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義-中醫基礎理論-基礎學習無憂實驗-null-防治原則、養生與壽夭_第1頁
講義-中醫基礎理論-基礎學習無憂實驗-null-防治原則、養生與壽夭_第2頁
講義-中醫基礎理論-基礎學習無憂實驗-null-防治原則、養生與壽夭_第3頁
講義-中醫基礎理論-基礎學習無憂實驗-null-防治原則、養生與壽夭_第4頁
講義-中醫基礎理論-基礎學習無憂實驗-null-防治原則、養生與壽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中醫基礎理論》防治原則、養生與壽夭第1頁防治原則、養生與壽夭第01講防治原則、養生與壽夭

防治原則

·治未病的概念

預防: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傳統稱為“治未病”。

·未病先防

1.養生以增強正氣

①順應自然②養性調神

③護腎保精④形體鍛煉

⑤調理飲食⑥針灸、推拿、藥物調養等。

2.防止病邪侵害

①避其邪氣“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②藥物預防以防止病邪傷害。

·既病防變

1.早期診治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傳變

①阻截病傳途徑

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愈后防復

愈后防復:在疾病初愈、緩解或痊愈時,要注意從整體上調理陰陽,維持并鞏固陰陽平衡的狀態,預防疾病復發及病情反復。

主要措施:避免引起復發的誘因,采取積極的康復措施。

勞復:形神過勞、早犯房事或房事過勞而致復發。

食復:疾病初愈,因飲食失宜而致復發。

“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藥復:病后因濫施補劑,或藥物運用不當而致復發。

·正治與反治

正治(逆治):采用與疾病的證候性質相反的方藥以治療。

具體方法: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反治(從治):順從病證的外在假象而治。熱因熱用用熱性藥物來治療具有假熱征象的病證真寒假熱證寒因寒用用寒性藥物來治療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證真熱假寒證塞因塞用用補益方藥來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癥狀的病證真虛假實證通因通用用通利之方藥治療具有實性通泄癥狀的病證真實假虛證·治標與治本

概念:標與本是相對而言的,主要用來概括病變過程中矛盾的主次關系。根據標本主次的不同,治療上有先后緩急之分。

緩則治本:多用在病情緩和、病勢遷延、暫無急重病狀的情況下,此時必須著眼于疾病本質的治療。(肺癆肺腎陰虛)

急則治標:適用于病情嚴重,在疾病過程中又出現某些急重癥狀的情況。這時則應當先治或急治。(大出血病人)

標本兼治:病變過程中標本錯雜并重時,當標本兼治。(素體氣虛,反復感冒)

·扶正與祛邪

扶正:扶助正氣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適用于各種虛性病變,即“虛則補之”。

祛邪:祛除邪氣以安正氣。適用于各種實性病變,即所謂“實則瀉之”。

1.扶正,適用于虛性病變或真虛假實。

2.祛邪,適用于實性病變或真實假虛。

3.攻補兼施,適用于虛實夾雜的病變。

4.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補后攻,適應于正虛為主,兼祛邪或更傷正氣,或機體不能耐受攻伐者。

5.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補,適用于邪盛為主,兼扶正反會助邪,或正氣尚能耐受攻伐者。

·調整陰陽

概念:針對疾病過程中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損其有余、補其不足,以恢復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的治則。

損其有余(實則瀉之):適用于陰陽偏盛有余的實性病變。

“陽勝則熱”的實熱——“熱者寒之”

“陰勝則寒”的實寒——“寒者熱之”

補其不足(虛則補之):適用于陰陽中一方虛損不足的病變。

“陰虛則熱”的虛熱,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可“陽中求陰”

“陽虛則寒”的虛寒,則“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可“陰中求陽”

陰陽兩補:適用于陰陽兩虛病變。

·調理臟腑

1.順應臟腑生理特性

2.調和臟腑陰陽氣血

3.調和臟腑相互關系:根據五行生克規律調和臟腑;根據臟腑相合關系調理

·調理精、氣、血、津液

1.調理氣與血的關系

2.調理氣與津液的關系

3.調理氣與精的關系

4.調理精血津液的關系

·三因制宜

1.因時制宜

根據時令氣候特點,考慮用藥的治則。

“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

2.因地制宜

根據不同地域環境特點,考慮用藥的治則。

3.因人制宜

根據病人年齡、性別、體質等不同特點,考慮用藥的治則。

老年慎瀉、少年慎補。

“治未病”是指

A.養生以增強正氣和防止病邪侵害

B.早期診治和防止疾病傳變

C.未病先防、早期診治和愈后防復

D.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愈后防復

E.早期診治、阻截病傳途徑和先安未受邪之地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愈后防復三個方面。

用補益藥物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癥狀的虛證,其治則是

A.實者瀉之

B.虛者補之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攻補兼施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塞因塞用:即以補開塞,是用補益藥物來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癥狀的虛證。適用于“至虛有盛候”的真虛假實證。

下列各項,屬于既病防變內容的是

A.調攝精神

B.鍛煉身體

C.起居有節

D.藥物預防

E.早期診治

『正確答案』E

『答案解析』既病防變指在疾病發生之后,力求做到早期診治,防止疾病的傳變。

用寒遠寒屬于

A.治病求本

B.早治防變

C.因人制宜

D.因地制宜

E.因時制宜

『正確答案』E

『答案解析』因時制宜:是根據時令氣候特點,考慮用藥的治則。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說:“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

氣虛患者,復感外邪,應采用的治療原則是

A.治其標

B.治其本

C.標本兼治

D.先治標后治本

E.先治本后治標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標本兼治:病變過程中標本錯雜并重時,當標本兼治。如素體氣虛,抗病力低下,反復感冒,如單補氣則易留邪,只解表則易傷正,當標本兼顧,治宜益氣解表等。

養生與壽夭

·養生

養生:采取各種方法以保養身體,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緩衰老。

養生的原則:

①順應自然②形神兼養③調養脾腎④因人而異

養生的方法:

①適應自然,避其邪氣: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②調攝精神,內養真氣: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③飲食有節,謹和五味

④勞逸結合,不可過勞: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與天地同紀

⑤和于術數,適當調補

·人體生命的壽夭規律

1.關于人體生命的產生

①人體生命由父母媾精而產生。

②人類如同宇宙萬物,由天地精氣相合而生成。

2.關于人體生命進程及其規律

①《素問·上古天真論》以女子七七、男子八八之數論述。

②《靈樞·天年》以十歲為紀描述變化規律。

3.對人體生命的產生及其發展變化的論述

①臟腑精氣的充盛及其功能的協調是生命進程的基礎。

②形神合一是生命的保證。

③腎精、腎氣是構成生命、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

·決定壽夭的基本因素

1.臟腑機能協調者壽。

2.腎精腎氣充盛者壽。

3.與天地融為一體者壽。

A.順應自然

B.養性調神

C.護腎保精

D.調養脾腎

E.體魄鍛煉

1.飲食有節屬于哪一種養生原則

2.“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屬于哪一種養生原則

『正確答案』D、A

『答案解析』養生的原則:①順應自然:了解和把握自然界各種變化的規律和特點,保持人與自然的統一,即“天人合一”。②形神兼養:注意將調養形體與調攝精神活動相結合,使“形與神俱”,即保持形神合一。③調養脾腎: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保養腎精,“食飲有節”,才能保養脾腎。④因人而異:根據每個人的體質特點、所患疾病、生活習慣等的不同制定具體的養生方法,才能達到有效養生的目的。

“飲食有節”屬于“調養脾腎”的養生原則。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屬于“順應自然”的養生原則。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所屬的是

A.適應自然,避其邪氣

B.調攝精神,內養真氣

C.飲食有節,謹和五味

D.勞逸結合,不可過勞

E.和于術數,適當調補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養生的方法:①適應自然,避其邪氣: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順應自然界四季氣候變化規律,注意“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防止疾病的發生。②調攝精神,內養真氣:保持良好心態,精神內守,喜怒有節,對養生具有重要意義。《素問·上古天真論》就指出:“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③飲食有節,謹和五味:注意飲食不可過饑過飽,不可過于偏食。④勞逸結合,不可過勞:講究“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與天地同紀”。⑤和于術數,適當調補:術數,包括導引、吐納等。要注意活動肢體,動靜結合才有益養生,同時可以根據自身的體質適當進食調補之品。

養生的方法不包括

A.適應自然,避其邪氣

B.節制情欲,保養腎精

C.飲食有節,謹和五味

D.勞逸結合,不可過勞

E.和于術數,適當調補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養生的方法:①適應自然,避其邪氣: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順應自然界四季氣候變化規律,注意“虛邪賊風,避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