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陣地教育聯盟浙江十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開學考試地理試題 含解析_第1頁
浙江省新陣地教育聯盟浙江十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開學考試地理試題 含解析_第2頁
浙江省新陣地教育聯盟浙江十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開學考試地理試題 含解析_第3頁
浙江省新陣地教育聯盟浙江十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開學考試地理試題 含解析_第4頁
浙江省新陣地教育聯盟浙江十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開學考試地理試題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絕密★考試結束前(寒假返校聯考)浙江省新陣地教育聯盟2024屆第三次聯考地理試題卷本試題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考生注意:1.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分別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2.答題時,請按照答題紙上“注意事項”的要求,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規范作答,在本試題卷上的作答一律無效。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下圖為東北三省河流、沼澤、海岸三種濕地面積統計圖(單位:km2),其中甲類濕地近50年來面積萎縮最明顯。完成下面小題。1.圖中甲、乙、丙分別為()A.沼澤濕地、河流濕地、海岸濕地 B.沼澤濕地、海岸濕地、河流濕地C.河流濕地、沼澤濕地、海岸濕地 D.河流濕地、海岸濕地、沼澤濕地2.黑龍江省近50年來甲類濕地面積變化的主導因素是()A.氣候變暖 B.地殼運動 C.人類活動 D.徑流變化【答案】1.A2.C【解析】【1題詳解】結合圖中信息可知,丙類濕地只在遼寧分布,吉林和黑龍江沒有,因此丙為海岸濕地;東北三省緯度較高,凍土發育,因此面積比重較大的濕地為沼澤濕地,因此甲為沼澤濕地,則乙為河流濕地,A正確,排除BCD。故選A。【2題詳解】結合材料信息可知,甲類濕地近50年以來萎縮最明顯,甲類濕地為沼澤濕地。黑龍江省甲類濕地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人類活動的破壞,導致濕地面積減少,C正確;全球氣候變暖,地殼運動以及徑流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河流濕地面積,但影響較小,排除ABD。故選C。【點睛】濕地包括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包括多種類型,珊瑚礁、灘涂、紅樹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澤、水庫、池塘、水稻田等都屬于濕地。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其表面常年或經常覆蓋著水或充滿了水,是介于陸地和水體之間的過度帶。礫漠指地面皆由粗砂、礫石組成的荒漠,其形成往往受氣候和地形的影響。下圖為新疆哈密盒地內階地剖面圖,在T5,T6階地表層洪積物上部均有礫漠分布。完成下面小題。3.T5、T6階地面礫漠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為()A.流水沉積流水侵蝕 B.流水沉積風力侵蝕C.風化作用風力侵蝕 D.風化作用流水侵蝕4.考察發現T1-T6階地面沉積物下部平均粒徑差異較大,為明確該現象的成因,還需獲取的資料有()①地質時期氣候資料②沉積物采樣分析結果③圖示區域地質資料④階地面用地類型分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3.B4.A【解析】【3題詳解】結合材料信息可知,礫漠指地面皆由粗砂、礫石組成的荒漠。T5、T6階地表層洪積物是由于河流水位上漲攜帶泥沙物質在此沉積而成。后枯水期水位下降,洪積物出露地表,荒漠地區風力作用較強,表層較細的泥沙北風吹走,留下顆粒較大的礫石和粗砂,形成礫漠。因此T5、T6階地面礫漠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為流水沉積和風力侵蝕作用,B正確,排除ACD。故選B。【4題詳解】結合題干信息可知,T1-T6階地面沉積物下部平均粒徑差異較大,與本地氣候條件、地質條件相關,因此為明確該現象的成因,還需獲取的資料包括該地不同地質時期氣候資料以及圖示區域地質資料,為更好確定該地沉積物顆粒物差異,還需要沉積物采樣分析結果,①②③正確;與用地類型關聯性較小,排除④。故選A。【點睛】階地,指由于地殼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階梯狀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寬廣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階梯狀地形。下圖為無廢礦山循環經濟模式構想圖,完成下面小題。5.無廢礦山循環經濟模式中,技術難度最大的是()A.煤炭綠色開采 B.礦區固廢集中C.采空區域統計 D.固廢礦化封存6.固廢就地封存可以()A.減少煤炭開采 B.減輕沉降風險C.降低采煤成本 D.提高地下水質【答案】5.D6.B【解析】【5題詳解】無廢礦山循環經濟模式中,技術難度最大的是固廢礦化封存,即將固體廢棄物進行礦化處理并封存在地下,防止對環境造成污染。這需要高度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并且需要確保封存過程安全可靠,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D正確。相比之下,煤炭綠色開采、礦區固廢集中和采空區域統計等技術難度相對較小,ABC錯誤。故選D。【6題詳解】固廢就地封存可以減輕沉降風險,即將固體廢棄物進行礦化處理并封存在地下,增加地下支撐力,從而減輕地面沉降的風險。因此,B正確。減少煤炭開采與固廢就地封存無直接聯系,A錯誤;降低采煤成本與固廢就地封存關系不大,C錯誤;提高地下水質與固廢就地封存的目的不符,因為固廢封存主要是為了減輕地面沉降風險,而不是提高地下水質,D錯誤,故選B。【點睛】固體廢棄物礦化封存CO2具有以下優勢:①固體廢棄物中的Ca2+、Mg2+熱力學穩定性對CO2有更快的反應活性并且所產生的能耗更低;②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一般都靠近CO2排放源,因此可以減少運輸成本的費用;③固體廢棄物的顆粒相對于天然礦物更小,減少了預處理所帶來的成本,且粒徑越小,不僅增大了反應表面積,還有利于提高最終轉化率;④將固體廢棄物封存的CO2不僅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還對實現“以廢治廢”的理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能夠減少大氣中的CO2,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方面具有很大潛力。基尼系數是國際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之一。基尼系數最大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數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下圖為長江經濟帶四大城市群內部基尼系數趨勢圖,完成下面小題。7.長江經濟帶四大城市群內部收入差異最大的是()A.長三角城市群 B.長江中游城市群C.成渝城市群 D.云貴城市群8.以下措施有利于長江全流域基尼系數下降的是()A推廣下游城市群發展模式 B.構建流域內分工協作機制C.重視上游生態保護區建設 D.提高長三角對外開放水平【答案】7.A8.B【解析】【7題詳解】據材料“基尼系數是國際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之一。基尼系數最大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數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可知基尼系數越接近0內部收入差異越小。讀圖,長三角城市群基尼系數最大,故內部收入差異最大,A正確;BCD錯誤。故選A。【8題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構建流域內分工協作機制,能夠發揮不同地區的區位優勢,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降低全流域的基尼系數,B正確;要因地制宜,發揮各地區優勢,而不是照搬照抄,推廣下游城市群發展模式,A錯誤;重視上游生態保護區建設、提高長三角對外開放水平都只能促進區域的發展,不利于全流域基尼系數的下降,CD錯誤。故選B。【點睛】基尼系數,是國際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之一。基尼系數最大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數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國際上并沒有一個組織或教科書給出最適合的基尼系數標準。但有不少人認為基尼系數小于0.2時,居民收入過于平均,0.2-0.3之間時較為平均,0.3-0.4之間時比較合理,0.4-0.5時差距過大,大于0.5時差距懸殊。下圖為世界部分區域洋流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9.圖中甲、丙海域洋流流向分別為()A.自南向北東北向西南 B.自南向北西南向東北C.自北向南東北向西南 D.自北向南西南向東北10.關于圖中洋流影響,敘述正確的是()A.甲海域沿岸氣候炎熱 B.乙海域行船流急浪高C.丙海域沿岸降水豐沛 D.甲、乙海域漁業發達【答案】9.B10.D【解析】【9題詳解】據圖結合所學知識,甲海域的洋流是秘魯寒流,由南向北流動,而丙海域的洋流是馬爾維納斯寒流,由西南向東北南流動。B正確,ACD錯誤。故選B。【10題詳解】由上題可知,甲為秘魯寒流,受秘魯寒流影響,甲海域漁業發達,乙海域由于馬爾維納斯寒流與巴西暖流交匯,漁業發達,D正確;受秘魯寒流影響,氣候會降溫減濕,A錯誤;乙海域寒暖流交匯,行船速度較慢,B錯誤;丙海域流經洋流為寒流,沿岸地區會降溫減濕,C錯誤。故選D。【點睛】洋流分布規律:1、中低緯度海區: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東寒西暖;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以副極地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逆時針、東暖西寒;3、南緯40°~60°:西風漂流;4、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冬逆夏順。

新型農村社區與經濟園區共建即在建設農村新社區的同時,也規劃配套經濟園區,統籌安排社區化條件下的農民生產和生活,是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村社區化、農民居民化”三位一體的有效嘗試。完成下面小題。11.新型農村社區與經濟園區共建的發展路徑包含()①因地制宜規劃社區功能②土地流轉集約發展③集中資源發展商旅產業④村企合作培養人才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2.與傳統農村建設相比,新型農村社區與經濟園區共建在農業產業化中可以()A.減少勞動力需求 B.增加種植業從業人員C.延長農業產業鏈 D.縮小種植業經營規模【答案】11.C12.C【解析】【11題詳解】據材料“新型農村社區與經濟園區共建即在建設農村新社區的同時,也規劃配套經濟園區,統籌安排社區化條件下的農民生產和生活,是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村社區化、農民居民化”三位一體的有效嘗試。”可知,新型農村社區與經濟園區共建的發展路徑包含因地制宜規劃社區功能,①正確;土地流轉集約發展,②正確;村企合作培養人才,④正確;農村社區與經濟園區共建,不是集中資源發展商旅產業,③錯誤。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12題詳解】新型農村社區與經濟園區共建在農業產業化中,可以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的發展,C正確;新型農村社區與經濟園區共建在農業產業化中會增加勞動力需求,增加從業人員,擴大種植業經營規模,A、B、D錯誤。故選C。【點睛】新型農村社區,既有別于傳統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區,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或者是由一個行政村建設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區。13.下圖為某設計機構用3S技術進行交通線測繪勘察流程簡圖。交通線測繪勘察過程中,可以()A.利用RS獲取公路基礎控制點三維坐標 B.利用GNSS獲取地層、構造分布情況C.借助GIS完成三維智能路線比選 D.借助RS完成水文、地質災害統計【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GIS的主要功能是分析、處理、儲存地理空間數據,因此,可以借助GIS進行三維智能路線比選,C正確;RS主要功能是獲取影像信息,不能提供定位,不能完成水文、地質災害統計,AD錯誤;GNS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導航,不能獲取地層、構造分布情況,B錯誤。故選C。【點睛】地理信息技術的區別:遙感(RS):拍攝圖像;獲取“面”的信息;側重“看”。全球定位系統(GPS):定位、導航;定“點”的位置。地理信息系統(GIS):分析、處理、儲存地理空間信息;側重“想”。下圖為遼東某山地垂直農林帶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4.造成圖中I—Ⅲ種植層品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水分 B.坡度 C.土壤 D.熱量15.遼東山地500米(南坡550米)以上森林帶中()A.闊葉林季相變化不明顯 B.灌木林耐寒且抗風C針闊林多耐澇樹種 D.森林帶水熱差異小【答案】14.D15.B【解析】【14題詳解】隨著海拔的增加,熱量條件逐漸變差,因此高處應選擇生長周期較短的早熟品種,而低處熱量條件更好,可以選擇生長周期更長的中晚熟品種。綜上所述,造成圖中I—Ⅲ種植層品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熱量,而與水分、坡度和土壤關系不大,D正確,ABC錯誤,故選D。【15題詳解】遼寧位于溫帶地區,闊葉林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有明顯的季相變化,A錯誤;灌木林分布在山頂附近,海拔較高,熱量條件差,且風力更大,灌木林耐寒且抗風,B正確;針闊林位于較高海拔,基本不受澇漬影響,較少耐澇樹種,C錯誤;不同高海拔高度水熱組合不同,因此分布不同類型的森林帶,D錯誤。故選B。【點睛】垂直地帶性指山地自然景觀及其組成要素隨海拔高度遞變的規律性。氣溫通常隨山地高度增加而降低,降水與空氣濕度在一定高度以下隨海拔升高而遞增。受溫度、水分條件制約的植被、土壤等也發生相應的變化,自下而上組合排列成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對外經濟政策有助于塑造一國的產業擴張模式,而產業擴張模式將決定產業發展的情況,并最終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下圖為韓國和泰國在出口導向型戰略背景下形成的兩種不同關系鏈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6.全盤式開放政策下易成為主導產業的是()A.加工制造業 B.電子信息產業 C.金融業 D.旅游業17.從兩國當前發展推測,自主型產業擴張()A.注重國際資本引進 B.強調自然資源價值C.關注土地資源供給 D.重視核心技術創新【答案】16.A17.D【解析】【16題詳解】根據材料“對外經濟政策有助于塑造一國的產業擴張模式,而產業擴張模式將決定產業發展的情況”,全盤式開放政策和出口導向型戰略背景下,國內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自主性產業發展滯緩,外來依附性產業在國內擴張。加工制造業,技術水平要求低,易形成主導產業,A正確;電子信息產業技術水平要求高,不易形成主導產業,B錯誤;金融業需要資金、人才、技術,不易形成主導產業, C錯誤;旅游業與當地旅游資源和消費人群相關,與對外經濟政策相關性較弱,D錯誤。故選A。【17題詳解】根據圖示:自主型產業擴張,產業發展狀況為產業結構升級,傳統工業升級改造,第三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可以推測注重國內資本,關注人才培養,重視核心技術創新。故選D。【點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資金,技術,人才,傳統工業改造,交通,環境優化等相關。出生地與現居住地的比較可以揭示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是否發生過遷移,這種遷移被稱為“終身遷移”。下圖為2020年中國省際終身遷移矩陣圖,完成下面小題。18.圖中省際終身遷移流向體現出的主要特征為()A.滯后性 B.鄰近性 C.廣泛性 D.隨機性19.省際終身遷移會使遷入地()A.勞動力減少 B.出生率下降 C.老齡化加劇 D.城市化率提高【答案】18.B19.D【解析】【18題詳解】結合圖中信息可知,廣東省的人口遷入來自于安徽、福建、江西等地;浙江人口遷入主要來自于江蘇等地;新疆的人口遷入主要來自四川、青海等地。因此省際終身遷移流向大多來自于臨近省份,體現了鄰近性,B正確;省際終身遷移流向還具有廣泛性、隨機性,但不是主要特征,并未體現滯后性,排除ACD。故選B。【19題詳解】結合材料信息可知,出生地與現居住地改變被稱為終身遷移,省際終身遷移會使遷入地勞動力增加,側面的促進出生率提高,老齡化程度有所下降,遷入地人口數量增加,城市化率提高,D正確,排除ABC。故選D。【點睛】人口遷移指的是人口發生居住地的改變,根據其遷移的空間范圍分為國內人口遷移和國際人口遷移。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包括氣候、資源、經濟收入、政策、戰爭、婚姻家庭、文化教育等方面。如今,影響人口遷移最主要的因素在于經濟收入。下圖示意甲、乙兩地每天的正午太陽高度之差(△H)在一年中的變化情況,完成下面小題。20.甲、乙兩地緯度值可能是()A.23.5°N,66.5°S B.23.5°N,23.5°SC.66.5°N,66.5°S D.23.5°S,66.5°S21.若甲地位于北半球且甲地緯度低于乙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①日全球晝夜平分 B.②日乙地正午太陽高度大于甲地C.③日乙地出現極晝 D.④日甲地正午桿影長度全年最大【答案】20.A21.C【解析】【20題詳解】正午太陽高度=90°-緯度差,兩地的正午太陽高度之差也就是各自離當天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之差的差。當太陽直射點位于兩地正中間的緯線時△H為0,當太陽直射點離其中一點的緯度最近時,△H絕對值最大。根據圖中△H的變化,△H最小為0時,說明太陽直射點位于兩地之間;△H最大值為90°,說明太陽直射點在甲點或者乙點上,且甲地和乙地分布在不同的半球上,甲、乙兩地緯度相差90°,能滿足兩地緯度差為90°的只有23.5°N,66.5°S,因此,A正確,BCD錯誤。故選A。【21題詳解】由上題分析可知,△H最大值為90°,說明太陽直射點在甲點,甲地位于北半球且甲地緯度低于乙地,甲地為23.5°N,①為北半球的夏至日,②為北半球的秋分日,③為北半球的冬至日,④為北半球的春分日。甲地位于北半球且甲地緯度低于乙地,②④日全球晝夜平分,A錯誤;②日乙地正午太陽高度小于甲地,B錯誤;③日乙地出現極晝,C正確;③日甲地正午桿影長度全年最大,D錯誤。【點睛】正午太陽高度角的緯度分布規律: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從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從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二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向赤道兩側遞減。受大氣環流和海水運動等因素影響,赤道附近海區會形成因熱力因素差異而導致的異常緯向環流,下圖為某年赤道附近海區緯向環流異常值分布圖(正值為下沉,負值為上升)。完成下面小題.22.圖示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區環流情況正確的是()A. B.C. D.23.受緯向環流異常影響,該年份可能發生是()A.南美西部干旱加劇 B.亞洲東部臺風減少C.長江流域春旱加重 D.華南地區寒潮頻發【答案】22.C23.B【解析】【22題詳解】由材料可知,正值為下沉,負值為上升。結合圖片可知,該海域兩側為負值,氣流上升,中間為正值,氣流下沉。再結合具體的經度,100°E處和100°W處為上升,160°E附近下沉。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23題詳解】東太平洋氣流上升,海水溫度上升,符合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多雨,甚至出現洪澇災害,南美洲西部的干旱會得到緩解,A錯;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東南信風減弱,赤道暖流減弱,西太平洋地區(印度尼西亞附近海域)海溫和水溫較正常年份偏低,不利于臺風的形成和發展,可能會導致亞洲東部臺風數量減少,冬季與高緯的溫差(氣壓差)減少,南下冷空氣(冬季風)減弱,影響我國東部的寒潮減少,B正確,D錯誤;長江流域春旱加重的原因與氣候因素、地形地貌、水資源管理等多種因素有關,與厄爾尼諾現象沒有必然聯系,C錯誤。故選B。【點睛】厄爾尼諾現象會導致副熱帶高壓帶的位置偏南,這進一步影響了雨帶的位置。由于雨帶不容易北上,它通常在長江流域徘徊,這增加了該地區的降雨量,從而容易引發洪澇災害。其次,厄爾尼諾現象還影響了熱帶風暴和臺風的數量。通常,在厄爾尼諾年,熱帶西太平洋上的熱帶風暴和臺風的數量會減少,這意味著登陸我國的臺風數量也可能比常年偏少。這可能對長江流域的氣候產生影響,因為臺風是長江流域夏季降水的重要來源之一。此外,厄爾尼諾現象還可能導致長江流域夏季氣溫的異常偏低,形成低溫冷害,這可能對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產生影響。甘肅省民勤縣是干旱區內土地和生態退化的典型代表,是進行土壤鹽漬化研究的最佳區域。下圖為民勤縣土壤鹽漬化研究區示意圖和不同土層土壤鹽漬化程度占比統計圖。完成下面小題。24.2021年較2020年()A.鹽漬化程度下降 B.非鹽化占比減少C.輕度鹽漬化占比減少 D.鹽漬化面積擴大25.研究人員在研究區內選取了四個條件相似的采樣點,開展為期三年的農業灌溉方式(傳統灌溉、噴灌、滴灌、膜下滴灌)對土壤鹽漬化的影響研究,并繪制了四個采樣點土壤鹽分垂直變化統計圖,其中表示膜下滴灌的是()A. B.C. D.【答案】24.A25.D【解析】24題詳解】讀不同土層土壤鹽漬化程度占比統計圖可知,2021年較2020年相比,2021年鹽土整體占比較低,A正確;非鹽化2020年占比較低,2021年占比較高,非鹽化占比增加,B錯誤;2020年三個土層的輕度鹽漬化占比在15%左右,2021年三個土層的輕度鹽漬化占比均在20%以上,輕度鹽漬化占比增加,C錯誤;從材料信息無法判斷鹽漬化面積是否擴大,D錯誤。故選A。【25題詳解】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膜下滴灌能減少灌溉對地下水的補給,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減少了表層水分蒸發,土壤的鹽分含量低,垂直變化小,D正確;噴灌覆蓋面廣,能夠均勻的灑水,滴灌能夠降低水的消耗量,鹽度較低,①為滴灌,②為噴灌,AB錯誤;傳統灌溉大水漫灌和只灌不排,導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后,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土壤鹽漬化嚴重,③為傳統灌溉,C錯誤。故選D。【點睛】土壤鹽漬化是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后,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也稱鹽堿化。非選擇題部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洮河地處甘肅省南部,是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受生物多樣性、景觀復雜性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等因素影響,洮河流域內生態系統恢復能力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洮河水質優良,洮河灌區是甘肅省黃河流域三大大型灌區之一,但目前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材料二:下圖為洮河流域示意圖。(1)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間分布的特點是____,流域內生態系統恢復能力南部比北部____,分析影響洮河流域南北生態系統恢復能力差異的自然原因。(2)近年來,紅旗水文站徑流量有所增加但含沙量明顯下降,指出引起洮河含沙量變化的主要人類活動。(3)從水資源利用角度,提出洮河灌區農業發展的策略。【答案】26.①.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遞減②.好(強)③.南部水分條件較好,地形(景觀)類型復雜,生物多樣性豐富,植被覆蓋率高,生態系統復雜、穩定。27.水利設施(水庫)建設;生態修復;農業生產方式變化;土地利用方式變化。28.灌區水資源統一調度,協調上、下游用水量;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調整種植業結構,適當減少需水量大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解析】【分析】本題以洮河流域為背景,涉及水資源的分布特點、水文站含沙量減少的原因、洮河灌區農業發展的策略等相關知識,考查地理知識的調動和運用能力,區域認知等核心素養。【小問1詳解】由圖的多年平均等降水量線分布可知,南部的降水量高于北部,呈現南多北少的分布格局;由于南部水分條件好;地形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植被覆蓋率高,生態系統穩定,生態的自然修復能力強,故流域內生態系統恢復能力南部比北部強。【小問2詳解】由圖可知,上游河段水利設施較多,攔沙效果明顯;上游地區生態恢復好,水土保持增強;灌區面積大,部分泥沙在灌區沉積;近年來由于流域內的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如免耕,少耕等,減少水土流失與土壤侵蝕,使河流含沙量減少;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也導致河流含沙量減少。【小問3詳解】: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噴灌等,以減少水資源的浪費,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建立水資源管理制度,協調上中下游水資源的調度;調整種植業結構,適當減少需水量大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減少水資源的用量。【點睛】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鎳礦是戰略性資源。紅土鎳礦資源為硫化鎳礦巖體風化一淋濾—沉積形成的地表風化殼性礦床,鎳主要來自上覆殘余紅土層。印度尼西亞低品位紅土鎳礦儲量豐富,易開采,難冶煉。2014年印度尼西亞政府頒布禁止鎳礦出口政策,要求鎳礦石必須在本國加工、冶煉后才能出口。中國企業利用全球領先的低品位紅土鎳礦規模化冶煉技術,在該國建設鎳冶煉廠,產品大部分銷往中國。材料二:圖1為印度尼西亞鎳礦分布圖,圖2為圖1中肯達里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1)分析有利于肯達里紅土鎳礦富集的氣候條件。(2)從資源和生態安全角度,簡析印度尼西亞限制鎳礦出口的原因。(3)說明中國企業投資對印度尼西亞鎳產業發展的意義。【答案】(1)終年炎熱/高溫,雨量豐沛,化學風化作用強,植被覆蓋率高,生物風化強,雨水和徑流沖刷淋濾強,利于紅土鎳礦在河谷、低地沉積富集。(2)大量開采、出口導致鎳礦儲量快速下降:鎳礦品位低,開采、冶煉過程中環境污染嚴重;大規模采礦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生態質量下降明顯。(3)提升鎳礦勘探、開采技術;提高冶煉加工技術,減少環境污染;獲得資金支持;提高鎳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解析】【分析】本題以印度尼西亞鎳礦開發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自然環境整體性,產業發展對區域的影響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素養。【小問1詳解】該地區位于印度尼西亞,屬于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降水豐沛,該地區化學風化作用較強,加上植物覆蓋率較高,生物風化作用較強,加上鈣的降水較多,雨水和徑流的沖刷,淋濾作用較強,有利于紅土鎳礦的富集,在河谷和低地富集。【小問2詳解】結合材料信息可知,2014年印度尼西亞政府頒布禁止鎳礦出口政策,大量出口鎳礦和開采會導致鎳礦儲量下降;鎳礦品位低,產品附加值較低,同時,開采過程和冶煉過程中會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開采過程中會導致植被破壞,引發水土流失,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生態質量下降明顯。【小問3詳解】結合材料信息可知,中國企業投資印度尼西亞地區的鎳礦產業,對于當地來講,有利于提高鎳礦的勘探和開采技術,更好的開發利用鎳礦資源;同時,提高冶煉加工技術,減少環境污染,改善本地區環境質量;加上資金支撐,可以提高鎳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延長產業鏈。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碳強度是指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圖1為天津市及附近區域略圖,圖2為2002-2017年天津市GDP及三次產業碳排放統計圖。下表為天津市2002-2017年三次產業結構統計表。年份三次產業結構20024.1:48.4:47.520053:56:4120101.6:53:45.320151.3:46.7:5220171.2:40.8:58材料二:碳市場包括碳匯交易、碳排放交易,2020年天津市碳市場交易量居全國第二。2022年天津市津南區生態屏障內第一批2.7萬畝人工儲備林已完成碳匯核證,預計可形成約25萬噸碳匯量,產生500萬元碳匯收入。為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天津市提出《天津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方案要求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協調各功能區發展關系。(1)簡述圖示地區碳在自然圈層中的主要物質存在形式。(2)從產業角度,分析天津市碳排放強度的變化。(3)天津市推進碳匯、碳排放交易,分析該措施對助力碳中和的作用。(4)從城市空間結構角度,簡述天津市實現碳達峰的具體路徑。【答案】28.巖石圈中的化石燃料和碳酸鹽巖石;大氣圈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生物圈中的生物體(有機質);水圈中的溶解碳、懸浮物及沉積物。29.碳排放強度下降;產業整體發展,GDP上升速度快于碳排放總量;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第二產業結構調整(高耗能工業轉移),第二產業技術革新。30.獲取碳匯收益(資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