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區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1∶ 50 000)_第1頁
覆蓋區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1∶ 50 000)_第2頁
覆蓋區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1∶ 50 000)_第3頁
覆蓋區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1∶ 50 000)_第4頁
覆蓋區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1∶ 50 00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技術標準

DD2021—01

覆蓋區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

(1∶50000)

Technicalrequirementforregionalgeologicalsurvey

incoveredarea(1∶50000)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

2021年12月

XX/TXXXXX—XXXX

覆蓋區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1∶50000)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覆蓋區區域地質調查的目的任務、調查內容、精度要求、主要技術方法、

實施工作過程與圖件編制和報告編寫等相關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1∶50000覆蓋區區域地質調查工作。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

引用文件,僅該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

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958—2015區域地質圖圖例

DZ/T0004重力調查技術規范(1∶50000)

DZ/T0011地球化學普查規范(1∶50000)

DZ/T0051區域地質調查中遙感技術規定(1∶50000)

DZ/T0070時間域激發極化法技術規程

DZ/T0071地面高精度磁測技術規程

DZ/T0072電阻率測深法技術規程

DZ/T0078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

DZ/T0080煤炭地球物理測井規范

DZ/T01571∶50000地質圖地理底圖編繪規范

DZ/T0170淺層地震勘查技術規范

DZ/T0173大地電磁測深法技術規程

DZ/T0179地質圖用色標準及用色原則(1∶50000)

DZ/T0227地質巖心鉆探規程

DZ/T0251地質勘查單位質量管理規范

DZ/T0258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規范(1∶250000)

DZ/T0273地質資料匯交規范

DZ/T0280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技術規程

DD2006—06數字地質圖空間數據庫標準

DD2006—07地質數據質量檢查與評價

DD2014—03海岸帶地質環境調查評價技術規范

DD2019—01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1∶50000)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松散層loosestrata

1

由不同成因類型的碎屑沉積(粘土、砂、礫石、卵石等)以及各種化學或生物沉積軟泥

等組成,未固結成巖的松散沉積物。

注:通常包括殘積、坡積、殘坡積、沖積、洪積、沖洪積、冰磧(冰川沉積和冰水沉積)、湖積、沖

湖積、海積、沖海積、風積等。

3.2

覆蓋層coveredstrata

第四紀松散沉積物形成的沉積蓋層。

3.3

覆蓋區coveredarea

被松散沉積物廣泛掩蓋的地區。

注:淺覆蓋區通常覆蓋層厚度小于200m;深覆蓋區一般覆蓋層厚度介于200m~500m,超深覆蓋

區一般覆蓋層厚度大于500m。

3.4

填圖單位unitofgeologicalmapping

野外可識別、圖面可表達的地質實體(地層或侵入體)。

注:填圖單位分正式填圖單位和非正式填圖單位。正式填圖單位包括(巖)群、(巖)組和侵入巖單

元、巖套等;非正式填圖單位是正式填圖單位之下,最小可表達的巖性或巖性組合、尚未歸并到正式地層

單位或侵入巖序列的特殊地質體(如脈巖)。

3.5

活動構造activestructure

在最近的地質歷史上(一般指10萬年以來)有過活動或正在活動的地質構造。

注:通常包括活動斷層、活動褶皺、活動盆地、活動地塊等。

活動斷層activefault

在最近的地質歷史上(一般指10萬年以來)反復活動,并在未來可能會繼續活動的斷

層。

3.6

標準孔standardborehole

用以進行地層、巖(土)層、水文單元層等劃分、對比,研究地質時代、沉積環境及古

氣候變化等的鉆孔。

3.7

控制孔controlhole

地質填圖過程中,用以控制隱伏地質單位邊界、范圍,約束物探反演的鉆孔。

3.8

設計地質圖designedgeologicalmap

經過前期準備與預研究,在設計階段完成的地質圖。

2

XX/TXXXXX—XXXX

4總則

4.1目的任務

查明工作區內覆蓋層和其下巖石、地層、構造、古生物以及其他地質要素的基本特征和

地質結構,研究其形成環境和演化歷史等基礎地質問題,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

設與生態環境保護、能源資源保障、自然資源綜合管理以及地質科學研究等提供基礎地質資

料和科學依據,為自然資源綜合調查、礦產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

質、農業地質、城市地質調查等服務,為國民經濟建設各個部門提供公益性基礎地質信息產

品。

4.2基本準則

4.2.1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指導,以地表地質調查和地球物理探測(以下簡稱物探)為基礎,

選擇有效的遙感、物探、化探等技術方法,客觀、全面、準確反映地質體,提高覆蓋區地質

調查研究程度。

4.2.2按照地質地貌單元的完整性和地質條件的相似性劃分片區,分析存在的地質、資源、

環境、氣候問題,進行總體規劃、聯片部署地質調查工作。

4.2.3根據覆蓋區地質條件、工作條件、研究程度、地質問題、服務對象等不同,工作重

點、工作內容、成果表達等應有所側重和區別,并在設計書中加以明確。應根據服務對象及

調查內容的需要,加強覆蓋層地質結構、沉積序列、新構造—活動構造特征和隱伏基巖面地

質結構等調查,提交有關地質圖及相關專題圖件,有特別需求的地區,應建立三維地質結構。

應加強預研究工作,提高調查的針對性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4.2.4覆蓋區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應高度重視已有各類地質、地質勘查資料的收集、分析、

利用,在覆蓋層較厚區域,以已有資料的分析利用為主,補充實施鉆探等揭露工程、物探和

化探等探測工程。

4.2.5對工作區內關鍵地質問題和重大應用需求應開展專題調查研究,提高圖幅地質研究

水平和應用范圍。

4.2.6基巖區區域地質調查按照DD2019—01規定執行。

4.3工作階段

4.3.1覆蓋區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原則上分3個階段進行,即預研究與設計階段、野外填

圖與施工階段、綜合研究與成果出版階段。每個工作階段中的質量管理按照DZ/T0251執

行。

4.3.2預研究與設計階段:組織人員隊伍;對區域已有地質、地貌、礦產、水工環、遙感、

物探、化探及鉆探等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處理,建立數據庫;確定調查區內重要地質、環

境及應用問題;開展野外踏勘和技術方法試驗,初步建立填圖單位,選擇針對不同地質調查

目標的方法技術組合;編制設計地質圖,并據此進行工作部署;完成設計編審。

4.3.3野外填圖與施工階段:開展野外地表地質地貌調查、相關環境地質調查及重要氣候

事件地質記錄調查;物探、化探、鉆探及槽探施工及其它新技術探測;野外調查與施工資料

整理及綜合研究;完成樣品采集與分析測試;編制實際材料圖與野外地質圖;完成野外驗收。

4.3.4綜合研究與成果編制階段:開展室內資料綜合整理、成果總結提升,完成區域地質

調查報告編寫、成果地質圖編制、成果驗收、原始資料及成果數據庫驗收與匯交等。

3

5預研究與設計

5.1資料收集與整理

5.1.1地理底圖

野外地質填圖應使用滿足精度要求的地形圖數據,或使用滿足填圖精度要求的航空、衛

星等影像圖或依據航空、衛星影像制作的地形圖。

5.1.2遙感資料,包括:

a)以收集空間分辨率最優的多光譜遙感數據為主,需要提取異常信息時,還應收集合

適的譜段數據。光譜區間一般在可見光至短波紅外波段。植被茂密地段可補充雷達

數據。人類活動密集區應收集近代不同時期的遙感影像或數據。活動構造發育地區,

需要收集分辨率大于1m的遙感數據與地貌數據。

b)根據調查區地質地貌特征收集遙感數據,系統了解各類遙感數據的波譜區間、空間

分辨率、波譜分辨率、時間分辨率等技術參數,合理選擇數據時相,以便最大程度

地利用遙感數據提取地貌及地質要素信息。

c)用于融合處理的不同遙感數據時相盡可能一致。數據收集前應檢查數據的質量,云、

霧分布面積一般應小于圖面的5%,圖像的斑點、噪聲、壞帶等應盡量少。

d)選取地質信息豐富的波段遙感數據,經過預處理、幾何糾正、圖像增強、數字鑲嵌

等過程,制作遙感影像圖,或數字高程模型圖和正射影像圖,作為野外數據采集的

背景圖層。制作方法按照DD2011—01規定執行。

5.1.3各類地質調查與研究、物化探與揭露工程資料,包括:

a)收集調查區已有的區域地質、礦產地質、古環境與古氣候、石油地質和煤田地質、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熱地質、地震地質等工作的原始資料和成果資料,以及相

關專著、論文等。

b)收集調查區內已有的各種比例尺各種方法的物探資料,含物性表、成果圖、觀測精

度與推斷解釋文字說明和異常驗證資料;凡需重新整理、處理和定量反演的物探資

料分析結果,需收集其原始數據。

c)充分收集調查區內已有各種比例尺區域化探數據和成果資料及多目標地球化學資

料。收集整理區內主要地質體的地球化學(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常量元素)特征

和區域構造地球化學特征。深覆蓋區注重土壤養分元素含量、重金屬元素污染等方

面地球化學信息的收集與分析。

d)盡可能收集調查區已有各種實物資料,如巖石標本,礦石標本、礦物標本,古生物

化石標本,鉆孔巖芯巖樣,各類巖石薄片等。

e)對已有地質路線、地質剖面、測試、鑒定等資料進行篩選整理。

f)對鉆探、槽探等已有揭露工程的地質編錄、素描圖、柱狀圖、測井曲線、照片、測

試、鑒定和試驗等原始資料進行收集整理。

g)對可利用的成果圖件進行統一標準處理后數字化,統一坐標系統,配準到地理底圖

上。

5.2資料綜合分析

5.2.1目的

對收集整理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總結已有工作成果,了解調查區調查研究現狀。明確

工作需求和存在的主要地質與方法技術問題。在分析已有資料可利用程度和存在問題的基礎

上,確定需要補充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重點。編制工作程度圖及1:50000設計地質圖。

4

XX/TXXXXX—XXXX

充分利用已有各類地質調查與研究、遙感、物化探及揭露工程資料,建立基本構造格架

及地層、巖石、構造基本特點,總結揭示調查區內存在的基礎地質問題、重大科學問題和水

工環等應用問題。

5.2.2內容和要求,包括:

a)對遙感數據進行地貌、地質解譯和信息提取,編制遙感解譯地質圖和專題信息提取

圖件(如地貌類型劃分與分布圖,數字化地貌數字特征圖或DEM圖),指導野外

踏勘和設計。遙感信息的應用應貫穿工作全過程,其具體要求按照DD2011—03

規定執行。

b)對已有各類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資料進行分析與總結,確定調查區基本地質特征、

構造格架及地層組成,確定重點調查的地質單元及其邊界。

c)依據已有物探方法物性數據和異常解釋推斷及其驗證結果,分析、明確具有明顯物

性差異的地質體與擬調查填圖單位的對應關系;依據擬調查填圖單位,分析物探工

作比例尺、覆蓋范圍、方法種類、觀測精度等方面的適宜性、完整性;編制已有推

斷成果圖并分析前人推斷解釋中存在的問題;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設計擬投入物

探方法及其實物工作量和綜合研究工作;確定是否進行方法有效性試驗及試驗地

點;根據需要編制填圖范圍1∶50000物探基礎圖件。

d)對地球化學資料進行分析和處理解釋,根據需要編制1∶50000地球化學圖件和

推斷解釋成果草圖。深覆蓋區應加強土壤地球化學特征與第四紀沉積物關系研究。

e)分析鉆孔測井物探多參數(如磁化率、電阻率、放射性等)資料,了解調查區內地

質體物性垂向變化規律,指導物探方法選擇及數據解釋方法的運用。結合鉆孔資料

綜合分析,初步建立調查區第四紀地質結構格架,初步了解覆蓋層之下基巖地質構

造特征。

f)在統一的軟件平臺上進行資料、數據集成,并建立收集資料數據庫,包括收集的各

類資料、數據和編制的各類圖件等。

g)綜合地質、遙感、物探、化探、工程揭露等調查研究成果,編制地質草圖,初步建

立第四紀覆蓋層三維結構,推測基巖面埋深情況,針對地質體的分布和屬性、調查

精度和可靠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等,梳理重點工作內容,明確擬采用的工作方法

和技術途徑,制定野外踏勘和技術方法有效性試驗工作方案。

5.3野外踏勘

5.3.1目的

設計書編寫之前應進行野外踏勘。初步驗證已有資料的認識和存在的主要地質問題,從

整體上了解調查區地質概況和工作條件,明確地質、物探、化探、工程揭露的工作重點和工

作內容,了解預部署物探工作的有效性與可行性,了解野外調查期間主要工作營地。

5.3.2內容和要求,包括:

a)踏勘路線應穿越代表性的地質體和地貌單元,觀察自然露頭、人工揭露露頭,了解

不同成因類型覆蓋層及基巖區地層的發育特征、相互關系、劃分特征和存在問題,

確定工作方法,完善地質草圖。

b)對代表性地段地質剖面進行重點踏勘與實測,初步建立填圖單位,采集古生物和必

要的年齡樣品,進行鑒定和測試。

c)對已知礦層露頭、采礦點進行全面踏勘,了解覆蓋層和隱伏基巖成礦地質背景,采

集必要的巖(砂)礦分析測試樣品。

d)針對不同地質目標調查擬開展的物探工作,要著重解決有效性與可行性問題。

5

e)踏勘了解古地震、地裂縫、地面沉降、巖溶塌陷、礦坑塌陷等環境地質問題及其對

城市和重大工程建設的影響。

f)應全面踏勘了解調查區人文、地理、氣候、交通等野外調查環境條件、揭露工程與

物探施工技術條件(人文干擾、通行條件等)和物資供應、安全保障條件等。

5.4技術方法有效性試驗

5.4.1試驗目的和原則,包括:

a)通過試驗,選擇和確定能夠有效識別不同地質地貌區覆蓋層及其以下地質體或地質

要素的技術方法、方法組合及其主要參數。覆蓋區地形地貌、地質條件、重點調查

內容和服務對象不同,需重點識別的地質體或地質要素應有所側重和區別。

b)技術方法或技術方法組合選擇既要考慮有效性,又要考慮經濟性,同時要考慮區域

地質調查的工作周期和效率。

c)有效性試驗應在有代表性的已知目標地質體或人文干擾區(剖面)上進行,在設計

編制之前完成,所確定的技術方法和組合須滿足區域地質調查的周期要求。

d)優選前人工作實踐中成熟的技術方法,提倡使用較為成熟的方法技術裝備。

5.4.2遙感技術方法試驗

5.4.2.1試驗內容:針對不同地質地貌特征,試驗選取不同空間分辨率、波譜分辨率和時

間分辨率的遙感數據,確定合適的遙感技術方法組合。

5.4.2.2試驗要求:裸露基巖區要盡可能考慮巖石類型、地層厚度、地層產狀、礦化等不

同情況遙感影像差別;覆蓋區要注意解譯地貌標志的幾何特征、不同成因類型覆蓋層的分布

特征及各種斷層特征。

5.4.3物探技術方法試驗

5.4.3.1試驗方法依據已有物性資料、實測異常資料和理論分析確定。

5.4.3.2試驗內容,包括:

a)測區主要填圖單位物性調查、研究。

b)若已有可靠物性資料,應首先通過數值模擬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c)若有效性仍然存疑,應進行實測剖面試驗確定。

d)試驗內容含抗干擾能力、深部分辨力、反演誤差和采測物性標本的方法;物性測定

參數包括密度、磁性、電阻率、極化率、波速等。

e)對深部分辨力(實際探測深度)和反演誤差的試驗,一般通過數值模擬方法進行。

f)試驗中兼顧對有效方法進行技術參數選擇(含測網參數、觀測參數等)。

g)對有效方法進行可行性研究(含布置規則網可能性、經濟合理性等)。試驗剖面長

度應保證目標地質體異常完整并進入背景場;點距密度應適應點距選擇的需要。

5.4.3.3方法有效性及其試驗要求,包括:

a)目標地質體與圍巖具有明顯物性差異。

b)方法軟、硬件足以保證觀測數據質量滿足行業或局技術標準的要求。

c)最小目標地質體在規定最大探測深度上可觀測到其可靠異常。

d)有依據地選擇方法的觀測技術參數。

e)方法的反演能力能滿足調查精度要求。

f)明確物探目標體與地質填圖單位之間的關系。

5.4.3.4方法可行性標準,包括:

a)可按規定方式布置測網并實施測量。

b)經濟上可行。實施方式不違反國家和地方法規。

5.4.3.5方法組合選擇,包括:

6

XX/TXXXXX—XXXX

a)互補式組合:目標地質體物性特點通常不同,應分別針對各待調查地質體選擇物探

方法,并組合為項目方法組合(多參數組合);覆蓋區地質調查的目標地質體通常

眾多,其物性特點通常不同,一般情況下所需組合方法種類較多,方法組合選擇時,

應注意面積性測量方法與剖面測量方法的有機組合。

b)互證式組合:若某些目標地質體具有較強的多解性并與圍巖具有多參數物性差異,

應選擇快速、經濟的物探方法作為面積測量手段,其它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的物探

方法作為減少多解性的手段,在具有多解性的異常上布置剖面測量即可(多參數組

合)。

c)提高式組合:當面積測量方法的定量反演能力不足以滿足調查精度要求時,應針對

其異常布置能滿足反演精度要求的方法剖面工作(多參數組合或同參數、不同裝置

組合)。當調查深度較大(≥500m±),反演難度較大時,通常需要這種組合

方式。

5.4.4化探技術方法試驗

5.4.4.1試驗內容,包括:

a)針對不同覆蓋區特征,開展不同化探技術方法試驗內容選擇。

b)淺—深覆蓋區側重于地球化學環境、土壤質量及污染狀況。

c)超淺覆蓋區側重于基巖地質與礦產有關的化探試驗內容。

d)南方強風化層淺覆蓋區針對覆蓋層和基巖分別制定不同的化探試驗內容,覆蓋層化

探試驗一方面關注保留的基巖礦化信息,另一方面要調查風化層本身礦化特征和環

境地球化學、土壤質量地球化學特征,基巖區主要調查與礦化相關異常信息。

e)針對活動斷層調查,要開展氣體地球化學測量技術有效性試驗。

5.4.4.2試驗要求:根據不同地質地貌區填圖的具體需求開展試驗,進行試驗研究的測試

技術、試驗方法須滿足相關質量要求。

5.4.5揭露工程技術方法試驗

5.4.5.1試驗內容:主要針對淺覆蓋區不同類型松散層開展工程揭露技術方法試驗,包括

松散層鉆探鉆具及取樣技術試驗。深覆蓋區鉆探工程一般不開展技術方法試驗。

5.4.5.2試驗要求明確調查區不同類型松散層鉆探目的、技術方法、鉆具及取樣要求等。

5.5設計編制

5.5.1設計原則

5.5.1.1設計書應按照項目主管部門下達的任務書和有關技術標準,在前人資料收集、預

研究、野外踏勘、技術方法試驗的基礎上,針對調查區的地質情況和自然地理條件編制。

5.5.1.2設計書應目標任務明確,采用的技術方法先進,工作部署合理,質量和安全保障

措施有力,經費預算合理,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5.5.2設計書的具體內容按附錄A的要求編寫,并可根據調查目的和工作重點增刪相關內

容。

5.5.3設計書主要附圖:1:50000遙感解譯地質圖;1:50000設計地質圖,1:50000

工作部署圖。其中1:50000設計地質圖應全面、準確反映調查、研究現狀。

5.5.4設計書完成后提交主管部門審查后方可實施。

6野外填圖與施工

6.1野外調查程序

7

6.1.1遙感地質解譯先行,并貫穿預研究與設計、野外填圖與施工、成果總結與綜合研究

全過程。

6.1.2在遙感影像解譯的基礎上,通過路線地質調查和實測剖面,對重要地貌邊界和重要

地貌面、第四紀不同成因類型沉積、活動斷層進行有效控制,勾繪地貌邊界、第四紀不同成

因類型地質界線、揭示不同第四紀成因類型的地質結構關系,及新構造—活動構造格架,通

過第四紀年代學分析測試確定第四紀不同成因類型沉積時代,刻畫第四紀沉積環境演變和反

映的氣候環境演變等。

6.1.3在前期準備與研究成果基礎上,合理部署物探工作。針對覆蓋區地質調查的基本內

容和目標,分階段實施物探工作,以查清基巖頂面的形態,識別基巖面的巖性或地層和侵入

體的歸屬,識別主要斷裂構造,揭示覆蓋層地質結構。物探工作應優先安排物探方法試驗工

作,優先安排巖石物性測量,優先安排控制格架的物探工作。

6.1.4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各種化探資料的基礎上,補充必要的面積性化探和典型代表

性水平或垂向化探剖面,開展與地質找礦、地質環境或土壤地球化學特征相關的化探調查。

揭露工程應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鉆探工作的部署應基于物探資料及其他各種相關信息基礎

上,瞄準關鍵問題或目標層合理設置。

6.2野外地質剖面測制

6.2.1在前期準備與預研究成果基礎上,進一步劃分、確定調查區填圖單位,建立調查區

地層序列和基本構造格架,完成主要樣品的采集。

6.2.2原則上要求剖面測制及物探—鉆探—地質綜合剖面測制應在路線地質填圖開始前進

行。

6.2.3野外填圖階段的地質剖面實測應在踏勘工作建立的初步填圖單位與地質構造格架基

礎上進行,項目骨干成員須參加主干剖面測制工作。

6.2.4物探—鉆探—地質剖面測制要充分利用剖面線上已有物探、鉆探資料,對新施工的

物探、鉆探工作,應組成多學科技術人員開展綜合處理解釋。

6.3野外地質路線調查

6.3.1地表地質路線應以能較準確地圈定出地質體形態和地質構造特征為原則,可根據情

況選擇實際調查路線,確定地質點位置。在高精度遙感解譯的配合下,達到地質體圈定的精

度要求。地質觀測點應充分利用天然露頭和人工露頭,露頭不足時,原則上安排槽型鉆、淺

鉆等工程進行揭露。

6.3.2深覆蓋區淺表層及戈壁荒漠淺覆蓋區、荒漠草原淺覆蓋區及山前沖洪積扇發育區等

地質地貌區覆蓋層地質調查,應采用槽型鉆代替地表地質觀察點,由于覆蓋層一般為近水平

延伸,槽型鉆密度可放寬到一般地質填圖路線的2~3倍。

6.3.3森林沼澤淺覆蓋區可采用路線剖面加殘坡積轉石填圖結合的方法完成地表路線填

圖,也可采用土壤地球化學反演方法填圖。

6.3.4黃土覆蓋區、紅土壤調查區以及南方強風化層覆蓋區要充分利用溝壑、路塹等天然

與人工剖面,結合淺鉆揭露結合地球化學方法進行地表地質填圖。

6.3.5覆蓋區第四系三維地質結構調查,應充分利用已有物探、鉆探等資料,補充實施的

物探與鉆探工程要盡可能達到垂向填圖單位劃分、橫向圈定填圖單位延伸范圍的要求。

6.3.6斷裂構造的圈定須有遙感解譯、地表地質調查路線驗證,隱伏斷層的探測要利用淺

層地震方法準確定位,近地表30m~40m范圍利用地震橫波探測技術特別注重斷層上端

點的位置以及錯斷層位。

8

XX/TXXXXX—XXXX

6.3.7地質路線調查過程中,除對巖性及巖石組合特點進行客觀的描述外,應對地質界線、

重要接觸帶、斷層帶、化石層、含礦層位、標志層、蝕變帶、礦化體等重要地質現象進行詳

細觀察描述。記錄應翔實,測量數據準確齊全,并附素描圖和照片,采集相關樣品和實物標

本。深覆蓋區填圖觀察點應兼顧水文、地貌、農業、城市及生態環境等地質調查內容。

6.4資料整理

6.4.1當日采集的文字記錄數據、照片、圖件和實物等原始資料,須進行當日資料整理。

每個地質單元野外調查、揭露工程、物探和化探工作結束后應進行階段資料整理,年度工作

結束后應進行年度資料整理。主要內容包括:

a)野外錄入數據的系統性和地質觀察內容的齊全性和正確性。

b)分析工作精度和質量,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c)野外采集的地質調查路線和實測剖面等數據,通過數字(智能)填圖系統的數據檢

查后逐條入圖幅數據庫中,形成實際材料圖數據庫和剖面數據庫。

d)核實野外調查、揭露工程、物探、化探等記錄和素描圖、照片、錄像、各類樣品采

集、測試分析等資料的吻合程度,完善數據庫。

e)處理物探、化探數據,進行地質解釋,編制物探、化探基礎圖件、成果圖件和工作

總結。

f)整理分析揭露工程原始地質編錄資料、各種樣品測試鑒定資料和測井資料,編制鉆

孔柱狀對比圖,確定覆蓋層對比綜合標志,編制地質剖面圖。

g)分析隱伏基巖物探、揭露工程資料,確定地層綜合對比標志和編圖地質單位,編制

基巖地質草圖和綜合地層柱狀圖及其他輔助圖件。

h)編制野外地質圖及輔助圖件,編寫階段性工作總結或年度工作總結。

6.4.2每天野外工作結束后,應對完成的地質路線進行連圖,以便及時總結成果和發現問

題。

6.4.3完成全部野外工作后,應系統檢查和整理各階段資料,完善野外地質圖和階段性工

作總結,經項目承擔單位審核后提交野外驗收。

6.5野外驗收

6.5.1野外填圖工作結束后,提交相關部門進行野外資料驗收。野外驗收應提供的資料:

a)任務書、設計書及其相應的圖件、評審意見、審批意見等。

b)野外地質路線調查PRB數據庫、實際材料圖、地質剖面,野外調查記錄本、溝塹路

塹素描圖等原始記錄,以及相應地質照片。

c)鉆孔施工記錄班報表、鉆孔巖芯編錄、簡易水文觀測成果表、測斜記錄表、孔深誤

差測量記錄表、巖芯地質鑒定分層表與照片、測井曲線及其地質解譯表,鉆孔綜合

柱狀圖和鉆孔終孔質量檢查驗收報告書及必要的封孔資料。

d)收集整理的揭露工程資料登記記錄表和數據庫。

e)物探儀器檢驗與試驗結果、物探野外記錄本、原始數據表、資料整理與處理數據表、

物性統計表、質量檢查結果統計表、成果圖、解釋推斷結果、異常驗證結果、再解

釋結果、兩級質量驗收文件等。

f)化探工作記錄表、測試原始數據和收集原始數據、主要元素等值線圖和評價圖,面

積性化探調查的驗收文件。

g)各類樣品測試鑒定采(送)樣單,已完成的測年結果和其他測試鑒定數據和圖表。

h)典型的鉆孔巖芯、化石等實物資料。

9

i)專題調查數據與基礎圖件。

j)野外區域地質調查簡報、野外地質圖,工作方案(或設計)、階段性總結報告及半

年報、年報等技術報告和任務書(合同書)要求的專題調查總結簡報,以及各級質

量檢查記錄資料。

k)擬提交最終資料匯交的原始資料目錄清單。

6.5.2野外驗收應著重檢查如下內容:

a)設計任務及主要實物工作量完成情況。

b)對原始資料進行室內檢查和野外實地抽查,檢查和抽查內容應覆蓋主要的工作手

段。檢查原始資料及文圖吻合程度,以及項目質量管理情況。檢查野外地質圖的正

確性和圖面結構合理性等。

c)對數據處理中使用的統計、分析、成圖、反演等的軟件、參數選擇納入檢查范圍。

6.5.3野外檢查驗收之后,根據專家意見進行修改完善或補課,并提交補充調查情況說明。

7調查內容

7.1基本調查內容

7.1.1覆蓋層調查內容

包括:

a)不同類型地貌的物質組成,及各種地貌形態要素和組合地貌的相互關系,分析第四

紀沉積物成分、成因類型與地貌及環境變化的關系。

b)第四紀沉積物巖性、厚度、成因類型、接觸關系和空間分布,確定覆蓋層(在平原

或大型盆地包括新近紀沉積物)填圖單位,研究其地層層序、地質特征與變化規律。

c)特殊巖性夾層,如古生物化石富集層、化學沉積層、古土壤層、泥炭層、礫石層、

古文化層等,研究其地質構造與環境變化意義,確定地層對比標志層。

d)古人類文化層及古人類遺址,探討其地質背景與環境變化因素。

e)覆蓋層三維地質結構。

f)多重地層劃分對比,根據古生物組合、年代學測定、地層磁性的極性時與極性亞時

對比等方法,確定地層地質時代,分析巖性、巖相、古生物、古氣候等特征,了解

古風化殼特征與類型。

g)與新構造運動有關的地貌、水系和沉積物特征,查明新構造的幾何學、運動學特征,

探討其動力學機制。

h)活動斷裂的分布、延伸、規模、產狀、性質、活動性等基本特征,調查活動斷裂的

活動期次和活動時間、對松散沉積物的控制及古地震活動特征。

i)古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海岸地質災害、水

土流失及水土污染等主要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背景。

j)覆蓋層賦存的各類資源的地質背景與主要成礦條件,如地下水、泥炭、鹽巖(硫酸

鹽、鹵化物鉀鹽)、砂礦、粘土及吸附型礦產等,查明賦存層位、空間展布等。

k)具有觀賞價值和重要科學意義的地質遺跡與地貌景觀。

7.1.2隱伏基巖調查內容

包括:

a)調查、推斷隱伏基巖的巖石、地層、構造分布和相互關系,推斷基巖頂面埋深,要

特別注意基巖頂面附近風化殼調查。

b)覆蓋層厚度大的地區,調查、推斷基巖頂面埋深和起伏變化,建立不同地質體和地

質界面的解釋標志,推斷隱伏基巖地質構造特征。

10

XX/TXXXXX—XXXX

c)隱伏能源、礦產資源的地質背景及主要成礦條件。

7.2不同類型覆蓋區重點調查內容

7.2.1沖洪積扇區

7.2.1.1山前沖洪積平原:

a)沖、洪積扇分布范圍及垂向、縱橫方向巖性的變化規律,重點調查組成沖洪積扇的

第四紀堆積物的來源、結構、巖性特征,扇頂部到前緣的巖性變化。

b)山區與沖洪積平原的接觸區域,重點調查山前構造帶的類型。

c)沖洪積扇地層巖性、粒度、厚度、埋藏深度變化規律。尋找埋藏型沖洪積扇,空間

交互關系。

d)山前河谷階地的地層結構、巖性特征、厚度。

7.2.1.2河谷和山間盆地:

a)山間河谷平原的階地、河床、河漫灘和古河道的分布。

b)山前沖洪積扇的形態、分布,含水層巖性、厚度及其變化,新老沖洪積扇的相互疊

置關系與分布規律。

c)山間盆地的成因、分布范圍、匯水面積、沉積物的巖性、成因類型。

d)壟崗臺地帶第四系砂礫分布特點、變化規律;古近系、新近系松散砂礫石分布。切

割較深的溝谷和泉水可能出露的前緣地帶的調查。

e)新構造—活動構造性質和特征,近期地殼升降和斷裂活動對第四紀沉積物的分布的

影響。

7.2.2河湖平原區

包括:

a)沖積、湖積、冰水堆積等第四紀不同成因堆積物的厚度、巖性特征、接觸關系、形

成時代、分布范圍以及埋藏條件。

b)古河道的分布范圍、埋藏深度、巖性特征,水系與沉積物的關系。

c)湖相及海相地層分布區地層含鹽特征、變化規律,對地下咸淡水的分布的影響等。

d)研究湖積層形成的古地理環境。

7.2.3干旱大型內陸盆地

7.2.3.1山前戈壁地帶:

a)山地與戈壁平原的接觸關系,控盆構造(帶)的性質、位置,盆地周邊的地層巖性、

地質構造、時代特征。

b)查明隱伏斷層對于松散層的影響。

c)古河道及多期沖洪積扇的分布、接觸關系。

d)山前戈壁平原區第四紀沉積物巖性的水平與垂直變化規律。

7.2.3.2沙漠盆地:

a)風成沙丘的類型和動態變化。

b)山前第四紀洪積扇的形成時代、期次劃分,各期洪積扇的沉積相帶劃分。

c)化學沉積物(膏鹽等)的觀察描述,系統觀察其成分、分層、厚度、夾層情況等。

d)第四紀古河道、古湖泊、古土壤和古風化殼、古風沙、古冰川、古人類活動遺跡等。

7.2.3.3細粒土盆地:

a)細土平原區地質結構、巖性巖相的變化規律及空間分布。

b)綠洲帶、鹽沼帶的分布,及沉積物的關系。

c)鹽漬化土的分布范圍、形成條件,分析其與地下水的關系。

11

d)研究古沉積環境中稀有元素和鹽礦、鹵水形成的關系。

e)綠洲退化、泉和坎兒井流量衰減、土地沙化等環境地質問題的歷史、現狀及演化趨

勢。地下水開發及其變化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7.2.4黃土區

7.2.4.1黃土丘陵區(梁、峁區):

a)梁峁形態、規模、高程變化,組成梁峁的黃土地層層序時代、巖性、厚度,與下伏

非黃土地層或基巖的接觸關系。

b)溝谷分布及形態,調查掌地、墹地的分布、規模、堆積物的厚度、巖性組成和匯水

面積。

c)探討地方病與水環境關系。

7.2.4.2黃土塬區:

a)臺塬型黃土塬區的地貌形態,結合地質構造分析地貌的形成,研究構造地貌特征。

b)調查塬間洼地、塬尾洼地分布、地貌形態、地質結構。

c)組成塬體的第四紀地層層序、巖性、厚度,黃土的垂直節理、裂隙發育與貫通情況,

黃土及古土壤層厚度及其組合特征。

d)對界于山區與黃土塬之間的山前洪積扇裙,著重調查巖性、結構、分布范圍、新老

更迭關系、古溝道洪流部位、扇前洼地、扇間洼地、扇前古河道的分布等。

e)研究巖相分帶性,洪積扇與黃土塬、山區的接觸關系。

7.2.4.3黃土河谷:

a)第四紀地層的巖性巖相、地貌形態調查,特別要詳細調查階地類型、階地結構及中、

微地貌(洪積扇、沖出錐、階面變化、河床特征與變遷、古河道分布等)、河流水

文特征,研究河谷形態與形成、發育歷史與規律。

b)河谷平原區的周邊地質、地貌,尤其要注意調查研究構造形跡的力學性質、展布規

律、繼承活動對盆地形成與發展的控制作用。

c)土壤鹽漬化程度、分布、特征、形成的水文地質條件。

d)地下水、地表水污染狀況和采取的防治措施。

7.2.5紅土壤區

包括:

a)基于遙感影像資料的解譯,開展測區單體地貌和組合地貌形態調查,包括地貌幾何

形態、規模、空間分布、切割程度、相對高度和地形面坡度等,確定地貌形態類型;

劃分地貌成因類型、形成年代及演化序列、區域分布特征,對測區地貌進行分區。

進而調查地貌形態與巖性、構造、氣候的關系及地質災害、人類活動對地貌發育的

影響。

b)調查第四紀沉積物的巖性、物質組成、厚度、成因類型、接觸關系和空間分布,以

及整個覆蓋層的地質特征與變化規律;查明第四紀地層主要沉積類型和劃分標志,

確定第四紀沉積物的相對地層層序和地質填圖單位。

c)紅土地層成因類型、形成時代及理化性質和發育過程的調查:詳細調查紅土的宏觀

特征、沉積厚度、沉積結構及分布的地貌部位,劃分紅土的類型,查明不同類型紅

土的分布特征,調查不同類型紅土的母質(母巖巖性)、賦存狀態和地質地貌背景,

查明各類紅土的空間展布規律。

d)選擇典型剖面或沉積地層序列進行詳細的理化性質調查和發育過程分析,主要包

括:確定各類紅土的形成時代,建立紅土的年代地層序列;各類紅土沉積序列的元

素地球化學組成、磁化率及磁性礦物特征、氧化物含量、pH值、粘土礦物、顯微

12

XX/TXXXXX—XXXX

結構、粒度指標等理化性質的調查;紅土發育過程的調查,主要是紅土物源的分析、

元素地球化學指示的風化成壤階段的探討等。

e)生態環境演變過程的調查:古氣候古環境演變記錄調查,主要是結合年代地層序列,

通過對不同類型紅土典型剖面的粒度、沉積組構等沉積學的調查,生態指標(孢粉、

植硅體)及元素地球化學分析等生物地層學和氣候地層學的調查,建立第四紀古氣

候和古環境演變過程,提取重大氣候變化發生的時間,進而通過區域對比,探討第

四紀期間古氣候和古環境演變的規律。現代生態環境演變過程調查,主要是通過對

不同時相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的分析,對土地類型、植被、土壤侵蝕等因子的變

化進行分析,結合地表地質調查,查明工作區不同地貌分區生態環境演變的過程和

主要影響因素。

f)紅土分布區生態系統、地質環境演變與人類活動的關系調查:查明主要地質災害發

生的地貌部位、地層、坡度、植被等地質地貌背景;重點調查災害易發區和主要災

害點的紅土類型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的規律,探討成災機理和主

控因素;查明采礦活動對地表生態環境的影響;調查前期對紅土區現代生態環境演

變的工作,對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地表采集地球化學元素分析樣品,探討人類活動對

肥力退化、土壤污染、生物退化等問題的影響。

7.2.6南方強風化層覆蓋區

我國南方強風化層覆蓋區的地理分布與形成條件類似于紅土壤,應調查強風化層分布、

母巖風化程度及風化層分層特征,風化層巖性組成及厚度變化,結構構造、礦物元素遷移及

次生成礦(稀土、陶土和鋁土礦)等。

7.2.7濱海岸區

包括:

a)第四系成因類型、分布、地層結構與巖性巖相特征、厚度變化,重點調查陸相與海

相或海陸交互相沉積關系,分析沉積相與地下水及其水質的關系。

b)海水入侵范圍、速率及潮汐對地下水的影響,分析其與地貌、巖相及新構造運動的

關系。

c)河口三角洲和海岸帶砂礫、貝殼、珊瑚層等特殊地質意義地質體的分布范圍、厚度、

交互關系。

d)地層含鹽特征、變化規律,對地下咸淡水分布的影響等。

7.2.8冰川沉積區

包括:

a)冰磧物:調查冰川攜帶砂礫石等物質堆積形成的各種類型冰川沉積的分布、組成、

結構、厚度及時代等特征;調查不成層冰磧物組成、大小、磨圓、礫石表面特征,

以及堆積物結構特征,調查冰磧地形的分布、形態、組成、結構等特征。主要冰磧

地形包括冰磧丘陵、側磧堤、終磧堤、鼓丘等。

b)成層的冰積物:調查冰川與融冰之水共同沉積的成層堆積物的分布、組成、結構,

沉積環境與沉積序列,以及冰川堆積物的時代等特征。冰水堆積物所的主要類型有:

冰水沈積、冰水扇,外沖平原,冰水湖、季候泥,冰礫埠,冰礫埠階地,鍋穴,蛇

形丘等。

7.2.9活動構造發育的覆蓋區

包括:

13

a)不同時空分辨率、不同波普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數據及DEM數據處理,查明調查區

地貌及水系不連續分布點、面,解譯活動斷層基本特征(位置、延伸),并根據地

貌錯斷情況初步判斷斷層性質以及在不同微地貌錯斷距離所代表的斷距。

b)野外核查遙感解譯地貌不連續點、面,查證遙感解譯斷層位置及斷層性質和斷距等。

c)選擇解譯確定的斷層點,利用天然和人工溝塹,或開挖探槽,詳細描述斷層活動期

次及不同期次斷層的斷層面產狀、擦痕產狀與互相錯動關系,詳細描述斷層破碎帶

組成、結構。特別注意松散沉積物對不同期次斷層的壓蓋以及斷層切割不同時代松

散沉積物的關系。

d)采集斷層帶不同類型構造巖樣品,鏡下描述斷層巖組成、結構特征

e)選擇限定斷層活動時代的松散沉積層、斷層沖擊脈、斷層帶充填沉積物等,采集14C、

光釋光、U系及宇宙核素等低溫年代學樣品,限定不同期次斷層時代。

f)選定不同地貌階地面,采集14C、光釋光、U系及宇宙核素等低溫年代學樣品,限定

地貌階地時代。

7.3不同服務對象的重點調查內容

7.3.1部署在重要經濟區和不同類型生態環境交錯區的區域地質調查,服務于經濟建設、

生態環境保護和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重點調查第四紀地層序列、地質結構與活動構造特征。

主要調查內容包括:

a)第四系不同巖性層、巖性組合層的垂向疊置關系和橫向變化規律,查明地層結構、

層序、沉積特征;重視微相的劃分,填繪山前沖洪積扇、河道(河床、邊灘、心灘)、

河漫灘(或稱泛濫平原)(河漫灘、河漫湖、河漫沼澤)、堤岸(天然堤、決口扇)、

牛軛湖、湖沼、三角洲、河口扇、海侵層,以及河流階地等不同地貌單元或沉積微

相的沉積物類型、時空分布和疊覆關系。

b)海岸帶地區(古)現代海岸線地貌與物質組成,古生物礁體、貝殼堤等特殊標志層

基本特征,海侵層巖性與分布,研究確定海侵和海退范圍、規模和時代。

c)主要活動斷裂分布、性質和活動性,并收集古地震、地震監測、地面變形監測等資

料,分析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以及對地熱等資源的控制作用。

d)地質災害分布和發育規模,分析地質災害產生的基礎地質背景;調查200m以淺

的軟土層、液化沙土等不良地質體的分布規律。

e)人類地質作用現象,分析總結人類地質作用對現代地質過程的影響。

7.3.2部署在重要盆地的區域地質調查,服務于油氣、砂巖型鈾礦、煤炭、含水層等調查

工作。主要調查內容包括:

a)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地層、構造格架,控盆構造特征,分析盆地沉積與山體隆升剝

蝕關系;重建沉積盆地充填史和構造演化史,探討與研究盆地各地質時期古地理格

局。

b)賦存鹽類、鈾、砂金、油氣、地下水等資源的地質體的產狀和分布特征,分析形成

環境,研究該類資源的賦存規律及成藏地質背景。

7.3.3部署在重要成礦區帶的區域地質調查,服務于淺覆蓋區地質找礦。重點調查覆蓋層、

隱伏基巖地質構造特征及其成礦地質背景。主要內容包括:

a)覆蓋層中賦存礦產的分布、礦化特征與成因類型。

b)隱伏基巖與成礦有關的地層、巖漿巖、變質巖、構造及其與礦化蝕變的關系,查明

或推斷其空間分布和規模等特征。

c)區域成礦地質背景和成礦地質條件。

7.4專題研究

14

XX/TXXXXX—XXXX

專題研究內容應根據圖幅需求確定,具體內容應在設計書中明確。通常包括調查區關鍵

基礎地質問題、區域性重大地質問題及古環境、古氣候相關的基礎地質問題、重大應用關鍵

問題等。

8工作精度要求

8.1地質剖面

8.1.1覆蓋區地質剖面包括實測地質剖面、地質—物探—鉆探剖面、鉆探地質剖面。

8.1.2覆蓋層傾斜區,測制實測地質剖面,比例尺應根據地層發育情況確定,一般為1∶1

000~1∶2000。覆蓋層近水平區,測制垂直地層剖面,比例尺一般不應小于1∶200~

1∶500。

8.1.3缺乏天然剖面的地區,應充分利用前人鉆孔資料建立標準孔,必要時可實施新標準

孔,標準孔須全取芯且應系統采樣進行測試分析。

8.1.4覆蓋層厚度小于15m的地區,主要采用槽型鉆與淺鉆鉆探,結合地表溝塹、路線

等天然露頭,測制地質—鉆探聯合剖面,控制淺層及淺表層次松散沉積地層結構與分布。

8.1.5覆蓋層厚度大于15m、小于200m的地區,主要測制地質—物探—鉆探聯合地質剖

面。聯合地質剖面中標準孔須連續取芯、編錄、測井,其他鉆孔也須進行連續編錄,以保證

剖面精度。一個地質地貌單元,一般應有貫穿全區的控制性地質—物探—鉆探聯合地—質剖

面,全面系統反映區域地質構造特征。鉆探工作應在物探工作基礎上合理部署,物探方法的

選取需要兼顧控制地質格架和控制淺層結構。

8.1.6覆蓋層厚度大于200m、側向延伸相對穩定的地段,每條剖面至少應有鉆孔揭穿覆

蓋層到基巖,驗證物探解釋結果,剖面中標準孔須連續取芯、編錄、測井,以保證剖面精度。

覆蓋層厚度大于500m時,一個地質地貌單元應有地質—物探—鉆探綜合剖面。第四系發

育齊全、具有代表性的地段,應有標準孔揭穿第四系,系統采集各種樣品測試,開展地層綜

合研究。

8.2填圖單位劃分

8.2.1松散沉積物一般以巖石地層為基本填圖單位,對于分布面積廣、巖性穩定、具有區

域對比意義的地層,劃分至組一級正式填圖單位;對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體,可劃分非正式

填圖單位填繪在地質圖上。無法用正式填圖單位表達的地層可歸并表達為成因類型+巖相

+年代。成因類型依據沉積標志、地貌標志和古氣候與古環境標志綜合確定。巖石地層單位

根據巖石或巖石組合和地層結構特征綜合確定。地層時代依據地層古生物群組合特征、測年

數據、地層磁性的極性時與極性亞時劃分對比綜合確定。

8.2.2對有一定厚度和延伸的基巖巖石單元體或有特殊標志和物性的松散沉積體,如富含

硫化物、碳酸鹽、硫酸鹽、鐵磁性礦物、炭質的巖石、軟土層、液化砂土、古文化層等都應

在圖上表示,厚度小于25m的,可放大表示。

8.2.3第四紀火山巖的劃分應考慮巖石地層、巖相,以利于恢復火山機構、編制火山巖相

構造圖。

8.3地質路線與地質點

8.3.1地質路線與地質點的精度以滿足地質體的標定為準。

15

8.3.2地表地質調查包括三方面內容,遙感解譯地質、地貌邊界的野外驗證,地表溝塹、

路塹及其他人工揭露的現場調查,槽型鉆揭露。松散沉積物巖性、巖相相對復雜的沖積扇體

疊置、河道變化頻繁及活動構造發育區域等需要更多利用槽型鉆揭露。

8.3.3遙感解譯路線和遙感解譯點:遙感解譯地質圖的原始資料由遙感解譯路線和遙感解

譯點組成。解譯路線的延伸可以采用追索式,也可以采用穿越式;遙感解譯點為地質體分界

點時,主要進行解譯點兩側影像特征的描述,并注明地質體的可能歸屬;遙感解譯點為斷層

解譯點時,要詳細描述斷層影響特征,斷層帶寬度,斷層兩側水系及其它微地貌錯動特征。

8.3.4覆蓋層厚度小于15m地區,淺鉆揭露作為地質調查路線與地質調查點的有效地質

點勘探手段。只進行淺表層調查的區域,以槽型鉆作為有效地質點的勘查手段。

8.3.5覆蓋層厚度大于15m時,以地質—物探—鉆探剖面作為控制地質調查路線。鉆探

深度應揭穿第四系或達到地下空間探測最小深度200m。

8.3.6覆蓋層厚度大于200m地區,每個地質地貌單元都應有標準孔揭穿第四系。

8.3.7鉆孔部署依基巖露頭和地質復雜程度而定。路線控制鉆孔部署原則:

a)路線控制孔應在設計地質圖及前期地表地質調查、遙感解譯、物探、化探調查基礎

上部署。

b)路線控制孔的部署應以確定、追索不同地質填圖單位界線位置和性質為主要目標。

c)填圖過程中,應盡量利用自然露頭和人工露頭,將主要鉆孔工作量用于追索重要地

質邊界。

8.4地質體標定

8.4.1地表地質體標定直徑大于200m的閉合體和長度大于500m的線狀地質體。出露狹

窄或面積較小但具有重大地質意義的特殊地質體、礦層、古文化遺址等均應放大到2mm標

定,或者采用特殊符號標識。基巖殘留露頭不論大小都應標出,小露頭夸大到2mm表示。

8.4.2地表下地質體標定,松散沉積層一般應表達到組級地層單位,標準孔地層劃分詳細

的區域需表達到段級地層單位及巖性層組。表達方式可采用柱狀圖輔助表達,也可采用三維

結構方式表達等。特殊地質體(特殊沉積層、文化層、礦化層、含水層、隔水層、特定工程

層,侵入巖及其他不規則堆積體等)采用非正式填圖單位標定,厚度較小的特殊地質體,可

夸大表示。

8.4.3控制工程間地質體依據地質體的厚度和產狀內插;工程控制邊緣地質體依據地質體

產狀(即剖面)的自然延伸標定。

9技術方法

9.1地質剖面測制

9.1.1目的:確定基本填圖單位,建立地層序列,不同地質體時空關系及組合順序,查明

地質體宏觀和微觀地質特征,合理建立區域地質構造格架。

9.1.2主要布置在自然露頭或人工露頭出露較好地段,選擇垂直地質體長軸或構造線方向

布設。必要時須實施剝土、淺鉆等工程予以揭露。淺覆蓋區第四系和基巖地質剖面要分別測

制。水平產狀的松散層測制垂向柱狀地層剖面。

9.1.3地質剖面及柱狀地層剖面測制除對地貌特征、露頭性質、寬度、長度和基巖基本地

質特征觀察記錄外,還要依據巖性或次生變化詳細分層并觀測記錄。一般觀測記錄內容包括:

測量剖面中各層的厚度及變化;碎屑成分、粒徑(粒度特征、分選性和粒級組成等)、粒態

(磨圓度和顆粒形態)等;礫石層還應注重觀察礫石定向性排列情況和表面特征等;沉積物

的基色和所夾色斑、色帶、干燥色和濕潤色。區分原生色和次生色,辨別潛育化、潴育化、

16

XX/TXXXXX—XXXX

富鋁化、灰化、白漿化等現象;沉積物結構構造,包括各種層面構造和層間構造,上下層接

觸關系、顆粒排列、充填或膠結方式與程度、風化程度等;土狀沉積物的可塑性、堅硬程度;

特殊的巖性夾層特征;與基巖的接觸關系;各類測試樣品應主要選擇在剖面中重要地質體內

采集。

9.1.4天然剖面(天然溝壑、路塹等)缺少或沒有的覆蓋區調查,應開展以標準孔為骨干

鉆孔的物探—鉆探—地質剖面控制調查區填圖單位,建立地質構造格架。

9.1.5在河流、湖泊、海岸帶等具有地貌差異調查區測(編)制地貌—地質綜合剖面。

9.2遙感地質解譯

9.2.1目的:遙感地質解譯是覆蓋區地質填圖的重要手段,需貫穿填圖全過程。通過不同

空間分辨率、不同時間分辨率和不同波譜分辨率的遙感數據處理與解譯,最大程度提取地質

地貌特點、各類地質體及成因類型劃分、活動斷裂發育特征、空間分布與相互關系,并對隱

伏活動構造輪廓和環境地質調查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增強地質調查的預見性和針對性,提高

填圖精度和效率。

9.2.2對遙感影像增強和信息提取后進行地質解譯,編制遙感解譯地貌地質圖,指導踏勘

和設計書編寫。

9.2.3根據野外踏勘建立的解譯標志,詳細解譯、確定或推斷各類地質要素屬性,為地質

調查路線、物探、化探、揭露工程的布置提供依據。

9.2.4填圖過程中不斷修改補充和完善解譯標志,提高解譯質量,配合野外調查編制地貌

地質圖。

9.2.5工作要求:按照DZ/T0051規定執行。

9.3路線地質調查

9.3.1目的:在遙感解譯、已有物探、化探和鉆探等揭露工程資料基礎上,開展地貌、地

表地質調查與覆蓋層地質調查,圈定地貌單元、地表地質單元及地下一定深度范圍的地層結

構與隱伏地質體分布,調查各種構造要素的幾何與運動學特征。地下覆蓋層地質調查要結合

各種揭露工程進行。

9.3.2地表地質路線調查主要通過對天然溝壑、路塹和槽型鉆巖芯觀察與記錄。

9.3.3地質調查路線主要調查內容包括地貌特征、巖性巖相特征、地質構造特征、不同地

質單位接觸關系、含礦層等特殊地質體及地質遺跡分布等。

9.4工程揭露

9.4.1目的:調查覆蓋層及基巖地質構造特征、建立覆蓋層地層序列,深覆蓋區重點調查

第四系三維地質結構,驗證物探推斷解釋成果,追蹤和圈定地質體間的重要接觸關系,厚度

變化及空間分布特點,以及地質構造特征,活動構造區重點確定斷裂性質、古地震活動周期

等特征,以滿足成果應用需求。

9.4.2方法選擇:

a)依據覆蓋層的性質、厚度和施工條件選擇鉆探工藝方法,根據施工目的、要求,施

工場地地質景觀和地質條件、鉆進方法、鉆孔結構等因素選擇鉆機類型和取樣鉆具。

b)覆蓋層厚度小于3m地區,原則上采用槽型鉆揭露,在嚴格保護環境和不違反國家

相關政策的前提下,可適當安排槽探手段揭露。

c)覆蓋層厚度大于3m地區,一般使用機械巖芯鉆鉆探揭露。

9.4.3工程布置:

17

a)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料的基礎上,根據淺覆蓋區、深覆蓋區不同的填圖目標,布置揭

露工程。

b)已有揭露工程資料豐富且通過資料編錄精度可達到DD2019—01要求的地區(段),

只需布置少量驗證工程。

c)覆蓋區揭露工程應盡量與地表地質、物探工程結合,形成主干地質—物探—鉆探剖

面或鉆探剖面,控制覆蓋區地質構造格架。不同深度覆蓋區的鉆探部署,要滿足相

應深度地質調查要求。

d)針對地質界線產狀和性質、斷層及活動斷層產狀、性質,專門部署追索鉆進行調查。

e)覆蓋層厚度小于15m地區,槽型鉆和淺層鉆探揭露,以解決基巖地質問題為重點。

揭露工程盡量布置在推測巖性界線、構造點、礦化蝕變帶或物探異常突變點及其它

主要地質界線部位。

f)覆蓋層厚度為15m~200m地區,鉆探應兼顧解決覆蓋層地質結構問題和基巖地

質構造問題,鉆孔一般沿剖面線布置在物探差異大的地段,或布置在推測地質界線

附近,控制主要地質填圖單位。

g)覆蓋層厚度大于200m地區,鉆探應重點控制覆蓋層200m以淺,適當控制覆蓋層

深部和基巖;當覆蓋層厚度超過500m地區,第四系發育較齊全的地段布置標準孔

揭穿第四系。

9.4.4施工要求:

a)揭露工程應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疏到密的原則施工,一般先施工物探剖面驗證鉆

孔和第四系標準孔,后施工一般路線控制孔、追索孔等。

b)淺層取樣鉆揭露到基巖時,揭露基巖厚度應超過0.3m,機械巖芯鉆探揭露到基巖

時,應揭露到新鮮基巖,厚度不少于2m,鉆遇含礦層、蝕變礦化帶須穿透;在以

找礦為主的地區,淺孔底部應采集殘積層化探樣。

c)鉆孔口徑應滿足地質觀察和各種樣品的采集要求:機械巖芯鉆探巖芯采取率一般應

達到85%,第四系松散堆積物或構造破碎帶不應少于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