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四章知覺、注意與意識第一節
知覺實驗一、知覺概述(一)知覺的概念知覺(perception)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大腦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知覺是對感覺信息的整合與解釋,但并非對感覺信息的簡單相加。一般說來,知覺包含相互聯系的幾個過程,分別為覺察(detection)、分辨(discrimination)和確認(identification)。常見的知覺組織原則有以下幾個。①接近或鄰近性原則②相似性原則③對稱性原則④連續性原則⑤共同命運原則⑥封閉性原則⑦線條朝向原則⑧簡單性原則⑨同域原則⑩良好圖形原則(二)知覺的特點1.選擇性知覺的選擇性是指個體在知覺客觀世界時,通過注意有選擇性地把一些事物作為知覺對象,而把其他事物作為知覺背景的特性。(二)知覺的特點2.整體性知覺的整體性是指個體在知覺客觀事物時會把組成事物的個別屬性或個別部分,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的特性。整體由部分組成,部分也依賴整體,部分只有在整體中才具有確定的含義。(二)知覺的特點3.理解性知覺的理解性是指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釋知覺到的對象,使其具有一定的意義。個體的知識經驗影響知覺的理解性,個體的知識經驗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知覺也不同。(二)知覺的特點4.恒常性知覺的恒常性是指當知覺客體在一定范圍內發生改變時,個體的知覺映像在相當程度上保持不變的特性。視知覺的恒常性最為明顯,主要包括以下幾類:形狀恒常性,是指不同角度看到的同一物體在視網膜上投射的形狀不斷變化,但是,我們知覺到的物體形狀沒有很大的變化;大小恒常性,是指個體對同一物體大小的知覺不隨觀察距離的變化而變化;明度恒常性,是指物體的相對明度或視亮度不隨照明條件改變而變化;顏色恒常性,是指有顏色物體表面的顏色不受色光照明的影響;方向恒常性,是指知覺對象的方位不受個體身體各部位相對位置變化的影響。(三)知覺的分類根據知覺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感官,可將知覺分為視知覺、聽知覺、嗅知覺、味知覺、觸知覺等。根據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可將知覺分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空間知覺反映事物的空間特性。時間知覺反映事物的延續性和順序性。運動知覺反映事物的運動特性。根據知覺是否有意識的參與,可將知覺分為閾上知覺和閾下知覺。閾下知覺是一種無意識知覺,而閾上知覺是一種有意識的知覺。根據知覺反映的正確程度,可將知覺分為錯覺和正確知覺。根據知覺產生時有無客觀刺激物的作用,可將知覺分為真實知覺和幻覺。第一節
知覺實驗二、知覺實驗范式(一)形狀知覺形狀知覺是指個體在對物體基本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物體形狀信息的知覺。1.面孔知覺和其他知覺相比,面孔知覺更傾向整體或完形加工。研究者常通過以下幾種實驗效應或范式研究面孔整體加工。(1)倒置效應,是指個體再認正立面孔時的正確率顯著優于倒置面孔(RobertYin,1969)。(2)整體-局部效應,指的是當單獨呈現面孔特征信息(如鼻子)時,被試很難完成對該特征信息的識別,相反,當呈現整個面孔時,被試對這些面孔特征信息識別的成績則比較好(Tananka&Farah,1993)。(一)形狀知覺(3)復合面孔效應,指的是如果把分別來自兩張不同面孔的上下半部分對齊合成一張新的面孔,那么被試在再認合成新面孔的上半部分時存在困難,但是,當平移錯開、不對齊這張新面孔的上下兩部分,被試對這張新面孔上半部分的再認成績較好(AndyYoung,etal.,1987)。(4)Jane任務范式。蒙德洛奇等(Mondloch,C.etal.,2002)采用Jane任務范式研究了面孔特征加工和構形加工的發展性問題。面孔特征加工指的是控制所有面孔的嘴巴或眼睛信息不一致,其他信息保持一致;面孔構形加工指的是變化面孔的雙眼間距或嘴鼻間距。(一)形狀知覺2.拓撲性質知覺拓撲性質源自拓撲學,也稱為橡皮薄膜幾何學,尤其關注空間對象在連續變形下保持不變的性質。例如,一張橡皮膜可經任何變形,只要不撕裂,其拓撲性質仍維持不變;一旦出現破洞,其拓撲性質即發生改變。陳霖的拓撲性質知覺理論認為,拓撲性質發生在視知覺早期階段,個體對于拓撲性質的加工會優先于對其他幾何性質(如投射幾何、射影幾何、歐式幾何)的加工(Chen,1982;Chen,2005)。(二)時距知覺時距知覺是對客觀事物持續性的一種感知,包括對某一事件持續時間(也稱實時距,filledinterval)和兩個相繼事件之間時間間隔(也稱空時距,emptyinterval)的感知(黃希庭等,2003)。時距知覺的測量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1.時間再現任務例如,在實驗中,劉靜遠和李虹(2019)先給被試呈現一張圖片,其呈現時間為2s、4s或8s;然后,屏幕中出現“計時開始”的字樣提示,被試通過按壓空格鍵開始計時;接下來出現空白屏幕;當被試認為空白屏幕與剛才的圖片呈現時間相同時,立即再次按下空格鍵,屏幕中央隨即出現“計時結束”字樣。實驗過程中,要求被試不借助計時工具,憑借自己的感覺去估計時間。(二)時距知覺2.時間二分任務這類任務包括學習和測驗兩個階段。例如,在學習階段,研究者先給被試呈現一個固定時長的刺激,比如500ms(標準時距);間隔300ms后,在測試階段,隨機呈現一系列不同時長的比較刺激,比如為350、400、450、500、550、600或650ms(比較時距);然后,呈現空屏,要求被試比較測試階段的刺激與學習階段的刺激呈現的時長哪個較長,并通過按鍵進行反應(李寶林等,2013)。(三)社會信息的運動知覺運動知覺是指個體對于物體在空間位移或速度變化的知覺。也就是說,當物體改變空間位置,而我們又能夠察覺到這種變化時,便產生了對該物體的運動知覺。1.面孔運動日常生活中,面孔并不是靜態的二維圖像,而是帶有多種運動方式的動態刺激,包括剛性運動(如頭部轉向、點頭等)和非剛性運動(如眨眼、咀嚼等)。研究發現,相較靜態面孔而言,個體在識別動態面孔時會表現出較好的成績,這被稱為動態面孔優勢效應(O’Tooleetal.,2002)。最近也有研究探討了面孔運動對面孔整體和特征信息加工的影響(Wangetal.,2023),研究發現面孔運動促進對面孔整體信息的加工。(三)社會信息的運動知覺2.生物運動生物運動指的是生物體(人類和動物)在空間上的整體性移動行為,如步行、奔跑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觀測到的生物運動往往與其外形特征(身體形狀)聯系在一起。盡管生物運動在視覺特征上和面孔非常不同,但它仍然具有和面孔相似的加工特性。與面孔知覺一樣,生物運動具有倒置效應和生命早期偏好現象。第二節
注意實驗一、注意概述(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因而,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兩個特點。注意的指向性指在個體的心理活動在當下選擇了某個刺激而忽略了其他刺激。指向性不同,個體面對同一場景獲取的信息也不同。注意的集中性指個體的心理活動在一定方向上活動的強度或緊張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專心致志的程度。心理活動的強度或緊張度越大,注意也就越集中。個體在高度集中注意時的注意指向范圍縮小,從這個角度來看,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不可分割的。(二)注意的種類1.根據注意的功能分類分為選擇性注意、持續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三種。選擇性注意(selectiveattention),指個體在同時呈現的兩種及以上刺激中選擇符合自己需要的刺激進行注意,而忽略其他刺激。持續性注意(sustainedattention),指在一定時間內穩定在某個客體或活動上的注意。分配性注意(dividedattention),指個體在執行監測或搜索任務時把注意分配在兩種或兩種以上刺激上的注意。2.根據有無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分類分為不隨意注意、隨意注意和隨意后注意。不隨意注意,指事先沒有預定目的,也無須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稱為無意注意。隨意注意,指有預定目的,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稱為有意注意。隨意后注意,指既有預定目的,又無須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稱為有意后注意。第二節
注意實驗二、注意實驗范式與技術(一)提示范式1.基本原理提示范式(cuingparadigms)是通過刺激或指導語引導被試注意并完成對某一條件刺激的加工,而忽視其他條件的刺激。2.典型范式視覺空間提示范式是提示范式的典型。(一)提示范式研究者使用提示范式考察注意對面孔加工的影響,先在注視點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呈現兩個80ms的提示框,然后在注視點的上下和左右同時呈現4張圖片300ms,如左右是面孔,上下是房子圖片,或者反過來;被試需要判斷出現在提示框位置的兩張圖片是否相同,并進行按鍵反應。如果面孔出現在提示框位置,那么這種情況被界定為面孔注意條件;如果房子出現在提示框位置,那么這種情況被界定為面孔非注意條件。研究發現,面孔注意條件比非注意條件在刺激矩陣出現170ms左右誘發更大的腦電活動(Wangetal.,2018)。(一)提示范式提示類型有兩種常見的劃分方式。一種是根據線索出現的位置,劃分為外周線索和中心線索。外周線索(peripheralcues)指線索出現在邊緣視野的位置。此種線索能自動引起注意,也被稱為外源線索(exogenouscues),圖14-5使用的就是外周線索。中心線索(centralcues)指線索始終呈現在視野的中央位置,通過某種符號提示目標刺激可能出現的位置,如箭頭。此種線索不會自動引起注意指向線索的位置,也被稱為內源線索(endogenouscues)或符號線索(symboliccues)。另一種是根據整個實驗中有效線索和無效線索出現的比例劃分為預言性提示和非預言性提示兩類。預言性提示(predictivecues)指在整個實驗中有效線索的比例明顯多于無效線索的比例。非預言性提示(nonpredictivecues)指在整個實驗中有效線索的比例與無效線索的比例接近。(二)搜索范式1.基本原理搜索范式(searchparadigms)要求被試搜索一個或多個混雜在非目標刺激中的目標刺激,實驗時這些刺激可以同時呈現,也可以相繼呈現。該范式主要用于研究注意過程如何忽略或抑制無關刺激的干擾。2.典型范式視覺搜索任務是搜索范式的典型。(二)搜索范式3.類型搜索范式常見的類型包括奇異刺激范式、無關特征搜索范式和目標-奇異刺激距離范式。(1)奇異刺激范式是指在搜索序列或矩陣中出現一個非目標的奇異刺激,考察該奇異刺激作為干擾出現時是否影響被試對目標刺激的判斷。(2)無關特征搜索范式的搜索陣列與奇異刺激范式相似,不同的是,無關特征既可以是干擾項,也可以是搜索目標。(3)目標-奇異刺激距離范式是指控制目標刺激和奇異刺激之間的距離。(三)過濾范式1.基本原理過濾范式(filteringparadigms)是指使被試的注意指向一個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實驗者通過評估那些未被注意的刺激來研究注意加工的特征和機制。這種范式主要用于研究注意過程中抑制無關刺激的加工特點。2.典型范式過濾范式常見的類型包括Stroop范式、整體-局部范式、側抑制范式、負啟動范式和加納范式。(三)過濾范式(1)Stroop范式是過濾范式的經典范式。在該范式中,研究者給被試呈現一些用不同顏色墨水寫的表示顏色意義的字(如,用紅色墨水寫的“綠”字),在一種實驗任務中,被試被要求忽略墨水顏色報告字的名稱(綠);在另外一種實驗任務中,被試被要求忽略字的名稱報告墨水顏色(紅)。后來研究者對Stroop范式進行改編,用于研究情緒面孔加工的沖突效應。(三)過濾范式(2)整體-局部范式始于內溫(Navon,1977)的大小字母圖形研究。在實驗中,研究者向被試呈現一系列由小刺激構成的大刺激,小刺激被稱為局部刺激,大刺激被稱為整體刺激。于是,整體-局部刺激的一致性就是該實驗的第一個自變量。此外,實驗要求被試在圖形呈現后報告整體字母或局部字母,也就是讓被試注意整體信息或注意局部信息,因此注意的指向性是第二個自變量。(三)過濾范式(3)側抑制(flankerstask)范式探討的是多個相互獨立刺激之間的干擾。在實驗中,研究者在屏幕中央和中央的兩側呈現刺激,要求被試報告呈現在屏幕中央的刺激而忽略屏幕兩側的刺激。比如,當中央目標是T時,要求被試左手按鍵;當中央目標是H時,要求被試右手按鍵。在一種條件下,中央和兩側的刺激一致(如兩側和中央都是T),而在另一種條件下,中央和兩側的刺激不一致(如中央是T,而兩側是H)。研究發現,相比不一致條件,被試在一致條件下的反應時較快,但是,如果兩側刺激離目標較遠,那么這種干擾效應會減小或者消失。這反映了兩側刺激的干擾可能導致被試無法把注意完全集中在中央目標上,因而,該范式常用于研究注意從目標區域到鄰近區域分散的程度。(三)過濾范式(4)負啟動范式(negativeprimingparadigm)指的是先前一個試驗中作為被忽略的干擾刺激在下一個試驗中作為目標刺激出現時,被試對該刺激的反應時延長。如圖14-9所示,每個試次呈現重疊的黑色和白色字母,被試需要報告白色字母的名稱,忽略黑色字母;當前試次中干擾刺激(黑色B)在下一個試次中變成目標刺激(白色B)時,被試的反應時延長。該范式常用來評估在一個刺激被有意忽略的情況下,注意能在多大程度上自動地分配到該刺激,并影響此后的加工過程。(三)過濾范式(5)加納范式主要用來研究同一物體不同維度信息加工間是否存在交互效應:如果個體能選擇性地注意和加工目標維度而不受無關維度的影響,那么目標維度與無關維度的加工相互獨立;反之,則存在影響(Garner,1976)。例如,以面孔情緒是否影響面孔性別的加工為例,面孔性別為目標維度,面孔情緒為無關維度,整個實驗中被試需要完成面孔性別維度的分類任務。實驗包含兩個條件,分別是基線(baseline)條件和正交(orthogonal)條件。在基線(baseline)條件下,無關維度(面孔情緒)不變,均為憤怒(或高興)面孔;目標維度(面孔性別)發生變化,隨機出現男性和女性面孔。在正交(orthogonal)條件下,無關維度(面孔情緒)和目標維度(面孔性別)都發生變化,隨機出現男性的憤怒、高興面孔和女性的憤怒、高興面孔。(四)雙任務范式1.基本原理雙任務范式(dual-taskparadigms)探討的是注意如何在多個并行任務中分配,以及如何指向和調節加工過程,即通過任務間的相互競爭考察注意的特性。雙任務范式下,被試同時執行兩個明顯不同的任務,研究者通過被試的表現評估這兩個任務間相互影響的程度。2.典型范式常用的雙任務范式包括心理不應期(psychologicalrefractoryperiod)范式和注意瞬脫(attentionalblink)范式。(四)雙任務范式(1)心理不應期范式是雙任務研究中的一種簡單形式,指兩種任務在時間上間隔太近而讓人“反應不過來”,即兩個重疊任務同時競爭有限的心理資源,由于人類的認知加工過程是離散和系列的,中樞反應選擇加工器一次只能加工一個任務,當一個任務處于中樞階段進行加工時,另一個的中樞反應選擇加工必須等待釋放中樞瓶頸后才能進入中樞反應選擇加工器。實驗流程是,兩種任務相繼快速地以不同的時間間隔呈現,要求被試快速、準確地完成對這兩種任務的辨別和反應,當這兩個刺激任務呈現的起點時間間隔不同步,尤其是隨著刺激呈現時間間隔的縮短,任務1和任務2在加工時間上有較高重疊時,任務2的反應時會顯著延長。(四)雙任務范式(2)注意瞬脫范式是指采用快速呈現視覺刺激(rapidserialvisualpresentation,RSVP)的方式向被試呈現一系列干擾刺激和兩個目標刺激,要求被試分別辨別這兩個目標刺激;如果第一個目標刺激(T1)與第二個目標刺激(T2)間隔很短,被試對T2辨別能力下降。注意瞬脫通常被看作從時間維度考察選擇性注意的一個窗口,該現象可能反映出選擇性注意的時間有限性或資源有限性,由于T1占用了大部分的認知資源,短時間內資源不能被釋放,因而T2的加工受到影響。(五)多目標追蹤范式多目標追蹤范式(multiple-objecttracking)是研究動態情景下注意機制的常用范式。派利夏恩和斯托姆(Pylyshyn&Storm,1988)最早通過實驗發現,人的視覺注意系統可以同時追蹤多個目標。在實驗中,研究者先向被試呈現若干(8~10個)靜止的、特征相同的刺激(如圓環),然后將其中幾個刺激(4~5個)以閃爍的形式標記為目標,接下來所有刺激在一個特定區域內作隨機運動,所有刺激運動持續時間為7~15s。被試需要盡可能追蹤開始時閃爍的目標刺激,并在運動停止后把所有目標刺激都找出來。結果表明,被試普遍可追蹤4~5個目標刺激,正確率不低于85%。(六)眼動技術注意與個體的眼球運動之間存在直接關系。比如,眼睛注視點可以反映個體注意集中的位置,通過監控和記錄眼動數據可以揭示注意加工的規律。常用的眼動技術指標包括被試對視覺刺激加工的注視時間、首次注視點、眼跳幅度、瞳孔直徑、掃描軌跡、注視時長和注視次數等。該技術具有實時、自然、直接記錄被試注視過程的優點,可以提高研究的生態效度,彌補嚴格控制或干預個體注意過程研究方法的不足。(七)電生理和腦成像技術電生理和腦成像研究通過記錄個體注意狀態下的神經活動特點來探討注意發生的神經機制。常用的有事件相關電位(ERP)和功能磁共振技術(fMRI)。ERP技術通過記錄電位發生變化的大腦部位、電位隨時間變化的方式以及刺激呈現后的電位變化方向和潛伏期等特征一起來推論注意的某些特點,即根據腦電成分來推論注意過程。常用的腦電成分包括P1和N1。此外,視覺失匹配負波(visualmismatchnegativity,vMMN)也是一個能反映大腦前注意自動加工的重要指標。fMRI技術通過測量大腦某一腦區血氧濃度的變化來反映注意加工的腦機制。第二節
注意實驗三、注意理論的實驗證據(一)過濾器理論1.基本觀點過濾器理論認為,神經系統加工的容量是有限的,只能對一部分信息進行加工,只注意到一部分刺激。2.實驗證據布羅德本特(Broadbent,1958)采用雙耳分聽任務,向被試的左右耳分別呈現三個數字,要求被試只注意呈現在一只耳朵(追隨耳)的信息,同時忽略呈現給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隨耳)。要求被試以三種方式再現呈現的信息:隨意順序再現、按數字呈現順序再現、以耳朵為單位再現。結果表明,以耳朵為單位再現的正確率高于按時間再現的正確率,被試在隨意再現時多使用以耳朵為單位再現的方式。(二)衰減理論1.基本觀點衰減理論認為,不僅追隨耳的信息可以通過過濾器得到加工,非追隨耳的信息也可以通過過濾器得到加工,只是非追隨耳的信息在通過過濾器時強度減弱了,不能被充分加工。如果非追隨耳的信息對被試非常重要(如自己的名字),這些信息就可以得到高級加工和識別。2.實驗證據特瑞斯曼(Treisman,1980)的雙耳分聽實驗同時呈現如下信息:左耳(追隨耳)——“Thereisahouseunderstandtheword”,右耳(非追隨耳)——“Knowledgeofonthehill”。結果被試都報告Thereisahouseonthehill,并報告是從左耳聽到的信息。這表明,當有意義的信息分別呈現給追隨耳和非追隨耳時,被試會自動整合雙耳信息,使之變得有意義。(三)反應選擇理論1.基本觀點反應選擇理論認為,多個感覺通道的信息都可以進入高級分析得到全部知覺加工,信息過濾器位于知覺分析和反應組織之間。選擇注意加工不是發生在注意加工的早期階段,而是發生在后期的反應階段。2.實驗證據謝弗和哈德威克(Shaffer&Hardwick1969)同時向被試雙耳呈現數量相同順序隨機的目標詞和干擾詞,要求被試同時注意雙耳信息,聽到目標詞就進行反應。研究發現,雙耳對目標刺激的反應正確率都超過隨機水平,在59%~68%,并且雙耳反應的正確率接近,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無論是單耳還是雙耳都能識別輸入的信息,只要所處的條件相同,就會有相同的識別率。(四)多階段選擇理論1.基本觀點多階段選擇理論認為,注意的選擇加工可能發生在幾個不同的加工階段,不同認知任務的目標決定了選擇加工發生的階段。2.實驗證據福克特等(Fockert,etal.,2004)在實驗中給被試呈現不同知覺負載的搜索序列,要求被試盡可能快地對目標刺激進行反應。在低知覺負載條件下呈現1個目標刺激和1個干擾刺激(關鍵干擾刺激),在高知覺負載條件下呈現1個目標刺激和6個干擾刺激(其中一個是關鍵干擾刺激)。研究發現,低負載條件出現較大的干擾效應,而高負載條件出現較小的干擾效應。這表明,目標占用更多認知資源則干擾影響會更小。(五)資源限制理論1.基本觀點資源限制理論認為,注意并非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而是對信息進行加工的認知資源,且個體認知資源的總量有限。2.實驗證據約翰斯頓和海因茨(Johnston&Heinz,1978)向被試呈現感覺辨別度不同的目標詞和干擾詞,要求被試復述聽到的目標詞并在實驗最后自由回憶呈現過的干擾詞。在低感覺辨別度條件下,目標詞和干擾詞均用男聲呈現;在高感覺辨別度條件下,目標詞和干擾詞分別用男聲和女聲呈現。研究發現,被試在低感覺辨別度條件下對干擾詞的回憶數量顯著多于高感覺辨別度條件。這表明,相比高感覺辨別度條件,在低感覺辨別度條件下干擾詞獲得較多資源,加工較深,被試對其回憶數量較多。(六)雙加工理論1.基本觀點雙加工理論認為,人類的信息加工可以分為自動加工和控制加工兩類。控制加工需要較多注意的參與,經過大量練習和熟練操作可以逐步達到自動化的過程。2.實驗證據希夫林和施耐德(Shiffrin&Schneider,1977)在視覺字母搜索實驗中給被試呈現不同大小的搜索序列,從1個到6個隨機變化,進行被試間設計,一組沒有經過練習直接進行正式實驗,另一組經過多次練習后進行正式實驗。研究發現,沒有經過練習的被試,其反應時隨目標數量的增加而增加;經過練習的被試,其搜索1個目標和6個目標的反應時沒有顯著差異。這表明,經過多次練習,被試對目標項的加工已達到自動化程度,因而,在搜索不同數量目標時不存在差異。(七)特征整合理論1.基本觀點特征整合理論認為,視覺系統對簡單視覺特征的表征(如紅色、方形)以單獨的特征地圖方式進行。對特征和客體的加工由不同的注意階段完成。2.實驗證據特瑞斯曼在視覺搜索實驗中通過控制搜索序列的大小(從1~30不等)向被試呈現不同顏色的字母(如紅色A、藍色F等),要求被試從中找出某一特定目標,一類是特征目標,即只通過一個特征即可找到目標,如紅色字母;另一類是客體目標,需整合多個特征才能找到目標,如藍色F,既有顏色又有含義。研究發現,特征目標的搜索不受搜索序列大小的影響,而客體目標的搜索受搜索序列大小的影響,搜索項目越多反應時越長。這表明,對于特征信息的加工是平行的自動加工,而客體信息的加工是序列加工。(八)注意網絡模型波斯納和彼得森(Posner&Petersen,1990)認為,注意根據其功能及神經機制可以分為警覺(alerting)、定向(orienting)和執行控制(executivecontrol)3種注意網絡。警覺網絡能提高個體的警覺性,降低個體對即將到來刺激的時間預期;定向網絡能在目標刺激出現之前,促使個體將注意定位到與目標任務相關的空間位置,從而優先輸入特定信息;執行控制網絡主要負責監控并解決沖突,促使個體依據目標任務要求完成任務。為計算3種注意網絡的加工效率,范等(Fan,J.etal.,2002)設計了注意網絡測驗任務(attentionnetworktest,ANT)。(八)注意網絡模型3種注意網絡效率的計算公式如下:警覺功能=無提示線索條件下的反應時-雙提示線索條件下的反應時,差值越大,說明警覺網絡效率越高;定向功能=中央提示線索條件下的反應時-空間提示線索條件下的反應時,差值越大,說明定向網絡效率越高;執行控制功能=不一致條件下的反應時-一致條件下的反應時,差值越大,表明執行控制網絡效率越低。第三節
意識實驗一、意識概述一、意識概述意識(consciousness)是一種覺醒和注意力集中的狀態,指感覺閾限以上的覺察狀態,能夠被主體覺知到的成分。它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理解,從心理內容來看,意識指的是可以用言語報告出來的內容;從行為角度來看,意識指的是主動支配的行為活動,與自動化行為相反。無意識(unconsciousness)與意識狀態相反,指感覺閾限以下的覺察狀態,是個體覺察不到的心理活動和過程。也就是說,無意識常指個體在沒有主觀意愿、目的或意圖的情況下,對信息進行自動加工和處理的狀態(Brogaard,2011)。常見的無意識現象包括無意識行為,如我們一邊騎車一邊聊天;對環境刺激的無意識反應;還有由于腦損傷導致的視覺盲視現象,這些病人看不到視覺刺激,但是,對刺激的加工程度超過概率水平。第三節
意識實驗二、意識實驗研究范式與技術(一)任務分離研究范式任務分離范式的基本邏輯如下:設置兩種不同的知覺條件,第一種反映有意識知覺信息的加工,第二種既包含意識知覺的加工又包含無意識知覺的加工;通過實驗條件使得第一種條件的敏感度為零,若第二種條件的敏感度高于零,則反映了無意識知覺的加工。也就是說,建立一定的實驗條件使得無意識知覺沒有發生,而刺激卻被知覺到了。意識的內省和行為測量是常用的研究方法。1.意識內省測量意識內省測量以被試對自身知覺經驗的自我報告為意識知覺指標。該方法常用于對盲視病人的研究,這些病人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對失明視野中的刺激進行加工,但是,他們能完成該視野內刺激的辨別。(一)任務分離研究范式2.意識行為測量意識行為測量以被試的分辨能力作為意識知覺指標,常用迫選決策法進行測量。該方法與閾下啟動范式相似,即通過分析閾下啟動刺激對目標刺激判斷的影響是否達到顯著水平或高于隨機水平來判斷是否存在無意識知覺。典型例子是庫斯特-威爾遜和扎伊翁茨(Kunst-Wilson&Zajonc,1980)的實驗。研究者先向被試呈現10幅無意義、不規則的幾何圖形,每個圖形呈現5次,每次呈現1毫秒,被試不能夠清晰地知覺圖形;然后,進入測驗階段,研究者向被試呈現10對圖形,一個是先前呈現過的圖形,另一個是沒呈現過的圖形,被試需要完成再認迫選(意識測量)和喜好迫選(無意識測量)兩種任務。結果表明,再認迫選的成績處于隨機水平(50%正確率),喜好迫選的成績顯著高于隨機水平(60%正確率)。(二)掩蔽范式視覺掩蔽(visualmasking)是一種廣泛用于研究無意識加工的方法。實驗中,研究者先快速呈現目標刺激(通常小于50ms),然后呈現另一個刺激用來掩蓋目標刺激,從而使得目標刺激不被觀察者覺知。例如,梅里克和喬登斯(Merikle&Joordens,1997)在實驗中使用Stroop掩蔽范式來研究意識和無意識知覺在行為結果上引起的質的差異。他們采用啟動范式對經典Stroop范式進行改進。實驗中,研究者先向被試呈現300ms空白屏,然后,呈現33ms啟動色詞“RED”或“GREEN”,接著呈現灰色掩蔽刺激,最后呈現帶顏色的目標刺激,要求被試完成對目標刺激顏色的命名。啟動色詞和灰色掩蔽刺激之間的短時間間隔為33ms,長的時間間隔為167ms。結果表明,在短時間間隔下出現了經典的Stroop效應,而在長時間間隔下出現了Stroop效應的反轉。(三)非注意盲視(inattentionalblindness)最早對非注意盲視進行研究采用的范式是選擇注意范式。在奈瑟和貝克倫(Neisser&Becklen,1975)的研究中,研究者向被試呈現了一段由兩個不同視頻疊加而成的視頻,其中包含兩人擊掌游戲和三人傳球任務。實驗要求被試專注于其中一項任務,并統計相應的次數。之后馬克和羅克(Mack&Rock,1998)對此進行了一系列實驗,首次把個體忽略意外出現刺激的現象命名為非注意盲視。1999年,西蒙丹尼爾和克里斯托弗查布里(Simons&Chabris,1999)設計出了一個經典的不注意視盲現象實驗。實驗中,被試被要求觀看一段視頻,視頻中兩組隊員穿不同顏色衣服隨意走動并互相傳球,被試被告知需要僅關注其中一組隊員的傳球并計數,忽略另一組。在此過程中,一個裝扮成大猩猩的人走進兩組隊員中,面對攝像頭捶打自己的胸脯,停留片刻后離開。研究發現,有一半的被試報告未曾注意到大猩猩的出現。(四)雙眼競爭雙眼競爭(binocularrivalry)也是研究視覺意識常用的實驗范式。實驗中,研究者分別給被試的兩只眼睛呈現兩個不同的刺激,這時被試看到的不是兩個刺激圖像的混合,而是兩個刺激的交替出現。當被試知覺到其中一個刺激時,另一個刺激則被抑制,知覺不到。唐(Tong,1998)使用fMRI記錄了雙眼競爭條件下梭狀回面孔區(fusiformfacearea,FFA)和旁海馬地點區(parahippocampalplacearea,PPA)的反應,前者對面孔刺激較敏感,后者對房子刺激較敏感。在實驗中,研究者給被試一只眼呈現面孔,另一只眼呈現房子。通過時間鎖定被試按鍵反應來疊加FFA和PPA對面孔和房子的信號反應。研究發現,當轉換從房子到面孔時,FFA活動增強,PPA活動減弱;當轉換從面孔到房子時,PPA活動增強,FFA活動減弱。(五)持續閃爍抑制持續閃爍抑制(continuousflashsuppression,CFS)是在雙眼競爭范式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設計目的是延長被抑制刺激的持續時間。實驗中,研究者分別向被試兩只眼睛呈現不同的刺激,向非優勢眼連續呈現快速閃現的掩蔽刺激(mondrian圖像),向優勢眼呈現靜止的目標刺激,這使得被試在幾秒鐘內并不能知覺到靜止的目標刺激。蔣毅等人(2006)采用該范式研究了無意識知覺對空間注意分配的影響(圖14-11)。結果表明,無意識加工的色情圖片影響了被試的空間注意分配,Gabor位于色情圖片一側(相比位于打碎圖片一側)時,被試的反應更快。(五)持續閃爍抑制此外,蔣毅等人對CFS進行了改進,提出突破連續閃爍抑制(breakingcontinuousflashsuppression,b-CFS)范式。具體操作是給被試的一只眼呈現一系列對比度由弱變強的目標刺激,另一只眼呈現動態噪聲,要求被試看到目標刺激就按鍵反應,此時的反應時被稱為抑制時間,用來反映刺激在無意識下加工的深度。(六)生理學的技術指標1.事件相關電位技術(ERP)該技術在意識領域的研究主要通過測量閾下實驗條件下被試ERP成分的變化來分析個體無意識知覺活動的規律。佐托和佩尼亞(Zotto&Pegna,2015)采用向后掩蔽范式進行ERP研究,探討了意識對情緒加工影響。在實驗中,屏幕中央呈現一張帶有不同情緒的清晰面孔,時間為21ms(閾下刺激)或290ms(閾上刺激),接著呈現一張模糊面孔(呈現時間需要根據前一屏面孔的呈現時間而調整,使得清晰面孔和模糊面孔呈現的總時長為311ms)作為掩蔽刺激。被試需要完成清晰面孔情緒類型的判斷,如看到憤怒面孔進行按鍵。(六)生理學的技術指標在閾下和閾上條件下,負性情緒面孔誘發更大的N170;對于N2成分,只有在閾下條件下才會出現對目標面孔的反應增強。至于視覺意識負波(visualawarenessnegativity,VAN)和晚期正成分(latepositivity,LP)。VAN指的是在刺激呈現200ms后大腦枕葉和后顳葉區出現的意識條件較無意識條件誘發的較負的差異波,被稱為視覺意識活動的早期成分;LP指的是在刺激呈現300ms后大腦頂區出現意識條件較無意識條件誘發的較正的差異波,被稱為反映意識活動的晚期指標。(六)生理學的技術指標2.功能磁共振技術(fMRI)功能磁共振技術(fMRI)可以使我們看到未被注意的信息仍然可以引導神經反應。馬羅伊斯等人(Maroisetal.,2004)采用注意瞬脫范式考察了場景目標刺激在注意和未被注意狀態下的神經活動。在實驗中,快速呈現8張干擾場景、1張面孔目標、1張場景目標(順序隨機),時間各100ms,被試需要做出按鍵反應,回答看到的目標面孔是哪一張(無面孔、面孔1、面孔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執業醫師考試臨床實踐中的倫理問題試題及答案
- 行政法學界限問題與試題答案總結
- 護理職業的挑戰與應對策略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語文考試必考的試題及答案解讀
- 2025年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教育反思與改進教育社會學試題及答案試卷
- 山西省統計局直屬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真題2024
- 2025年自考行政管理實踐案例試題及答案
- 2024年浙江紹興濱海新區國有企業招聘筆試真題
- 2025年醫師考試密集備戰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題庫(兒科護理學專項)兒科護理學護理技術操作試題
- 樁側摩阻力ppt(圖文豐富共28)
- 幕墻材料運輸方案
- 項目經理年度考核評價表
- 9E燃機系統培訓演3.25
- 2022年山東省臨沂市中考生物試題及答案解析
- 《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判詞賞析》示范PPT課件
- 起重信號工、司索工安全教育培訓試題帶答案
- 廢舊塑料回收再生資源利用項目建議書
- 玻璃纖維生產工藝流程培訓
- 無砟軌道底座板首件施工總結(最新)
- 作文紙模板帶字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