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聊城市高唐一中2025年高三5月教學測評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山東省聊城市高唐一中2025年高三5月教學測評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山東省聊城市高唐一中2025年高三5月教學測評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山東省聊城市高唐一中2025年高三5月教學測評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山東省聊城市高唐一中2025年高三5月教學測評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聊城市高唐一中2025年高三5月教學測評歷史試題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qū)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guī)定答題。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52年,劉少奇致信斯大林闡述中國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如表為信中關于各階段工業(yè)生產總值(不包括手工業(yè))的占比情況。由此可見,該設想A.有利于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 B.超越了當時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C.體現了思想的新發(fā)展 D.照搬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2.1769年,英國人韋奇伍德開辦了陶工場,在工場內將制陶工序細化,每個人只完成一道工序,并根據每道工序計算出每個車間需要的人數,由此一改英國制陶業(yè)的落后面貌。據此可推知A.勞動組織形式變化有助于機械化 B.近代標準化生產模式已經誕生C.工業(yè)革命中的行業(yè)重組尚未啟動 D.傳統制陶工藝已退出歷史舞臺3.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美國某報報道:“如果中國成功地按美國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個聯邦共和國,由在歐美留學國的具有西方觀念的人任領導,日本將不再是東方最西化的國家。”此后建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該報道的設想相符的是A.臨時政府基本按照美國政體原則構架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個聯邦共和國C.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亞洲最西化的國家 D.民國臨時大總統都有西方民主觀念4.如果想要拍攝有關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專題片,最符合要求的外景地是A.半坡遺址 B.姜寨遺址 C.二里頭遺址 D.河姆渡遺址5.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資本一般為白銀數十萬兩,多者上百萬兩。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資本一般在一百萬兩以上,甚至多達千萬兩。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發(fā)生根本性改變B.重農抑商政策明顯松弛C.商業(yè)活動的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D.白銀開始成為流通貨幣6.有學者認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編組,每一個封君受封的不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領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實行從內部和外部對原族群的血緣關系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變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對其親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圍、分解、隔絕、控制了。這種族群關系的重新組合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創(chuàng)造B.徹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緣關系C.不利于原族群的進一步發(fā)展D.完成了華夏民族的形成過程7.1919年4月,蔡元培說:“北大不但未提倡‘鏟倫常’,而且大倡父子有親,兄弟相連,夫婦有別,朋友有信;言仁愛、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詐。”據此可知,蔡元培A.改造北大以服務政府的要求 B.肯定了傳統文化中的倫理價值C.認識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 D.主張以儒學為主兼容其他思想8.美國總統尼克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一次演說中強調,“西歐……是美國非常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同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的時候相比,美國遇到了我們甚至連做夢也沒有想到過的那種挑戰(zhàn)。”西歐成為“美國非常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的主要原因是()A.雅爾塔體制的形成B.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C.歐共體的成立和發(fā)展D.歐洲聯盟的成立和擴大9.美國立國以來,總統領導過多次戰(zhàn)爭,參議員戈德華特1973年統計美國有204次戰(zhàn)爭,其中只有5次經過國會宣戰(zhàn)。杜魯門向朝鮮派兵,肯尼迪和約翰遜向越南派兵,尼克松轟炸柬埔寨,都是使國會在事后被迫接受既成事實的。材料說明美國A.聯邦政府權力不斷擴大 B.冷戰(zhàn)思維逐步遭到漠視C.爭奪霸權已是首要戰(zhàn)略 D.分權制衡天平有所失衡10.1939年底至1940年初,先后發(fā)表了《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和《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的這些著作A.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完成 B.堅定了國人抗日必勝信心C.建立在革命實踐基礎之上 D.發(fā)展了社會主義建設理論11.史學界對法國大革命的研究以往采用的主要是回憶錄。但后來越來越多采用手稿和文件.如議會記錄、報紙和宣傳冊等資料,尤其是采用了當時普通人的信件和自記。這一改變A.有助于了解歷史事件全貌 B.忽視了親歷者的觀感和情緒C.顛覆了傳統史學研究模式 D.彰顯了一手史料的史學價值12.先秦儒家學派從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終貫穿的一條思想主線是A.從個人道德修養(yǎng)入手建設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B.人不分貧富貴賤,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資格C.人皆有“惻隱之心”“善惡之心”“是非之心”D.無論性善性惡都主張應該禮法兼治,王霸并用13.隋唐時期“工商不得人仕”;992年,宋太宗下詔“如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此后,參加科舉的工商業(yè)子弟比比皆是。這表明A.工商皆本已經成為時代主流 B.參加科舉需由州郡長官推薦C.門第成為選官人仕重要條件 D.商品經濟發(fā)展推動科舉變革14.(題文)1832年,在兩次否決改革法案后,英國議會上院第三次表決時,國王以增加上院貴族人數相威脅,加上強大的民意壓力,反對派議員接受國王的勸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過。改革法案的通過表明A.國王仍擁有重要的政治權力B.上院在議會中有決定性作用C.保守勢力最后時刻做出讓步D.君主立憲制在英國開始形成15.美國為建立以其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而采取的重大舉措不包括:A.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 B.倡導建立關貿總協定C.建立起國際貿易組織 D.掌握了世界銀行的決定權16.“他是一個階級的引領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領者,也是另一種新型社會的預言者。他的學說,拋棄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縝密和嚴謹展示了無產者的前程”。這段話高度評價了A.伏爾泰和其反封建學說 B.盧梭和其社會契約學說C.達爾文和其進化論學說 D.馬克思和其社會主義理論17.曾說:“對付蔣介石,就要像陜北農民趕著毛驢上山,前面要人牽,后面要人推,牽不走還得用鞭子抽兩下,不然它就耍賴、搗亂。”這一說法A.進一步豐富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B.使國共兩黨的黨內合作得以基本實現C.有利于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形成發(fā)展D.促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18.下表是不同史籍資料對晚清徐繼畬《瀛環(huán)志略》的相關敘述,據此推斷記述出處繼畬初入覲,宣宗(編者注:道光帝)詢各國風土形勢,奏對甚悉,退遂編次為書,曰《瀛環(huán)志略》。《清史稿徐繼畬傳》……后在閩藩任內,偶著《瀛環(huán)志略》一書。甫經付梓,即騰謗議。先師(編者注:福建巡撫吳文榕)獨加褒贊,囑令再加修飾,鈔繕進呈。徐繼畬私人信件“西土之例,國有兵事,則聚鄉(xiāng)紳于公會,令其籌辦兵餉”……此制歐羅巴諸國皆從同,不獨英吉利也。《瀛環(huán)志略卷七》《瀛環(huán)志略》從無人問津到總理衙門印制,并作為同文館的教科書之一。……康梁認為“西人治國有法度”后,乃復閱。《紐約時報》A.作者著書出自于皇帝授意 B.作者對專制制度有所反思C.該書主要內容介紹西方制度 D.民族危機推動國人學習西方19.法國大革命期間,制憲會議于1791年頒布憲法,其中在選舉制度上規(guī)定:按照財產多少將公民劃分為享有選舉權的“積極公民”和不享有選舉權的“消極公民”。這一規(guī)定A.順應了時代發(fā)展潮流 B.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C.限制了公民的參政權 D.否定了君主的專制統治20.中國各區(qū)域口岸在全國貿易中的份額,以1895年為界,可分前后兩個階段。1895年之前,上海占全國份額的半數.華南約占40%。1895年~1915年,口岸貿易的發(fā)展呈現出華北和東北快于其他區(qū)域口岸的趨勢。對這一變化解讀合理的是A.日本在華擴張影響了我國港口格局B.一戰(zhàn)加快了沿海地區(qū)工業(yè)的發(fā)展C.上海喪失了全國最大貿易港的地位D.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21.從時間、空間和史實概述三個維度整理“歷史時空框架”,有助于我們形成正確的時空觀念。下列關于“新中國的締造者”時空框架中,三個維度對應均正確的是選項時間空間史實概述A1931年井岡山開創(chuàng)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B1935年遵義事實上確立了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C1942年延安開展整風運動,糾正黨內的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D1949年北京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共同綱領》A.A B.B C.C D.D22.某同學以《1899年的上海》為主題,創(chuàng)設了下列場景,其中可能被老師否決的是A.很多市民到商務印書館購買新書 B.報童們在租界內兜售《申報》C.新式學堂師生討論近代數理知識 D.知縣在縣衙公堂閱讀《民報》23.秦朝正式開啟了中國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個里程碑。但馬克思卻形象地比喻其為:“好像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馬克思這番話旨在強調A.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權B.秦實現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結合C.秦官僚政治存在著嚴重的弊端D.秦表面的統一掩蓋不了“分散”的現實24.漢武帝元封五年,刺史“假印綬,有常治所”,由使臣性的監(jiān)察官,變?yōu)槌W⌒缘闹醒肱神v地方的監(jiān)察機構。這一變化A.擴大了刺史監(jiān)察職權 B.有利于提高監(jiān)察效率C.廢止了郡國并存制度 D.便于了刺史懲處貪官25.據考古研究發(fā)現,不少江漸宋元銀器的表面殘留有同時期同地區(qū)銀胎漆器的髹漆痕跡。而福建建窯黑釉盞呈現出的兔毫、油滴等裝飾效果,也逐——再現于當時的漆盞中。這一一現象可以說明,當時的手工業(yè)A.不同門類間相互效仿 B.區(qū)域性布局逐漸形成C.打破了行業(yè)官營壟斷 D.實現了生產技術革命26.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2年),西漢政府開始了大規(guī)模反擊匈奴的戰(zhàn)役;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為加強北方防御筑朔方城,“費數十百巨萬”;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衛(wèi)青受皇帝賞賜,得“黃金二十余萬斤”。漢武帝時期采取的這一系列舉措A.維護了邊疆穩(wěn)定 B.改善了道路交通C.加重了財政負擔 D.強化了中央集權27.如圖所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最終被下列哪位皇帝化解?A.漢文帝 B.漢景帝 C.漢武帝 D.漢光武帝28.蘇俄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二戰(zhàn)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推行,四者的相同之處是A.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 B.充分發(fā)揮計劃經濟的指導作用C.充分發(fā)揮市場經濟的調節(jié)作用 D.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生產的積極性29.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許公民只關心自己私人事務,梭倫立法甚至規(guī)定:一個人如果在國內出現黨派分裂時不參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剝奪選舉權。材料折射出古代雅典A.少數政客左右了政局 B.立法的過程具有主觀隨意性C.公民失去了政治熱情 D.城邦至上對公民自由的約束30.1871年4月,巴黎公社通過法令,指出“鑒于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內,既不應有閑職,也不應有高薪”,“各公社機關職員最高薪金每年為6000法郎”。這個數字相當于當時法國熟練工人的工資。這一法令A.踐行了社會主義民主原則 B.符合無產階級專政的本質要求C.保障了公職人員的純潔性 D.降低了國家運行與管理的成本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人類文明是由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共同構成的,人類的發(fā)展與海洋息息相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依據圖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表格。組織名稱成立背景(1)(請勿在此作答)(請勿在此作答)(2)(請勿在此作答)(請勿在此作答)32.工業(yè)革命與啟蒙思想呂一民先生在《法國通史》中感慨到:“若就經濟的維度而言,18世紀的歐洲顯然是首開工業(yè)革命先河的英國之歐洲,但就思想文化維度而言,18世紀的歐洲則又無疑是法國之歐洲。……毋庸置疑,法國人有足夠的理由為法蘭西文化當年的輝煌感到自豪。”問題:(1)英國成為第一個現代化國家原型的因素有那些?(2)談談你對作者觀點的理解。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紀中期,美國人發(fā)明了晶體管和集成電路,半導體產業(yè)誕生。為了將日本變?yōu)椤岸糁乒伯a主義的防波堤”,美國在50年代中后期積極向日本轉移先進技術。五六十年代,日本頒布文件扶持半導體產業(yè)發(fā)展。與緊盯軍方訂單的美國半導體企業(yè)不同,日本企業(yè)致力于打造利用晶體管的大眾化民生用品,如晶體管收音機等電子消費產品。70年代后期,日本最大的五家計算機公司與通產省的電子技術綜合研究所組成了“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技術研究組合”。從此時起,日本集成電路產業(yè)迅猛發(fā)展,以半導體芯片為核心的電子產品深受美國消費者歡迎,沉重打擊了美國的電子產業(yè)。1986年,日本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半導體生產國。隨后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先后兩次與美國簽訂半導體協議。通過協議,美國剝奪了日本半導體存儲器生產經營的自由,同時規(guī)定美國半導體產品在日本的市場份額提升一倍。1993年,美國在世界半導體市場占有率方面重新奪魁,還強化了微處理器等高附加價值尖端產品的優(yōu)勢。而日本的半導體產業(yè)作為一個整體,在全球半導體市玚被評價為“不再重要”。——據馮昭奎(《日本半導體產業(yè)發(fā)展與日美貿易摩擦》等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西方國家組成“巴黎統籌協會”對我國所需的新技術、新設備進行封鎖禁運。1956年,我國將半導體作為急需發(fā)展的最新技術列入了十二年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此后,北京大學、中科院等科研院校為我國培養(yǎng)了第一批“土生土長”的半導體人才。1958年,我國第一枚晶體管試制成功。到20世紀70年代,我國依靠自身的力量,初步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半導體工業(yè)體系。但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我國半導體企業(yè)規(guī)模小,技術相對落后,普遍缺乏市場觀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為世界半導體產業(yè)轉移的核心地區(qū),世界大型半導體公司均在中國布局。經過數十年努力,我國半導體產業(yè)取得了很大進展,逐漸引起美國的不滿,中美半導體領城的貿易摩擦不斷。——據王龍興《集成電路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二)中國集成電路的發(fā)展歷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日本半導體產業(yè)崛起的原因,并分析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打壓日本半導體產業(yè)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半導體產業(yè)發(fā)展進程的特點。(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日本相比,中國應對中美半導體領域貿易摩擦的有利條件。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國營企業(yè)在工業(yè)生產中占據優(yōu)勢的情況下,1952年中國共產黨提出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設想體現了思想的新發(fā)展,C項正確;1952年時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基本完成,A項錯誤;國營經濟在工業(yè)中占主導的情況下,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設想,是為了更好的發(fā)展生產力,不是對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超越,也不是在照搬蘇聯的建設模式,BD兩項錯誤。2、A【解析】

18世紀工場手工業(yè)通過細化工序,將每個工人完成的工序具體化,促進了機器的發(fā)明,說明勞動組織形式變化有助于機械化,A項正確;近代標準化生產模式是在18世紀末才誕生的,B項錯誤;韋奇伍德的陶工場中工序細化,工人根據安排完成各自的生產工序,說明行業(yè)重組已經啟動,C項錯誤;18世紀中期韋奇伍德一家陶工場中的革新,不能說明傳統傳統制陶工藝已退出歷史舞臺,D項錯誤。3、A【解析】臨時政府是按照美國三權分立的原則建立的,故A說法正確;中國革命后沒有建立聯邦制共和國,而是中華民國,故排除B;中國根本沒有成為最民主化的國家,因為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故C排除;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的袁世凱就沒有西方民主觀念,故排除D。4、D【解析】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現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積的木建筑遺跡,故D符合題意;半坡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浐河東岸,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典型代表,姜寨遺址是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而黃河流域以栽培粟為代表,故AB不符合題意;二里頭遺址位于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5、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資本規(guī)模動輒百萬兩甚至千萬兩,這主要和商品經濟發(fā)展導致商業(yè)規(guī)模擴大有關,C選項符合題意。中國古代社會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選項排除。重農抑商政策貫穿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并沒有明顯松弛的現象,B選項排除。明中葉后,白銀開始在流通中占主導地位,但是與材料無關,材料強調的是商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D選項排除。6、A【解析】

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實施對華夏民族形成的影響,原族群受到了分封制的猛烈沖擊,打破了原族群的隔絕狀態(tài),有利于各族群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創(chuàng)造,故A項正確;B項的錯誤在于“徹底”,不符合史實,故排除;材料反映了分封制有利于各族群的交流,有利于原族群的發(fā)展,C項錯誤;D項的錯誤在于“完成”,不符合史實,故排除。7、B【解析】

根據材料“大倡父子有親,兄弟相連,夫婦有別,朋友有信;言仁愛、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詐”可知,這些內容是傳統文化中優(yōu)秀部分,可見蔡元培肯定了傳統文化中的倫理價值,選項B正確;北大當時主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服務政府,排除A;選項C與題無關,排除;材料只體現了蔡元培對傳統文化中積極部分的支持,并不能得出其以儒學為主兼容其它思想的主張,選項D過度解讀材料,排除。8、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0世紀七十年代歐共體的成立和發(fā)展使西歐經濟得以快速恢復和發(fā)展,經濟實力的增強使西歐諸國聯合與美國展開激烈的競爭,世界政治也開始進入多極化的發(fā)展趨勢,這成為材料中尼克松發(fā)表上述言論的重要時代背景和原因,故C項正確;AB兩項發(fā)生在20世紀七十年代之前,D項發(fā)生在20世紀九十年代以后,三者均與材料中的時間特征不符。所以答案選C。考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世界經濟區(qū)域集團化·西歐的聯合9、D【解析】

題干顯示美國總統領導下的戰(zhàn)爭,往往是在事后讓國會承認既成事實,體現了美國總統權力在特殊時期的上升,這顯然與美國政治體制中的分權制衡不符,說明這一制衡體系有所失衡,D正確;材料只列舉了戰(zhàn)爭行為中總統權力的上升,不能證明行政權不斷擴大,排除A;從杜魯門至尼克松均處于冷戰(zhàn)時期,冷戰(zhàn)思維不可能逐步遭到漠視,排除B;材料重點在講述總統與國會的相互關系,而非與蘇聯爭奪霸權,排除C。10、C【解析】

1939年底至1940年初,中國共產黨已經經歷過了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正在進行抗戰(zhàn),正是對在對中國革命經驗進行系統總結的基礎上,發(fā)表了這些重要著作,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C正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階段性的理論創(chuàng)新過程,不同時期的新理論都可以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構成部分,如思想、理論等,以思想為例,其最終提出是在中共七大,排除A;這些著作并非宣傳抗日必勝,百團大戰(zhàn)堅定了國人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心,排除B;這一時期尚處于革命階段,排除D。11、A【解析】

對法國大革命的研究從彩回憶錄到手稿和文件等,能更加全面地反映歷史事件,故A正確;材料強調研究手段和資料的豐富性,并沒有忽視經歷者,也不是為了彰顯了一手史料的價值,排除BD項;“顛覆”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12、A【解析】

根據所學,先秦的儒家思想始終從個人道德修養(yǎng)入手建設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故A正確。13、D【解析】

從隋唐時期“工商不得入仕”到宋太宗以后參加科舉的工商業(yè)子弟比比皆是,表示科舉取仕的條件已經發(fā)生變化,說明商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這些都源于宋朝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推動,故選D;工商皆本是明朝黃宗羲的觀點,排除;BC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14、C【解析】“反對派議員……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過”說明在1832年議會改革方案討論中,保守派最終做出了讓步,故C項正確。此時的英國國王已經是“統而不治”,故A項錯誤;英國上院是貴族院,沒有實權,故B項錯誤;君主立憲制在英國開始形成的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的通過,故D項錯誤。【考點定位】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1832年英國議會選舉改革點睛:不能認為《權利法案》頒布后,英王就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權利法案》只是剝奪了國王的立法權、財政權及軍權,國王仍然掌握行政權,只是國家權力中心由國王轉移到議會。后來,隨著責任制內閣的確立,國王的行政權才逐漸被剝奪,英王才真正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15、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fā)現,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關貿總協定、建立世界銀行并掌握了世界銀行的決定權均是屬于二戰(zhàn)后美國為建立以其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而采取的重大舉措,而重大舉措并不包括“建立國際貿易組織”,綜上所述本題答案只能是C。考點: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等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16、D【解析】

材料中“他的學說,拋棄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縝密和嚴謹展示了無產者的前程。”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克服了空想社會主義的種種弊端,成為無產階級斗爭的理論指導和指明了未來社會的發(fā)展方向,故選D;AB屬于資產階級革命斗爭理論,與材料“展示了無產者的前程”的信息不符,排除;達爾文和其進化論屬于生物學領域的革命,與材料中“另一種新型社會的預言者”的信息不符,C錯誤。17、C【解析】

材料中針對蔣介石的說法符合抗日戰(zhàn)爭時期蔣介石的態(tài)度,這有利于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形成發(fā)展,C項正確;A產生與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B產生與大革命時期,排除;D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排除。18、D【解析】

《瀛環(huán)志略》描述了西方國家的相關情況,體現了民族危機下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傾向,故選D項;根據“偶著《瀛環(huán)志略》一書”可知該書著作不是出于皇帝授意,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作者對專制制度的反思,排除B項;該書主要介紹了西方國家的風俗和地理,并不著重于制度,排除C項。故選D。19、C【解析】

法國《人權宣言》宣告: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平等的,但是1791年法國憲法規(guī)定:按照財產多少將公民劃分為享有選舉權的“積極公民”和不享有選舉權的“消極公民”,這說明啟蒙運動影響下的法國憲法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權利平等的原則,限制了公民的參政權,故選C;1791年頒布憲法在選舉制度上規(guī)定違背了權利平等的原則,不符合政治民主化的歷史發(fā)展潮流,排除A;1791年頒布憲法在選舉制度上規(guī)定與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沒有直接聯系,排除B;D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20、A【解析】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日本對華侵略擴張加劇,華北和東北地區(qū)口岸對日貿易激增,影響了我國港口格局,故答案為A項;一戰(zhàn)爆發(fā)是1914年,與材料中的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C項中的“喪失”說法絕對,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是在一戰(zhàn)期間,排除D項。21、C【解析】

依據思想可知,為了改變黨內存在的左傾、右傾錯誤,并且改善同共產國際的關系,共產黨于1942年在延安進行了整風運動。C正確;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使中國革命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時間不符,A錯誤;1945年中共七大把思想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B錯誤;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此時尚未改北平為北京,D錯誤。故選C。22、D【解析】試題分析:A項中的商務印書館成立于1897年;B項中的《申報》成立于1972年;C項中的近代數理知識在洋務運動時期開辦的新式學堂里就有了。因此ABC都是正確的。D項《民報》是在1905年創(chuàng)立的。因此D項錯誤。故選D。考點:近代傳媒的發(fā)展等點評:近代中國隨著列強的侵略的不斷地加深和工業(yè)革命的進展,一些近代新事物傳入中國。近代的印刷業(yè)、近代的傳媒和近代的科學知識逐漸的在中國的發(fā)展。發(fā)展雖然緩慢,但是畢竟推動了中國的進步。另外需要知道的是,近代的這些東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無法發(fā)揮其應該起到的作用。23、D【解析】“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說明整體上是一致的,中間是分散的,故D項正確;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故A錯誤;B是行省制的特點;官僚政治弊端不是材料體現主旨,故D錯誤。24、B【解析】

刺史由使臣性的巡察官變?yōu)槌W⌒缘谋O(jiān)察官,有利于刺史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地方政治,及時發(fā)現問題,進行監(jiān)察,從而有利于提高監(jiān)察效率,故B正確;材料只是說明了刺史監(jiān)察形式的變化,不能說明職權擴大,排除A;西漢一直存在郡國并行制,排除C;漢代刺史只有監(jiān)察權,而沒有懲處權,排除D。故選B。25、A【解析】

材料中江浙地區(qū)銀器的工藝和花紋都與同時期該地區(qū)的漆器有密切聯系,福建建窯瓷器的裝飾效果也被應用于漆器上,說明當時不同手工業(yè)門類之間相互效仿,故答案為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不同區(qū)域的手工業(yè)分工,排除B項;手工業(yè)的性質和技術革命,在材料中沒有說明,排除C、D項。26、C【解析】

根據材料“漢武帝為加強北方防御筑朔方城,‘費數十百巨萬’”“衛(wèi)青受皇帝賞賜,得‘黃金二十余萬斤’”可知西漢為了反擊匈奴不但要花費大筆的錢進行修筑工事,進行戰(zhàn)爭,同時對于功臣的賞賜也花費巨大,說明對匈奴的戰(zhàn)爭加劇了漢朝的財政負擔,故選C;材料沒有反映維護邊疆穩(wěn)定,A錯誤;B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對匈奴的戰(zhàn)爭,沒有明確在匈奴地加強統治,故D錯誤。27、C【解析】

圖中所示是漢代諸侯王勢力擴大乃至釀成了“七國之亂”的形勢。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漢代中央與地方諸侯的矛盾最終被漢武帝化解,故C正確;漢文帝沒有解決此矛盾,故A錯誤;漢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但是沒有解決王國問題,故B錯誤;漢光武帝是東漢開國皇帝,故D錯誤。28、A【解析】

蘇俄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二戰(zhàn)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推行,均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故答案為A項;資本主義國家沒有實行計劃經濟,排除B項;斯大林模式沒有發(fā)揮市場經濟的調節(jié)作用,未能調動廣大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排除C、D項。29、D【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梭倫通過立法來要求公民參與城邦政治生活,強調的是城邦至上對公民自由的約束,D正確;A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雅典立法是有嚴格的程序的,隨意性說法錯誤,B排除;C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D。30、B【解析】

巴黎公社規(guī)定了公社機關職工最高年薪,其數量相當于當時法國熟練工人的工資,這體現了公社將公職人員作為人民公仆的意圖,符合無產階級專政的本質要求,B正確;社會主義民主原則指的是公職人員產生方式是選舉,而非薪金限制,排除A;C表述絕對,排除;巴黎公社不屬于國家政權,排除D。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組織名稱成立背景【1】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二戰(zhàn)后,美國推行遏制蘇聯的戰(zhàn)略;冷戰(zhàn)局面形成【2】亞太經濟合作組織20世紀后期,亞太地區(qū)經濟增長迅速,經濟區(qū)域化趨勢加強【解析】

根據材料“1949年4月,美國、比利時、加拿大、法國、英國等在美國華盛頓簽署公約”可判斷出這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具有政治和軍事的雙重性質,其成立主要和美蘇冷戰(zhàn)及美國遏制蘇聯有關;根據材料“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亞堪培拉舉行會議,1993年6月該組織成立”可判斷出這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是亞太地區(qū)重要的經濟合作論壇,也是亞太地區(qū)最高級別的政府間經濟合作機制,其誕生主要和亞太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及經濟區(qū)域趨勢加強有關。32、(1)因素:圈地運動、殖民擴張、政治革命、啟蒙思想、工業(yè)革命等(2)理解:作者認為,18世紀英國工業(yè)革命和法國的思想文化對歐洲產生重大影響,法國的文化更令人自豪。18世紀,英國率先開始工業(yè)革命,成為第一個工業(yè)化國家。工業(yè)革命擴展到法、德、俄等國,推動這些國家由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變。18世紀法國成為歐洲啟蒙運動中心,啟蒙思想傳播到德、俄國等其他歐洲國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的觀點影響巨大,《百科全書》宣傳科學和理性,《人權立言》成為法國大革命的最好象征,《拿破侖法典》成為歐洲許多國家制定法典的藍本;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科學理性等理念成為歐洲社會的基本價值觀。【解析】

(1)因素:根據所學知識,回答英國工業(yè)革命的背景,如圈地運動、殖民擴張、政治革命、啟蒙思想、工業(yè)革命等。(2)理解:根據材料“18世紀的歐洲則又無疑是法國之歐洲。……法國人有足夠的理由為法蘭西文化當年的輝煌感到自豪”可知,作者認為,18世紀英國工業(yè)革命和法國的思想文化對歐洲產生重大影響,法國的文化更令人自豪。根據材料“若就經濟的維度而言,18世紀的歐洲顯然是首開工業(yè)革命先河的英國之歐洲”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工業(yè)革命對當時歐洲的影響,如18世紀,英國率先開始工業(yè)革命,成為第一個工業(yè)化國家。工業(yè)革命擴展到法、德、俄等國,推動這些國家由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變。根據材料“但就思想文化維度而言,18世紀的歐洲則又無疑是法國之歐洲”可知,這里強調的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對歐洲的影響。結合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張和成就,以及啟蒙運動的影響,印證說明18世紀的歐洲是法國的歐洲。如18世紀法國成為歐洲啟蒙運動中心,啟蒙思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