育內容的矛盾C受教育者與德育方法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73.“以說服教育為主,積極疏導,啟發自覺等”主要依據了德育的(B)原則:A尊重、現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B正面教育C知行統一D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74.保持與家長的溝通和聯系的方式有:(A)A家訪、書面聯系、召開家長會B家訪、召開家長會、親子游C家訪、書面聯系、座談會D家訪、親子游、座談會75.學生受到學校、家庭和社會多種因素的影響以及他們的思想品德的養成是長期的過程,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過程要堅持(D)原則:A共產主義方向性B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C因材施教D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76.“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各類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是在(B)中首次提出的:A《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B《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C《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D《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77.對教師的工作安排一般有(A)兩種:A跟班制與學年更新制B大循環和小循環C踏步循環與年級包干D自主選擇和學生選擇78.學校管理過程主要包括:(A)A計劃、執行、控制和評價B計劃、執行、評價、獎勵C計劃、執行、控制、評獎D計劃、執行、實施、評價81、是非題、選擇題屬于(B)。A、主觀式題目B、客觀式題目C、操作測驗D、作品分析82、STS課程屬于綜合課程中的(B)。A、學科本位類B、社會本位類C、兒童本位類D、間接經驗類83、下列有關必修課程屬性的描述不正確的是(D)。A、它是面向所有學生開設的課程B、其目的是為了確保普通教育的共同基礎,以及學生的基礎學力C、它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必要基礎D、它的地位高于選修課程84、下列哪部著作被稱為“西方第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D)。A、《愛彌爾》B、《教育漫話》C、《理想國》D、《大教學論》85、“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表達的是人才培養的(B)。A、間接性B、長期性C、復雜性D、主體性86、下列命題陳述中,與個人本位論基本假設不符合的是(D)。A、個人是原始自足的獨立實體,在自然狀態下,每個個體是自足完善的B、個體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只是一個抽象、一個虛名C、個體擁有一個邏輯上先于具體社會歷史的超驗自我D、個人是歷史的結果,而不是歷史的起點87、多元辦學體制的出現,是(A)的結果。A、適應市場經濟體制B、學生人數激增C、教育經費不足D、現有學校辦學質量低下88、我國古代“明人倫”的思想是一種(A)。A、教育目的B、培養目標C、教學目標D、課程目標89、教學應當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其中最主要的是發展學生的(D)。A、基本技能B、觀察力C、想象力D、思維能力90、關于研究課程的學習評價,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C)。A、主要側重于形成性評價B、主要采用文件夾評價、操作性評價C、更注重學習結果評價而非過程評價D、評價本身構成了學生學習探究的一部分91、杜威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是(B)。A、《普通教育學》B、《民主主義與教育》C、《教育目的》D、《大教學論》92、漢代的太學屬于(A)。A、官學B、私學C、書院D、私塾93、新中國課程發展史上首次提出設置選修課并實行“一綱多本”教科書制度的是(B)。A、模仿蘇聯階段B、教育革命階段C、文化大革命階段D、改革探索階段94、以下不屬于關于個體內差評價的是(A)。A、對一個班級學生在不同學科成績分布差異的比較評價B、對個體同一學科不同方面的成績表現橫向比較評價屬于個體內差評價C、對個體不同學科的成績表現進行橫向比較評價屬于個體內差評價D、對個體不同時期內同一方面的成績表現進行前后縱向評價屬于個體內差評價95、以下關于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比較中,不恰當的是(A)。A、形成性評價是多次性的,終結性評價則是一次性的B、形成性評價往往與教學過程合而為一,終結性評價則獨立于教學過程之外C、形成性評價往往是非正式的評價,終結性評價則往往是正式的評價D、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之中進行的評價,終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結束時進行的評價96、關于個人自由的價值辯護,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D)。A、思想自由、討論自由是探索真理、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B、思想自由、行動自由是創造文明的前提條件C、個體自由是促進個體生長的必要條件D、個人自由是無條件的、不受限制的97、能夠傳播、整理、延續文化的是(D)。A、社會經濟B、社會政治C、社會生產力D、教育98、“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A、《學記》B、《孟子》C、《大學》D、《中庸》99、我國明確提出要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是在(D)。A、《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85)B、《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C、《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86)D、《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100、曾作為我國古代科舉考試標準的四書的編撰者是(C)。A、孔子B、孟子C、朱熹D、王陽明101、下面所列舉的情形中,導致個人的價值與社會的價值發生沖突的是(A)。A、自我中心的個人主義B、社會法制健全,個人的基本自由有保障C、個人承擔自己應盡的社會職責與義務D、社會(或國家)對來自個體的批評持寬容的態度102、課程編制的過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B)。A、泰勒目標模式B、斯滕豪斯C、斯賓塞D、加德納103、關于形成性評價下列說法錯誤的是(D)。A、它是一種伴隨教學過程而進行的經常性評估B、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給教師的教學提供及時的反饋信息C、它評價的內容范圍較小,但運用的頻率較高D、它是一種獨立于教學過程之外的評價104、教學的首要任務是(A)。A、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B、發展學生的體力、智力、創造力和實踐精神C、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審美情趣D、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105、新中國第一個學制確立于(B)。A、1949年B、1951年C、1958年D、1967年106、主要憑借評價者個人的洞察、內省或移情理解來評述事物發生的過程與結果的評價是(A)。A、定性評價B、定量評價C、診斷性評價D、終結性評價107、評價可以幫助教師發現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各種缺陷與問題,這是教育評價的(C)。A、導向功能B、鑒定功能C、診斷功能D、教學功能108、1922學制633學制壬戌學制以(C)的學制為主要學習的藍本。A、日本B、德國C、美國D、英國109、以下不屬于學前教育任務的是(B)。A、幫助幼兒掌握語言工具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種器具B、發展初步的抽象和邏輯思維能力C、形成與他人合作或理解、服從外在規則及成人要求這兩種交往模式D、初步形成積極要求自己和相信自己學習能力的態度等110、提出社會化活動德育原則的是(A)。A、杜威B、馬卡連柯C、裴斯泰洛齊D、赫爾巴特111、《小學德育綱要》頒布于(B)。A、1985年B、1993年C、1995年D、1999年112、將一門學科的內容按照邏輯體系組織起來,前后內容基本上不重復的屬于課程的(C)。A、縱向組織B、橫向組織C、直線式組織D、螺旋式組織113、壬子癸丑學制中學階段采取(A)。A、四年一貫制B、五年一貫制C、六月一貫制D、三三分段114、學校組織系統中最基本的單位是(D)A、教導處B、教研室C、年級組D、班級115、對蘇霍姆林斯基“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這句話的下列解釋中,不正確的是(D)。A、美育對智育具有促進作用B、美與真是相通的C、兒童思維的天性要求富有詩意的創造,富有詩意的創造離不開對美的感受D、智育對美育具有制約作用116、關于教育評價,下面所列舉的現象中不正當的做法是(C)。A、評價應以事實為準繩、為依據B、評價的方法應與被評價的對象相適應、相匹配C、評價的標準與被評價的對象可以不存在直接的、理性的聯系D、各評價標準應是內在連貫的,并得到始終如一的執行117、提出“人類的許多行為都是通過直接觀察別人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習得”的學者是(B)。A、華生B、班杜拉C、皮亞杰D、維果茨基118、家庭作業的類型有(A)。A、練習型、準備型、拓展型和創造型B、背誦型、練習型、活動型C、練習型、誦讀型、拓展型和創新型D、活動型、練習型、復習型119、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是教師必備的(C)。A、學科專業知識B、文化基礎知識C、教育科學知識D、教師道德要求120、下面哪一項不屬于政治對教育的決定作用(D)。A、決定教育的領導權和受教育的權利B、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C、決定教育的內容D、決定人們受教育的年限121、評價可以敦促學生復習、鞏固已學知識,對所學知識進行重新組織或再加工,這是教育評價的(D)。A、導向功能B、鑒定功能C、診斷功能D、教學功能122、"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我可以把他們培養成任何一種類型的專家"的觀點屬于(C)。A、自然成熟理論B、發生認識論C、環境一學習理論D、人本主義123、關于兒童的心理經驗與學科中所包含的邏輯經驗的關系,下列判斷中不正確的是(B)。A、邏輯的經驗是由心理的經驗發展而來的B、二者是一個動手與動腦的關系C、同一生長過程的起點與終點D、邏輯白撞撞是運用抽象與慨括的手段,將心理的經驗加以系統化、條理化的結果

124、同一年級所有學生必須學習,保證所有學生基本學力的課程是(A)。A、必修課程B、選修課程C、分科課程D、綜合課程125、以下各種類型的評價形式中,屬于形成性評價的是(B)。A、新課程教學之前對學生冊子的摸底測驗B、課堂提問C、課程結業考試D、升學考試126、下列關于學科課程主要屬性的描述,不恰當的是(D)。A、邏輯性B、系統性C、簡約性D、實踐性127、果斷紀律理論所代表的班級管理模式是(B)。A、功能性取向B、行為改變取向C、人際互動取向D、社會學習取向128、近代中國引進西方教育理論最早借道哪個國家(D)。A、美國B、英國C、法國D、日本129.一門學科的基本實事與基本概念屬于(B)。

A.基本技能

B.基礎知識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質

130.閱讀、寫作、運算、實驗等屬于(A)。

A.基本技能

B.基礎知識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質131.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屬于哪一個范疇(B)。

A.體力B.智力C.創造力

D.個性

132.教師在教學中補充教學內容以反映最新科學成果,體現了教學的(B)。

A.思想性B.科學性C.拓展性D.趣味性133.教師在教學中引出內在的人生觀方面的內容體現了教學的(A)。

A.思想性

B.科學性

C.拓展性D.趣味性

134.如下教育目標存在于中央哪個文件之中?“所有的人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與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與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都應該不斷地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B)

A.《義務教育法》B.《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C.《教師法》D.《中小學行為規范》

135.對學生實施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主要屬于(D)的內容。

A.自覺紀律教育B.集體主義教育C.勞動教育D.道德教育

136.學生的品德結構中,下列陳述正確的是(B)。

A.行是基礎,知是關鍵B.知是基礎,行是關鍵C.意是基礎,情是關鍵D.意是基礎,行是關鍵137.“以說服教育為主,積極疏導,啟發自覺,指明方向”主要依據了德育的(B)原則。

A.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B.正面教育C.知行統一D.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

138.西方最早提出“課程”一詞的是(C)。

A.杜威

B.洛克

C.斯賓塞

D.凱洛夫

139.歷史上最早倡導選修課程的是(A)。

A.洪堡

B.杰弗遜C.埃利奧特D.杜威

140.選修課作為一種制度予以施實是由(C)開始的。

A.洪堡

B.杰弗遜

C.埃利奧特

D.杜威

141.全面系統的論述活動課程的價值的人是(C)。

A.斯賓塞

B.盧梭

C.杜威

D.愛倫–凱

142.“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屬于什么類型的綜合課程?(D)

A.活動中的綜合課程

B.經驗中的綜合課程

C.學科本位的綜合課程D.社會本位的綜合課程

143.首次提出"隱性課程"概念的人是(C)。

A.杰克遜

B.杜威C.克伯屈

D.阿普爾

144.泰勒提出的課程編制模式是(B)。

A.過程模式B.目標模式C.連續模式D.斷續模式

145.編制課程的過程模式是由(D)提出。

A.杰克遜

B.杜威

C.克伯屈

D.斯滕豪斯

146.我國近代由國家頒布并實施的第一部學制是(A)。A、癸卯學制B、壬子學制C、癸丑學制D、壬戌學制147.培養新教師的一個最直接的方法是(C)。A、離職培訓B、反思性教學C、導師指導D、自我探索148.為保證所有學生獲得的基礎學力而讓所有學生都要學習的課程稱為(C)。A、學科課程B、顯性課程C、必修課程D、綜合課程149.“文翁興學”的舊址在現在的(D)。A、南京市B、北京市C、洛陽市D、成都市150.科學技術知識的再生產有多種途徑,其中最重要的途徑是(D)。A、科學實驗B、社會經驗C、生產勞動D、學校教育151.以下教育措施中與人權教育沒有直接關系的是(D)。A、學習了解重要的人權文件B、學會尊重他人、尊重自己C、了解保障自己合法權益的方式與方法D、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共精神152.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工人階級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德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C)。”A、教育行政人員B、校長C、教師D、學生153.建國以來,影響最大的教育目的思想表述是(A)。A、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中的相關表述B、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的相關表述C、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的相關表述D、1993年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的相關表述154.有學生對客觀事物作判斷時,常常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這種認知方式,稱作(A)。A、場獨立B、場依存C、沉思型D、發散型155.提出課程編制目標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D)。A、(美)杜威B、(美)布魯納C、(英)L斯騰豪斯D、(美)R泰勒156.社會主義道德區別于一切剝削階級道德的根本標志是(A)。A、集體主義B、愛國主義C、理想教育D、道德教育157.教師最基本的權利是(D)。A、管理學生權B、科研學術活動權C、民主管理權D、教育教學權158.德育目標是教育目的在人的(C)方面的總體規格要求。A、思想德育B、政治思想C、思想品德D、政治品德159.就學人口比例、小學人學率、中學人學率、大學入學率、文盲比例等屬于(A)。A、壓力指標B、狀態指標C、響應指標D、信息指標160.關于理性權威與非理性權威的區別,下列描述中不恰當的是(C)。A、理性的權威訴諸理智的說服,非理性的權威訴諸權力的壓服B、理性的權威建立在對話、討論、協商的基礎之上,非理性的權威建立在專斷獨自的基礎之上C、理性的權威排斥情感,非理性的權威依賴情感D、理性的權威愿意接受健全的批評,非理性的權威拒絕接受任何批評161.“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反映了德育的(C)規律。A、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的過程B、組織學生活動與交往的過程C、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D、是長期、反復、逐步提高的過程162.教師的專業成熟最終反映在(A)。A、班集體的培養B、對教育工作的認同程度C、對教育工作理解認識處于穩定狀態D、對完成所擔任工作的努力163.下列關于活動課程主要屬性的描述中不正確的是(D)。A、以兒童為中心,依據兒童當前的興趣與需要來設置課程B、打破學科界限,按活動主題來組織學習經驗C、課程組織心理學化,要求按兒童心理發展的順序與特點來組織課程D、活動課程即是通常所講的課外活動164.明確提出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是(A)。A、《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85)B、《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C、《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1999)D、《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165.以下不屬于班級組織管理工作的是(A)。A、指導學生成立自治組織B、豐富班級管理角色C、班級小干部的崗位轉換D、形成班級管理角色的動態分配制度166.下列哪項權利是學生完成各項學習任務的基本保障(A)。A、參加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B、獲得公正評價權C、獲得學金權D、獲得申訴或訴訟權167.建國以來頒布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是(C)。A、《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B、《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C、《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D、《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68.下列哪個時期是一個人的啟蒙時期,個體開始主動地認識自己及周圍世界(D)。P61A、童年期B、嬰兒期C、乳兒期D、幼兒期10、下列哪個時期是一個人的啟蒙時期,個體開始主動地認識自己及周圍世界(B)。A童年期B嬰兒期C乳兒期D幼兒期169.在我國漢代經館教學中,采用由高足弟子教授其他求學者,這種教學方法稱為(A)。A、轉相傳授B、導生制C、自我進修制D、合作教學170.關于我國古代教育的教育目的,下列描述中不恰當的是(D)。A、以道德教育為軸心B、強調“明人倫”、“明禮”C、主要反映在儒家教育思想之中D、重視個別教育和個性發展171.“教學相長”最早出現于以下哪一部教育著作(C)。A、《論語》B、《師說》C、《學記》D、《大學》172.以下關于紙筆測驗中主觀式題目的描述不恰當的是(D)。P258A、允許學生自由作答、自由作出反應B、命題比較簡便、比較省時C、能夠較好地用來檢測學生高水平的認識能力,能較為清晰地反映被試的思維過程或解題過程D、給被試提供了猜測答案的機會40、以下關于紙筆測驗中主觀式題目的描述不恰當的是(B)。A允許學生自由作答、自由作出反應B命題比較簡便、比較省時C能夠較好地用來檢測學生高水平的認識能力,能較為清晰地反映被試的思維過程或解題過程D給被試提供了猜測答案的機會173.社會道德規范主要包括(A)。A、國民公德和社會公德B、社會制度與社會規范C、人際關系與文明禮貌D、道德知識與道德評價174.教學過程的實質是“從兒童現有的經驗出發,引導兒童的現有經驗向著教材所包含的邏輯經驗不斷前進和發展”,這種觀點是由(C)提出的。A、斯賓塞B、盧梭C、杜威D、愛倫凱175.由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復雜、由一般到個別屬于哪一種課程組織形式?(B)A、橫向組織B、縱向組織C、心理組織D、螺旋式組織176.壬戌學制中學階段采取(A)。A、三三分段B、4年一貫制C、5年一貫制D、6年一貫制177.據1995年統計我國800多所高校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A)。A、60%B、50%C、40%D、30%178.以下關于“個性教育”涵義的表述中不恰當的是(C)。A、其目的在于充分實現個體內在的、獨特的天賦潛能B、其手段是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C、它鼓勵學生處處特立獨行,處處標新立異D、它以對學生基本自由的尊重為前提179.(A)既是教師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師高尚道德素養的自我表現。A熱愛學生B加強自身道德修養C熱愛勞動D熱愛教育工作180.我國大規模引進西方教育理論開始于(B)。A、20世紀前B、20世紀初C、20世紀20年代D、20世紀50年代181.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特殊途徑是(D)。A、各科教學B、團隊活動C、課外活動D、班主任工作182.交流與合作能力是可持續發展教育哪個目標的具體內容(B)。A、態度和價值觀B、技能C、知識D、行動183.班級文化是班級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出來的聯合生活方式,不包括(D)。A、班級環境布置B、班級人際關系和班風C、班級制度與規范D、教師與個別學生的親密關系184.歷史上著名的“文翁興學”,所興之學屬于(A)。P3A、官學B、私學C、書院D、私塾185.下列描述與隱性課程無關的是(D)。A、美國學者杜威所講的“附帶學習”B、班級生活中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結構對促進兒童社會化的影響C、課程知識負載著意識形態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以隱含的方式影響著學生的思想、情感與態度D、學生在家庭或社會生活中,有意無意之中獲得的知識與經驗186.講述是教師主要的教學手段,一般可以分三個階段進行(A)。A、導入、詳述和匯總B、導入、分析和匯總C、分析、詳述和總結D、分析、質疑和總結187.書院的官學化的傾向始于(B)。P4A、唐朝B、宋朝C、元朝、明朝D、清朝188.研究表明,大致30%的學期兒童和小學生的認知方式屬于(D)。A、沉思型B、輻合型C、發散型D、沖動型189.下列哪個哲學家認為“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一個人,人是教育的產物。”(B)A、柏拉圖B、康德C、亞里士多德D、蘇格拉底190.在中國近代學者中,最早專門論述設立教育目的重要性的是(D)。A、嚴復B、龔自珍C、張之洞D、梁啟超191.以下評價方式中與個體內差評價不符的是(D)。A、對個體同一學科不同方面的表現進行比較B、對個體不同學科的成績表現進行比較C、對個體不同時期內同一方面的成績表現進行比較D、對不同個體同一學科的成績表現進行比較192.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是(D)。A、教育內容B、教育方法C、教育評價D、教育目的193.不符合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相結合的教學規律的選項是(C)。A、學習間接經驗是學生主要的認識任務B、學習間接經驗必須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基礎C、教學應由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來發現、獲得知識D、不能把書本知識和學生的直接經驗結合起來,將妨礙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194.科學的體制化始于下列哪個時期(C)。A、十一二世紀B、十三四世紀C、十七八世紀D、十八九世紀195.真正全面而系統地從理論上論證活動課程的特點與價值的是(B)。A、(美)克伯屈B、(美)杜威C、(法)盧梭D、(德)福祿貝爾196.前運算階段兒童的認識發展(C)。A、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B、能夠進行邏輯推理C、語言和運算都表現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D、能夠根據經驗進行預見和假設197.討論時,每組的人數一般(A)最為適宜。A、5—8人B、10—15人C、越少越好D、越多越好198.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29條第2款強調的是(A)。A、教育應培養兒童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B、教育應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C、教育應致力于國際理解與溝通D、教育應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199.品德構成的基礎是(A)。A、道德觀念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為200.挖掘教材的教育性實施教學是由(B)原則決定的。A、理論聯系實際B、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C、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D、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201.提出“教師一方面要貢獻出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綿一樣,從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學中吸取一切優良的東西,然后再把這些優良的東西貢獻給學生。”的教育家是(B)。A、列寧B、加里寧C、蘇霍姆林斯基D、陶行知202.下面所列舉的各種課程類型中不屬于綜合課程的是(D)。A、將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融合而成的“生物學”課程B、活動課程C、環境教育課程D、中學數學課程203.關于現代教育的“社會目的”,下列描述中不恰當的是(D)。A、傳遞和保存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或文明成果B、培養能更新傳統文化、創新文化,具有批判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C、培養既能適應現實社會生活,同時又能合理改造現實社會生活的人D、復制、再生產現有的社會存在模式204.“學校教育等級森嚴、注重思想控制、教育內容長期保持不變”是那種社會教育的特征(B)。P36A、奴隸社會B、封建社會C、資本主義社會D、社會主義社會205.自然成熟理論的代表人物是(C)。P118A、皮亞杰B、華生C、格賽爾D、班杜拉206.全國各地書院分別改為中小學堂是在(D)。P5A、唐朝B、宋朝C、元朝、明朝D、清朝207.下列關于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關系描述不正確的是(D)。P138A、側重于間接經驗的獲取與側重于直接經驗的獲取的關系B、側重于書本公共知識的學習與側重于個人實踐知識的學習的關系C、關注經驗的邏輯方面與關注經驗的心理方面的關系D、注重思維與注重行動的關系208.借鑒英國學者斯賓塞的教育思想首先倡導對學生進行體育、智育與德育的我國學者是(B)。P87A、梁啟超B、嚴復C、魏源D、康有為209.影響個體社會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C)。P58A、遺傳B、家庭環境C、學校教育D、社會環境210.關于操作測驗,以下描述不恰當的是(D)。P258A、它是一種非文字測驗B、它主要通過觀察被試實際的操作行為表現來進行評價C、這種評價主要用來檢測被試將知識、理解轉化為實際行動的能力D、操作測驗只適用于動作技能的評價211.教師在備課時,了解學生對待課程、教材、教師及學習的態度,這符合教學的(D)規律。P176A、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統一B、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相結合C、發揮學生主體性D、知情意統一212.以下關于“自治教育”的描述,不正確的是(D)。P85A、它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教育意識B、它有助于學生學會對自己的選擇和行動承擔責任C、它是學生學會運用自由的根本手段D、自治教育是不需要紀律約束的教育213.講述法中匯總的類型主要有(B)P189。A、歸納式、比較式、回憶式B、歸納式、比較式、活動式C、歸納式、復述式、活動式D、比較式、活動式、練習式214.朗讀、閱讀、背涌、復述等屬于課外作業中的(A)。A、口頭作業B、書面作業C、實踐活動作業D、研究性作業215.我國中等及中等以下各類學校實行的是(A)。P230A、校長負責制B、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C、黨支部負責制D、民主集中制216.建構發生認識論的心理學家是(B)。P119A、華生B、皮亞杰C、布魯納D、班杜拉217.關于校本課程的合理性辯護,下列判斷中不正確的是(A)。P162A、校本課程的實施采取外部評價方式,它的實施效果能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B、有利于培養教師的專業自主意識,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C、課程開發周期短,能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及時修訂課程,能較快地適應變革的需要D、能充分照顧到各地區、各學校之間的差異性,能滿足各地區、各學校對課程設置的個性化需求218.書院的官學化的傾向始于(B)。A唐朝B宋朝C元朝、明朝D清朝219.青少年兒童大腦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是(A)。A五六歲之間B七八歲之間C三四歲之間D十一二歲之間220.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確提出“隱性課程”,這一學術概念的是(C)。A(美)杜威B(美)克伯屈C(美)杰克遜D(美)阿普爾221.看重"發現"、"探究",強調"對話"、"討論"教學方法的課程編制模式是(B)。A、目標模式B、過程模式C、縱向模式D、橫向模式222.中國教育史上"文翁興學"發生在(C)。A、公元前136年B、公元前124年C、公元前141年D、公元前144年223.提出在集體中進行教育的德育原則的是(B)。A、杜威B、馬卡連柯C、裴斯泰洛齊D、赫爾巴特224.教育理論界明確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學是在(D)。A、1929年B、1957年C、1982年D、1983年225.教師在講解新知識時,往往利用教具向學生進行呈示,這符合教學過程的(B)規律。A、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統一B、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相結合C、發揮學生主體性D、知情意統一226.以下不屬于個體身心發展規律的是(B)。A、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B、發展速度的持續遞進性C、身心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D、個別差異性227.以下關于"個性發展"的描述中不恰當的是(C)。A、個性發展是相對于單個命體各方面的平均發展而言的B、個性發展是相對于社群內部眾多個體的高度趨同發展而言的C、個性發展是相對于全面發展而言的D、個性發展是指個體獨特內在潛能的發展或具有社會意義的個體獨特性的發展228.有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施工的依據,這種認知方式稱作(B)。A、場獨立B、場依存C、沉思型D、輻合型229.將新知識、新事物引人課堂激發學生學習是教學基本階段中的(A)。A、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B、引導學生領會知識C、引導和組織學生運用知識D、檢查和鞏固知識230.關于診斷性評價,下列說法錯誤的是(B)。A、是一種在教學過程開始之前對學生已有準備狀況所作的粗略評估B、它僅限于查明、辨識學生學習方面存在的各種困難或障礙C、其根本目的在于摸清學生已有的基礎、準備狀況D、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教師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231.提出自然后果德育原則的是(B)。A、孔子B、洛克C、裴斯泰洛齊D、赫爾巴特232.給教師的教學提供及時的反饋信息,以幫助教師及時地調整教學、改進教學的是(D)。A、定性評價B、定量評價C、診斷性評價D、形成性評價23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于(A)。A、1986年B、1992年C、1994年D、1995年234.清政府將全國各地書院分別改為大中小學堂,是在(A)。A、1901年B、1902年C、1904年D、1906年235.我國封建社會第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是(C)。A、《大學》B、《禮記》C、《顏氏家訓》|D、《學記》236.我們在安排課程和教學時,應當循序漸進,這是因為個體的發展具有(B)。A、穩定性B、順序性和階段性C、可變性D、差異性237."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是下列哪位教育家首先提出來的(A)。A、孔子B、老子C、孟子D、朱熹238.在發展的某個時期,個體對外界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這稱為個體發展的(B)。A、最近發展區B、關鍵期C、成熟期D、青春期239.我國的私學產生于(B)。A、原始社會末期B、春秋時期C、戰國時期D、漢代以后240.教職工代表大會體現教師具有的權利是(D)。A、教育教學權B、科研學術活動權C、管理學生權D、民主管理權241.《禮記》中說"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是指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做到(C)A、傳遞知識B、培養學生的品德C、既要傳遞知識,又要培養品德D、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242.調整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判斷人們行為的是非善惡的一種標準稱為(B)。A、道德評價B、道德規范C、道德認識D、道德行為243."從搖籃到墳墓的教育"體現了(B)。A、教育全民化B、教育終身化C、教育民主化D、教育現代化244.美育作為教育范疇,最早是由以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C)。A、中國的蔡元培B、中國的王國維C、德國的席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