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揚州慢》課件 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1頁
4.2《揚州慢》課件 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2頁
4.2《揚州慢》課件 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3頁
4.2《揚州慢》課件 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4頁
4.2《揚州慢》課件 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導入城市是有記憶的,在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里,還在一卷卷史冊、一首首詩詞里。一座城,那些逝去的繁華與空寂,歡歌與悲吟,因為詩詞的記錄,才有了生機,有了表情,才在記憶里鮮活,既而生生不息地延續。

《望海潮》為我們展現了繁華美麗的杭州,那姜夔詞中的揚州城又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宋·姜夔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導入學習目標1.把握詞中意象,領悟作品中營造的意境。2.品味對比、用典、虛實結合等寫作手法的妙處,領會本詞所表達“黍離之悲”。與揚州有關的詩句美麗: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唐)杜牧《贈別二首其一

》繁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破敗: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揚州隋代開鑿運河之后,揚州成為南北交通樞紐,商賈往來,文人薈萃。唐代有“揚一益二”的說法。南宋,金兵屢屢南侵,揚州因處于南北交通要道而屢遭兵燹(xiǎn),故辛棄疾有“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之語。解題揚州慢詞是依據曲調舒緩的慢曲填寫的詞,重抒情,一般都比較長。但與長調有別,長調單指字數。《揚州慢》共98個字,是一首長調,也是一首慢詞。慢揚州別稱:

廣陵、維揚、江都、蕪城、吳州、

邗(hán)

、南兗(yǎn)州

揚州地當要沖,多富商大賈。——《舊唐書·地理志》

揚州富庶甲天下。——《資治通鑒》

【此詞牌為姜夔自度曲】

姜夔(約1155—約1221),字堯章,自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屬江西)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一生屢試不中,布衣終生,最后在貧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

他詩詞俱工,詞尤負盛名。詞風清麗典雅,多為記游、詠物、感嘆身世飄零與情場失意之作,也有寄寓憂國傷時之作。姜夔喜歡自創新曲,本篇《揚州慢》即其自度曲之一。

在南宋詞壇上,姜夔、辛棄疾、吳文英鼎足而三,成為“清空”詞派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白石道人詩集》。關于作者他被譽為“江湖雅士”“詞中老杜”導入寫作背景揚州的繁華與血淚——懷璧其罪

中國古代頻繁改朝換代,而在亂世之中,繁華的揚州城就成了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是對這種現象最好的解釋。在從宋末到明末短短的四百年中,揚州城經歷了至少三次浩劫,每一次都元氣大傷,百姓死傷慘重。兩宋北方異族入侵,北方金兵大舉南侵,北方淪陷,昔日中原腹地富庶安定的地方成為兩軍交戰之所,兩軍燒殺搶掠大軍所過之處,都膳腥滿地,腳下血流成河,原本富庶安定之地幾乎都成了人間煉獄。導入寫作背景

南宋小王朝國勢危弱,長江以北的淮河一帶已成為荒蕪的邊地。但大多數的士大夫卻只顧宴飲逸樂,不思恢復。宋高宗在位期間,金兵曾兩度大規模進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領揚州,大肆燒殺擄掠,揚州被洗劫一空。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又大舉南侵,揚州再度遭受浩劫。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過揚州,仍然是滿目瘡痍,“薺麥青青”,作者追懷喪亂,感慨今昔,寫下了這篇名作,以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景象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達了深沉的黍離之悲。名家范讀誦讀指導1.把握節奏:慢詞是依照曲調舒緩的慢曲填寫的詞,重抒情,應該慢讀,吐字宜慢、稍長。

2.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3.重讀能表現詞人內心痛苦的詞語,如“厭”、“寒”、“難賦”和“冷”等。解讀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余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冬至即揚州雪止天晴滿眼悲傷的樣子譜寫認為駐防部隊的號角品讀小序思考:詞前小序寫了哪些內容?有什么作用?請完成表格。相關句子主要內容主題情感基調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時間地點所見所聞寫作緣由別人評價“黍離之悲”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低沉悲涼詩經·王風·黍離彼黍shǔ離離,彼稷jì之苗。行邁靡靡mǐ,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兒也在長。走上舊地腳步緩,心里只有憂和傷。能夠理解我的人,說我是心中憂愁。不能理解我的人,問我把什么尋求。高高在上蒼天啊,何人害我離家走?)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兒也在長。走上舊地腳步緩,如同喝醉酒一樣。)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y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兒紅彤彤。走上舊地腳步緩,心中如噎一般痛。)何為“黍離之悲”?2700年前,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后來周王室一個大夫路過曾經的都城——鎬京。看到昔日繁華的都城已夷為平地,遺址上已經長滿了附近農民栽種的莊稼,他不禁傷心落淚,吟唱出了一首著名的詩歌——《黍離》。由此衍生出一種情感,叫“黍離之悲”。人們往往把亡國之痛、興亡之感,稱作“黍離之悲”。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毛亨《詩序》理解賞析請從詞作中找一個詞概括姜夔心中揚州的特點,并說說哪些意象可以體現揚州的這個特點。姜夔心中的揚州意象畫面特點壹名都竹西佳處春風十里二十四橋繁華熱鬧風景宜人風流之地理解賞析這些意象極寫了揚州的繁華熱鬧。姜夔心中的揚州,是“名都”。更有風月無邊的二十四橋……還有春風十里的繁華長街。有通往歌舞升平之地的竹西佳處。理解賞析請從詞作中找一個詞來形容姜夔眼中的揚州,并說說哪些意象可以體現這一特點。姜夔眼中的揚州空城意象畫面特點所見:薺麥青青,廢池喬木冷月無聲,橋邊紅藥破敗凄涼蕭條凄清荒無人煙貳所聞:清角吹寒所見:薺麥青青:原本繁華熱鬧的揚州城竟然長滿了一片茂盛的薺麥,可見無人管理,由此看出城市的衰頹破敗。廢池喬木:破敗的城池和殘存的高大喬木可見戰爭對城市的破壞。冷月無聲:凄冷的月亮默無聲息,與過去二十四橋上的人群涌動的歡聲笑語形成對比。橋邊紅藥

:鮮艷盛開卻“寂寞開無主”無人欣賞的紅藥花。③空城荒蕪,令人凄神寒骨。④城中的破敗凄涼,造成人心之寒。所聞:清角吹寒:①天氣寒冷②號角聲音凄冷品讀上闋,分析技巧1.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杜牧《題揚州禪智寺》

兩句八字,運用對偶、用典修辭,概述揚州地理、歷史、名勝,說明揚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繁華無比,這是詞人的追憶,也勾起了人們對昔日名都繁盛的追憶,這八字又是下文“解鞍少駐初程”的原因。品讀上闋,分析技巧1.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思考:作者一開始就寫揚州昔日的繁華有什么作用?作用:“淮左名都”說明揚州是人們向往的大都會。“竹西佳處”,化用杜牧的詩句,詞人開篇寫揚州昔日的繁華,與后文揚州的蕭條冷落形成鮮明對比。2.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①用典:“過春風十里”化用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表現昔日的繁華。②虛實結合:“過春風十里”想象中的虛景,象征昔日的繁華。“薺麥青青”,為實寫今日的蕭條冷落。③對比:上下兩句今昔對照鮮明,突出了今日揚州的荒涼不堪的景象。

表現出戰后揚州的荒涼破敗,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時傷世的意緒。贈別(其一)

杜牧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賞析:杜牧用描寫、比喻,特別是對比的手法,寫出了那個少女的嬌美迷人,也寫出了揚州令人為之陶醉不已之處。“春風十里”是繁華的代名詞。譯讀:姿態美好,舉止輕盈,十三年華,像是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麗,卷起珠簾,沒有一個能比得上她。知識鏈接3.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借代:“胡馬”交代“薺麥青青”景象由戰火所致。以至于連園林荒廢、草木荒蕪之景都似在傾訴厭戰之情。

擬人:將廢池、喬木人格化,意即它們目擊了戰爭的恐怖、敵人的兇殘,它們“猶厭言兵”,物猶如此,何況于人。

揭露了侵略者給揚州造成的慘象,給揚州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對侵略戰爭的極端痛恨,對揚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時傷世的情懷。1127年,靖康之變,南宋建立1129年,金兵南侵,攻破揚州1161年,金人鐵騎,再破揚州1176年,詩人姜夔,途經揚州4.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漸”:表明詩人佇立時間之久,不知不覺就到了黃昏,更加讓人惆悵。“清”:視聽結合,軍號凄厲,渲染了凄清的氣氛。

“寒”:凄清的號角聲打破了空城的死寂。渲染了凄清沉寂、悲涼的氛圍。運用了通感,以觸感覺寫聽覺,表現出揚州城在受到戰亂摧殘后的衰敗、蕭條。“空”:表現了揚州凄清荒涼的氛圍,為全詞詞眼。

至此,上片由虛寫“名都”“佳處”起筆,卻以實寫“空城”作結,其今昔盛衰之感鮮明,充分表達了詞人的“愴然”之情。下闋中,詞人想象唐朝的杜牧來到揚州,杜牧會是什么感受?為什么?“驚”

因“空”而“驚”,返照現實的揚州何等凄清荒涼,何等令人心痛!

此時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詩人杜牧是“重到須驚”,“難賦深情”。而姜夔則是實實在在的觸目驚心了。這就是詩家所提倡的“詩貴含蓄,忌直露”,不說自己,偏說別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用典,化用杜牧“豆蔻”“青樓”等詩句,強調此時的揚州已面目全非,即使有杜牧的才華也難以描摹;

反襯(或對比),用杜牧筆下昔日揚州的繁華反襯今日的蕭條殘破;

這三句表達了對揚州遭金兵洗劫后繁華不再的悲愴及哀慟之情。導入品讀名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①對比反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所寫是明月當空,蕭笙聒耳,何等熱鬧,而姜詞所寫卻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靜無聲,何等冷清。通過對比反襯,把“黍離之悲”渲染的愈加濃烈。②通感的修辭手法與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月亮本就“無聲”,也無所謂冷暖。用觸覺感受之“冷”與聽覺感受之“無聲”來展示視覺所見之月,移情于物,描繪了一個疏淡清冷、凄寂蕭條的意境。月仿佛像一位見證人一樣,見證了揚州城曾經的繁華也見證了如今的衰敗。作者借月這一意象,營造了凄清感傷的氣氛,寄托了悲愴之情、“黍離”之悲。導入品讀名句“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這兩句詞運用什么表現手法?①以景結情,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②虛寫,冬去春回,紅藥花開,但花開依舊,人事已非,花開也不過徒增空城的感傷而已。③詞人借此曲折地表現出戰后揚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況,以及自己亡國之痛、興亡之悲的情感。

紅藥,也稱芍藥。芍藥作為一種意象最早見于《詩經》,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藥相贈表達結情之約或惜別之情。

魏晉南北朝時,文人將芍藥喻作風情萬種的美人,以至后人用"芍藥籠煙"來形容美人的嬌媚。

又因為芍藥開于暮春時節,當它開始綻放時,百花已開始凋謝,有寂寞之情。因此芍藥往往又成為落寞、凄涼之境的代表,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時光不再。拓展小結揚州意象特點情感意境昔日揚州今日揚州“名都”(虛寫)“空城”(實寫)竹西佳處、春風十里、二十四橋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冷月無聲、橋邊紅藥繁華熱鬧悲愴蕭條感傷哀婉理解賞析一方面通過選取典型意象,從視覺、聽覺、感覺等各方面寫出金兵劫后今日揚州的荒涼、衰敗、孤寂;詞人聚焦于揚州城今昔盛衰的對比另一方面巧妙化用杜牧的詩句呈現昔日揚州的繁華、風雅、浪漫。今昔之景交替出現,增強了視覺的沖擊,擴大了詩歌的意境,豐富了作品的余味,含蓄委婉地表達出將要面對此情此景的悲痛,對戰爭的厭惡。探究主旨對戰爭的厭惡、痛恨對國勢衰微的痛惜、不滿、憤恨對遭遇戰亂的人民的同情對昔日繁華的追懷對今日山河殘破的哀思作者通過今昔對比、虛實結合的手法,表現詞人家國盛衰、淪亡之痛,正如序文所言:“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然后還有,安史之亂、五代十國之亂、靖康之變、南宋沉淪、甲申之變……史書一卷卷翻過去,一卷讀罷頭飛雪,每一次開始皆終結于廢墟、大地,然后,在大地上重新開始。舊世界崩塌,新世界展開,那舊世界的遺民,他們幸存、茍活,沉溺于記憶。黍離麥秀,這是華夏文明最低沉的聲部,是深淵里的回響,銘記著這古老文明一次次的至暗時刻。悲愴、蒼涼、沉郁、隱忍,它執著于失去的一切、令人追懷追悔的一切。大地給出了一次次的否定,人類的壯舉和欲望和虛榮必要經受這樣的否定。但黍離麥秀并不是否定,大地的意志、大地之法就是抹去一切,但是大地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