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歷史對標考點: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高考歷史對標考點: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高考歷史對標考點: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高考歷史對標考點: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高考歷史對標考點: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11頁2025年高考歷史對標考點: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8分。1.公共圖書館在18世紀尚不多見。到19世紀中期,法國、美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則各有上百個公共圖書館,劇院、音樂廳、博物館已在城市普遍出現。這一現象(

)A.推動了文化的大眾化發展 B.反映了社會矛盾日益緩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產力轉化 D.促進了現實主義文藝產生2.《世界遺產公約》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議下各國簽訂的重要文件。下列屬于公約內容的有

①締約國負有保護本國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責任②各締約國必要時可利用國際援助和合作③對世界遺產的申報和認定做出嚴格的規定④將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遺產作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加以重點保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如圖是某研究性學習小組搜集到的材料。由此判斷,該小組研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人類自然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B.中外學校教育的發展歷程

C.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 D.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傳播4.1905年,張謇和時任湖廣總督并會同管理學務大臣張之洞,提出“圖書館、博物院以為學校之后盾”,將歷代內府珍藏和國人儲藏陳列其中。同年張謇建立南通博物館;1935年成立的中國博物館協會表示,“博物館者,靜的方面可以為文化之保管人,社會教育之良導師;動的方面并可以為國家邊陲,籌長治久安之策”。材料反映了A.博物館成為社會教育的主要載體 B.博物館發展史承載救亡圖存的重任

C.博物館激發國人民族主義的覺醒 D.博物館保存了大量的歷代珍藏文物5.新中國成立初期,內務部公布《革命烈士家屬、革命軍人家屬優待暫行條例》《關于評選烈屬軍屬、革命殘廢軍人、復員軍人模范及擁軍優屬模范的指示》等政策法規。同時,各地博物館積極征集革命文物,如北京大學博物館多方搜集革命史料充實李大釗烈士紀念室的陳列,漢口烈士博物館征集董存瑞等烈士的遺物與事跡并展陳。這些舉措()①弘揚了英勇奮斗的革命傳統②涵育了人民群眾的家國情懷③發揮了博物館的國民教育職能④體現了社會主義革命的鮮明特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下表所列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或更新發布的主文件。它們共同體現的核心理念是()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1978年《世界遺產名錄》收錄了首批12處世界遺產

1998年《“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

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019年《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已收錄33個國家的53項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36項和自然遺產17項)A.完善對文化遺產的認識 B.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

C.確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 D.有效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7.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提出要開始進行全國規模的識字運動。到1956年底,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成立了掃盲協會或籌備組織,掃除文盲人數累計2000余萬人,這一運動的開展A.順應了革新生產關系的需要 B.滿足了工業化建設的人才需求

C.意在豐富民眾業余文化生活 D.推動了新中國政府職能的完善8.文藝復興前期的博物館,常被權力階級作為“珍寶柜”以滿足其收藏需要,其后漸被動地成了權力階級“控制自然”“說服”民眾的工具。法國大革命后,博物館從專制權力的象征變成一種教育公民,從而服務于國家利益的工具。這一歷程表明()A.博物館的發展需要國家的支持 B.博物館的職能范圍不斷擴大

C.博物館是公眾教育的最佳場所 D.博物館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9.2021年,北京琉璃河遺址(西周燕國都城所在地)考古工作對遺跡形制有了新發現;成規模的夯土建筑基址4處,大型水井7處,最大水井的井壙夯土寬度超過30米,深逾10米,大型水井的附近存在高等級建筑的可能性很高;另有新出土的成組的銅車馬器、鏤空有銎銅戈等表現出多元的文化因素。這些發現可用以佐證()A.西周燕都城市功能分區發展成熟 B.地域文化要素助推中華文化整合

C.西周冶銅和鉆井技術已相當普及 D.西周燕都的組織模式和治理能力10.20世紀80年代,是博物館事業興旺發達的年代。世界博物館的發展速度相當快,主要表現在:數量的增加、內容的豐富、規模的擴大、分布的廣泛、水平的提高等多個方面。這些現象的出現()A.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產物 B.與當時社會發展相適應

C.與吸取二戰經驗教訓相關 D.說明教育得到普遍重視11.20世紀初,德國大學進行了教學改革,課程上強調科學、技術、商業、現代外國語和管理學等;增設科學實驗室;教學方法上注意采用講座和報告、討論和練習、調查和實驗等。這折射出當時德國()A.近代科學研究成就顯著 B.科技創新水平領先于世界

C.大學教育體制逐漸完善 D.工業革命對社會影響深遠12.在清末至民國的數十年間,數萬人到日本留學,其中涌現出一大批杰出人物。其中我們熟識的有黃興、宋教仁、鄒容、陳天華、秋瑾、陶成章、林覺民、胡漢民、陳其美、廖仲愷、魯迅、陳獨秀等。據此可知,此時的留學教育A.有利于社會轉型 B.揭示出民族危機嚴重

C.增強了科技實力 D.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13.20世紀20年代末,河南省于開封成立了河南民族博物館。該博物館面向全國各省廣泛征集反映所在地人群的生活狀況、生產情況、婚喪習俗等類文物,尤其重視苗、瑤等邊疆少數民族物品的搜羅,以供內地民眾了解邊地人群。據此可知,該博物館的設立()A.拓展了國民教育空間 B.提供了自然科學知識

C.促進了邊疆地區發展 D.弘揚了民族平等原則14.20世紀前半葉,中國有這么一種現象:鄉村小學畢業生不再回到村落,縣城中學畢業生不再回到鄉鎮,省會專科以上學生不再回到縣城,大學生不再回到原籍的省份,學成歸國的學生更是群聚在四五個大都市。這與科舉時代的中國社會大不相同。這種現象反映了()A.列強文化侵略的歷史必然 B.近代化中的鄉村教育落后

C.近代教育變革的弊端凸顯 D.近代城市與鄉村社會斷裂15.如圖是某研究性學習小組搜集到的材料。由此判斷,該小組研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文化傳承載體的多樣性 B.建筑藝術的傳承與交流

C.人類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D.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傳播16.從晚清到民國,北京大學指稱對象先后包括京師同文館、匯文書院、京師大學堂、私立燕京大學和國立北京大學五所駐京高等教育機構,其中既有國立最高學府,也有私立教會學校。這反映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A.開始于維新變法期間 B.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C.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D.具有半殖民地的性質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顏元(1635—1704)是中國古代比較重視體育的教育家。他猛烈批判程朱理學束縛下的傳統教育,認為理學是“主靜”的教育,損害人體健康,使活潑的紅面少年變成弱不禁風的白面書生。他要求自己的學生在博學多聞、掌握治國理財真實本領的同時,還要有健壯的身體。他認為“射、御”教育是對學生形體的鍛煉,將其作為必修課。顏元深挖體育教育的價值,提出體育教育可以“健人筋骨,和人血氣,調人情性,長人神智”。難能可貴的是,顏元把強身與強國聯系起來,指出“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但他的體育教育思想在當時影響有限?!幾院螖ⅰ额佋捏w育教育思想》等材料二

面對社會敗壞,盧梭希望朝人類原初時期,以自然狀態為標準開展體育教育活動。為此他選擇設定鄉村作為兒童成長環境,因為自然環境更接近自然狀態。他將“身體—感官教育”作為兒童教育重點,強調教育者必須注重兒童身體鍛煉,主張遵循兒童自然天賦和自然意志訓練官能。站在社會意義視角,盧梭認為體育教育要磨煉人的意志品格,以此抵制過剩體力帶來的妄動,抵御欲念的無限發展,最大程度上保持人類在“生理”與“道德”上的孤獨,成為身心健全的人。這對于西方近代體育、體育教育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摘編自吳永金、陸小聰《扭曲的身體與自然的體育—盧梭體育教育觀的整體面向》(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顏元體育教育思想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者社會影響呈現顯著差異的原因。(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如何促進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1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

三星堆遺址發現于1929年,位于四川省境內,距今有3000—5000年歷史,是古蜀文化的重要遺址,也是西南地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以前人們都認為中國的古文明主要起源于黃河流域,三星堆遺址的發現,標志著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在三星堆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了許多形態各異的青銅器,還有大量的青銅人像、人面像、獸面像等。這些青銅器和人物像風格獨特,例如,黃金權杖和黃金面具等,在我們已知的商代和以前的中華文明中從沒有發現過,卻常見于埃及和西亞的出土文物中,如漢謨拉比法典石碑,刻畫了太陽神沙馬什授予漢謨拉比權杖的形象。除此之外,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神樹,也有人認為與兩河流域發現的生命神樹雕像有親緣關系。正是因為這些出土文物形態如此奇特,并且與西亞、埃及等地似乎有著很多聯系,圍繞“三星堆文明起源之謎”,學術界產生了諸多爭論,主要代表觀點有以下三種:一是,三星堆文明是華夏文明的亞文明,是中原文明的重要分支;二是,三星堆文明來源于埃及和兩河流域;三是,三星堆文明是受多元文明影響生成的文明。2022年6月,三星堆考古發掘最新成果揭秘,共出土文物近13000件。在這次出土的文物里面,有些種類在中原地區也曾經出現過,例如,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陜西、山東以及廣大的華南地區都有發現,而神樹、頂尊跪坐人像與大量龍形象器物則表明三星堆遺址的使用者在自身認同、禮儀宗教以及對于天地自然的認識與國內其他地區人群相近,無疑確切表明三星堆遺址所屬的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一員。——摘編自楊曉鄔《揭秘三星堆“上新”背后的故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星堆文明的特點及其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學術界對“三星堆文明起源之謎”的爭論說明了什么問題。(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考古發掘在史學研究中的作用。19.[圖書館的變遷]材料一殷商時代,王室就有了保存典籍的地方,可看作是圖書館的萌芽。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便在阿房宮建立了藏書機構,并設“柱下史”負責管理。漢初,高祖劉邦令蕭何接管阿房宮的藏書,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國家藏書機構——石渠閣。此后,從三國到隋唐五代,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特別是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古代圖書館進入了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國家藏書有了進一步發展,官員與富商的私人藏書也開始發展起來。宋代書院藏書興起,其中最著名的四大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湖南“岳麓書院”、河南“應天書院”和“嵩山書院”均有大量藏書。從宋代到清代,是我國古代圖書館的繁榮時期。——摘編自張愛萍《簡述我國圖書館的發展歷史》材料二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等創立維新運動的總機關——強學會,其最初著手的兩件事就是辦報紙和圖書館。強學會還設有“書藏”,所陳列的圖書,主要用來“啟迪民智”。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注重圖書報刊的宣傳作用,創辦各種形式的圖書館和閱覽室,使一些革命黨人的革命活動和圖書流通密切相關。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大量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圖書,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的圖書,探討和研究科學技術的圖書,以及其他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圖書被收藏。1920年7月,毛澤東等人在湖南創辦了一個公開發行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書刊的文化書社。1922年前后,天津出現工人圖書館?!幾在w玉光等《中國圖書館的歷史變遷》材料三“倡導全民閱讀、共建書香社會已經成為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的時代召喚”,這是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對當下圖書館社會價值的基本判斷。2019年,國家圖書館與中國圖書館學會聯合發起全民閱讀倡議,在全國3000多家圖書館組織開展“讀好書·愛中華”等主題閱讀活動,吸引線上線下數千萬讀者參與;此外,國圖還與新媒體傳播平臺合作,打造“全民讀書季”等熱點閱讀話題,引領各級圖書館以優質閱讀資源和服務,嵌入公眾日常學習空間,占領互聯網思想文化宣傳陣地?!幾园踩省秷D書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古代圖書館相比,近代圖書館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圖書館的特征。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19世紀中期,公共圖書館、劇院、音樂廳等已在城市普遍出現,這能夠推動文化的大眾化發展,故選A項。文化機構的普及不代表社會矛盾日益緩和,排除B項;文化機構的普及與科技向生產力的轉化無直接聯系,排除C項;現實主義文藝的產生主要源于社會現實的變化,排除D項。

本題考查公共圖書館等對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2.【答案】D【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都對世界遺產公約的認識和理解,要求分析題干信息。

【解答】

①②③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約主要規定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定義,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家保護和國際保護措施等條款。公約規定了各締約國可自行確定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并向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其遺產清單,由世界遺產大會審核和批準。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地點,都由其所在國家依法嚴格予以保護。故①②③④均是公約的內容,故D正確。

故選D。3.【答案】C【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文化的傳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窘獯稹?/p>

A.國子監和書籍并不是自然遺產,故不選A。

B.材料與學校教育無關,故不選B。

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子監、圖書館、博物館、書籍都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故C正確。

D.材料與中外文化交流無關,故不選D。

故選C。4.【答案】B【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清朝圖書館的發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窘獯稹?/p>

B.題干中”內府珍藏和國人儲藏陳列其中”說明博物館展覽大量民族文物,展示民族文明,增強民族意識,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起到救亡圖存的作用,故B正確。

A.題干無法體現主要載體,故排除A。

C.激發覺醒狀態不合民族主義發展過程,故排除C。

D.題干沒有介紹博物館文物數量,無法得出保存了大量的歷代珍藏文物,故排除D。5.【答案】A【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博物館,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

①②③據題干“內務部公布《革命烈士家屬、革命軍人家屬優待暫行條例》《關于評選烈屬軍屬、革命殘廢軍人、復員軍人模范及擁軍優屬模范的指示》等政策法規?!薄案鞯夭┪镳^積極征集革命文物,如北京大學博物館多方搜集革命史料充實李大釗烈士紀念室的陳列,漢口烈士博物館征集董存瑞等烈士的遺物與事跡并展陳?!笨芍?,新中國成立初期,對烈士事跡進行宣傳,對革命文物進行陳列收集保存,以及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對烈士家屬和擁軍優屬模范進行照顧,這些舉措弘揚了英勇奮斗的革命傳統,涵育了人民群眾的家國情懷,以及以博物館這一載體,發揮了博物館的國民教育職能,①②③符合題意。

④社會主義革命是指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在此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的革命,與材料無關,④錯誤。6.【答案】B【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

A.完善對文化遺產的認識是材料這些文件產生的影響,并非所體現的理念,故不選A。

B.根據材料“《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等信息可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這些文件包含了保護文化遺產、自然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體現出注重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核心理念,故B正確。

C.文化遺產僅是材料的部分內容,且“確保”一詞過于夸張,不符合史實,故不選C。

D.“有效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屬于影響,而非核心理念,故不選D。

故選B。7.【答案】A【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初期文化教育,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窘獯稹?/p>

A.依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新政府開展掃盲運動體現了新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人民服務是我國政府的宗旨,所以開展掃盲運動,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順應了革新生產關系的需要,故選A。

B.掃盲運動提高了人民的識字水平,無法滿足工業化建設的人才需求,排除B。

C.掃盲運動的目的不在于豐富民眾業余文化生活,故排除C。

D.依據題干信息不足以得出本想結論,故排除D。8.【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文藝復興時期,博物館是權力階級“控制自然”“說服”民眾的工具,大革命之后,博物館走向民眾,成為服務于國家利益的工具,可見博物館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D項正確;

A項表述的內容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

B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

C項說法絕對,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考查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掌握中國和世界博物館的發展歷程和作用。

本題考查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9.【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成規模的夯土建筑基址4處,大型水井7處,最大水井的井擴夯土寬度超過30米,深逾10米,大型水井的附近存在高等級建筑的可能性很高;另有新出土的成組的銅車馬器、鏤空有盈銅戈等表現出多元的文化因素?!笨芍?,根據遺址的發掘,在西周的燕都,其建筑規模較大,另外出土了成組的銅車馬器等表現多元的文化因素,說明西周燕都的組織模式和治理能力較強,故D項正確。

根據題干描述,只是在推測存在高等級建筑的可能性,而非城市功能分區發展成熟,故排除A項;

題干中沒有描述關于中華文化整合的信息,故排除B項;

根據題干信息,可以判定冶銅和鉆井技術已存在,而無法判定相當普及,故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考查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依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中國歷史文化遺產,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0.【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80年代,世界經濟社會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博物館事業也得到迅速發展,這是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B項正確;

經濟全球化與各國博物館的建設,不構成必然聯系,排除A項;

建立博物館,不僅是吸取二戰經驗教訓,更是為了傳承文明成果,提供教育場所,C項失之片面,排除C項;

D項“普遍重視”的表述與事實不相符合,材料內容體現了這時期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不等同于教育,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考查了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1.【答案】D【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窘獯稹?/p>

D.據材料信息可知,20世紀初的德國正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科技進步和工業發展迅速,改革中強調科學、技術、商業等課程以及實驗室、實驗和調查等教學方法,表明對實用技術和科學研究的重視,與工業革命對經濟和社會結構的深刻影響密切相關,因此,大學進行的教學改革反映出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深遠影響,故D項正確。

A.16-17世紀的近代自然科學研究成就顯著與題干時間不符,20世紀已經是現代社會,現代科學成就顯著,排除。

B.教學改革無法反映科技水平的發展程度,且并未涉及其他國家科技水平情況,無法得出科技創新水平領先于世界,排除B項。

C.???????材料反映的是大學的學科設置適應工業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調整,并不能體現整個教育體制的完善,排除C項12.【答案】A【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清末民初留學教育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

A.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留學生大多是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中的重要人物,而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推動了中國在政治、思想上發生重大變化,說明當時的留學教育有利于社會轉型,故選A項。

B.當時的留學教育與民族危機有關,但僅憑材料中的留學情況不能得出民族危機嚴重,排除B項。

C.材料中的人物大多是政治家思想家,無法根據材料得出科技實力增強,排除C項。

???????D.材料旨在說明當時的留學教育有利于社會轉型,排除D項。13.【答案】A【解析】這是一道涉及歷史理解和推理的問題,我們需要分析題目中提供的信息,并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判斷博物館設立的意義。

首先,我們梳理題目中的關鍵信息:

1.20世紀20年代末,河南省在開封成立了河南民族博物館。2.博物館面向全國征集反映各地人群生活、生產、婚喪習俗的文物。3.博物館特別重視收集苗、瑤等邊疆少數民族的物品。4.目的是供內地民眾了解邊地人群。接下來,我們逐個分析選項:A.拓展了國民教育空間:博物館通過展示各地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的文化和習俗,為內地民眾提供了了解多元文化的平臺,這有助于拓展國民的教育空間,增進對不同民族文化的認知。這與題目描述相符,是一個合理的選項。

B.提供了自然科學知識:題目中主要提及的是文化和習俗方面的展覽,并未直接涉及自然科學知識。因此,這個選項與題目描述不符,可以排除。

C.促進了邊疆地區發展:雖然博物館的設立體現了對邊疆文化的關注,但題目中并未提及該博物館直接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發展。這個選項的推斷超出了題目信息的范圍,可以排除。

D.弘揚了民族平等原則:博物館的設立確實體現了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但題目中并未明確提及這是為了弘揚民族平等原則。這個選項的解讀超出了題目直接表述的內容,可以排除。

故選A。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4.【答案】D【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教育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窘獯稹?/p>

D.根據題干信息,近代教育制度導致知識分子與故鄉本土疏離的現象,這種現象在近代比較普遍,近代俄國與印度都曾經出現過。題干里體現的這種現象反映了近代化過程中沿海與內地,城市與鄉村的斷裂,故D項正確。

A.近代教育的變革,廢科舉,興學堂,傳統教育向近代教育轉型,是西學影響下中國人學習西方的結果,不能夠一概斥之為列強的文化侵略,排除A項。

B.鄉村教育落后肯定存在,但是鄉村新學堂的創建,應該是教育發展的結果,排除B項。

C.受過新式教育的人口離開鄉土,進入沿海和城市,本質反映了社會的進步,排除C項。15.【答案】C【解析】根據圖示及所學可知,1987年,莫高窟作為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佛羅倫薩是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文化遺產。昆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妒澜邕z產公約》規定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定義,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家保護和國際保護措施等條款。由此可見,該小組研究的主題是人類遺產的保護與傳承,C項正確;

圖書館、博物館、書籍等都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選項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

昆曲不屬于建筑藝術,排除B項;

材料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與傳播的相關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了文化遺產,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文化遺產,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6.【答案】B【解析】北京大學指代對象從洋務運動時期的京師同文館到國立北京大學,有國立大學,有私立大學,也有教會學校,有因為洋務運動需要興辦,也受到西方教育、維新運動和教育救國的實踐等影響,這體現了近代中國高等教育受多種因素影響,B項正確。京師同文館是洋務運動時期的產物,排除A項;材料雖然涉及近代高等教育機構,但沒有涉及其與中國近代化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這些高等教育機構的主權問題,不能得知近代高等教育有半殖民地性質,排除D項。故選B項。17.【答案】(1)體育教育思想內涵豐富;表達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多角度發掘體育教育價值;重視全面發展;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任意四點即可)

(2)中國:程朱理學影響根深蒂固;八股取士、官府對學校教育的控制;封建統治的強化;新經濟因素力量弱小。(任意三點即可)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深入發展(人文精神的廣泛傳播);新教育思想契合時代發展需要;新經濟和新階級力量的壯大。

(3)體育教育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要堅持立德樹人;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任意三點即可)【解析】(1)本題考查顏元體育教育思想的特點,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結合材料整體的內容可得出二者都體現了體育教育思想內涵豐富;根據“是中國古代比較重視體育的教育家。他猛烈批判程朱理學束縛下的傳統教育”“面對社會敗壞,盧梭希望朝人類原初時期,以自然狀態為標準開展體育教育活動”得出表達對社會現狀的不滿;根據“他要求自己的學生在博學多聞、掌握治國理財真實本領的同時,還要有健壯的身體?!薄皬娬{教育者必須注重兒童身體鍛煉,主張遵循兒童自然天賦和自然意志訓練官能?!钡贸龆嘟嵌劝l掘體育教育價值;根據“他認為“射、御”教育是對學生形體的鍛煉,將其作為必修課。顏元深挖體育教育的價值,提出體育教育可以“健人筋骨,和人血氣,調人情性,長人神智”?!薄罢驹谏鐣饬x視角,盧梭認為體育教育要磨煉人的意志品格,以此抵制過剩體力帶來的妄動,抵御欲念的無限發展”可得出重視全面發展;根據“成為身心健全的人”得出順應人的自然本性。

(2)本題考查顏元和盧梭社會影響呈現顯著差異的原因???????,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根據所學可從思想、經濟、政治等方面概括,可得出中國:程朱理學影響根深蒂固;八股取士、官府對學校教育的控制;封建統治的強化;新經濟因素力量弱小。(任意三點即可)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深入發展(人文精神的廣泛傳播);新教育思想契合時代發展需要;新經濟和新階級力量的壯大。

(3)本題考查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綜合材料和所學可得出體育教育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要堅持立德樹人;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18.【答案】(1)特點:內容豐富;源遠流長;地域特色鮮明。

影響:豐富了人們對我國西南地區古文明的認識;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見證;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2)由于立場、史料等差異,對于同一個歷史事實,學術界往往會給出不同的解釋或評價;歷史結論包含有若干主觀性的認識;古老文明的誕生與發展遠遠超出人們的認知和想象。

(3)作用:拓展史料形態與來源;填補文字記錄空白;提供歷史事實考辯與實物依據;豐富史學研究手段、方法與思維?!窘馕觥浚?)本題考查三星堆文明的特點及其產生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特點:根據材料一“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了許多形態各異的青銅器,還有大量的青銅人像、人面像、獸面像等”可知,內容豐富;根據材料“距今有3000—5000年歷史”可知,源遠流長;根據材料“是古蜀文化的重要遺址,也是西南地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可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