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一部分第三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曲折發展與繁榮-魏晉至隋唐單元整合學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頁
通史版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一部分第三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曲折發展與繁榮-魏晉至隋唐單元整合學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頁
通史版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一部分第三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曲折發展與繁榮-魏晉至隋唐單元整合學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頁
通史版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一部分第三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曲折發展與繁榮-魏晉至隋唐單元整合學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4第三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曲折發展與旺盛——魏晉至隋唐學問縱橫貫穿一隋唐時期政治、經濟和軍事制度的五大變更1.中心機構的變更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漢以來的三公九卿制,完善了封建王朝的中心官僚機構,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心集權。2.選官制度的改革科舉制終結了九品中正制等制度,既擴大了統治基礎,穩定了政局,又抑制了門閥勢力,擴大了官吏來源,提高了官員素養,加強了中心集權。3.土地制度的變更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證農夫得到土地,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生產的復原。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均田制漸漸崩潰,地主土地全部制得到空前發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4.賦稅制度的發展唐初的租庸調制保證了農夫的生產時間,相對減輕了農夫的賦稅負擔,有利于荒地的開墾,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障,鞏固了府兵制。唐朝中期以來的兩稅法使極度混亂的稅制得到統一,在肯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財政稅收,變更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5.軍事制度的變革唐初的府兵制有利于鞏固邊防、加強中心集權。唐玄宗以來的募兵制減輕了農夫的兵役負擔,有利于生產的發展,使封建國家得以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對點訓練]1.唐代財賦之事,開元之前,事歸尚書省;開元之后,權移他官。有轉運使、租庸使、鹽鐵使、度支鹽鐵轉運使、常平鑄錢鹽鐵使、租庸青苗使、水陸運鹽鐵租庸使、兩稅使等,隨事立名,沿革不一。這一變更表明唐代()A.中心官制逐步完善 B.賦役負擔日益加重C.經濟實力不斷提高 D.丞相權力漸漸減弱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財賦之事……事歸尚書”“開元之后,權移他官”體現了丞相權力漸漸減弱,D項正確。由“隨事立名,沿革不一”可知中心官制并不完善,A項錯誤;賦稅名稱和掌管官員的變更不能等同于賦役負擔加重,且唐代后期推行的兩稅法相對減輕了人民的負擔,B項錯誤;C項材料依據不足,解除。二魏晉至隋唐時期儒學發展的特點1.佛、道盛行,沖擊儒學,肯定程度上動搖了儒學的正統地位。2.儒學地位不獨尊,與佛、道并存,且通過援佛道理論入儒家學說來發展自己,最終發展為“三教合一”。3.儒學的生存與發展靠的是傳統力氣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證,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對儒學沖擊較大,隋唐統一,復興儒學燃眉之急。[對點訓練]2.唐代的皇帝追認老子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舉考試中設置道舉。道舉考試《老子》《莊子》《文子》《列子》,考試形式和明經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稱道學舉士。道舉的設立旨在()A.動搖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B.協作政權統治的須要C.沖擊世家大族的政權壟斷D.推動文化的多元發展答案B解析結合材料可知,唐代科舉考試除考查儒家經典之外,還考查道家思想,設立“道舉”是為了協作統治者的須要,強化其統治的合法性,B項正確。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雖然受到佛道沖擊,但依舊占據思想領域的正統地位,A項錯誤,解除;C、D兩項是設立“道舉”的客觀結果而不是主觀意圖,解除。三科舉制與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之間的關系1.與經濟:封建經濟的發展,使庶族地主興起,士族地主衰落。這一階級關系的變動推動了科舉制的產生。2.與政治:魏晉以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門閥士族壟斷政權)催生了科舉制的出現,科舉制拓寬了選拔人才的渠道,鞏固了封建統治。3.與思想文化:科舉制以儒家經典、詩詞歌賦為主要考試內容,鞏固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促進了文學的旺盛,影響著讀書群體的價值取向。[對點訓練]3.白居易中舉后,前往長安投詩拜謁當時頗出名望的詩人顧況,其一見白居易姓名就笑稱:“(京城)米價正貴,居大不易。”后閱其詩作,嘆曰:“如此詩句,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白居易)聲名大振。白居易憑詩作成名的根本緣由是()A.白居易開創了新的詩歌風格B.詩歌在唐朝有獨特的文化地位C.顧況是唐朝詩歌集大成者D.正處于旺盛發展的盛唐時期答案B解析白居易是中唐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并未開創新的詩歌風格,A、D兩項解除;顧況并非唐詩集大成者,C項錯誤;詩歌不僅是唐朝的文化代表符號,更是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因此擅長詩歌就簡單成名,故選B項。四中西貫穿——佛教的傳播對魏晉到隋唐時期社會的影響1.政治上:它被封建統治者用來腐蝕人民,維護封建統治。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得到很大發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為隋朝統一中國的條件之一。唐朝時,佛教與道教、儒學并存,玄奘西游、鑒真東渡親密了對外關系。但同時,佛教的盛行也導致了勞動人口削減、軍隊戰斗力減弱、部分官吏不問政事,導致了僧侶貴族與世俗地主的沖突。2.經濟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種畸形的社會經濟——寺院經濟。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同時,僧尼眾多,卻沒有納入國家的戶籍,成為免除賦役的特權階層,使國家稅收削減,國庫虛空,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3.思想文化上:佛教的傳入及傳播在肯定程度上沖擊了儒家思想。自魏晉以來,儒學不斷汲取佛教、道教思想的精華,有了新的發展。佛教對中國的文學藝術等方面也有重大影響,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佛教盛行,宗教畫也非常流行,我國聞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時開鑿。[對點訓練]4.右側《一團和氣圖》粗看似一笑面彌勒佛盤腿而坐,細看卻是三人合一:左為一道冠老者,右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執經卷一端,團膝相接,相對微笑;彌勒佛手搭兩人肩上,借用道者與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張正面像。它體現了我國古代的一種社會思潮。對這一思潮表述正確的是()A.西漢初年初露端倪,彼此有影響B.推動了宋代新儒學體系的誕生C.“三教合歸佛”為其核心內容D.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圖畫事實上反映的是“三教合一”,即儒、釋(佛)、道三教合一。這一思想融合局面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在隋唐時已有較大發展,故A項錯誤;宋代新儒學汲取佛教、道教思想發展了儒學,故B項正確,C項說法錯誤;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在漢武帝時期,故D項錯誤。核心素養培優——歷史說明歷史說明: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看法、實力與方法。1.內涵闡釋:全部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說明,區分只是在于說明的正誤、深淺。人們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說明過去,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不僅要將其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通過對歷史的說明,不斷接近歷史真實。2.課程標準實力達標層次(1)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說明,知道對同一歷史事物會有不同說明,并能對各種歷史說明加以理解和評析。(2)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務、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3)能夠相識歷史說明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覺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說明。(4)面對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3.留意事項(1)要留意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和說明,知道對同一歷史事物會有不同的說明,并能對各種歷史說明加以理解和評析。(2)要客觀論述歷史事務、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相識。(3)要充分相識歷史說明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覺問題并對歷史事務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合理的說明。(4)要面對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對于大禹的傳位過程,戰國時期儒家的說法是伯益主動讓位于啟,法家則說是啟在與伯益的武力爭奪中獲勝而即位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