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9題組層級快練(十四)一、選擇題(2024·衡水第三次調研卷)植被覆蓋度是指單位面積內植被地上部分(包括葉、莖、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積占統計區總面積的百分比。圖甲示意2001~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三大統計區域植被覆蓋度的年際改變,圖乙示意這種改變與年降水量和年均溫的相關性。據此回答1、2題。1.圖A中曲線①、②、③分別代表()A.森林區、荒漠區、草原區B.森林區、草原區、荒漠區C.草原區、森林區、荒漠區D.草原區、荒漠區、森林區2.內蒙古2001~2010年植被覆蓋度的改變特點及其與氣候要素相關性為()A.與2001年比,2010年內蒙古的植被覆蓋度整體呈下降趨勢B.年均溫的改變對內蒙古植被覆蓋度的影響大于年降水量的改變C.森林區植被覆蓋度的年際改變大小主要取決于年均溫的改變D.草原區植被覆蓋度的年際改變與年均溫呈負相關,與年降水量呈正相關答案1.B2.C解析第1題,由圖可知,植被覆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①、②、③。森林樹冠大,在地面垂直投影面積大,草地葉小,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積也小,荒漠區植被稀有,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積更小。第2題,由圖可知:森林生態區植被覆蓋度的年際改變大小主要取決于年均溫的改變;與2001年比2010年內蒙古的植被覆蓋度整體平穩,并未呈下降趨勢;年均溫的改變對內蒙古植被覆蓋度的影響小于年降水量的改變;草原區植被覆蓋度的改變;草原區植被覆蓋度的改變與年均溫、年降水量都成正相關。(2024·株洲一模)下圖是塔里木盆地南緣綠洲旁邊的約特干古城遺址某處地層剖面圖。讀圖完成3、4題。3.推想約特干古城遺址的文化層埋藏在地下的干脆緣由是()A.地殼的抬升運動 B.地殼的下沉運動C.流水、風的沉積作用 D.冰川的沉積作用4.依據該地層剖面圖,可推知約特干古城遺址自然環境改變的特點是()A.距今2000年以來沉積速度加快B.距今約4000年起先出現綠洲C.距今6000年以前氣候穩定少變D.距今6000年以來潮濕期長于干旱期答案3.C4.A解析第3題,該地位于亞歐板塊內部,圖中巖層構造不能顯示區域發生過明顯的地殼運動。但圖中巖層層次明顯,說明是沉積作用形成,而圖中文化層上的巖層是很厚的沙層,可能是四周風沙沉積的結果,冰磧物積累沒有明顯分層,解除冰川的沉積作用,據此選C項。第4題,讀圖,沙層主要形成在2000年前,黏土層形成在2000年后。依據沉積時間與巖層厚度推斷,2000年以來沉積速度加快,A項正確。距今8000年,地層有文化層,但不能推斷綠洲距今8000年起先出現,B項錯誤。黏土層的改變,說明氣候不穩定,C項錯誤。6000年以來,約4000年是沙層沉積,說明潮濕期小于干旱期,D項錯誤。(2024·荊州聯考)在水汽足夠、微風及大氣層穩定的狀況下,相對濕度達到100%時,空氣中的水汽便會凝聚成微小的水滴懸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見度下降,這種天氣現象稱為霧。下圖是巢湖流域各縣(市)大霧頻率和水系分布圖。據此完成5~7題。5.下列縣市大霧頻率相差最大的是()A.含山與無為 B.巢湖與廬江C.廬江與肥西 D.肥東與舒城6.巢湖市大霧頻率明顯小于周邊縣(市)的緣由是()A.夜間湖面溫度高,水汽不易凝聚B.湖面風力作用小,霧不簡單形成C.湖區水汽濃度低,霧不簡單形成D.湖陸風使湖區水汽擴散到周邊地區7.近年來,巢湖地區的大霧頻率明顯增加,其緣由可能是()A.氣候變暖 B.植被覆蓋率下降C.湖泊面積減小 D.大氣污染加重答案5.C6.A7.D解析第5題,巢湖的大霧頻率為5~10,廬江的大霧頻率為10~15,含山、無為、肥東的大霧頻率為15~20,肥西、舒城的大霧頻率為20~25。結合選項可知,大霧頻率相差最大的為廬江與肥西。第6題,霧的形成須要足夠的水汽、降溫、無風(或微風)等條件。巢湖市靠近巢湖,夜晚湖區溫度較高,水汽不易凝聚成霧,這是靠近湖區的巢湖市大霧頻率反而較低的緣由之一,故A項正確;風力作用小有利于霧的形成,B項錯誤;湖區水汽濃度較高,C項錯誤;夜晚湖區溫度較高,氣流上升,風由四周吹往湖區,D項與事實不符。第7題,全球氣候變暖、植被覆蓋率下降并不能使大霧頻率增加;湖泊面積縮小導致空氣中水汽含量削減,會降低大霧頻率;由于大氣污染加重,空氣中的粉塵顆粒增多,粉塵成為霧形成的凝聚核,可能導致大霧頻率增加。(2024·保定模擬)圖1為“世界某區域圖”,圖2為“圖1中甲地氣溫柔降水統計圖”。完成8、9題。8.圖中甲地7月降水的成因、類型和時間,搭配正確的一組是()A.冷、暖氣團活動多,多鋒面雨——夜晚B.熱帶氣旋影響,多臺風雨——白天C.位于山地迎風坡,多地形雨——早晨D.赤道低壓限制,多對流雨——午后9.甲地4月平均氣溫高于10月,最主要的緣由是()A.暖流影響強 B.正午太陽高度較大C.地形海拔低 D.東北信風影響明顯答案8.D9.B解析第8題,由圖示信息知,受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影響,甲地7月份受赤道低氣壓帶限制,午后多對流雨。第9題,4月份太陽直射北半球,10月直射南半球,甲地4月正午太陽高度大于10月份,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量大,平均氣溫高。(2024·哈爾濱模擬)讀索契、長春位置圖及兩地氣候統計圖,完成10、11題。10.對兩地環境特征敘述正確的是()A.兩地地理位置相同 B.兩地白晝時間相近C.兩地水熱條件相像 D.兩地自然帶相同11.造成兩地氣候差異的最主要因素是()A.太陽輻射 B.地面狀況C.大氣環流 D.洋流答案10.B11.C解析第10題,結合索契、長春位置圖及兩地氣候統計圖可知,兩地海陸位置明顯不同。二者緯度位置相當,同處北溫帶。索契屬于地中海氣候,長春屬于溫帶季風氣候,二者水熱條件和自然帶都不相同。第11題,形成長春氣候的主要條件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索契氣候的主要條件是西風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交替限制。二、非選擇題12.(2024·山東聊城二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氣溫直減率是模擬山地氣候、生態過程的輸入參數,亦是氣候改變的基礎資料,其與太陽輻射強度呈正相關,與降水量、植被遮擋率呈負相關。依據某些山區的實測氣溫直減率還可推估無資料山區的氣溫直減率,以合理開發、利用山區農業氣候資源。秦嶺是重要的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和氣候、生態分水嶺,山脈平均海拔2000m以上。下面是秦嶺主峰長白山南北坡各月氣溫直減率及改變趨勢圖。(1)比較圖中太白山南、北兩坡氣溫直減率的異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別分析冬季和夏季南北坡氣溫直減率不同的緣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據太白山氣溫直減率,推想太行山東、西兩坡氣溫直減率的時空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同:夏季大于冬季;3、4、10月基本相等(或3、4月相等)。異:北坡改變幅度大于南坡;冬季(11月至次年2月)北坡小于南坡;夏季(5~9月)北坡大于南坡。(2)夏季:南坡是東南季風(夏季風)的迎風坡,降水量多于北坡(北坡是東南季風的背風坡,降水量少于南坡);南坡水熱資源豐富,植被遮擋率明顯高于北坡(北坡水熱資源較少,植被遮擋率明顯低于南坡),所以氣溫直減率南坡小于北坡(氣溫直減率北坡大南坡)。冬季:北坡太陽高度角小,背陰坡,太陽輻射低于南坡(南坡太陽高度角大,向陽坡,太陽輻射高于北坡);北坡為西北季風(冬季風)的迎風坡,降水多于南坡(南坡為西北季風的背風坡,降水少于北坡),所以氣溫直減率北坡小于南坡(氣溫直減率南坡大于北坡)。(3)時間:東西兩坡均冬季小于夏季。空間:夏季東坡小于西坡,冬季東坡小于西坡。解析第(1)題,視察圖中兩條曲線,可以看出圖中氣溫垂直遞減率季節安排大致相同,但改變幅度不同,北坡高于南坡。第(2)題,由材料可知,氣溫直減率與太陽輻射強度呈正相關,與降水量、植被遮擋率呈負相關。冬季和夏季南北坡氣溫直減率不同的緣由主要從太陽輻射、降水、植被的差異角度分析。南坡是夏季風的迎風坡且還是陽坡,北坡是夏季風的背風坡且還是陰坡。第(3)題,太行山的東坡是夏季風的迎風坡,西坡是夏季風的背風坡,所以東坡比西坡降水多。東坡和西坡都是夏季太陽高度大于冬季,所以東坡和西坡太陽輻射強度都是夏季大于冬季。而氣溫直減率與太陽輻射強度呈正相關,與降水量呈負相關,進而可以推斷太行山東西兩坡氣溫直減率的時空特征。13.讀澳大利亞氣候類型分布示意圖,回答問題。(1)圖中沿120°E經線自南向北,氣候類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和熱帶沙漠氣候。(2)說明澳大利亞中部熱帶沙漠氣候的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澳大利亞西北部一月和七月分別盛行西北風、東南風。從海陸熱力差異、行星風系兩個方面說明該地區盛行風向形成的緣由及盛行風向對該地區氣候干濕狀況的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悉尼的季風氣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從悉尼季風氣候特征不典型的表現和緣由兩方面加以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地中海氣候熱帶稀樹草原氣候(2)南回來線橫貫,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限制,干旱少雨;西澳大利亞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東部大分水嶺緊鄰太平洋沿岸,減弱了東南信風帶來的海洋水汽的影響。(3)一月:澳大利亞大陸夏季比海洋升溫快,形成低壓中心;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南移,北半球的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成為西北風;來自海洋的西北風比較潮濕。七月:澳大利亞大陸冬季比海洋降溫快,形成高壓中心;處于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帶;從內陸吹來的東南風相對干燥。(4)表現:悉尼冬夏氣溫溫差較小;降水的季節安排相對比較勻稱。緣由:澳大利亞大陸相對亞歐大陸面積較小;海陸熱力差異相對較小。解析第(1)題,圖中120°E自南向北穿過的氣候類型依次為地中海氣候、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第(2)題,澳大利亞中部地區的沙漠與副熱帶高氣壓帶、寒流和地形阻擋有關。第(3)題,一月份南半球為夏季,陸地上氣溫高,形成低壓,此時北半球東北信風帶越過赤道向左偏轉成西北風,西北風來自低緯海洋,氣候潮濕。七月份,南半球為冬季,陸地上氣溫低形成高壓,澳大利亞西北部多來自陸地上的東南信風影響,氣候干旱。第(4)題,澳大利亞大陸相對于亞歐大陸面積較小,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較小,季風氣候不如上海明顯。(2024·青島一模)地溫季節改變波動為零的深度稱為地溫年改變深度,這一深度處的年平均溫度被稱為年平均地溫。風火山凍土定位觀測站位于青藏鐵路沿線多年凍土腹部地區,主要開展氣象及兩個相距不遠、分別位于陰坡與陽坡的自然測溫孔的地溫觀測工作。探討表明,多年凍土區陰、陽坡凍土年平均地溫的差異主要是由冬季地溫差異造成的。下圖示意該觀測站所測不同坡向上各深度最高與最低月平均溫度改變狀況。據此完成14~16題。14.表示陰坡不同季節地溫改變曲線的是()A.a和b B.a和cC.b和c D.c和d15.推想該地陽坡季節性凍土厚度約為()A.1.2米 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釘釘管理員培訓
- 餐飲服務行業
- 踩影子中班課件
- 鍋爐安全運行知識
- 臨夏現代職業學院《專業導學(物流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創意文化產業》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軟件安全與漏洞分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大學《英語視聽說A》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文具店轉讓合同范本
- 2025至2031年中國毛衣橫編機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河港總體設計規范
- 年度廣告物料制作安裝 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中國糖尿病血酮監測專家共識
- 2024年遼寧高考地理真題試題(原卷版+含解析)
- 第16課 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應對(課件)-【中職專用】《世界歷史》(同課異構)(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 廣州市白云區金廣實驗學校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英語試題
- HJ 997-2018 土壤和沉積物 醛、酮類化合物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正式版)
- 俄羅斯介紹模板
- 50以內加減法練習題
-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培訓課件模板(可編輯)
- 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語文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