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遼寧卷)
三、(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題。
冉氏烹狗記
清?崔述
縣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輒搏噬之,往往為所傷。傷則主人躬詣謝罪,出財救療之。
如是者數矣。冉氏以是頗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殺,故置之。
劉位東①謂余曰:“余嘗夜歸,去家門里許。群狗獵獵吠,冉氏狗亦迎面吠焉。余以柳枝橫
掃之,群狗皆遠立,獨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幾傷者數矣。余且斗且行,過冉氏門而東,且數
十武,狗乃止。當是時,身憊甚,幸狗漸遠,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猶望而吠也。既歸,念
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盜夜往劫之,狗拒門而噬,雖數人,能入咫尺地哉!聞冉氏頗患苦此狗,
旦若遇之于市,必囑之使勿殺。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數日,冉氏之鄰至。問其狗,曰:
‘烹之矣。'驚而詰其故,日:'日者冉氏有盜,主人覺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盜驚
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應,遍索之無有也。將寢,聞臥床下若有微息者,燭之則
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轉側,垂頭閉目,若惟恐人之聞其聲息者。主人問:嘻!吾向之隱
忍而一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惡知其搏行人則勇,而見盜則怯乎哉!以是故,
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見賊者,豈獨此狗也哉?今夫市井無賴之徒,平居使氣,暴橫閭
里間;或竄名②縣胥,或寄身營卒,侮文弱,凌良懦,人皆遙避之。怒則呼其群,持械圜斫
之,一方莫敢誰何,若壯士然。一旦有小劫盜,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數十人。
忽廄馬夜驚,以為賊至,手顫璇,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猶震震相擊有聲。發火器,再四
皆不然。聞將出戍地,去賊尚數百里,距家僅一二舍,輒號泣別父母妻子,恐不復相見,其
震懼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戰又奚獨怪于狗而烹之嘻過矣!
雖然,畜貓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盜也。茍其職之不舉,斯固無所用矣,況益之
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殺石虎③,其母日:“快牛為犢,多能破車,汝小忍之。”其后
石氏之宗,卒滅于虎。貪牛之快而不顧車之破,尚不可;況徒破車而牛實不快乎?然而婦人
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過人遠矣。(本文有刪節)
[注)①劉位東:人名,崔述的朋友。②竄名:冒領空名。③石勒:人名,后趙人。石虎:石
勒侄。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茍其職之不舉舉:稱
B.再四皆不然然:這樣
C.燭之則狗也燭:照
D.且數十武武:步
[答案]B
[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這類題要聯系上
下文進行推斷,同時結合學過的古文中的實詞常見用法以及熟語(成語、俗語、諺語等)用
法進行推斷。B項,“然”同“燃”,點不著,成語“然荻讀書”中“然”用法同此;A項,
“茍其職之不舉”,意思是“假如它不能完成它的職守”,即“不稱職”;C項,“燭”,
名詞活用為動詞,高中語文《登泰山記》“蒼山負雪,明燭天南”中“燭”用法同此;D項,
“武”,古時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余以柳枝橫掃之然以其猛也
B.旦若遇之于市卒滅于虎
C.過冉氏門而東貪牛之快而不顧車之破
D.主人疑狗之不吠也若惟恐人之聞其聲息者
[答案]D
[解析H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這類題要聯系上
下文進行推斷,同時結合學過的古文中的虛詞常見用法進行推斷。A項,“以”分別為:介
詞,用;連詞,因為。B項,“于”分別為:介詞,在;介詞,被。C項,“而”分別為:
連詞,表示相承關系;連詞,表示轉折關系。D項,“之”均為: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
消句子獨立性,無義。]
11.以下語句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組是
①遇行人,輒搏噬之,往往為所傷
②惡知其搏行人則勇,而見盜則怯乎哉
③狗拒門而噬,雖數人,能人咫尺地哉
④獨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幾傷者數矣
⑤傷則主人躬詣謝罪,出財救療之
⑥縣人冉氏,有狗而猛
2
A.①②③B.③④⑥C.①②⑤D.④⑤⑥
[答案]C
[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這類題首先要通讀
全篇,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然后認真分析題目中所列的幾個句子并聯系上下文進行推斷是否
符合題干要求,①句,狗常咬傷人,屬于“烹狗原因”;②句,狗欺軟怕硬,屬于“烹狗原
因”;③句,劉位東的設想,非“烹狗原因”;④句,寫狗的兇悍,非“烹狗原因”;⑤句,
狗給主人帶來的麻煩,屬于“烹狗原因”;⑥句,狗的優點,非“烹狗原因”。排除③、④、
⑥句,因而選C項。]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對冉氏烹狗的行為雖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贊賞.
B.劉位東因冉氏狗雖兇猛但可“防盜”而欲勸其勿殺。
C.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抨擊了那些市井無賴之徒。
D.石勒聽從母親的勸告未殺石虎,結果石氏反受其害。
[答案]A
[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這類
題首先要通讀全篇,把握文章內容和作者的觀點;然后認真分析每個選項,并與文章對照,
注意與文章的差別,哪怕是細微的差別。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從“天下之勇于搏人而
怯于見賊者,豈獨此狗也哉”“冉氏之智,過人遠矣”等句子,可以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
因而“表示理解但并不贊賞”顯然是錯誤的。]
【參考譯文】
本縣有家姓冉的人家,養了一只很兇猛的狗。它碰到路過的人,就要追上去咬,常有過路人
被它咬傷。遇到有人被它咬傷,狗主人就親自上門去向被啖傷的人道歉,拿出錢來給人家治
傷,這樣的事已經發生了好多次了。那姓冉的為此而很討厭那只狗,但是因為狗兇猛,不忍
殺它,就還是養著它。
劉位東告訴我說:“有一次我夜里走回家,離家門還有一里多路,許多狗圍著我汪汪地叫,
冉家的狗也叫著迎上前來,我用折下的柳枝向它們橫掃過去,許多狗都退回去遠遠立著,只
有冉家那狗竟奔上來要和我搏斗。它沖了好幾次,我幾乎被它咬傷。我邊斗邊走,走過冉家
門口往東,過了幾寸步,那狗才停止了追咬。當時我巳很疲憊,幸而離狗已遠了,我才在路
旁休息,歇了好久才離開,那只狗還遠遠望著我汪汪叫。回家以后,我想:這只狗倒是奸狗,
假如有盜賊仇人夜里去他家搶劫,狗一定守住家門咬人,就有兒個人也進不了他家門步啊!
3
聽說姓冉的很討厭這只狗,早上如果在市集上遇到他,一定勸他不要殺掉這只狗。這樣的狗,
是千金也難買到的!“過了幾天,冉家的鄰居到我家來,我問起那只狗。他說‘已經殺掉燒
來吃了。’我覺得奇怪,問他為什么。他說:'那?夜,盜賊進了冉家。主人發覺了,叫醒
兩個兒子,一起拿了棍棒去追趕,盜賊害怕了逃跑了。主人心里疑惑:怎么狗不叫呢?呼狗,
狗不應;到處找,找不到。回房要上床,聽到床下象有喘息的聲音,用燭一照,見正是那只
狗。它蜷屈了身子蹲伏著,一動也不敢動,低了頭,閉了眼,好象唯恐有人聽到它的聲聲的
樣子。主人說:咳!我過去忍住而不殺它,是因為想它有一天緊急中可以有用處,哪知它追
咬過路人是勇敢的,見了盜賊卻這樣膽小畏縮!就為了這樣,第二天把它殺掉燒來吃了。'”
唉!天下與人勇敢搏斗而對盜賊膽小害怕的,難道只是這只狗嗎!現在街市上的流氓無賴,
平”到處鬧事,在本鄉本地橫行不法。有的在衙門里掛個差役的名,有的在兵營里吃一口糧,
他們專欺侮文弱而善良的人,他們走在路上,人們都要遠遠避開;他們?恕,就叫來一大群
同黨,手拿兇器圍攏來砍人,什么人都不敢惹他們,樣子真象個壯士一樣。一旦地方上有小
批強盜,叫他們拿了兵器,編進宮府,防守地方,人數不下一百幾十;馬房里的馬夜里有點
驚擾叫起來,他們就以為強盜來到,兩手抖抖索索,拔刀出不了刀鞘,總算跑了出來,身子
還在抖,身卜一的東西碰擊出聲音來。點燃火器,一而再,再而三都點不著。聽說要出發到防
守的地方去,離賊軍還有幾百里,離家鄉僅僅幾卜里,那就哭哭啼啼和父母妻子告別,象以
后永遠見不到的樣子,他們的激動和驚慌到如此地步!所以我說:為私而斗很勇敢,為公而
戰就膽怯的人也有的是,又何必責怪那只狗而殺了它呢?咳,這不太過分嗎?
話雖是這樣說,可是養貓的,是要貓捕鼠;養狗的,是要狗防盜。假如它不能完成它的職守,
這已經是沒有用了,何況加上它還要咬人?種狗,豈可以留下來?石勒要殺掉石虎,他母親
說:“跑得快的牛小時候,總會弄破車子,你還是稍稍容忍他吧。”到后來石勒的后代,到
底滅絕在石虎之手。只貪圖牛能跑得快,不管車子會撞破,尚且不對;何況只撞破車子的牛
實際跑不快呢?然而那種女人的仁慈心腸,古今都一樣;從此說來,那姓冉的所有的才智,
超過了一般人多得多了。
第II卷(非選擇題共114分)
四、(22分)
13.將第I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用“/”斷句。(4分)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戰又奚獨怪于狗而烹之嘻過矣!
[答案]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戰/又奚獨怪于狗而烹之/嘻/過矣!
4
(斷句共4處,每處1分。錯1處扣1分。)
[解析][給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斷句的基礎在于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
斷句前先要通讀幾遍,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
圍,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系。在斷句時,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
句意的完整與否。標點的使用要合乎規范,和現代漢語標點的用法相同。這句話中,“故日”
是一個總結上文的詞語,“私斗”和“公戰”是相對而言的,“嘻”,語氣詞,引出議論,
宜停頓。]
14.將第I卷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冉氏以是頗患苦狗。(2分)
(2)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4分)
[答案](1)冉氏因此很厭惡這條狗。
(2)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譯出大意給2分;“向”譯為“從前”一類的意思給1分,“不之殺”譯為“不殺它”一
類的意思給1分。)
[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這類題首先把握全文意思,
不要斷章取義,翻譯以直譯為主,注意“信”(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
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
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
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同時還要注意一些“踩分點”。第(1)
句,注意“以是”,因此;“患苦”,意動用法,“以……為憂”、“以……為苦”,或“厭
惡”、“不滿”一類。第(2)句,“向”,先前,從前;“不之殺”,賓語前置,不殺它;
“為",因為。]
2007年高考重慶語文試卷逐題詳解
閱讀下文,完成第8?11題。
李東陽,字賓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師。四歲能作徑尺書,景帝召試之,甚喜,抱置膝上,
賜果鈔。后兩召講《尚書》大義,稱旨,命入京學。天順八年,年十八,成進士,選庶吉士,
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
弘治五年,旱災求言。東陽條摘《孟子》七篇大義,附以時政得失,累數千言,上之。帝稱
5
善。
十七年,重建闕里廟成,奉命往祭。還,上疏言:
臣奉使遺行,適遇亢旱。天津-路,夏麥已枯,秋禾未種,挽舟者無完衣,荷鋤者有菜色。
盜賊縱橫,青州尤甚。南來人言,江南、浙東流亡載道,戶口消耗,軍伍空虛,庫無旬日之
儲,官缺累歲之俸。東南財賦所出,一歲之饑已至于此;北地曾解[注],素無積聚,今秋再
歉,何以堪之。事變之生,恐不可測。臣自非經過其地,則雖久處官曹,II理章疏,猶不得
其詳,況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訪之道路,皆言冗食太眾,國用無經,差役頻煩,科派重疊。京城土木繁興,供役軍士財
力交彈,每遇班操,寧死不赴。勢家巨族,田連郡縣,猶請乞不已。親王之藩,供億至二三
十萬?游手之徒,托名皇親仆從,每于關津都會大張市肆,網羅商稅。國家建都于北,仰給
東南,商賈驚散,大非細故。更有織造內官,縱群小搭擊,閘河官吏莫不奔駭,鬻販窮民所
在騷然,此又臣所目擊者。
夫閭閻之情,郡縣不得而知也;郡縣之情,廟堂不得而知也;廟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
始于容隱,成于蒙蔽。容隱之端甚小,蒙蔽之禍甚深。臣在山東,伏聞陛下以災異屢見,敕
群臣盡言無諱。然詔旨頻降,章疏畢陳,而事關內廷、貴戚者,動為掣肘,累歲經時,俱見
遏罷。誠恐今日所言,又為虛文。乞取從前內外條奏,詳加采擇,斷在必行。
帝嘉嘆,悉付所司。
是時,帝數召閣臣面議政事。東陽與首輔劉健等竭心獻納,時政闕失必盡言極諫。東陽工古
文,閣中疏草多屬之。疏出,天下傳誦。(節選自《明史?李東陽傳》)
[注]曾海:zlyu,疏懶。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充:擔任B.臣奉使遺行,適遇亢旱遺:速疾
C.江南、浙東流亡載道載:負載D.始于容隱,成于蒙蔽容:包庇
【答案】C【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載:充滿。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荷鋤者有菜色/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B.國家建都于北/徘徊于斗牛之間
C.伏聞陛下以災異屢見,敕群臣盡言無諱/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
D.誠恐今日所言,又為虛文/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
【答案】C【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對虛詞的理解能力。A項“者”是“……的人”,B項
“于”是“在”,C項“以”一為“因為”,一為“來”,D項“所”與后面動詞構成“所
6
字結構”。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直接表明“民生維艱”和“吏治混亂”的一組是
A.夏麥已枯,秋禾未種/戶口消耗,軍伍空虛
B.庫無旬日之儲,官缺累歲之俸/差役頻煩,科派重疊
C.冗食太重,國用無經/更有織造內官,縱群小搭擊
D.鬻販窮民所在騷然/事關內廷、貴戚者,動為掣肘
【答案】D【解析】此題考查考生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一是清楚所給語句的含義,二要明
確題干要求。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準確的一項是
A.李東陽幼時聰明穎悟,擅書法,深得皇上喜愛。十八歲中進士后進入仕途,不斷得到升遷。
B.弘治十七年,李東陽給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見所聞的嚴重災情,令人觸目
驚心;同時,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C.李東陽一路上聽取了各種意見,認為產生災異的根源在于勢家巨族、親王貴戚、內廷官員
互相勾結,危害百姓。
I).為了革除蒙蔽之禍,李東陽請求皇上將以前的各種建議詳細地加以整理并擇善實施。
【答案】C
【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這類題首先要通讀全篇,
把握文章內容和作者的觀點;然后認真分析每個選項,并與文章對照,注意與文章的差別,
哪怕是細微的差別。C項中,李東陽認為產生災異的根源在于下邊的官吏互相勾結,層層庇
擴,,皇帝受到蒙蔽。
參考譯文:(孫加榮譯)
李東陽,字賓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住京城。四歲能寫直徑一尺的字,景帝召見考核他,非
常喜歡,抱來放在膝上,賜給果品錢鈔。后來兩次奉召講解《尚書》大義,符合皇帝心意,
奉詔命進京學習。天順八年,十八歲,成為進士,選為庶吉士,授官編修。積功晉升任侍講
學士,充任東宮講官。
弘治五年,朝廷因旱災征求意見。李東陽摘錄《孟子》七篇大義,附以時政得失,累計幾千
言,把他呈獻給朝廷。皇帝稱贊寫得好。
十七年,重建闕里廟成,他奉命前往祭祀。回來后上書說:
臣奉命急行,恰好遇到大旱。天津一路,夏天的麥苗已枯,秋天的莊稼沒有種,拉船的人沒
有完整的衣裳,扛鋤頭的面有饑色。盜賊遍地,青州更加厲害。南方來的人說,江南、浙東
7
流亡的人滿路都是,戶口逐漸減少,軍隊空虛,倉庫沒有十天的積蓄,官員們欠缺幾年的薪
俸。東南地區是財賦出產的地方,一年的饑荒就達到了這個地步;北方地區貧弱,向來沒有
積蓄,今年秋天再次歉收,怎么經受得起!事變的發生,恐怕不能預料。臣如果不是經過那
個地方,雖則久處官府,每天審理奏疏,尚且不能夠掌握其詳細情況,何況陛下高居深宮呢?
臣在道路上詢問,人們都說吃閑飯的人太多,國家費用無常,差役頻煩,賦稅重疊。京城土
木工程頻繁興建,供役軍士財物與氣力都竭盡了,每次遇到上京城操練,都寧死不去。權勢
之家豪門大族,田產跨郡接縣,還在不停地請求賞賜。親王的封國,供給達到二三十萬。游
手好閑之徒,托名皇親仆從,常常在水陸要沖和都會之地大開店鋪,搜刮商稅。國家建都于
北方,仰仗東南地區供給,商人驚散,大都不是很小的原因。更有織造內官,縱容群小打人,
閘河官吏沒有不驚駭奔逃的,商販和窮困的老百姓到處騷動不安,這又是臣親自看到的。
民間的情況,郡縣不能知道;郡縣的情況,朝廷不能知道;朝廷的情況,深宮中的皇帝不能
知道。開始于容易隱瞞,形成于蒙蔽。容忍隱瞞的禍患開始很小,被蒙蔽之后禍患就很深了。
臣在山東,聽說陛下因災異多次出現,敕令群臣暢所欲言,不要隱諱。雖然詔令多次下發,
奏章都陳述了,而事情關涉內廷、貴戚的,動不動就被牽制,長年累月,都被遏制罷除。臣
實在擔心,今天所說,又成為空文。請求選取從前朝廷內外的條奏,詳細加以選擇采納,絕
對有必要施行。
皇帝贊賞嘆息,都交給有關部門。
這時,皇帝幾次召集閣臣當面商議政事。李東陽與首輔劉健等盡心進獻忠言以供皇帝采納,
對于時政的闕失必定盡言極諫。李東陽精于古文,內閣中奏章多交托給他草擬。奏疏發出,
天下傳誦。
四、(本大題共3小題,共20分)
12.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臣自非經過其地,則雖久處官曹.,日理章疏,猶不得其詳,況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4
分)
(2)游手之徒,托名皇親仆從,每于關津都會大張市肆,網羅商稅。(4分)
【答案】(1)我假如不是經過那些地方,那么,盡管久居官署,每天處理公文,尚且不能
了解詳情,何況陛下深居皇宮禁地呢?
(2)游蕩不務正業的人,假托皇親國戚手下之人的名義,常常在關卡渡口都市大設店鋪,并
搜羅商稅。
8
【解析】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能力層級為C。要注意把握句子大意和關鍵詞語,如有特殊
文言句式也要留心。
2007年高考語文廣東卷詳解
二、本大題7小題,共3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
郭生,邑之東山人。少嗜讀,但山村無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畫多訛。先是,家中患狐,服
食器用,輒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讀,卷置案頭,狐涂鴉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擇其稍潔
者輯讀之,僅得六七十首,心恚憤而無如何。又積窗課二十余篇,待質名流。晨起,見翻攤
案上,墨汁濃訛殆盡。恨甚。
會王生者,以故至山,素與郭善,登門造訪。見污本,問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殘課示王。
王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復視流①卷,類冗雜可刪。訝日:“狐似有意。不惟勿
患,當即以為師。“過數月,回視舊作,頓覺所涂良確。于是改作兩題,置案上,以觀其異。
比曉,又涂之。積年余,不復涂,但以濃墨泗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王閱
之日:“狐真爾師也,佳幅可售矣。”是歲,果入邑庫。郭以是德狐,恒置雞黍,備狐啖飲。
每市房書名稿,不自選擇,但決于狐。由是兩試俱列前名,入闈中副車。
時葉公文章,風雅絕麗,家弦而戶誦之。郭有抄本,愛惜臻至。忽被傾濃墨碗許于上,污蔭
幾無余字,又擬題構作,自覺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漸不信狐。無何,葉公以正文體被收,
又稍稍服其先見。然每作一文,經營慘淡,輒被涂污。自以屢拔前茅,心氣頗高,以是益疑
狐妄,乃錄向之灑點煩多者試之,狐又盡訛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
遂不為狐設饌,取讀本鎖箱麓中。旦見封錮儼然,啟視則卷面涂四畫,粗于指,第一章畫五,
二章亦畫五,后即無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兩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畫
也。
異史氏曰滿招損謙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為是執葉公之余習犯②而不變勢不至大敗涂地
不止也滿之為害如是夫。(選自《聊齋志異?郭生》,有改動)
注:①沈:弄臟。②犯:因襲。
9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又積窗課二十余篇,待質名流詢問B.素與郭善,登門造訪友好
C.王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玩味D.乃錄向之灑點煩多者試之記載
答案:Do錄:抄錄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心恚憤而無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B.會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
C.郭具言所苦/其所涂留,似有春秋D.不自選擇,但決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畫也
答案:D,
A、“而”:但、去U,表轉折;B、“以”:因為,表原因;C、“所”:助詞,與動詞構成
名詞性結構。D、“于”,前句“向、對”之意,表對象;后句作“在”之意,表處所。
7.下列選項中不屬于表現郭生虛心和驕傲態度的一組是(3分)()
A.又積窗課二十余篇,待質名流/自以屢拔前茅,心氣頗高B.又復視浣卷,類冗雜可刪/于
是漸不信孤
C.回視舊作,頓覺所涂良確/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D.每市房書名稿,不自選擇,但
決于狐/遂不為狐設饌,取讀本鎖箱麓中
答案:B(“又復視浣卷,類冗雜可刪”的是王生的認識,而非郭生的謙虛。)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郭生家中經常鬧狐患,丟失了許多東西,不少習作也被弄得污濁不堪,難以閱讀,因此
他非常怨恨狐貍。
B.老友王生前來拜訪,郭生向他傾訴了自己的煩惱。王生覺得狐狎不僅無惡意,而且還可
以當郭生的老師。
10
C.葉公名氣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貍卻在抄本上潑墨,郭生便明白了葉公
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屢拔前茅之后,狐貍還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為然,就不再為狐貍設饌,并
將讀本鎖在箱子里。
答案:C
“狐貍在抄本上潑墨,郭生便明白了葉公的文章并不出色”有誤,應為“于是漸不信狐”。
9.斷句和翻譯。(9分)
(1)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斷句。(3分)
異史氏日滿招損謙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為是執葉公之余習犯②而不變勢不至大敗涂地
不止也滿之為害如是夫
斷句:(1)異史氏日/滿招損/謙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為是/執葉公之余習/犯而不變
/勢不至大敗涂地不止也/滿之為害如是夫/
(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
譯文:只是用濃墨泗成大黑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來告訴王生。(但;
副詞;只是、僅僅;異:以之為異,感到奇怪;白:告訴。)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雞黍,備狐啖飲。
譯文:郭生因此感激狐貍,常常置辦美味飯菜,供給狐貍吃喝。(以是:因此;德:感激、
感恩;恒:常常;啖飲:吃。)
參考譯文:
II
郭生是淄博東山人,他從小特別喜歡讀書,但山村沒有地方可以請教。二十多歲時,他的字
畫還有很多錯誤。以前,他家中狐貍作難,衣服、食品、器物,總是丟失,他深深地為狐貍
的禍害而苦惱。一天晚上,他閱讀自己的詩文,讀完后,隨手把詩卷放在案頭。第二天一看,
他驚呆了:自己精心寫出的詩文竟被狐貍涂得烏黑,以至于連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他只
好選擇稍稍干凈的編輯起來讀。他心里十分憤恨,但又無可奈何。后來,他又收集了新寫的
二十多篇,準備向名人請教。早上起來,見詩卷被狐貍翻開攤在案幾上,墨汁幾乎把它全部
涂滿了,他更加憤恨。
剛好王生因事到東山,他與郭生是好友,登門拜訪郭生時,見到被墨汁污染的詩卷,問是怎
么回事。郭生詳細訴說了他的苦惱,并拿出殘剩的詩給王生看。王生仔細地看了看,發現狐
貍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刪去。他驚訝地說:“狐貍好像懂詩,它
不僅不是你的禍害,而且你應該馬上拜它為師。”過了幾個月,郭生回頭看自己的舊作,忽
然感到狐貍涂得很對。于是修改了兩篇放在案上,以觀察有什么怪異。到天亮時,又被狐貍
涂了。過了一年多,狐貍不再涂,只是用濃墨灑泗點點,弄得滿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
去告訴王生。王生看了看說:“狐貍真是你的老師啊!這好文章可以入試了.”這一年,郭
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從此感激狐貍,常常買些雞肉黍米,備給狐貍吃。他買了別人名稿,
自己不選擇,而是讓狐狎選擇。因此,他在縣、府兩級考試中都名列前茅。
當時,葉公的文章,風格典雅,文詞華美,家傳戶誦。郭生有一個抄本,愛惜備至,不料被
狐貍倒了約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幾乎沒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葉公的題目創
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沒想到,狐貍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漸漸不相信狐貍。但過了不
久,葉公因為文章內容不當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貍有先見之明。但自己每次慘淡經
營地寫一篇文章,總是被狐貍涂壞。他還是懷疑狐貍妄為,就拿了從前被狐貍圈點很多的文
章來試狐貍,狐貍又全部涂污。郭生笑著說:“這真是胡鬧了!為什么以前肯定而現在否定
呢?”于是,他就不再為狐貍安排飲食,并把讀過的書鎖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
鎖著,打開一看,卷面卻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
后面就沒有涂了。此后狐貍沒有再來打擾。以后郭生在科舉考試中得了一次四等,兩次五等,
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貍的涂劃中。
12
異史氏說:自滿必招致損傷,謙虛方可得到益處,這是客觀規律。剛有點小名氣就自以為是,
偏執于葉公的不良惡習,因襲而不改變,不到一敗涂地而不停止,驕傲自滿真害人就是這樣
的啊!
200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一(河南陜西等)卷詳解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宋均字叔庠,南陽安眾人也。以父任為郎,時年十五,好經書,每休沐日,輒受業博士,通
《詩》《禮》,善論難。至二十余,調補辰陽長。其俗少學者而信巫鬼,均為立學校,禁絕
淫祀,人皆安之。遷上蔡令,時禁人喪葬不得侈長,均曰:“夫送終逾制,失之輕者。今有
不義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罰過禮,非攻之先。”競不肯施行。遷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數
為民患,常募設檻阱而猶多傷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雷崔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
猛獸,猶北土之有雞豚也。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其務退奸貪,
思進忠善,可一去檻阱,除削課制。”其后傳言虎相與東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飛至
九江界者,輒東西散去,由是名稱遠近。浚道縣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眾巫遂取百姓男
女,歲歲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書日:“自今以后,為山娶者皆娶
巫家,勿擾良民。”于是遂絕。永平元年,遷東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東海更民思
均恩化,為之作歌,詣閑乞還者數個人。顯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書令。每有駁議,多合
上旨。均嘗刪剪疑事,帝以為有奸,大怒。諸尚書惶恐,皆叩頭謝罪。均顧厲色日:“蓋
忠臣執義,無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雖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撓,遷均司隸杜尉。數月,
出為河內太守,數化大行。均嘗寢病,百姓耆老為禱請,旦夕問起居,其為民愛若此。以疾
上書乞免,帝使中黃門慰問,固留養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辭。均性寬和,
不喜文法,常以為苛察之人,身戎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災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
尚書,恒欲叩頭爭之,以時方嚴切,故遂不敢陳。帝后聞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夫送終逾制,失之輕者失:過錯。B.常募設檻阱而猶多傷害募:招求。
13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祠:祭祀。D.帝菩其不撓,遷均司隸校尉撓:阻礙。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動民眾的一組是
①禁人喪葬不得侈長②詣聞乞還者數千人③百姓耆老為禱請④其為民愛若此⑤使中黃
門慰問⑥后聞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時好讀經書,常用休息日從師學習,精通《詩》《禮》二經,長于論辯。
任上蔡令時執政平穩,不做偏激之事,體現了寬厚的風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時,認為虎豹耄置所以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們,應屏除貪欲,撤除檻阱;
對于共祠唐、后二山的習俗,主張不應當因此肆擾百姓。
C.宋均在尚書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績,固而深受皇帝賞識。他因病請求辭職時,
皇帝給他優厚待遇,不僅派人問候,同時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認為煩苛的人,可能廉潔守法,而那些狡詐刻毒的人,卻會帶來災禍;早年任尚書令
時即想以此向上陳告,只是限于當時形勢,因而未敢上奏。
第II卷
本卷共11小題,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
譯文:
14
(2)蓋忠臣執義,無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雖死,不易志。
譯文:
200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II(吉林黑龍江云南貴州新疆青海甘肅內蒙西藏卷)詳
解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T0題。
安重榮,小字鐵胡,朔州人也。重榮有力,善騎射,為振武巡邊指揮使。雖武夫,而曉吏事,
其下不能欺。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重榮拔劍授其父,使自殺之,其父泣日:“不忍也!”
其母從傍詬罵,奪其劍而逐之,問之,乃繼母也,重榮叱其母出。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
而見晉高祖自藩侯得國,嘗謂人日:“天子寧有種邪?兵強馬壯者為之爾!”雖懷異志,而
未有以發也。是時,高祖與契丹約為父子,契丹驕甚,高祖奉之愈謹,重榮憤然,以謂“屈
中國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無厭之欲,此晉萬世恥也!”數以此非謂高祖。契丹使者
往來過鎮州,重榮箕踞慢罵,不為之禮,或執殺之。是時,吐渾白氏役屬契丹,苦其暴虐,
重榮誘之入塞。契丹數遣使責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對使者鞠躬俯首,受責愈謹,多為好辭
以自解,而姑息重榮不能詰。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過鎮,重榮侵辱之,拽剌言不遜,
重榮怒,執拽剌;又為書以遺朝廷大臣、四方藩鎮,皆以契丹可取為言。高祖患之,為之幸
鄴,報重榮日:“前世與虜和親,皆所以為天下計,今吾以天下臣之,爾以一鎮抗之,大小
不等,無自辱焉!"重榮謂晉無如我何,反意乃決。重榮雖以契丹為言,反陰遣人與幽州節
度使劉晞相結。契丹亦利晉多事,幸重榮之亂,期兩敝之,欲因以窺中國,故不加怒于重榮。
其冬,安從進反襄陽,重榮聞之,乃亦舉兵。是歲,鎮州大旱、蝗,重榮聚饑民數萬,驅以
向鄴,聲言入覲。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將趙彥之與重榮有隙,臨陣卷旗以奔晉軍。
重榮聞彥之降晉,大懼,重榮以吐渾數百騎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斬首以獻,高祖御樓受
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鎮:指總領一萬的軍府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組是:(C)
15
A、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訟:控告B、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暴:突然
C、契丹驕甚,高祖奉之愈謹。謹:嚴格D、姑息重榮不能詰。詰:追問
[解析][謹:恭敬。高中語文讀本《荊軻刺秦王》一文中,“謹斬樊於期頭”,這里的“謹”
用法如此。]
9、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安重容“懷異志”和“非消高祖”的一組是:(B)
A、天子寧有種邪/重榮箕踞慢罵B、兵強驪壯者為之爾/屈中國以尊夷狄
C、重榮誘之入塞/而充無厭之欲D、重榮怒,執拽剌/此晉萬世恥也
[解析HA項,第二句“重榮箕踞慢罵”的是“契丹使者”,C第一句“誘之”的對象是“吐
渾白氏役”,D項“拽剌”是“契丹使者”。]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頂是:(B)
A、安重榮雖為武官,但也通曉文吏事務。在處理一起家庭糾紛時,生父不忍殺其子,繼母
則提劍殺逐,重榮不滿繼母的行徑,厲聲將她斥退。
B、安重榮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極力輕慢侮辱對方,甚至抓捕殺死他們,
高祖屈己禮待契丹,而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
C、契丹一直伺機圖謀晉朝,本應引起晉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卻表示前朝與虜和親和做法
都是為國家考慮現今重榮對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榮肖兵起事,借口朝見,聚集數萬饑民前往鄴地。高祖派遣部隊阻擊,在雙方交戰
中重榮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級后將它送給契丹。
[解析HB項錯在“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重榮誘吐渾白氏入塞,契丹責問高祖
時,高祖“姑息重榮不能詰”。]
[參考譯文]
16
安重榮,小字鐵胡,是朔州人。安重榮孔武有力,擅長騎馬射箭,擔任振武巡邊指揮使。安
重榮雖然為一介武夫,但也通曉文吏事務,他的屬下也不能欺騙過他。有一對訴訟自己的兒
子不孝順的夫婦,安重榮拔出佩劍,遞給這個孩子的父親,讓他親自殺掉不孝順的兒子,這
個孩子的父親哭著說:“我不忍心啊!”這個孩子的母親在旁邊詬罵他,然后奪過那佩劍追
逐她兒子。安重榮問明情況,她竟然是繼母。安重榮叱罵那孩子的繼母,并逐出衙門。安重
榮從軍卒開始發跡,突然達到富貴,可看到晉高祖從藩屬諸侯成為國君,曾對人說:“天子
難道有種嗎?兵強馬壯的人擔任罷了。”安重榮雖然懷有篡異之志,但始終沒有發作。當時,
晉高祖和契丹結為父子關系,契丹非常傲慢驕矜,晉高祖更加恭敬地尊奉他,安重榮憤怒地
說道,“讓偌大的中原大國屈服來尊重蠻夷之邦,困厄凋敝的人,滿足貪得無厭的欲望,這
是晉國子孫萬代的恥辱啊!”于是,安重榮多次憑這件事非難譏消晉高祖。契丹使者來往過
鎮州的時候,安重榮張開兩腿坐著謾罵他們,不給他們應有的禮節,有時甚至抓住殺掉他們。
當時,吐渾白氏從屬于契丹,他們深以契丹的暴虐為苦,安重榮便引誘他進入中原。契丹多
次派遣使者責問晉高祖,并要求派使者回復。晉高祖對契丹使者點頭哈腰,受到責問后更加
恭敬,多用花言巧語來自我解脫,而對安重榮無原則地寬容,不追問土渾事。晉高祖天福六
年夏天,契丹使者拽剌經過鎮州,安重榮侵辱他,拽剌出言不遜,安重榮大怒,拘捕了拽剌。
又寫信送給朝廷大臣、四方藩鎮長官,都說契丹可以攻取。晉高祖以之為患,因為這件事幸
臨鄴地,告知安重榮:“前朝與虜和親和做法都是為國家考慮,現今我用天下來臣服契丹,
你憑一個鎮州來對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安重榮認為晉國不能如愿,反叛的意愿便決
定了。安重榮雖拿契丹作借口,但暗中派人同幽州節度使劉晞相勾結。契丹也認為晉朝多事
對自己有利,慶幸安重榮作亂,希望晉朝廷與安重榮同時受損。契丹想趁機窺伺中原,所以
不再加怒于安重榮。這年冬天,安從進在襄陽謀反,安重榮聽說這件事,于是也舉兵謀反。
這年,鎮州大旱,又逢蝗災,安重榮聚集幾萬饑民,驅趕著奔向鄴地,聲言攻入朝廷。晉高
祖派杜重威迎擊他,戰斗已經開始了,安重榮的部將趙彥之與他有嫌怨,臨陣脫逃,卷著旗
子而奔向晉軍。安重榮聽說趙彥之投降晉國,非常害怕,只有憑吐渾幾百騎兵防守牙城。杜
重威派人擒拿他,斬其頭顱來進獻高祖,晉高祖在御樓接受安重榮的左耳,命令給他的頭顱
涂上漆(良策注:涂漆是侮辱死者,但更主要的目的是防腐),并送到契丹去。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7
(1)又為書以遺朝廷大臣、四方藩鎮,皆以契丹可取為言?
譯文:又寫信送給朝廷大臣、四方藩鎮長官,都說契丹可以攻取。
(2)契丹亦利晉多事,幸重榮之亂,期兩敝之
譯文:契丹也認為晉朝多事對自己有利,慶幸重榮作亂,希望晉朝廷與重榮同時受損。
[解析][第⑴句,應注意“遺”,送給;“四方藩鎮”,四方藩鎮長官;“以……為言”,
說。第(2)句,應注意“利”,意動用法,“以……為有利”;“幸”,慶幸;“兩敝”,
兩方同時受損。]
2007年高考語文北京卷詳解
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
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不知禮義,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廢丑,不向
禮義。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
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
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
也。
夫刻肌膚,皮革,被創流血,至難也,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圣王在匕明好惡以示之,
經誹譽以導之,親賢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無被創流血之苫,而有高世尊顯之名,民孰不
從?
古者法設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維時,庶績咸熙②,禮義修而任賢德
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處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輕,則上唱而民和,上動
而下隨,四海之內,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仁義。其于化民也,若風之搖草木,無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臨③賢,雖嚴刑罰,民弗從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強也。故圣主舉
賢以立功,不肖主舉其所與同。文王舉太公望、召公爽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
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爵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
見也,察其黨與而賢不肖可論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訓》)
注釋:①鑲(chdn):刺、亥I」。②熙:光明、興盛。③臨:統管、治理。
18
【簡評】
本段文字節選自《淮南子?泰族訓》。《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
及門客李尚、蘇飛、伍被等共同編著。內容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了儒法陰陽等家,一般列
《淮南子》為雜家。實際上,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
是戰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闡明哲理時,旁涉奇物異類、鬼神
靈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話材料,像“女蝸補天”、“后羿射II”、“共工怒觸不周山”等古
代神話,主要靠本書得以流傳。《泰族訓》總論天人之際,古今之變,而落實于治國之道,
節選部分“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強調了禮義教化的作用,闡明了德與
法的關系。
今年是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題的第六個年頭了。北京卷的文言文閱讀,改變了全國卷以史傳文
為主的局面,六年中,有四年是從先秦兩漢的其他典籍中選材。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文本更
偏重于議論,因此難度相對要大一些。選段總計502字,文字量適中。為命題的需要,中間
刪去了226字,使語言更加簡潔,論述更為集中,很好的反映了原作的觀點,而難度則明顯
降低了。
【補充注釋】
文章:文采。儀表:表率。還踵:轉身,比喻退縮。這句的意思是至死也不后退。經誹譽:
經,劃分;誹譽,就是毀譽。百工:就是百官;維,語氣助詞,用在句中,無義;時,善。
庶績:庶,眾;績,功績。這兩句的意思是,百官都做好自己的工作,各部門的業績都光明
顯赫。與同:親附贊同。黨與:朋友。
【譯文】
百姓沒有廉恥之心,是不能夠治理的;不去修治禮義,廉恥觀念就不能建立。百姓不知道禮
義,法令也不能使他們(廉恥之心)變得端正。不崇尚美好,廢棄丑陋,那么百姓不會向往
禮義。沒有法律,就不能夠進行治理,不懂得禮義,就不能夠推行法律。法律能殺死不講孝
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們達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夠制裁盜竊之人,而不能使人
像伯夷那樣廉潔。孔子弟子(中賢人)七十,培養的學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在家孝敬父母,
在外友愛兄弟,言辭具有文彩,行為可以作人們的表率,這是教育造成的結果;墨家弟子服
役的有一百八卜人,都可以使他們撲向烈火,腳踏利刃,至死不退縮,這是教化而養成的。
刻劃肌膚,刺爛皮肉,受傷流血.,可以說是很大的災難了;但是越國人卻這樣做來求得榮耀。
圣明的君主處在高位,闡明好惡來給百姓看,區分毀譽來引導他們,親近賢才而任用他們,
鄙視奸佞而斥退他們,沒有受傷流血的痛苦,卻有高于世人尊貴顯要的名聲,百姓哪個能夠
19
不跟從呢?
古時候法規設立了,卻沒有人觸犯,刑律設置了卻沒有用處,不是在該用刑時故意不用;百
官都能干好自己的事情,各方面的功績光明顯赫,這是修治禮義而任用賢人的結果。對于英
俊豪杰,依據他們的才能放在應有的位置上,使他們得到應有的權力和待遇。從上到下,以
靜制動,君主倡導而百姓應和,國君行動而臣下跟隨,整個天下,就萬眾一心,摒棄貪婪和
卑下,而歸向仁義。這樣在教化百姓的時候,就像疾風搖動草木,沒有不順服的。
現在讓愚蠢的教導聰明的,使沒才能的管理有才能的,即使施用嚴酷的刑罰,百姓也不會跟
從,(這是因為)小的不能制服大的,弱的不能命令強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任用賢才來建
立功業;沒有才能的國君,任用親附贊同自己的人。周文王任用太公望、召公爽而稱王,齊
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稱霸,這是任用賢才而建立的功業。夫差重用太宰甄而失敗,秦國任
用李斯、趙高而滅亡,這是舉用親附贊同自己的人(而造成的后果)。因此觀察他們任用人
才的情況,就可以看出國家的治亂,考察他們的結交的朋友,就可以評定他們的賢明與否了。
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法弗能正也正:正確
B.死不還踵踵:腳后跟(還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唱:倡導
D.察其黨與察:仔細看
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實詞的理解。解釋不正確的是A項。試題所選的四個詞語?,都是在高中
教材中出現過的,仍然是在考查知識的遷移能力。踵,在《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中,有“媼
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一句;唱,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中,“而予三
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也曾學過;察,《石鐘山記》“徐而察之”用法就和此處相
同。A項的“正”應該是一個使動用法,使……正。因為其他三項詞義都比較常見,難度并
不大。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被創流血,至難也/碧水東流至此回B.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若風之搖草木
C.百工維時,庶績咸熙/群賢畢至,少長咸集D.圣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各以小大之材
處其位
本題考查的是常見文言虛詞的理解。所考查的并沒有局限于通常所說的18個常見虛詞,但
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作為對照的句子,有兩個出自文本,另外兩個出自學過的古詩文。正
20
確答案是C項,句中兩個加點的“咸”都是副詞,全、都。其他三項,A項兩個“至”字,
前者是程度副詞,極,最;后者是動詞,至上B項兩個“之”字,前者是代詞,代前面的“刻
肌膚,鑲皮革”,后者是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的兩個“以”字,前
者是連詞,相當于“而”,可譯為“來”;后者是介詞,憑借。
8.下列語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文字,補出后語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非崇善廢丑,(則)不向禮義
B.無法不可以為治也,(故)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
C.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本題考查的是文言句式。考查對文言省略句省略內容的理解,這一點和以往并沒有根本區別。
不同的是,往年省略句補出的成分不是主語就是賓語,今年補出的內容兩個是連詞,另兩個
是代詞,分別是主語和賓語。解答這類試題,同樣需要對文意的理解。
A項是一個承接關系復句,應該補出“則”,相當于“那么”“就";C項“教之所成”承
前省略了“此”,用以指代“言為文章,行為儀表”;D項意為“不是在該用刑時故意不用
刑去懲戒他們”,省略的應該是代詞“之”。這三項補出的內容都是正確的。B項兩分句之
間是遞進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不應該用“故”,而應該用“而”。所以不符合文意的應
該是B項。
9.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反映重禮義教化思想的一組是
①法能行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②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③被創
流血,至難也,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
④百工維時,庶績咸熙,禮義修而任賢德也⑤其于化民也,若風之搖草木,無之而不靡⑥入
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⑥
本題考查的是信息的篩選,正確答案是C。因為題干問的是“全部”,解答這道題,可以用
排除法,①句表達的意思是法律的作用畢竟有限,③句是說世風流俗對人的影響,這兩項,
都不是“直接反映重禮義教化思想”。把包含①③的項排除就可以了。其他四項,⑤句是用
比喻的方式表達禮義教化的作用。②句用了一個遞進復句,從反面強調禮義教化的重要性,
④句“百工維時,庶績咸熙”是重視禮義的結果,⑥句說孔門弟子“入孝出悌,言為文章,
行為儀表”是禮義教化的結果。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21
A.禮義教化是國之大事,百姓知禮義國家才能興盛。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歸,
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會任用那些對自己唯命是從的人。D.治國離不開嚴刑峻法,否則就會人心渙
散,亂象叢生。
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意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D項。本段文字的主旨在于強調禮義教
化的作用,認為君主應該修治禮義,任用賢能,這樣就可以做到“法設而不犯,刑措而不用”,
因此,ABC三項的表述都是正確的,D項的表述與文章的主旨相抵觸,在文中找不到依據。
第II卷(共120分)
三、本大題共3小題,共15分。
11.用斜線(/)給下列短文劃直線的部分斷句。(5分)
太宗謂太子少師蕭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
以示弓工乃日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
勁而發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
務,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資治通鑒?唐紀八》)
斷句考查的是學生的文言語感和對文意的大致了解。這次所選“太宗辨弓”文段講述的是唐
太宗李世民頗有自知之明,從自己對于弓箭的認識誤區體悟到了自己對于治理天下缺乏經驗
與才識,文意淺顯易懂,考生結合平時課內的文言知識積累,在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
古文化常識方面不會出現太多的閱讀障礙。其中,一些關健的詞語的義項,如
“少”“好”“加”“示”分別在課文《觸龍說趙太后》(老臣賤息舒祺,最少)、《莊暴
見孟子》(王語暴以好樂)、《曹劌論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壁有瑕,請指示王)中出現過,而“邪”字也可以結合上句中的“直”加以對應理解。
加之這個文言語段劃線部分是轉述一段對話,三次“臼”的出現、兩問兩答的過程都可成為
斷句的參考,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理解和斷句上的難度。但從考生答題的整體情況看,
只有一部分考生能準確把握住斷句的主體部分,相當一部分考生在“近”和“示弓”后斷
句,除了對“加”和“近以示工”句的陳述對象不能準確把握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考生只機
械關注斷句的語言標志,缺少對文段的整體內容的感知,在沒有閱讀完全文、弄通文意之時
就想當然地斷卜去而導致了錯斷增多。
22
今年的斷句考試中發現個別同學仍舊抱著“能多斷不少斷”的想法,而評分標準中則要求在
必斷處得分的基礎上,對錯誤的斷句,要錯一處減一分,減完為止,這需要引起注意。今年
在閱卷中還發現有個別同學用鉛筆斷句,雖然也能準確斷出文段的句讀,但同樣不符合考試
要求,是要扣分的。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書名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鑒
于往事,以資于治道”。全書294卷,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約300多萬字。其主編和主
要執筆人是司馬光(1019—1086),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字君實,號遷叟,世稱竦水先
生,陜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寶元進士,官至宰相。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作除
《通鑒》外,尚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流水紀聞》。
司馬光幼好《左傳》,喜歡編輯舊事以成書。宋英宗治平元年(1066年)呈《歷年圖》五
卷,治平三年(1066年)又呈《通志》八卷。英宗閱后,下令在崇文院內設置書局,供給
筆墨、緡帛、餐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灑水車租車合同協議書
- 電梯監理協議書
- 退還公款協議書
- 職員崗位協議書
- 烤煙專業化烘烤協議書
- 萊茵合作協議書
- 藍城小鎮協議書
- 稅款劃扣協議書
- 拱形棚造價合同協議書
- 租地改建協議書
- 2023年07月浙江建設技師學院200人筆試歷年常考點試卷附帶答案詳解
- 中國真正丹道理法及工程次第闡真
-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英語試卷及答案
- 商務英語寫作實踐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測試2023年中北大學
- 新年春節廉潔過年過廉潔年端午節清廉文化中秋節廉潔過節優秀課件兩篇
- GB/T 10920-2008螺紋量規和光滑極限量規型式與尺寸
- 認知宇宙飛船之星際探索
- 皮膚病理知識學習整理課件整理
- 人工智能課件213產生式表示法
- 空調維保質量保障體系及措施方案
- 建筑樁基技術規范2018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