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單元測試(含答案)_第1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單元測試(含答案)_第2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單元測試(含答案)_第3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單元測試(含答案)_第4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單元測試(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同步練習:第一單元一、選擇題1.“煬帝此舉,為其國促數年之祚(國運),而為后世開萬世之利,可謂不仁而有功者矣。”“煬帝此舉”是指A.建立隋朝 B.統一全國C.開通大運河 D.創立科舉制2.學習歷史要具備一定的讀圖分析能力。讀圖,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的結論是A.兩國之間貿易往來頻繁B.當時日本國內也使用漢字C.日本受到唐文化的影響D.日本曾經隸屬于唐朝3.唐朝手工業發達。下面對唐朝手工業的敘述,錯誤的是()A.唐朝的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技術高超B.造船業、造紙業在唐朝有重要發展C.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和唐三彩等舉世聞名D.南方地區成為我國制瓷中心,景德鎮成為著名瓷都4.法國啟蒙思想家魁奈說:“中國無世襲貴族,官爵僅靠功績與才能獲得……工匠的子弟也能當上總督。”他所評價的是中國的(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監察制度 D.科舉制度5.唐太宗曾說過,其(夷狄)情與中夏不殊……四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實中與唐太宗直接相關并且體現上述觀點的是(

)A.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 B.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C.被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稱為“天可汗” D.將文成公主嫁給尺帶珠丹6.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說:“隋王朝統一全國后,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予以變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么門第,一律委任官制……”這種制度是A.分封制 B.郡縣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7.科舉制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制,其選拔標準是()A.門第 B.學識 C.軍功 D.血緣8.下面對宋元時期取得的科技成就的表述,不準確的是A.北宋時,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B.北宋時制成了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C.宋元時期,火藥開始用于軍事D.沈括創制的“十二氣歷”,是當時先進的歷法9.文物是我們了解和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以下文物反映唐朝時期社會風貌的是A. B.C. D.10.了解歷史時序,初步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與下圖中①對應的朝代是A.唐朝B.漢朝C.明朝D.清朝二、簡答題11.唐太宗時期,增加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哪一科目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報考科目?女皇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首創了哪一考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12.我們經常用“一衣帶水”來形容中日之間的鄰近,在歷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1)結合唐朝時中日交流的史實,你能舉出幾個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事例嗎?(2)唐朝高僧鑒真為傳播大唐文化曾六次東渡日本,你從他的身上學到了哪些精神?(3)釣魚島自古以來就屬于中國,近年來日本就釣魚島歸屬問題頻頻向中國發難,嚴重影響了中日兩國的友好關系。如果你有機會和一名日本中學生交流,請你談談中日兩國青少年如何增進兩國的友好關系,避免沖突。三、綜合題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漢以來,官員的選拔主要采用推舉的方法。在漢代,推舉的對象多是公卿或郡縣的屬吏,或者是儒生和有德行的人士。魏晉以后,選舉之權更是逐漸被地方上的士族門閥所把持,庶族子弟多受排擠。材料二科舉取士則不重家世門第,一律取決于考試,意在為大批庶族人才的參政廣開門路。材料三科舉制度自隋朝誕生以來,人們對其評價形形色色,毀譽參半。唐太宗李世民贊嘆科舉收羅了四海英才,近代西方人則把科舉稱為古代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而孫中山考察的結果是:“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1)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說明秦漢與隋唐的官員選拔方式的不同。(2)材料二反映的現象開始于哪一朝代?完善于哪一朝代?(3)從材料三我們可以看出古今中外對科舉制評價頗高。那么,科舉制在隋唐時起了什么作用呢?14.和諧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唐宋元時期的各種制度和政策,對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依然有著很多可以借鑒的地方。七年級某班探究小組圍繞“和諧”這一主題,設計了以下探究任務,邀你一起來完成。任務一【打造經濟和諧】朝代項目南方諸路北方諸路南北比例北宋(1045年)賦稅(貫)358110004509500044:56南宋(1196年)賦稅(貫)600000001431900081:19(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現象出現的原因。任務二【創造政治和諧】材料:它是中國古代選拔用人制度的一次重大飛躍,其進步性體現在它的平民化效果。它自產生之日起就確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懷碟(證件)自列于州縣”的自由報考原則,“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給每一“田舍郎”以“暮登天子堂”的幻想……(2)上面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制度?說明該制度是如何體現“平民化效果”的。任務三【塑造和諧社會】(3)閱讀下面的材料,綜合以上探究,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勠力同心,共創和諧”為題,寫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談談你對構建和諧社會的認識。(要求:史論結合,語句通順,表述完整。)“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關群眾福祉和社會和諧穩定。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孫中山材料二(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科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材料三美國學者費正清說:“在一個我們看來特別注重私人關系的社會里,中國的……考試卻是驚人地大公無私。每當國勢鼎盛……制度有效地施行時,總是盡一切努力消除科場中的徇私舞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考試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該制度正式確立的標志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分析唐太宗為什么會發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感慨。(3)結合材料二與材料三及所學知識,說說這種制度的創立在我國古代起到了哪些積極作用。(4)請你談談這種制度體現了一種怎樣的精神。16.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歷史時期之一,它不僅“和同為一家”,還“迎進來,也走出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趨。……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度。﹣﹣(唐)柳宗元材料二

如圖,2020年2月,在中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關鍵時期,日本援華物資上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八個字的背后是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深厚的人文淵源。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漂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唐帝國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懷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全面的開放與廣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輝煌。“奈良的貴族……舉凡學術、技術、文藝、音樂以及佛教和佛教廟宇的建筑、雕刻、繪畫以及有關服飾、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學唐朝。他們的頭腦一刻也不忘記‘在唐國’.只要是唐朝的東西,無論什么都要盡快地引進來”材料三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在講述唐朝對外關系時說:“一個偉大僧人西行取經的傳奇故事,一條由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一個民族胸襟開放、海納百川的真實寫照。”(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對唐朝哪位君主的稱呼?材料一體現了“天可汗”時期怎樣的民族政策?請舉1例說明。(2)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周邊鄰國,尤其是日本。日本政府經常派使團到唐朝來交流學習。這種交流的使團被稱作什么?結合材料二,說一說中國的哪些方面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任舉2例)。(3)根據材料三指出,這位“偉大僧人”是誰?他身上具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4)通過材料二、三,我們可以看出唐朝實行什么樣的對外政策?17.唐朝政策開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聲名遠播四海,是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一段時期。請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有關唐朝歷史主題的探究并回答相關問題。(1)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魏征采納魏征建議開創“貞觀之治”的皇帝是誰?上則材料反映了貞觀之治哪一方面的內容?(2)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贊普親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對親近的人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選自《中華上下五千年》吐蕃人是現在哪個少數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誰?(3)一個偉大僧人西行取經的傳奇故事,一條由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一個民族胸襟開放,海納百川的真實寫照。“一個偉大僧人”是指誰?這條“由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的終點在哪里?他將路途所見所聞寫成一部書,這部書是?四、材料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部分)時間歷史事件589—604年隋朝統一、隋文帝時期出現“開皇之治”627—649年唐太宗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減輕刑罰……出現“貞觀之治”629—646年玄奘西行713—741年唐玄宗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出現“開元盛世”742—753年鑒真東渡755—763年安史之亂——摘編自北師大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閱讀以上材料,任選兩個歷史事件,確定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19.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在后面的括號內填“正確”,錯誤的填“錯誤”,并在橫線上加以改正。材料一:他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他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修無度。最終導致隋朝滅亡。材料二:他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他任用賢才和敢于直言的諫臣,革除政弊,減輕人民負擔,國力逐步強盛,社會經濟出現繁榮景象。(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隋煬帝。(2)材料一中隋朝滅亡的時間是在589年。(3)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唐高祖。(4)材料二中的“他”的統治被稱為“開元盛世”。20.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承載了歷史的沉淀與內涵。劉老師以“夢回大唐”為主題設計了下面的學習任務,請你完成。任務一【設計方案——體會中國精神】(1)下面是以“弘揚隋唐文化”和“傳承晉善晉美”為主題的一條游學線路,請你簡述理由。大運河博物館→山西太原晉陽古城→西安大雁塔任務二【賞析人物——堅定唯物史觀】(2)歷史人物對歷史的發展起到不同的作用。請你選擇一位歷史人物,用辯證方法對其進行評析。任務三【回顧史實——解讀繁榮開放】(3)下面一組圖片從不同領域見證了唐朝的開放與繁榮,據此,請你談談對“繁榮開放”的理解。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同步練習:第一單元》參考答案題號12345678910答案CCDDCCBCDA1.C【詳解】題干的“為其國促數年之祚(國運),而為后世開萬世之利”大體意思是促進了多年的國運,造福后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開通的大運河是我國古代最宏偉的工程之一,是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大大加強了南北聯系,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同時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運河所經之地,城市興起,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所以說這是為后世開萬世之利。故C符合題意;建立隋朝,統一全國的是隋文帝,故AB不符合題意;創立科舉制的是隋煬帝,但與題干的“為其國促數年之祚(國運),而為后世開萬世之利”不符合。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睛: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解讀題干的“為其國促數年之祚(國運),而為后世開萬世之利”,認識題干材料大意是隋煬帝的舉措促進了多年的國運,造福后世。隋煬帝開通的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為后世開萬世之利。2.C【詳解】根據圖片的內容可知,日本的錢幣和唐朝的錢幣很相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向唐朝學習進行大化改新,日本受唐朝的影響十分深厚。所以答案選擇C3.D【詳解】此題屬于否定型選擇題,只要確定每一個選項本身是否正確,即可選出正確答案,景德鎮在元朝成制瓷中心,明朝成“瓷都”,D說法不正確。所以答案為D4.D【詳解】據材料“中國無世襲貴族,官爵僅靠功績與才能獲得……工匠的子弟也能當上總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國的科舉制,依靠考試成績選拔官員,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有利于社會各階層的流動,D項正確;分封制度下諸侯在其領地享有世襲統治權,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宗法制度強調的是血緣關系,與材料“官爵僅靠功績與才能獲得”不符,排除B項;監察制度是服務于皇權的官員監督管理制度,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5.C【詳解】據材料“唐太宗曾說過,其(夷狄)情與中夏不殊……四夷可使如一家”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認為少數民族與中原各族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少數民族在唐朝時期紛紛歸附唐王朝,稱唐太宗為“天可汗”,C項正確;據所學可知,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入藏,排除A項;唐玄宗時期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排除B項;唐中宗時期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排除D項。故選C項。6.C【詳解】據材料“隋王朝統一全國后,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予以變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么門第,一律委任官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實施的科舉選官制度,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么門第,一律委任官制,體現了公平公正,C項正確;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地方管理制度,受封諸侯享有世襲統治權,排除A項;郡縣制屬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其官員是由皇帝任免,而非考試,排除B項;行省制是元朝時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7.B【詳解】據所學可知,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官員,選拔的標準是考試成績(學識),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制,B項正確;九品中正制選拔的標準是門第,排除A項;秦朝實行軍功爵制選拔官員,排除C項;先秦時期實行世官制選拔官員,其標準是血緣,排除D項。故選B項。8.C【詳解】據所學可知,唐朝末年火藥用于軍事,C符合題意,C項正確;北宋時,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排除A項;北宋時制成了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排除B項;沈括創制的“十二氣歷”,是當時先進的歷法,排除D項。故選C項。9.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三彩是唐朝時期陶制品,造型精美、色彩艷麗,展示了唐朝時期高超的手工業水平,D項正確;半兩錢是秦朝時期的貨幣,不能反映唐朝時期社會風貌,A項錯誤;殷墟甲骨是商朝時期的文物,能夠反映商朝時期的社會,而不是唐朝,B項錯誤;京劇形成于清朝,因此也不能反映唐朝社會風貌,C項錯誤。10.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618年,隋朝滅亡,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唐玄宗統治后期,漸漸貪圖享樂,不理政事,公元9世紀,爆發了唐末農民大起義,唐朝瓦解,907,唐朝滅亡,所以A符合題意。BCD時間均不符合,故本題選A。【點睛】本題解題關鍵在于時間范圍是618年—907年,結合所學可知是唐朝。11.科目:進士科。制度:殿試制度【詳解】科目:據所學可知,唐太宗時期,增加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報考科目。制度:據所學可知,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首創了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12.(1)從典章制度、天文歷法、建筑、服裝、書法藝術、生活習俗等方面考慮。(2)為理想不屈不撓,勇于犧牲的精神;頑強的毅力,百折不撓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3)中日友好源遠流長,我們應該友好往來,為兩國的和平交往作貢獻。(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詳解】(1)依據所學可知,唐玄宗時期,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中國文化,日本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建筑、服裝、書法藝術、生活習俗等方面深受中國影響;(2)開放性題目,依據所學可知,學習鑒真為理想不屈不撓,勇于犧牲的精神;頑強的毅力,百折不撓的精神;(3)開放性題目,依據所學可知,中日友好源遠流長,我們應該友好往來,為兩國的和平交往作貢獻。13.(1)秦漢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的選官辦法,主要以門第高低選拔官員.隋唐時期實行科舉制,通過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2)隋朝;唐朝.(3)科舉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主要作用是擴大了統治階級的統治基礎,有利于選拔人才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詳解】(1)根據材料“秦漢以來,官員的選拔主要采用推舉的方法”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秦漢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的選官辦法,主要以門第高低選拔官員;根據材料“科舉取士則不重家世門第,一律取決于考試”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隋唐時期實行科舉制,通過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2)朝代,根據材料“進行改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么門第,一律委任官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以考試作為主要考試標準,因此材料三反映的是科舉制度的有關歷史,隋煬帝時期進士科的設立,標志著科舉制度的誕生,即材料反映的現象開始于隋朝;完善,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科舉制度逐漸完善。(3)根據所學可知,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主要的選官制度,主要以考試作為選官的標準,科舉制的推行改善了我國古代用人制度,使得選官權力收歸為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通過科舉制,更多的寒門子弟進入決策階層,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主要作用是擴大了統治階級的統治基礎,有利于選拔人才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同時有利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14.(1)經濟現象:經濟重心的南移。原因:南方社會相對穩定;人口增長,勞動力增加,特別是北方農民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統治者的重視;南方自然條件優越,有利農業發展等。(2)科舉制;表現:平民和貴族都可以參加考試并,根據考試成績來選拔人才。(3)論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和諧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唐朝初年,統治者勵精圖治,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訓,以民為本,減輕賦稅,與民休息;在民族關系上,主張實行開明平等的政策,恩威并重。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唐人”享譽世界,唐都長安城也是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宋初重文輕武,科舉制得到大發展,人才輩出宋朝在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大多是以議和的方式來換取和平;重視對外貿易,促使商業繁榮;“坊”“市”分開,出現早市和夜市;等等。元代疆域遼闊,境內民族眾多,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元世祖忽必烈接受漢族儒臣建議,實行“治國安民”的方略。以史為鑒,繼往開來。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詳解】(1)經濟現象,根據題干數據可知,北宋時期,南北方賦稅比例是44:56,說明這時期北方仍占主導,而在南宋時期,南北方賦稅比例是81:19,說明這時期南方占主導地位,這與當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經濟發展水平超過北方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材料內容體現了經濟重心南移的現象。原因,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古代北方戰亂,南方相對穩定,這促進北人南遷,南遷的北人帶去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技術,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開發和發展,同時南方相比北方,自然條件優越,有利于農耕經濟的發展,加上歷代統治階級重視對南方的開發和管理,都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開發和發展,即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2)制度,根據材料“是中國古代選拔用人制度的一次重大飛躍,其進步性體現在它的平民化效果”“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暮登天子堂”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時期,科舉制產生,科舉制以考試作為選官的主要標準,促進廣大寒門子弟通過科舉制進入統治階層,因此題干內容體現了科舉制度。體現,根據材料“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暮登天子堂”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度強調以考試作為選官的標準,促進廣大寒門子弟通過科舉制進入統治階層,因此,在科舉制度下平民和貴族都可以參加考試并根據考試成績來選拔人才是其“平民化效果”的主要體現。(3)本小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并從材料獲取有效信息,以“勠力同心,共創和諧”為題,寫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談談你對構建和諧社會的認識。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我國民本思想,解答時選擇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選擇我國古代民本思想主張角度入手,結合古代歷朝歷代提出的民本思想主張史實分析回答;也可以選擇古代民本思想產生的意義角度入手,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要求,史論結合,語句通順,表述完整。15.(1)科舉制度。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2)采用科舉制度后,天下讀書人都想通過科舉的方式博取功名,所以唐太宗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3)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4)公平競爭、唯才是舉、擇優錄取等。(言之有理即可)【詳解】(1)制度,根據材料“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英國的考試制度指的是英國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度學習借鑒了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因此材料中的“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考試制度指的是科舉制度。標志,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大業二年,始置進士科,進士科的設置,標志著科舉制的創立。(2)根據材料“(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科進士綴行而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思是“天下的人才都中了我的‘圈套’,為我所用”,使他得以實現這一愿望的主要工具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便于在全社會選拔人才,促進了社會上助學風氣的形成。(3)根據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中國的……考試卻是驚人地大公無私”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的實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選官權力由地方轉移至中央,這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用人上的權力,科舉考試后進入仕途,這有利于擴大官吏選拔的范圍,促進寒門子弟通過科舉制進入統治階層,這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有助于形成助學風氣,并且成為我國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4)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度注重通過考試選拔官吏,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競爭、唯才是舉、擇優錄取的精神,并且對我國后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6.(1)唐太宗;開明;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2)遣唐使;建筑、文字方面等。(3)玄奘;不怕艱難險阻,百折不撓等精神。(4)對外開放。【詳解】(1)問題一:根據材料一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當時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可知“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對唐太宗的稱呼;問題二:材料一體現了“天可汗”時期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問題三:依據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2)問題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日本政府經常派使團到唐朝來交流學習。這種交流的使團被稱作遣唐使;問題二:由材料二的信息“奈良的貴族……舉凡學術、技術、文藝、音樂以及佛教和佛教廟宇的建筑、雕刻、繪畫以及有關服飾、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學唐朝。”可知中國的建筑、文字方面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日本建造的唐招提寺、日本對漢字的改造形成日本文字等。(3)問題一:根據材料三“一個偉大僧人西行取經的傳奇故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貞觀年間,玄奘歷盡艱辛,西行天竺學習佛法。玄奘的見聞,由弟子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故這位“偉大僧人”是玄奘。問題二:依據所學可知,玄奘身上具有不怕艱難險阻,百折不撓等精神值得我們學習。(4)根據材料二、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17.(1)唐太宗;虛心納諫。(2)藏族;文成公主。(3)玄奘;天竺。《大唐西域記》。【詳解】(1)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他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任用賢能,廣納賢才,其中就有敢于直言的魏征,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史稱“貞觀之治”。上則材料反映了貞觀之治虛心納諫的內容。(2)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吐蕃人是現在藏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文成公主,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3)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貞觀年間,玄奘歷盡艱辛,西行天竺學習佛法,攜帶大量的佛經回到長安,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玄奘的見聞,由弟子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18.觀點一: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有利于國家的發展。論述:589年隋文帝統一全國,勵精圖治,發展經濟,使得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增長,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了“開皇之治”的局面。隋朝滅亡后唐實現統一,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以民為本,虛心納諫,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社會經濟得以迅速恢復,開創了“貞觀之治”局面,為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礎。唐玄宗在位前期,進一步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注重文教,編修經籍,唐朝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綜上所述,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有利于推動社會的發展。觀點二:統治者勵精圖治有利于國家發展。論述:隋文帝在位時期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這一系列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使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出現了“開皇之治”的局面。唐太宗在位20多年,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在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在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唐玄宗即位以后,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在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號為“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綜上所述,統治者的治國態度關系國家發展,勤于政事、關心民生會促進國家的發展。觀點三:統治政策影響國家的興衰。論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以民為本,虛心納諫,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社會經濟得以迅速恢復,開創了“貞觀之治”局面,為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礎。唐玄宗在位前期,進一步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注重文教,編修經籍,唐朝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后期,他任人唯親,沉迷享樂,朝政腐敗,爆發“安史之亂”,使得社會遭到巨大破壞,唐朝國勢從此由盛轉衰,之后逐漸形成藩鎮割據局面。綜上所述,一個王朝的興衰深受當時統治政策的影響,統治者應勵精圖治,以民為本。觀點四:中外文化交流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論述:唐貞觀初年,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研習佛法,10多年后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玄奘游歷過的各國風情,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為弘揚佛法,唐玄宗時,鑒真6次東渡,終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西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道路,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基礎,之后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綜上所述,中外文化交流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條件,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詳解】觀點一: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據材料“隋朝統一,隋文帝時期出現‘開皇之治’”;“唐太宗出現‘貞觀之治’”;“唐玄宗出現‘開元盛世’”,可以擬定一個觀點: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有利于國家的發展。結合史實進行分析歸納即可。如589年隋文帝統一全國,勵精圖治,發展經濟,使得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增長,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了“開皇之治”的局面。隋朝滅亡后唐實現統一,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以民為本,虛心納諫,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社會經濟得以迅速恢復,開創了“貞觀之治”局面,為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礎。唐玄宗在位前期,進一步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注重文教,編修經籍,唐朝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最后總結,綜上所述,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有利于推動社會的發展。觀點二:例如根據材料“隋朝統一,隋文帝時期出現‘開皇之治’”;“唐太宗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減輕刑罰……出現‘貞觀之治’”;“唐玄宗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出現‘開元盛世’”可以擬定一個觀點:統治者勵精圖治有利于國家發展。結合隋文帝、唐太宗時期或唐玄宗時期的史實進行分析歸納即可。如論述:589年,隋文帝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這一系列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以民為本,虛心納諫,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社會經濟得以迅速恢復,開創了“貞觀之治”局面,為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礎。或者列舉唐玄宗的史實。唐玄宗即位以后,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在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號為“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綜上所述,統治者的治國態度關系國家發展,勤于政事、關心民生會促進國家的發展。觀點三:例如根據材料“唐太宗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減輕刑罰……出現‘貞觀之治’”;“唐玄宗統治后期,他任人唯親,沉迷享樂,朝政腐敗,爆發‘安史之亂’”,可以擬定一個觀點:統治政策影響國家的興衰。結合史實進行分析歸納即可。如論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以民為本,虛心納諫,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社會經濟得以迅速恢復,開創了“貞觀之治”局面,為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礎。唐玄宗在位前期,進一步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注重文教,編修經籍,唐朝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后期,他任人唯親,沉迷享樂,朝政腐敗,爆發“安史之亂”,使得社會遭到巨大破壞,唐朝國勢從此由盛轉衰,之后逐漸形成藩鎮割據局面。最后,綜上所述,一個王朝的興衰深受當時統治政策的影響,統治者應勵精圖治,以民為本。觀點四:例如根據材料“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可以擬定一個觀點:中外文化交流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結合“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的史實進行分析歸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