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原題呈現
“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可看作對饑餓感的一種描述。在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日益豐富的今天,饑餓感的缺乏是一件好事嗎?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逐句解析“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
相信大家對這句話都不陌生,它出自高爾基的一句名言:“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個簡單的比喻句,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人對書籍和知識的渴望。撲”這個字是帶有一定夸張的意味的。
在這里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為什么材料在引用這句名言的時候,沒有提及高爾基的名字,也沒有使用完整的語句,而是只保留了后半句?可看作對饑餓感的一種描述
這句話是材料對上一句話的“闡釋”。值得注意的是,在審讀出題模式與本題類似的所有作文材料時,請對自己說這樣的一句話:“我對材料的理解不重要,材料本身的闡釋最重要。”在這里,筆者用我們之前見過的25屆浙江名校協作體高二試題來舉例,希望Divers能體會到一些“不偏題”的訣竅:
“理性是一種力量,它使我們能以冷靜、客觀的態度進行嚴謹思考和決策。那么,擁有足夠強大的理性是否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理性”是材料提出的一個概念。你怎么理解“理性”、怎么去定義“理性”,都不是文章所重點去討論的東西——因為材料已經給出了相應的解釋。那么你要做的就不再是反復糾結如何詮釋“理性”的定義本身,而是順應材料提示的方向,進一步去探討“理性是否能強大到解決所有問題”。
回看深圳一模的第一句材料:“‘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可看作對饑餓感的一種描述。”不難發現,材料給出的闡釋其實是針對“饑餓感”的,所以前半句話的描述并非重點,真正需要花費心思去論證的中心議題“饑餓感”在后半句話才被提出,我們應該去具體論述饑餓感的缺乏到底是好是壞。如果你多花筆墨在闡述對“撲”和“面包”上面,就犯了切題不精準、論述拖沓的大忌。
簡單來說,這道題目就是在考察我們對“饑餓感”這個詞的理解。而對一個概念進行詮釋的第一步永遠是明確它“是什么”,那么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給“饑餓感”下一個定義。
在遇到“饑餓感”這種大家已經具有相關生活經驗的寫作主題時,最簡單的分析方法就是從生活視角入手。筆者并不提倡為了追求所謂的“思辨深度”而舍棄基本的由淺入深的分析,畢竟如果一開始就把議題拔高到哲理的層面,就很容易把作文寫成空中樓閣。
“饑餓”通常指人類在一段時間內因缺乏食物攝入而產生的生理反應;而“饑餓感”則更多聚焦于主觀感受。也就是說,也就是說,“饑餓感”和“饑餓”是需要做理解上的區分的。
舉個例子,當你遵循著正常的時間節律生活,一日三餐按時按量,并在“飯點”感覺到饑餓,這是你的身體在提示你需要攝入食物來維持身體機能;而假如你在飯點之外的時間感到饑餓,比如想在某個獨處的凌晨點開外賣軟件,或是焦慮時渴望暴飲暴食來舒緩情緒,這則是身體通過主觀感受向你發出的預警。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饑餓感可以被簡單分為“健康的饑餓感”與“病態的饑餓感”兩大類。健康的饑餓感能夠讓你有節制地、系統地獲得補給與滿足,而病態的饑餓感則常常呈現無節制、無序與無法滿足的特征。
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能夠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中區分“饑餓”和“饑餓感”,并歸納出饑餓感體現的健康與病態兩大狀態,下一步自然就是回到材料的語境,由淺入深地挖掘中心議題的本質。
新高考的作文題目幾經迭代,一類有特色的作文材料出現的頻率正在提高——筆者把它稱為“象征類材料”。其中最典型的是2025年上海春考的作文材料:“我們的勞動使大地改變了模樣,在大地的模樣中我們看到了自己。”這句材料中“勞動”“大地”乃至“模樣”這幾個關鍵詞都不止于表達它們原有的意思,而是作為一種喻體乃至象征,將真正的意思隱藏在語義背后,對考生理解象征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顯然,深圳一模的作文材料也屬于此類范疇。材料中的“饑餓”不光停留在人的生理與心理層面,還可以被引申到精神追求的級別來探討。筆者相信大部分Divers都可以做到這一步升華,因為材料的前一句已經給出暗示——用高爾基形容渴望知識的名言來引入,本身就暗含了“饑餓感也可以是對知識的饑餓感”這一層意涵。
與物質層面的饑餓感相對應,精神層面上同樣存在著“饑餓感”。這種饑餓感可以是一種本能性的欲望,是貪嗔癡這類一切虛妄的代名詞;也可以是一種理性化的追求,是崇高的理想信念與未來希望。顯然,精神層面的饑餓感也同樣存在著健康與病態的分野。其中,病態的饑餓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惡念與貪欲,它們的實現向來要靠損害他人或內耗自身。而健康的饑餓感之所以“健康”,就是因為它能激勵我們進行一切創造價值的活動。人的精神世界“略大于整個宇宙”,而正是求知欲、探索欲、征服欲等等一系列“健康的饑餓感”能夠驅動我們在浩瀚的精神世界中遨游,去創造價值,也發現自己的價值。
在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日益豐富的今天
這句材料是對現實狀況的提示。一旦材料中非常明顯地出現了結合社會、時代現實的語句,我們就應該立刻意識到以下兩個要點:
第一,在思考立意、尋找切題角度時試著從現實出發找靈感;第二,在寫作時需要特別安排剖析現實境況的“現實段”以彰顯作文的扣題力度。運用前文我們下定的“饑餓感”定義,并將其與現實情況相結合,我們可以非常容易地想到:物質的豐足自不必說,針對人認知世界的產品也逐漸形成了全方位的矩陣。旨在傳播知識的短視頻,將經典著作、歷史事件、科學原理切割成“速通版”;平臺通過算法精準投喂用戶偏好內容;AI功能迭代躍升后全面降低了信息獲取門檻。網絡、算法、數據……這些新生的事物無一不在拼盡全力試圖“填飽”我們的大腦。
饑餓感的缺乏好像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我們的肚子被食物裝滿,頭腦被信息裝滿,遠離了饑一頓飽一頓的恐慌,也遠離了被隔離在信息潮流之外的焦慮。可是,難道饑餓感的缺乏真的是好事嗎?讓我們將目光進一步切近現實,會發現一切光鮮背后總是投下更深刻的陰影——短視頻觀眾沉迷于知識快餐,誤將碎片化信息等同于系統認知,降低深度閱讀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平臺算法搭建信息繭房,使得人不斷被同類觀點強化,喪失多元思辨能力;人們遇到問題習慣向AI尋求現成答案,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萎縮……相信Divers對上述現象絕不會感到陌生,因為這就是我們平常在作文中大筆一揮就可以隨手批判的對象。但一部分考生可能從來沒有思考過,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這些現象的誕生?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饑餓感的缺乏?饑餓感的缺乏是一件好事嗎?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筆者想先請大家思考另一個問題:“饑餓感真的會缺乏嗎?”
這個問題似乎很難回答,那么筆者再給出一個情境來幫助理解。相信絕大部分Divers都出生于2005年以后,并不像我們的祖輩那樣經歷過混亂荒蕪的年代。大多數人沒有掙扎在溫飽線上,我們充分享受著“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日益豐富”的時代紅利,卻經歷著更加惶惑而動蕩的沖擊。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健康的饑餓感不會消失,只會以其他的形式表現出來——于是誕生了更加難以察覺的、所謂“病態的饑餓感”。換個更貼切的表達,消極的饑餓感正是一種“匱乏感”。
匱乏感往往是隱蔽的。現代社會中,人們面臨的諸多問題,如精神壓力、社會不平等、環境問題等等,都成為匱乏感的催化劑。
再進一步思考,這種“病態的匱乏”在人的認知與行為層面會有什么樣的表現,或者說有什么樣的負面影響呢?筆者在這里歸納出兩條可能的路徑。
第一,不思進取,悲觀消沉。倘若一個人甚至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饑餓感”正經歷“虛假缺失”的狀態,則很有可能沉湎于現實創造的“虛假滿足”。知識快餐、信息繭房、全知全能的AI“造神”產物……它們不是精神食糧,它們是精神的“麻醉劑”——用無感的針頭刺進你的神經,通過無孔不入的信息流注射麻痹因子,讓你無法感知到饑餓,天真地沉醉于網絡世界創造的快感,以至于漸漸相信自己能夠摘取一切現成的思想果實,進而被毒害為一個短視而輕浮、自大而空虛的殼子。
第二,損人利己,零和博弈。與前文所述恰恰相反,我們說病態的饑餓感永遠不會被滿足,而人性本身暗藏著的競爭基因將會催動我們不斷向上攀爬。然而資源和機會對于絕大多數現代人來說都是太奢侈的東西,人們能接觸到的越少,所渴求的就越多;所渴求的東西一旦超出了個人定位所應當配得的份額,就不可避免地要開始擠兌、競爭,最終導致大家都很熟悉的“內卷”局面。簡而言之,這條路徑的誕生可以用流行的表達概括為“饑餓感越少,饑餓感越多”——健康的饑餓感一旦缺乏,病態的匱乏感就被催生,促使人們卯足了勁參與到惡性競爭中,漸漸被異化為只懂得向上攀爬的機器。在進入材料解析的最后一個環節之前,希望大家已經能夠明確“饑餓感≠匱乏感”。在本道題目中,饑餓感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更大的概念,而匱乏感可以被視作饑餓感的一種極端形式,也是一種負面的表達。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下定論說饑餓感的缺乏是或不是一件好事,而是應該從更本質的層面入手給出回答:
饑餓感的“缺乏”只是表象,因為健康的饑餓感可能以更病態和極端的方式呈現出來,也就因此導向許多負面后果。從過程來看,饑餓感的產生、異變與消退都有著非常復雜的機制;但從結果來看,饑餓感的缺失無論如何都不能算一件好事。
到這里我們已經對材料的問題作出了回答,但審題立意的過程仍然還未結束。筆者在以往的作文解析中反復強調過,議論文寫作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這當然不是要求我們給出一種盡善盡美的化解一切社會問題的方法,而是在告誡Divers:一定要審慎地構思和寫作“方法論”,也就是“怎么做”的部分,不要只是一味地喊口號、上價值。
以本題為例。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回答了題目的問題——饑餓感的缺乏不是一件好事。那什么才是好事?
顯然,保持適度的饑餓感才是理想狀態。筆者在這里摘錄部分本次深圳一模作文閱卷標準中的參考立意:
“饑餓感的適度存在是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動力。從個人角度看,適度的饑餓感能夠激發對知識、技能和成功的渴望,推動個人不斷努力和創新。從社會角度看,適度的饑餓感能夠激發社會的創新活力,推動科技進步和文化發展。……物質和精神產品的豐富不應導致饑餓感的消失。現代社會雖然物質和精神產品豐富,但人們仍然需要保持對更高目標的追求,否則會導致精神上的空虛和停滯。”
相信絕大多數Divers都能從這段話當中得到啟發,關于“適當保持饑餓感”的價值,筆者在這里就不贅述。我們來解決一些更實際的問題:我知道保持適當的饑餓感是好的,那么我該如何保持呢?
喬布斯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Stayhungry,stayfoolish.筆者認為這句話就是給本題最好的方法論。Foolish不是指清澈的愚蠢,而是描述了一種謙卑的狀態。永遠用求知的眼光探索未知,用審慎的態度篩選信息,用恭敬的姿態面對世界,唯有如此才能保持適當的饑餓,既不至于沉溺于一時的滿足中,也不容易躊躇于模糊的希望前。
不要沉溺于一時的滿足中,不要躊躇于模糊的希望前。唯有適度的饑餓感能讓人保持恰到好處的緊張與恰到好處的激情,從而步履不停地追逐下一個里程碑。筆者將這句話送給大家,共勉。寫在后面
深入分析完材料,筆者還想帶大家從命題人的視角跳出這道題來找找新東西。
首先是對前文中提到的問題(材料為什么不完整引用兩句話、為什么不提引用出處是高爾基)的回答。這樣的處理實際上能夠避免考生在審題時將視野局限在他們已經非常熟悉的空間中,鼓勵考生跳脫出人物及其時間、事件背景,用更開放的視角分析問題——這也與材料中刻意強調的顯示境況相像。至于為什么不引用完整的語句就更好理解,在“比喻類”作文材料中,“饑餓感”的內涵已經遠不止于生理上的饑餓,當然也不止于對書籍的渴求。
另外,我們再來看看材料的最后一句話和常見的情況有什么不同。許多Divers認為一些作文題目之所以“難寫”,就是因為“沒得寫”,讓他們不知道該如何確定寫作方向,無從下手去探究材料背后的核心議題。而深圳一模材料的創新之處就在于非常明確地點出中心議題,甚至通過直白的方法把想要問的問題直接甩到考生面前——“饑餓感的缺乏是一件好事嗎?”此舉一出,就能夠引導考生將論述重點集中在這一個中心議題上,大大提高論題的清晰度。
深圳一模作文題無疑是一道非常用心的好題目,筆者也從審題的過程中獲得不少啟發。以下是一道不同風格的改編題目,Divers可以自行揣摩不同命題方式在引導考生審題立意思維上的微妙差別。改編題目
有人認為,在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已經很難產生“饑餓感”。而有人就此提出了疑問:饑餓感的缺乏是不是一件好事?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作文框架P1:開頭開頭引入,提出觀點從曹植《責躬》里的“如饑似渴”說起,又或是“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在物質匱乏時,人們對食物的渴望最為強烈;而在精神與發展的道路上,對進步的“饑餓感”同樣是前行的強大驅動力。結合材料,提出觀點:物質精神過度豐裕的時代,保持適度健康的“饑餓感”對文明發展的重要性。P2:概念闡釋段概念闡釋——解釋“饑餓感”的不同層面:·生存層面:農耕文明“春種一粒粟”,得抓住時機種地的危機意識,《齊民要術》傳承出耕種和生存的智慧。·認知層面:李時珍為編《本草綱目》“搜羅百氏”·價值層面:西南聯大師生徒步南遷時隨身攜帶的"精神行囊"(錢穆《師友雜憶》)P3:現實困境段“現代性”的癥結:·信息超載的社會現狀——“知識厭食”·大數據推送、信息繭房——“認知偏食(挑食)”·即刻滿足奶頭樂——“精神積食”P4:思辨深化段說說“饑餓感”變化帶來的問題:·健康饑餓退場時,焦慮型暴食登場(職場“考證熱“背后的意義空洞)·理性追求消失處,非理性內耗滋生·上野千鶴子:“寬松世代”精神空洞化現象P5:方法論段解決辦法:·認知上要學會留白,就像宋代畫家畫面留白(馬一角,夏半邊)。·價值觀念要明確,饑飽適度。·行動要有節制,相較無限制的工業生產,推崇匠人精神的“少而精”。P6:結尾升華可以用《清明上河圖》里虹橋下船桅可能撞到橋的危機作比喻,說明人得保持適度“饑餓感”,這是長久發展的智慧。素材分享(一)理論素材:1.叔本華“生命意志”:
(1)核心觀點:叔本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盲目的、非理性的“生命意志”(WillezumLeben),它驅動一切生命體不斷追求生存與欲望滿足。生命意志永不饜足:欲望未滿足時,人感到痛苦;欲望滿足后,人陷入空虛與無聊,繼而催生新的欲望。他將人生比作“鐘擺”,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永恒擺動。
(2)示例:“饑餓感”一時的消失或使得人類陷入叔本華所言的“無聊”狀態。但當物質與精神的豐富徹底掩蓋了欲望的匱乏,人們不再渴望創造,僅僅被動消費現成的物質與精神產品,可能導向的便是虛無主義的深淵——既無痛苦,也無意義。這絕非將人類解放的詠嘆,而是另一種精神貧瘠的開端。失去欲望動力的我們,是否還能定義自身存在的價值?2.尼采“權力意志”:
(1)核心觀點:尼采的“權力意志”(WillezurMacht)并非通常所理解的追求政治權力的意志,而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它驅使個體不斷追求自我提升、超越和支配力。尼采認為,這種意志是生命維持和發展自身的根本動力,是所有生命現象的內在驅動力。權力意志表現為一種追求更強大、更有力、更豐富的生存狀態的意志,它貫穿于生命的始終,是生命不斷擴張和增強的過程。
(2)示例:若當代社會僅以算法推送的快餐式知識喂養精神需求,當所謂的“豐富性”只是讓人滿足于消費而非創造,“饑餓感”便退化為對即時快感的依賴。人就此喪失原生的“權力意志”,淪為“腦滿腸肥”的“末人”——無希望、無創造,平庸而畏葸,淺陋而渺小。可生命的本質并非生存,而是不斷擴張、創造與超越的力量;真正的“饑餓”應是對探索未知的渴望,而非對已有產品的垂涎。“饑餓感”與“被滿足”之間,我們需要的是保持生命的張力與尊嚴。3.赫胥黎《美麗新世界》:在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里,赫胥黎描繪了一個物質過剩、感官娛樂至上的社會。人們通過“唆麻”、性自由和消費主義獲得“幸福”,卻喪失了痛苦、反思與反抗的能力。這種“幸福”實質是精神麻醉。赫胥黎以此警示技術統治與消費主義可能摧毀人性深度。他預言,人們會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技術。當今,人們或許也正在陷入類似的困境。那看似“不再饑餓”的滿足感,實則被商業化、技術化的精神喂養所操控。如果饑餓感的消失是系統性馴化的結果,這種“滿足”是否比饑餓本身更危險?當人喪失意識到自己“被操控”的能力,這種“饑餓感”的消失是否是一種更隱蔽的異化?4、海德格爾的“存在之遺忘”:
(1)解釋:海德格爾認為,傳統形而上學總是將“存在者”(即具體的事物和現象)之存在作為問題,而遺忘了對“存在”本身的追問。這種遺忘現象,他稱之為“存在之遺忘”。他所說的“存在”不是指某個具體的事物或現象,而是指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根據和條件。這是一種動態的、不斷展開的過程,而不是現成的、靜態的概念。而“存在者”則是指具體的事物和現象,它們是存在的具體表現。
他將存在之遺忘的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前蘇格拉底時期、形而上學時期和當代。其中,在當代,由于集置與技藝的懸置(現代技術和工業文明的沖擊),人們竟忽視了澄明之境(存在)一直遭到忽視這個事實。這是對澄明之境的遺忘之遺忘,即人們不僅遺忘了存在本身,還遺忘了自己正在遺忘存在。其后果是嚴重的。人類因此精神迷失、價值失落,無法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所在。
(2)運用示例:“饑餓感”的消失,究竟是自然的豐足,還是人為的遮蔽?我們從不否認,人們若是因物質充裕減少了生存焦慮,同時保有對真理、美與善的主動渴望,這便是偉大的進步。然而,當今產品的工業化生產或許正遮蔽了真正的“思之饑餓”。當求知變成點擊即得的商品,思考的痛感與深度被效率謀殺。人們消費產品像消費快餐,追求效率而非深度參與——真正的“思”應是詩性的、追問存在本質的活動,絕非如此的功利性計算。技術思維的背景之下,人淪為了“存在者”,而不再是“存在”的守護者。5.心流理論:
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心流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在心流狀態下,人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而產生心流的前提往往是對某件事有強烈渴望,即“饑餓感”。當人們缺乏這種饑餓感,就很難進入心流狀態,難以體驗到深度的滿足和成長。6.皮格馬利翁效應變體:
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熱切的期望與贊美能夠產生奇跡。有觀點拓展認為,個人對自身的期望和渴望(類似饑餓感)也會影響成就。當人們對自己沒有高期望,缺乏進取的饑餓感,就難以激發自身潛力,如同被低估的學生因缺乏自我期望而成績不佳。(二)名言素材:1.Stayhungry,stayfoolish.——TheWholeEarthCatalog(曾被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中引用)翻譯:求知若渴,求賢若愚。——雜志《全球概覽》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五代史伶官傳序》來自于課本的素材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魏征解讀:對于個人和社會而言,過度滿足于現狀、失去饑餓感就如同行舟失去動力,可能會面臨被時代浪潮淹沒的危險。4.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類,向人道前進。——魯迅5.認識自己的無知就是最大的智慧。——蘇格拉底解讀:意識到自己的知識匱乏,從而產生對知識的饑餓感,是追求智慧的開端。(三)人物事例素材:1.塔莎·杜朵:美國著名的生活藝術家。她一生熱愛田園生活,即便在物質豐富、現代化快速發展的時代,她依舊渴望回歸自然本真。57歲的她為了熱愛,移居至美國佛蒙特州的一座山丘上,建造出天堂般18世紀風格的鄉村莊園,開始了新的人生——一個人真正的田園生活。2.保羅·埃爾德什(PaulErd?s):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用一生詮釋了知識的“饑餓感”。他居無定所,隨身攜帶半空的行李箱,輾轉于世界各地數學家的工作室,每天工作19小時研究數學難題。即使晚年獲得沃爾夫獎后,仍堅持"數學不需要終點"的信條。2016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93歲的他仍在發表關于素數分布的最新研究。3.約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以英語寫作震驚文壇的波蘭水手,20歲前甚至不會說英語。他像饑餓者吞咽面包般瘋狂學習語言,最終以《黑暗之心》等作品重構了英語文學的表達維度。下水作文:
饜于物質,饑于精神【題目很規整,對仗感很強】
正如《雙城記》中所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一切都在升上天堂,一切都在落入地獄。”在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日益豐富的今天,對物質“饑餓感”的缺乏是好事,而對精神“饑餓感”的缺乏卻是壞事。【中心論點給的很直接,可以適當打磨一下語言,“好事”“壞事”的表達過于絕對化。而且我們已經在前面的解析說到,饑餓感的缺失無論如何不是一件好事,所以這樣做一個論斷其實不是很好。比如:在物質與精神產品豐足的今天,“饑餓感”的缺失看似是社會生產力狂飆突進之下的勝利,但實則暗藏危機——物質的饜足或許是進步的象征,但精神的飽脹卻可能讓靈魂萎縮。】
“饑餓感”是一種對事物產生迫切渴求的狀態,往往伴隨著獲取更多資源和物品的心理期望。【這里是對“饑餓感”下定義,可以參照前面解析的方法做一個分類,比如:當它指向合理需求時,是推動文明進步的引擎;異化為無盡貪欲時,則成為吞噬人性的黑洞。】這種“饑餓感”的缺乏在物質產品上顯然是件好事,能夠合理地限制人的“物欲”。【語言上略顯口語化,可以精簡成:對物質饑餓感的節制,本質是對人性貪欲的馴化。】【中間可以加一句過渡:當物質的欲望退潮,精神的島嶼方能顯現。】缺乏對錦衣玉食的饑餓感,周夢蝶長年獨對冷粥破硯晴窗,在精神苦旅的苦心孤詣中成為“孤獨國國王”,缺乏對“高頭大馬”的饑餓感,淮浦釣者于饔飧不繼懸釜以待之時朗聲長嘯,“樓神乎鴻濠之表,適意乎寂寞之濱”。【這兩個舉例素材比較小眾,會讓人有眼前一亮之感,但和題目結合的不夠緊密,給人一種明顯的直接把現成的背過的素材堆上去的感覺】在物質產品充裕豐富的今天,對它們“饑餓感”的缺乏恰恰是限制物欲的方式,與禪宗“饑來吃飯倦來眠”的人生態度遙相輝映。【邏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項目團隊建設試題及答案
- 2025-2030年建筑機械產業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寵物飼料產業發展分析及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基金行業競爭格局分析及投資前景與戰略規劃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國內阿膠美容食品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與投資機會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國內胃腸治療儀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與投資機會研究報告
- 行政管理公共關系學試題及答案課堂筆記
- 2025-2030年化纖原料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遠程兼職網絡勞動合同
- 工程經濟前沿考題試題及答案
- 十字頭夾具設計說明書
- 04S202 室內消火栓安裝
- 醫療設備強檢計量目錄(參考)
- 三年級硬筆書法課課件
- 佳發教育考試網上巡查系統(標準版)
- 投融資部面試題本
- 汽車配件名稱大全全
- 新版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5-my-clothes-Part-B-Read-and-write-》課件
- 康復治療-運動療法-課件
- 《學弈》優質課一等獎課件
- 橋梁工程傾斜監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